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_灵魂不朽_学说阐释 - 范文中心

柏拉图_灵魂不朽_学说阐释

06/26

 2008/7

柏拉图“灵魂不朽”学说阐释

王新国 周俊萍

摘 要:柏拉图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学说提升到新的理论角度, 他是西方哲学史上把灵魂同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予以考察的第一人, 其灵魂学说是后来关于灵魂不朽说的思想来源。柏拉图的灵魂具有人格化的神的意义和理性的本质, 但他关于灵魂不朽六个方面的证明, 都在不同程度上内蕴着某种逻辑错误, 而且是通过粗糙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其中充满了理性和宗教神话的尖锐冲突。

关键词:灵魂; 不朽; 理性; 肉体; 回忆; 柏拉图中图分类号:B502. 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8) 7-121-03

作 者:王新国,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周俊萍,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2

, 系指人类超自然及非物

质的组成部份。许多宗教都认为, 灵魂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之起主宰作用, 它们亦可脱离这些躯体独立存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 灵魂是单纯且不能加以分解的, 有生命和自发性, 是精神世界的、理性的、纯粹的, 因他有追求世界的欲望, 而堕落到地上, 被圈入于肉体中, 注定要经过一个净化的阶段, 灵魂是会轮回转世的。

“灵魂”一词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呢? 一直以来, 众多的研究者各持一词。柏拉图的学生、将灵魂作彻底“对象化”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论灵魂》中提出, “灵魂”一词最早在泰勒斯时代就开始使用了, 其后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也都使用过它。“灵魂”最初的意思是指生命的气息。在毕达哥拉斯看来, 灵魂和万物都是由“数”构成的, 通过灵魂把宗教和哲学结合在一起, 使灵魂不朽的宗教信条提高到了哲学层面。而到了柏拉图那里, “‘灵魂’最初被了解成是‘经历岁月最长’、‘最接近于神’的东西。随后, 他又把‘最接近于神’换成‘不死的东西’。这种不死的东西, 是一种纯粹精神性的

东西, 这和他在《斐多篇》等著作中谈到的灵魂是一致的。”柏拉图认为, “灵魂”是使一切生成物产生、运动的始因。如果没有“灵魂”, 生成物就不会生成和运动。因此, 他在运动变化的万物之先加上了不死的灵魂, 使万物的运动从属于它。他把灵魂看作是高于物质的, 并得出灵魂是“万有变化之本”。这一观点最先来自苏格拉底, 是柏拉图的一贯思想, 也是《法篇》立论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

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 把灵魂分为神的灵魂和人的灵

魂, 他认为它们都是不朽的, 自动的, 而这种自动性就是灵魂的本质和意义。柏拉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灵魂轮回”的次数很多, 如在《国家篇》中, 他花了近十页的篇幅来描绘灵魂受审和轮回的情况, 并在结尾的神话中, 设置了一条总的法则, 让灵魂在这条总的法则的指导下, 进入人世间, 从而完成了他在其它对话中所包含的关于灵魂的形而上学。可以看出, 柏拉图赋予了灵魂人格化的神的意义, 这些论述具有强烈的宗教神话色彩, 是柏拉图“灵魂”观中的糟粕。然而, 哲学史家文德尔班认为, “由于灵魂所处的中间地位, 灵魂必须具有两个世界的特征在它的本质中, , 还有符, 。在《斐, 、激情、欲望等三个部分。其实, 实质上是指理性是不朽的。他在蒂迈欧篇》里进一步描述了这些组成部分共同形成灵魂的过程, “并且只为理性部分保留了不朽”。梯利也认为, 柏拉图的

理想“是要理性即灵魂不死的一面”。同样, 虽然从《斐多篇》到《蒂迈欧篇》, 柏拉图都认为灵魂是由纯粹理性的精神实体转向以理性为核心的集知、情、意为一体的精神实体, 但他始终强调灵魂的“理性”性质,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我们看见, 即在这种分离(指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引者) 中, 灵魂的本

质也没有被看成实物式的存在, 而是被认作共相。”因此, 柏拉图还进一步把灵魂的本质认作共相, 但他常常把理性(共相) 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 这一绝对的结果, 是走向唯心主义。

柏拉图认为, 只有关于理念和理念世界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 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达到这种知识。那么, 理性究竟如何才能达到对理念的真正知识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柏拉图使用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不死且在多个躯体之间转生的观念, 并对其进行了补充, 使之成为哲学的一个永久性的论题。他认为, 人的灵魂和理念一样是先于肉体而存在的, 是不朽的, 这一观点在他的《斐多篇》、《斐德罗篇》、《美诺篇》、《国家篇》、《法篇》等著作中有着详尽具体的证明。

柏拉图关于“灵魂的单纯性”和“回忆说”证明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重点论述。柏拉图的证明归结起来, 主要体现在:

(一) 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来证明。在《斐多篇》中, 柏拉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 那就是:事物的生成、变化以及转化总是在对立的双方之间进行的。用他的话来说, 就是“凡有对立面的事物必定从其对立面中产生, 而不会从其他来

121

源中产生。”既然生与死是对立面, 而对立面之间的交替发生是有一个过程的, 那么生从死中产生, 就是死向生的复活, 所以生和死之中的一个必然会产生另一个。由此而知, 死者的灵魂是在某个地方存在着的, 并且会依循适当的顺序再回到地上来, 所以说, “灵魂”是不朽的。

(二) 理念论的证明:柏拉图继承和改造了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同类相知说”的认识论原则, 据此提出灵魂像理念, 二者有相似性, 并进一步对灵魂作出了理念论的证明:灵魂来自理念的领域, 具有理性能力的它与理念相通, 是人体中认识理念的成份, 灵魂能够理解理念, 而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 因此, 灵魂本身必定也是永恒的和不死的。然而, 柏拉图的这一论断只说出了灵魂和理念的相似点, 却没有说出它们的不同和区别; 而且, 他的“理念论”证明犯有“预期理由”的错误。

(三) 灵魂本质的证明。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的论述对灵魂的永恒性增添了另一个论据, 即自身运动之物必定是没有开端而且不灭的。其实, “灵魂是自我运动”的思想早在柏拉图之前就存在了, 只是柏拉图进一步把“自动”的原则归属于“灵魂”而不是归属于“肉体”, 因而发展了“灵魂是自身运动者”这一概念, 得出了“一切灵魂都是不朽的, 因为凡是永远处在运动之中的事物都是不朽的”的结论。因此, 无论是神的灵魂还是人的灵魂都是不朽的、自动的, 这种自动性就是灵魂的本质和定义。这是后来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的最初表述, 也成为后来基督教的一个经典性的论证, 但这个论证也是循环论证:凡是自动的就是不朽的, 不朽的就是自动的。

(四) 道德论的证明。在《国家篇》中, 的角度证明了灵魂不朽。他认为, 好) (坏) , 报, 。虽然恶它能侵蚀并毁坏灵魂, 但无论是内在于灵魂的恶, 还是外在于灵魂的恶都不能毁灭灵魂, 正如柏拉图所说的“既然任何邪恶都不能毁灭它, 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来的, 那么它显然必定是永恒存在的; 既然是永恒存在的, 那么必定是不朽的。”因此, 灵魂是不会被这些恶的东西所消灭的。有趣的是, 康德后来在其道德形而上学中反柏拉图之意而用之, 提出以“灵魂不朽”作为公设, 并认为这是德福实现的必要条件。

(五) 灵魂的单纯性证明。灵魂和肉体是柏拉图“二元论”世界的一部分。柏拉图在《斐多篇》中特别强调了灵魂的单纯性, 他将灵魂和肉体进行了比较:肉体类似于别的一切复合物以及易于消亡的物体, 灵魂则类似于单纯之物并具有了后者的恒久性, 肉体和灵魂的区别就是前者是复合物而后者是单一体。因为“非复合的事物极为可能总是永久的、单一的, 而复合的事物则是非永久的、多样的”。因此灵魂是不朽的、永恒的。用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 “复合的东西是要遭受分解和毁灭的, 反之单纯的东西是不会被分解和毁灭的; 而那永远自身相等、自身同一的东西就是单纯的”。灵魂归属于不可见的、永恒的存在, 它是不死的, 决定着人的本质并把人引向至善和永恒; 肉体归属于可见的、暂住的存在, 它是短暂的和虚幻的, 不是人的本质所在, 它使人充满了情欲、恐惧、狂想、愚昧, 并丧失思的能力而把人引向堕落。肉体和灵魂只有短暂的结合, 两者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灵魂内部的理性和欲望的关系, 但不管在哪一种情况下, 起决定作用的总是灵魂自动的原

则, 灵魂始终支配着肉体活动。灵魂和肉体的相互作用是柏拉图的道德修养的思想基础, 在这里, 他阐释了苦行主义的原旨, 一方面提倡净化灵魂, 另一方面克制身体冲动, 具有禁欲主义的倾向。肉体对于经验主义者来说, 是使人们能与外在的实在世界相接触的东西, 但在柏拉图看来, 肉体却具有双重的罪恶:“它既是一种歪曲的媒介, 使我们好像是通过一层镜子那样地看得模糊不清; 同时它又是人欲的根源, 严重干扰我

们, 使我们不能追求知识并看不到真理。”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 他认为肉体是灵魂获得知识的一种障碍, “当我们局限于肉体之内时, 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 我们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正如梯利指出的, 在柏拉图看来, “灵魂要把握纯粹的真理, 必须不受它的干扰。”在这里, 出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分离的二重化, 有导致走上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迹象。按照这种粗糙的二元论的说法, 肉体只不过是灵魂的一个载体, 而且对于灵魂力量的自由发展实际上是一种阻碍, 这一学说是他的伦理观、政治观和美学观的最终基础, 是和柏拉图的整个形而上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崇尚理性, 鄙弃肉体的思想成为后来基督教伦理和禁欲主义的理论来源。

(六) 回忆说的证明, 没有任何一种配称为“知识”, 理念的, 的, , 即理性, 西方哲学史上的先验论就是从他的《美诺

》正式开始的。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可见世界和理念世界, 因而面临两种认识对象:变动不居的感性事物和永恒不变的一般理念。虽然感性事物是可以为我们的感官所直接感觉到的, 但感官所接触到的事物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存在, 它有可能只不过是理念的“影子”而已; 加上感觉本身也是不可靠的、非真实的, 因而获得的认识不能算是知识, 只能叫意见, 意见没有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不能上升到知识, 知识也不是从意见发展而来。柏拉图把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知识和意见对立起来, 没有认识到二者的辩证关系。他认为, 真正的知识必须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 即对事物理念的认识。通过柏拉图的论述, 理念作为知识对象得到了合法性证明, 从而结束了苏格拉底在寻求理念时所陷入的那种茫然的状态。那么, 如何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身或事物理念的认识呢? 柏拉图认为, 灵魂是永恒的和不朽的, 并能多次降生, 见到过这个世界及下界存在的一切事物, 所以具有万物的知识。因而知识不是从学习得来的, 而是对已经存在于心灵内、灵魂内的东西的一种回忆。回忆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 知识是理性灵魂回忆的结果, 学习的过程就是灵魂回忆知识的过程。“回忆说”的成立是以先验理念的存在和时间上存在在先的被回忆内容为前提的, 否则就成了无内容的空洞回忆。回忆还以灵魂的先在为前提。正如柏拉图说的, “我们的学习不过是回忆———是正确的, 那么, 我们必定是从某个先前状态获得我们现在回忆起的东西。但是如果灵魂在进入人体之前不存在, 这是不

可能的。所以, 这个命题也证明灵魂是不朽的。”然而, 这个论证犯有同样的循环论证的错误:即回忆以灵魂的先在为前提, 灵魂不朽使回忆成为可能。知识是不死的灵魂本身固有的, 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这个例子不仅说明了如何从实

122

际的图形上升到抽象的定理的过程, 也说明了人的认识能力是先天的, 柏拉图据此驳斥了诡辩派“人不可能学到任何知识”的主张。不管柏拉图的这个论证看起来有多么荒谬, 但正如一位学者评论的那样:“事实上, 无知的人通过合理的询问确实能学到一些东西。即便理性探索的结果或许不尽人意,

但这总比认为理性探索毫无价值要强得多。”

从哲学上说, 灵魂不朽实质上就是理性不朽。这一规定有着很大的重要性, 即由于思维理性不是灵魂的特质, 而是它的实质, 所以灵魂也就是思维本身。因此, 黑格尔认为, “柏拉图所讲的灵魂不死和我们宗教观念里的灵魂不死, 意义不同。柏拉图所谓灵魂不死是和思维的本性、思维的内在自由密切联系着的”。黑格尔的观点很有创见, 值得我们重视。如果我们把柏拉图的“灵魂不死”等同于宗教观念里的“灵魂不死”, 其哲学意义将荡然无存; 反之, 我们就会看到这一规定里的积极意义:精神、思维、理性才是至上的、自由的。“灵魂不朽说”还表达了一种逻辑、哲学上的论证, 这种论证虽然有它不足的地方, 但毕竟是发人深省的, 它诉诸理性、逻辑力量, 而不是诉诸情感和信仰。

“灵魂不朽”和“灵魂轮回”观念在当时的希腊是普遍流行的两大观念, 但却是在柏拉图这里得到明确的表述。但“他(指柏拉图———引者) 的这些论证是经过改造的, 适合于他的听众; 哥拉斯信徒的听众身上, 些问题”确实相信这种理论和神话的奇怪的混合, 但从人类发展史来看, 这是毫不足怪的, 因为科学思维同宗教、神话等本来就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就算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这种联系仍然存在着, 区别只在于科学和神话的比例不同罢了。一位学者正确地评价道:“柏拉图的神话似乎是他理性主义识见的表达, 这种识见在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之前不得不等待逻辑的精深发展。柏拉图已具备了这种识见, 但尚缺乏恰当的方式, 以当代哲学家易于认可的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

注:

①王宏文、宋洁人:《柏拉图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348页。

②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第170页。

③梯利:《西方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第72页。④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第191页。

⑤《柏拉图全集》第1卷, 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69页。⑥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第181~182页。

⑦汪子嵩、范明生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80页⑧:1989年, 页[F ・麦吉尔主编:《世界哲学宝库》, 《世界哲学宝,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第102~103页。

(责任编辑:章克团)

(上接120页)

和实践意义。既然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

要的分支和组成部分, 那么, 对死亡的深刻思考就成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同时死亡问题在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法律学、伦理学、文学、宗教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地位, 它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死亡问题进行了研究, 死亡学更是以死亡为具体研究对象的学科。那么,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问题的研究无疑对这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遗憾的是, 迄今为止, 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这需要所有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当然, 就当前来说, 创建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有较多的便利条件。在方法论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当今最好的哲学方法论, 它可以保证我们在科学的基础上阐述关于死亡的理论和思想。还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一些西方哲学家对死亡问题都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为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再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有丰富的思考死亡问题的思想积累,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问题的研究时我们可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从实践意义来说, 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到了历史的关键路口, 倒退没有任何出路。我们只有迎难而上, 勇往直前。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死亡意识。一个没有忧患意识、死亡意识的民

族肯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最终会被历史所淘汰。正是

基于这样一种思考, 我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问题的研究, 尽早创立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的理论体系, 从而为每一个中国人, 尤其是党员干部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积极投入到改革开放事业的滚滚洪流中去, 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

①段德智:《死亡哲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3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

607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第270页。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28页。

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 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第121页。

⑥于丹:《于丹〈庄子〉心得》, 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第51页。

(责任编辑:章克团)

123


相关内容

  • 科学史纲要复习
    第一章 科学的前史 科学的萌芽 第一章 科学的前史 第一节 巫术.神话和原始宗教 第二节 第一节 巫术.神话和原始宗教 有史记载的各民族的先民都曾经历过神话自然观的认识自然的阶段. 神话自然观: 自然观:是对自然界存在的形态.运动形式.发展 ...
  • 中华文化衰落之根源探讨
    中华文化有三派影响深远,三者是:儒,释,道.后两派讲究出进之道理,姑且不论,儒家讲入世,自孔子创立以来,历经千余年,始终在中国精英阶级(士大夫阶级)中占据精神统治地位,中国人也尊孔子为"文圣",儒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之 ...
  •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 李永忠, 吴和庆(湘潭师范学院人事处, 湖南湘潭 411201) 摘 要:柏拉图不但对西方哲学影响巨大, 而且其教育理念也于西方文明贡献卓著.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与教育, 柏拉图的哲学与教育思想是不能不管的.柏拉图的哲学本体论 ...
  • 西方哲学史_名词解释_考研
    伊奥尼亚派 水本原说: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 ...
  • 关于西塞罗的6本书(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哲学家,最伟大的演说家.散文家)
    "法律的性质是不在外来影响之下改变,不在强力压迫之下屈服,不在金钱诱惑之下腐化." 他是罗马最有才华的哲学家之一,是继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第二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比肩圣·奥古斯丁. 他是罗马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当过执政官 ...
  • 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 学 号: 姓 名: 年 级: 完成日期: 论文编号: 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奥尼尔作品的悲剧性 专 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学 院:贵州师范大学 2012级成人教育本科 指导教师: 2014年3月2日 论文成绩: 联系电话: ...
  • 王岳川文艺美学笔记总结
    王岳川<文艺美学>之导论 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审美主体.美学是研究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认知和感受的复杂过程所形成的学科.文艺美学研究对象用审美体验看艺术美.文艺学研究文学作品,包括形成文学史.文学理论.王岳 ...
  •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摘要: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
  • 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赏析
    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赏析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1002109099 米开朗基罗的经典语录: • 1.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 • 2.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存在着的时候 ...
  • 柏拉图哲学的爱情观_孙龙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3月 柏拉图哲学的爱情观 孙 龙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的精神上的纯洁恋爱的自由爱情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