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孔子_就有道而正焉_开有为 - 范文中心

一句话孔子_就有道而正焉_开有为

12/05

化象

一句话孔子———“就有道而正焉”

◎开有为

(长江大学文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摘要题引“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中“就有道而正

焉”之一言,当下翻译即“到有道的人那里去求教以匡正自己”,此译法显然不符合儒家“推己及人”的观念。遂作此篇注其新解,并以新说佐证孔子“正己”“正人”、的生命历程。“正己”是他对自身修养和学识不断完善的过程,孜孜求道,“修身正“正人”;是他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勤敏行道,“博施济众”。己”

关键词孔子自我完善学无常师诲人不倦兼济天下文章编号1671-0703(2009)12-312-02

一、“三省吾身”,修身立德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孔子(公元前551年——

尼,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据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他十五岁以学为志,所学涉猎之广,三十岁所学已颇有成就,而后几十年更是“金声玉振,圣

,博学成名为千古一代的“大成至圣先师”。西汉司集大成”

马迁曾说过:“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

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时至今日,司马迁话的分量仍然无可复加。明朝大儒朱熹也发出“天不生仲尼,万古

的感叹,此句深刻,摄人心魄,至今令人发省。长如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篇》)再看一段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文字:“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的时候,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之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可能、甚至改变这个世界。”以自我完善为基础,孔子也赞同“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他认为,只有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行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可见品德修养之重要。孔子自己也曾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者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认为,首先要端正自己,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并通过自身的道德行为影响他人,然后让他人效仿自己走上正道。先正己而又不仅仅只是要匡正自己!“望于天,必思己所为;望于人,常思己所施”,孔子重视自身的修正和完善,以毕生完成了自己向至真至善境界的迈进。“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竹坚雅操气节千载如斯,孔子本身更加趋向于一个圣人的标准。子贡谓之如日月“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颜回谓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可见,孔子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

“至圣”了。

二、虚心求索,以众为师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谦虚谨慎,勤学好问,虚心求索,学无常师,诚如子贡说:“夫子焉不

”(《论语·子张》)。据《论语》、《史记》、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左传》记载,孔子师从郯子、蘧伯玉、老子、苌弘等,所学涉及礼、史、官制、琴术等。“见贤思齐”(《论语·里仁》),孔子拜学求教过的人既有当时知识界名流诸如老子等,也有山野渔樵村夫。所学当有疑问,则去请教有道德有专学的人,求

以众为师,博采众学,孔子终于自成一其指正。就是如此,

家。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正是“就有道”,即接近有德之人的必要性,正如“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求学拜师的人也总是以寻找德高艺深的人为师,孔子是,孔子的弟子们是,到今天追随“择校风”的学子们也是。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说,“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应有

,身作师德良好的修养,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

典范,当为后学表率!

三、授业传道,诲人不倦孔子兴办教育,是创办私学的先行者。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办学模式,招纳的学生中从事什么行业的都有,打破了“学在官府”由政权阶级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它对历史产生更深刻的变化在于,使中国传统的教育由统治阶级倡导的“愚民政策”的时代转向

“民智开启”的新阶段。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在自发自觉的

讲学问时,曾经将孔子与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举,有过

这样的评论:“即孔子为中国苏格拉底之一端,即已占甚高地位。况孔子又为使学术普遍化之第一人,为士之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其建树之大,盖又超过苏格拉底矣”,可谓给了孔子最中肯的评价,后学也很称道这样的评价。

据《史记》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著名弟子有子贡、颜回、冉求等。这其中的一部分弟子后来随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晚年,孔子和

312

2009年第

12期

安徽文学

化象

弟子们整理古代文献典籍,《诗经》、《春秋》、《论语》等传于后世。孔子培养出的像子夏、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为传播孔学作出了贡献。

孔子周游列国,宣讲的是一套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分,施教化的治国理念。试想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八佾》),夫子的这套是行不通的,没有这些政策施行的适当环境气候。孔子明知世乱不可救,依然周游列国,热心救世,“知其不可而为之”(《史记·宪问》)。孔子“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其处境艰难;与其说他是政治游说,不如说是教育讲学更确切一些。对于孔子来说,较之其政治家的身份和地位,孔子首先是一位教育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上)。因为他仕途不畅,处处碰壁,而作为渊博学者的他则是名满天下;再者,他的思想主张没有被践行的实际绩效,却是起到了意料不到的宣育感化后学的作用,“教以天下”。

四、正己正人,兼以天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读书人不能没有远大的抱负,因为他对社会的责任重,要走的路还很长。孔子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怀和帮助他人的生存与发展。

孔子终身做学问,做人与做学问相结合,正己正人。只是可惜他仕途未遂,其政治抱负远没能够实现,即没有“以一己之力而正天下”的实际功效。孔子自己也说:“吾不试,故艺”,可见他一心于“学”甚于求“仕”。到后来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并广泛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可算居功至伟。

“就有道而正焉”,正己正人,是孔子的一生。附:孔子年表略考

《论语》、《史记》、《十三经注疏》等书籍,对孔子生参阅

平略加考证,亦佐证上文某类论点:

,孔子生于鲁国昌平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乡陬邑(今山东曲阜)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孔子20岁,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21岁,作乘田,管理畜牧

),孔子23岁,设教阙里,鲁昭公十四年(公元前529年

开办私学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孔子27岁,向郯子询问古代官制

,孔子29岁,学琴于师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

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孔子31岁,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当在此后

,孔子35岁,鲁国内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

乱,奔齐,景公问政;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岁,由齐返鲁

鲁昭公二十八年至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502年),孔子居鲁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为中都宰。后

由中都宰升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大司寇摄相事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去鲁适卫。是年十月,去卫

),孔子56岁,由卫适陈,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

困于匡地;后经蒲地,蒲人围之,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57岁,去卫返鲁,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59岁,由鲁至卫.是年去卫西行,经曹国到宋国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60岁,离开宋国,经郑国至陈国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61岁,离开陈国到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62岁,由蔡国到叶国,叶公问政.后去叶返蔡,途中困于陈蔡之间,被楚人救,至楚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63岁,由楚返卫

,孔子64岁,在卫论“正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

之说名”

鲁哀公八年至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7年至公元前485年),孔子居卫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68岁,由卫返鲁.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公元前497年至公元前484年),至此结束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69岁,"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与弟子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孔子71岁,作《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卒由上综知,孔子数十年如一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奔波劳碌,传道复礼,几近一生。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图式见之:

正己“就有道”

老子等人

见贤思齐

孔子

春风化雨推己及人

正人“播其惠”

门徒、弟子等

《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就是说,孔子在陈国受困,感到自己的学说难以在短时间内推行天下,于是

《论似有所悟,感慨万分,有将期待寄希望于弟子之意思。

语·子罕》中记载,“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这更说明了,孔子所在的同样用心。不难看出,孔子求道正己,行道正人的生命行程,在此走到了尽头。

最后用一句话来说,“就有道而正焉”,是孔子的一生。

注释:

卷四十七.内蒙古人民出版,2008①司马迁著.孔子世家《.史记》

年版.

党怀兴主编.十三经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白玉林,2006

年版.

第四章.商务印③冯友兰著.孔子及儒家之初起《.中国哲学史》

书馆,2006年版.

(袖珍本)④陆建华著.论语评注.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009年第

12期

安徽文学

313


相关内容

  • ★国学经典:论语(三)_实用资料
    相关阅读:国学经典:论语(第一至第五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第六至第十篇译文)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 ...
  •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姓名:刘力豪 学号:专业:电气信息类 指导教师:姜益 联系方式: 邮箱: 摘要: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发展,是非功过一任评说.不同的时期,儒家文化都可以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与时俱进 ...
  • 中华文化的勃兴
    知识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 3.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
  • 论无为_有为与不为
    第18卷第4期 2003年11月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CH ANG SH A UNI VERSITY OF E LECTRIC POWER (S OCI A L SCIE NCE ) V ol . 18N ...
  •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作者:楼宇烈 [2001-10-12 15:49:59]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 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 ...
  • 历史人物简介及评价
    周武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字祢罗突,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北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1],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公元560年-578年 ...
  • [转载]什么是五伦.十义. 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
    2014-02-16 18:47:54|  分类: 人生修养 礼 |举报 |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净觉<什么是五伦.十义. 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 什么是五伦.十义. 四维.八德.三达德.三纲五常 五伦 五伦,即古人所谓 ...
  • 上海高三语文课文[孟子二章]学案
    <孟子>二章 孟子 [学习目标] 1. 掌握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学习文言词法和常见文言句式. 2.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形象说理的方法. 3. 了解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浩然之气&q ...
  • 美术史研究
    美术史研究的是过去的历史,对今天社会有什么用? 过去有美术, 现在也有美术.美术史研究, 包括古代美术史研究, 也包括近现代.甚至当代美术史研究. 中国有美术,外国也有美术.美术是研究包括中国美术史研究,也包括外国美术史研究. 现在的人们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