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安全 - 范文中心

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安全

02/01

保护湿地资源 维护生态安全

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生态支持系统。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湿地的盲目开垦、环境污染及生态资源的过度利用等,这些威胁造成了湿地面积的减少和湿地功能的下降。因此,必须加大对湿地保护力度。

湿地具有哪些功能呢?为什么要特别关注湿地?其一,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对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二,湿地因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又被称为“水资源调节器”,具有重要的抗旱防涝作用。其三,湿地是“生物基因库”,孕育并维护着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四,对气候变化而言,湿地还是世界上十分重要的碳库资源之一,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更多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认真实施湿地保护工程,进一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并着手编制湿地保护“十二五”规划,加快湿地保护进程,组织开展好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二要强化湿地立法,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机制。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尽快制定湿地保护的专门法规。同时着力消除制约湿地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重点研究解决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生态补水等政策和湿地征用占用管理等制度。

三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要树立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理念,积极探索和推广科学保护利用湿地资源的模式和机制,把湿地保护工作推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四要认真履行《湿地公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机会,为国内湿地保护引进更多资金和先进理念。我国要重视跨界湿地保护工作,特别是关注喜马拉雅高原湿地、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湄公河流域、黄渤海区域等敏感区域湿地保护。

五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只有让更多的人关注湿地、了解湿地,才能调动大家保护湿地的热情。

让我们并肩努力,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进湿地开发与保护工作,努力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福祉,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因材施教 发展自我

自古以来,因材施教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教育者对学习主体进行客观的分析与了解。发挥学习主体自身优势,他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兔子是短跑冠军但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而鸭子教练却逼着它学游泳,工夫费了不少,但成效却不大,自己却还不明原因地嚷嚷“成功的90%来自汗水”。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例子。试想,如果那只兔子不但没有学会游泳,反而把跑步的本领也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呢?

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它们不是没有用了,它们还可以发挥自己柔韧性强的特点,还可用作编竹席的材料。倘若非要用嫩竹做笛子,那想必是费力不讨好,别说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勾起客居者的思乡之情,恐怕仅是自己自娱自乐,也会嫌它声音太粗涩难听了吧。发挥个体的优势,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每个学习主体,而不是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价值。客观分析潜能,才能实现飞跃。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是否继续实行文理分科。作为一名学生应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每个教育者的美好愿望。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方式。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淹没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纠结于散发着感性气息的散文长诗之中,这是多么难以想象。何必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呢,一心期望,只怕最好重要破灭。

发挥主体的优势,展现主体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扬长避短,让我们都成为自己世界的“爱因斯坦”。

低碳经济

问题阐述:

1.改革开放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面临的却是严重恶化,诸如沙化、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等这些环境问题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

2.经济发展加速造成无度的开采,使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日益稀缺,低碳经济是拯救能源危机的重要方式。

原因分析:

1.从社会角度来讲,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最终也会下降。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经济。

2.从企业角度来讲,在节能减排目标的指导下,企业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循环经济模式和低碳发展战略,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使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3.从国家发展来讲,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区域和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竞争环境。培育低碳竞争力,不仅将为企业或国家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动力,而且将为处于相对竞争劣势的企业和国家提供发展的后发优势。

解决方案: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各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组织力量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展普查,摸清二氧化碳排放“家底”,科学预测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据此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定位。

2.出台新型产业倾斜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以政策调节手段鼓励企业低碳排放,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一是高度重视和鼓励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工作,并理顺企业风险投资融资体制,支持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二是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三是要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四是以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为重点,建立清洁能源的发展机制,以不断增强我国碳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为今后全面、深入开展减排工作提供技术基础。

4.抓好产业投资对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优先投资一批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并通过对设备的更新换

代实现生产手段的升级。

5.搞好试点,以点带面,总结并推广经验。一是选择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地方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二是在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选定典型企业进行试验、试点,取得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以典型引路,推进各地区的低碳经济稳定发展。三是为重点领域和低碳经济发展区提供优惠政策,以支持这些领域和发展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6.加大城市、农村绿化力度,提高碳汇能力。要从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更加重视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绿化工程,以增强林地的碳汇能力。

建设低碳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已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低碳”的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也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成为了人们的梦想。而我国作为需要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短期内快速发展“低碳”十分困难。惟有主动出击,因地制宜、积极参与“低碳”建设,方可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和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相应增长。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与美国相当,均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排放国之一。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国为世界水平的50%,2000年为60%,当前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此,我们必须积极作为,大力构建低碳社会,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节能减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进全民的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要继续深化高能耗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力度实施“关闭五小企业、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循环经济示范、治理污染排放”等综合性整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动。同时,要科学引导居民建筑和生活用能。建议对居民取暖采用分户

计量收费、地热取暖、太阳能蓄热、补贴双层玻璃窗用户等措施;装修时使用纤维板等节能性材料;建房使用隔热空心保温砖等,努力推行民众低碳生活方式。

突出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低碳经济建设。要重视能源规划的制定与落实,要尽快制定和完善能源总体规划和不可再生、可再生及新能源等各类专项规划,把能源开发的区域和时限进行有序安排,适时微调和修正,严格按规划稳步推进,以综合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应充分发挥国家工业生态园示范作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

开展科技创新、加大新能源开发,积极发展低碳技术。要依托现有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等,要在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求得新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不单指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可燃冰、水电、核电等清洁和新能源本身,也包括能源传输方式如超高压、智能电网等。

走低碳道路,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既有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履行减排义务的现实考虑,更有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开拓经济发展空间的长远打算。当前,我们应在政府主导下,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以及对外合作,将我国的低碳社会计划稳步推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挺起中国创造脊梁

当前,知识保护产权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胡锦涛主席强调:“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迫切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它是一柄用于进攻、占领市场的利矛,又是一面可以用于防守、保护自己既得利益和技术优势的坚盾。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初步建立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我

们还应该看到,不少地区和领域仍然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有的甚至还较为突出。许多企业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十分薄弱;保护知识产权的有些法律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知识产权保护申诉和诉讼时间长、取证难、赔偿金额低,不利于权利人积极维权。这些都成为了当前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要针对当前保护知识产权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加大打击力度。要研究解决侵权未发所得数额计算标准、约束滥用知识产权行为以及企业名称、商标和标志模仿知名度高的商标等问题,推动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其次,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要加强与国内外权利人的沟通协调,及时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信息咨询和公共服务。在企业并购、技术交易等经济活动中强化知识产权审查机制,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支持企业运用法律武器和国际规则维护自身权益,防止知识产权滥用。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企业海外维权援助机制。

再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知识产权中介组织的作用。要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和维权活动,有效应对知识产权纠纷。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依法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整顿和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市场。

最后,加强宣传和培训。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宣传我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成效,不断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继续开展保护知识宣传周活动。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典型侵权案例。要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对党政领导干部、行政执法和司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家和企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政府和企业应该充分加深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积极寻求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获得自主权和发展的空间。

科学发展生态旅游

目前,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形势,其产生不仅在于适应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更在于迫切需要改变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它的发展对于旅游区的保护和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拥有十分丰富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倡导和促进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既符合国际旅游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国策,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并有着一定的中国特色。截止1997年底,中国已建立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69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6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4个,面积2646万平方公里,省级自然保护区392个,面积4604万平方公里等等。但由于社会及人文环境的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仍很滞后,并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国民生态意识淡薄。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另外,广大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环境保护意识差。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影响了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二是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不少地区在开发旅游前未制定详细的旅游规划,或者制定了旅游规划但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的执行,盲目发展,导致旅游开发失控。三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虽然也制定了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但是具体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还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尤其是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为此,我们必须积极作为,使生态旅游实至名归。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旅游管理。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够真正认识生态资源的本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观念。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重视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把旅游环境当作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

其次,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检测。

最后,不断完善和健全生态旅游相关的专项法规。世界上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并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法规的执

行。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使生态旅游开发有法可依,生态旅游活动有章可循。

生态旅游的发展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更拓展了旅游的外延,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的旅游环境破坏问题,而且有力于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善待环境,这是生态旅游的应有之义。惟如此,才能使生态旅游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把那份大自然的原始美丽留给我们的子孙万代。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

文化既是人类精神价值的体现,又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1994年报告提出:“脱离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因此,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文化的发展进步统一起来。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名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

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多样文化的巨大冲击。有些人是非不明,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有的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少数党员干部信念动摇、贪污受贿,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应该不断推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保持民族性、自主性,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

首先,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尽量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体系和制度安排,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梳理现有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并时时刻刻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以此作为发展事业的根本性目标和依据,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为他们提供富有特色、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其次,要不断改革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拓展文化传播流通的渠道。要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

式,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提高文化的生产传播效率。同时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努力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

最后,正确处理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加强与国际先进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既要摒弃民族虚无主义、食洋不化、盲目西化,又要防止坐井观天、盲目自大、孤帆自赏、排外惧外、封闭保守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观念,要学习各国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与他国先进文化的学习,来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作用范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

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国家需要不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和文化为代价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经济的呼声也随之越来越高。有些地方甚至盲目地把经济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指标,为谋求眼前小利和短期效益,弃环境、文化与不顾,不惜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古文风貌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毁灭性破坏。殊不知环境和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可以说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物质基础。首先,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作后盾,任何经济发展目标都难以实现。其次,环境是人们得以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不能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活和工作在优美的环境之中,就算经济再发达、物质再丰富,没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又谈何生活水平和品质。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则是不可再生、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于某些以原始文化和古遗址著称的地区,经济发展给当地带来的冲击固然不可避免,但尽可能的让原始文化保留原始的状态、让古遗址古建筑继续存在下去,给子孙后代留下可以瞻仰的圣地和可以传承的文明,是我们应该给予祖先的交代和尊重。

诚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决不能以对环境和文化的破坏为代价。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文化保护的关系,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走可持续之路,才是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必然选择。

发展经济应该建立在保护环境和文化的基础上,要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保护环境和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精神家园,就是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在保护中寻求发展,把加强环境、文化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并视之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切以牺牲环境和文化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行为都是暂时的、短期的,都是与经济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如果强行通过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不仅会造成巨大损害,而且最终还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因为修复其造成的损害需要更巨额的经济投入。实践证明,只要正确处理环境、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并最终达到协调发展。

学术造假

一、问题阐述:

1.中国学术界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学术腐败,学术界的剽窃问题层出不穷。

2.从目前学术界的教育水平和研究水平看,中国学术水平呈连年下降趋势。

3.当代中国学者的个人素质还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1.从现在对学术造假的处理来看,并没有严格的法律制裁。实际上是在为造假者或者未来的造假者“前腐后继”打气。

2.“学术量化考核”是学术造假的重要原因。以学术论文在何种刊物发表或者发表了多少篇(部)作为职称评定和职务升迁的考核标准,而不以学术含金量作为衡量指标,这自然会导致某些人铤而走险。

3.社会腐败风气严重影响到学术创新。学术造假,也是很多人实现其权力欲望的一种方式。

4.学术机构自身对学术造假行为的纵然和包庇,成为学术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方案:

1.严格法律制裁,为惩治学术造假者的行为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整顿社会风气。打破只能论文数量不具体看科研工作质量的学术评估体系以及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

3.加强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尤其要规范学术期刊的运作,这是监管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4.严格学术机构的学术要求,加强对学者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教育公平

一、问题阐述:

教育公平问题的锋剑直指当前我国的教育结构失调问题、教育城乡差距问题、教育区域失衡问题、教育的校际差别问题以及流动人口的教育困难问题和教育的保障问题。总而言之,即我国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公问题和教育政策不公问题。

二、原因分析:

1.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的重要原因。

2.家庭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致使各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3.由于行业和职位不同所构成的收入差距扩大,人为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4.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加剧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失衡的局面仍未改变,以及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导向”。

5.中国的教育腐败正在加剧教育不公平。这种腐败集中表现在对公平竞争的升学考试制度的破坏上。

三、解决方案:

1.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推进社会公平。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调整地区、城乡、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为教育公平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2.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扩大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参与,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调节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作用。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

3.建立“终身教育”体制。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其他多种形式教育;开放教育系统,加强社会教育和公众参与;增加现行教育制度的弹性、选择性和适应性。

4.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教育结构单一、各类教育直接的不衔接、缺乏实用价值和制度化教育的自身缺陷等,使教育对学术产生排斥力,因此,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效率,增加教育公平。

5.加强教育立法,建立社会救济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用法律予以调整和规范,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

能源危机:

一、问题阐述:

1.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使得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

2.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能源产业发展。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严重破坏了生存环境,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

4.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

一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水平还不高。

二、原因分析:

1.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供给矛盾将长期存在,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

2.我国能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资源勘探相对滞后,影响了能源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大规模,长距离地运输煤炭,导致运力紧张、成本提高,影响了能源工业协调发展。

3.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较难改变。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多。

三、解决方案:

1.坚持节约优先。必须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地大力推进能源节约,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

2.坚持煤为基础。我们必须立足国内资源保障能源供应,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方针,这是构筑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的根本保证。

3.坚持多元发展。这就是要在坚持煤为基础的同时,大力开发其他能源资源。支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加强电网建设。


相关内容

  • 20**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讲话(贾)
    抓住战略机遇 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贾 治 邦 (2011年1月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农村.林业工作会 ...
  •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发稿时间:2004-11-11 阅读次数:89142) 1.城市性质: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发展目标: 在规划期内苏州全市域基本实现农业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如:气候区.内流区.行政区.地形区. 2.区域的基本特征 1) 2) 3) 4) 具有一定的界线(模糊的和明确的)如:温带和亚热带的界限是 ...
  • 洞庭湖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构想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370号 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 联 系 人:余元君 邮政编码:410007 洞庭湖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构想* 余元君 (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湖南长沙 410007) 摘 要:洞庭湖水资源管理面临着以 ...
  • 武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在享受新建房屋卫生厕所带来的方便的同时,多数将传统的人粪尿农田资源化利用的方式放弃了,而将其通过冲水马桶排入村边的河沟进入河流水塘或湖泊,增加了水体的污染负荷,成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重 ...
  • 盘锦 十二五规划
    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盘锦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符合盘锦市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市人民意志的"十二五& ...
  • 潍坊市"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
    潍坊市"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西部,地跨北纬35°41'-37°26',东经118°10'-120°01'.北临渤海莱州湾,南靠沂蒙山区与临沂市相连,东与青岛.烟台两市接壤 ...
  • 山东邹城孟子公园概念规划
    1 基地认知篇 1.1 基本概况 邹城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东倚沂蒙山区,西临鲁西平原,南襟徐淮要冲,北枕泰岱南脉与鲁都曲阜毗邻.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镇建设的繁荣,根据<山东省跨世纪城市"两带五群"发展布局研 ...
  •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of Urban Greenway in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1年7月 目 录 1 总则 ................. ...
  • 填海造田:荷兰退中国进
    "围海造田"中国并非始作俑者.在荷兰.日本等国发现因早年国土不足而填海造田带来一系列危害后,它们开始还原海岸线和湿地.而这时中国以拓展沿海新区房地产和工业化用地开始了一轮填海造田高潮,给海岸线和近海生态带来安全隐患不容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