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分裂的悲剧--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 - 范文中心

人格分裂的悲剧--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

07/12

2009年第5期

No.5,2009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9年5月

May.,2009

人格分裂的悲剧

——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

口张晓云

内容提要

曹七巧是张爱玲塑造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典型的患有严重人格分裂症的疯

女形象,《金锁记》也因此被夏志清先生誉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曹七巧的疯

言疯语、歇斯底里,实隐含了在长期的宗法父权社会里受压抑的女性群体潜意识的病变,暗示了作者的焦虑,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女性意识和颠覆宗法父权的意图。本文就试图从张

爱玲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读《金锁记》,探析曹七巧人格分裂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

曹七巧

人格分裂

女性主义

宗法父权

作者张晓云,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讲师。(杭州311258)所谓人格分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重人格。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DissociativeDisoders)”。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内在心理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r)的整体性。曹七巧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人格分裂的人物形象典型,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曹七巧所代表的正是相当典型的一种压抑女性,是压抑与歇斯底里人格的典型形象”。㈨张爱玲以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和人性关怀,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可怜”女人到“可怕”女人的人格分裂演变过程,《金锁记》也因此而被夏志清先生誉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②对于曹七巧的人格分裂,历来已有许多研究。笔者试图从张爱玲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读《金锁记》,探析曹七巧人格分裂的悲剧根源。

创世主。固不论男性的身份、地位高低,年纪大小,女性都不足以成为一家之长,而必须附属在男性

主体之下。她们不是以主体进入社会,而是被物

化,被边缘化,被附庸化,这就导致了女性在语言、文化、社会和经济领域中遭受被压抑和被剥削的

命运。这种宗法父权体制的意识形态,更是长久

渗透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之中,深深影响了女性的生活及其心理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宗法父权体制长期对于女性的歧视与贬压,构成了女性群体潜意识的病变。女性因其自身生理与心理上的客观差异性,而将自己定位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这既是张爱玲自己的性别体验,也是所有女性悲剧的人格因素。她们一方面拼命压抑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甘心被放逐于社会核心之外,在道德禁律和经济操控下濒临歇斯底里的临界点。在这个层面上,曹七巧早已经处于病变的边缘。曹七巧曾是个小家碧

一、宗法父权的压抑而导致潜意识病变

自中国进入父权社会以来,男权文化总想挖去人们对原始时代“崇母”的记忆,把自己确立为

94

玉——一个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在她还是曹大姑

娘的时候,勤劳、泼辣、开朗,对生活和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希望。但是,在宗法父权体制之下,她的命

万方数据 

浙江社会科学

运不能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于是被她的哥哥卖到了簪缨望族,嫁给了一个没有人气的患软骨症的姜家二少爷,“整天躺着,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我那三岁的孩子高”。她在娘家被当作了商品,在夫家被当作了生育工具,丧失了自尊和人的基本权利,在现实面前她失去了自己。她嫁到姜公馆“原是做姨奶奶的”,后来姜老太太为了让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才“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但她原有的地位使她在姜家被所有的人看不起:老太太不把她当人看,丫鬟们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妯娌们更是不愿搭理她。在姜公馆这样一个被宗法父权文化浸透了的环境里,曹七巧感到压抑、窒息和屈辱,同时也感到十分的不平和愤懑,因而她本能地进行了自我保护式的反抗。她放肆、尖刻,口无遮拦,无所顾忌,她抽鸦片、勾引小叔子……从曹七巧的处境和行为当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她在宗法父权体制下被贬损化的可悲命运,她的人格开始出现了裂变。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认为,张爱玲对于曹七巧最终的人格分裂,她的评判态度是客观公正的:环境改变了人性。“女子的劣根性是男子一手造成的……女人的缺点全是环境所致。”④但是,根据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格巴和吉尔伯特的研究观点,认为女性文本中的疯女意象通常都含有作家的复本或替身:除了含载着女性作家本人的焦虑与愤怒意象外,也含有女性作家自身所独有的破碎感觉和自卑情结。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张爱玲的成长经历,我认为曹七巧人格分裂、歇斯底里的形象塑造,与作者的性别以及在宗法父权体制历史中受

压抑的女性集体焦虑有关,是张爱玲女性历史意

识的一种表现。曹七巧的人格分裂,具有一种反讽意味。

女性作家在传统父权体制中书写女性,想要抗衡宗法父权男女尊卑主从秩序,建构女性主体,但又不能抽离压抑的现实,这的确有两难之处。张爱玲女性主义文本,承载着女性在现实中所承受的历史、文化经验,她要把压抑中的弱势女性纳为叙述的主体。为了能够把女性的主体设置于中心位置,她不得不把男性家长从文本中抽离,这就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家长角色。例如《金锁记》中的姜老太太和分家后的曹

七巧就是此类人物。“中国传统男性主体的权

万 

方数据2009年第5期

威,在张爱玲的文本中却吊诡地被作家的文学书写所暗中破坏、讽嘲与颠覆。”@这种女性主体的书写策略,一方面表明作家拒绝把女性角色永远单一的、片面的安置在从属的位置之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张爱玲独具特色的女性意识和父权颠覆意图。

宗法父权体制使女性被边缘化、从属化,而男性家长的缺席却把隐匿在社会文化边陲的女性推上了家庭的核心,成厂女性家长,因而也具有了某种微妙复杂的主体身份。一方面,这些女性家长虽身为一家之长,但其主体性在文化意义上却并非完全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她们虽然能够以女性家长的身份去表现主体,但实际上却不能完全脱离宗法父权体制的象征秩序,无法完全打破阳尊阴卑、男主女从的二元对立论,因而成了男性家长的替身,主体中亦有压抑从属的复杂内涵。她们的主体诉求夹杂在复杂的矛盾之中而无法自拔,最终将会导致她们人格的分裂。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对男性家长采用的是一种“去势模拟书写策略”⑥。患软骨病瘫痪在床,“没有生命的肉体”的姜家二爷属形体残障,狂嫖滥赌、不务正业的姜季泽则属于精神残障。他们的残障使他们丧失了宗法父权社会里传统的尊严和地位,为曹七巧构建了产生主体意识和拥有主体地位的空间。七巧的女性主体地位,随着丈夫和婆婆的去世、分家后成为两个儿女的家长而得以确立。但是她的这种主体地位仅限于狭小的家庭范围之内。在宗法父权社会里,女性主体一旦进入社会就会遭到强大势力的排挤,无论她

怎样争取自己应有的利益,但“孤儿寡妇还是被

欺负了”。女性家长的身份让她获得了主体地位,产生了主体意识,但宗法父权体制却让她无法得到主体权力。在这样的矛盾对立之中她只能压抑自己,“与现实失去了联系”,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她的女性主体欲望与她期待的现实渐趋渐远,最后南辕北辙,使她的人格进一步分裂。她只能在儿子女儿面前行使她的主体权力,渐渐地,她的母亲身份开始隐退,成了男性家长的替身。而

芝寿的进门,更使她女性主体意识遭受压抑与渴

望反扑的潜意识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她把从宗法家庭中学习得来的父权秩序和权力操纵游戏规则,用之于欺凌更为弱小的女性同胞。她成了虐

95

张晓云:人格分裂的悲剧——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

待狂,享受原本只属于“那些拥有阳物权力的人所享有并专为她们保留的权欲欢愉”④。她用失序来松解自己的压抑,用疯狂钳制别人来弥补内心的失落。她在劈杀别人的同时也劈杀了自己,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深渊。张爱玲通过曹七巧人格分裂的演变,表现了女性的压抑真相,同时也表现了女性主体反抗宗法父权的意图。

二、焦虑恐惧的累积而导致人格扭曲

宗法父权体制压抑女性,“女性身体长久被三纲五常的伦理道统‘结构’在体制内,把女性典

型和异型都驱入边陲之中——即把压抑、匮乏,以

至贞烈的从属类型,或是疯女类型,都‘隐匿’在道德规范的烟幕之后,令其沉默。”@在男性主体意识之中,女性被定位为一种缺席,一种非完整体。她们不是在自身的权利中被定义,而是在男性主体的定义中被定义。通过传统儒家道德观念的枷锁,把女性的非正统身份视为正当的伦理性要求,促使整体社会制度把女性的从属性与非正统性身份视为理所当然。女性在经济、人格、情欲等方面受到多重的压制与剥削,造成了女性集体潜意识的焦虑和恐惧。这种女性焦虑,连现实中的女性作家也无法摆脱。张爱玲就是以自己的女性经验,揭示出女性人物的矛盾、压抑和自我冲突的深层面貌。

曹七巧的一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她一辈子都处在经济、人格、情欲的焦虑之中,而这种焦虑又导致了她对现实世界的极度恐惧,长期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这使她对人事彻底怀疑,最终人格分裂,变得歇斯底里。诚如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所指出的,女性的歇斯底里化往往会将潜意识层中的攻击本能发挥出来,对他人或自身造成伤害:向外攻击则毁灭他人,向内攻击则自我伤害后自我毁灭。曹七巧就是这样“一级一级地走人了没有光的所在”。

曹七巧没有了父母,唯一的亲人就是她的哥哥,但是她哥哥却为了金钱把她卖到了姜家。在姜家她无依无靠,极具不安全感,这就形成了她生存的焦虑。这种焦虑使她成了一个“斗士”,在姜家左冲右突,却始终找小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她把目标对准了吃喝嫖赌样样俱全的花花公子姜季泽,一来叮以减轻她在情欲方面的焦虑,另一方面

96

万 

方数据找到一个依靠以便在姜家立住脚,但是她的愿望落了空。她的焦虑进一步加深,其生存焦虑变成了对失去金钱的恐惧。分家后,表面上看她已经当家作主,但在宗法父权社会里,她除了权势身份和家产外,仍是一无所有。尤其在感情上,自从对季泽的幻想破灭之后,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亲近,也失去了心灵的幻想对象。她的情感无所归依,她的压抑无从宣泄,她的焦虑进一步扩大。长安和长白虽然和她没有感情,无论如何却是自己的儿女,在心理上起码是可以依靠的对象。因此,她的情感缺失的焦虑在潜意识中变成了害怕失去儿女的恐惧。这就不难理解她在儿子娶亲后不断地破坏儿子与媳妇的关系、千方百计阻止女儿出嫁的其中一种动机:就是出自对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恐惧以及对女儿“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恐惧。长期的焦虑引发了她某种精神官能症,带来疯癫失常的言行。

“女人纵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里面却有

一点‘地母’的根芽。”掣母性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文化的。母性应该是绝对地不自私,包容而仁慈,充溢着利他主义。但是,在男性中心文化胁迫下,母性照样会异化。然而就如被异化成恶魔般的曹七巧内心深处,仍有一丝“地母”的根芽,这一丝根芽使她清醒,对子女的残酷行为也会引起她作为“母亲”的负罪感。“她知道儿子女儿恨毒了她……那一面的一滴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她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当她暂时忘却焦虑和恐惧的时候,她也会表现出她的母性的慈祥,“他(长白)敞着衣领,露出里面的珠羔里子和白小褂。七巧把一只脚搁在他肩膀上,不住的轻轻踢着他的脖子,低声道:‘我把你这不孝的奴才!打几时起变得这么不孝了?’长安在旁笑道:‘娶了媳妇忘了娘嘛!’七巧道:‘少胡说!我们白哥儿倒不是那么样的人!我也养不出那么样的儿子!’长白只是笑。七巧斜着眼看定了他,笑道:‘你若还是我从前的白哥儿,你今儿替我烧一夜的烟!’长白笑道:‘那可难不倒我!’七巧道:‘盹着了,看我捶你!”’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慈祥的母亲和她的儿女的温馨生活图景,七巧被扭曲的人格在此刻复原了。但是,这样的图景实在是太罕见了。她自己的悲惨遭遇时刻会使她深深地陷入害怕女儿重蹈覆辙的恐惧之中,“我就只

浙江社会科学

这一个女儿,可不能糊里糊涂断送了她的终身,我自己是吃过媒人的苦的!”在“地母”的根芽与焦虑恐惧的纠结与撕扯中,“寡居者的护犊心理”凹为她找到了开脱罪责的借口,她对子女的爱在异化中走向了反面。在情感的混乱之中,她对子女的言行表现出了极端的矛盾。尤其是对女儿长安,为了把她留在身边,一方面她多次在言语中表露出阻止长安出嫁的原因是为了保护长安,为长安着想,以免重蹈她的灾难。她反复把长安叫到跟前,说出自己的忧心,说到伤心处甚至会泣涕涟涟。另一方面,为了真正达到阻止长安出嫁的目的,她又不惜扮演男性家长的压迫者角色,千方百计对长安进行各种各样的折磨,甚至能够“逐日骑着门遥向长安屋里叫喊,颠来倒去的几句话嚷得一条街上都听得见”。她的双重人格具有典型性:一方面无情地刺伤、打击自己身边的亲人,另一方面又备感愧疚、自哀自怜。宗法父权体制对女性全方位的压抑,造成了女性群体的焦虑与恐

惧。当这种焦虑与恐惧不断累积而得不到宣泄

时,就会导致人格的分裂。曹七巧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压抑和焦虑恐惧中陷入歇斯底里,走向疯狂。

曹七巧这一典型形象,不仅写出了在宗法父权体制下女性的矛盾、压抑、焦虑与恐惧,让人们窥探到父权对女性的多重控制,而且也揭示了母性被异化的根源,女性疯狂的实质,具有一种反父权意图。同时,曹七巧的悲剧也充分表现出张爱玲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三、情欲力比多遭到堵塞而导致心理变形

宗法父权制度不仅从精神上压抑女性,还要从肉体上禁锢女性。圣人所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只能是对男性而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将女性牢牢地控制在男性的世界里。女性的情欲被认为是羞耻的,是一种罪恶,因此,压抑情欲成了社会对女性的最基本要求。她们也自觉地用封建纲常名教来约束自己,禁欲成了社会和女性自己内化了的道德禁忌。自古以来,有多少女性在这种观念下扼杀了自己,成了社会和自己的牺牲品。显然,曹七巧并不甘愿成为牺牲品,她的本能欲望与她的女性意识使她不断地起来抗争。但是,被社会和女性自己内化了的道德禁忌,使她的抗争显得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在现实

万 

方数据2009年第5期

面前她彻底地绝望,走向了疯狂。正如保加利亚学者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所说:“性欲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它就可能成为灾难。不应该把精神和肉体分开,这会导致人的本质的变态,导致扼杀生命。”

曹七巧精力充沛、性欲旺盛,但是命运却让她

嫁给了“一堆软得直不起的麻木的肉体”,这让她感到悲哀,更让她感到绝望。她只有不断地压抑自己,当实在压抑不住的时候,她希望通过“意淫”来宣泄自己的性渴望。她当着云小姐的面说:“真的,连我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越想越不明白!”她调唆姜老太太写信给彭家来娶亲,在三嫂面前说些不咸不淡的荤话……但是被内化了的道德禁忌使年轻的太太和小姐害羞愤恨,她们“不大搭理她”,使她“自觉无趣”。“意淫”不成,她把目标移置到了小叔子季泽身上。她使出浑身解数勾引季泽,虽然她知道季泽并不是个好人,但“对于大多数女人,爱的意思就是被爱”凹,觉得“没有病的身体真好……”然而,她的这个宣泄途径也被无情地堵住了,季泽因怕连累自己承担责任而“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她,从此她只能把爱和欲一起深深地压抑在心底。“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到此为止,张爱玲对于曹七巧这样一个旧式女子的本能欲望,还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对于曹七巧的遭遇,还是给予莫大的同情的。这也表现了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充溢着她对生命欲望的表述愿望。但是,《金锁记》是一个“苍凉”的故事,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哆,所以它不会那么简单粗俗。张爱玲以其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真实地再现曹七巧从“可怜”女人到“可怕”女人的人格裂变过程。“她是一个不进入角色而在台下做解说的观众”,∞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历来都受到研究者的热切关注,其中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把曹七巧人格分裂的原因归咎为其对黄金的强烈欲望(笔者曾经也持此种观点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批评视角的扩展,此种观点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笔者从张爱玲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去重读文本,深入思考,发现此种观点确有其局限性。现在看来,造成曹七巧人格分裂的直接原因应该是她被长期压

张晓云:人格分裂的悲剧——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

抑的情欲,而对黄金的欲望只是她的情欲力比多罾遭到堵塞之后而产生的一种移置作用∞。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第一,从作者着墨方面来看。文本中真正与金钱相关的叙事,只有分家风波与分家后的季泽到访,其他都是些零星的字句穿插,并且都是与情欲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对情欲的叙写却贯穿了全文。

第二,从七巧对金钱的态度来看。她不像葛朗台和泼留希金那样贪婪和吝啬,也没有夏洛克在金钱面前的阴险与凶残,更不像严监生那样迂腐。相反,她对金钱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还算是基本正常的。只是自揭穿季泽的虚情假意和谋财意图之后,七巧不敢再相信任何人,尤其是男人,于是金钱就成了她唯一的安慰与依靠。她对金钱的信仰,完全是源于她对人性的失望和对现实的恐惧。

第三,从她为儿女用钱的态度方面来看。她并不害怕他们花她的钱,她对媳妇的迫害和对女儿婚姻的破坏,是她情欲得不到满足后性变态心理作祟的结果。俄狄浦斯的倒置情节使她嫉妒,她无法忍受儿子与媳妇的性享受,变成了意念上的性虐待狂。女儿长安订婚后抑制不住的内心喜悦和爱情的滋润,刺激得她无法控制自己,在情欲膨胀和压抑的斗争中她最终变得歇斯底里,在攻击毁灭别人的同时也攻击毁灭了自己。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神经症起源于力比多(1ibido),力比多的性欲满足途径遭到堵塞,各种精神症状便成了它的变态使用和替代满足。”衄曹七巧正常的情欲随着季泽的飘然离去而彻底粉碎,自认为是为情而生的人却成了情欲的弃儿,一切的挣扎与反抗都成了可怕的嘲笑。力比多能量使她的愤懑变成了尖刻的怨毒,莫名其妙的只想发泄,她的人格彻底分裂。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别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债,不管这别人是否自己的至亲骨肉。她破坏儿子的婚姻,拆散女儿的情侣,她自己的情欲得不到满足,也不容她身边的人享受正当的夫妻生活。她的破坏是狠毒的,后果是严重的:“娟姑娘扶了正,做了芝寿的替身。扶了正不上一年就吞了生鸦片自杀了。长白不敢再娶了,只在妓院里走走。长安更是早就断了结婚的念头。”她变得比疯狂还可

万 

方数据怕,因为“她还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

张爱玲对曹七巧的女性主义书写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仅仅将七巧塑写成封建婚姻的牺牲品,而是将笔端伸向人类精神世界最底层、最隐秘、最原始的需求和欲望。正如刘再复所说:“张爱玲的才能是表现了人类恋爱、婚姻、家庭背后的生存困境和人性困境,表达出连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凹曹七巧是对传统男性话语下的理想女性形象的一种颠覆。张爱玲透过曹七巧畸形的婚姻生活、变态的情感世界以及因此而人格分裂的叙写,撕毁了蒙在中国传统家庭生活外面的那层面纱,彻底揭开了女性在婚姻家庭内部所遭受的多重压抑与摧毁的历史真相,肯定了女性的做“人”权利,凸现了她的女性意识。

小说是一种“存在”的表现,小说家通过发现这种或那种人类的可能性来绘制存在的版图。正如评论家费勇在《张爱玲传奇》中所说:“七巧不是一个反面形象,也不是一个正面形象,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种宿命的、身不由己的存在。”张爱玲自己也曾说过:“我写到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喜爱,就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凹

《金锁记》对曹七巧人格分裂过程的渲染,正是张爱玲对女性的非理性、潜意识的认同与强调,是她对女性人生悲剧的寓言性揭示。《金锁记》的价值就在于,它忠实地传达了作者对于女性人格悲剧的深切关注和极度忧虑,反映了张爱玲独特深刻的女性问题思考,同时也表现了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和反父权意图,为女性文学史提供了具有永久借鉴价值的宝贵经验。

注释:

①林幸谦:《张爱玲:压抑处境与歇斯底里话语的文本》,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1月,第90页。

②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社1979年版,第343页。

③杜芳琴:《女性观念的衍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lO月版,第36页。

④⑨⑩张爱玲:《谈qrJ,-),载《张爱玲文集(第四

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68、72、65页。

⑤⑥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

评》(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下转第106页)

倪子靖

史晋川:规制俘获理论述评

6l’7.

fareLoss

to

Monopoly,United

States:1956—1969”[J],

45.Shleifer,A.,Vishey,R.W.,“Politiciansand

SouthernEconomicJournal,1973,40(2):234—245.

Firms”[J],‰Quarterly

JournalofEconomics。1994,109

52.W.吉帕・维斯库斯、约翰M.弗农、小约瑟夫E.(4):995一1025.

哈林顿:《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M],陈甬军译,北京:机,t6.Stighr,G.J.,“FreeRidersandCollectiveAction:

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AnAppendix

to

TheoriesofEconomic

Regulation”[J],m

53.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基

&ffJournalofEconomicsand

ManagementScience,1974,5

础》[M],陈光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359—365.

版。

47.Stig[er,G.J.,“theStatisticsofMonopolyand54.刘启君:《寻租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Merger”[J],m

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56,64

2005年版。

(1):33—40.

55.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译,北京:中

48.Stigler,G.J.,“TheTheoryofEconomicRegula-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tion”[J],The&ffJournalofEconomicsand

Management

56.让・拉丰、让・泰勒尔:《电信竞争》[M],胡汉Science,1971,2(1):3—21.

辉、刘怀德、罗亮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版。

49.Stigler,G.J.,Friedland,C.,“WhatCanRegula-

57.塔洛克:《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tom

Regulate?The

Caseof

Electricity”[J],Journa/of

Law

[M],寇亚明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andEconomics,1962,5:l—16.

58.塔洛克:《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

50.Utton,M.A.,The

economicsofregulatingindustry

[M],李政军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M],Oxford,OX,UK;New

York,NY,USA:Blackwell,

59.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C],《现代制1986.

度经济学》,盛洪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Worcester,D.A.Jr.,“NewEstimatesoftlleWel—责任编辑董希望

(上接第98页)年12月版,第144、133页。

是一种力量、本能。

⑦丁乃菲:《秋千、脚带、红睡鞋》,栽《中外文学》1993⑩弗洛依德心理学认为:本能最容易发生变化的就年11月第6期,第37页。

是本能为达到目的(即减轻紧张)所利用的对象和手段。⑧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如果不能得到某个对象,人的能量当泄作用就可能转移(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42页。

到其它可以获得的对象身上。也就是说,心理具有可移⑩朱寿桐:《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下卷),江苏教育置的性质。所谓“移置作用”就是指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出版社1998年版,第567页。

注入另个一个对象的过程。人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载《张爱玲文集》(第四在一系列能量移置或对象替换中进行的。当能量移置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173页。

时,本能的根源和目的保持不变,发生改变的只是目标和@于青:《张爱玲传略》,载《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对象。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431页。

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彭舜译,陕西人民出⑩张晓云:《一个被黄金枷锁摧毁了的灵魂——试论

版社1999年版,第400页。

曹七巧变态性格的形成》,载《台州学院学报))2002年版第⑩刘绍铭:《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2期。第77页。

版,第36页。

⑩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就是性欲,神经症就@张爱玲:《我看苏青》,载《张爱玲文集》(第四卷),是性的满足的代替。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227页。

它被称为“力比多”(1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

责任编辑尹之

106

万 

方数据

人格分裂的悲剧——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张晓云, Zhang Xiaoyun

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杭州,311258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2009(5)

参考文献(16条)

1. 林幸谦 张爱玲:压抑处境与歇斯底里话语的文本 1996(01)2.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19793. 杜芳琴 女性观念的衍变 19884. 张爱玲 谈女人 1992

5. 林幸谦 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一) 20036. 丁乃菲 秋千、脚带、红睡鞋 1993(06)

7. 林幸谦 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二) 20038. 朱寿桐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 19989. 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 199210. 于青 张爱玲传略 1992

11. 张晓云 一个被黄金枷锁摧毁了的灵魂--试论曹七巧变态性格的形成[期刊论文]-台州学院学报 2002(02)12. 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就是性欲,神经症就是性的满足的代替.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是一种力量、本能

13. 弗洛依德心理学认为:本能最容易发生变化的就是本能为达到目的(即减轻紧张)所利用的对象和手段.如果不能得到某个对象,人的能量当泄作用就可能转移到其它可以获得的对象身上.也就是说,心理具有可移置的性质.所谓移置作用就是指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个一个对象的过程.人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一系列能量移置或对象替换中进行的.当能量移置时,本能的根源和目的保持不变,发生改变的只是目标和对象14. 弗洛伊德;彭舜 精神分析引论 199915. 刘绍铭 再读张爱玲 200416. 张爱玲 我看苏青 199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张颖. ZHANG Ying 人性的堕落与毁灭——浅析曹七巧形象[期刊论文]-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2. 连剑锋. Pei Tingfing 人性迷失后的"反抗":《金锁记》曹七巧形象解析[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

3. 傅克斌 扭曲的人性变态的心理--从张爱玲《金锁记》看曹七巧形象[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5(8)

4. 殷晶波. YIN Jing-bo 情欲挤压下的心理畸变——用弗洛伊德性论解读曹七巧形象[期刊论文]-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5. 白福才 《金锁记》人物曹七巧形象浅析[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2003(11)

6. 谭正冲. 莫开刚 一颗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张爱玲《金锁记》的文本分析[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09(z1)7. 魏蓓 关于女性的情感自醒——从曹七巧的人生轨迹谈起[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z2)

8. 徐敏 "金锁"下的人生——张爱玲《金锁记》曹七巧形象简析[期刊论文]-陕西教育(高教)2009(6)9. 张玮 曹七巧悲剧形象探析——读张爱玲《金锁记》[期刊论文]-语文学刊2010(7)

10. 范明燕 浅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病态社会中的病态女性[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2010(14)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jshkx200905016.aspx


相关内容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毕业论文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摘 要: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性著称,本文以悲剧意识为切入口,探讨了作家悲剧意识产生的根源,从对人性的探索.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对人生的感悟等三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以及为表现悲剧意识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张 ...
  •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第30卷第5期2009年10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engyangNormalUniversityNo.5Vol.30Oct.2009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徐小凤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 421 ...
  • 浅析张爱玲与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摘  要:张爱玲,林黛玉,两个生在不同时代的传奇女子,因有相似的背景,所以成就了两个人相同的性格.一个外表清冷孤傲,内心热情如火;一个外表冷艳动人,内心善良脱俗.两人都不甘命运的安排,勇于与封建乱世的恶势力抗争,内心崇尚民主和自由,渴望自在 ...
  • 浅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浅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刘 畅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0007) 摘要: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却没有常人想象得那么美好.她所描写的爱情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她在爱情观上持悲观的态度.不论小说中人物对命运是积极抗争 ...
  •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1949年崛起于上海,其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备受读者的青爱.这个有着超人才华的女作家,被英国人视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女作家".起作品<金锁记> ...
  • [茉莉香片]解读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母亲形象
    ... 论童年母爱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Q_鱼吧 提交日期: 2006-3-8 23:21:00 /王亚平//咸宁学院学报... news.blcu.edu.cn/xbwx/admin/News_Show.asp ... ...
  • 王安忆女性人物形象论
    第5卷第5期 2006年10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ernYangtze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VoI.5 No.5 Oct. 2006 王 ...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试题
    2.分析<在酒楼上>中吕纬甫."我"的形象 答:吕纬甫:作为曾今热爱于辛亥革命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新生活理想及人生追求.但随着革命的失败,社会陈腐,在看不到社会的出路和人生的价值而倍感无望, 因此颓唐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