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 范文中心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04/23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鉴赏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相关内容

  • 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2011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 2011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 ...
  • 望江南武陵春教案
    <望江南>.<武陵春>教案 三维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3.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 ...
  • 课文理解与阅读
    课文理解与阅读 (一)望江南 1 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三四句的诗意. 望穿秋水 2 这首词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上?情感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你觉得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盼亲人不归的失望与怅惘. 情感上经历了希望-失望-肠断的过程.艺术上清新 ...
  • 乱世中的美神阅读理解
    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 ...
  •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
    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 一.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 [考点分析] 从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 所考诗歌都是课内教读的诗歌, 考查点主要是: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 ...
  • 李清照小论文
    高一5 杨维晨 李清照及其诗浅谈 内容摘要: 一.相关简介 1.李清照个人简介 2.靖康之变 3.婉约词 二.李清照诗中的常用意象 1.花的意象美 2.雨的意象美 三.李清照前后诗词的比较 1.天真少女的貌态 2.深闺思妇的形象 3.国破家 ...
  •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背诵篇目重点常考语句汇编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背诵篇目重点常考语句汇编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
  • 初中古诗词大全
    初中古诗词大全 七年级上册 [山行留客 ]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
  • 武陵春改写成记叙文
    武陵春改写成记叙文 宋高宗五年,即公元1135年,金兵南下,到处烧杀抢掠,铁蹄所踏之处,尽为焦土--我美丽的家乡山东章丘,原本的阡陌桑田,歌舞升平,也变得满目疮痍,一片凄凉.我家中收藏的史书古籍,也被付之一炬. 我与丈夫赵明诚带着记忆的伤痛 ...
  •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背诵篇目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背诵篇目 整理:童蕾莎 七年级上册: 课内: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