熟知礼仪塑造精彩人生--浅谈中学生礼仪规范(1) - 范文中心

熟知礼仪塑造精彩人生--浅谈中学生礼仪规范(1)

06/04

ჇࣅᅃዐၯԨঞ֌ຄኪ૝ᅏ໒ሰ৛֒ටิ

Ԩ֩ዷՊā้ၭનāࢦ૵ሆ

ࢋԛට௷؜Ӳม

序 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阐明历史课程改革

的基本理念在于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形

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在于课程设计

与实施是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我校在近三年的探索实践中,逐

渐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结出了丰硕的

成果。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历史教研组的部分教师用自

己辛勤的汗水又完成了这本带有德育教育意义的校本教材。

本书分为古代篇和现代篇,以现代篇为主。古代篇分为

礼仪渊源、个人礼仪、师生礼仪、家庭礼仪四章,现代篇分

为个人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四章。分别介

绍了中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一些礼仪知识,全面提升中学

生的素质,使其成为“知书达礼”的现代化新人。

礼仪渊源要求学生了解“礼”的内涵和产生。

2

礼仪校本教程

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分别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进行介绍。

个人礼仪重在介绍个人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做到着装得

体,谈吐落落大方。

家庭礼仪重在培养感恩思想,注重体贴父母及介绍拜访接待等

基本礼仪,成为父母的骄傲。

师生礼仪、校园礼仪重在介绍中学生尊敬师长、遵守校园的各

种规则等方面的礼仪,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社会礼仪重在介绍在社会交往中应该掌握的一些礼仪知识,做

一个彬彬有礼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本教材,既要达到配合学校德育教育的功能,同时又可达

到提升学生个人品质、修养及文化素养的目的。在我们进行文化课

教学的同时,进行有关中学生个人礼仪方面的教育。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所限,本教材在很多方面难免有不足之

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编 者

目 录

第一篇 古代礼仪 / 1

 第一章 礼仪渊源 / 3

   第一节 礼的内涵 / 3

   第二节 礼的产生 / 5

 第二章 个人礼仪 / 8

   第一节 仪容仪表 / 8

   第二节 言行举止 / 17

 第三章 师生礼仪 / 24

   第一节 敬师礼 / 24

   第二节 释奠礼 / 26

 第四章 家庭礼仪 / 29

   第一节 亲子之礼 / 29

   第二节 兄弟之礼 / 34

 第五章 社交礼仪 / 39

   第一节 称谓礼仪 / 39

   第二节 见面礼仪 / 48

第二篇 现代礼仪 / 55

 第一章 个人礼仪 / 57

   第一节 得体的仪表让青春靓起来 / 57

   第二节 语言的魅力 / 64

   第三节 举手投足——你的第一张名片 / 71

   第四节 手势——优雅的肢体语言 / 77

   第五节 无声的语言——坐姿站立行走 / 84

2

礼仪校本教程

   第六节 《讲文明·知礼仪·做文明学生》主题班会 / 94

 第二章 校园礼仪 / 100

   第一节 同学及师生交往礼仪 / 100

   第二节 学习场所礼仪 / 111

   第三节 生活场所礼仪 / 119

   第四节 集会礼仪 / 125

   第五节 校园内其他礼仪 / 133

 第三章 家庭礼仪 / 138

   第一节 家庭礼仪概述 / 138

   第二节 家庭内部的礼仪 / 140

   第三节 家庭往来礼仪 / 152

   第四节 亲友之间交往礼仪 / 160

   附:中学生“家庭礼仪”调查问卷 / 167

 第四章 社交礼仪 / 170

   第一节 见面礼仪 / 170

   第二节 通讯礼仪 / 181

   第三节 习俗礼仪 / 197

   第四节 社会礼仪情景模拟——多棱镜 / 218

参考书目 / 224

第一篇 古代礼仪1

第一篇 古代礼仪

第一章 礼仪渊源

第一节 礼的内涵

首先,礼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标志

《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

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

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

兽。”唐人孔颖达说:“人能有礼,然后可异于禽兽也。”

以上说明古人认为,人与兽类的区别在于人类懂“礼”。

也正是因为有“礼”,才使得人类不断进化,远离兽类。图一 礼

其次,礼是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

儒家看到了天地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宇宙永存,自然法则不可改变。人类社会要与天地同在,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仿效自然法则才能生存。儒家认为礼就是天道在人类社会的运用,儒家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处处与天道相符。“礼”也就成为衡量一切社会活动的标准,《礼记》中说:“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这些都说明了“礼”是仿照自然法则而制定的,所以是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

4

礼仪校本教程

第三,礼是治国的工具

它既是国家典制,也是处理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以及并列关系的原则。如西周的分封制规定,天子对于各诸侯国,要定期进行视察,以便了解下情,称为“巡守礼”,《礼记·王制》说:“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所以说,朝觐之礼是要明君臣之义。至于诸侯之间,则要定期聘问,以联络感情。这些礼制对于维系一个国家,巩固统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行为合于礼,是有教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被人嗤之以鼻。

我们在这儿仅列举出了“礼”的最基本内涵,因为“礼”的内涵太丰富了,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尽。已故著名礼学家钱玄先生曾说过,“礼”的“范围之广,与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案例和资料

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为周文王第四子,因其采邑在周(在今陕西省岐山北),故称周公。

周公依据周制,参酌殷礼,首先确立周王为天下共主,称天子。又以天子为大宗,而与周天子同姓的诸侯,为小宗,从而形成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天子之下有诸侯,诸侯内部又有爵位、等级之分,形成阶梯式的等级制度。由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就产生出一套完整且严格的礼仪制度。

殷、周两代均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有隆重的仪式,出征有不同的乐舞,会盟、饮宴有不同的仪式,这些都是周公作乐的内容,后人称“周礼”或“周公之典”,对后来王朝的统治者,有深远的影响。

第一篇 古代礼仪5 第二节 礼的产生

首先,礼起源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精神文明决定于物质文明,“礼”作为精神文明,它

的产生和发展建立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原始社会

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

提高,种族、部落之间及内部都有了一些不平等。为了平

定这种不平等导致的混乱,“先王”就制定了礼仪。所以

《易·序卦传》说:“物畜然后有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一 神农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礼仪”有如下解释:“礼,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仪,度也,宜也,匹也”。可见,中国的“礼仪”起源于古人的敬神祭祖活动,要求怀着虔诚的心,认真地履行,把握好分寸。

古人的祭祀敬神之礼似乎带有迷信的色彩,而深而究之,实际是古人质朴的崇本报恩思想的反映。古人认为自己享有的这一切是上天和神给予的,所以“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对那些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以及部落联盟首长产生崇拜,例如,有巢氏、神农氏、燧人氏、黄帝、炎帝等,这便是日后祭祀祖先之礼的起源。

第三,中华礼仪形成与民情风俗息息相关

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一定区域内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依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形成了民情风俗,体现在生老病死、婚丧嫁

娶、迎来送往、节日庆典等方面就成为礼仪。因此可以说礼仪产生于生产、生活之中。

6

礼仪校本教程

第四,礼起源于一夫一妻制家庭和国家的产生

“众所周知,所有民族的文明史总是始于婚姻制度的确立……换言之,在所有的文明国度里,有了廉耻感和君子之道才有了婚姻,有了婚姻制度方才有了家庭。”家庭产生的重要标志就是一夫一妻制的出现。

随着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国家也随之产生。荀子认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意思是说礼仪是圣人先王为治理人们恶欲引起的争斗祸乱而制订出来用以矫正引导人之性情的措施。

孔子认为:要使家庭关系稳固及社会秩序稳定,防止贪欲祸害就必须了解人性,并以礼调整约束。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礼”就产生于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时期,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礼制和礼俗,成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

案例和资料

中国古代的五礼吉礼:祭祀以祈求吉祥的礼仪。(如:祭祀天神地和宗庙〈祖先〉的祭祀。封禅是历代最大的吉礼。)

凶礼:伤亡灾变之礼。 (如: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丧礼最为重要。)宾礼:主宾相见场合的礼仪。 (如:朝拜、会见、会盟,中国与外国之间关系的仪典。)

嘉礼:“喜庆”之礼。 (如: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

军礼:军武之礼。 (如: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

学习思考

中国“礼”文化源远流长,那么“礼”缘何而作呢?

第一篇 古代礼仪7

课后探究

第二章 个人礼仪

第一节 仪容仪表

古代的中国,有“礼仪之邦”和“衣冠王国”的称誉,而“华夏”一词也是源于“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这些都反映了衣冠服饰与礼仪文明的关系,它是古代礼仪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衣冠服饰又与人们的等级身份及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相关联,成为等级身份与民族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从夏商周朝开始,衣冠服饰已经有了一套礼仪制度,从帝王后妃、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必须按照礼仪的要求去穿着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衣冠服。

衣冠服饰不仅有御寒遮体及装饰的作用,而且也反映着古人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古人认为它与人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东汉王充就曾提出了“德盛文缛”的命题,认为人的道德水平越高,其文采仪表、服饰装扮就越是焕然严整。

学习思考

从服装样式和穿着讲究上看,现代与古代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一、衣服

(一)大体分类

【衣裳】

商周时期,衣服款式通常是上衣下裳,裳即裙子,不分男女都可穿用。贵族在裙子

第一篇 古代礼仪9

外,再多系一片革制或丝绣的斧形服饰,即是身分尊贵的标志。到春秋之际,衣、裳被连接起来,下面垂到踝部,称为“深衣”。深衣,是士以上贵族的常服。庶人一般穿褐(兽毛或粗麻编织的短衣),但也可以用深衣作为礼服。深衣对后世的服饰影响很大,

现代的连衣裙,就是由深衣沿革而来的。

图一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图二 汉代女式曲裾

【裘、袍】

古代御寒的冬服有裘、袍等。裘,是皮衣,毛向外。贵族在行礼与会客时,要在裘外再加穿罩衣,否则将被视为失礼与不敬。袍,最初是装填乱麻和旧丝绵的长衣,为贫困者穿用的衣服( 汉代以后,出现了绛纱袍、皂纱袍等,袍才成为朝服)。所以,在先秦时期,穿裘还是穿袍,是有富与贫的显著差别的。

学习思考

中国古代服饰的种种讲究,分别反映了古人的什么思想?

(二)穿着讲究

【严整洁净】

《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严整洁净是服饰礼仪最基本的要求。北宋太祖赵匡胤,一次晚间宣翰林学士陶榖入宫议事。陶榖进宫后,见宋太宗只穿着便衣,几次进去又忙退出来,左右催宣甚急,他始终彷徨不进。太祖发

10

礼仪校本教程

觉后,忙令人取袍带来,陶榖等宋太祖穿好袍服束完腰带,才急忙进去。陶榖之所以逡巡不前,是因为他恪守君臣之法,免得宋太祖衣冠不整有失为君风度仪容,君臣相见后出现尴尬局面。皇帝穿戴整齐见官员,也是对臣下的礼敬。清代的英和,为翰林世家出身,一次拜谒翰林院前辈窦东皋,当时正是三伏天,两人在厅中自早饭即交谈,“整衣冠危坐两三时许”,可谁也不敢敞襟脱衣,以致“汗如雨下”,直到中午,英和才“乘间告退”。

【不露形体】

我国古代,穿衣强调不露形体,所以无论男女服装,都宽松肥大。《礼记·内则》还强调“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连脸都要遮盖上。坦胸露体见人,不仅是轻亵自己,也是对对方的不尊敬,是不讲礼节的体现。例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曹操为了当众侮辱祢衡,在殿堂之上大宴宾客时叫祢衡为他们击鼓。祢衡以牙还牙,竟然在曹操面前脱掉衣服,裸体而立,以此来侮辱曹操。气得曹操拍案咆哮:“庙堂之上,何

太无礼!”短衣入朝便是“不敬”之罪了,何况是裸体?

图三 汉服

【讲究等级】

秦汉以后,为了维持封建统治秩序,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各级官吏与庶民在衣着服饰上,从式样、用料到颜色、花纹,都有了明显的不同,而且不能有差错。如唐宋以后,龙袍与黄色就成为皇室的专用服色,其他人绝不能僭用,否则将被视为“大逆不道”。其他官员:“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明史·舆服》)而平民百姓,则禁止用大红和鸦青色,以免与官服相混。

服饰的等级,在礼服和官服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的礼服上,

第一篇 古代礼仪11

绘绣有十二种纹饰,即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雉)、火、宗彝(尊形)、藻(水藻)、粉米(白米)、黼(斧形)、黻(亚形),通称十二章纹。十二章纹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已经形成,但在秦以前,只是服装上的吉祥纹饰。直到东汉时期,章服制度作为封建礼仪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真正确立。从此以后直到清代,十二章纹一直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章纹用法各代虽略有出入,但大同小异。例如: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朝廷发布服装令规定: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皇太子及一品之服用九章,“龙、山、华虫、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二品之服用七章,“华虫、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三品之服用五章,“宗彝、藻、粉米在衣,黼、黻在裳”;四品之服用三章,“粉米在衣,黼、黻在裳”;五品之服用一章,“裳刺黻一章”。(《新唐书·车服志》)

明清时期,皇帝的朝

服仍然采用十二章纹,而文

武官员则改章服为补服。补

服也叫补挂,是在常服上另

加徽职,称为“补子”,缀

于前胸及后背上,以金线和

彩丝绣成,使人一望便知其

官衔和品级。 明代洪武年

间规定:公、侯、驸马、伯

补子绣麒麟、白泽。文官

的补子,用乌类图形:其

中一品文官绣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 清代改为鹌鹑),九品鹌鹑( 清代改为练雀)。武官的补子,用兽类图形:其中一品武官绣狮子( 清代改为麒麟),二品亦用狮子,三品用虎( 清代改为豹),四品用豹( 清代改为虎),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 清代七品改为犀牛),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明清补子纹样有几次小的变化,但其区分等级的性质没有变。官服一般在公务和典礼时穿着,平时官吏可穿便服。什么时间和场合穿什么服饰都有礼仪规定,不能乱穿。官吏不论上级下级,如正式见面一方穿官服,另一方也应穿官服接待。下级官穿官服拜见上官,上官如不穿官服接见,便为失礼,下官甚至可以拒绝参

见。图四 清官服

12

礼仪校本教程

案例和资料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五为清朝几品官服?

【区分性别】

古代衣服有明显的性别区分。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时,

要给男孩佩戴皮质小囊,女孩则佩戴丝质的囊。“男女不

通衣裳”(《礼记·内则》),即男女的衣饰不能互相穿

【区分颜色】

古代服饰的颜色,有素色与喜色之分。一般白色、黑色、灰色、蓝色为素色,红色中的大红、朱红、粉红等属喜色。按礼节,素色与喜色的服装,要根据不同情况穿用。如穿素服到喜庆场合,或穿大红喜服到丧葬场合,均为失礼。例如:《红楼梦》第四十三回,写宝玉先是“遍身纯素”,到水仙庵给金钏儿烧香,回到怡红院“找了颜色吉服换上”,再给凤姐过生日行礼吃酒,这才是“礼数周全”。《红楼梦》第十四回,宁府为秦可卿办丧事,路祭的北靖郡静王想见贾宝玉,贾政“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

服,领他前来”。图五戴,即不能互换衣服穿,或者说男子不许穿女子的衣服,女子更不准穿男子的衣服。

学习思考

归纳一下,我国古人穿衣有哪些讲究?

二、冠冕

(一)大体分类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

【冠】

起初,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髻上的一个罩子,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样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

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冠是一般贵族男子戴的帽子。

第一篇 古代礼仪

13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后,冠就是已经成人的标志。

图六 古代朝冠 图七 状元官帽

【冕】

天子、诸侯以及大夫祭祀时戴的冠称冕。冕的形制与一般的冠不同,其上面是一块黑色的长方形木板,称为“延”,下面与冠相连戴在头上。延的前后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称作“旒”。旒的数量,因身份不同也有差别。据文献记载,天子的冕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汉代之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

就成了皇帝的代称。图八 冕旒

案例和资料

怒发冲冠

这则成语源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4

礼仪校本教程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和氏璧。秦昭王企图仗势据为己有。他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玉。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交换,但又怕他派兵来犯。不得已派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在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看了又看,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蔺相如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几乎要顶起帽子,激昂地说:“大王没有诚意,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成语中的冠是帽子。形容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度愤怒。类似的典故还有冲冠一怒为红颜、壮发冲冠、发植穿冠等。

【弁】

古代一种尊贵的冠,为男子穿礼服时所戴。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弁主要有爵弁、皮弁。爵弁据说是没有上延的冕,色似雀头赤而微黑,用于祭祀。皮弁用白鹿皮做成,类似今日瓜皮帽,鹿皮各个缝合处缀有一行行闪光玉石,用于畋猎战伐。由汉至明,弁的形制虽有差异,但始终是法服主要内容之一。

【帻】

古代除儿童和少数民族外,庶人与罪犯也不戴冠,故士人摘冠就有降低身份的意思。《史记·平原君列传》记平原君得罪了信陵君,信陵君打算离开赵国。于是平原君 “免冠谢(陪罪),固留公子”。其摘下冠是表示自己有过错,以此形式自贬身份。至于庶民,不得戴冠,只能覆以帻(ze 音)。《汉官仪》云:“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服也。”帻就是包发的巾,庶人佩戴的帻,一般是黑色或青色的,因此秦称百姓为“黔首”(黔即黑色); 汉称仆隶为“苍头”(苍为青色)。由于帻本身有压发定冠的作用,所以后来发展到贵族也戴帻,不过在帻上还要加冠。后来又有了有顶的帻,戴这种帻可不必加冠。

(二)礼仪要求

【不戴冠帽无礼节】

有身份地位的人与人相见,或参加社交活动,一定要戴冠,不戴冠,头发就会披散下来,容貌不正,是不合礼节的一种行为表现。《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未做官时,“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这说明有教养的士人,以不戴冠为不礼貌。《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述卫国内乱,子路系冠的缨,被人砍断。在此生命攸关的危急时

第一篇 古代礼仪15

刻,子路却说:“君子死,冠不免。”他忍着剧烈的伤痛重新结好冠,方才死去。

但是,戴着武装的帽子如皮冠、胄见人时,要摘下来,这也是一种礼节,因为这种皮冠、胄并不是套在发髻上的那种冠,所以摘下来头发也不会散乱。《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秦国的军队路过周王室的北门,战车上的兵士“免胄而下”,即摘掉头盔、下车,向周王室敬礼。

另外,清代臣下向皇帝跪拜时,也要先脱帽,然后叩头。如曾国藩、翁同龢在养心殿拜见皇帝、太后,都是如此行礼。《旧京琐记·卷五·仪制》也载:被召见的大臣见皇帝“入屋而跽,先去帽,曾赏花翎者必以翎向上以示敬”。

【讲究等级】

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但唐宋以后,戴冠的等级开始混淆。如隋唐时期的幞头(形制相似于后代俗称的乌纱帽)已为官服,但到宋代一般男子也都戴这种帽子。于是,统治者又开始在冠饰上做文章,用冠饰区分等级,以清代的顶子(缀于礼冠顶上的帽珠)、花翎最为典型。

《清会典》记载,一品官员的顶子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一种海洋软体动物壳),七品用素金顶,八品用阴文镂花金顶,九品用阳文镂花金顶。花翎是用孔雀翎毛制成的冠饰,插在礼冠上,垂于冠后,用来装饰和区别官员品级。花翎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花翎尾端灿烂鲜明的圈叫眼),翎眼多者为贵。一般五品以上官员戴单眼花翎,大臣蒙特恩者,可赏戴双眼花翎,宗臣如亲王、贝勒等方可戴三眼花翎。以鹖羽制成,染成蓝色的叫蓝翎,用于六品以下官员佩戴。顶子和花翎按规定都不可僭越。官员如被革职,就以摘去顶戴花翎作为标志。

学习思考

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尝试搜集一些古人冠帽的图片。

16

礼仪校本教程

图九 清朝官员帽子 图十 一品武官甲胄

【神态】

礼仪所重,在于诚敬。而诚敬之心则直观地体现在神态上,所以《礼记·杂记》说:“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在乡学、宗庙、朝廷等不同场合时的举止和神态,如趋朝时:“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公门是国君治朝之门,相当高大,而孔子曲身而入,似乎不能容身。进门时一定要走门的右侧,而不走门中,因为那是国君出入的地方;也不踩门坎,那样是不恭敬的表现。经过国君的坐位,必定正色,快步而行,不敢放肆。将要升堂时,两手抠衣使下摆离地一尺左右,唯恐因踩着后跌倒而失容。接近国君时,再次曲身,气容严肃,如同屏住呼吸一般。出去时,走下一级台阶才舒气解颜,气色和悦。下完台阶,快步向前,如同鸟翔一样。回到上堂前站立的位置,犹存“踧踖之貌”。从中可见,孔子在不同的礼

仪场合,或愉悦,或敬谨,或变色,都随着仪节、场景的变化而转换。

学习思考

对古人的冠帽有所了解后,也试着了解一下古代女子的发饰有什么讲究。

第一篇 古代礼仪17

课后探究

学习思考

对于古代对“礼容”的要求,你有何感想?

第二节 言行举止

一、站姿坐相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这说明古人非常在乎日常的言行举止礼仪。

先秦已经有了对站姿和坐姿的规矩,但尚未形成规范,只是要求站得直、坐得正,

18

礼仪校本教程

符合尊卑长幼的秩序。要求较为详细的,都在《礼记·曲

礼》之中:“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走

路不要显出傲慢的样子,站着不要偏用一脚而歪斜,坐着

不要伸开双腿像簸箕,睡觉不能俯伏。)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坐,要坐得像神牌一样

端正;站,要站得像祭祀或典礼一般恭敬。)

“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餐饮之际不

坐中间,走路之时不占中道,站立之际不堵门中。)

“立必正方,不倾听。”(站立时要端端正正,不斜

着身子听讲。)

“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

授坐不立。”(在室内走路不能双臂张开。

和别人坐在一起不要横起胳膊。给予别人东

西时,对方站着就不用跪着;对方坐着就不

宜站起来。)

“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

尺。衣毋拨,足毋蹶。”(将走近就坐的席

位时,面色要保持不变,用两手提起衣裳,

使衣裳下摆离地一尺。衣裳不要掀动,脚步

不能显得急促。)总之,端正、庄肃、从容有礼是行为举止的基本规范。 图二 坐如钟 图一 女子经立图

案例和资料

讲究仪态之礼的朱熹

朱熹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不仅通过思想的媒介去传播自己的理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严守古代礼的要求。

他平日闲居在家的时候,总是天色还没有亮就起床。穿好了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穿上方头鞋子,到家庙和先圣神位前去祭拜。行礼结束以后就回到自己的书房。有时候读书作文疲倦了休息时,也是闭上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闭目养神结束后,就迈

第一篇 古代礼仪19

着整齐的步子慢慢地走。他这种端方的威仪和容貌举止,从少年时节一直保持到老,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或放弃。

到了汉代,随着儒学迎来第一个高峰,对礼容的研究更为详尽具体。著名的长沙王太傅贾谊,在他著名的《新书·容经》中,系统阐述了站相、坐相、行相。

“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间)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这就是所谓的“立容”。而且,他把站相分成了四种:经立、共(恭)立、肃立和卑立。

(一)经立

动作要领是:经立时正身、平视,两肩平衡,两手相合,上臂伸直,双手抱掌,两脚直立,间隔二寸。观察下图,我们可以看到经立,从头到脚要有整体的表现,但最主

要的是,经立是不弯腰的。

图三 秦陵立将军俑 图四 战国江陵纪城 图五 经立

(二)共(恭)立

在经立的动作要领基础上,上身微屈,头略低,视线下移,腰部自

然弯曲,但弯腰的角度很小,体现一种恭敬。我们现在还经常用到“垂手恭立”这个词。

学习思考

你能模仿一下古代站立的几种姿态吗?

图六 汉初陶立俑


相关内容

  • 读后感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 五年级二班 乔慧怡 第一篇: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 ...
  • 文明礼仪中队活动方案
    重庆市江津区几江实验小学校 第一届 "几水杯"<做"文明.诚信"几江娃>中队活动 3.3中队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主题:做"文明.诚信"几江娃 二.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 ...
  • 大学选修课--社交礼仪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 ---以高校学生干部为例 摘要:当代大学生形象如何, 特别是学生干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 高校学生干部必须从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方面塑造良好的形象. 关键词:大学生 形象 ...
  • 医院礼仪培训-关于医院形象礼仪培训课程学习
    医院礼仪培训-关于医院形象礼仪培训课程学习 来源:中华医院培训网 作者:陈馨贤 医院礼仪培训-关于医院形象礼仪培训课程学习,是针对医院的医护人员量身定制的课程,本课程通过塑造形体.修饰服饰.美化仪容.训练举止.规范表情.学习社会交往等各方面 ...
  • 客服个人终总结
    客服个人年终总结第一篇:客服个人年终 xxxx年前三个季度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在全体员工不懈努力与坚持下,基本完成了前三季度的工作任务.具体分以下几方面 1.提升服务品质.首先我们认为公司的服务品质要上台阶单靠我们服务办的跟踪检查是远远不够的 ...
  • 教师校本培训教案
    包括服饰.化妆.发型.站.坐.走的姿势等.具体的男女教师服饰.化妆.发型,以及站.坐.走的姿势,,真的像训练模特似的,都有具体的规定, 一.仪表礼仪: 1.服装仪表:要整洁.得体.教师着装要有职业特点,整洁庄重,自然得体:衣着颜色.款式要与 ...
  • 关于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关于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因此,师德是教师的核心和灵魂,是教师立身之本.师德建设也就成了学校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规的工作,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 保安培训教材
    力盾保定公司培训资料 培训大纲 .仪容仪表 .服务规范用语 1.常用灭火器种类及适用火灾的类型 二.消防知识.拨打"119"应注意的事项 .火灾中如何疏散抢救人员 三.各种应急电话及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法. 内容四.保安各岗 ...
  • 每天是向目标迈进的一步
    每天是向目标迈进的一步 前言 什么能令你激动,使你热血沸腾呢?你或许否认有某些伟大的事业需要你为之奋斗,这是错误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美国国家农场的副总巴巴拉·考顿曾经说过:"看一看你的天赋在哪方面,而你现在又正在做些什么.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