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笔记 - 范文中心

古代文学史笔记

09/20

名词解释:

1.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 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2.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格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自鲁迅之后,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3. 元曲:散曲和杂剧(1)。从配乐曲词的角度来说,它们可以统称为曲,同属北曲系统;(2)。从文学分类角度来说,杂剧为综合的戏剧表演,散曲是诗歌———一种起源于民间,与音乐密切相关,字句更为参差的自由诗。

元曲作品内容上主要表现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散曲风格明快活泼,杂剧风格多样,是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

4. 宫调:就是音组,或称调门。作用在于确定主音和限定管色高低,元杂剧中有九种宫调,统称“五宫四调”或“北九宫”,由于调门不同,在表现感情方面也有不同。 5.

曲牌

6.

7. 唱词:不仅抒发人物情怀,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还能担负说理人物 宾白:是人物自白和相互对话,现存元杂剧宾白可略分为两类,一是有韵的诗白;曲牌:即是曲谱,剧作家倚声填词,组成套曲,一套曲即一折,只能用一个宫调的二是无韵的散白,常见的就有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等

舞台演出:

(1) 一个角色主唱,主唱只能是正旦或者正末,所以有旦本和末本之分

(2) 科:舞台演出虚实结合,以虚为主。元杂剧还把有关动作,表情效果等舞台指

示叫科。如两人相见为“作相见科”,思考问题“作寻思科”。指示舞台效果的,

如“作起风科”等。 科在传奇里称为介。起霸:将军出征 马鞭上的颜色代表

马的颜色

(3) 表演城市化,根据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把生活的语言,动作,提炼,加工

为唱念艺术和身段,并和音乐节奏相配合,称为形式上,技术上的规范和表现

手段,诸如:唱腔板式,以及动作,台步等等。

题目正名:

8. 科:舞台演出虚实结合,以虚为主。元杂剧还把有关动作,表情效果等舞台指示叫科。如两人相见为“作相见科”,思考问题“作寻思科”。指示舞台效果的,如“作起风

科”等。 科在传奇里称为介。起霸:将军出征 马鞭上的颜色代表马的颜色

9. 楔子:是全剧的一个组成成分,表示四折之外的一段故事情节。数量:通常每本戏有一个楔子,少数有两个,也有没有。位置和作用:楔子主要用来交代故事和连贯情节。楔子多放剧首,类似现代戏剧的序幕,交代正戏之前的故事线索或背景。放在两折之间的,类似现代戏的过场戏,使前后两折戏联系得更紧密。

10. 散曲:是相对剧曲而言,在民族,民间的音乐歌曲的基础上,发展革新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民间情调和地方色彩的新体诗

11. 台阁体

12. 唐宋派

13. 公安派:万历间,继续起来猛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有以公安人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时称三袁,袁宏道最著名

14. 竟陵派:反对拟古主义,和“公安派”同时,还有以竟陵人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但更多的却是乞灵于古人。

15. 汤沈之争:汤显祖,沈璟之争 临川派,吴江派之争

16. 吴江派:明代后期,沈璟曲学的影响逐渐扩大,于是在沈璟的周围形成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戏曲流派,因为沈璟是吴江人,后人称为吴江派

作品大多以伦理转换或惩劝风世为主旨,一般严守格律,曲词本色,便于上场演出,构成吴江派戏曲的基本特色

17. 临川派:或称玉茗堂派,代表人物是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效仿汤显祖风格的被称为临川派,代表作家有吴炳,孟称舜,阮大铖等人。但他们大多只继承了汤显祖重文采,重抒情,不受形式格律束缚的特点,往往忽略了他重视立意,以情反理的倾向。

18. 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安型,世情型,武侠型

19. 肌理说:

20. 义理说:

21. 性灵说:

登场角色:

角色分行是所有古代戏曲的一个特色。元杂剧分为四大行:旦、末、净、杂。

旦:扮剧中女性,主角为正旦,此外还有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大旦,小旦,花旦 末:扮剧中男性,主角为正末,此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大末,二末,小末,末泥等 净:以扮刚强拧恶的人物为主,多扮男性,也偶有扮女性者,有净、末净、二净等

杂:不属于以上三类的其它角色的统称,。如孛老(老汉)、卜儿(老妇)、驾(皇帝)、孤(官员)、洁(和尚)、邦老(强盗)、禾(农人)、徕(儿童)等等。

文学因素:文学因素主要指构成剧本的文学要素而言,这主要包括唱词和宾白两大部分。古代戏曲以唱为主,以白为宾。

中国戏剧————综合艺术

中国古典戏曲的久远渊源

1. 以先秦俳优、参军戏为代表的滑稽戏《优孟衣冠》:优:西周末代,出现的由贵

族养着,专供他们娱乐的职业艺人 参军戏:讽刺者仓鹘,被讽刺者参军两个

角色

2. 以先秦歌舞,两汉百戏,六朝歌舞,唐宋大曲为代表的歌舞戏

(1)原始的歌舞、音乐、舞蹈的初步结合,包含了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

(2)百戏: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包演的总称,包括舞蹈,武术,杂技,魔术等。百戏中有一种叫角抵戏,是一种角力的竞技表演。如:《东海黄幺》:有故事,有演员,化装;按故事的预定决定双方的胜负

(3)唐代歌舞戏,唐代带故事性的歌舞表演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踏摇娘》,由演员自歌自舞,反映了歌舞戏由叙述体向代言体发展。此外,还有“代面戏”(戴面具),拔头戏(出于西域演胡人被虎吃掉,其子寻虎报仇的故事)

3. 以六朝俗讲,唐变文,宋诸宫调为代表的讲唱文学。诸宫调:宋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总之,上述的各种戏曲形式,都对戏曲的发展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使元杂剧的产生和元末南戏的成熟有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我国最早的戏剧雏形是宋杂剧和金院本,宋代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统称为宋杂剧,金元称为院本。是唐参军戏和其它歌舞杂戏的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北方的杂剧(院本)逐渐发展为完整杂剧。

特征:1. 扮演完整故事 2. 表演上已发展为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角色,并形成艳段,正杂剧,杂扮这种比较固定的体制3. 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主要是经济繁荣的商业都市里的瓦舍勾栏 瓦舍:宋元大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 ; 勾栏:古代戏剧演出的舞台或者剧场

中国戏剧的成熟形式

1. 是在南北宋之交在南方形成的南戏

2. 是在金末流行于北方的北杂剧(元杂剧):北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特别是金院本

的基础上综合了当时讲唱文学,诸宫调发展而成。

成熟十二,十三世纪之际,形成的地区是山西河北一带

体制方面特点:

1. 剧本组织:(1)折:元杂剧以“折”为单位,通常每本杂剧有四折,内容复杂的剧本则

用多本连演的形式,如《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折”是音乐组织上的一个单元,因为每折都用一个套曲,“折”又是故事情节的一个大段落,每折戏相当于一幕

元杂剧的特点:

1. 内容方面的特色:(1)题材空前广泛,取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其中包括纯粹

的历史剧,如《梧桐雨》;历史传说故事剧,如《介之推》;假借历史,人名虚构的情节的故事剧,如《金钱记》;二是唐人传奇,志怪小说,话本,笔记;三是现实题材

2. 作品的主要倾向是维护被压迫者的利益

3. 表现农民进步的政治思想,水浒戏是这方面的代表,反映农民通过武装斗争来改编被压

迫生活的理想,比过去的空想更有价值

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主要表现在:

1. 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

教观念而吴江派则相反

2.

3.

沈,汤戏曲观念的评价:

就明后期曲坛的十几情况来看:沈璟致力于扶衰救弊,汤显祖瞩目于振聋发聩,二人的文化品位仍有高低之别:沈璟“合律依腔”的努力。对文词派拨乱反正,有利于戏曲艺术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完善和规范;而汤显祖“意趣神色”的革新,对传统观念横冲直撞,则有利于戏曲艺术在艺术精神方面的充实和激扬。后者无疑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公安派文学思想:

主张进化,反对模拟。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出性灵说,重个性,贵独创。

1. 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 提倡性灵说:真,趣,新

公安派创作实践:

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一新。 公安派得失:

他们在文学上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在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和儒家道统,他们的作品也能打破传统诗文的陈规陋习,抒发个性,清新流畅。但由于不适当地表现自我,忽视社会实践,故作品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思想贫乏,风格轻佻。其末流更是“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以至“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故而又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

竟陵派的得失:

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踏袭古风有很大的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语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做文学的全部内涵。

公安派和竟陵派的不同之处: 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主张合律依腔,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 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注重本色,临川派注重文采

1. 公安派主要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作,以为“古何必高,今何必卑”。竟陵派则看重

向古人学习,从古人诗词的精神中去寻求性灵,提倡“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待=后人之心目。”

2. 公安派在“信口而出,信口而谈”的口号下,不免浅俗率直。竟陵派大力倡导“幽

深孤峭”的风格,在纠正公安末流之时又陷入另一个极端。

清戏曲苏州派特点:

1. 大多为平民专业作家,戏曲创作的数量与质量在中国戏曲史上当属一流。据不完全

统计,苏州派有各名目可知作品约160多种,全本保存下来有60多种。

2. 个人与群体共同创作,这种以发挥个人智慧为主,兼取其它同仁之长的成功道路,

是苏州派得以维系发展,在中国戏曲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3. 作品多写政治题材,如李玉《清忠谱》一批作品,从多角度体现了苏州平民作家群

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战斗精神,体现动荡时代涌动于剧作家心中的焦虑与忧伤。

4. 市民形象颇具光彩,作家多数从市民形象视角展现他们的新生活,新思想,故在中

国戏曲人物画廊中给人以新的景观。

5. 戏剧结构集中,场面生动,这一特色形成,决定于苏州剧派的作品都是为舞台演出

而创作的。他们的作品主脑突出,戏脉分明,场面与场面之间衔接紧凑,若不深知舞台表演特性,不长期专门从事戏曲研究和戏曲创作是很难做到的。

南戏元曲:

南戏的体制特点:

1. 就篇幅而言,南戏长短无固定限制,长者有五十多出,有的只有十几出

2.就唱法而言,南戏登场角色无论生旦净末丑都可以唱,唱法灵活多变。而且南戏唱腔每出不限于一个宫调,也不限于一个韵。每出的联套方式灵活自由,一般可分为引子,过曲,及尾声三个部分

3. 就曲辞而言,南戏主要用南曲,特点主要是五声音阶,节奏比较舒缓,较北曲衬词要少

4. 就结构而言,南戏定例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不唱曲,念词二阙,以表明作者主旨及戏文大意,接着生旦分别登场,结构多为双线并进,生旦各领一线,最后一出,生旦团圆。

5. 就宾白而言,南戏在进入上层社会以后,比较文雅,明以后更有用四六骈文者。人物出场,杂剧先白后曲,南戏大都先曲后白。

6. 就角色而言,南戏分型较杂剧更细致。一般可分为生、旦、贴、末、净、外、丑七类 总之,南戏定型后的戏剧形式较杂剧有了明显的改进,运用戏剧手段反映生活、塑造形象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故在明清两代南戏以传奇(角色多,篇幅不限,唱法灵活)的形式,在剧坛上显示出蓬勃的艺术活力

散曲体制特点(与词比较):

1.

2.

3.

4.

5.

6.

明杂剧体制上的变化:

1.

2.

3.

4.

散曲分类:

1.

2.

3.

散曲的发展情况:

1. 前期:以大都为中心,散曲多为戏曲家或诗文作家的副业。主要作家有:关汉卿,小令(叶儿):是独立的一枝曲 套数(套曲):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 带过曲: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最多不能超过三支曲 结构上不遵循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样,出现了很多短剧 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有南北杂剧 演唱方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连唱,轮唱 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 与词一样可以和乐歌而唱 词有词牌,曲有曲牌,据统计,曲牌有三百多种 与词同为长短句,但可以在正格之外加衬字。如关汉卿的 南吕·一枝花 散曲押韵都是一韵到底,比词要押得密 充分吸收方言的俗语,故用语比词更通俗,质朴,自然 诗词讲究含蓄蕴藉,多用比兴手法。散曲明快奔放,多用直陈白描手法 白朴,马致远,卢挚,姚燧等,风格粗犷豪辣

2. 后期:以杭州为中心,散曲成为某些文人的专业,主要作家有: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刘时中,贯时云,徐再思等,风格典雅工丽

章回体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脱胎于讲史话本痕迹明显。内容上,作品多是由文人作家根据话本

加工创作而成。艺术表现上,主要追求可读性。如《三国志通俗演义》(1).

人物动作描写较多(2). 强调情节的跌宕起伏,曲折多变

2. 第二阶段:与讲史话本的差距拉大。内容上不完全限于讲史。开始广泛表现社

会生活。从形式上看,回目式创立。代表作有《金瓶梅》《西游记》。回目粗糙,

字数不工整。

3. 第三阶段,即清代章回小说更加完美,心理描写细致,布局严谨完整,回目对

仗工整。《红楼梦》的出现,成为这一阶段章回小说发展的标志。

五宫四调 北九宫 :

仙吕宫(清新绵邈) 南吕宫(感叹伤悲) 正宫(惆怅雄壮) 中吕宫(高下闪赚) 黄钟宫(高贵缠绵) 双调(健捷激袅) 越调(陶写冷笑)

商调(凄怆怨慕) 大石调(风流蕴藉)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墙头马上》(白朴),《西厢记》(王实甫),《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杂剧兴盛及原因:

1. 兴盛情况:作家作品多,名家名作多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墙头马上》(白朴),《西厢记》(王实甫),《倩女离魂》(郑光祖)

2. 演出遍及全国南北许多省市,初期:大都(北京),平阳(山西),真定(河北),东平

(山东)

3. 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青楼集》。珠帘秀“杂剧为今独步”;顺时秀“杂剧为闺怨最高”

此外还有天然秀,司燕奴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

1. 经济恢复,城市繁荣提供了戏剧繁荣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尖锐的社会矛盾,丰富了元杂剧深刻的思想内容

3. 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形成了较好文学素养而又较为贴近人民的杂剧创作队伍(取消科举制)

4. 国家统一,交通发达,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杂剧的发展

5. 杂剧是新兴的文艺形式,在当时是反映复杂斗争,供人们娱乐的一种更好地艺术形式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谢榛

《关汉卿》作品

1. 公安剧:

多侧面地反映元代最基本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如《窦娥冤》:1. 题材演变:最先见于刘向《说苑·贵德》后写入《汉书·于定国传》,干宝《搜神记》,又增饰了深化色彩。关汉卿把这个题材融入现实生活,写成一个大悲剧。

2. 婚姻爱情剧:

一类是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如《救风尘》

A. 《救风尘》的情节:写妓女赵盼儿利用妓院中卖笑调情的风月手段去解救沦落风尘中的姐妹。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和互助,斥责剥削阶级对妇女的凌辱和摧残;B. 剧本反映的社会问题:一是妓女地位低下,从良艰难;二是间接反映了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C. 赵盼儿形象的主要特征:一是成熟, 老练, 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 二是具有正义感和狭义精神, 为解救他人不计前嫌, 挺身而出; 三是勇敢机智, 采用”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进行斗争, 出奇制胜. 一类是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 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如《拜月亭》

3. 历史剧:

不但表现了一定的历史生活, 而且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放映了人们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如《单刀会》。

A. 把关羽当作一位有魄力恢复汉室的英雄来歌颂,统一祖国的英雄来歌颂。因此单刀赴会,

与鲁肃之争是统一与分裂之争,是恢复汉室与反恢复汉室的大是大非之争。B. 剧本一,二折还通过乔公、司马徽对关羽和蜀汉英雄的夸耀作为铺垫和烘托,把英雄形象塑造得高大感人,鼓舞了人民向民族压迫者进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 善于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去塑造人物,各阶层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既有鲜明的性格,

又能深刻地反映时代的本质

2. 矛盾集中,情节紧凑

3. 语言上的成就:(1). 自然,真切,质朴,成为“本色派”代表作家

;(2)语言性格化,随人,随情而变,做到“雅俗兼收,串合无痕”(3)运用少数民族语言,使表达更生动。

《窦娥冤》

写的是一个冤狱的形成及其昭雪的故事,但更深刻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蒙冤的普通妇女的满腔怨愤使天地发生异常变化的情节,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的反抗情绪

《窦娥冤》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1. 元代社会的高利贷剥削

2. 官吏的贪赃枉法和地痞流氓的横行无忌

3. 社会道德素质下降

窦娥的形象及其意义:

窦娥性格的主导方面是刚强和善良。善良主要表现在她与已死的丈夫,年老的婆婆等人的关系上。刚强主要表现在她与张驴儿,梼杌等人的关系上。两者是矛盾统一,相互补充,互相影响的。她是刚强中有善良,善良中有刚强,使作品产生了“感天动地”的艺术魅力

窦娥的冤狱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千万个冤狱的一个缩影,窦娥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窦娥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

《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的贡献

4.

5. 把崔张故事编写成规模宏大的戏剧 继承了“董西厢”的反封建主题,并使主题更深化,反封建思想更加鲜明

6. 纠正了董西厢的不足,充分运用了戏剧样式的长处,使题材更集中,矛盾

冲突更尖锐,情节结构更加合理,人物性格更鲜明,心理描写更细腻,语言更

洗练,达到西厢故事的高峰。

题材演变:

1. 唐代元稹《莺莺传》(《会真记》)。张生是个始乱终弃的负心文人,莺莺是

个被遗弃的少女。

2. 宋元时期有多种文学作品歌咏莺莺的故事,如宋秦观,毛滂《调笑转踏》以及稍后赵令畴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都含蓄地表达出鄙视张生,同情崔莺莺的感情倾向。

3. 金章宗时期董解元的创作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将崔张恋爱改成大团圆结局(喜剧)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一. 1. 通过崔张故事的具体描写,集中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制度,热情

歌颂了男女青年对爱情自主的衷心向往和强烈追求,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

都成眷属”的进步思想。

2. 作品的爱情理想,第一次以最清楚,最明确的方式表达了只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是健康,合理的婚姻。较为彻底地否定了那种不是以当事人相互有情为条件,而是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础上的封建婚姻包办制度。

二.表现了爱欲与文明的冲突:

莺莺是爱欲的代表(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者)1. 热烈追求爱情,婚姻自由;2. 对封建礼教家法的叛逆;3. 对自身思想中封建礼教观念的不断否定

老夫人是文明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卫道士):1. 极力维护封建等级思想;2. 采用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标准教养后辈;3. 坚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念。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 体制上的革新突破(多达五本二十一折,多人演唱),第二本的第一折后有一个长长的楔子,也称为一折

2.

3. 冲突集中,主线突出,结构严谨 人物性格鲜明(在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中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4. 有抒情般的歌唱语言和富有概括力的道白语言。华美如诗词,白描尚本色,语言上具有两副笔墨。

《墙头马上》

是白朴爱情剧的代表作,通过李千金与裴少俊的爱情故事,极力宣扬男女自由结合的合理性表现了一种要求自由的民主思想倾向。作品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展示,突出李千金泼辣,坚强个性;喜剧特色浓郁,曲辞清新明快,朴素生动。

《梧桐雨》

是一部著名悲剧,写唐明皇和杨贵妃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它的内容除遵从正史外,多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据,剧名也取自《长恨歌》中的诗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主题思想:通过李杨爱情故事来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以及唐朝由盛而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艺术手法:浓郁的抒情特色,细致的心理刻画,华美典雅的语言

《汉宫秋》

元人杂剧的精品,是在《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以及《西京杂记》等基础上的创作,它与传统题材有四点不同。

1.

2.

3. 是变汉强番弱为汉弱番强 是把毛延寿由一个普通画师塑造成一个佞臣奸相形象 是变昭君为元帝的宠妃,和番的原因也成了匈奴以武力强索,朝中文武无能御侮,元帝迫于无奈

4.

主题思想:通过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悲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丑恶无能和汉元帝政权的腐朽

艺术特色:诗情画意的意境,典雅清丽的语言;唱词具有优美的音乐感

《梧桐雨》和《汉宫秋》的比较:

1. 从宏观来看,有许多相同之处:主题接近,剧情相似;都是末本戏,写帝妃之情。是把昭君嫁给单于生子,改为行至边界投水自杀

在批判他们失败误国时,又对其爱情寄予同情

2.

3. 结构雷同:两折以前写欢情;第三折写离情,第四折写痛失之后的思念之情 戏剧的氛围都是从欢到悲,由强烈而凄清,形成极大的反差。悲剧结局反映了剧作者共同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4. 从微观来看,又存在许多差异(动与静,强化与汉化)如:写欢情:《汉宫秋》基本是静态的,主要写主人公内心独白;《梧桐雨》大肆铺衍,多方渲染。人物始终处于动态开放之势,表现欢情无限,爱情生活绚丽斑斓。

5. 纵观两剧写情:《汉宫秋》如溪如流,《梧桐雨》如涛如瀑。风格上都属于文采派,但前者悲凉苍劲,意境淡远。后者激昂慷慨,色彩浓重。

6. 写离情:灞陵桥边,汉元帝伫立凝望,且望且思,流连忘返,此为以静写动,以人物形体的静止反衬内心波澜;马嵬坡前,唐明皇顿足捶胸,且哭且诉,痛不欲生,此为以动写动,以人物强烈的外部动作来强调其内心的剧烈震荡和悲伤。

7. 总的来说,对于失去妃子,汉元帝尚能从容自持,悲而不失其态,唐明皇则是不顾一切,一发不可收拾。其原因之一是元帝失昭君,实现了和番,消除了国家的忧患,安享其位,仍至高无上。唐明皇此时是权力,妃子,欢乐生活永远失去,非常绝望。

高明《琵琶记》

《琵琶记》是高明的精心之作。这部戏为南戏的体制,写法,做了最后完善和定性工作,成为明以后传奇作者遵循的规范。《琵琶记》也成了标志南戏中兴的重要作品,被称为“南戏中心之祖”,也称“南戏之祖”。

创作动机:1.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表扬“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题材改编:描写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琵琶记》,是从早期南戏《赵贞女》改编而成。 最主要变化:1. 蔡伯喈由弃亲背妇的被否定人物变为全忠全孝的得到赞扬2. 赵贞女的命运由惨遇遗弃,被马踩死变为历经艰辛,与夫团圆

思想内容方面的成功之处:

1.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宣扬封建道德的主观意图。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如实描写,揭示了一

个严酷的事实:封建道德,不能庇护它的信奉者免于悲剧命运

2. 塑造了一个“苦难”的化身:赵五娘。反映了我国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悲惨遭遇

3. 好、刻画了蔡伯喈复杂矛盾特点的同时,悲剧原因得到深刻揭示

4. 作为背景出现的灾荒年人民的苦难生活,地方恶霸的为非作歹,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社会

面貌

艺术特色:1. 采用双线结构,客观暴露社会上的贫富悬殊和苦了不均。文势也因此有起有伏,千姿百态。蔡伯喈求取功名过程:赵五娘在灾荒时期的悲惨经历交错发展,互相补充,最后重叠在一起。

2. 心理描写很细致:如《糟糠自厌》

3. 语言运用上无论是曲还是白,都接近口语,又有一定的文采,在语言的个性化

也相当成功

《荆钗记》:

描写王十朋、钱玉莲离合故事,通过二人的曲折经历,歌颂了这对患难夫妻相互信赖,坚持节操,不为威势所诱,不怕牺牲,与权贵奸邪斗争到底的精神

《白兔记》(刘知远白兔记):

写后汉皇帝刘知远与李三娘的故事。剧中通过对李三娘的着重刻画,表现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忍辱负重,坚贞不屈的优秀品质

《拜月亭》(幽闺记):

描写金代末年蒙古入侵引起社会动乱的背景下,蒋世隆,王瑞兰一对夫妻的爱情波折。还展开了广阔的社会场景,真实反映了当时朝政腐败,君主昏庸,文武百官贪生怕死使人民陷入水热之中的现实,对金元之际的社会动荡作了真实的描绘。

《杀狗记》:

写杨月珍杀狗劝夫(孙华),此戏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但他的基本思想宣传封建伦理道德,表彰恪守妇德的贤妻,事兄如父的弟弟等,说教色彩十分浓厚。

《三言二拍》

主要思想内容: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1. 商人称为时代的宠儿,晚明社会,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都市的繁荣,城市市民的急剧增长和重商思想的抬头,有更多的商人,小贩,作坊主,工匠等成为小说的主角。特别是商人,作为当时商业经济中最活跃的分子和市民的主要代表,在“三言”“二拍”中,作为正面的主人公而频频亮相。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A. 商人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1)。传统观念变化(2)人物命运变化《蒋兴

哥重会珍珠衫》《杨八老越国奇遇》(三言)《赠芝麻识破原形》《叠居奇程

客得助》(二拍)

B. 商人的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变:1品质:奸诈———善良,正直;2. 强调他

们的才能,智慧,勇气,见识 《施润泽滩阙遇友》《卖油郎独占花魁》《转

运汉巧遇洞庭红》

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的张扬:

《三国演义》

版本:

1. 现存最早:嘉靖本

2. 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刘龙山乔山堂刊本,万历汤宾尹校本

3. 吴观明刊本、吴郡宝翰楼刊本

4. 毛纶、毛宗岗 毛氏父子评点本

思想内容:

1. 深刻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真实,尤其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具体地表现了这种斗争的紧张性,尖锐性和复杂性。同时突出了拥刘反曹的倾向:可定刘备集团与老百姓的密切关心;歌颂刘备集团的内部团结;歌颂刘备集团的大智大勇的行为。如何看待拥刘反曹:小说不是历史,可以改编,有自己的观点;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反映了一定的反侵略的思想(歌颂正统,遵从汉史);不是罗贯中自己确定的,饿是受民间流传的影响;为主题服务

2. 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理想,即政治上以蜀汉为代表的“圣君贤相”和人与人关系

上以刘关张为代表的“义”。作者用理想的“圣君贤相”和现实中的“昏君贼臣”相对立,用那种“朋友而又兄弟,兄弟而又君臣”的关系和现实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关系相对立

3. 《三国演义》在描写各个集团的矛盾和冲突中,提供了不少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写出了智慧不仅在政治斗争中,而且在军事斗争中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

艺术成就:

1.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一般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其目的主要是使历史上差别不大的人物能够性格鲜明突出,增强彼此的差别。类型化并不等于简单化。一方面塑造出复杂性格的人物,一方面采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矛盾斗争中写人;运用烘托手法来发觉人物精神境界的内在威力;特殊的心理描写;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运用

2结构严密《三国演义》“陈述百年,概括万事”,但组织得法,详略得当,故脉络清楚,主次分明,以蜀汉(刘备)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使全书成为一个既波澜壮阔,结构宏伟又不失严密精巧的艺术整体。简单的事件写得波澜起伏,错落有致,错综复杂大事写得脉络分明,有条不紊,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三国演义》就像女孩子的辫子结构(三股扭在一起)

3. 在语言上,为接近历史,又照顾阅读效果,它采用了半白半文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生动等特色。刘备:文雅;张飞:豪爽;曹操:豪迈

《水浒传》

思想内容:

作者用深刻,热情而又冷静的笔触,描写并解剖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即从起义的社会原因,起义的发生,发展到壮大以及起义的口号,纲领,理想和战略思想,内部分歧,并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而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整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农民起义的悲剧。

一.塑造人物方面:

1.

2.

3. 开始从早期那种近乎类型化(三国演义)的写法走向初步个性化写法 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塑造人物时,不仅立足于历史真实的土壤,还能采用夸张,想象等方法,渲染他们,伸张正义的斗争中的神力,性格,使他们的性格高度理想化

二.善于从生活中选择那种既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细节进行描写

三.语言风格

1. 《水浒传》能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说话”的语言艺术,其主要特色是:充满生活气息,明快简洁,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

2. 语言个性化,主要人物的语言都符各人的身份,个性,神态

3. 状人,叙事,多用白描,用词极为凝练

《水浒传》独特的结构方式:

结构妙处主要在前半部分,前半部分按人物来分别叙述,最后总归到梁山泊。书中主要一些小故事,都围绕逼上梁山这个中心,由分而合,宛如百川归海。这样一来,既表现了起义由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的特点,又使小说在具有一个巨大的框架的同时,又保存了若干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元,使结构完整而又灵活。后半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写赢童贯,败高俅,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以报效朝廷为主干,如长江的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 又称为竹节结构,接力结构。

《西游记》

思想内容:小说由两个文学母题及相应的故事构成。一个是有关人性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束的矛盾处境。一个是历险记式的。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的冒险精神,另一方面也隐喻了不少人历经艰辛才能获得成功。

虽然前后两个部分描写的内容不同,但都是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生动地反映了人民驾驭自然,征服邪恶的愿望和人定胜天的乐观精神

1. 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着眼于理想:人定胜天;变化奇诡而又真实生动的幻想世界;人、动物和神融合的人物形象(生物性、社会性、传奇性)

2.

3. 情节波澜起伏 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的风格特色:表现在人物性格上(孙悟空、猪八戒); 表现出在人物语言、个性方面;体现在对明代社会的世态人情的讽刺批判上,冷嘲热讽上。 《牡丹亭》

思想内容:

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中成就最高的是《牡丹亭》,王思任在《牡丹亭叙》中说: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主题意义:

主题: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至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中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意义:1. 猛烈冲击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2. 反映了青年妇女的苦闷,唤醒了青年女子的青春理想

人物形象:杜丽娘是剧中的主角,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勇于反抗的妇女形象。杜丽娘全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在探索一条通向自由解放的人生道路。这就是这个形象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

杜丽娘形象的本质特征是追求爱情,坚持理想,生死以之,敢于斗争:1. 青春的觉醒和对爱情的期待;2. 对理想生活和爱情自由的执着,热烈的追求

艺术特色:

二. 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中

1.

2.

3. 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艺术构思富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惊梦,寻梦,冥判,回生) 从“情”的理性高度来观察生活(梦中情,人鬼情,世间情)

二.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1. 采用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的感情;2. 具有奇巧,

陡峭,尖新,纤细的语言风格

《金瓶梅》

思想内容深刻性:

1. 揭露了明代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描绘当时从朝廷到地方大小官僚勾结恶霸豪绅气压盘剥人民的血腥图景

2. 写出了古老的中国从封建宗法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艰难步伐(十六世纪新兴商人的代表)对金钱的贪婪,对权势贪婪,对女性占有。早期商人不可一世的雄心特点,代表着一种邪恶。反映的是传统的守财奴的享乐主义向商业资本家过度

3. 展示了一个与传统的温柔敦厚妖异其趣的女性世界:虚荣、嫉妒、甚至谋害他人、不择手段。顺应历史发展的丑恶,揭示社会的特征

《金瓶梅》成功实现了六项转变:

1. 从相沿加工“说话”艺人的集体创作,转变为作家个人的独特创作,《金瓶梅》成为与过去的“世代累积型”不同的第一部“个人独创型”长篇小说

2.

3.

4. 从反映古老的历史题材,转变为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 从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仙鬼怪转变为到以社会上的普通人物为小说的主人公 由追求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转变为着力表现普遍的,日常的生活真实,变传奇的手法为写实的手法

5.

6. 从夸张的、粗略的细节描写,转变为细腻的、逼真的、甚至不避琐屑的细节描写 从线性结构过渡为网状结构(对《红龙梦》影响很大)

《清忠谱》

思想意义:

剧本反映了明末尖锐的反阉党斗争,刻画了周顺昌刚直耿介,坚强不屈的性格,歌颂了颜佩韦等正义纯朴的市民群众,以及他们英勇斗争和从容就义的高贵品质,对罪恶滔天的阉党表示了莫大的愤慨,从而写出了广大人民对清正廉明的政治的追求和希望

人物形象:

周顺昌是剧本着力刻画的清官忠臣形象,即具有“清”且“忠”的特点 。“忠”是从他与魏阉的斗争来表现的。斗争中,他耿介刚烈,至死不屈,一个铁骨铮铮的形象跃然纸上。 清,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他生活简朴廉洁,不讲排场,不摆阔气。清正廉洁是他做忠臣的先

决条件。忠(对外);清(对内)。

艺术特色:

1. 善于利用有限的舞台以表现广阔的群众斗争场面,善于把群众与个人,正面人

物与反面人物;明写与暗写,前台与后台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2. 主题突出,线索分明。整部戏仅仅围绕周顺昌和苏州人民与阉党的斗争。繁而

不乱,叙述井井有条。

3. 语言简朴,不假文饰,而又富有个性

《长生殿》

构思过程:

1. 《长生殿》写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情缘”,是中唐以来文学史上的一个传统题材,历代皆有作者选择这个题材进行创作。唐代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明吴世美《惊鸿记》,屠隆《彩豪记》等。

2. 《长生殿》是洪升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经十余年,三易稿而始成”的作品。第一稿《沉香亭》,第二稿《舞霓裳》,第三稿《长生殿》。

主题思想探讨:

1. 爱情主题说2. 爱国主题说3. 双重主题说 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既颂扬了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同时又批判了他们的爱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以“重戒来世” 《长生殿》的突破性成就:全剧五十出,前二十五为上卷,主要敷演李、杨的爱情以及安史之乱的马嵬之变;二十六出以后为下卷,主要表现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及最后的仙界“重圆”。

(1) 描写“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至情,表现人类爱情专一的历史倾向

(2) 爱情描写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真实而深刻地揭露李杨“驰了朝纲,占了情场”的恶果

A . 杨国忠专权误国,人民怨声载道

B . 安禄山叛乱,造成国破家忘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1. 构思巧妙,排场紧凑A. 前半部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直接地再现安史之乱的社会矛盾和帝王与妃子的关系; 后半部分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李杨感天动地的爱情发展. 这种主, 副线交错而行, 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表现前后辉映的构思, 使一个既开阔又严密的戏剧结构得以产生

B . 情节跌宕起伏,戏剧气氛在剧情发展中不断变化

2.

3. 刻画人物,个性鲜明:A. 曲词与人物性格统一;B. 塑造出复杂性格的人物 清丽流畅的曲词:A. 善于糅合唐诗、元曲的特点;B. 创作出符合人物此时此地此境的语言

4.

《桃花扇》

思想内容:

1. 腐朽透顶的南明王朝:按作者的理解,明亡原因之一,是权奸误国。原因浓郁的抒情气氛:A.借景抒情,情景交融;B. 吊古伤今,抒发兴亡之感

之二,是文争武哄。原因之三,是昏君荒淫。

2. 《桃花扇》的主要情节:共四十出,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

的爱情发展为线索,描写南明王朝的兴亡历史,反映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

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从而达到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而外后人鉴戒的目

的。

3. 桃花扇底系兴亡———《桃花扇》的历史意识

侯方域赠扇(合):李侯的结合,不仅仅由外貌的相互倾慕,而与当时政治斗争有密切联系。

李香君以血染扇(离):侯方域出逃在外,反映了外镇的情形——君国重臣拥兵自重,同室操戈。李香君孤身守空楼,暴露了庙堂的黑暗——统治阶级荒淫腐败,排挤忠良。

李与侯栖霞山相遇,再见桃花扇(合):反映了当时形势的发展与变化

李与侯双双入道,扇毁人散(离):他们因为国破家亡而割断花月情根

《桃花扇》以明末名士侯朝宗与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故事作为线索,写出南明的亡国痛史,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李香君的特点:

作为一个下层女子,李香君不仅有着独立的人格,而且作为市民阶级的代表,能主动直接的参加当时的政治斗争。她的身上有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她的强烈个性,也在政治斗争上体现出来。比如《却奁》,写她敝屣金玉,守正嫉邪,可见其磊落襟怀,明辨是非。《骂筵》可见其嫉恶如仇,勇敢机智。

她使清流文人相形见绌,更不要说处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这一方面是历史的反映,另一方面剧中形成的贵贱颠倒的对比,不只是表明作者突破了封建的等级贵贱观念,其中也含有他对尊贵者并不尊贵,卑贱者并不卑贱的愤激情绪以及对此所做得思索。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4. 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结合(题材处理:侯方域的入道,历史真实是清朝

做官。本质一样,表现方式不同,是为了剧情更加紧凑) 《桃花扇凡例》说:

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终情,宾客解嘲,虽

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

5.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艺术构思):沈默的《桃花扇》跋语:“《桃花

扇》一书,全由国家兴亡大处感慨结想而成,非止为儿女细事所作也。大凡传

奇皆注重风月,而起波于军民离乱。唯《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变迁,而借

波折于侯李。

6. 人物勃勃如生,跃然纸上(人物塑造):梁廷柟《曲话》卷三说:“《桃花

扇》笔意疏朗,写南朝人物,字字绘影绘声。A. 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人物:

衬托,对比;B. 着力揭示人物的复杂性格

7. 独具特色的曲词说白(语言风格):《桃花扇凡例》说:“而词必新警,不

袭人牙后一字”“全以词意明亮为主”说白则抑扬铿锵,语必整练,设科打诨,

俱有别趣。曲词风格以淋漓酣畅,悲凉沉郁闷见长。

《花部农谭》

焦循(1763———1820)著《花部农谈》,《剧说》。《花部农谈》是作者和农民谈花部剧目的

摘记,是我们研究早期地方戏剧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戏曲史上的重要论著。

花部:由于封建士大夫迷恋典雅的昆曲,把昆曲称为“雅部”,把来自民间的地方剧种称为“花部”,也叫“乱弹”。焦循认为花部“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它深深扎根于民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花部农谈》记载了一些花部剧目的情况,其中焦氏最为赞赏的是《凉风亭》,《赛琵琶》。

《聊斋志异》

故事来源:

4. 前代小说或笔记的改编 2. 亲友所提供 3. 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但更多的

是作者的虚构

思想内容:

1. 大致可分为三类体裁:(1)短篇小说体,主要采用史传文学及唐人传奇的体制,以人物生平遭遇为中心。篇幅较长,有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2)散记特写体:不以记人而以记事为中心,受古代记事散文的影响,多描绘一个场面记述某些事件,情节简单,篇幅适中;(3)随笔寓言体:保留魏晋“残丛小语”的形式,多为偶记琐闻,写法亦属粗陈梗概,一鳞半爪,故篇幅短小,但其中亦不乏寓意深刻之作。

作品内容:

1. 最富有现实意义的,是集中揭露和批判了黑暗腐败的政治,鞭挞那些无恶不作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同情被压迫人民的痛苦遭遇,或进而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故事。如《席方平》。

《席方平》刻画人物性格的三个特点:一是以席方平所受压迫的多重性显示其斗争的正义性,从而刻画他不畏强暴的胆略;二是以席方平所受刑罚的残酷性显示其斗争的艰苦性,从而刻画他刚毅顽强的精神;三是席方平反抗道路的曲折性显示其斗争的彻底性,从而刻画他毫不妥协的决心。

2. 对八股取士的制度作了深入的揭露和尖锐的评级A. 揭露试官们不学无术,贪赃枉法,营私舞弊,颟顸无能的可耻面目。如《考弊司》,《司文郎》,《贾奉雉》等。B. 揭示八股取士,功名利禄对封建士子灵魂的腐蚀,如《叶生》,《胡四娘》,《凤仙》,《镜听》。

3. 描写男女爱情和婚姻生活:这是作品中占篇幅最多,成就最高的一部分。除了写人与人之间相爱之外,还有人与狐,人与鬼,人与仙的恋爱故事。这些故事大多讴歌真诚纯洁的爱情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美满婚姻。故事写得曲折动人,娓娓动听。如《小翠》,《娇娜》,《青凤》,《婴宁》,《小谢》。 《阿宝》(人间之爱);《小谢》(人鬼之爱);《青凤》(人狐之爱);《娇娜》(友情)。

4. 《聊斋志异》思想内容复杂性:原因:1. 作者思想本身复杂性(政治思想,哲学思想);2. 传统文学的影响;3. 创作时间过长(40年)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在艺术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所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5.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传统的志怪小说,大抵叙述鬼神怪异之事,篇幅短

小又仅“粗陈梗概”,语言简约而显露不出文采。而唐代的传奇小说则“叙述

宛转,文辞华丽艳美”。小说的主体是人间的人情,人事,人志。蒲松龄借用

传奇的特长来写花妖狐魅,使小说内容精彩且充实,展示出其迷幻曲折的色彩,

情节离奇而生动

6. 情节曲折,叙次井然:作者反对“硬铺直陈”,加之写的是花妖鬼魅之事,

便于驰骋想象,所以许多作品情节怪异谲诡,变幻莫测,极尽腾挪跌宕之能事。

同时,它们也有自身的逻辑性,合乎人情物理。

7. 描写丰美,形象生动:较之以前的文言小说,作品加重了对人物环境,行

动状况,心理表现等方面的描写。如《红玉》写红玉初见冯相如:一夜,相如

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

去。固请之,及梯而过。

8.

《聊斋志异》的余响

乾隆末年以来陆续问世的文言小说,显然大都受到《聊斋志异》的影响而对《聊斋志异》的态度却是不同的,大体说来可分为两类:一是顺随仿效,有沈起凤的《谐铎》,和邦容页的《夜谭随录》,浩歌子《萤窗异草》等;一是抗衡对立,主要代表是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抗衡主要表现在: 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

1. 体制上:反对《聊斋志异》在传统的志怪小说中,用“描写委曲”的笔墨,广泛反映社会生活。而是努力模仿汉晋笔记小说。“尚质黜华”记事简要,多做一轮,要求回到古代笔记小说的水平。

2. 内容上:不同于《聊斋志异》是通过志怪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作者孤愤,它记述见闻,是要“不乖于风教”有益于劝惩。

《儒林外史》

思想内容:讲的是明代的故事,但反映了清代现实。明清之际,批判八股取士制的进步社会思潮的组成部分。它采用小说的形式,将这个批判的历史课题与哲学思想具体形象化。作品批判八股取士是以功名利禄为轴心,以各类型士大夫的“文行出处”为切入口展开的。(文:文章学问;行:道德品行;出:在朝;处:在野)

1.

2.

3.

4. 揭露科场的腐败 揭露官场的黑暗 揭露程朱理学的罪恶 揭露八股取士如何蛊惑人心

《儒林外史》的理想成分:

表现在“辞却功名富贵”的理想人物身上,这些人又可分为三类:1. 具有民主思想的离经叛道者,如王冕,杜少卿。2. 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贤人君子,如迟衡山。3. 自食其力的“奇士”,多是市井小民,如鲍文卿、沈琼枝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

2.

3.

4. 严肃的写实与“公心讽世”相结合(公心讽世:对社会现实批判而不是个人的恩怨) 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相结合 合理的夸张与冷静的剖析相结合 善于抓住言论与行动,外表与内心。现象与本质等喜剧性的矛盾,通过对比,让人物处于自相矛盾,自我暴露的地位。

《儒林外史》的结构:

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中心时间,而是通过故事的转递,人物的相互衔接,较大场面的组织,前后呼应等艺术手段。使全书联缀牵合,从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明代文学:

反动措施:1. 封建主义集权统治,强化君主独裁

2强化文化统治,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3. 专制皇权强化引起兼并的加剧,特别是皇室大肆兼并民田,称为明代一个严重问题。

4. 皇权高度密集,导致统治集团的堕落,明中叶以后的一些皇帝荒淫腐化,较历朝尤胜。

明王朝的政治腐败则并不能阻止历史的千金,近两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在明中叶前后产生新的因素。即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是明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崭新因素。也是促进明代文学中出现一些新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代文学特色:

1. 各类文学发展比较全面,初步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戏——杂剧,南戏;曲——昆曲,

地方戏)

2. 由于大批下层文人进入文坛,雅文学(诗歌散文)与俗文学(戏曲小说)之间的森严壁

垒开始打破

3. 文学思潮与哲学思潮联姻:(1)明中叶程朱理学盛行(2)明中叶王守仁心学流布(3)

明后期实学思潮冲击了(4)集团林立,流派峰起,门户角立,党同伐异。形成与唐、宋、元各代迥然不同的文坛风气(5)反对理学对文学的桎梏,破除把文学仅看作载道之器的狭隘观念,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要求文学表现真情,肯定自我,以实现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转述。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小说史上少有的繁荣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小说,不仅数量多,题材也比较广泛。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平妖传》《西洋记》《西游补》;历史小说:《春秋列国志传》《西汉通俗演义》《新列国志》;英雄传奇《北宋志传》《隋史遗文》《英烈传》;世情小说:《侠十风月传》《玉娇梨》《平山冷雁》。

明代的短篇白话小说是在宋元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特别是明代中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的活跃,思想的不断开放,印刷业的繁荣,白话短篇小说由编辑到创作,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的转化过程中,成绩斐然以“三言”“二拍”为代表,出现了一大批色彩各异的短篇小说,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特点:

1. 清代文学中各种样式,各种体裁最为完备,而且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它集封建文

学发展之大成,乃是三千年古代文学的一个光辉总结

2. 创作的繁荣与理论的繁荣密切相关,清代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理论,并带有总结性质

3. 叙事文学繁荣:小说,戏曲,诗歌;思想复杂

4. 清代社会,政治及文化思想的复杂性决定了清代文学,复杂多变的趋势

传统诗文变化:

1. 以学问为文,为诗

2. 由组诗发展为专集

3. 诗歌题材广泛

4. 诗歌语言上的多样化开拓,反映古典文学的近代化转型的总趋势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以抄本形式流传,后有刊印本。大体以乾隆五十六年(1791)或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界限,前为抄本系统,后为印本系统。

1. 前八十回抄本,因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又称为《胭脂斋重评石头记》,简称脂本或脂

评本。属于这个系统的抄本。现有十二种版本。其中,较重要的又有影印出版的版本是: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脂戚本。

2. 一本二十回的《红楼梦》为印本系统,程伟元曾先后两次刊行,均以高鹗的修改续补本

为底本,故称“程高本”“高续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萃文书屋活字排印本,称程甲本。第二年重印本称程乙本。

3. 关于《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红楼梦全书120回,后40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

后40回有功有过,功大于过。首先,由于有了后40回而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其次,它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了前80回的倾向。第三,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的研究概括:

1. 评点派:采用评述,评点的方法,以探索作品内容,本事或阐述其思想,艺术价值。其

中,最有价值的脂砚斋等人的评语

2. 索隐派:(旧红学派)所谓索隐即探索幽隐,也就是去发掘小说表面故事所掩盖的本事:

作品:蔡元培《石头记索隐》,邓狂言《红楼梦释真》,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引》

3. 新红学派(考据派):一方面继承乾嘉学派学风,同时又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

影响,对《红楼梦》作出了新的解释。作品: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

4. 新红学派的代表作是: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

。他们批驳了索隐派的主观臆测,牵强附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局面。他们的主要贡献有:(1)肯定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并对曹的家世生平做了不少有益的考证 (2)是对《红楼梦》的版本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考证 (3)是关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的评论

5. 五十年代后,由于学术环境,研究条件的改善,大批历史和档案材料以及重要版本陆续

被发掘并公之于世,使《红楼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1. 悲剧环境:(1)贾府后代“一代不如一代(2)生活奢侈,道德沦丧(3)家族内部重重

矛盾,互相倾轧(4)这个家族在社会上作恶多端,为所欲为(5)随着纲纪伦常的日渐解体,整个家族人心涣散,貌合神离 (6)下层奴隶要求自由的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叛逆者的冲击

2.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首先,是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理想和爱情悲

剧,其次,是薛宝钗的悲剧;再次,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国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具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理喻的命运感。无论是好人,坏人,叛逆者还是卫道者,全都逃不脱毁灭的命运。这样就使得《红楼梦》在悲剧的探索上排除了任何表面的偶然考虑,一直追寻到社会最深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曹雪芹才能在他的《红楼梦》中对现存制度永世长存提出了深刻怀疑,从而使《红楼梦》达到了批判现实的历史高度。

赞美依稀可见的光明:贾宝玉,有理想,有追求,热爱人生,贵族的叛逆者;(1)在道德观,价值观上反映出来,他离经叛道,反对“仕途经济”;(2)在妇女观上,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3)再次,在爱情观赏追求真挚爱情与自主婚姻,反对封建礼教

林黛玉也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由于寄人篱下的处境,形成了自己的特点:(1)具有强烈的自尊和自强(2)纯洁脱俗,不趋炎附势,奸诈虚伪;(3)是从不看重功名富贵,支持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思想,言行;(4)是反对以“门当户对”,“父母之命”为条件的封建婚姻,对具有共同的思想和情趣的爱情的坚贞不渝

鲁迅概括《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时曾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历史变迁》

《红楼梦》对传统写法的打破:

1. 发展了现实主义,突破我国古典小说的传统

2. 赋予爱情以思想境界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突破了“才子佳人”的格局:(1)重知己,不

讲郎才女貌;(2)重情操,不涉风流的韵事

3. 表现悲剧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评价,打破了大团圆的俗套:由中和美转向悲剧美

4. 塑造出真的人物,打破了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模式

5. 《红楼梦》调动了我国诗词、散文、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一切艺术表现手段,

创造出诗化的性格和诗化的意境与风格,这是对以前叙事体小说的一个突破。往往将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进行诗化,达到人境合一,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整体感,和谐感。

清代诗歌:

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吴嘉纪,归庄,申涵光,钱澄之 内容:悲思故国,讴歌贞烈,谴责清兵;风格:笔力虬劲,沉痛悲壮

易代诗人: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 ; 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 称亭林先生,有《亭林集》

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反对一切无稽,剿袭,佞谀之文

内容:托物寄兴,吊古伤今,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表现了建立功业,恢复故国的热烈希望

风格: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沉雄悲壮的艺术风格,他反对模仿,而格调苍凉沉郁,往往接近杜甫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内容:多故国之辈,怀旧之感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

内容:万网追怀往事,感慨平生,从中透露了一些抗敌救亡的活动和情绪

主张:以意为主,以清净“妙合无垠“为贵。

格调说:沈德潜,字:确士 认为: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他主张诗人“立言”,在态度上,必须“一归于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在方法上,必须讲求比兴、“蕴蓄”,不能“发露”。

肌理说: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 认为: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十几 。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

性灵说:

义法说:

神气说:

清初戏曲

剧作家分类:1. 出身社会中下层,传统文学修养不高,他们以主要精力从事戏曲(主要是传奇)创作,可以称为专业化剧作家,这一类作家可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代表

2. 一类来源于社会上层,传统文学修养比较高,他们大多是诗人,词人,散文或哲学家。他们也染指戏曲,不过是为了借剧中的故事和人物抒发个人的怀才不遇或寓寄故国故君之思。他们可称之为文人化剧作家,如吴伟业,尤侗,万树等人

背景: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阶级斗争激烈

前期(清以前):以描写人情世态为主要内容;后期(清以后):描写历史上的政治斗争事件或从明末苏州社会生活中取材,代表作:《清忠谱》

一类以李渔为代表,他身兼文化人和专业化两重身份,他大量创作戏曲,是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他特别重视戏曲的娱乐作用和戏剧的本体价值,是古代的戏曲至上主义者。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笔记 第五篇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 ...
  • 史学概论笔记
    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 编辑:李逸凡 原文提供:李晓婷 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 重点在第二.三.五章 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 ...
  • 近代科学革命的曙光
    近代科学革命的曙光 近代科学诞生的时代也是世界历史上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在度过了五百年最黑暗年代之后,从11世纪开始,欧洲从漫漫长夜中苏醒,在教会学校基础上出现了大学这种近代的教育体制.十字军东征,从阿拉伯人那里带回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希腊的 ...
  •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 金才永 3100102080 理科试验班1016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往往被看做同一类, 但它们存在同源异流的现象.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们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广阔内容,标志着民族文化的时代进程,记载着民族的生活方 ...
  • 中国古代文学试卷与答案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习题(自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 147. 宋代古文运动最早的先驱人物是( C ). A. 王禹唐 B. 穆修 C. 柳开 D. 林逋 148. 王禹偁晚年自编的文集是( A ). A. ...
  •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之读书笔记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 ...
  • 外国文学知识汇总(四)
    2015-10-18 151.七十年代俄国文学在戏剧方面巨大成就,是阿·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来得容易,去得快>,他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 151.普希金早期主要是抒情诗,如<自由颂>.< ...
  • 知识点完全笔记填空题
    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中考知识点之完全笔记填空版 第1课 散步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嫩 芽 霎 时 拆散 水波粼粼 臧 克家 2. 解释下列词语.(1)信服: .(2)嫩芽 .(3)霎时: .(4)拆散: . (5)委屈: .( ...
  •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必读推荐)
    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 一年级推荐的书目 学习阅读浅近的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重点训练是"晨读十分钟"精美诗歌.儿歌的诵读,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 <儿童大世界><宇宙圣斗士><学儿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