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试题 - 范文中心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试题

02/04

2、分析《在酒楼上》中吕纬甫、“我”的形象

答:吕纬甫:作为曾今热爱于辛亥革命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新生活理想及人生追求。但随着革命的失败,社会陈腐,在看不到社会的出路和人生的价值而倍感无望,

因此颓唐消沉,感到人生就像苍蝇绕圈。然而他终究是个怀有热枕的社会理想的人,在颓唐表面下仍然不能摆脱“旧日的梦”的蛊惑。

“我”:文章塑造的另一个知识分子形象,“我”似乎有所期待和追求地来到故地。然而故地并不能提供“我”想寻找的东西。于是,“我”又从故地离开。“我”是那个时期

的另一个知识分子。在革命失败后茫然无措,却依然怀有希望。生命的无望使“我”也想向嗜酒的悲怆堕落。而内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使“我”重新出发,“我”虽然没有看到前途却仍然在寻找出路。并且决然不想像绿那样颓唐下去。

《在酒楼上》的确可以说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忧愤深广”,在这里得到了艺术的诠释。这篇小说无论是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探讨的独特构思,还是对人物灵魂揭示的深刻,对写景状物的精当与细腻,均极富鲁迅的才情和风骨。

所谓“鲁迅气氛”中“气氛”,周作人有一种说法,叫做“气味”。在《杂拌儿之二》序里,他这样写道,写文章要追求“物外之言,言中之物”,“所谓言与物者何耶,也只是文字与思想罢了,此外似乎还该添上一种气味。气味这个字仿佛有点暧昧而且神秘,其实不然。气味是很实在的东西,譬如一个人身上有羊膻气,大蒜气,或者说是有点油滑气,也都是大家所能辨别出来的”。因此,所谓“鲁迅气氛”,主要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 《在酒楼上》的叙事特点是将鲁迅自己的内心体验一分为二,化成两个人物,一部分以单纯独白的主观的方式呈现,另一部分则以客观的、非“我”的形式呈现。这种独特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自身经验过的许多矛盾以及绝望、悲苦的心态,是鲁迅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尝试。 文中“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一句为全文的主题句,细想起来,似乎芸芸众生的命运大都不过如此。“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文中的这一句话,足可见鲁迅先生文笔的功力。用这样一种象征性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直抒胸臆,暗含“愤世嫉俗”、“曲中求直”、“怒其不争”的复杂心情。看完全文,痛恨黑暗、吃人的社会之外,更深深为鲁迅的艺术造诣所折服。

五.鉴赏题:

在已学过的艺术种类中任选其一,对该作品作出艺术分析,800字左右。

挚爱深夜的凡·高在阿尔时期曾有两件作品描绘星空, 《星光灿烂的夜空》和《夜间咖啡屋》。而在圣-雷米的初期所画的这幅《星光灿烂的夜空》,则更生动的表现了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感受。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中, 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 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

1

动、烦闷、动摇, 在夜空中放射艳丽的色彩。这种回旋式的运动圆形, 有如远古时代的土器形体或者装饰在土器表面的螺旋花纹。在德拉克洛瓦或巴洛克的艺术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运动, 但其真正的源头, 恐怕还是来源于人类的潜意识之中, 促成凡·高产生这种原始意识的, 一是得自于农民以劳动征服大地所带给他的共鸣, 再者是他对德拉克洛瓦的佩服, 三者是对于日本浮世绘画家北斋和广重的构图主题的把握。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 不靠直接观察对象, 而用虚构的形与色, 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他的《星光灿烂的夜空》这幅画, 画着一些入睡的小屋, 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一些黄色的星与闪光的橘黄色的月亮形成旋涡, 天空变得活跃起来。这是体现内心的、最紧张的幻想, 是发泄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的创造性尝试, 而不是对周围大自然平心静气研究的结果。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 一是弯曲的长线, 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 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 纯为凡·高自己的想象。左构图上, 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 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 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 正在奋发向上,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观赏一艺术作品,撰写鉴赏文章1000字左右。颜真卿的“乞米帖”

研习书法的人,无人不知颜真卿。颜体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楷书《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争座位帖》 “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相比之下,在颜氏众多作品中,“乞米帖”不算特别突出,知名度没那么高,字数也极精炼,寥寥数句,但研读起来却觉得正气浩然,清风扑面,令人感奋不已。

“乞米帖”写在公元765年,正值关中大旱,江南水灾,农业歉收。可是,按理说,粮食再紧张,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影响到颜真卿家,可是他偏偏就闹到了“举家食粥来以数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谈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讳,因为自己“拙于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禄,他不会创收、生利,没有别的生财之道。

官做到颜鲁公那个份上,是很要面子的,可是他居然能拉下面子,向职级比自己低的同事“乞米”,无论如何,这不是件光荣的事,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开这个口的。其实,像他那样的大官,养家糊口原本可以有很多“办法”,可是他却不屑于那样干,他有自己的处世原则。他一向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宁可“举家食粥”,宁可向同事乞求“惠及少米”,活得光明磊落。

书法界常有字因人贵的说法,不无道理。而在颜真卿这里,却是字因人壮,字因人重,忠贞正直的人格为其瑰丽书法添辉,骨力遒劲的书法为其雄壮人生增彩,做人与写字相得益彰,在颜真卿身上得到了空前圆满的统一。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极其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著名艺术家黄裳说:“予观鲁公‘乞米帖’,知其不以贫贱为愧,故能守道,虽犯难不可屈。刚正之气,发于诚心,与其字体无异也。”(《溪山集》)米芾也评其“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的确,“乞米帖”不仅是书法艺术中的无价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研读“乞米

帖”,可使我们得到双重享受,既领略了颜鲁公书法艺术的真谛,又受到其高风亮节的熏陶。

时下,许多官员都喜欢研习书法,也多师从“颜柳”,那么,请倍加认真研读颜真卿的“乞米帖”,除了学习他的笔法筋骨,也学学他的“拙于生事”,廉洁自律,执政为民。当然,以今天的生活条件,不要说省部级,就是科处级,也不会因“拙于生事”而生活困窘,自然也无须再写“乞米帖”,我们需要继承的只是那种精神而已。

鉴赏一幅中国画,并指出从哪几方面说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 ,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诗、书、画、印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五.鉴赏题:

(要求:抓住特点,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运用所学艺术学理论,鉴赏属于实用艺术类、造型艺术类、表情艺术类或综合艺术类的某一具体艺术作品。

2.试分析一部中外著名的影片。

《辛亥革命》以血染黄花岗、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创建共和制四个篇章展开剧情,讲述了维新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黄兴等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故事。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其历史意义深远而重大。影片中,李学东饰演的载沣,遭遇多桀的命运。导演张黎表示,载沣作为清末实际掌权的最后一个领导人及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在接手国家时清朝大厦将倾,内廷宗室矛盾,朝堂朋党纷争,外部列强凌辱,“他虽满腔热血治理国家,但终归要面对破败的国家现实”。 对于这个极具矛盾冲突的角色,李东学表示,“载沣的性格正直不阿,虽然对于国家的现实表现出治国的无奈,但他的坚持让其成为一个爱国的政治家。载沣年少时出使德国,面对俄方的无理要求,他表现出了有理有节,不卑不亢的政治态度;辛亥革命爆发,载沣辞去摄政王一职,并拒绝日本人劝降要求,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做汉奸。载沣的一生虽不算惊天动地,但却足以震慑人心,有功有过,需要后人的理性评价。”

3.请举一摄影作品例,进行鉴赏。

《奥马伊拉的痛苦》——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

2

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

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 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1、运用所学艺术学理论,任选一种自己所熟悉的,属于实用艺术类的某一具体的艺术作品,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去评鉴。 1.请从你看过的中外电视艺术片中指出你所喜爱的一种,并阐述喜爱的理由。

2.试对中外一座优秀雕塑艺术作品进行鉴赏。

3.请对一幅(自选)你所喜爱的中国书法艺术作品进行鉴赏。

1.电视艺术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各式各类文艺节目,其中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以及音乐电视(MITV),电视文艺谈话类节H,电视娱乐节目(如游戏类,益智类,乃至新近出现的真人秀节目)等-请 举—个或一组例子进行分析。

2.试对某一首中外优秀音乐作品进行赏析。 3.试举一例中外优秀雕塑什品进行鉴赏。

1.深受世界各国观众喜爱的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纪实性风格的道德题材影片;(2)悲喜剧风格的道德题材影片;(3)抒情诗风格的道德题材影片;(4)心理探索道德题材影片;(5)青少年道德题材影片等等。请从其中指出你所喜爱的一类影片,说出代表性作品,并阐述喜爱的理由。

2.试析一幅中外优秀绘画艺术作品。

《蒙娜丽莎》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却几乎家喻户晓。"蒙娜丽莎"那神奇而专注的目光,那柔润而微红的面颊,那由内心牵动着的双唇,那含蓄、模棱两可的微笑,总让人琢磨不透„„

据史料记载,"蒙娜丽莎"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达·芬奇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情感,曾经请到了钢琴师为她演奏、丑角为她表演。但是,这个见多识广,冷漠、理性的女人并没有使画家得到他想要捕捉到的东西,为此,画家不得不将画作断断续续地延迟了三年。有一天,这个富贵人在翻阅画家草图的时候,忽然发现了画着鸭掌的图画,她感到非常疑惑。画家说,这是他为研究和设计飞行器而画的,因为水流和气流;水浮力和大气浮力;鸭子在水中滑行和飞禽在空飞翔有某种相似之处。鸭掌滑水动作虽然简单,但隐藏着飞行器飞行的某种秘密。这个冷漠、理性的女人听到这番话,又想到飞行器一旦设计成功,人类将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情景„„顿时,引起了很大震动,并由衷地发出了微笑。这一难得而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立即被达·芬奇捕捉到了,并把它成功地塑造了出来。 其实,达·芬奇笔下的这一使人难忘的"微笑"已不是具体的佐贡多夫人的表情了,而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是"蒙娜丽莎"所有的,是达·芬奇所有的,也是我们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人性特质的某种精微的东西。也许,这就是《蒙娜丽莎》巨大魅力的所在。非常明显,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继承了希腊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理性化的表现规范;但它又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艺术在人本特质上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更进一步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楷模。

3.赏析一幅中国书法艺术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1、什么是鲁迅气氛? 《在酒楼上》通过那些具体内容酿造了“鲁迅气氛”?鲁迅通过“吕纬甫”的形象展示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何种思想情绪与状态?

(1)鲁迅气氛指的是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折射。是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现实之痛与未来之思,是一种孤愤,索然,凄清和漂泊感,也是一种求索的坚韧与不息。 (1)《在酒楼上》通过三个方面酿造了鲁迅气氛: 其一是通过吕纬甫和我的两种不同调子的叙述,展示了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反思,批判,求索,坚韧;

其二是环境的描写,包括小说开头关于s城的环境,废园中的景色,老梅,山茶花,等描写;

其三是鲁迅叙述吕纬甫的经历时特有的外冷内热风格,吕纬甫在无聊的迁坟,吃荞麦背后所包蕴的手足亲情,浓浓的人情味。 2、《铸剑》中有哪两种叙述调子?《铸剑》通过那些具体情节表现了批判的主题?

(1)鲁迅在这短文字叙述中始终采用了两种语调:悲壮与嘲讽此起彼伏,最后推向嘲讽的高峰。昏庸的统治者,愚昧的百姓形成了更强烈的嘲讽效果。 (2)《铸剑》的这段文字包括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大出丧的狂欢”三个情节,三环相推把嘲讽与荒谬的主题推向极致。用生命向一群愚蠢、无能的官吏复仇,复仇的行为也随之走向愚昧。这是这段文字的寓意所在。

3、分析《纺纸记。楔子》及其它《菱荡》《桥,灯笼》、《莫须有先生传》等四个片段的语言特色。 (1)《纺纸记。楔子》的语言犹如好戏连台,胡言乱语,白日说梦,信马由缰,一切语言皆成风行水上,起落无痕。西方小说的现代手法,中国古典文学的笔调于一炉后的格调。如:大凡做文章必须切题,文不对题,。。。。。。只是喜欢撒野罢了。 (2)《菱荡》是一篇没有故事而只有单纯意境构成的小说。小说的语言及其精练,具有唐诗绝句的简练与洗练,表现了明显的受到中国诗词影响的特点,诗意盎然、淳朴恬静是它的语言风格。 (3)《桥,灯笼》的语言具有古典,极端俭省的特点,充满诗意与跳跃的语言表达了人物的心象,这是一种心绪的象征。

如:琴子答,眼睛依然没有离开灯火,————忽然她替史家庄唯一的一棵梅花开了一树花。。。。。等 (4)《莫须有先生传这一回讲到三脚猫》是废名另辟“奇涩”蹊径语言的表现,整部小说不仅诗意淡出,而晦涩、繁琐。这里诗人已没有诗话的单纯美,有的是作者的人生感慨与絮语。唠叨不休,冷漠与嘲讽是这篇语言的特点。 4、释“社会剖析小说”的概念。请按吴老太爷下船进入市区的顺序说出吴老太

爷的都市感觉,及这段文字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象征意义 (1)所谓社会剖析小说是指以理性分析的创作方法,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维度,从典型环境中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的情节中凸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小说。 (2)社会剖析小说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人物阶级身份明显,二是情节的展开与时代社会的进程紧相联系,反映作者对时代与社会重大问题与事件的态度与思想。

(3)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 这段文字分三层次描绘了吴老太爷对都市的拒绝,刺激,再拒绝,再强刺激,最终彻底崩溃的状况。

从吴荪甫不耐烦的说到他坚决拒绝了和儿子的妥协,亦概

3

有十年之久了。是第一层,这是吴老太爷初入上海的精神

拒绝状态。

第二层从虽然此时开始到好像塞上辣椒。这是上海的灯光与建筑对吴老太爷的刺激,上海的色情诱惑对吴老太爷的刺激。

第三层从此时交通的灯光换了颜色到有什麽异样。这是集中描写吴老太爷的的崩溃。

这段文字通过吴老太爷到上海先是感到刺激,拿出《太上感应篇》抵制,然后遭到强烈的刺激最终猝死的描绘。 寓意了以吴老太爷为代表的旧封建地主阶级的结束,象征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的开始。 5、《边城》通过哪些内容展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

《边城》的诗话小说特点是;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构建了悠远、简朴、原始的神化世界,以提纯净化的人性美,环境美歌颂原始的、醇厚的自然生活,反衬现代都市生活的病态和丑恶。

6、为什麽说《骆驼祥子》文本对“祥子”和“车”的描写是诗意语言?

对祥子与车的描写的诗意;

(1)环境与背景的层层造势(2)直叙与抒情交融 7、分析《梅雨之夕》“我”与“姑娘”邂逅的心理过程。 写主人公在梅雨之夕与一位不知姓名的少女的“奇遇”下意识接近这少女,开始是目光相遇时的局促,然后用雨伞荫蔽着送她在雨中行走,途中怕两人的熟人看见,怕自己的妻子看见,以及误以为是初恋时的女友,最后为雨停办手而惋惜,回到家中向妻子隐蔽了“奇遇”的实情。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对话也不过简短的四五句。主要写了“我”对少女的留心,关注和同情、怜悯,以及内心里的缠绵之情。

8、分析《呼兰河传》独特的叙述视角。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使用了第一人称的成人和童年互相融合的叙事视角,儿童视角是小说的显著特征,给小说带来显著审美效果。

9《倾城之恋》的“传奇”色彩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1)见面的传奇,不会见面的范,白二人见面了 (2)恋爱的传奇,不可能谈恋爱的范,白二人谈了 (3)结局的传奇不会有结果的结婚了

10、 如何理解《倾城之恋》中“城”与“墙”的意象? (1)“城”象征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理想境界。 (2)“墙”有多重寓意:既是两人婚姻的现实阻隔,又是时空的停顿,又是暗示未来传奇姻缘的凝固载体。

11、结合《故里三陈》具体谈谈汪曾増祺小说刻画人物的散文化特征。

小说散文化:指将散文的特地引入小说,又不改变小说的特质

(1)重气氛描写,看重风俗描绘,使小说结构松散 (2)写小人物平凡的生活,使小说情节散漫 12、《棋王》作者把“吃”与“下棋”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

“吃”是物质需要,“下棋”是精神追求,两者构成生命的现实性整体存在,共同塑造出一个具体的王一生。 在作品发生的苦难时代,“吃”的缺乏与“下棋”一道成为生命的考验,“吃”向人的精神层次的渗透与拓展,是对苦难的超越,对自由的或求,从而与“下棋”获得一致性与同在性。 13、《透明的红萝卜》表现了一种何样的文化氛围?它与其它作品的乡村基调有何不同?

《透明的红萝卜》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与神奇技巧构造了一幅荒凉,粗糙,苦难残酷,动荡

年代,扭曲人性,悲惨命运的乡土苦难图。这幅图景既有苦难的悲凉,也有红萝卜的光亮,冷漠的坚韧与执着的追求是它特有的文化氛围。 与其它乡村基调不同的是:莫言的小说没有东方传统的牧歌情调,一反和谐宁静,温馨,安详的基调,悲凉,苦难是它的特色。

14、为什麽说《纪实与虚构》可以称为 “自传性”小说? (1)个人经验的虚构,是作者个体感悟及存在体验的虚构

(2)对虚构行为的纪实性呈现,创作主体语言进入小说 15、《纪实与虚构》中的“纪实”与“虚构”具体指的是什麽? (1)“纪实”是指作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往事与经验,是作者心灵的写实。

这种纪实无疑是作者生存境域的具体展开,以及由此而发的真切的个体感悟和存在体验。

(2)虚构是指纪实境界中寻求生命本真的一种失落与茫然,一种反讽与悖论,一种不断追求中的消释与结构。 (3)“纪实”以“虚构”为终,而“虚构”本身即为“纪实”。 如果说“纪实”消解了人生存在的意义的话,那麽“虚构” 则试图对被解构的一切予以重建。虚构在孤独的纪实背景上展开,他以现实的纪实作依凭最终把现实中的线索经想象系统化、实体化了。

16、分析《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

(1)叙事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对白。用对白来交代叙事背景、故事情景和结构转换,也用对白来呈现人物的特征、性格和行为,对白成了叙事本身,离开了对白,叙事就不存在了。

(2)大量的重复 (3)语言冷酷、残忍 17、《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对话造成了“重复”感觉,谈谈这种“重复”的效果。 (1)强调时代特征及社会特征 (2)强调话语中所表达意思的主题 (3)强调生存现状 (4)强调时空的转换 18、《春之声》的结构方式是什麽? 《春之声》的结构方式是以岳之峰春节回家探亲坐在火车上所见、所想的意识流动为小说的主要内容,以火车上的时间与空间包容岳之峰大半生的人生历程。是意识流小说的结构方式。

三、写梗概:

(一)写出老舍《正红旗下》梗概:1899年,光绪二十四年腊月,一个婴孩呱呱坠地,他就是这大清王朝残灯末庙屈辱历史的见证人老舍先生。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风腐化,旗人们的生活也日见窘迫。庚子年间,随着义和团的到来,老北京顺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陡起波澜,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让他们百思不解、颜面扫地:八国联军炮轰京城,太后西逃,北京陷落,高官百姓们的尊严轰然倒地,官军和团民围攻东交民巷,旗兵们尽了职责,报国寺的老方丈也带着满腔的怨恨走进了熊熊烈火„„面对这破碎的河山,残存的家园,经受了劫掠的老北京只能将这段历史永远地铭记在心。

(二)《呼兰河传》故事梗概:1.《呼兰河传》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

4

间。

2.作品中儿童视角下的世界:有儿童眼睛里的后花园,“我跟祖父学诗”的镀铬反应与理解等等;充满童趣的欢乐和纯真之美。同时又有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在叙述中时隐时现的寂寞感和孤独感,构成了小说的潜流,与充满童趣的欢乐和纯真之美形成鲜明对照。

四、阅读《铸剑》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博”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提示:①作品写了“铸剑开炉”、“以头相博”,而“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在阅读可见鲁迅丰富的想象力。

②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表现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小说语言诡奇而绚丽。

五、分析论述题:

1.《正红旗下》„„提示:

在作者心目中,二哥福海虽有进步、可爱之处,但他仍然脱不了满足的一些习俗,福海与大姐、公、婆、大姐夫那种懒散、苟安的生活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写出了后者那种讲究体面、排场,追求精巧、讲究礼仪的态度。通过福海“请安”、“洗三”两个场面的安排,用幽默的语言展开北京市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心理习惯以及相应的审美追求。

2.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里,怎样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关怀?

提示:

1、作者表现了对中国农民的关怀,他自觉地用农闲时农民最爱听的“评书”的方式来写他的小说。

2、从“评书”体的小说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分析赵树理这篇小说在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而体会中国农民的智慧,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小说写作的影响与渗透。

三、简析:

1.以《苦雨》为例,简析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特点。 . 提示

①《苦雨》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

②本文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

③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2.举例说明张爱玲的《更衣记》的特色。 提示:

①《更衣记》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6000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它把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娓娓道来,但并不拘泥于对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

心理。由这篇文章我们可见张爱玲特有的洞察世事的机智。张爱玲在文章中极有见地地评述满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女装,并比较了评述女装和男装上的差别。

②文章的另一特色是在取喻和用词上的灵动和准确。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宝塔上的风铃”、“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等。

③文章通篇都在服饰的流行与共同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但又把衣服说成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在结尾中“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表现了张爱玲对于服饰、对于人生的态度。

四、阅读与分析:(《灯下漫笔》)

(一)依据:1.钞票换现银,联想到“中国人极易变奴隶,且变了以后还万分欣喜,”从现象见本质,发现重大问题;2.把人当作牛马,当作奴隶,这些都是因为国民麻木的劣根性所致。

(二)提示:作家吃中国宴席—-吃中国人—-吃官到民,层层吃下去---吃百姓,进而揭示先生内心悲愤深广,通过严密的逻辑层层推理,最好得出结论,呼吁中国青年起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亦即推翻这吃人的旧制度。

五、分析论述:

1.阅读鲁迅的《腊叶》,简述鲁迅的《腊叶》特殊的写作背景,分析其构思上的特点。

提示

①本文写作的特殊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发表于1926年1月4日;而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5年9月l日起,到1926年1月5日正是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本文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也可以看做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文中的主旨:“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与十年后“遗嘱”中一再叮咛“忘掉我”是一个意思。

②由此产生了本文构思的特点:“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作者的)自况”。阅读本文应抓住这一重点: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的同构与融合,鲁迅如何把他的生命的颜色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明眸似的向人凝视”这一节,象征病痛与死亡的“乌黑”的阴影,竟出现在生命之色的“红,黄和绿的斑驳中”,这“死”与“生”的并置与交融,是死的绚斓,也是生命之美,“明眸”似的“凝视”,更让人悚然而思。

2.仔细阅读废名的《放猖》与《三竿两竿》,比较两文的笔法。

提示:前者在写法上主要以写实为主,不越雷池一步,全文皆落实处,仅结尾发出两句议论,并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比喻。

后者似乎是“乱写”,开篇多句不知所云,结尾也是似结非结,文中各层意思像是胡乱衔接而又自然。 2.穆旦的《诗八首》中对爱情的独特的现代体验。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爱情这一人类与文学的永恒主题的独特的现代体验。依然是相互矛盾的感受和概念对立、渗透、纠结为一团:一位“上帝”、“我的主”在冷冷地观察、支持着“我”和“你”。如:“我们相隔如重山”„„对每首诗的思绪、情感从整体上把握。

3.简析《黎明的通知》的“呼唤式”的叙述语调。 诗人着意运用两行一节的快节奏,精心选用排比句式,已造成一浪推一浪的气势,全诗充满了动感,意境十分开阔。朗读中体会诗人对光明的渴求,以及他黎明前的快感。

5

4.简析《寻梦者》中诗人的艺术构思。 提示:

①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 ②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3分)

③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五、分析题:

1.分析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音乐式的结构。 提示:

①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的“主旋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有的读者无不被这两行诗带来的寒冷所震慑,并且激赏它饱含着时代感的悲凉雄壮的浑然气韵。它的反复回荡的气韵宛如深隽的钟声一阵比一阵宏亮地响着。雪在中国的土地上落着,诗人惊世的钟声也带着寒颤,随着落雪,回响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这就是我初读这首诗的感受。这两行反复回响的诗,被认为是诗的主旋律。

②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进行对话,

③在如怨如恕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④在这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重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逐渐推向高潮。而最后的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暖”,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

诗人最后在“没有灯光的晚上”痛苦而悲伤地诉说:“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

2.吟诵冯至《十四行集》之十六、二十六,分析其“诗与思相结合”的特点。

十六中,诗人选取了一个特定的视角----高高的山巅,站在那里,于一呼一吸之间,体验风吹水流的生命感应。体验生命融入大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之二十六是作者另一种生命体验,如何看待我们自己认为已经熟知的外部与自我世界。诗的开始提出“熟路”这样一个意向,然后以“隐藏”、“生疏”、“迷途”这样的抽象词加以颠覆,自然引出第三节的意念提升,对身边的事物保持一种新鲜感、紧张感,不断有“心的发现”。最后一节更是引向自己,连自己的发肤属于谁都可以提出疑问的。

简答题:简析《乞丐》一诗的“造型”的特点。 提示:

①乞丐“凝视着你”的“固执的眼”,“永不缩回”的“乌黑的手”,具有极强的雕塑感与概括性,

②诗人的同情与愤激全都凝定其中;这正是“诗”与“画”的相通。

三、阅读和分析

请阅读《北京人》选场,并分析曾文清和曾思懿的性格特点。

阅读《北京人》,然后分析:

1.写出《北京人》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个性。 2.在《北京人》选场中,所有人的话,都是冲着愫芳来的,愫芳在这场戏中只说了两句话,十四个字。请阅读《北京人》选场,写出这两句话。并分析愫芳的内心世界。

提示:

1.写出《北京人》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个性。 《北京人》第一幕中,主要是议论愫芳的婚事。 ①出场的有六个人物,其身份、地位和个性如下: 愫芳——一个有极高的教养、又富有牺牲精神的传统家庭中的“淑女”,从小失去了父母,寄养在姨父家里,终生未嫁。

她的姨父曾皓——一个行将就木的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却从不顾及她个人的幸福,只希望她侍奉自己到死。

曾皓的长子曾文清——外表上与愫方一样飘逸典雅,他(她)们之间就有了恋情,但文清已被没落的北京士大大文化掏空了心,懒怠得没有勇气与力气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文清的妻子曾思懿——一个漂亮、能干、凶狠的王熙风式的女人。

袁任敢——一位人类学的研究者,曾家的房客。 曾皓的女婿江泰——“充满幻想做事情却总是失败”的大学毕业生。虽赖在岳父家里吃闲饭,却看不惯曾皓的自私,要来打抱不平,又根本不知愫方的隐情

曾文彩——江泰的妻子,只知道崇拜与服从丈夫,对一切都麻木不仁,也稀里糊涂地参加到这场“议婚”的悲喜剧中来。

2.在《北京人》选场中,所有人的话,都是冲着愫芳来的,愫芳在这场戏中只说了两句话,十四个字。请阅读《北京人》选场,写出这两句话。并分析愫芳的内心世界。

处于戏剧中心位置的是愫芳,所有的人的话都冲着她而来。——尽管她在这场戏中只说了十四个字,两句话。“我要给姨父煎药去”,“我,我没有这个意思”。但她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她爱曾文清,曾思懿自然不能容忍愫方,但又不能公开违背公公(曾皓)的意志,于是就把愫芳介绍给曾家的房客袁任敢。她总是为别人着想,有极高的教养、又富有牺牲精神。

3.分析曾文清和曾思懿的性格特点

曾文清是曹禺在《北京人》中塑造的一个封建没落阶级的典型人物,是旧北京贵族文化的代表,他一方面能诗善画,知书识礼,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由于没落阶级的寄生生活,养成了他指挥品茶养鸟抽大烟的懒惰性格,不敢爱,也不敢恨,是一个连守成也做不到的“废物”。

作品通过曾文清形象,让人看到了典型的旧北京贵族文化对人的销蚀作用,揭示了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封建阶级的糜烂。

(在举例分析中,可通过他与妻子曾思懿或愫芳的关系,具体说明作品是如何表现他既不敢爱也不敢恨的软弱性格。)

6

曾思懿的性格特点,同学们自己完成。

五、《日出》选场,分析李石清、黄省三、潘月亭三个人物的性格。

提示: 黄。。是社会的“不是者”,他本是大半银行的小职员,专门从事抄写工作,现已被辞退而失职的“一个非常神经质而胆小的人。”

(其余的见教材P612)

六、简答题:分析《酒后》的语言特点。 提示:

①具有戏剧语言的特点,——剧中人物说话的“潜台词”背后隐藏着的微妙心理与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②剧作者丁西林的戏剧语言的特殊风格——作者写的是知识分子客厅里的“几乎无事的喜剧”,人物的语言充满了机智的幽默。可重点分析:①妻与夫关于“生在世上”与“活在世上”的概念辨析,并由此了解这对情感颇不错的夫妻之间潜在的矛盾;②妻向夫提出“一吻”之求到夫表示同意之间的种种曲折,特别是丈夫同意以后妻的态度的突变,并由此体会荒诞的“一吻之恋”背后所隐藏的悲剧性。


相关内容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1. 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语言学概论>是南京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为学生学习其 ...
  • 初中名著导读复习教案
    中考名著导读复习专题 "大纲"强调初中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有相应的读 书笔记."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6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 ...
  • 20XX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特色新颖题( 一 )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特色新颖题( 一 ) Llt32100 贵阳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卷 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12分) 根据材料,完成24-26题. "百姓富•生态美"是贵州省关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美好 ...
  • [转载]本人西方哲学名著藏书目录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第一卷  柏拉图的符咒 │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第二卷  预言的高潮:黑格尔.马克思及余波 │  一个孤独散步者遐想:插图本 │  不正常的人 │ 文化霸权理论研究 │  东方编译所译丛 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 ...
  • 少年儿童阅读品味的引领与培养研究
    关键词:图书馆:少年儿童:阅读品味:引领 摘要:浅阅读.微阅读和功利性的阅读形态成为少儿阅读的主流特征.少儿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读者的阅读行为和方式,把握其时代特征,通过多种途径引领和培养少儿读者的阅读风格,重塑其阅读品位. 中图分类号 ...
  •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必读推荐)
    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 一年级推荐的书目 学习阅读浅近的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重点训练是"晨读十分钟"精美诗歌.儿歌的诵读,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 <儿童大世界><宇宙圣斗士><学儿歌>& ...
  • 第二次月考试题
    四川省纳溪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语文月考试卷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2014.4.24)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靡费/风靡一时 敛裾/拮据 荷塘/负荷 . ...
  • 名著阅读题考点简析
    一.名著阅读题考点简析 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 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 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感悟评点类等. (一)识记 ...
  • [20**年中考语文分类]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6.名著阅读(3分)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 ① 所作.<左传>善于记录战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 ② 发生的一次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