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与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 范文中心

浅析张爱玲与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11/12

  摘  要:张爱玲,林黛玉,两个生在不同时代的传奇女子,因有相似的背景,所以成就了两个人相同的性格。一个外表清冷孤傲,内心热情如火;一个外表冷艳动人,内心善良脱俗。两人都不甘命运的安排,勇于与封建乱世的恶势力抗争,内心崇尚民主和自由,渴望自在无拘束的生活。更令人惊讶的是张爱玲和林黛玉都是文字上的奇才,因为文字更使她们在各自的时代留下深刻的烙印。白先勇评价张爱玲,“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吕启祥也这样评价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同时,通过文字又能发现隐藏在相似性格下的两种命运,虽都感叹着环境的影响,一个为此不平,挖掘真性;一个却想到自己,暗自伤心。最终两人的命运皆以悲剧收场。临终前,一个独自生活,孤独离世;一个水深火热,身旁无亲。就像同一根上盛开的两朵阴阳花,一个努力跟随阳光,在片刻阳光下绽放了自己;一个不得已被束缚,在一生的阴影里结束了花期。但这株花已生根在历史的土壤里,根系强大有抓力,至今乃至未来都无人撼动,无法超越。

  关键词:张爱玲;林黛玉;性格;乱世;悲剧

  作者简介:王峥(1993.8-),女,汉族,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3

  正文:

  张爱玲,一朵简单又复杂的白玫瑰。古人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说法,而我说张爱玲则是“万红丛中一点白”。不平凡的出身注定了她骨子里的高傲不俗,成长之后的命途多舛及社会的强权乱世,更是使她自怜自爱,自尊自强。就像一朵长在红玫瑰丛中的白玫瑰,外表清冷孤傲,实则热血沸腾。

  而林黛玉同样也是一朵冷艳骄傲的玫瑰花。世人都道她“伶牙俐齿,尖酸刻薄”,殊不知其锋利的刺上其实开着一朵柔弱无比的残花。身处贾府这一大染缸之中,是她不得不用冷言冷语保护着自己仅有的自尊和高贵。只因权势当道,人人沦为势利拜金的牺牲品,不甘处于封建势力的背景下的林黛玉,最终没能敌过旁人的误解,只落得个“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悲惨结局。

  张爱玲和林黛玉虽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却像同一株上盛开的两朵花,共同生在乱世的根上,同根不同心,同心不同命。都为了自己的尊严讥讽过社会,也曾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她们都努力的在乱世中维护着自己的灵魂和追求,即使过程各不相同,最后都以孤寂遗憾收场。但也恰恰印证了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张爱玲出生在贵族家庭,从小也是仆人照顾着,长辈疼爱着。作为张家的第一个孩子,张爱玲自小被寄予了深厚的希望,加上天资聪慧,成绩惊人,是父母眼中引以为傲的宝。这些造成了张爱玲才华横溢,善良正直,拿得起放得下,有担当的性格。直到生母离开继母进门,她的生活本不说是多姿多彩,至少也是逍遥自在的。但父亲与日俱增的恶习与不求上进,使思想开放的母亲最终舍下一双年幼的儿女远渡重洋。张爱玲说她的母亲是踏着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的女人。受母亲的极大影响,张爱玲也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她的性格变得放荡不羁,渴望自由和成名,想要挣脱命运的枷锁。但在张爱玲少年时期,这一切进展的并不顺利。母亲离开后,父亲续弦,继母自私自利,成为张爱玲悲剧的开端。

  母亲离开时,张爱玲只有四岁大,在这之前她就已经看尽了父母争吵时的情景。她似乎早已看出母亲和父亲终不是同一条路上的人,所以母亲走了,她不哭不闹,也没有挽留。家庭的矛盾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继母进门,她就懂得看人眼色做事。她自己也曾在《流言・童言无忌》中提到:“我父亲的姨太太是一个年纪比他大的妓女,名唤老八,苍白的瓜子脸,垂着长长的前留海,她替我做了顶时髦的雪青丝绒的短袄长裙,向我说:‘看我待你多好!你母亲给你们做衣服,总是拿旧的东拼西改,哪儿舍得用整幅的丝绒?你喜欢我还是喜欢你母亲?’我说:‘喜欢你。’因为这次并没有说谎,想起来更觉耿耿于心了。”因为耿耿于心,更体现出张爱玲身处不安中的容易满足与常置于心的奉承。后来张爱玲渐渐浮现出母亲的性格,不甘于现状,渴望外面的天地,使父亲对她一日不如一日。父女俩也曾有过欢声笑语的,张爱玲初写《摩登红楼梦》时就是她父亲拟的回目。只不过后来父亲赖食鸦片,萎靡不振,加上听信后母的偏言,对张爱玲毒打囚禁。很难相信,作为父亲会囚禁自己的亲生女儿,也许他是怕张爱玲像母亲一样,走了就再不回来。可是连女儿生病也不闻不问,任由张爱玲在冰冷昏暗的小屋里自生自灭。这一切使张爱玲逃离的愿望更加强烈。幸而张爱玲的文学能力没有随之删减,反而为成为她日后发展的养分。跟随母亲生活后,张爱玲终于过上了自己渴望的生活。但因乱世无奈,也让她的人生路喜怒无常。

  张爱玲对衣服有特殊的感情,到底还是源于后母的关系,我一直都对此感到深深的心疼。张家虽是落魄贵族,到底给孩子做件新衣服的钱还是应该有的。但继母偏给张爱玲穿她出嫁前的旧衣服,“料子都很好,但领口已经磨破了”。当时张爱玲已经长大,因为继母使她在自己家里竟有了寄人篱下的感觉,可以感觉到当时张爱玲的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对张爱玲来说,衣服本身虽是一件衣服,但更体现着她的人格与自由。

  张爱玲的家人朋友都说她爱钱,她自己也承认,她用第一笔稿费买了一支唇膏,而没有按照母亲说的留个纪念。当时的世俗社会使张爱玲同样世俗着,但其本身并不是这样,她不过是不想因为钱而抛弃自己的自尊。她的文章一经出版,都会有很好的反响。即便如此,张爱玲的后半生因为自由和爱情也过得颠沛流离。她对胡兰成付出了太多,对于赖雅也是倾尽了她所有美好的年华。

  与其说是当时的乱世造就了张爱玲的性格,倒不如是张爱玲的性格成就了这一文坛神话。命运待她如此不公,她并没有甘于现状,而是努力的追求,努力地去爱。她精明能干,才华横溢,把她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转化为笔下的文字。她书中的女人是另一面的自己,不沉沦于世俗。就是那朵白玫瑰,生于乱世,但不陷于其中,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用自己的刺开辟着与世隔绝的静世。   而同根上的另一朵,林黛玉,也是身处于封建时期的贵族家庭。她初进贾府时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见她的自尊心是极其强烈的。林黛玉本身并不像贾府人描述的那样,说话尖酸刻薄,爱挑剔。母亲温文尔雅,父亲博学多识,黛玉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实际上她是善良的。在她进入贾府后对待下人也是和蔼可亲的,例如教香菱学诗。可见她的民主性格,是非常尊重人权的。她之所以时常用语言攻击,是因为她自身没有安全感下的自我保护。她不是爱挑剔,而是不希望别人忽略她,无视她的存在。据史实记载,林黛玉六岁便因母亲病逝,贾母怕无人照料便接到身边。因此林黛玉进贾府时也不过是个孩子,才六岁大就寄人篱下,小心行事,加上她的强烈的自尊心,是她后来“尖酸刻薄”的主要原因。第一次进贾府的林黛玉其实是受贾家人喜欢的,因为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也还有林如海的这层关系。林黛玉九岁时的年底,父亲病重,林黛玉回去探亲,次年十一月底因父亲病逝,返回贾家,从此常住。林黛玉再回贾府也只有十岁,当时因贾府人攀附势力,她已不像当初那样受人喜欢,只剩表面的恭敬,而这一切林黛玉敏感细腻的性格早已察觉出来。随着薛宝钗住进贾府,为人处事深受欢迎,连贾母评价起来也是“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狠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因此,林黛玉可以信赖的人只有贾宝玉,在深宅大院里难免会突显出她的凄清和伤悲。在当时的社会,无父无母,无权无势,无依无靠,她什么都没有,只剩一身的才华让她打发孤寂。但对外人,她又不能表现出自己的脆弱,生怕别人耻笑,所以为了维护自尊,她常常嘴上不饶人。别人都觉得她尖酸刻薄,好挑剔,爱使小性儿,其实她不过是没有安全感,她不想什么都没有,最后连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也不复存在。

  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也许是她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了。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到处都是权与钱,名与利的明争暗斗,她只身一人,被贾府孤立,难免会变得敏感。因为视宝玉为知己,她更在意宝玉的一言一行。贾宝玉原本祭奠晴雯的一席话,“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后都暗自伤心。作者也确有用晴雯来暗示黛玉的命运之意。林黛玉唯一快乐的一次是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时候,众人取笑刘姥姥使他也发自内心的笑出声来,刘姥姥的到来更是给了她很多艺术灵感。但刘姥姥走后不久,宝钗与黛玉谈心。看似关心黛玉,其实是摆明了自己的地位,有母亲,有哥哥,受人喜欢,是贾府公认的准宝二奶奶。由此可以看出黛玉不仅无依无靠,而且受尽欺负,只剩下自己百般维护的人格。林黛玉作《葬花吟》时才十二岁,可见她的才气相当之高。《葬花吟》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林黛玉在贾府生活的真实感受;“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注定了她的悲惨结局。

  林黛玉柔弱的性格和多病的身体,使她无法和旧社会的封建思想抗争,无人依附也使她失去了自己的爱情。最后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当日,焚稿病逝了。还好留下她人格的尊严和本就充满真善美的内心。

  再想张爱玲,其实是带有林黛玉的色彩的。毕竟两人出身经历都相差无几,张爱玲和林黛玉都是细腻敏感,自尊心强大,像一只与世隔绝的刺猬一样保护着自己,用锋利的语言和外衣掩盖着自己不安的事实。同样都曾寄人篱下,看人眼色,但又从不做出有损人格尊严的事。对待爱情也是敢爱敢恨,毕竟对她们来说,爱人是唯一的知己,唯一能依靠的,陪伴的人。她们都不问政事,只希望能活的自由,为此努力的与乱世抗争,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经历不平凡的命运,最后只想过平凡的生活。林黛玉也是在贾府寻找着不被人打扰误解的出路。虽然不同时代,两人的性格竟如此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张爱玲冲破了命运的束缚,她没有在父亲铸造的“大观园”里遗憾终身,而是选择了逃脱。她决定给女性写点什么,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寄托。她没有在上海滩的乱世里随波逐流,努力走出去,争取她自由的生活和有尊严的人格。所以说她是白玫瑰,在红玫瑰的昏暗斗争中,她出淤泥而不染,不管经历了什么,住在哪里,她都依然保持着白玫瑰般的纯洁与善良。她也曾为自己的爱人,拔掉了保护自己的刺,但她不后悔。就是这样刚毅果断的性格,使她该争取时争取,该退隐的时候退隐,才有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而对林黛玉来说,到底是封建社会害了她,虽然同是乱世,她却没有张爱玲逃脱枷锁的机会。与张爱玲不同,林黛玉的性格更多的是多愁善感,她没有像张爱玲那样用文字抒发自己的追求,而是躲在诗词里自怨自怜,愁更生愁。在同样为自己爱的人变得千疮百孔后,就此伤心绝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命运。

  正在这点上与张爱玲又是不约而同。张爱玲虽然是文坛的奇迹,影响深远,但她却病死在异国他乡,同林黛玉病死在贾府一样,都不是自己生长的故乡。张爱玲自身经历了家变,动乱,战争,导致她更追求切实的安稳,以至于晚年信奉“单独生活”。张爱玲死后一个星期才被房东发现,对于她也红过,辉煌过的人生来说到底是一种凄凉,虽然她追求自己的世界不被打扰,想来每逢节日的时候,她也是渴望身边能有个无话不谈的人陪着她的。相比之下,虽有相同,但林黛玉更为悲惨,林黛玉病逝时只有紫鹃,探春,李纨在身边陪同,除了紫鹃都不是自己亲近的人,紫鹃严格来说也是到贾府之后才开始服侍她的。林黛玉临死之际,宝玉正不明情况的与宝钗举行大婚,更加衬托黛玉的凄惨。但在生命还剩最后一口气时,她仍然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她还不忘告诉紫鹃,自己的身子还是干净的,希望死后能送回老家安葬。这点与张爱玲的独自生活是类似的,他们都希望死也要死的有尊严。

  对于张爱玲来说,生活是件爬满虱子的旗袍,有美好也有不如意。她知道人生没有十全十美,为了追求的目标就一定会付出心酸的代价。她的本质是美好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张爱玲依旧是真善美的化身,她渴望美好不被破坏,像晚年时不断搬家躲跳蚤一般,不过是精神作用罢了。她的性格就是她一生的写照,内柔外刚,轰轰烈烈而后平淡如水。

  对于林黛玉来说,生活则是她亲手埋葬的桃花。虽然外表脆弱,但她仍代表着追求平等自由,活的有尊严的一类人:虽然乱花嘈杂,她也没有陷入泥沟;虽花期短暂,不知何处有香丘,最终只要质本洁来还洁去就好。

  张爱玲和林黛玉这两朵同根花,代表了阴与阳,阳光与夜晚,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着自身的对生活的追求和人格的纯洁。遗憾她们并没有处于同一时代,否则一定会碰撞出灿烂的火花。不过有幸的是时代都拥有过她们,两个敢于与时代抗争的女子,都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形成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红楼梦》 华夏出版社 2013(清)曹雪芹,高鹗著。

  [2]《张爱玲传》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1 文君著。

  [3]《流言》 花城出版社 1997 张爱玲著。

  [4]《对照记》 花城出版社 1997 张爱玲著。


相关内容

  • 浅析西部牛仔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 2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 3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4 浅谈商务合同 5 浅议中西 ...
  •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2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3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4 Verification of ...
  • 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2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 3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4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 ...
  • 浅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浅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刘 畅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0007) 摘要: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却没有常人想象得那么美好.她所描写的爱情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她在爱情观上持悲观的态度.不论小说中人物对命运是积极抗争 ...
  • 浅析[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形象
    郑州轻院民族职业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析<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形象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院 (系)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浅析<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形象 摘 要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 ...
  • 人格分裂的悲剧--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
    2009年第5期 No.5,2009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9年5月 May.,2009 人格分裂的悲剧 --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 口张晓云 内容提要 曹七巧是张爱玲塑造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悲剧人物浅析之薛宝钗 从初中开始,便断断续续的读过<红楼梦>,当时的认识只停留在,这不过是一本爱情小说,也曾为了宝黛之恋而扼腕叹息.如今细细品味一番过后,突然对薛宝钗这个人物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 ...
  • 看诗词论林黛玉性格
    窥视人物性格的另一窗 --林黛玉诗词探析 摘要: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它与刻画小说中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用天才的艺术笔触,为我们塑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