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黛玉的悲剧性看红楼梦的悲剧观 - 范文中心

从林黛玉的悲剧性看红楼梦的悲剧观

02/28

从林黛玉的悲剧性看红楼梦的悲剧观

黄冈市蕲春县刘河中学 骆文华 报名号:001308

论文摘要:《红楼梦》产生在十八世纪的中国。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特别停滞和沉闷的时代,整个社会都被腐朽的封建势力压迫着,封建统治者正施展着它最后的也是最暴虐的余威。这可以视作林黛玉的悲剧的最本质的根源。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她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作者通过对林黛玉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提示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一位天姿国色的少女就这样烟消云散了。作品把一个美好的人物撕碎了给读者看,它毫不掩饰地描写了痛苦的人生、破灭的梦和被摧残的爱情,这显然是它成为一部永恒伟大作品的因素之一。作者不仅仅是在妇女问题和恋爱婚姻问题上做文章,而是把妇女问题和恋爱婚姻问题跟整个社会连结起来,从而演绎了现代意义上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悲剧 希腊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性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它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的最高峰。从它诞生起就显现出了它的魅力,百读不厌的“红楼”,人们细细咀嚼、品味,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红学”。是什么原因使它有如此的魅力,笔者从《红楼梦》的悲剧观来探秘。红楼梦的创作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五四新文学巨匠鲁迅高度评价了这部不朽之作的文学功绩:“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此话一语中的说出了红楼梦在这两方面的杰出成就,它的成就在于创新,它的出现使中国的悲剧艺术具有了现代意识,以中国式的故事诠释了西方的悲剧观,它是世界艺术的的瑰宝,是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它以悲剧的形式结尾。这种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它打破了传统的中国式的悲剧形式,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体现的是一种悲情的特点,悲情在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主人公大多是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弱者,同时小说的结尾,作者往往把它处理为“大团圆”的模式,这种中国式悲剧形成的深层原因,是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教所创导的“人心善”思想的影响,由此产生了温柔敦厚的文风。大学问家王国维率先向传统戏曲小说的大团圆模式发难,他指责我国传统文化弊端时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和,始于困者终于亨……”。王国维认为,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大团圆”结局的特征,是我国国民“乐天精神”的体现。鲁迅借用“曲终奏雅”来形容团圆主义,指出大团圆模式的本质是“瞒和骗”,是中国国民性弱点在艺术上的反映,其病根在于我们身上的传统思想在作祟,几千年的封建名教历史,妥协、平和、中庸的思想已成为浸透中国传统文化骨髓的一种主导性精神倾向,它禁锢和束缚着人们的心灵,不敢正视由于客观存在的社会矛盾或社会缺陷所生的苦难,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跑之路来。”,所以造就的都是一批“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是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的文学。这些文学大家都否认了我国这种程式化的文体。因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就是要真实地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生活中的真实往往是以悲剧的形式出现的。红楼梦正式体现了这种理念。

《红楼梦》的主题可以归结为一代崇高女性及其纯洁爱情的被毁灭,但它不仅仅是在妇女问题和恋爱婚姻问题上做文章的。它把妇女问题和恋爱婚姻问题跟整个社会连结起来,把“大观园女儿国”里的人物,特别是“主人公”兼“评论家”的宝玉放到社会上同“三教九流”的人物广泛接触,从而对那个社会里的一切人物“方正阴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前代女将、外洋诗女、仙佛鬼怪、尼僧女道、娼妓优伶、黠奴豪仆、盗贼邪魔、

醉汉无赖”和那个社会里的一切,无论典章制度、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宗教寺院、思想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等,都作了剖视。它所描绘的人物之众多,都注释和展示的社会生活的广阔,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是十分罕见的。所以毛泽东称它为“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中对林黛玉这个小说的主人公的塑造,就是在大观园这个广阔背景下展开的,在“红楼”诸女子中,林黛玉的性格最为鲜明,其特征描写也最为细腻、生动。林黛玉是那种敢恨敢爱的女孩子,它天生丽质,口齿伶俐,集琴棋书画于一身,这样的女孩子是美的象征,是我们钟爱的对象,原本其命运应该是通达光明的。然而,事物的发展总不尽如人意,在黛玉身上所拥有的诸多美的品质,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悲剧却在林黛玉这个美的事物的化身上得到验证。

《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是因为她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是外形美丽的,而且内心更是美丽的。 就拿林黛玉来说,书中充分写出了她的品格,她的思想感情,她的幻想追求,它的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解”……这一切世上之美,都集中到了这个作者十分宠爱的才女身上,读者读之,都会深深感觉到这个高洁美好的人,为她感她之所感,爱她之所爱,和她同忧同乐,同笑同啼,为她的悲剧而唏嘘叹息,读之荡气回肠,惊心动魄!在《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悲剧中,林黛玉的悲剧最能引起人们的怜悯,她一跨进荣国府的大门,立刻就被封建家庭的“脉脉温情”包裹住了。贾母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叫着哭起来”,王夫人吩咐人拿出缎子来为她裁衣裳,凤姐也携着她的手说:“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不好,也只管告诉我”,并且又立即叫人去为她收拾住房。外祖母家最初对黛玉的接纳,不可否认是温暖亲切的,王熙凤的滔滔不绝的赞美和殷勤的照料,固然带有当家人的随机应变,但贾母的挚爱却是真心的,对于这种爱,黛玉不但承认,而且非常珍视,拳拳在心,生怕丧失。但是,贾母的真心挚爱也好,王夫人按礼行事的和蔼也好,凤姐的假意殷勤也好,都不能和荣国府的封建集团相矛盾,一旦有矛盾,注定她必然要毁灭的结局。林黛玉是在一个比较单纯的官僚家庭长大的,对荣国府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不善应付,从小失母离父,不仅使她缺少温暖,也使她缺少靠山,但这种孤独的处境,更激起她强烈的自尊。没有受到更多的阶级教养,使她的一言一行,都是来自她没有雕琢过的纯真的天性。这种美好的天性,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是一种叛逆性格,理所当然为他们所不容,因此,宝玉被挨打以后,袭人的一番对贾母的献言,成为毁灭宝黛爱情的重磅炸弹,最终断送了这对美好姻缘。《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是小说情节主线,也是作品的灵魂,以至作者称小说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宝黛爱情是一种经过长期共同生活的相互了解,建立在叛逆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新型爱情,这种爱情关系正包含了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和习俗,追求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民主的爱情,但这种爱情是腐朽的传统礼法所不容的,这样势必造成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金玉良缘”打败了“木石前盟”,究其原因,是因为“金玉良缘”更合乎贾府的家族利益,更合乎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理所当然地成为宝二奶奶的理想人选,象征着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所取代。但宝玉的悬崖撒手,使得宝钗在得到有名分而无实质的婚姻之后,不久就变为弃妇,同样这种形式上的美满婚姻也遭到了毁灭。

林黛玉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她在荣国府里,以思想机敏、口舌犀利著称的。她的口才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些光芒,源于她所具有的天性的真情与水性的灵动,她对人既不戒备,也不妥协。薛宝钗被她不止一次地讽刺过,史湘云被她恼怒过,惜春被她打趣过……至于谁该得罪,谁不该得罪,她好像根本就不知道世间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切都根据她个性的好恶,凭她感情的流转,毫无顾虑地任意而行,既不加任何修饰,也没有半点掩饰。她心里想的,也就是口中说的,而口中说的,又常常是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中的真相。这样一个纯正少女,怎不引人怜悯。譬如:袭人与宝玉的暧昧关系,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是林黛玉就能当面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这种出自天性的真诚和智慧的话

语,在大观园里只能被人称作“尖酸刻薄”,而这样的“尖酸刻薄”只能引起别人的警惕甚至嫌忌。因为她触犯了封建社会虚伪的道德情操,而引起封建势力的无情摧残。在大观园的热闹生活中,林黛玉是一个最孤独的少女,然而她却有一片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很渊博的才情的女子,她是有强烈的情感、和诗意的人,当刘老老初次走进她的闺房,“只见案上设有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这是一个上等的书屋”。潇湘馆的一切都有一种诗意。黛玉的三首菊花诗,是借菊花来表明对自己的评价和表现内心的激动不安。她与史湘云耽在凹晶馆联诗一夜,竟忘记了病体的疲弱,当苦心学诗的香菱十分称赞陆放翁的两句偏于纤巧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时,林黛玉对她说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于是她介绍香菱读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等人的诗。由此可见,她是多么博学,多么懂诗的艺术,有一个多么广阔的内心世界。作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如此多才多艺,可敬可爱的好女子,然而这样的才女,当她翱翔在诗的国度里,就好像谁把她从生活的灰暗、琐屑、烦扰里拯救出来,而变得襟怀洒落,鲜活起来时。但是,命运又要摧残她的生命,赢懦的身体对她的生命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她具有的那种属于艺术型的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主要不是用来感觉生活中的美和诗意,而是用来感觉那一时代的阴冷和潮湿。“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就是那一社会向她所宣示的做人守则。于是才禀在她身上,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灾难,使她比一般人遭受到更为繁多、更为深刻的社会折磨。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就这样被封建社会吞噬了。正因如此,她才咏叹出那首表现对大观园生活的独特感觉的《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凄凉的诗句,暗示了她的悲剧性的结局。

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竟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林黛玉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凄美,她父母早亡,寄人篱下,从小养成了悲观的人生态度:“人有聚就有散,聚时喜欢,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感伤,所以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儿开时候儿叫人爱,到谢的时候儿便增了许多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以及孤高傲世,多愁善感的“小性儿”,过分执拗地追求自我的尊严,简直到了“尖刻”的程度,把别人对自己的怜悯和施舍看作是冷嘲热讽,与宝玉的爱情也浸透这痛苦的追求,对宝玉是相知又相疑,不断地猜疑,担心,试探,怄气……这种“小性儿”一方面使她在贾府更加孤立,一方面又使自己本来脆弱的身心更加疲惫不堪。她终于倒了,倒在了自己毕生追求的脚下,她为自己的追求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眼泪可以支付了!

然而,林黛王的“小性儿”浸透了一个不羁灵魂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思想枷锁下对人性的追求.她追求自我人格的尊严,追求与宝玉真挚的爱情,追求纯洁无瑕的灵魂,一言以蔽之,是追求人性的自由。然而,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社会地位,性格情感,乃至体质状况都决定了她不可能与命运正面交锋,只能在哀怨,愁绪中“抛珠滚玉只偷潸”,。而这恰恰完美地展现一个气韵典雅的东方式唯美主义人物形象。

在林黛玉这个形象上,倾注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她的举手投足,无不反射着唯美光彩。黛玉葬花,“字字看来都是血”,充分展示了一幅极富古典抒情色彩的“怨女伤春图”。于是,林黛玉这个孤高自许,多愁善感的贵族少女形象便永远地定格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深处。

《红楼梦》产生在十八世纪的中国。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特别停滞和沉闷的时代,整个社会都被腐朽的封建势力压迫着,封建统治者正施展着它最后的也是最暴虐的余威。在这异常沉闷而苦痛的时代里,一切生动的思想、美好的感情、鲜明的个性,得不到一点回旋的余地,年轻的、有生气的事物,被压抑在沉重的封建僵尸之下,呻吟着,挣扎着,最后只得毁灭。这可以视作林黛玉的悲剧的最本质的根源。《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它毫不掩饰地描写了痛苦的人生、破灭的梦和被摧残的爱情,把美好的事物毁坏给人看,这显然是它成为一部永恒伟大作品的因素之一。

参考书目:

(1)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岳麓书社出版 2006年6月第1版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 作者: 冯其庸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5年1月版

(3)中国文学史(上、中、下)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章培恒 骆玉编 出版年:2004年09月

(4)西方文论史(修订版)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马新国


相关内容

  • 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
    新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中,主人翁林黛玉在一边是鼓乐升平,迎娶"新娘"浓烈的氛围,一边是凄风苦雨,柔肠寸断的念叨中,竟自悠悠地告别人寰,走完了自己人生的历程.林黛玉的人生和爱情当然是一出悲剧,而这出悲剧自然是 ...
  • 林黛玉未劝贾宝玉考取功名初探
    摘 要:高鹗续书对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描写差异明显,本文通过宝黛爱恋的前世今生.黛玉的诗意人生及作者的创作主旨,探析林黛玉未劝贾宝玉未考取功名的原因,为读者释读林黛玉的诗意人生和<红楼梦>木石前盟的理想情怀,以及勘问曹雪芹的人生价 ...
  • 浅谈贾探春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贾探春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作者:张玮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12期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贾探春悲剧命运的来源,残酷的封建礼教下庶出的身份是探春" ...
  •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爱情故事 梁祝化蝶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 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 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 ...
  • 试论_红楼梦_的叙事思维模式_张同胜
    试论<红楼梦>的叙事思维模式 张同胜红 楼 梦 学 刊 二内容提要:<红楼梦>中的叙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典型的零思维模式:"弄引法"或"由远及近.由小至大"的叙事手法零 七体现了类 ...
  • 古典小说评论
    大师叙写的民族心灵史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问系列"丛书总序 宁宗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成就,而且历千年而血脉不断,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蔚为奇观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准确地说:"中国是特别东 ...
  •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课堂实录 杭州市建兰中学 (课前师生进行关于<红楼梦>的心理测试游戏) 一.序曲:课堂导入. 师:<红楼梦>能测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红学大家周汝昌曾经说过,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读&l ...
  • 浅析张爱玲与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摘  要:张爱玲,林黛玉,两个生在不同时代的传奇女子,因有相似的背景,所以成就了两个人相同的性格.一个外表清冷孤傲,内心热情如火;一个外表冷艳动人,内心善良脱俗.两人都不甘命运的安排,勇于与封建乱世的恶势力抗争,内心崇尚民主和自由,渴望自在 ...
  • 古代文学史笔记
    名词解释: 1.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 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2.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 ...
  • 看诗词论林黛玉性格
    窥视人物性格的另一窗 --林黛玉诗词探析 摘要: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它与刻画小说中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用天才的艺术笔触,为我们塑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