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说课稿 - 范文中心

经典诵读说课稿

07/22

《杨氏之子》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男孩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

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所以我将此作为难点来突破。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是读,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读思议相结合,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是这样引入的:亲爱的同学们,最近两个周,我们都将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不信,你读一读《杨氏之子》这篇文章,会有同感。

二、解题

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1)首先理解《杨氏之子》题目的意思。

第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子”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马上想到“儿子” 第二步:借助字典查一查,“氏”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氏是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第三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并要求学生写下来:杨家的儿子。)

第四步:照这样说,我该是“覃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2)借助注释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让我们再读一读书中的注释,努力记住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三、读课文

共设三步达成目标:

第一步:出示读书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今天这篇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有一定的难度,读不通顺的地方就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这样努力了,你都还不能解决的,一定要作上记号,待会儿老师帮助你。既是交待学习任务,更是读书方法的引导。

第二步:自由读。

第三步:交流检查。

四、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给孩子们补充一个材料:什么是文言文。

再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方法教给学生。

接着,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试着翻译。

然后,小组合作学习:与学习伙伴共同思考、互相帮助解决有困难的地方。并在全班交流展示。

最后,吟诵,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创设了人物对话情境,主要意图在于体验语言的精巧,改变传统的评读僵局,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熟读成诵后,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在表演中加深对“为设果”、 “指以示儿”、“应声答曰”的理解,体会杨氏之子的彬彬有礼,聪明机智。

五、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首先,请学生思考: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待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①学生可以从“应

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 孔 君平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他。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热情待客,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六、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当然是后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七、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请学生交流) 课外延伸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观。

四、说板书

根据课文内容我将课文中重点知识呈现出来,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使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之处。

10 杨氏之子(儿子)--------甚聪惠

孔 君平:此是君家果。 杨----杨梅

(在姓上做文章)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孔雀


相关内容

  •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关概念界定 1.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2.国学经典指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像古代 ...
  • 诵读经典光亮人生
    [摘 要]自赵朴初.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来,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响应和推广,但由于近现代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及其影响,仍有一些人还不太理解诵读经典的深刻意义及其 ...
  • 20**年经典诵读方案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充分利用 文化经典优秀资: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落实中共中 央.国务:二.活动主题:诵读国学经典,宏扬中华美德: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中华经典美文进校园. ...
  • 小学生学国学经典诵读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生学国学经典诵读应注意的问题 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学国学经典诵读应注意的问题欢迎大家阅读愉快! 学国学经典诵读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一. 关于总体把握--重在诵读,辅之以教,旨在积累. 对诵读国学经典的总体把握应是:重在诵读,辅之以教, ...
  • 经典诵读(1)
    "三二一.四步走" 中华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一. 课题的提出 ( 一 )课题的理论依据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一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 ...
  • 教师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教师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一:教师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国学课程实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加了是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 ...
  • 小学阶段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价值研究
    青少年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几年来的教育改革,让更多的人开始深层次的对教育进行了思考.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缺乏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培养,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是国民素质下降心胸不广.涵养不深,是一代少年儿童成了挣分的机器.家 ...
  • 八年级经典诵读.绿色读书计划20**年.9
    2014--2015学年度 "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及绿色读书.经典诵读计划 八年级 楚魁婧 为了更好落实<烟台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读书活动的意见>(烟教[2012]113 号)和<烟台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 ...
  • 20XX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以迎接.庆祝新中国成立61周年为契机,大力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决定开展以"华夏颂鹤乡情 ...
  • 二年级传统文化课时备课
    第一单元 一.指导思想:经典驿站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 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