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变革的风险预警管理 - 范文中心

组织变革的风险预警管理

06/04

组织行为学第六组文献综述

组织变革风险预警管理文献综述

组别:第六组

组织变革风险预警的文献综述

摘要:组织变革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研究领域,风险预警是近年来的现代企业管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本文试图从组织变革和风险预警的相关概念、影响组织变革的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组织变革风险预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组织变革 风险 风险预警

1组织变革理论

1.1 组织变革的定义

所谓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受外在环境的冲击,并配合内在环境的需要,而调整其内部的若干状况,以维持本身的均衡,进而达到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目的”。组织变革含有变迁和改革之意,变迁对个人、组织、社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变迁的范围很广,包括科技、价值与态度、目标与需求、资源的可利用性、法律、政治控制等层面。

Lewin 认为成功的组织变革应遵循三个步骤:解冻现状,移动到新状态,重新冻结新变革使之持久。Lippitt 、Watson 及Wesley 的计划性变革模式,将Lewin 所提的变革模式予以扩大为五个阶段即为:发展变革需要,确定变革关系、厉行变革措施、维持稳定变革、及结束协助关系。Kast 与Rosenzweig 的变革模式,将变革的程序分为五个阶段,即:感觉有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及变革的执行。综合上述学者对于组织变革之模式,多半遵循Lewin 的变革三步骤:解冻、改变与再冻结。

1.2 组织变革的原因

1.2.1外因: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外部环境对企业很重要,企业必须要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环境变化主要是由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从电子管计算机开始,经历了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个人桌面计算机,并正在向智能计算机、神经元计算机发展;二是数据库与网络。数据库从结构化数据库发展到非确定格式的关系数据库,正在向开放式的人机对话数据库发展。计算机网络首先从单机通讯网络开始,发展到多机通讯网络、计算机通讯网络,现在正在向图像、声音、数据同步传输的多媒体网络发展;三是网络化管理与电子商务。因特网的诞生使全

世界的计算机局域网、企业网实现了连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可以在因特网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与之相适应,也产生了一系列网络应用管理软件,如制造自动化协议、技术和办公协议、综合业务数字网、国家级营销网络等。它们不但改变了企业管理方式,而且引起了企业组织的变革。

1.2.2内因:传统层级组织的弊端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字塔组织分工过细、层级繁多、官僚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过多的层级使信息沟通渠道延长、传递层次增多、信息失真增多,企业的指挥链延长,决策水平下降,最终阻碍了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企业发展的“伊卡洛斯悖论”。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企业组织内部的营运体系、管理程序、原则及价值观、人力资源系统和领导模式等不断地彼此适应和磨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竞争模式和组织特色,同时在应对各种挑战、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并确立了一套特定的经营管理方法即组织惯例。这种组织惯例在长期的企业运营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一种制度。由于组织惯例常常是以往产生良好业绩的有效行为方式的总结,其制度化避免了企业重新寻找适应方式的成本,但从长远眼光看也必然导致组织僵化。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成为一种桎梏,阻碍企业对自身及时做出调整,从而导致企业的失败,这种效应被称为“伊卡洛斯悖论”。

1.3 企业组织变革的阻力

组织变革虽然能促进组织的发展,但变革意味着破旧立新,必然会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和一定的风险。概括起来,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人们的习惯和惰性

人们处世习惯于固定模式和习惯方式,安于现状,对变革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这是人类惰性的表现。在组织管理中,人们已习惯于原有的管理制度、作业方式和行为规范,变革将会使他们感到不习惯,会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他们宁愿抱残守缺,也不愿尝试变革,从而成为变革的阻力。

(2)对既得地位和利益关系的威胁

组织变革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或增加人们的利益,或损害到人们的利益,影响到组织内部长时间建立起来的利益关系。有时,人们可能口头上是拥护变革的,生怕被别人扣上一顶守旧派的帽子,但当变革触及到切身利益时,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自卫,他们也会反对变革。变革可能导致其权利缩小,在组织中的地位降低,使其劳动强度加大,工作自由度减小,或要求其重新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甚至可能导致其失业。

(3)对变革缺乏心理预期,担心变革的失败

有时人们之所以反对变革,是因为对未来的发展趋势缺乏清醒的认识,总觉得组织目前所处的环境相当不错,认为组织变革多此一举,因此在感情和行动上都拒绝变革。另外,组织变革的结果是未知的,许多因素是不确定的,在短时间内预期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人们担心变革失败会给他们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也存在潜在的抵制。

(4)对发起变革的人怀有成见

有时人们反对变革并不是反对变革本身,而是因为对发起变革的人怀有成见,看不顺眼,由此反对变革。其实这一类人对变革本身并不充分了解,看到是由他们所不喜欢的人发起了变革,从感情上接受不了,有一种十分盲目的抵制情绪。所以,在进行组织变革时,要注意选择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人选,以尽量减少变革的阻力。

(5)经济原因造成的抵制

对于一项组织变革措施,人们更多地会从经济上考虑。经济收入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项组织变革措施给人们带来的收入不仅不会改善,反而降低的话,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抵制。

2 组织变革理论的研究现状

从组织发展理论产生以后,就出现了许多关于组织变革的论述,相关研究也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在20 世纪70 年代,人们提出了星座组织结构的概念,简单地讲就是由众多独立的但在产权或管理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公司组成的集合体,类似我国的企业集团、比利时的控股公司、法国的工业集团等。星座组织理论使企业的边界向市场推进了一步,同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刚性也在逐渐变小。到80 年代,奈思比特( 1982) 使企业重建(Reinventing the corporations ) 理论受到广泛的关注,这要求企业要创造一种最适合员工工作的环境,应放弃原有组织结构, 设计出适合沟通的形式、自我管理、弹性工作时间、利润分享和弹性福利等。与今天企业实践中非常流行的ESOP ( 员工持股计划) 、在家办公、福利自助餐等管理方式与这种思想非常相似。彼得斯的《追求卓越》提出了7S 框架(结构、战略、人员、管理作风、体制和程序、价值观、技能等) ,也使文化变革成为80 年代中后期的主题。90 年代哈默和钱皮的《企业再造工程》,使流程变革成为变革的主流, 他们提出要以企业的活动、事件、业务流程成为组织设计的基本元素,使原来支离破碎的工作流程( 包括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得到整合。总结可以看出企业组织变革的主题沿着结构变革——文化变革——流程变革的轨迹进行,而今天, 更多学者从实践中发现,单一内容的变革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正如Pascarella (1998)指出,虽然流程很重要,但结构、文化、关系

和目的的改进也决定了企业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质量、服务、成本、速度和创新等五个方面。

2.1 国外组织变革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组织变革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变革的背景或动因(集中于组织外部剧烈变化的环境) ,变革的模型(渐进模型、动态均衡模型和连续变革模型) 、方式及方法(计划方法和突变方法),变革的趋势与内容( 结构、人员、技术与文化等) , 变革的路径选择, 变革的过程控制, 变革的绩效衡量,管理与领导变革,变革的成功与失败等。而对组织变革的成功与失败研究恰恰是我要研究的核心内容。

目前的研究基本分成两类:有一部分学者侧重于对变革的成功与失败要素进行分析;另一部分学者则侧重于对变革成功的收益和失败的损失进行界定和分析。

在第一类研究中,首先,对变革的错误认识会导致失败。变革与转型之不同在于变革是转折点或一个事件,转型则是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进步过程(正的或负的) (Orr2000) 。对变革的四个认识误区分别是:对结果不必太具体、握手之间就可以变革、我确信最终会殊途同归、他们不必知道(Walinskas,2000) 。其次,所有人都知道,变革是困难的,但变革困难的原因是什么?Sweeney ( 2000) 总结了五点:人们相信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工作生活应该是稳定和可预测的;变革使人们丧失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知识和权力;变革从个人的角度很具破坏性,因为带来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失望;变革带来了人们没有准备的多余工作; 变革唤起不确定性等。而对组织变革的犬儒哲学(Cynicism About Organizational Change)(Wanous,2000) 是没有前期变革、无效的领导和缺乏决策的参与造成的。Piderit ( 2000) 指出了要密切关注员工不同时间对变革的反应并理解员工对变革的理解非常关键, 因为这有助于平衡组织要改变员工对变革的矛盾心态和员工需要尽量减少这种矛盾带来的负面影响之间的平衡。Holman ( 2000) 认为高参与度和系统方式是可以带来更好的业绩。Oliver ( 2000) 就更关注变革的日常化, 他认为成功需要每日的重新创造, 在个人、职业、组织甚至社会的层面上。Levine ( 2000) 总结了成功变革的7 条原则:从事业驱动到核心价值观驱动、从混乱驱动到流程驱动、从技术导向到关系导向、从信息搜集到信息共享、从我到我们、从产品主导到以人为本、从领导者到教育领导者。这些系统的观点异曲同工, 它们指出了变革成功或失败的要素。

在第二类研究中, 要判定组织变革的成功或失败, 就不能不涉及到评判标准问题(Criterion Issue ) (Achilles 1999), 但文献显示, 这方面却是研究最为薄弱的一部分, 一般来讲, 组织变革评价的方式无外乎以下几种:变革前后的对比——侧重于内容问题,评价变革进行的方式——侧重于过程问题,包括变革活动顺序、决策和沟通体系以及所遭遇的阻力。两者的关系可能相互独立,更可能相结合,虽

然应该更多的将这两者结合,但是目前的研究多只进行一维分析。成功的组织变革可以为我们带来收益,如有效的战略和运作计划;团队的发展和有效性;领导能力的进步和增值、质量、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等(Hicks , 2000)。不过因为组织变革的成功率很低,Marks ( 2000) 研究发现大的80%的公司合并不能达到预期的财务、战略和运作协同效应。而保罗( 1996) 的研究发现再造工程的成功率是20%到50%。那么变革不成功的后果是什么呢?St. Amour ( 2000) 认为要结合不同职能的现状和不同人对变革的反应来判断,混乱、低士气、离职和降低的生产率等是可能的结果。Borman 等人研究表明( 1998) ,组织变革可能使和谐的人际关系受到损害,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人们发现,不成功变革的共同特点都是对某些关键因素的忽视或不重视。根据Anderson ( 2000) 的研究,变革失败的原因首先是缺乏全系统方式,其次就是对内部的忽视。而组织组合理论(Organizational Portfolio Theory) 是Donaldson ( 2000) 提出的一种新组织理论,它是一种绩效导向的组织变革,主要关于组织“不匹配”与影响组织绩效的其他原因之间的关系,当绩效低到一定程度时,适应型组织变革就会发生。Audia ( 2000) 对航空和货运行业的十年实证研究印证了理论研究的结论:绩效的持续低下的原因归结为对过去绩效的过于满足,对现在战略正确性的过分自信, 过高的目标和不去寻找批评信息。因此不匹配和过于满足是变革失败的原因。而协调成本(Coordination Cost ) 也提出了忽略某些因素后产生的后果,它是MIT 的Kim HW( 2000) 提出的,主要为了强调组织内缺乏协调会导致无法预期的低绩效和高成本,这种成本发生在过于关注流程而忽略组织的其他要素。

2.2 国内组织变革研究现状

国内对组织变革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及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企业的组织形态、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即趋势研究,如张焱(2000)、隋忠海(2000)、朱颖俊( 2000) 、吴德贵( 2000) 、赵平和张力军(1999) 等。而且这些趋势研究多集中在变革的组织结构和技术层面,也就是集中在两个大环境下的企业变革趋势:一为信息技术和INTERNET 的应用,二为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而对具体变革方式、过程、内容和管理的研究则比较少,主要有:邸杨( 1998) 分析了实现企业组织变革平稳过渡的主要障碍及对策;齐善鸿( 1999) 提出了企业变革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林志扬( 2003) 从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互动的角度对组织变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上述两者之间的适应程度决定了组织有效发展的程度的观点。王雪丽( 2003) 从战略、结构、制度和文化等几个角度来研究影响企业变革成功的因素,并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陈春花( 2000) 则对组织变革的驱动机制和抵御因素进行了分析;胡宏梁等( 2003) 认为影响企业变革进程的主要因素是中层管理者,并对中层管理者承担的创意者、传达者、安慰者和协调者角色进行了分析。总结中国学者在组织变革方面的研究,

可以发现主要问题是缺乏实证研究,多数文章局限于定性的描述变革的趋势,也就是关心目标,而不考虑过程与结果。但从2002 年初开始,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变革过程和变革中的行为,这与越来越多企业进行各种变革而遇到实施困难是有关系的,实践再一次引导理论研究走入新领域。

3风险预警理论

3.1 危机(风险)的定义

对于危机,《辞海》有三种解释,一个指“潜伏的祸机”,一个指“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一个则指“经济危机”。词典上的这些解释只是危机的基本含义,对我们认识危机的特性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

危机的学术定义主要有三类。一是从状态角度定义危机,代表性的是罗森塔尔(Uriel Rosenthal) 和皮内伯格:“危机是一种严重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或者基本价值规范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关键性的决策”。这也是被引用最多的一种定义。第二种是从事件角度定义危机。我国台湾学者吴宜蓁认为:“危机就是在无预警的情况下所爆发的紧急事件,若不能立刻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将状况加以排除,就可能对企业或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造成重大的威胁”。皮尔逊和克莱尔(Person and Clmr)则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危机定义为:“危机是一种由关键利益关系人所认知且主观经验的情况,其发生几率低,却有高度影响性与威胁性;由于情况的成因、结果及解决方法均混沌不明,常导致群体心理共享的经验及信仰价值破灭或丧失。”美国学者格雷伯在《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一书中将危机理解为:“对很多人的生命财产或者心灵安宁带来紧迫和严重威胁的自然的或者人为的事件”。

目前,危机尚未有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以下是其他著名学者的观点:英国危机管理学家迈克尔·里杰斯对危机的定义为:“一种能够使企业成为普遍的和潜在不适宜的关注的承受者的事件,这种关注来自于国际和国内媒体以及其他群体,如:消费者协会、股东、雇员等”。

巴顿对危机的定义为:“危机是会引起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信誉造成巨大的损害”。通过对危机的研究,笔者认为:危机是指企业由于量变的积累,导致内在矛盾的激化,即将发生质变和质变已经发生,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破产的发生的一种状态。为阻止质变的发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立即进行决策和行动。

3.2 预警的定义

在研究危机预警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预测、预警、报警、预警系统几个概

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预测是在假设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业绩的持续性的前提下,基于经济运行和企业的历史经营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来判断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业绩的未来走势。预测对于企业编制预算和制定战略极其重要。但预测结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如企业突然的重大人事变动,重大投资收购活动、国家的经济政策等。而且,企业不能根据预测结论来判断未来的风险程度。

预警(Early-Warning)一词源于军事。它是指通过预警飞机、预警雷达、预警卫星等工具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军事预警在社会政治、宏观管理与环境保护、经济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黄小原、肖四汉认为预警是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预警信号的过程。预警系统是确定预警状态、发出监控信号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陈国阶则认为:先有评价,再有预测,然后才有预警。预警有先觉性、动态性和深刻性。预警要有评价和一般预测等大量前期工作做基础。一般认为,预警是在承认评价和预测的基础上,利用先行指标和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发展状况、度量未来的风险强弱程度,并通知决策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吕武轩、王志民认为,报警是指一个或几个观测值分别达到阀值时发出声、光等信号而引人注意的功能。达到阀值之前或之后的变化通常是未知的。因此报警和预警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预测模型或模式,可见预测对于预警的重要性。

预警系统则是应用预警理论和其它数据处理工具、预测模型完成特定预警功能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军事、交通、机械等领域,已有成熟的自动化实时预警系统。而在宏观经济预警和企业预警领域,预警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上的解释结构模型,可以商业化应用的企业预警系统软件还很少见。预警系统结构应由预警指标体系、预警信息及反馈系统、预警灯号显示模型组成。

4 风险预警理论研究现状

4.1 国外企业预警研究现状

(1)风险管理学说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的全部可能发生结果完全一致,并且可能发生的概率也是已知的情况下,如何选择不同决策方案以达到用最小的成本把经营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现代工业的高度集中和垄断,跨国公司与集团的大量出现,企业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各种经济关系同益复杂,这迫使企业必须全面了解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及其处理方案,这也就推动了风险管理的研究。1952年,美国的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

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首次提出并使用了“风险管理”一词,到20世纪80年代,系统地开展了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在美国保险管理学会的推动下,风险管理教育在美国风行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风险管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一股全球性的热潮。根据研究的角度不同,美国学者通常把风险管理的对象局限于纯粹的风险,并且重点放在风险的处理上。而英国学者则对风险管理的定义侧重于对经济的控制和处理程序上,即危机管理是企业为了减少不确定时间的影响,对企业各种业务活动资源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两方面对企业风险的成因研究不足,且研究内容多集中于风险本身,而忽略了企业日常的风险预警管理。

(2)危机管理学说

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于西方跨国公司的积极参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一时期以美国跨国公司建立企业危机管理体制为标志,危机管理开始走向成熟,并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占重要地位。许多企业在市场中已经摸索出一套对付危机事件的有效控制制度和方法,已经由被动的事后应付转为积极的事前防范。危机管理的考察点是处于危机形势下的企业,没有对企业危机同企业正常形势下的管理活动的内在关系进行理性研究,也没有对企业经营失败和经营策略失误的成因背景、发展演化过程及预警机制等内在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它对企业失败及策略失误现象还缺乏系统的、确定的理论解释。

(3)企业诊断学说

企业诊断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参谋、顾问性质的服务活动,是智力专业化的工作。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至今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企业诊断理论和方法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经营诊断、生产诊断、组织诊断和技术诊断。其原则是使人、财、物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投入最小、转化最快、生产效益最大;以企业内部资源为主来解决企业问题;近期诊断和企业长远战略相结合。企业诊断行为的目的是对那些缺乏管理专家或内部利害关系制约,自身难以解决管理问题的企业提供解决的方案。它进行诊断主要是针对企业活动的现状和已经发生的非优状态,而不是事前的积极防范。而且它的理论色彩并不浓厚,主要是一种方法问题,它仍然遵循现有的管理思维和原理。

(4)经济预警学说

在经济领域,预警研究包括宏观经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两个层面,后者主要是指企业预警。经济预警最早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因此其历史严格讲不过60年。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预警系统本身己初步定型,但在信息识别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仍在不断的发展着,特别是在国际化方面表现最为显著。宏观经济预警研究和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企业预警研究。Laitinen 和Chong 研究了中小企业预警系统,他们对芬兰的公司和美国银行的决策者就

中小企业失败进行了因素调查,结果表明管理缺乏能力、会计系统的不足和对待员工的态度是三个最重要的因素。Fitz-patrick 首次进行了单个财务比率模型的判定,开创了单量预警方法。Altman 创立了多元变量判定模型Z 分数模型。随着信息流量观念的建立,Aziz 、Emanuel 和Lawom 在1988年提出用现金流量信息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国外的企业预警研究在方法上以实证为主,在内容上集中于企业的职能层次如财务预警,而在企业预警原理和构建统一预警体系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4.2国内企业预警研究现状

在宏观经济领域,预警系统研究相对成熟。其中,理论体系和方法工具也比较规范和系统,预警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和成功。目前从事宏观经济景气调查和分析的主要单位和部门有:国家计委综合司、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采用经济景气综合指数和灯号系统进行景气预警分析、判断经济景气状态和波动趋势:国家经贸委综合司主要采用对600多家大中型企业问卷调查来分析景气动向;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每月、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按季分别对全国5000家企业进行景气调查。

在微观经济领域,随着环境复杂性加强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危机管理逐渐兴起,企业危机预警系统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对于企业预警的研究,大致可以按照企业预警原理与总体经营趋势预警、行业企业预警、职能预警进行分类。

(1)企业预警原理与总体经营趋势预警

武汉理工大学的余廉是国内较早研究企业预警管理的学者之一,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模型。他首次提出了企业逆境管理理论和创立了企业预警管理体系,他指出企业预警管理所遵循的原理和方法是企业逆境管理理论所提供的,同时还强调对于企业战略目标来说,企业预警管理(追求风险的降低和规避) 同传统的企业成功管理(追求绩效的改善) 同等重要(余廉,1994) 。卢锡慧(1998)则提出了建立企业经营管理预警系统的结构和原则,他认为企业数据预警包括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活力和企业素质三个方面。阮平南、王塑源(1999)在“企业经营风险及预警研究”中分析了企业经营风险因素,并提出应从企业整体经营风险指标体系,这是企业预警研究的一个突破。胡华夏、罗险峰(2000)从企业生存风险的角度研究了企业预警系统,认为应从财务角度和企业经营的角度预测企业的生存风险,可以采用“A 记分”法评定企业的生存风险。王林、唐晓东(2000)研究了经济波动对企业的影响,并论述了构造企业经济预警体系的三个方面即政策预警、外部经济预警和内部经济预警。

(2)职能预警

①企业营销风险的预警

李蔚(2002)认为企业营销组织预警必须结合营销风险、营销危机、营销事故和营销安全。高凤彦、赵建华(1999)从企业营销组织管理的角度把营销风险归纳为营销逆境、营销波动和营销失误三大类,在确定预警系数时可以“把各指标的历史最高值或经论证确认足以破坏正常营销秩序、。导致营销危机的预警系数设为l ,然后根据一定离差传递,定出其他相应水平的预警系数为O .8、0.6、0.4、O .2”。将各预警指标所对应的预警系数进行加权平均就是预警总系数。高凤彦、罗帆、余廉(2000)应用模糊综合评价进一步对营销组织风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监测企业营销组织运行状态。张云起、王丕波(2001)重点研究了营销风险中的客户资信风险,综合运用了层次分析、模糊评判、精确值测量三种方法。

②企业组织管理预警

佘廉(2000)认为企业组织管理预警系统,是对企业组织管理波动状态进行监测、诊断与预控的一种组织手段。目的在于防止和矫正组织管理波动的不良趋势和危机状态,保证企业组织处于可靠的功能正常状态和良性运转之中。罗帆、余廉(2000)从企业组织管理静态监测和动态监测两个方面来研究,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确定了反映企业组织管理行为、机构管理和人员管理危机征兆的早期诊断指标。他们还进一步构造了企业组织管理预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监测组织管理的状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确定了企业组织管理预警系统动态指标的权重并进行综合评价。

③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

企业的财务指标因为不需要经过主观判断加以量化的过程,而且可以从财务报表分析得到,结果也容易处理,因此企业财务预警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闫军、刘树勋、李彦红、高凤彦、余廉对并购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上海理工大学的顾晓安(2000)通过把财务预警分为短期预警和长期预警两个部分进行研究。前者注重控制现金流量,后者则通过综合评价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来构建预警系统。张玲(2000)以上市公司的财务比率为基础,根据样本进行统计推断,最后判别函数用到了资产负债比率、总资产利润率、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留成收益与资产总额比5个指标,以原始样本判别值的分界线作为预警l 临界点。黄岩、李元旭(2001)以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了中国工业类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测模型,给出了所研究上市公司的z 值范围,用到的指标处理方法主要是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此外,还有学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关系管理等企业职能方面的预警进行了研究。罗帆、余廉、唐文龙(2000)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成因实证分析”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成因进行了调查,并归纳总结了8个方面的因素。罗帆、余廉(2003)在“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预警管理”

中建立了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预警模型,对通过选取相应的指标对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监测预警,同时提出了预警对策。赵晓兰、余廉(2002)在“企业外部公关问题成因及其预警指标设置”中对企业外部公关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赵晓兰、赵咏梅(2001)在“关于企业公关预警管理系统理论模型的研究”中对企业公关预警管理的活动模式进行了研究。赵晓兰、余廉在“我国企业外部公关预警指标体系之探讨”中对公关预警管理的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

(3)行业企业预警的研究

当前行业企业预警主要集中于银行企业、石油企业、房地产企业、航空企业、风险投资企业等。银行贷款风险预警是研究热点。因为银行本身是直接构成宏观金融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银行贷款风险是宏观金融风险的重要警源。国际上银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已经比较成熟,大部分指标可以直接借鉴。卜冬梅、李君毅(1998)在“商业银行经营监测预警方法研究”中从经营效率、经营风险与经营规模三方面选取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用时间序列的标准差的若干倍为标准划分预警区间。王琼(1999)研究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按照巴塞尔协议和我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选择、设置预警指标,并用灰色预测方法检验了这些指标的有效性。国罗帆、佘廉、平芸、宋磊对航空企业预警管理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监测过程的指标体系。刘钰、田泽对石油企业的预警管理系统的研究表明,外部环境尤其是国家石油市场应该作为主要监测对象,从而更好的组织石油企业的预警管理。王凌云、郇士听、李军在“项目投资风险预警指标的设计”中对风险投资项目预警管理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通过以上预警管理理论的综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危机预警管理的精髓之处在于:失败乃成功之母。它是基于对企业在困境或不利环境中进行管理活动的规律性研究,综合当代最新管理理论成果,构造具有识别困境和预警机制的新型管理机制,最终达到增强企业免疫能力,保证顺利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冉宏华.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变革研究.商场现代化[J].2008,(5):76

[2]余廉.企业预警管理论[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高民杰,袁兴林.企业危机预警[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畅铁民,贺正楚.企业危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余廉,胡华夏,王超.企业预警管理实务[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6]吴国富,安万福等.实用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7]常大勇,张丽丽.经济管理中的模糊数学方法[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 社,1995

[8]西伦·沃尔什.核心管理比率[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9]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0]胡建绩,陆雄文,姚继麟.企业经营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11]小乔治·斯托尔克.企业成长战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2]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M].台北: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2

[13]李占祥.矛盾管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4]冯国栋.企业组织安全性危机预警系统之研究[D].福建:福州大学硕士论文, 2005年6月

[15]李青.企业危机预警管理系统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5 年7月

[16]樊丽,陈友岭.企业危机生命周期[J].工程与管理,2004,(6):95—97

[17]王仕洪.企业危机及其管理研究[J].管理论坛,2003,(4):25—26

[18]王颖.论企业营救及其机制构建[J].企业经济,2004,(3):27—29

[19]余廉,张倩.企业预警管理的系统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11); 73—76

[20]肖东生.企业组织管理危机的监测与预警思考[J].企业经济,2000,(10): 73—74

[21]:E 竹青.企业危机的成因及预警管理[J].渝州大学学报,2001,(12):53-55

[22]赵字新.国外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的比较分析[J].哈尔滨大学学报,2003,

(6):80—82

[231余丛国,席酉民.我国企业预警研究理论综述[J].预测,2003,(2):23-29

[241贺正楚.论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J].系统工程,2003,(5):36-37

[25]佘廉.企业经营新机制——预警预控管理模式[J].科学学研究,1994,(12): 30-35

[26]胡华夏,罗险峰.现代企业生存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探讨[J].科学学与 科学技术管理,2000,(6):33-34

[27]范竞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威力与威胁——以“黄丝带运动”为例[J].当代 传播,2004,(6)

[28]卢锡慧.企业经营管理预警系统的建立[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8,(12):42-46

[29]王林,唐晓东.经济波动与企业预警[J].经济体制改革,2000,(2):90-93

[30]阮平南,王塑源.企业经营风险及预警研究[J].决策借鉴,1999,(2):2-6

[31]李蔚.工业企业营销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

(8):87-93

[32]高风彦,赵建华.企业营销组织预警指标体系切探[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999, (2):83-86

[33]高凤彦,余廉.企业营销组织的风险模糊评价[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 2000, (4):125-128

[34]罗帆,余廉.企业组织管理预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2):56—59


相关内容

  • 金融实训室建设方案
    银行模拟实训室建设解决 方案 2012.4.18 目 录 第一章 银行模拟实训室解决方案 .................................................... - 3 - 一. 概述........... ...
  • 以_数据治理_推动政府治理创新_唐斯斯
    发展论坛 以"数据治理"推动政府治理创新 ◎ 唐斯斯刘叶婷 会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程度前所未有,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整合.基于语义网的Web3.0.关联数据.信息发布等新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为政府治理实现"智能&q ...
  • 银行业风险状况
    一.银行业风险状况 (一)信贷资产质量状况 截至2010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4549.1亿元,比年初减少424.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1.30%,比年初下降0.28个百分点.银行资产质量为历史最好阶段.但是,银行业信贷资产仍存在较大潜在 ...
  • 政府融资职能被剥离 城投公司亟待转型
    2014年06月26日08:21         记者 李光磊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国家审计署最新公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再度引发业内热议.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6月24日受国务院委托向十二届 ...
  • 20XX年煤矿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制度
    **** 煤 矿 关于印发<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的通知 各工区.机关各科室: 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办法(试行)>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 ...
  • 保险公司风险评价与预警系统建设初探
    保险公司风险评价与预警系统建设初探 摘要:建立保险公司风险评价与预警系统有助于完善保险公司的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的动态和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对于提高风险管理共组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保险公司风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
  • 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预警应急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9日17:34  中国社会科学报 资料图 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预警应急机制 --基于长三角地区突发性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思考 作者:黄德春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发生多起突发水污染事故 ...
  • 集团客户授信风险分析及防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集团客户授信风险分析及防范 姓名:钱朝晖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刘园 20061001 中文摘要 当前,部分企业集团及其关联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套取多家银行信贷资金并形成大量的关联交易.与单 ...
  • 项目预算管理的内容
    项目预算管理的内容 --体系建立和全程实战 2011年01月08-09日 上海 2011年01月08-09日 深圳 [主办单位]百乔罗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培训对象]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企业负责预算编制.控制的相关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