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 - 范文中心

浅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

03/17

走进日本课程作业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社会发展学院

2010级世界历史

李 嘉 南

1011224003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与教育息息相关。日本较高的国民素质便是因为其教育事业的高水平发展。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可谓是近现代日本教育事业的起步,培养了大批的改革人才,为日本的近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对当代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国人以启迪。

一、教育改革的内容

(一)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明治维新时办教育,以小学为一切学校的基础,抓小学教育全力以赴,以期普及国民教育。明治政府极端重视少儿的智育发展,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传授初步科技知识。为了办法小学教育,明治初年以来连年不断颁发的各种教育法令,学校令,学校规程和教学纲要等文件,属于小学教育的占一大半。1872年颁布的学制,规定学制为八年,六至十四的儿童接受近代化的义务教育,将全国分为八大学区,这样的学制是仿照法国的学区制度,并不适合日本的国情,而且采取自费的原则,经费,小学的设施都由村民自己负担,无法全面实行,甚至有捣毁小学建筑,袭击教员的事件。

明治政府遂于1879年颁布新的教育令。采取美国的自由主义教育制度,废除原来的学区制度,有每个町村或数个町村联合设置一小学,义务教育的年限缩短为十六个月。但实行的结果,反而使就学率锐减,甚至发生烧毁学校事件,遂又于1880年颁布“日本教育令”。强制设置小学或师范院校,并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到三年,并规定读书、识字、算术、地理、历史、修身为必修科目。

在教育内容上,极端重视儿童的智育发展。当时小学的科目多,内容也颇深,据《学制》规定,下等寻常小学开十五门课程,包括语文、算术、历史等。上等寻常小学还增添几何等课程。小学还因地制宜设一二门外语课。据统计,当时“在每周学时总数中,属于语文课的科目合计占百分之四十,算术、理科、地理、历史合计占百分之五十三,两类总计占百分之九十三, 余下的修身等科目只占百分之七。”

小学学制的变革促进了就学率的提升。在1872年确立初等义务教育制度时,小学的就学率仅有28%,较之英国的40%为低。但1900年,英国达到90%的时候,日本已经超前英国了。及至1910年前后,两国均达到100%的程度。

(二)努力充实、改进中高等教育

日本统治阶级认为,中学“是对希望从事实业和希望升入高等学校的人进行必要教育的场所。”明治政府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初等教育基础牢固确立后,在继续充实初等教育的同时,重点转为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上,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明治维新时期的中等教育是当作一种高级国民教育来办的。初期,中学教育的方针是就业和升学兼顾,后来逐步确定以升学为主。从颁布《学制》以来,中等教育在学制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不断变革。1881年制定《中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制,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从这时开始实施,后来一直沿用。1886年,中学又改为普通中学和高等中学,

高等中学只有管理,全国分五区,每区一所。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俨然高等教育的专门学校,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这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学校,为东京帝国大学等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力量,在日本近代中等教育上成绩卓著。由于中学教育以升学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都比较高,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知识和外语的教育。早在1881年,日本政府就规定,中学设置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1886年,又规定普通中学要学二门外语,中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占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中学生每升一级,都要进行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升级。毕业时,举行大考,由教务负责人出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评定。为迅速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建设一套适于日本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明治政府还努力抓高等教育和科研,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1886年设立工科大学,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自《学制》颁布以后,便取消了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身份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有真才实学,平民百姓出身的也能进入高等学府。为使平民子弟中有才华者有机会升入高等学校。《学制》还规定,对学习努力,才能行正,将来能完成学业,但家境贫寒不能自办衣食者,检查其学业合格后,可贷给学资,但工作后必须偿还。这个规定为一部分优秀而家境清寒的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后来又建立了全国学术研究机构,即东京学士会院。同时还选派大批高才生出国留学。

(三)大力兴办师范类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和物质待遇

日本实行普及教育时,深感教师缺乏,他们认识到,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师资,创办学校就是一纸空文。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确立了两级师范体制,即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和高等两种。寻常师范学校由地方设立,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和校长。高等师范学校是中等教育,由国家设立。最初只在东京设立一所培养寻常师范学校的教师或校长,也可以担任其他学校的教师或校长。因为,为了解决中等学校教师的不足,除在师范学校内设立中等师范科外,还采取各科短期训练的方式进行这项工作。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提高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鼓励立志于教育事业。过去,处在普及教育第一线教育的小学教育,大约经过30年时间,到1896年3月,国会终于通过了《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这一法令规定,凡是5年教龄的小学教师,本薪一律加15%,以后每5年增加10%,但是到35%为限。同时,在这一时期,政府明确规定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一般官吏同,还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把中等学校、师范学校以上的教师的任免权,上交中央政府,由文部大臣检定。

二、教育改革成功的原因

(一)明治政府的领导阶层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

领导阶层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至关重要。明治政府的领导人有极高的远见,他们英明地把发展教育看作是文明开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富国强兵的基础。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教育主张中看出。

明治维新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岩仓具视的建议是把教育同富国强兵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把教育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以强调的。明治政府的第二代最高领导人伊藤博文也主张使全国人民达到世界各国的学术水平,扩成天然知识,应在东西两京设立大学,不论城乡,不论地区偏远,人人都能享受到知识的光辉。

(二)政府在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

在对教育的投入上,明治政府尽管财政上有不少困难,仍不惜拿出巨资用于学校教育。当时主管教育的文部省经费是政府部门中最多的。1873年为143万日元,1874年为139万日元。据查,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是1.8%,1890年为2.1%,1910年为2.3%。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10%左右,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从1880年至1910年平均占23%左右。

(四)国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学习可以使人成为圣人,教育的大门能够被个人的成就打开,而不管财富和门第条件如何,而且通过苦学力行能够获得学术资历和提高社会地位。这种说法大大激起了人们对教育的热情,给予人们用教育来获得生活上的进步和成功的希望。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许多资本家,官僚地主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提高工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所有这些,无疑对教育改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

(一)日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能够根据当时的形式比较灵活地选择自己学的主要对象。《学制》主要模仿法国,《教育令》主要模仿美国,《学校令》主要模仿普鲁士。在模仿这些国家的时候,日本广采博纳,结合本国国情,从不同国家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在某个时期,日本主要受某个国家的影响,但最后建立起来的却是综合各国特色的,日本独特的教育制度。这和一个国家长期以来所培养成的可塑性、适应性、适应能力有着很深刻的关系。

(二)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确立了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制度,到半个世纪就培养出了一支不同层次的技术大军:即一支具有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劳动大军;一支能够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方法的技术队伍;一支能够适应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使用先进工艺的技术管理队伍和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发明创造的科技队伍。在工农群众中传播了新文化和新的科学知识,对发展近代工农业生产起了极大的作用。日本能够从一个闭关自守的落后的封建国家侪身于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的成功。

(三)明治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社会的要求。在明治时期的40多年里,学制、学令变换频繁,这正说明了明治政府中教育行政人员在不断摸索,不断修改,以求获得最佳方案,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教育系统。日本能在短期内完成教育上的飞跃,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这种强有力的教育行政之功力的。

(四)日本民族是善于吸取国外文化,更新民族文化的民族。历史上的三次变革便是证明:大化革新吸取中国文化,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化,实行了封建化,明治维新吸取西方文化。实行了近代化,迅速进入世界强国行列;战后改革吸取欧美现代科学文明,实现经济起飞,成为世界工业大国。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治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制度和近代机器设备,大大提高了日本的社会生产力,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因为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巨大工程。“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人通过教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生产,则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离开了科学技术和近代教育,日本的

工业化是不可思议的。日本民族至今还保持着这个传统,并且发扬了这个传统,是世界上引进技术最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的多。日本能从一个藩镇割据,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维新运动,就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两百年左右时间走过的道路,实现了其工业化,侪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建立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上,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完全有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是,总结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总结日本教育制度改革,加速实现日本工业化的过程,吸取某些有价值的借鉴,对于实现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还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相关内容

  • 从传统中蜕变_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从传统中蜕变--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
  • 浅析宋朝"治黎"政策及其启示
    浅析宋朝"治黎"政策及其启示 摘要:黎族在海南岛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对黎族的统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本文总结了我国古代两宋王朝"治黎"政策的基本措施,并对其作出相关评价和分析,这些总 ...
  •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 曹康陶娅 摘要:本文研完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一段发展历程在概述了自1868 至1931 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后,本文依据规划主体的不同.分三个方面付该时期东京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 ...
  •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摘要] 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同属封建专制国家,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两国处于相似的基础上或起点上,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一个是国力全面上升,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个却是国力停滞不前, ...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检测试卷(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检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 1.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奥运火种取自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指„„„„„„„„„„„„„„„„„„„„„„„„ ...
  •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 知识整合 注:有些改革因属选修内容或未列入高考考查范围,在此不作介绍. [高考动态] 改革作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高考试题几乎每年都或多或少涉及这一问题.2002年文科综合卷以&quo ...
  •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民族中学 历史组 吴运江 请你从每段材料中概括中日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材料一.日本是在中央集权下,相对的地方上存在一定的分权.其地方分权较多的特点与同为中央集权体制的中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与中国长期以来 ...
  • 初三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②古代文明象征[埃及国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金字塔[埃及国王巨型陵墓,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和狮身人面像. 4.文化: ①文字:创制象形文字. ②历法: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③建筑:金字塔和卡尔纳克神庙.④推算圆周率为3.16,能计算多种 ...
  • 论北村透谷浪漫主义文学观对西方浪漫主义的接受
    摘要:日本浪漫主义是在明治维新的基础上 ,伴随着产业革命完成 ,近代市民社会体制确立 ,基督教借助欧化风潮大量渗入 ,以及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获得成功而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 ,是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在文学上的折射.明治 30年代 ,日本文学跌宕起 ...
  •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
    本学期在上两年的基础上,并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三年级中考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特制定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努力探索实践,彻底改变教育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