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范文中心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05/27

  [摘要]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对教育公平的最早探索。其思想内涵之深刻,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对当今的教育有重大意义。而当代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机会、教育费用负担、教育过程、学业成就上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违背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尽管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来自制度、政策、学校和家庭各方面,具有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但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关键词]有教无类;进城务工农民;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6-0012-05   [作者简介]赵贞(1989―),女,山东东明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农村教育。   一、何谓“有教无类”   (一)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产生   孔子产生“有教无类”的思想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孔子的思想基础和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1.社会背景   春秋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多的人掌握文化知识,这种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与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形成矛盾。随着社会阶级的分化,代表广大平民利益的士阶层开始在民间聚徒讲学,学术下移之风盛行,私学随之兴起。孔子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办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原则,扩大了受教育对象,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   2.思想基础   一方面,“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等,均体现了他以“仁”对待一切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认为人的天资秉赋并无差异,是教育影响人的发展,即“性相近,习相远也”。所以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础,都能通过学习提高、改变自己。   3.个人经历   孔子祖上为宋国贵族,但到其父已降为武士。到孔子时,其贵族身份已经丧失。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少年之时“贫且贱”,但是他一直坚持学习并最终学有所成。因此,孔子同情下层无条件接受教育的人,也愿意为有心向学的人提供帮助。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广招弟子。   (二)“有教无类”的内涵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朱熹认为这句话意指:“不分善恶之殊,同在教育之列。”近代学者黄侃对这四个字的解读是:“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1]张燕婴译注的《论语》里解释为:“对任何人都可以有所教诲,没有种类的限制。”[2]不难理解,这句话里的“教”指教育、教诲,“类”在西周时期主要指依靠血缘关系而结合起来的宗族、亲族,可以理解为类别、差异。“有教无类”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不分贵贱   在孔子之前,皆是“因仕受书,因吏从师”“礼不下庶人”。孔子打破这一门第限制,认为即使是没有显赫地位的贱民,只要有学习的意愿,都可以做他的学生。所以不管是贵族子弟孟懿子、司马牛,还是“犁牛之子”仲弓,孔子都一视同仁,循循教导。他还赞扬仲弓:“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   2.不分贫富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约同于当今的私立学校。但他的课堂并不是专为经济条件优越的人而开,只要去拜见他的人带上点干肉这样的礼品,他都会加以教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但若家境贫寒,仅供微薄之礼,孔子亦愿教诲之。故“家累千金”的商人子贡和箪食瓢饮居于陋巷的颜回,均受教于孔子,并名列七十二贤人。   3.不分智愚   当今教师,多喜良智之学生,恶愚劣之弟子。孔子却不这样。他认为教育在于长善救失,变化气质。况且人生来本无聪慧愚钝之分,假如“人洁己以近”,那么“与其洁”“不保其往”。孔子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先进》),但是他们在孔子的教导下最终都成为贤哲。   4.不分地域   出身鲁国的孔子,四处游学,声名远扬。他的学生也来自鲁、卫、齐、楚、陈、晋、吴各地。不管是哪里的人,只要来到孔子门下,都可以跟从孔子学习。《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3]说的就是孔子的学生成分复杂,就好像名医那里病人多,技术精湛的工匠那里木料多一样。其实“杂”便表明其“无类”。孔子努力摆脱“学在官府”的制度束缚,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将受教育对象扩大到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商人和一般平民,不仅为社会培养了更多人才,亦是当时社会追求教育公平的典范。   二、“教而有类”――以当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为例   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是教育公平思想的发端,也是对教育公平实践的最早尝试。时至今日,仍然有些人因为区域、社会经济与地位的原因无法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无法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为例,就可以看到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在当代的社会现实中正在演变为“教而有类”。   (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困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了“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生根于农村,生活在城市。但是在城市里,他们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却得不到保障。《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中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0-17岁的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农民工子女作为流动儿童的一部分,所占比例很高。尽管国家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现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他们的受教育情况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入学机会不平等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4]按照规定,农民工子女和城市户籍子女在当地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然而在现实中,城市公办学校,尤其是一些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优质学校,其入学门槛之高,让农民工子女望而却步。政府规定农民工子女需要“五证”俱全,才可以到少数几所指定的城市公办学校就读。手续繁琐、步骤较多的入学程序,种类多样、办理困难的入学证件,严重制约了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他们只能选择去办学质量不高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甚至是辍学。此外,不合理的费用负担也是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一道屏障。多年来,城市公办学校在招收农民工子女时都要收取过高的借读费、赞助费。据调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小学阶段,一般每学期收费300-400元,中学阶段为500元左右,少数城市的收费标准更是远远超过了进城务工农民的承受能力。进城务工农民多数从事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低层次工作,不仅工资报酬低,还常常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子女高昂的学费使他们入不敷出。而这种面向农民工子女收取的各种费用本身就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6]   2.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待遇   不仅在入学机会上,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农民工子女也遭受了不公平待遇。首先,能进入城市几所指定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常常因家庭背景在学校里受到歧视,被贴上诸如“脏”“差”“傻”此类的标签。课堂上老师漠视他们,课堂外同学嘲笑他们,异样的眼光给农民工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其次,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容易、花费少、离家近,不少农民工子女选择在子弟学校就读。但此类学校政府资助力量微薄,办学条件着实令人堪忧:上课地点是临时搭建的钢架棚,或者是旧厂房、旧校舍、旧祠堂,地理位置或紧挨工业区,或在城乡结合部,周围环境恶劣;授课老师大多是没有教育教学经验的社会人员;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几乎是空白。学校的办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3.学业成就低下   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来自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造成农民工子女学业成就低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农民工子女本身并不缺乏求学的欲望和努力学习的意愿,但由于基础知识与城市学生有很大差距,在城市公办学校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困难”,加上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够,在学习上容易陷入“困境”。其次,在学校里不少教师对农民工子女学业期望较低、学业帮助较少,再加上城乡文化的差异,农民工子女容易对学校和教师产生抵触心理。这成为他们获得较高学业成就的障碍。最后,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大多忙于生计,其本身学历水平也不高,难以对子女提供有力的家庭教育支持。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和家庭都得不到帮助,学业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取得高学业成就的机会变得更小。   (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1.制度约束是深层原因   从195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系。一张户籍证明成为农村人口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权利也因户籍的限制而被剥夺。另外,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地方政府是筹措基础教育经费的直接责任人,各地教育部门也主要为本地户籍人口中的适龄儿童提供服务。但随着进城务工农民不断增加,随迁子女对流入地的教育需求也日益增长,流入地政府应该在教育经费、教育服务上承担更多责任,这就与目前的办学体制形成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5]   2.政策缺陷是根本原因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了“流入地政府负责,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但该政策只规定了流入地政府的责任,对流出地政府的责任没有作明确说明,而且该政策又与《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直接造成地方政府对政策的认识不清、职责不明、落实不到位。[5]。   3.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设限是直接原因   许多城市学校基于教育经费、升学率、教学负担等方面的考虑,拒绝招收农民工子女,或者以各种证件、高额的学费为入学条件变相拒绝农民工子女入学。迈不过城市学校“高门槛”的农民工子女,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或者辍学。   4.家庭力量薄弱是重要原因   进城务工农民大多以挣钱为主要目的。迫于生活的压力,加上本身文化水平较低,他们难以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家庭辅导,导致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缺失。另外,由于家庭经济、文化、社会资本有限,他们无法创造机会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家庭力量薄弱也是农民工子女面临受教育困境的原因之一。   三、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启示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困境是对当代教育公平的一大挑战,也是当今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作为中国首倡教育公平的孔子,其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亦有重要启示。   (一)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扫清体制机制障碍   “有教无类”就是要给所有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没有地域、种族或阶层的限制,更不能因一张户籍证明就将农民工子女挡在学校大门外。虽然改革不能一步到位,完全取消户籍制度也过于理想化,但应该逐步消除与二元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各项规定,从源头上保证进城务工农民的平等地位,使得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城市公办学校时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待遇,而没有种种入学附加条件或额外费用。[5]对已经出台的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各项政策,应进行补充调整,使之权责分明、切实可行。如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间的沟通,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根据接收的农民工子女数量核定学校教师编制数等,并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实施督导评估,确保政策执行的高效性与实效性。   (二)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落实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国家责任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开办私学,只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带点肉干做为表礼即可。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不可避免地会给学校教学和教育经费的安排带来困扰,但不能因此对农民工子女额外收费。《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可以建立起农民工子女教育计划专项资金,由中央政府根据各地随迁子女流动情况直接拨款。这样就能够保障农民工子女有充足的教育经费,减轻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负担,也能够提高城市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积极性,制止乱收费现象。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人文关怀   学校不仅要满足受教育者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更要满足他们归属和爱的需求。[7]在城乡文化差异显著的今天,让农民工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需要学校师生的共同帮助。孔子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但不管出身贵贱、门第高低、才智深浅他都耐心加以教诲,最终学有所成的学生中不乏愚者、钝者、鲁莽者。教师应该摘掉有色眼镜,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与城市学生一起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教师的人文关怀和科学引导,对促进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加强对打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实行“教育券”制度等,都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   从个人对社会构成的意义来说,不论个人的地位和能力如何,他都对社会的构成作出了贡献。只要是社会中的一员,就必须被赋予平等的基本权利。受教育权正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乃在于它表达了人们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的愿望,这也是当代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有重要启示,更应该成为我国追求教育公平的指导性思想。   参考文献:   [1]王滋源.论语新译评述[M].哈尔滨:黑龙江人们出版社,1987:324.   [2]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72,160,247.   [3]康仲德.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22.   [4]教育部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606/15687.html,2006-06-29/2012-12-26.   [5]袁振国.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35-216   [6]周洪宇,等.教育公平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77.   [7]蒋士会,林唐广.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新课改的外部阻力力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97-101.   [8]赵学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质与解决途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0-103.


相关内容

  •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
  • [论语]教育思想的启示
    摘 要:<论语>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对后世影响颇大,本文从"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欲罢不能"的乐业情操."不令而行"的从业言行."有教无类"的职业 ...
  • 深究[论语]的第一句话
    深究<论语>的第一句话 2012-08-06 第09版:中外历史 作者:邵纯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3010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对此不可望文生义或 ...
  • [论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它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学习<论语>中的君子观.立志观.教育方法论等,从而使当代思 ...
  • 20**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最新考试题库
    2016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最新考试题库 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 B)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 ...
  • 两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
  •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论语>所记载的则是孔子师生课余的对话,这些对话的现实性.针对性更明显,所以能直接反映孔子的思想和品德.在此后的学术传统中,<论 ...
  •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 ...
  • 一句话孔子_就有道而正焉_开有为
    化象 一句话孔子---"就有道而正焉" ◎开有为 (长江大学文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摘要题引"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