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 范文中心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10/0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姓名:刘力豪

学号:专业:电气信息类 指导教师:姜益

联系方式: 邮箱:

摘要: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发展,是非功过一任评说。不同的时期,儒家文化都可以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与时俱进。两千多年来,虽然中国历史经济社会形态多次变迁,但儒家文化对人格的养成、家庭成员的相处、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和谐始终具有

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当我们一个一个以听唱外国歌曲为潮流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还有几人能欣赏高山流水、梅花三弄?

当我们一个一个对四、六级考试趋之若鹜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还有几人能背得出唐诗宋词?

当我们一个一个大肆庆祝圣诞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还有几人能知道寒食节的典故?

遭受近代一系列屈辱的经历以及西学的冲击洗刷后,传统文化被当作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某种障碍,也引发出“打倒孔家店”的五四热潮以及今日的“信仰危机”,我可以理解,在那个受尽欺负的年代,当国人发现两千年所信奉的观念突然变得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彷徨、失落在所难免,转而变向对过往观念的完全抛弃以及对强者思想的盲目追求。诚然,马克思主义不可谓不正确,西方思想不可谓不先进,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何尝不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精妙之处比之其他有过之而无不及,若所论糟粕者,不是与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不符便是后人为巩固统治故作的误读罢了。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令我稍感欣慰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儒家文化上,从儒家文化里汲取养分。仔细想想,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儒家中的至高理想“兼济天下”有着相同的内涵,现在政府极力倡导的和谐社会也在几千年前就被清晰地描述过。由此可见,即使在当下,可以

与时俱进的儒家文化也不过时。

曾经看过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讲课的视频,不可否认,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以及功利性非常严重,当我们看一件事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就是:它有什么用。所以,当四书五经以及那些圣人之道对国人有用的时候,国人就对之敬若神明,当它们不能救我们于水火之中时,我们就毫不犹豫地将其弃若敝屣。然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不怕被利用,当我们在人生中有疑惑的时候,它都会毫无保留的传道授业解惑,哪怕我们在困难过后立刻将其遗忘,下次再去求教于它的时候,它也不会责怪我们“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它用“海纳百川”的胸襟欢迎每一个向它求教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与孔子交流,与孟子交流,尽兴之时,物我两忘,羽化而登仙,仿佛对方说的不是他自己的话,而是我们想说却无从表达的话,那种交错时空的共鸣感,让每一颗心为之颤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疑惑,就像尘封的角落,我们轻易不去触碰它,因为触碰它也得不到解决,但就在一瞬间,某一个前人智者用他一生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就让你在交流的一瞬间茅塞顿开,有如醍醐灌顶,那些从前被遗忘的尘封的角落,全部都被点燃。曾听人言,诗词一道,得其妙者有二:其一,无意中读之,骤见佳句,一时呆住,那正是在自己心中已萦绕了许久,却始终无法表达出来的,其二,诵读皆熟,一日忽大悟,诗句便自然到了嘴边。诗词亦可比于圣人之言,当我们偶然在与先贤交流中听到对方说出我们心中盘桓已久的话语,或者在生活中突然发现自己早已熟读的经典便该是行事的准则,那种恍然大

悟的感觉,即使到不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地步,也该差不多了吧。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好比国家假设的基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之所以在风雨飘零的年代也没有垮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在困难条件下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激发出来的民族凝聚力,那是任何天灾或者原子弹都不能毁灭的,从70年前的抗日战争,到两年前的5.12地震….灾难让每一个人都心痛,可面临灾难时中国前所未有的团结,也令每一个深深热爱她的人动容。可是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只有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才能众志成城,而太平年代却是一团散沙。突然想到古龙在《陆小凤传奇》中的一句话:“我们这些人,有的喜欢钱,有的喜欢女人,有的贪生,有的怕死,可是一到了节骨眼上,我们就会把朋友的交情,看的比什么都重。”是不是我也可以这么理解:“我们这些人,有的喜欢钱,有的喜欢女人,有的贪生,有的怕死,可是一到困难的时刻,我们就会把自己所属的国家,看的比什么都重。”多难兴邦,不假,每一次灾难后,我看到的都是中国人民不屈的脊梁,看到的都是中华文化的不可磨灭。可是,如果能每时每刻挺起脊梁,发扬文化,未雨绸缪,又有什么坏处呢?若我13亿兄弟姐妹无时无刻不团结一心,则我中国雄于世界,可计日而待也。

经济学表明,当百分之三百的利益让无数人铤而走险以至无恶不作的时候,有人叹息道:“钱是万恶之源。”这种论断显然是极其武断且肤浅的。儒家文化也是一样,文化本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对待它的

态度以及思考的方式。我相信,儒家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若能善加体悟,取其精华,身体力行,它必将重新散发出最灿烂的光芒。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此虽古人语,今世亦足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修身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修身,顾名思义,就是提高个人的修养。如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修身就是形成世界观,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学习方法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法论。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完整正确的价值观,再多的专业知识也是枉然,健全的人格好比大树的主干,其他方面的知识好比枝叶,只有主干挺拔直立,繁茂的枝叶才会有生存的空间。不管什么时期,养成健全的人格比掌握广博的学识更有意义。

一般来说,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和我们的人格修养成正比的,修养不高,很难学到高深的知识,没有广博的知识,也很难达到高层次的人格。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第四十三回“王霸雄图血海深仇 尽归尘土”中借扫地神僧之口阐述了武学与佛法的关系,在此全段抄录。“本寺七十二项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

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这道理本寺僧人倒也并非人人皆知,只是一人练到四五项绝技之后,在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的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那便叫作‘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须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这与学问与修养之间的关系“何其相似乃尔”,不过,不像武功与佛法背道而驰,修养与学问却是相辅相成的,修养提高,才能有学习知识的心境,学习到的新知识又能将修养提高到新的境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虽然在做到孔子所说的那些以后才学习文化是不现实的,因为即使穷毕生之力,可能也无法达到那种境界。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用于思考,不仅仅是思考公式定理的证明,更重要的是思考人生,思考人性,反思自我,让自己的人格修养在这种思考中升华。

(三)齐家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大学》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诗经》

所谓的齐家,幼者孝,长者慈耳。

如果有些人觉得“忠”的概念太宽泛、虚伪,那么“孝”算得上是所有人都能用心做到的。毕竟,父母不像国家那样感觉那么遥远。

百善孝为先。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当今社会,随着工作越来越忙,大多数人陪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亲情不断被时间和空间冲淡。像我们在外地上大学的学生更是少有机会见到父母,上学期间自不必说,假期又要忙于实践,看到网上的一个统计,按现在20岁算起,能见到父母的次数少的让人心惊胆颤。都说世界上最让人怀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为什么在拥有的时候不加珍惜而在失去后才后悔呢?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恐怕一切已经晚了。

孝顺不是“父命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非伦理道德,孔子主张对父亲的命令先审查可以听从的理由,而不是一味的听从。即便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长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但就是在短短的陪父母的时间里对父母和颜悦色,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孔子说得对,“色难。”孝顺父母不能仅停留在养得层面,还要有发自内心的爱。周杰伦在《外婆》中所唱:“外婆她的期待,慢慢变成无奈,大人们始终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比你给的还简单。”老人们想要的陪伴,很简单,有时也很难。

前几天做过一个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调查,令我欣慰的是,所有参与的同学都能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生日不可不时时记

在心上,一方面因父母寿高而高兴,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年事已高而有所忧惧。

晚辈尊敬长辈,长辈则用自己的经历心得教育晚辈,“父父、子子”大概就是这样吧。

(四)治国

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中庸》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

虽然现在宣扬民主,但是在大多数人心里,恐怕都认为治国和自己并无十分大的关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然而不管治国和普通人有没有关系,国治却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若要国治,既离不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作为普通国民,对待国家,概括起来大概也就一个字:忠。一提到忠,大多数人就把这与封建的忠君思想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封建残留应该被消灭,事实上,忠君是“忠”的特殊政治含义,是利国、利公、利他意义的转化,将利国、利公、利他的对象限定为国君一人,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界定为与国君一人的关系。其实,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忠君和爱国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忠君即为爱国。虽然历史上也有很多愚忠的忠诚,但真正的忠臣所忠于的并非是某位和某姓君主。李庭芝拒不执行降元的诏书,文天祥在宋亡后仍不降元,他们忠于的并非赵氏王朝。而是忠于我们民族,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尽忠的目标也是国家。即使是那些以死谏君的所谓愚忠之臣,真正属于愚忠的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以

自己的死来唤醒国君,以免苍生涂炭,即使他们知道希望不大,但只要有希望,他们还是这么做了,这难道不值得敬佩吗?古人尚且能正确对待忠君和爱国,我们就不能正确对待“忠”吗?现在已经推翻了帝制,早已没有皇帝的概念,但只要我们将“忠”的特殊政治含义定义为忠于国家,就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热爱国家,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和“忠”的思想矛盾吗?和现在社会的发展矛盾吗?何况即使在古代,儒家文化也并不鼓励愚忠,子曰:“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真正需要做的,不是让某个君主的皇位更加稳固,而是让天下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只是从某些方面看,这两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统一罢了。

如果官员“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以利民、利国之心处理个人与国家、人民之间的关系,又怎么会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呢?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虽然现在国家以法治国为主,以德治国为辅,事实上对于现在的状况这也确实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道德的力量远比法律为大。作为执政者,首先要做好表率,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次才是掌握一定的方法,《论语》中专有“为政”一篇用以阐述。古时宋朝开国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就算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即使学通一部也未见得能治好国家,但总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现代的中国,确实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毕竟,如此之大的国家,如此众多的人口,想要改革弊端于一朝一夕是不现实的。可是,这些弊端,不是我们逃避甚至咒骂的理由,因为这些,正需要我们去改变。

(四)平天下

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第一次在校歌中听到“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世济天下”一句,对同济大学的内涵便有了更深的认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平天下是什么?是一个人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还能以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的修养也提高,再通过他们让更多的人受益。尊敬自家的老人,照顾自家的孩子是普通的要求,差不多可以达到齐家的程度,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属于平天下的范畴。

丈夫处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以天下为己任,视百姓为几出,非是有大气魄大担当者不能为此。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结语:

修身是自己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员,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递进的关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不排除管仲、吴起等虽然人格修养不能算高却依然能平天下的例子,但是怪才毕竟不常存在于普通人中间。

诚然,现代工业文明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生活的物质、文化条件,

但也不可否认,现代工业文明也带来了影响现代人健康文明生活的弊端。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说的那样:“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示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增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引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败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要纠正这些弊端,当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需要法律的约束,也同样需要借重传统儒家文化,试想,如果人们都知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怎么还会有拜金主义?如果人们都知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怎么还会有享乐主义?如果人们都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怎么还会有极端个人主义?儒家文化侧重改变人的思想,法律侧重纠正人们的行为,人的思想可能不如行为一样容易约束,但是一旦改变,其效果又远非改变行为所比。

传统儒家文化确实有其不适用于现代的地方,就连与孔子同时代的贤相晏婴也对某些方面颇不以为然:“兼寿不能殚其教,当年不能究其礼。”意思说人们即使寿命加倍也不能学完他的礼教,到了壮年也不能搞清他的礼仪。不过正如钱穆先生所说,论人当观其大节,大节苟可取,小差自可略。能领会透儒家文化中对大节的要求已然不易,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繁琐礼节,也就不必太深究了。

如季羡林先生所说,看东西方文化时,不要只看这短短的几十年,而是要把目光放长远,看上下几千年。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儒家文化就足以使人安身立命了,对于那些所谓的大道,知不知道怎么

做是正常人与蠢人的差别,知道怎么做后能不能坚持,才是圣人与普通人的不同。既然是炎黄子孙,如果我们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学到了为人处世的哲学,为何不一以贯之而去羡慕其他的国家呢?

悲观者乃叹: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果真如此?非也,真正的中国文化怎么会随陆秀夫的投海而断绝?后世,还有无数人,追寻先贤的足迹,从传统儒家文化中获取做人的智慧,一步一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让我们,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说标标准准中国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好吗?

参考文献:

⑴《论语今读》 李泽厚著

⑵《孔子忠的意义及其当代价值》 孔祥林著


相关内容

  •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于丹
    儒法之比较及其现代意义 --------------------------------------------------------------------------------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各家学说有如天空璀璨的群 ...
  •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
  •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学生姓名: 系 别: 政治与法律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 ...
  •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及现代意义
    年第 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 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 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 已深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 渗透到社会政治 经济 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 支配人们思想行为 ...
  • 儒家思想的社会学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刍议儒家思想的社会学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文化思想学说, 它兼容 并包.与时俱进,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儒家思想 中国文化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时发布宣言:&quo ...
  • 新文化运动百年 | 两种启蒙:文明自觉,还是文化自觉?
    [编者按] 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新文化运动至今百年了.这场运动,也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然而,百年之后,何为启蒙,何为文化自觉,依然悬而未决,争议颇多.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何种意义上的启蒙,它与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何异同 ...
  • 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
    第37卷第4期 2007年7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l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V01.37.No.4Sciences)July2007 主题研究:文明和谐与创新 关 ...
  • 浅论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浅论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3 .12 .3) [内容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至今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文化(个体),但成就了中华文明(共体).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经过无数心安天下之人.哲学家.思想家.学者的诠释和发展,也经历了外来 ...
  • 刘擎:中国崛起与文化自主
    标签: 中国文明 学术自主 ● 刘擎 [作者题注]本文成形于笔者在复旦大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高级论坛(2008年12月)的一次发言,在邓正来教授的敦促下,进一步拓展.修改而成.其繁体字版刊载于<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