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献整理的思想_方法和时代特点 - 范文中心

先秦文献整理的思想_方法和时代特点

06/30

四川图书馆学报

文章编号:1003-7136(2006) 02-0061-04

2006年2期总第150期

先秦文献整理的思想、方法和时代特点

万 妮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 河南郑州 450001)

摘 要:先秦是文献学的萌芽时期, 资料散乱、零碎, 文章对先秦文献整理的思想、方法和时代特点做了总结, 使散乱的资料有序化, 零碎的资料系统化。关键词:文献整理; 文献学; 先秦文献中图分类号:G 256   文献标识码:A

多次使用传疑之例, 并不轻下断语。颜之推在《颜

氏家训》中提出“:观天下书未遍, 不得妄下雌黄。”明2, , 却是最没有历史观念“致用”的原则, 而历史观念超出现实, 它的利益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所以, 他们最不爱惜史料, 这就为后人整理文献时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 孔子在整理文献时, 仍是以资料为重, 在实践中贯彻无徵不信的原则。《论语・八佾》记载:“夏礼, 吾能言之, 杞不足徵也; 殷礼,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之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论语

1 先秦时期文献整理的思想

・子罕》中有这样的记载“: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1. 1 “多闻阙疑”这说明孔子反对主观臆猜、绝对肯定、固执己见和自

以为是。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 而且是伟后来, 韩非也明确提出:“无参验而必之者, 愚大的教育家和文献学家。他的治学态度谦虚谨慎, 也; 弗能必而据之者, 诬也。”即把未经过多方的调查他强调在整理古文献时要“多闻阙疑”“, 多见阙殆”, 研究, 没有征验的资料作为依据, 而加以肯定, 这是即对一些有怀疑的问题和事情, 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愚拙的举动; 如果不能肯定就轻易的依据它, 这是欺他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有马者, 借人乘之。今亡诬的举动。韩非也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和以资料为

(论语・) 这是说对于史书的阙文, 留矣夫。”《卫灵公》重, 主张以事实立说。

给别人思考, 不要独断妄改。这种审慎的态度对后1. 3 “述而不作”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述而不作, 信而好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汉代文献学实践了“多闻阙

疑”的优良传统。《春秋》有很多阙文, 但无论今文古。”即在文献整理的过程中, 只陈述, 不创作, 相信家, 还是古文家, 无论怎么阐释, 怎样从中发掘孔子且尊重古代文化遗产, 不随意对原作进行发挥和创的深意, 汉代的文献学家无不尊重阙文的事实, 并不作,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史记》记

载刘德“: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表明了刘德对文献予以补足。这样做的目的, 是为了保存古文献的原

貌, 疑以存疑, 留待后人处理。在文献注释时, 郑玄和学术的求真态度, 他重视善本, 留取珍本, 爱好古

收稿日期:2005-12-06

  如果没有正确的整理文献典籍的理论和方法, 古文献流传过程中将会产生两种后果:或任其错乱散佚, 日渐亡佚; 或乱加整理, 妄加窜改, 贻误后

[1]

人。周文骏在《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中对文献学下的定义是“:出“:。”的产生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就已经开始了对文献典籍的整理工作, 形成了自己的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 并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

[2]

61

四川图书馆学报

书, 都是力图追求文献的客观性。近代整理国故的学者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整理国故, 必须以汉还汉, 以魏晋还魏晋, 以唐还唐, 以宋还宋, 以明还明, 以清还清, 以古文还古文家, 以今文还今文家, 以程朱还程朱, 以陆王还陆王, 各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然

(国际学刊・后评判各代各家人的义理是非。”《发刊

[4]

) 这些都是客观的历史态度。词》1. 4 “排斥虚妄, 不语怪、力、乱、神”

鬼神术数之学, 传至炎黄, 至春秋而大备。孔子就生在这样一个时代, 而孔子却不肯随俗谈鬼。《论语・述而》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即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邪乱和鬼神一类的事。孔子还认为:

(论语・“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

) 在这些地方, 都可见他是一个最切实的学者, 先进》

[5]

不说一句玄妙的话。这种精神也贯穿在他的古文献整理中, 如《公羊传・庄公七年》夏四月, 辛卯, 夜, 恒星不见, 星陨如雨(以上为《春秋》之文) 。不修之

(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春秋》即指

) 其记陨星的情况, 说陨星未经孔子整理过的《春秋》

下落如雨, 离地一尺而又返回, 颇涉怪诞, 故孔子改

[6]之。1. 5 “知人论世”

孟子, 名轲, , 自己也说“:, 。”(孟子・) 。《离娄下》《孟子・万章下》有载“:以友天下善士为未足, 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这里虽然是在谈论“尚友”“、读书”的, 其实也可以视为孟子对文化典籍研究和整理的认识。孟子在其中很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研究, 、整理古代文献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原创作人及其所处的时代。文献的作者总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特定环境下的个人, 不知道其时代、社会、环境和个人的经历、心理和

[7]

思想, 就无以了解其文辞”。它体现了孟子首倡的解读诗书的历史解释方法, 得到后世学者的普遍承认、继承和发展。如成型于汉代中期的《诗序》《诗, 序》认为“, 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解释《诗经》的首要任务就是“逆志”, 即深知作

[8]

诗之“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 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说“:不得徒诵其诗, 当尚论其人。然论其人, 必先论其世。”

无论讨论什么样的文献, 都要放到学科发展史中去讨论。离开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与环境, 我们的讨论就难免失之客观。116 “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 则吾

62

[3]

2006年2期总第150期

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

宾, 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 敢问之瞽瞍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 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 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 之诗曰‘:周余黎民, 靡有孑遗。’信斯言也, 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 莫大乎尊亲; 尊亲之至, 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 尊之至也; 以天下养, 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 孝思维则。此之谓也。’”显然,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解释方法, 是针对咸丘蒙所代表“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传统解释方法的“, 断章取义”无疑是对作品本意的背离, 是造成“诗无达诂”的罪魁祸首, 而“以意逆志”则是立足于语境以把握全篇。

相对于传统的解释方法来说“以意逆志”,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自觉理论意识和深厚理论内涵的心理解释方法论, 在当时, 已经显示出可贵的创造性; 对后世, 也显示出了深远的启示性, 受到历代学者的继承和发展。但是, 事物“, ]

, 实际上开了“六。

2 先秦时期文献整理的方法研究

先秦诸子在整理文献典籍时, 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文献整理方法, 本文就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分别加以探讨。2. 1 先秦时期的辨伪学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时代, 什么都需创新, 然而“创新”的事业却掩护在“复古”的口号之下, 从而造伪也甚多。先秦时期, 儒、墨、道家都一样提倡复古, 由于史料的散失, 为了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 于是就编排古史, 引出了许多伪书, 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

造伪的同时, 就有了辨伪的存在。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纣之不善, 不如事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

(论语・) 流, 天下之流, 皆归焉。”《子张篇》《孟子・尽

心篇》称“:尽信《书》, 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皆为疑古的开端。

(韩非・韩非以“世事异则事变, 事异则备变”《五

蠹》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 提出了参验实证以定是非的考证辨伪法, 在人们熟悉的“郢书燕说”寓言故事中, 韩非生动地写出了古书致伪的一种原因, 还形象地揭示了穿凿附会者是怎样妄加解释的(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夜书, 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而误书“举烛”“举烛”, 非书意也。燕

先秦文献整理的思想、方法和时代特点

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 尚明也。尚明者也, 举

贤而任之。”燕相白王, 王大悦, 国以治。治则治矣,

) , 这种没有充足的非书意也。今日学者, 多似类此。

依据, 决不轻易下断语的态度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后的辨伪学都继承了这种审慎的态度。2. 2 先秦时期的校勘学

周宣王时宋国大夫正考父, 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一个校雠学家。《国语・鲁下问》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 以《那》为首。”蒋

(1985年黄山出版社) 中指出, 元卿在其《校雠学史》

“校雠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一是发轫期, 二是建立期, 三是衰落期, 四是复兴期, 五是鼎盛期。至是始有孔子, 以天纵之才, 当倾颓之运, 叹风鸟之不至, 惜将堕于斯文乃述《易》道而删《诗》《、书》, 修《春秋》而正雅颂, 坏礼崩乐, 咸得其所。虽其实校雠之法未立, 然是正伪讹, 整齐脱误, 亦可称之为校雠

[10]

之权舆。是为发轫期”。

孔子对紊乱而繁重的典籍, 加以删述整理, 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校雠学方法。《公羊传》中有记载“:昭公十二年‘:伯于阳者何? 公子阳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何休解诂“:子谓孔子; 也。时孔子年二十三, 具知其事, 。记, 知公误为伯, 田在侧者曰“:, 何以不革? ”曰“:如而所不知何? ”解诂“:此夫子欲为后人法, 不欲令人妄亿错。”由此可以看出, 孔子校雠的精细详慎, 的确足以后人学习。

继承了孔子的校雠学的是他的学生子夏。子夏姓卜, 名商, 卫国人。子夏对校雠学颇有研究《吕氏, 春秋・察传》有这样的记载, 子夏之晋, 过卫, 有读史记者, 曰“:晋师三豸涉河。”子夏曰“:非也, 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 豸’与‘亥’相近。”至于晋而问之, 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子夏通晓文字形体及史书记日体例, 故能发现其误而加以校正。然而他又不满足于此, 到晋国后, 又进一步考察史实, 准确无疑, 始成定论。后人在丰富的实践的基础上, 总结出科学的校勘方法大致有四种:一是对校法; 二是本校法; 三是他校法; 四是理校法。而子夏的这种做法就是一个证据充分的理校的范例, 即根据本书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典制、史实等多方面考证推理以判断是非。一度传为校雠学史上的佳话。2. 3 先秦时期的注释学

西方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 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形成解释学(hermenentics ) 这样一门专门的学问, 中国有更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汤一介先生认为《左传》就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解释性著

作, 距今已有两千三四百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注

释学, 滥觞于先秦诸子关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的讨论。

先秦时期, 文献注释就已经出现, 而且形成三种不同的注释模式。第一种可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 如《左传》对《春秋经》的解释《公羊传》, 与《毂梁传》对《春秋》的解释。第二种是整体性的哲学解释, 如《系辞》对《易经》的解释。第三种是实际(社会政治) 运作型的解释, 如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尽管这种经典解释的著作中也会包含其他类型的解释方法, 但上列三种方法具有很鲜明的特点, 对后世影响

[11]

很大。

不仅出现了三种解释经典的模式, 先秦时期, 还出现了解释经典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孟子提倡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说, 要正确而深刻地解读文化典籍, 就必须全面地考论其事以深入地知悉其人, 就必须知悉其人以设身处地地迎逆其志, 而一旦设身处地地迎逆创作者的心志, 便能两相融合, 阐发出新意, [12]

4, 两汉至清代两千年来。《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弟子盖三千焉。”清代学者章学诚说“:故夫子之述六经, 皆取先王典章。”这

[13]

些都说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十分密切。蒋元卿在其《校雠学史》中, 引用《史记・孔子世家》的话来说明孔子辑《书》、删《诗》、定《礼》、正《乐》。《诗》《书》《礼》《乐》, 既经孔子删定, 集其大成, 为学者开辟一门径。其次则为述《易》了。《汉书・儒林传序》说:“孔子晚而好《易》, 读《易》, 韦编三绝, 而为之传。”《论语・述而》又说:“子曰:‘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

[14]

《易》, 可以无大过矣。’”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中说“: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 相传有着赞《易》、修

[15]

《春秋》、删《诗书》、订《礼乐》的功绩。”孙钦善在其《中国古文献学史》中提出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深浅不一的观点, 必须分别加以探讨。无论怎样的观点, 孔子整理编纂过六经是勿庸置疑的。

孔子在整理六经的时候, 对搜集到的文献典籍进行辨真伪、校对、订正、去其重复内容等, 比如孔子对于《诗经》的删订。并对六经进行分类编目, 以《诗经》为例《诗经》, 本身是一级类目, 二级类目是风、雅、颂, 在三级类目中“, 风”分为十五国风, 共160篇, 多为民歌“; 雅”分为大雅、小雅, 共105篇, 多为宫廷之歌“;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共40篇, 为祭祀和典礼用的庙堂之歌。

在二级类目中, 风、雅、颂是按诗的类型划分的;

63

四川图书馆学报

在三级类目中, 十五国风是按当时的地域划分的。孔子在编订教材中进行分类编目, 可视为后世分类

[16]

学的萌芽。

3 文献整理的时代特点

2006年2期总第150期

有《解老》《、喻老》两篇, 相当于《老子》的选注。韩非

子在注释《老子》的过程中, 并非完全拘泥于《老子》本意, 是经过改造了的《老子》, 既包含了《老子》的本意, 又掺进了韩非本人的思想。他的这一做法体现了古人在文献注释上的一个共同特点, 即往往不是忠实于原意, 而是为我所用、以己意附会, 并且常常是不自觉这样做的。

参考文献:

[1][6][9]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94. 绪言,21,25.

[2][3][7][8]王国强. 汉代文献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D].2005. 115,58,60,60.

[4]谢灼华. 人文科学文献学[M].武汉:武汉大学情报学院(内部讲义) ,1990. 48. [5]顾颉刚. 古史辨自序・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和辨伪[M].

先秦诸子在整理文献典籍时有一个很显著的共

同点, 即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有时为了宣扬自己的观点, 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往往不惜曲解古文献的原义。

《论语・八佾》中有这样的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解作“绘事后素”尚未离开原诗之喻。子夏引申为礼仪在美质之后, 离题已远, 而孔子给以充分肯定, 并把这类引申为言《诗》的原则。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和解释, 有一个鲜明的标准, 就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和道德。当然, 这并不完全是孔子的独创, 这与当时《诗经》在贵族阶级中的运用情况基本相符。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论语・) 的思想, 《为政》

先王及孔子之道, 打击、个重要斗争阵地见, 。他的这一主张对汉代的今文经学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关于《春秋》的说法, 成为阐发附会“微言大义”的《春秋》今文学之祖。

再如韩非对于《老子》一书的注释。《韩非子》中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78-179.

[10][14]蒋元卿. 校雠学史[M].安徽:黄山书社,1985. 8,16

-17.

[11]汤一介. [J].北京行政学院(1) .

]M ].北京:中华书局, . 中国文献学新编[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246.

[15]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M].河南:中州书画社,1982. 31-32.

[16]李广德等. 孔子文献学思想和方法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 (5) :40-41.

Thoughts , Methods and I 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 2Q in Dynasty Documentation Arrangement

W AN N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Zhengzhou University , Zhengzhou 450001,China )

Abstract :Pre2Qin is the times of the philology in bud , the datum is dis ordered and scattered.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houghts , method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 2Qin dynasty documentation arrangement , and in attem pt to make the datum in order and systematical.

K ey w ords :documentationarrangement ;philology ; the Pre 2Qin dynasty documentation

作者简介:

万妮(1983-) , 女,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2004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文献学。

64


相关内容

  •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姓名:赵文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赵敏俐 20070525 论文摘要 自'五帝本纪>诞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可谓历史研究有余,文学研究不足 ...
  • 史学概论笔记
    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 编辑:李逸凡 原文提供:李晓婷 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 重点在第二.三.五章 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 ...
  •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 ...
  • 诗经的文学阐释--从先秦到清代
    第27卷第4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 (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 V o. l 27N o . ...
  •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学习先秦文学(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 •1,注意文学史和作品相结合,以史为线,而以阅读作品为主. •2,知人论世,做到明史.明人而后知文. •3,培养研究型学习的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 ...
  • 诸子学起源的重要因素
    诸子学起源的重要因素 孔德立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是继周代王官学之后的主要学术文化形态.从先秦时期的<庄子·天下>篇,到汉代的<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再到近代的章太炎.胡适的论述,无不在对先秦诸子 ...
  • 古代文学 考试题答案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大一上) 一.二:成句默写.成段默写(40分) 三.名词解释(2道,共10分) (作者+内容+语言风格+思想+地位/别人对它的评价,150字左右) 1.<战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 ...
  • 太极拳发展历程分析
    太极拳发展历程分析 郑强芬 (洛阳理工学院体育部) 摘要太极拳乃武术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发展至今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之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的形成脉络进行梳理,使广大爱好者对其有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太极拳发展历程 太极 ...
  • 先秦诸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_易中天
    专家论道 <新重庆>2009第10 期 先秦诸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易中天 先秦诸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所形成的光辉思想对后来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先秦诸子处在春秋战国时 ...
  • 历史系必读书目
    [教 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