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 范文中心

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12/07

南昌大学现代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现代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论文题目: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学生姓名:余瑞芬 学 号:[1**********]3 专业方向: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 教师姓名:肖玉梅 分 数:

二〇一一年二月

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规格人才的问

题一直困扰着高等教育界。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年以来,整个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将通才 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结合将是整个高教改革的更高目的。

关键字: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 融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规格人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等教育界。所谓“人才”我们一般习惯分为两种:专才和通才。专才,也称“纵向型人才”,指的是专业方向比较集中,只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领域中的几个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人才。通才,也称“横向型人才”,指的是发展比较全面,知识面比较广,活动领域比较宽的人才。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辩古来有之,一直没有定论。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都高度关注通才教育问题,通才与通才教育成为热点。而相比之下,对专才与专才教育的关注度大大降低。对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认识有待提高与深化。

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及认识现状

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如《论语·述而》上所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士”,而不是工匠。到了汉朝,汉武帝在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下,于公元前124年建立了汉代太学。倡建太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儒家重修身的精神。在教育内容上“以教化为大务”,仍致力于塑造统治人才。宋朝时开始昌盛的书院,其教育目的仍然是为了知识分子的“修身”,在教育内容上,则完全传授儒家的伦理思想,古代的著名学者往往是文理兼通的通才,他们的涉及的专业之多,知识之渊博往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显然,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

教育,直到近代,西学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才演变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但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失衡而造成的人类文明的危机日益显著。大学教育完全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而不是注重引导青年去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于是,20世纪一股通才教育回归的浪潮在各国高等教育中涌现。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以马利丹为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人类文化的“永恒不变”,倡导“人的理性”原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理智的运用,只有全面掌握了人类的普遍经验,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整个世界。

回顾其历史演变过程,可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首先,历史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近代以来主要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一般来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为通才教育;反之,则为专才教育。当然,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划分远非如此简单。过去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全才教育”,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分化与综合的时代已不可能实现。所谓的通才是相对的。因此,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年以来,整个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关系

(一)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概括起来,他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首先,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通才教育非常重视基本理论、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通才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他不仅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而且还充分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

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才教育的目标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设置通博类型的课程综合学科讲座,举办专题讨论会等。

(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相对于通才教育而言,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他也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

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互联系

通才教育重视知识综合性和广泛性,但往往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专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后期发展。因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各自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般来说,目前大部分高校进行的通才教育是指高校全体学生所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养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人们也称之为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对应的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往往亦指专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掌握广博的知识,通常的做法是打破专业的界线,让文科生也学些理科方面的知识,理科生也学些文科方面的知识,接受些人文的熏陶,开阔眼界,提高素质。而专才教育则是一种专业性教育,严格地按照专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识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劣势是专业方面

的能力有所弱化。专才教育正好与之相反。

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融合的时代背景

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高于专才教育的通才教育转变,包含着对当前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现实解决。两者走向融合的现实背景是: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过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1世纪的科学与技术的这种发展特征,对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某类专门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只有如此,才能适应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然后,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现代高级专门人才首先应该是个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所在科学领域的专家。近一个世纪依赖,教育的目的主要培养人们认识、适应、掌握、发现世界,教学内容是一些以知识、技术为主的纯科学的东西,而忽视了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的去认识和改变自己。教育纯“工具意识”以及“职业至上论”的偏颇,导致人只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上去判断事物,思考问题。因此在人的和谐发展及完整人格形成中,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结合体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上。

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根据21世纪高素质、厚基础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结合起来,并依此确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拓宽专业口径,在精深上不断扩大知识面。在教学中加强一些具有“平台性”知识的教学,如数学、计算机、汉语、外语等各科的教学。文科类的专业要进一步加强文史哲基础,理工科专业的物理、化学等数理基础课程的要求也要提高。同时,加强文理渗透,在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性,并提高人文教育的科学性。另外,大量开设一些学科前沿课程、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

知识视野。

在我们关注和倡导通才与通才教育时,我们似乎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否定专才与专才教育,甚至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专才与专才教育,这种否定与排斥对于学生、学校与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其实,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时代和新型工业化大时代,更是既呼唤通才又需要专才。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学习与素质教育终身化、生存环境人文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人文环境技术化、科技纵深分支细微化、产业结构国际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专才,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靠专才。

四、对于高等学校通才和专才兼顾培养的一些想法

关于通才与专才、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我们的认识经常陷入两者对立与对抗的误区。实际上,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通才与专才都是并存且互补的人才,因此,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只要认识到位,要实现这种模式与目标的兼顾并不是难事。

第一,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与不同类型的高校实现。清一色的专才教育与清一色的通才教育,不利于高校发展,不利于高等教育发展,利于国家建设。行业性与应用型本科院校,长于专才教育,办学定位可以偏重于专才教育,多培养专才;多科性与综合性大学,有条件和资源从事通才教育,办学定位可以偏重于通才教育,多培养通才。本科院校办学一味求大、求全、求高是错误的,一些高水平的行业性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片面追求综合化也是错误的。

第二,可以通过多科性与综合性大学专业学科群实现。《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教育5A即本科教育专业学科分为基础理论型、研究准备型与高级技能型三种类型,其中,前两种基本上属于通才教育,后一种基本上属于专才教育。在本科层次上,既有通才教育,也有专才教育。本科层次的通才教育是硕士与博士层次专才教育的准备、过渡与基础。多科性与综合性大学专业学科齐全,学科资源容易转化为教学资源,既可以在本科层次上做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举,也可以在本科层次通才教育的基础之上实现高层次专才教育,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呈金字塔型结构的高层次专才。我所在的中南大学,近年来一直坚持通才教

育与专才教育并举,不断在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间探索建立有效结合点和平衡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探索通专兼顾与兼容型人才培养途径,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可以通过多科性与综合性大学的厚基础、宽口径学科教育实现。学生智能倾向存在差别,兴趣倾向也存在差异。学生的智能倾向与兴趣倾向,如果与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不相符合,不但知识、能力与素质无法健康发展,而且意志与志向会遭遇挫折,进而影响人格健全发展,这对于学生个人、对于学校、对于国家,都是损失。在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时将他们一次性绑定在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路径上,是对他们智能与兴趣差异的忽视与忽略,是一种高风险教育行为。多科性大学与综合性大学有条件也有责任规避这种风险。在这方面,中南大学近年来进行了有益尝试,如在本科教育实施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发挥学科群优势,从2008年起,按学科大类招生,学生按学科大类入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智能倾向显现充分,兴趣倾向也表现充分,再进入相对明确的学科专业学习,初步形成了通专合一、通专弹性分流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模式。

60年代开始着手通才教育改革的美国哈佛大学,目前探索的就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问题,比如让学生自主决定教学计划等。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将通才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结合将是整个高教改革的更高目的。 ①

参考文献

1、肖玉梅,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高文兵,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应并行不悖[J],中国教育报,2009,(4)

3、白仲航、郭越、刘学伶,对大学如何培养全面人才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10,

(19),第65~66页

① 钱冬生,美国大学的通才教育和学分制——兼谈本科生的学业设计,2010年5月


相关内容

  • 一专多能研究方案
    "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实习保险工作与中职资助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 <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岗位需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研究>研究方案 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部申报的课题<以就业为导向,适 ...
  • 真格基金王强:从帝国到流沙,我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思考 | 笔记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在薄薄的冰层上滑冰,唯一不掉进冰窟窿里的秘诀,就是你奔跑的速度要快过它坍塌的速度." 所以在这个一切都在流变的时代,你是否能在流变失去方向的一刹那,把握住方向,是生存下来最根本的问题. --真格基金 ...
  • 黄执中16篇辩词
    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 正方: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墨尔本大学) 反方: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世新大学) 胜方:反方(世新大学) 总结陈词 反方世新大学队 黄执中:大家好!我们今天在这边告诉大家,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其实我们不是要来消灭广 ...
  • 雅思写作范文系列之教育篇
    雅思写作范文系列之教育篇 摘要:100教育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雅思写作范文系列之教育篇供考生们参考使用,更多雅思辅导请继续关注100教育. "滴水穿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
  • 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没有「班级」这个概念?
    [万桃桃的回答(83票)]: 美国大学本科没有"班级"概念的根源是学分制.美国的高中绝大多数也是实行学分制的,没有班级的概念.学分制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的选课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1872年学分制在哈佛大学作为一种制度 ...
  • 人力资源作业
    一.为什么说人的管理是第一的? 1) 因为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活跃. 最积极的因素. 2) 人的技术水平.劳动效率以及科学的.技术的.社会知识的储备对对经济增长起重要作 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的 ...
  • 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到底
    [摘 要]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是最近二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潘懋元先生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笔者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从以下方面来解读潘先生关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想:一是通过"三个方面"."三个维 ...
  • 1从[史蒂夫乔布斯传]看乔布斯管理风格
    从<史蒂夫乔布斯传>看乔布斯管理风格 摘要:乔布斯之所以成功的打造出世界一流的苹果公司,离不开其优秀的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经营理念,同时他也是企业领导者的卓越代表,广大企业领导者应该学习乔布斯的领导能力,从实践和理论上丰富自身综合 ...
  • 大学应该这样度过
    大学应该这样度过 1.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 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 ...
  • 英国的文官制度
    英国的文官制度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文官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不过当时主要是国王选择官员,一般视为国王的仆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旧的官僚机构解体,当时事务较多,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文官由此萌芽.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后,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