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再认识 - 范文中心

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再认识

11/06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阅读文化;传播文化;形象文化   摘要:图书馆文化的积淀是阅读文化,阅读使文化得以传承,阅读使人修身养性,智慧人生。在长期的发展中,图书馆形成独特的传播文化,传统的文献传播方式和新形势下的品牌效应的传播。今天图书馆成为一种标志性建筑,形成自身的形象文化,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等要素。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1-0006-03   图书馆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在其传统的发展及历史延续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固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传统、氛围、信念、行为与价值观,且因为社会责任的使然,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图书馆文化。   1阅读文化   图书馆是借书的场所,是阅览的地方,进入图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类型的阅览室。阅读是图书馆的主流文化方式,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阅读文化。   1.1阅读使文化得以传承   我国有着悠久的阅读习惯,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传统,这种传统的积淀与承继,对后代读书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读书人在心理上和阅读的价值取向上无不受其支配。中国阅读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的思想与方法,然而阅读的目的与动力还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读书人的阅读价值观。   书籍是读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书籍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是终身学习,伴随我们一生的课堂。   今天,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加强阅读,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引领大众文化品位,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1.2阅读使人修身养性   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阅读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阅读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直接向别人学习的经验也是有限的,但是通过读书间接向别人学习则是趋于无穷的。读一本好的书就像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阅读一本书,可以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可以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好像跨越时空与大师们对话,与伟人们交流.读者可以感受其中的真善美,进而提高思想道德,增强修身自省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处理好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奠定心理基础。阅读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让我们视野开阔;阅读给了我们认识社会的深度,让我们思想深刻;阅读给了我们改造世界的利器,让我们丰富人生。阅读,让我们活得更有智慧。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年我国还开展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让大众更多地了解图书馆,认识图书馆,进入图书馆。书籍承载文化,传递文明,而与书籍相伴的阅读行为,使人们可以超越时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社会公众相聚到图书馆这一公共文化空间,接受文化熏陶,讨论公共话题,分享交流思想,一同休闲娱乐,从而使人们加深理解互信,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图书馆的这一功能,所体现的正是图书馆的价值理性。   干净明亮宁静的阅览室是阅读的天堂,丰富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是阅读的保障,这是图书馆与生俱来的共性。坐在图书馆那明净宽大的玻璃窗下,阳光柔和地洒落在书桌上,或听着外面雨点打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我们不仅感受着经典的魅力,也在体悟着时空的静谧。今天,我们阅读书籍,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许是完善自我的最好途径,图书馆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最佳港湾。   1.3网络阅读时代的到来   随着社会科技和网络的发展,我们的确感觉到“网读时代”已经到来了。年轻同事和朋友很少买书也很少借书。但是对于一些新书,他们也在网络上进行在线阅读,对作品的评价和对写作者的背景了解得更深刻和全面。比如搜狐、网易、新浪等一些知名网站的读书频道,就经常不定期地邀请走红作家到网站“做客”,接受主持人的现场访问和读者的在线提问。很显然,这样的“互动阅读”,也只有依靠互联网的技术才能实现,而传统纸质阅读的“劣势”也因此充分显现出来了。   有数据显示,如今我国电子图书的阅读用户已超过7,900万,超七成网民都有阅读电子图书的习惯。在人们对各类数字出版物的阅读中,“网络在线阅读”排第一(15.8%),其次是通过“手机阅读”(12.7%)。在全国,甚至有2.8%的成年人只阅读各类数字出版物而不读纸质书。人们接受数字阅读,最大的原因是获取便利(60.1%),其次是信息检索方便(30%)。   2传播文化   2.1图书馆传统传播方式   长期以来,图书馆知识信息传播方式主要以“文献传递、文献阅览”为主,就是我们常说的借借还还。它是一种缓慢的、细雨润无声的过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在知识信息领域多学科交叉渗透,信息海量增加,各种信息混杂现象严重,对信息选择的难度加大。知识信息内的复合性和读者用户对信息要求的综合性,迫切要求图书馆实现由“文献传递”向“知识传递”的转变。   “知识传递”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读者用户的需求,利用馆内外知识资源,从中筛选、加工、整理出适合读者用户需求的知识信息,以供读者用户对知识信息需求的选择。图书馆传递方式的改变与创新,是新时期图书馆知识信息传播的必然选择,也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从一般的“借借还还”中解脱出来。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增加,体现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同时有利于发挥图书馆自身的知识资源综合性、丰富性、系统性等原有强项优势。   图书馆与其他资讯业相比,依然尚有很大优势。首先在知识信息供给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网络信息虽然方便、快捷,但其内容庞杂而无序,其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可信度都大打折扣。其次,报纸、电视、电台所针对的信息消费群体主要是一般大众或特定人群。而图书馆则集中了网络、报纸、期刊和图书等众多的媒体优势,有众多的知识信息资源;并且知识信息大都经过专家的审定,因此在知识领域图书馆的专业性、权威性、可信度更高。   2.2品牌效应的传播   图书馆的服务品牌是图书馆通过服务与读者建立的、需要图书馆去主动追求和不断维护的一种关系,是多方位传播图书馆及其服务的一种标志。近年来,许多图书馆都为创立服务品牌、拓展服务空间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成绩斐然。如公益讲座等服务品牌的创立,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浙江图书馆的“假日讲座”、山西图书馆的“文源讲坛”等,都已在广大读者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而上海图书馆的讲座更是成为目前国内持续时间最长、固定听众最多的名牌讲座。   良好的口碑是公众对图书馆及其服务品牌的广泛认同。正是人类有着传播信息的天性,以及人们对口碑的高度信赖,使口碑传播成为传播成本最低的“活广告”。   文化能够凝聚人心、塑造品质,滋养一个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促进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通过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树立起本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美好形象,提升本民族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对于巩固和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形象文化   今天无论在一个城市还是在一个学校,图书馆都成为一个标志性建筑,象征着这个地区公民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形象是图书馆无形的但又十分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是扩大图书馆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读者忠诚度的重要手段。设计和应用统一的、一贯的图书馆形象,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加以推广,使社会对图书馆形成一种持久的、美好的印象,对树立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形象识别作为社会之间竞争的有力武器,已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所重视。   3.1图书馆形象的内涵与要素   图书馆形象是图书馆通过自身的存在形式和行为向公众展示的本质特征,进而给公众留下的关于图书馆整体性的印象和评价。它包括占地面积、藏书数量品种、建筑风格、阅览座位数等有形的物质形态的外在形象,以及在长期为读者服务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又不具备实物形态的特色技术和服务质量等内在形象。   3.2外在形象的要素   3.2.1环境形象。环境形象是图书馆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优美的环境是诸多元素的有机统一,包括图书馆建筑和环境绿化等多个方面。图书馆建筑要布局合理,流程优化,将室内与室外、色彩与装饰、空间与时间等因素融为一体,创造出便捷、惬意的环境,让读者感到舒适方便。在环境绿化方面,图书馆应按照“花园式”图书馆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将周边环境绿化,并设置亭、台、阁等点缀其间,使其具备安静、休闲、活动等多种功能。   3.2.2设施形象。设施形象是读者对图书馆设备在服务活动中所体现价值的印象与评价。图书馆设施是图书馆进行服务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提高服务水平和方便读者具有重要的作用。   3.3内在形象的要素   3.3.1技术和质量形象。技术和质量形象是图书馆的基础形象、根本形象和核心形象。读者到图书馆,首先是对知识和信息的选择和获取,要求图书馆做到广快精准,就是要储备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要使读者快捷获取到所需的文献信息,获取的文献信息是最适宜的,   3.3.2服务形象。读者到图书馆,应得到图书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读者对服务形象最敏感的是服务态度,其次是方便读者的各种措施。因此,在服务过程中,要改善服务态度,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效率,尽可能地提供温馨、方便、舒适的服务,让读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参考文献:   [1]任桑桑.生命中不可缺少阅读[N].中华读书报,2009-07-22.   [2]邬书林.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N].光明日报,2009-06-08.   [3]杨泽文.迎接网读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9-10-14.   [4]李成修,刘运祥. 医院形象文化的塑造与实践.烟台毓璜顶医院网,2004.   [5]张惠梅.图书馆服务品牌的传播模式探析.中国图书馆网,2006-5-20.   [6]林华萍.新形势下图书馆知识信息传播功能的分析.商业文化网,2009-10-21.   [7]韩妹.有研究预测今年中国电子阅读器销量将占全球市场20%.中青在线,2010-03-25.   (编校:崔萌)


相关内容

  • XX县文广新局20XX年工作总结
    XX县文广新局2010年工作总结."十二五" 规划及2011年工作打算 2010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仅仅围绕县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文化建设目标任务,主动加压,开 ...
  • 20**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及答案
    3月10日上午考题 1.结合你所报考的职位谈谈你对奉献的理解. 奉献,是指时时刻刻心存恭敬,抛弃一切杂念和私欲,保证心灵的纯净与无私,且为了别人宁肯牺牲自己的一种精神.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他人.为了集体为了国家无私奉献的例子无处不在.胡忠夫 ...
  • 毕业论文[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
    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加快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异质文化环境中开展营销活动.然而,目标市场文化理念的迥异,使许多企业的跨文化营销都面临着很大的文化困境.因此,制定正确的跨文化营销策略,充分认识消费 ...
  • 推动残疾人接触文化
    推动残疾人接触文化.感受文化,是加强基层建设.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1.残疾人体育的起源 残疾人通过导引.推拿.按摩,达到恢复生理机能.康复健身的做法,如果论及残疾人体育活动的起源与治疗,中国应是开宗始祖 ...
  • 公共领域中的公共精神
    索霄 2012.11 民主与法治 公共领域中的公共精神 肖飞飞1,戴 (1.江西省医药学校,江西 烽2 南昌 330099) 南昌330000:2.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摘要]随着经济的爱展,人们的道德建设却在不断滑坡,公共领域的不文明行为 ...
  • 公共图书馆打造特色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公共图书馆打造特色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作者:王宏波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11期 摘 ;要:公共图书馆坚持"以书育人"的宗旨,使读者养成终生阅 ...
  • 基层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报告明确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群众对公共 ...
  • 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第31卷 2012年第4期2012年8月出版攀登(双月刊)NewHeights(Bimonthly)Vol.31 No.4.2012August2012 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张海毅 (西宁市城东区文化馆,青海 摘 西宁8 ...
  • 英国如何协调民族关系
    发布人:admin 供稿者:admin 更新日期:10/10/29 文/张若璞 金春子 杜宇 为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修订工作,研究和探索协调城市民族关系的有效机制,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2007年10月国家民委政 ...
  • 报告苏州上海建筑实践
    专业考察实践报告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选定的不同类型实习场地进行考察,使学生能够直观感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及空间规划方面的现状特征,通过认识城市几种主要类型的功能区,切身感知城市不同功能区在城市的区位分布特点.功能地位.内部空间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