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与晚清漕粮运输 - 范文中心

义和团运动与晚清漕粮运输

01/22

作者:倪玉平

江苏社会科学 2008年12期

  漕运被称为“天庾正供”,是保证京师粮食供应的重要渠道,在当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清朝咸丰以后,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向以河运为正途的漕运,转而以海运为主要的方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关于这场运动的前因后果及其社会影响,学界已经做过诸多深入的研究。但义和团运动对晚清漕运的影响,仅就笔者所检索的资料来看,尚未引起学者们的注意。本文即欲就此问题做一简单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

  清末漕运以江浙两省的漕粮海运为主体,山东、河南及江北的河运为辅。光绪二十六年,江苏漕粮共应交漕米772814石零,外加各种耗米84096石①。浙江则共计起运漕米502250石8225②。按照以往惯例,这批粮食分别交由沙船及轮船招商局承运,从二月初起,分批起航,由海道运往天津交兑。

  如果一切正常,本年漕粮海运也就平淡无奇了。但随着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局势发生大逆转。江浙海运漕粮于四月十五日开验,到五月十八日,江苏粮道罗嘉杰、浙江粮道郑嵩龄禀报:“现值义和拳兴,教民构釁,紫竹林一带租界,格外戒严,招商局在其境内,每日午后即不能兑剥,目前已多不便。”至五月二十九日,江苏白粮验完,漕粮则验过31起,共计平斛漕米290020石。因东浮桥为兵团拦阻,剥船无法上驶;紫竹林一带四处焚烧,回空船户已成涣散之势,继续验兑已无可能。浙江则称,已经验过漕粮18起,共米165271石25升,因同样原因,兑米停顿。仓场只得决定,将天津剥运及验兑活动暂行停止③。尽管清廷依然责令赶紧起运,并且声称军食孔亟,毋稍延误,“致干重咎”④,但停验已不可避免。

  直隶总督裕禄也同期上奏称,因日军将租界老龙头浮桥封钉,派兵驻守,致使剥船不能越渡。他请求将未经剥运之米存储招商局天津栈房。在上海的未运米粮暂存上海栈房,等下届附运。但江浙两粮道未经请示即离开天津,招商局也被洋人占领,栈房内所存之米情形如何,无从探询⑤。次日,裕禄再奏,天津米价日昂,拟将招商局津栈之米平粜,沪局存米30余万石,应设转运局,由水路运至清江,再陆运至德州,然后河运至津⑥,可见情况之紧张。

  海运不通,清廷又重新规定,战局既开,宜筹粮食,命刘坤一在清江浦设转运局,委派前福建兴泉永道恽祖祁采买各处粮食,由内地水陆分运到京,所需脚费准作正开销。别的省份也应一并设局采运⑦。经各省讨论,决定由江苏筹银15万两,安徽10万,江西、浙江、湖北各12万两,湖南3万,广东30万,广西4万,共98万两,或采买或解银,分批运京⑧。不久,恽祖祁采买糙米10万石,而江苏解京饷银中,江宁藩司的13万两,江苏藩司的20万两,两淮运司的12万两,共计45万两,也准备由恽祖祁一并押解。

  清廷本来是命各省设法多运粮食运京,以供军食,不料事情态势发展太快,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出逃山西。八月十四日,清廷要求将漕粮改解山西。刘坤一奏称,除江北漕粮已经抵达山东的可转运外,另在清江设立转运局,先行购米20万石,其中10万石为直隶赈济之用,10万石解交付行在,赶运山西,并特意将白粮400石交参将蒯德浦先行起解。至湖北附运10万石米粮,“一俟交齐,亦由恽祖祁妥速成起运”⑨。这些粮食均于九月十八日赶抵临清,十月二十九日由山西委员一律验过⑩。

  山东巡抚袁世凯奏称,山西大旱,粮价昂贵,“又值恭奉慈舆巡幸太原,扈从兵夫云集,需米尤多”,江北漕粮已运至山东德州,由德州起运至获鹿,设局转运入晋,运道较捷。但漕船进入山东后,大雨时行,兼以北路军兴,南来援兵及军火器械粮饷皆由运河,漕行更多稽滞,希望朝廷能拨款修河(11)。

  山东在要钱修河的同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漕运总督松椿也开始叫苦。他们开列出“五难”:此年江北河运漕粮共有漕粮145000余石,每石需布袋1条,制办不易,其难一。每10石需1车,约需大车14000余辆,无处招雇,其难二。即使能在德州雇车数百辆,辘轳转运入晋,每次往返约20余日,非数十次不能竣事,需时太久,其难三。车价即需银数十万两,其他尚不在内,无处筹拨,其难四。旧漕开办在即,粮道不能遽回,必致贻误,其难五。他们主张将江北漕粮在德州候直隶派员验收,搭放军米,粮道恽祖祁则率空回南,接办新漕。清江转运局除拨运直隶赈米,尚有10万石应行运赴行在备用,“惟圣驾是否幸陕,尚无确信,此项米石如用轮运鄂入陕,劳费较省”。当然,所有问题都须“候训示遵行”(12)。

  几天后清廷给出答复,江北河运应拨山西、直隶赈灾之米,仍由恽祖祁运至德州交付,其余10万石及本届截存海运漕粮20余万石,一并取道汉口,由襄河运赴行陕西(13)。但袁世凯表示,直隶需米待赈,河运本系借黄济运,现在临近霜降,黄河水枯,米船难以浮送。刘坤一则主张,在运费项下提银20万两,抵米10万石,由直隶就近采买,由汜水等处折回米石,令恽祖祁酌量情形,连同奉饬由襄运陕之10万石,一并运陕(14)。

  山东本年交米291930石8611(15)。湖北本应照常折色,但朝廷要求仍运本色3万石,结果湖北回奏,上游岁仅中稔,各路商户咸赴下游购运,米价昂贵。以前湖北每次都按2两18核销脚价,此年要加至2两48(16)。湖南以前系将折价交顺天赈济,因情况变化,也询问是否需采买米石,解运进京(17),但事后并未举行。至于安徽,在经过上一年的口头承诺后,本年依然声称,起运本色困难极多,只能折色。考虑到江北与安徽的关系,他们派署试用道张毅前往山东德州一带设局,派员协助江北转运,“辘轳转运”(18),也算是一种姿态。

  二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在太原停留20余日后,又于闰八月初八日起程前往西安(19),导致陕西的供应十分吃紧。陕西方面声称:慈禧等人源源而来,用项浩繁,尤难预计。各省财赋,“丰饶无逾江浙,南疆近北惟有荆湘”,若得这几省协助,必能速成巨款。惟“非奏派专员前往坐催不可”,为达此目的,他们特派刑部郎中于启元前往江浙、候补知府吴永本前往两湖(20)。江苏表示,愿意将存沪余漕转运,用轮船运至汉口,经襄河和樊城至老河口,由河南荆紫关、陕西龙驹寨以达西安。左宗棠出兵西征时,军需均由此运陕省,有辙可循。计水程2000里,陆程510里,大多平坦,仅龙驹寨至蓝田县420里,山岭崎岖,只能雇用驮骡,行迟而价亦甚费(21)。具体转运经费开销,双套骡车每辆每站给制钱1600文,回空给制钱100文,喂养每车每日制钱500文,三、四套大车则照此推算(22)。

  上海招商局栈房尚存苏漕251049石,浙漕145562石(23)。清廷谕称:“著一并取道汉口,改由襄河运赴行在。现在驻跸长安,该省适值旱灾,需粮甚多亦甚急。”(24)但盛宣怀却对李鸿章表示,只打算将江苏的5万石运陕,外加白粮1万石(系提前赶办下一年冬漕)。因运陕舟车难雇,运费极巨,“数倍于津”。其余漕粮只能有待明年再运天津(25)。这批漕粮从九月初开始起运,其中头批1万石、白粮1千石,运至汉口时因襄河水浅,雇觅可装百石之船数十只,20余日方抵老河口,再换艇子小船前进,每船止装米二、三十包,极为艰难(26)。

  尽管江苏费尽心思,已经升任陕西巡抚的岑春煊仍然表示不满,认为陕西粮食歉收,“銮舆西幸长安,臣仆侍从人数已巨,加以诸军扈哔千乘万骑,皆须取给全秦”。加之办理秋赈,用粮尤多,若不设法速筹,“饥馑之内忧,更甚于军旅之外患”。江苏运漕取道汉口、襄阳等地,但襄河本非大河,秋季水浅,溯流而上,舟行迟速。自商州龙驹寨陆运,尤非容易。相反,运河必经河南卫辉府道口镇,由该处陆路陕西不过十余日,且系车马通衢。他打算从这里将漕粮转运陕西(27)。

  鉴于西安缺米,山东也不能不有所表示。袁世凯命济东泰武道吉燦升负责转运事宜,于六月二十六日在济南设立总局,配设车辆及兵勇。所雇车辆,皆以三套骡马大车为准,车行百里,支给正价银1两。逾百里者依次递增,不及者按里扣减。回空坐住之日,每辆各给喂养银8钱。该局一直持续到十一月二十九日才被裁撤(28)。清单显示的经费开支如下:雇用长车销库平银110200两495,而未设局之前及撤局之后仍有花销,雇用短车销库平银54928两722,共银165129两217,统由海防捐输项下支发(29)。河南也被要求提银10万两,购买米麦运陕。后来河南奏报,已购2000石米,于九月初八日起程,由水陆站道前赴陕西省城交纳(30)。另外,他们还至少向陕西运送了白粮7000石(31)。

  为解决粮食问题,清廷还曾令江汉关道购米50万石北运。张之洞称,汉口之米多来自湖南,米价较贵。长江下游芜湖、镇江及江北宝应县汜水镇,皆粮食交易重镇,合计米价运费,每米1石较汉口约省银1两。湖北已在汉口买米2万石,委员分赴芜湖、镇江、汜水三处购买,随买随运。但如买米50万石,需银将及200万两,湖北无法支撑,须由江南、安徽等省合办(32)。在此议得到批准后,张之洞又于九月初九日奏称,已经派员在汉口、芜湖、镇江及宝应县之泛水镇等处,采买米10万石。原准备运交清江转运局,因行在移驻西安,清江所设转运总局移至汉口,故将此项米石从襄河运赴陕西。至于米款,则在藩库地丁银下划银10万两,粮道库漕米项下划拨银7万两,江汉关筹饷内划拨银13万两(33)。

  陕西专门负责漕粮转运是署刑部左侍郎薛允升,当然,他的职衔系“会办陕西赈务”。十二月十六日,他与陕西巡抚岑春煊联衔奏称:陕西需粮原专恃龙驹寨一路,故曾在十月奏请饬南省分运,打算在樊城、亳州、周家口、龙驶寨四路水陆并运。但龙驹寨运到的漕粮及采买米石,至今不到1万石。荆紫关以上皆系山路,如果数十万石粮食专由此路挽运,非年余不能竣事。所以决定在潼关设局,招集车驮,“一俟分运之米石到潼,即行接运”(34)。

  尽管多少不一、迟速未定,在各省的源源接济下,陕西的粮食危机还是得到极大缓解。英国统帅西摩随即对此提出抗议:各省运赴陕银米兵械甚多,“必是接济董军,朝廷不愿和”。张之洞答以“圣驾所在,义当接济”(35),以示回复。刘坤一则相对缓和,他强调,运拨军火,外人正拟阻截,即目前解陕毛瑟枪、快炮等件,虽在设法密运,亦未必专走清江,无须转运局照料。他还主张暂缓在清江设局,免至徒糜局费(36)。

  江苏漕粮的开支情况,自二十六年二月至五月中旬,实运津米373024石,在津已兑交苏粮道装剥起运米219683石。存储津栈、尚未运出之米153341石,“不图猝遭兵事,失去无存”,含各耗米155935石零,全部核销。又有从津折回及存沪之米,共251049石零,扣掉应给商船耗米29841石零,以及转运汉口的正米5万石,商耗4000石,陈漕应除商耗11271石,实应交仓正米140894石零,随运经剥食三款米15041石零。因存沪日久,被虫蚀霉,短少米16676石零,一体豁免(37)。

  浙江则奏称,共有余漕117327石暂存上海招商局,于二十七年将所存之米分批运京。因陈漕存储过久,虫蛀鼠食,伤耗甚重。经逐一风筛,共得好米91193石,亏短米26134石零,照江苏之例豁免(38)。其经费开支如下:运米502250石零,除南折米2370石,商耗36777石外,实运463103石,先运345775石,后续运米117327石零,内存沪折耗米26134石零,续改用火车剥运。用库平银369093两,每石加水脚共69465两,外局等花费23155两,剥食银431942石折洪斛345553石,每石3两,银16241两。动支运费477954两,其中除招商局运米361220石,扣减钱1钱5分外,为54183两;宁船101882石,减修费钱1钱,为10188两零,统扣三分共13893两,为78260两零,实共支销运费399690两(39)。由上可知,八国联军侵华及转运山陕,导致江浙两省的漕粮奏销,都出现了费用增大、损耗过多的局面。

  三

  向陕西剥运漕粮的活动还未结束,就出现了清廷与西方列强议和的情形,慈禧太后及光绪帝回京的可能性骤增。北京电示江苏:“须将存沪余漕,明春一并运津。”江苏回复,本打算运陕5万石,已经运出38000石,其余部分也由沪装轮赴鄂,未便再行改道。未运之粮,则会准时运赴天津。刘坤一还称,此次运往陕西漕粮5万石及白粮1万石,运费约需30余万两(40)。开销之巨,令人咋舌。

  出于自身考虑,陕西仍然希望各省能继续向陕西运粮。他们声称,陕西所存之银有439万余两,各省运到及尚在途中之米仅20余万石,“如果回銮在即,尽此数银粮支发,固无不敷”,但毕竟回期未定,加之警报叠来,“彼族似犹不忘内犯,万一要挟以万不能从之事,迫我于不能不再议战之时,则粮饷两空,将何以为筹战筹防之具乎”?即使绝无议战议防之事,银粮充足也绝非坏事,“将来启銮不过多费一番转输而耳”(41)。这当然遭到各省的反对。

  李鸿章曾指出,京通仓米经各国出粜,暂不缺食。但京畿一带秋成中稔,银价较昂,形势不容乐观(42)。在由其主笔、全权大臣奕劻等人联衔的奏折中,他表示,“京城自经燹之余,各处仓廒悉为洋兵占据,积储荡然一空”,运漕万不可缓。另外,剥船在变乱中遭受损失的多达70000余只,剩余部分又因洋兵未退,难以雇用。南粮能否转运毫无把握。加之历年排造油艌,工繁费巨,运米时船户水手偷盗搀水,百弊丛生,不如趁机改革,交由火车剥运赴京。当然,现在京津铁路尚未交还,若令承运漕粮,“权不我操,势多牵掣”。江浙海运、江北河运及上届存沪余米,约共米150万石,但京仓有90万石即够支放。本年汇丰、克萨洋款本息共需银100余万两,未有抵偿。他们欲改折部分漕米。结果江苏拟折漕30万石,每石2两,运费7钱5分,共银82万两零,实运新漕并沪存余米62万石。浙江拟折漕五成米228000石,每石1两6钱,运费8钱,共银52万两零,实运米33万石。两省共折银136万两零,起运95万石。对此,清廷没有提出异议(43)。

  本年又出现了是否由洋商承运漕粮海运的辩论。张之洞激烈反对:“漕米向系招商局运,贴补华商,何以议定交赫德归洋商包运?”这样不惟瘠华肥洋,且从此仰乳哺于他人,“此非干预内政而何”(44)!盛宣怀则从李鸿章处得到解释:洋兵未撤津沽,铁路暂难交还。沪存漕米无法运京。若再迟运,年前恐无现米。通过赫德代觅洋商包运,由沪收径运到仓,每石合银不过6钱,所有费用均在其内,封河前运完,核与向年办运需费较省(45)。但盛宣怀仍不无疑虑:“将来权力必尽落他人之手,洋商觊觎本已久矣。”(46)果然,赫德很快使出花招。本来,商场惯例是以每140斤折换为1石。赫德将合同转包给怡和、仁记后,即向清廷提议,要以100斤作1石计。也就是说,他要将成本提高40%,这样自然是“大不合算”。无奈户部只好询问招商局:“如能承办,不尽之言。”(47)盛宣怀马上回复:赫德包漕皆须转手他人,价钱必高,招商局运漕则系自己之事,“驾轻就熟,力能为之”。但盛宣怀同时指出:“惟铁路非所属,势难一气呵成。”(48)他特派招商局委员沈能虎到京,商量与京津铁路合运漕粮事宜。

  四月,沈能虎到天津,随即与铁路总办英国宝朗谈判。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塘沽起剥至北京事宜交由仁记承办(49)。合同还做了如下规定:漕粮须于六月初六日起运,赶在封河前运竣。自塘沽至京运脚保险,每石合银1钱4分。自火车搬卸进仓,以及搭盖棚座借资洋兵,一切费用每石合银1钱56。倘卸米时发现缺短,由仁记赔补,每100斤作价3元5角7分,从运脚内核扣。因为京城车站已修至天坛墙外,在先农坛墙外自南而北,接修岔道,以备日运3次,火车与骡车各卸各装。自塘沽装车、永定门内卸车、赴仓交收,均令连袋过磅。所用磅秤,由沈能虎与江浙两粮道及仓场派出委员共同检查,但无论漕白正耗粮米,统以140斤为1石,分别兑收。火车装运则按吨计数,每吨1680斤,合漕米12石。火车每次运米5000吨,多则日运15000吨,平均每日进仓米在12000石左右。又因出现火车剥运,原有漕运体制再次发生变化:以往每届漕粮抵大通桥时,向由抽查漕粮御史抽查,而现在改由火车运输,“均由洋官包运保险,既不虞其偷盗,未便再事抽查”,清廷将其撤回(50)。

  光绪二十六年的江北漕粮正耗米136000余石,最初被直隶截留拨充军饷,后又被调入山西救赈,但德州毗连直境,通过和山西巡抚锡良商量,将漕粮先卸临清,随后转运,并于十一月二十九日验收全完。因河水冰冻,只得在临清守候。次年正月春融后起行,于二十七日驶抵陶城。正在出运时,黄水陡落,二月十日,重挑后引黄出运(51)。因江北河运挽运均艰,户部认为,为此十余万石米,“糜费不知凡几,而小民之苦累,尤有不忍听闻者”。若能改行海运,省数千里挽运之劳,革千百船无穷之累,沿途济漕等项工费,更可节省开支30万两。此年江北应征米129602石,不如“一律改归海”(52)。两江总督刘坤一仍然要河运,但清廷的态度也突然坚决起来:“江北新漕,经户部奏明改办海运,即著遵照妥筹办理。”(53)

  江苏漕粮共米780890石,除上年提前征运白粮10297石零,先后两次改折漕米387750石,截拨苏省赈济41066石,起运341776石,全归招商局承运。最终费用系用库平银255981两,每石5分共17088两一半,实银338892两。另支新增剥价10450两,于道库漕项内动支(54)。浙江方面,原议折价5成,起运5成。因南方雨水过多,如责令照数起运,必多折耗,于是改为折7运3,多收折价运费银20余万两(55)。浙江征米510239石零,由南折等2382石,商耗37058石。运陕白粮正耗3300石,折价322647石零,实运解144850石零,全归招商局承运。共用库平银115446两零,每石合7钱9分7。商船每石加给1钱5分,运米144850石,应支21727两零。天津、大沽办公费每石加5分,应7242两。剥船百石加5两,共4956两零。因浙漕均归招商局承运,减修费1钱5分,节省21727两,商轮扣3分水脚计4345两,两共26073两(56)。奉天应征米2517石2331,每石折银1两8,为银4531两01958,实征豆4885石2,每石1两5,共银7327两8(57),全部改归折色,与晚清漕粮改折的趋势一致。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本年江北、江苏及浙江漕粮海运全归招商局承办,而且从此以后,所有海运漕粮亦均改归招商局承运,此当为清代漕粮海运史上值得一书的大事。另外,漕粮海运虽改由火车剥运,但这种转变所引发的问题也不少。仓场侍郎在验米时过于苛刻,每石大约亏空1斗,导致江浙亏损过多,招商局委员沈能虎置身其中,受到双方指责。浙江巡抚迁怒商局赔米,江浙粮道也怀疑沈能虎专权,盛宣怀只得请求李鸿章,让江浙粮道自行到京料理,“沈道与商局,微我师莫能救矣!”(58)尽管如此,这些人在事后却都得到奖赏(59),显示出清代政治运作的另一层色彩。

  四

  为迎接慈禧太后回京,北京很早就开始准备。首先是安定地方局势。当时也系全权大臣之一的直隶布政使周馥给联军统帅瓦德西发电函,要求联军给予多配合。其中第二条即称:京津粮价渐贵,应招商往上海等处贩米。各商惟恐进大沽口时,洋人有所需索,畏阻不前。请通知天津联军各官,遇华商贩粮之船进口,勿收厘税,由津贩至京者亦同,“庶中外军民咸沾利益”(60)。瓦德西表示同意,会通知联军各统带,“尽力施行”(61)。

  与晚清漕运最为相关的举动,当属漕粮改折诏的出现。为了早日签订《辛丑条约》,清廷确属绞尽脑汁。在此之前,英法两国甚至有将新疆和西藏作为抵押的意图,清廷只是担心俄国等国家不会答应才作罢,“尚不若以盐课丁漕作抵”,则事情无法收场(62)。根据赫德的设想,当时清廷赔款之途有以下几端:各省盐课盐厘约1500万,海关常税可500万,漕米全部改折可得余利300。每年合计约2300万,50年可以偿清赔款。赫德还欲通过土药税、印花税、户捐等方式,满足清廷的日常支出(63)。张之洞指出,赔款关乎国计民生,也与各国商务相关,希望各国勿索现银,而是分年摊还,即使略给利息,也可通融办法。至筹款之策,不如将关税、盐课、厘金等项,不分华洋,一律加倍征收,“最为简捷公平,明白易行”。如此可添银四、五千万,即使还款4亿两,10年归还,利息2厘,也不过每年还银4800万两。但如果将原有国库收入全部抵款,再用加赋筹集开支,则内外束手,“国事不可为矣”(64)。张之洞还向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山东巡抚袁世凯指出,如以盐漕常税备抵赔款,此举但促目前撤兵,不顾以后,“大乱四起,中国亡矣!”(65)

  刘坤一则表示,国家收入只有丁漕、货厘,洋关货药税、厘价、课厘为大宗。但药厘本由关征,漕米改折仅止两省,不致牵连全局。京仓需米,不妨以原有漕折之款招商购办,实较漕运尤为省费。核计漕米改折与药厘并计,约有六、七百万之款可抵(66)。盛宣怀也进行附和:“盐、漕常税全抵赔款,最为妥当。”认为常税可归并洋关,折漕采办也易办理(67)。户部表示接受,将盐课、盐厘、漕折漕项及各关常税全数备抵,可得银2000万两(68)。虽然赫德明确表示,“偿款出之加税,断非所愿”(69),反对提高关税,以免西洋商人受损。但户部指出,中国受此大亏,“舍加税别无法,想当亦各国所共谅”(70)。二十七年四月十五日,李鸿章等人向朝廷奏称,在答应赔款4亿5千万两,年息4厘的基础上,联军同意撤军。至于还债之法仍可商量,抵款年限也需再议(71)。议和的成功,为慈禧太后等人返京做好了准许。

  二十七年六月,刘坤一与张之洞联名上奏,建议将有漕各省漕粮全行改折。他们宣称:江浙漕粮皆系临时起运购买,海运于上海购米,交招商局承办;河运在沿运河各镇购米,交船户运通,“在民久已折征,在官并不折解”。加之剥船搀水霉变,花户盗卖回漕,暗亏尤多。旗兵得米,尽以易钱。京官仓米,皆买北稻。种种有名无实,亟应设法变通(72)。接着,尚在西安的清廷,于七月初二日,发布了著名的漕粮改折诏,全文如下:

  漕政日久弊生,层层剥削,上耗国帑,下股民生,当此时势艰难,财用匮乏,亟宜力除糜费,核实整顿,著自本年为始,各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责成该督抚等认真清厘,将节省局费、运费等项悉数提存,听候户部指拨,并查明各州县向来征收浮费,责令和盘托出,全数归公,以期汇成巨款,仍由该督抚将提存归公各数目,先行具奏。至仓储关系紧要,全漕既经改折,自应按年筹备,详定办法,所有采买、运解、收放、储备各章程,及到仓后应如何严责成防、防弊窦之处,著漕运总督、仓场侍郎分别妥议,统限于两个月内核奏,毋稍迟误(73)。

  随后,漕运总督张人骏上奏了善后事宜:

  一、折征折解各定数目。各督抚核定每石应解折色银若干,每岁漕前具奏。一、俸甲等米折放现银。虽所领之银未必能购实米,然较花户私折米铺兑换所得必多。一、招商贩运以裕来源。由江浙两省劝谕殷实商贩,运米北上。一、采买搭运以实仓储。一、京津接运妥筹办法。一、京仓存米出陈易新。每年买米50万石,至第四年动支第一年仓存之米。一、仓场收放须筹经费。一、直隶酌开稻田。一、南北运河仍宜修治。(74)

  从以上叙述可知,尽管漕粮改折诏的出现完全是为了应付《辛丑条约》,但清廷却上下一致,将改折的原因指向漕运弊端。这表明,他们对待折漕一事上,显得极为心虚。

  在停办漕运诏中,清廷已规定要将漕粮全部改折。漕运总督张人骏也表示,京仓每年有50万石粮食,足够支放。但九月初六日,庆亲王奕劻等人却称“京仓未可久虚”,要求每年仍固定征收漕粮100万石,由江浙分成摊征(75)。对于这次变化,江苏有比较清楚的记载:朝廷本来要将全部漕粮折色,“嗣准户部电,京师米价陡涨,采办恐转多费,前据浙抚奏杭嘉湖等府仍本折兼收,苏省亦可收本色,总之苏浙两省凑足百万石,由海运京”(76)。

  漕粮改折诏的颁布,与《辛丑条约》后清廷财政局势密切相关,是清廷面对巨大危机时的无奈选择。与此相配套,还出现了火车剥运一事。虽然漕粮改折也因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力的分野而大受牵制,无法得到通畅的实施,但不可否认,漕粮改折诏毕竟取得了一些实效,并在事实上成为晚清漕运制度、乃至中国漕运制度的一次总结。火车剥运也完成了清代漕粮海运史上运输工具的又一次飞跃。

  简言之,义和团运动对清代的漕粮运输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晚清漕运事实上的转折点。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义和团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注释:

  ①台湾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台北〕《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光绪二十六年正月二十八日,署两江总督江苏巡抚鹿传霖等折,该委员会1973年版。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朱批时间),浙江巡抚刘树堂折(以下同类档案省略收藏单位)。

  ③《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三日,仓场侍郎长萃等折。

  ④《上谕档》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八日。

  ⑤《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三日,直隶总督裕禄折。

  ⑥《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四日,直隶总督裕禄折。

  ⑦《上谕档》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九日。

  ⑧刘坤一:《遵设清江转运局筹解军米折》,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三日,《刘坤一遗集·奏疏》卷三三,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⑨《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朱批时间),两江总督刘坤一折。

  ⑩刘坤一:《江北河运出力各员请奖折》,光绪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刘坤一遗集·奏疏》卷三七。

  (11)(台湾)《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署山东巡抚袁世凯折。

  (12)《朱批奏折》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初六日,两江总督刘坤一等折。

  (13)刘坤一:《寄恽观察》,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十四日,《刘坤一遗集·电信》卷一。

  (14)刘坤一:《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六闰八月二十五日,《刘坤一遗集·电奏》卷二。

  (15)《朱批奏折》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署山东巡抚工部右侍郎袁世凯折。

  (16)《朱批奏折·财政·仓储》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折。

  (17)《朱批奏折》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湖南巡抚俞廉三折。

  (18)《朱批奏折》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二十一日,安徽巡抚王之春折。

  (19)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卷二六,〔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1年版,第1544页。

  (20)《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九日,督办前路粮台、甘肃布政使岑春煊折。

  (21)《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二十五日,两江总督刘坤一等折。

  (22)刘坤一:《清江转运雇养长车折》,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十一日,《刘坤一遗集·奏疏》卷三四。

  (23)盛宣怀:《寄西安王中堂江宁刘岘帅苏州聂仲遇杭州恽菘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六日,《愚斋存稿》卷四六《电稿》,民国十九年思补楼刻本。

  (24)《德州转晋抚锡来电并致刘张松廷端》,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二十一日到,《李鸿章全集·电稿》卷二七,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25)盛宣怀:《寄李中堂》,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十一日,《愚斋存稿》卷四六《电稿》。

  (26)《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五日,两江总督刘坤一等折。

  (27)《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初九日,陕西巡抚岑春煊折。

  (28)〔台北〕《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八日,署山东巡抚袁世凯折。

  (29)〔台北〕《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初四日,署直隶总督署山东巡抚袁世凯折。

  (30)《朱批奏折·财政·仓储》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初九日,调补湖北巡抚河南巡抚裕长折。

  (31)《朱批奏折·财政·仓储》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二日、十六日等,河南巡抚于荫霖折。

  (32)张之洞:《会衔电奏(由济南缮发)》,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戌刻发,《张之洞全集·电奏》卷九,民国十七年刊本。

  (33)张之洞:《购米运陕折》,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初九日,《张之洞全集·奏议》卷五一。

  (34)《朱批奏折·交通运输·陆运》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署刑部左侍郎薛允升等折。

  (35)《张香帅来电》,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九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四六《电稿》。

  (36)刘坤一:《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刘坤一遗集·电奏》卷二。

  (37)〔台北〕《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六日,两江总督刘坤一等折。

  (38)《朱批奏折》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四日,浙江巡抚任道镕折。

  (39)《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二日,浙江巡抚任道镕折。

  (40)《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两江总督刘坤一等折。

  (41)《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二日,陕西巡抚岑春煊折。

  (42)李鸿章:《寄盛京堂》,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初日辰刻,《李鸿章全集·电稿》卷二八。

  (43)《朱批奏折》光绪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等折。

  (44)《张香帅来电》,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八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五五《电稿》。

  (45)李鸿章:《寄西安行在军机处、户部》,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四日,《李鸿章全集·电稿》卷三七。

  (46)《寄江鄂督帅山东抚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五五《电稿》。

  (47)《北京全权大臣户部来电》,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五五《电稿》。

  (48)《寄北京全权户部》,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五五《电稿》。

  (49)盛宣怀:《寄苏州聂中丞陆方伯罗粮道杭州余中丞方伯陆粮道》,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愚斋存稿》卷五五《电稿》。

  (50)《朱批奏折》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十五日,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等折。

  (51)〔台北〕《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初一日,署山东巡抚袁世凯折。

  (52)《朱批奏折》光绪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奏折人不详(应为户部)。

  (53)《朱批奏折》光绪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折。

  (54)〔台北〕《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十八日,两江总督魏光焘等折。

  (55)李鸿章:《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电稿》卷三九。

  (56)《朱批奏折》光绪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浙江巡抚任道镕折。

  (57)《朱批奏折·财政·仓储》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初四日,溥颋折。

  (58)《寄李中堂》,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初四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五六《电稿》。

  (59)《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五日,仓场侍郎荣庆等折。

  (60)《外务部档》,周馥为抄送与瓦德西商议运米通电之函件事呈李鸿章文,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61)《外务部档》,周馥为抄送与瓦德西商议运米通电之函件事呈李鸿章文(照瓦帅复函),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五日,《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

  (62)《刘岘帅来电》,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四八《电稿》。

  (63)《北京周玉山方伯来电》,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二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五一《电稿》。

  (64)《盛宗丞转鄂督张来电》,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十三日到,《李鸿章全集·电稿》卷三六。

  (65)《另筹新款以作抵押还债之需》,《张文襄公全集·电牍》卷五一,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申刻发。

  (66)刘坤一:《复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刘忠诚公遗集·电奏》卷二。

  (67)《寄北京周玉山方伯》,光绪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五四《电稿》。

  (68)《盛宗丞转西安来电》,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到,《李鸿章全集·电稿》卷三六。

  (69)《寄行在荣中堂王中堂鹿尚书》,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五四《电稿》。

  (70)《盛宗丞转西安来电》,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到,《李鸿章全集·电稿》卷三六。

  (71)李鸿章:《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电稿》卷三七。

  (72)《光绪政要》卷二七,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第二次会奏变法事宜。

  (73)《上谕档》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二日。因《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七五《国用十三·漕运》中关于此条记录笔误为光绪二十六年,殷崇浩据此而认定《清史稿·食货志三·漕运》中关于此条诏令为光绪二十七年的记录为错,并特意加以强调,实为不察。见《〈清史稿·漕运〉订补六则》,〔武汉〕《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

  (74)《朱批奏折》,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十九日,漕运总督张人骏折。

  (75)《朱批奏折》,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浙江巡抚任道镕折。

  (76)〔台北〕《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刘坤一等折。

作者介绍:倪玉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5)


相关内容

  • 道光年间轶事
    一. 道光简介 道光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的年号(1821-1850).嘉庆病死后继位,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在位30年.病死,终年69岁,葬于慕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二. 生平大事 道光帝: 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签订清朝第一个屈辱条约 ...
  • 魏源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清王朝自建立以来,为了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对知识分子的经世思想进行残酷的摧折.知识分子被迫走上一条逃避观实的道路,埋头古籍的考证与整理.而魏源和贺长龄.陶澍 ...
  •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民族中学 历史组 吴运江 请你从每段材料中概括中日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材料一.日本是在中央集权下,相对的地方上存在一定的分权.其地方分权较多的特点与同为中央集权体制的中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与中国长期以来 ...
  • 从洋务运动军事工业看晚清军事近代化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问题无法去解决,于是以奕欣为中央和以曾国藩.李鸿章.左中棠和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地方封疆大吏的实力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虽然史学界对这场运动褒贬不一,但是应该从更新的新的角度 ...
  • 近代中国经济
    的是 ①抵制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②构成了洋务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 ③客观上为西学传播打开方便之门 ④这一观念在新文化运动中被颠覆 A. 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8.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据此,他在分 ...
  • 重庆市永川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讲解
    重庆市永川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3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 ...
  •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与西学东渐(论文)
    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论 文 题 目: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与西学东渐 中 文 摘 要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晚清中国最大的科技书籍翻译机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洋务运动期间翻译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书籍的情况,翻阅各种有关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研究书籍,总结 ...
  • 中外文化交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讲述了: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不重视历史,也就等于一个民族失去了记忆,而失去了记忆的民族,决然不会有光明的前途.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对于近代百年中国所承受的民族创痛和产生的历史悲情,我们不但没有忘却,而且 ...
  • 台湾近代化之父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城市规划2010-01班 笪久平 20104324 台湾近代化之父--刘铭传 内容提要:回顾历史,台湾经济发展从1960年代的农业社会,1970年代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工业社会,吸引庞大外资与先进技术来台,带动台湾加工业及中 ...
  • 新文化运动百年 | 两种启蒙:文明自觉,还是文化自觉?
    [编者按] 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新文化运动至今百年了.这场运动,也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然而,百年之后,何为启蒙,何为文化自觉,依然悬而未决,争议颇多.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何种意义上的启蒙,它与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何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