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纲 - 范文中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纲

05/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导言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第一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虽然经历了许多次朝代更替,出现过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割据局面,但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它的历史从没有中断。

火药(万户飞天),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中国首先发明,说明中国曾经在封建时代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据记载公元十五世纪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发明和发现有298项,中国独占173项。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不落帝国)

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个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19世纪的美国虽然在工业上落后于英法,但商业资本发达,并不断向海外扩张势力。美国与英法一样对中国抱有野心。

沙俄原是一个欧洲内陆的封建帝国,与中国并不接壤,16世纪至18世纪迅速向东扩张,18世纪开始不断侵入我国,构成对中国北方领土的威胁。(186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

三.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

1.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坚韧性

2.封建统治阶级的重农抑商政策

3.此外,清政府在文化思想领域的专制统治,对外关系上的闭关政策,以及吏制腐败等因素都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总之,到了19世纪,中国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科学技术上都明显表现出落后和停滞,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无情历史发展的必然。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风暴即将到来。

第二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⒈战争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扩张殖民地,中国成为首要对象。

⑵直接原因英国为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而向中国发动战争。

⒉战争的结果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地(香港问题)赔款 通商

此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⒊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⒈战争的起因

1854年初,英国拉拢法国、美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

⒉战争的结果

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⑵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攫取侵略特权

⑶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从中国夺取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边界问题)

⒊战争的影响

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⒈战争的起因

⑴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国内投资饱和,争夺殖民地斗争更加激烈。

⑵日本明治维新后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扩张争夺殖民地。(失之欧洲,取之亚洲。大陆政策。)

⒉战争的结果

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又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割地(辽东半岛 台湾问题 钓鱼岛问题)赔款(2亿两白银)通商 外资投资设厂。

⒊战争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的新阶段,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⒈战争的起因:义和团运动

⒉战争的结局

清政府被迫与11个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在中国驻扎军队, 镇压人民反抗, 设外务部。

⒊战争的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基本形成。

八国联军(英法美德意日奥俄)与八国集团(英法美德意日加俄)及20国集团(八国集团+11新兴工业国家+欧盟)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

五.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其中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最根本的原因。

六.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相互关系: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后一个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851—1864)

⒈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⑵各地人民斗争的影响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1864年7月,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⒉探索成果

⑴《天朝田亩制度》(1853)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希望通过实施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⑵《资政新篇》(1859)

洪仁玕提出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

这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二.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⑴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⑵太平天国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捍卫了民族尊严。

⑶对近代中国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成为近代中国革命者的榜样和鼓励力量。

⑷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三.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⑴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⑵他们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滋生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⑶同时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分开来,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运动的兴办

⒈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兴起的,地主阶级改良派倡导的,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生产为中心内容的“自强、求富”运动。从事洋务运动的人称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奕、文祥和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⒉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固有的封建统治、封建伦理道德为根本,借助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求强、求富”。

⒊洋务事业的内容

⑴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

⑵建立新式海陆军

⑶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容闳与赴美幼童。詹天佑,唐国安,蔡绍基,唐绍仪)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洋务运动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人妖之别 吴淞铁路 马拉火车 )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马格里 阿斯本舰队)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求得国家的富强,不首先变革封建制度,单靠引进西方技术,是不行的。由于洋务运动受当时历史的局限,领导者仍是封建体制的代表者,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课后参考:

视频:1.《是是非非李鸿章》 2.《燃烧的黄龙旗》

书籍:1.《告别皇帝的中国》(马国川) 2.《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

3.《李鸿章传》(英 布兰德)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活动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创办万木草堂 ,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领导公车上书。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他十岁考中秀才,十七岁中举,后拜康有为为师,成为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发表《变法通义》,《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主办《时务报》。

严复(1852—1921)福建闽侯人。少年时代带福州船政学堂读书,后被洋务派送往英国学习海军。翻译《天演论》,在《天演论》序中,提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主办《国闻报》。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代表作《仁学》提出了“仁以通为第一大义”的学说。创办《湘报》。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⑴要不要变法。

⑵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核心)

⑶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通过论战,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三、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四、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强大的守旧力量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不敢彻底否定封建主义。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成败原因比较

1.社会政治结构不同:

2.社会经济结构不同:

3.历史文化传统不同:

4.所处国际环境不同:

课后参考:

视频:1911再读辛亥

书籍:1.《袁氏当国》(唐德刚)2.《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王晓秋)

第四章 开天辟地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成为主要撰稿人。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①它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使人们受到了一次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洗礼。

②它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决了禁锢思想的闸门,从而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

③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出现了一批民主主义者。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了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2.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①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李大钊。他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三篇文章,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

②1919年9月,他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三)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1.五四运动的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在1914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这样,五四运动就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②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的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③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④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经过

①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③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于6月10日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巴黎和约的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运动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①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②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五四运动是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性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④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所以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所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大会的有12名代表。 李达

,张国焘、刘仁静(北京),

毛泽东,董必武

,王尽美

,周佛海(日本东京)

。陈独秀、李大钊因故未出席会议。包惠僧

2.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

①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②大会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③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

记。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有了新的革命前途。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⒈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党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⒉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反对地主压迫的斗争。这种形式的农民运动,在共产党成立之前是不曾有过的。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⒈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中国的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了低潮。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

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更为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

⑴中共三大。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的决定。

⑵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因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⒉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和骨干。

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接着建立了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共有6个军,共8万人左右。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战争开始是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伟大革命战争。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的势力。随着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被称之为大革命。

⒊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①反革命力量的强大。②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地动摇,同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③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拢到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主观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革命遭受了失败。

②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

③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对酿成陈独秀的修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 ⑵大革命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开始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从大革命失败中汲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所有这些,为土地革命战争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②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提高了政治觉悟,为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③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27年—1937年)

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三大起义 八七会议 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 土地革命路线失败与挫折(三次“左”倾错误)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长征胜利

1.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3.中共历史上的左右倾错误。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1945)

九一八事变 华北事变 一二九运动 瓦窑堡会议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远征军入缅作战) 中共的敌后战场 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的胜利(纪念日 完胜标志)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特点

2.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内容及影响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中流砥柱)

①倡导建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策略总方针)

②提出全面抗战路线(洛川会议)

③提出持久抗战战略(论持久战)

④开辟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建立根据地,百团大战)

⑤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政治:“三三制”。经济:减租减息,大生产。思想:整风运动,中共七大)

5.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②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④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

6.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1945—1949)

重庆谈判 政协会议 内战爆发 十二月会议 三大战役 七届二中全会 渡江战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49—1956)

建国初期的任务(完成遗留任务 恢复国民经济) 七届三中全会 三大运动(土改 抗美援朝 三反五反)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三大改造(基本经验)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

政的政治制度;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占据领导地位,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953年12月,中共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内外条件:

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大型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是由国营经济来承担的。工业建设的发展,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和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②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这些工业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资金不足,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限。

1950年以后,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就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③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土改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但是其发展仍受到很大的限制。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土改以后,许多地区的农民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开始有了实行互助合作的实践。这也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④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遏制。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

四.社会主义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⑴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通过互助合作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目的)。

⑵过渡形式: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⑶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富农分子结合起来。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⑴采取和平改造、和平赎买的方式,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有代价地逐步地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目的)。

⑵过渡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形式: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定息〔年息5%〕。

⑶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利。在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同时,逐

步把资本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

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年—1966年)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反右扩大化 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 庐山会议与反右倾斗争 国民经济的调整 七千人大会(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革发动 一月风暴 二月逆流 刘少奇冤案 林彪集团的覆灭 天安门广场事件 “四人帮”集团的覆灭 文革的性质、危害与教训。


相关内容

  • "四字歌诀记忆法"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内容(一)
    "四字歌诀记忆法"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内容(一) (2011-07-03 12:59:20) 转载 标签: 教育 注:此四字歌诀记忆法需要结合上课老师所讲的知识点灵活掌握,不可生搬硬套! 第一 ...
  •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之外国侵略的影响 创新实验学院 生物工程131班 赵晶晶 2013015375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指1840年以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
  • 人教版初中历史_世界近代史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续) 世界近代史 [十六世纪-20世纪初] 1:资本主义的酝酿时期(15.16世纪) 背景:14世纪前后,在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城市国家 兴起,商业.手工工场发展,资产阶级产生.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 封 ...
  • 中国近代史纲要习题库
    .单项选择题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D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2.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D A. 中法<黄 ...
  •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总结
    马桥初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中考已经结束.回顾一学期以来的九年级历史教学,面对考查内容较多.能力要求全面提升的形势,我努力用最小的负担帮助学生获取最好的成绩.反思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一些做法已成为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5章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必要性:2.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精神,特别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开辟的过程.意义,从中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3.遵义会议的实现 ...
  • [纲要]读书心得格式要求
    石 河 子 大 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实践教学 读书心得 题 目: 小 组 成 员: 院系专业班级: 联 系 电 话: 指 导 教 师: 填 表 日 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制 2013年8月26日 填 写 说 明 1.读 ...
  • 工程造价管理(本科)专业简介
    工程造价管理(本科)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082231 一.考试课程及学分 二.学习书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王顺生,李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 ...
  •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王建平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 ...
  •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美版)
    中 国 近 代 史 纲 要 1.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解答: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 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