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5课 - 范文中心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5课

08/06

15课 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性,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2、态度: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运用: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活动,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

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

(一)本课在单元中地位

本课是本单元的结束,也是全书的归结点,讲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及人人有责的具体要求,从人们最为关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谈起,通过概念、内容、要求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党中央相关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归结点是学生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所以,本课内容也是教材的重要板块之一。

(二)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

本课在结构上设三个目,由三部分内容构成。立足点是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正确认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必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及发展途径。因此,第一目是“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从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及发展途径谈起,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及意义。第二目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介绍科学发展观的内含和实质等基本理论,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第三目是“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发

展”,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使青年学生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活动,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这三部分内容之间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个体紧密相联的关系。

二、本课重点难点

(一)重点点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按照这个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现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难点剖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四位一体”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按照这个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旗帜问题;经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3、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发展及各个构成要素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全面发展所包括的各个构成部分不仅得到发展,而且发展速度或数量比例关系的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既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连续性、持久性。

4、如何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新时代的公民,应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实际行动参与身边和谐社会的建设。勤奋学习,努力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立足本身,从我做起,自觉、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潮中去。

三、案例分析与思维拓展-

(一)案例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有4个案例,基本涉及了本课内容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教师根据需要可以寻找相关的如选择一些很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寓言故事:象古代有个寓言故事叫歧路亡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可以列举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名事,启发理解共同志向、和谐关系建立对远大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等等。

1、案例引导

●政府的制度构建和政策的引领、推进有哪些方面?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身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以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倡导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得到尊重、支持、肯定。健全、完善社会组织机制、社会管理,使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而且应当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作为一位当代公民,应如何自觉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微尘,由一位普通的市民,数次向灾区捐款,发展成为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出现在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代表着每一个关爱他人的人,代表一种社会力量。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角色,都各守其则,尽职尽责。我们每一个人,就像社会中的一粒微尘,一砖一瓦。应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厦贡献力量。

2、 极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这段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这段话体现的是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中的博爱精神. 其含义简单说,就是要求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 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要让人们在年老时有人奉养,以终天年,年轻的时候,社会提供条件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在社会的呵护下成长,鳏寡孤独的老人及有疾病残疾的人,皆能有所养。这是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的要求,。

孟子描绘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是说尊敬我的长辈, 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 爱护自己的晚辈, •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同样体现的也是儒家的仁政博爱思想。

●你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吗?小李为什么能这样做?

诚实是每个人的为人之本,古往今来,以诚实守信获得成功的人数不胜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应该弘扬诚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用人单位,在进人与用人方面也越来越重视“诚信”,在招聘大学生时提出的要求是“德才兼备”, 这自然也包含了“诚信”。小李以诚信受到领导的好评,诚信为人,诚信工作,本案的结尾是小李被破格留在了这家企业,可以说,诚信就是竞争力,就是效益和成功。我相信,今天做到诚信的学生,明天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也一定能取得突出的成就。

(2)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你了解他的事迹吗?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实现社会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公交汽车驾驶员黄志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职业人,一个社会建设者的社会责任和神圣使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作为青年学生,既是受益者,又将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从现在起,就要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中去。

(二)、思维拓展

本课的思维拓展是提出对和谐与和谐社会如何理解,以及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列举一些问题,如:对诚信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问题;等等。

●怎样认识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内涵? 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有效的系统。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过去我们曾经犯过错误,拼资源,拼消耗,无论对于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根本性的伤害。我们必须和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适应的理念,并落实到行动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哪些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诸多问题, 包括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分配不公和腐败、“三农”问题、就业难、社会安全和社会保障问题等。为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社会各群体间的利益协调关系等。同时, 还要针对存在的难点问题, 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

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点与方法

(一)关于“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的教学

对于这个问题采取案例资料导入课题与基本知识内容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中间穿插名词点击与相关资料链接扩展知识。可采取多媒体课堂讲授的教学手段。其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教学,通过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内容与教师的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认识,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活动,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含和实质”的教学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内容与教师的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结合活动平台的活动内容要求,理解国家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观念和意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三)关于“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教学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内容与教师的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同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进一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以实际行动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活动,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

二、知能拓展与实践

(一)相关背景知识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名词点击”与“资料链接”,已经给予了适当知识扩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最新知识或资料。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指我们党为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在一定时期确定的各项工作总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化的。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 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要求。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又将这一任务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1964年底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97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把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在探索中逐步得以明朗。党的十二大报告鲜明地指出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富强、民主、文明”是一个完整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党的基本路线中包含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和“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的形成,以及1986年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正式提出,集中反映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认识。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出发安排战略布局,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总体布局之中,从而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并且把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容写入党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按照这个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也正是我国从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提高到2020年3000美元的阶段。据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将出现新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可能持续扩大,人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在加剧。社会结构和各种利益关系的变动加快将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因此, 这个阶段尤其需要正确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总体看来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小,经济水平不高,如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一天收入不到2美元,刚刚超过联合国开发署(UNDP)提出的人均一天一美元的贫困线标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农问题等依然很严重。现行发展模式的代价不仅是经济、生态、资源、环境方面的负效应,而且还有政治、社会方面的负效应,由于管理上的漏洞等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增加了社会成本和政治风险;中国的民主、法制、自由、平等观念还比较薄弱等等。

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两个没有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另一个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重要

矛盾没有变。如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关键时期。因此,我国需要继续发展,而且要科学地发展。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 和谐理念的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谐社会, 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 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是一个稳定、有效的系统概念,是指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状态,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1)“和”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理念。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儒家强调以礼乐制度支持的人际和谐。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

(2)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就提出过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3)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

(4)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一贯追求的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在1956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和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庄子:

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 。

⑸“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背景是: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理想目标,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历史背景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处于起飞阶段。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特殊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充满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调整、冲撞,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凸显。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文化背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在西方,“美在和谐”是一个古老、亘久而又日新的命题。

⑹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活动平台”的组织与设计

本项课堂活动内容的题目是“环保工程设计”。活动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环境保护对国家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观念和意识。基本思路是:首先要求学生作好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了解环保的作用和文化等相关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讨论确定设计图标方案,搜集相关参考资料,并用计算机设计出代表环保工程形象的图标,然后上课进行展示、交流,教师课上对于学生的课前准备和和课上参与做出评价,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梳理和总结并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在此项课堂活动中要求教师以启发和鼓励学生为主。展示品的具体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的时间以5分钟左右为宜。要求学生参与活动要主动、积极,展示的具体内容客观、实用。举办此项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体现学生对活动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用结合,

学思并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三)“实训营地”的组织与设计

本课实训营地内容的题目“手拉手活动”。活动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含义,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及意义。基本思路是:首先让学生作好准备工作,给学生布置任务,选定活动范围,要求学生活动前要拟好了解班里贫困地区、富裕地区同学的生活状况等相关事项的提纲。然后课上选两地的同学代表分别说一说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两地的同学结成对子,在生活上,学习上互相帮助,活动后要写出调查报告和体会。

此项活动要求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向学生强调几点要求,讲文明,讲礼貌,与别人谈话时必须用文明礼貌用语。请教问题时要虚心,做好记录。要求学生表现要主动、踊跃。举办此项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同龄人、了解社会,学思并进,激发学习热情,加深对和谐社会,人人有责理念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实践与探究”的组织与设计

1、探讨问答

安排此项内容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及网上查阅或其它方式掌握的材料,使学生了解、认识曾被称为“欧洲的乞丐”的爱尔兰是一个农业国家,视教育为国家发展之本,建立并实施了一套适合本国特色的教育体制,使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基础条件都相对落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以教育为根本,同时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教育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及配套的体制,我国一定会立足于世界之林,从而树立民族复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材料说明

安排此项内容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循环经济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及网上查阅或其它方式掌握的材料,使学生了解、认识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观对当今经济社会、特别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 ·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也就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形式,而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体现了新的经济理念、新的生产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强调自然资源的循环,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利用科技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在生产中循环使用资

源,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的同时,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北京建成的国内首条废旧塑料回收生产线 ,实现了“塑料瓶—消费后废瓶—再生塑料块 —塑料瓶”的循环,便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缓解资源制约的矛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发展观对当今经济社会、特别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国共同的艰苦努力,我们作为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观,立足岗位,从我做起,做循环经济的积极践行者。

3、 方案设计

此项活动的主题是“方案设计”,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理解科学发展的内涵及重要性。基本思路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及网上查阅等方式掌握的材料,围绕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人口出生率及贫困人口数量等几个方面,以列表格的方式通过数据对比毕节20之前与20年之后的发展变化状况。

此项活动要求教师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引领,要求学生通过详实的数据资料了解、认识曾经是闻名的贫困地区的贵州毕节地区如何以开发扶贫为重点、以生态建设为特色、以人口控制为重要内容, 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绝处求生 ,脱贫致富,成为贵州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毕节模式,从而引起世人瞩目。

4、 社会体验

本课活动的主题“介绍A 企业的成功经验”。活动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认识我国企业的科学发展状况。基本思路是:首先把学生分若干个小组,拟定好采访提纲,利用课余时间到A 企业调查采访,通过向管理人员和职工咨询,观察、了解此企业的有关节能、节约状况;调动员工积极性做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等方面的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和谐发展的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的成功之道,采访后要写出报告资料。

此项活动要求教师在布置任务前要向学生强调几点要求,如走访时与人谈话要注意讲文明,懂礼貌,请教问题时要虚心,做好记录,并注意公共安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表现要主动、活跃。学生还可以对走访的内容整理总结,制作表格(见后表格)。举办此项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成功之道,论理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职业责任意识。

5、 走访生态园或参加义工(或志愿者)活动

本想活动的主题“走访生态园或参加义工(或志愿者)”,活动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生态园或者被服务对象的状况。基本思路是由学校教师联系确定走访的地点。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参观或者参加义工服务活动,学生写出一份感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进行总结。

此项活动要求教师在布置任务前要向学生强调几点要求,如走访时与人谈话要注意讲文明,懂礼貌,请教问题时要虚心,做好记录(或做义工表现要主动、积极),并注意公共安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对走访的内容整理总结。举办此项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论理结合,学思并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问题与解答

一、疑难问题

1、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它不仅指经济发展,而且还包括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观就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不同,人们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因此,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发展问题的科学的看法和指导观点。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从总体看来目前经济总量小,经济水平不高,如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一天收入不到2美元,刚刚超过联合国开发署(UNDP)提出的人均一天一美元的贫困线标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农问题等依然很严重。现行发展模式的代价不仅是经济、生态、资源、环境方面的负效应,而且还有政治、社会方面的负效应,由于管理上的漏洞等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增加了社会成本和政治风险;中国的民主、法制、自由、平等观念还比较薄弱等等。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的重要矛盾。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因此,我国不仅需要继续发展,而且要科学地发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发展

在我国,民本思想即认为民心背向决定着国家的存亡与发展,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人民群众的利益至高无上,并以人民群众的喜怒、贫富作为施政的基础与标准,是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思想资源。

民本思想起源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民本思想也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孔子提出“仁”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孟子则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孟子认为,施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的思想。与孟子相比,荀子更强调民众力量的两面性。一方面,荀子明确地提出了“上之于下,如保赤子;下之视上,欢如父母”(《荀子•王制》)的“父母官”思想;另一方面则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老子提出“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应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也体现了关注民生的方面。

后世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以及其他朝代中的某个时期,都基于重视民生而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与政治稳定构成了这些强盛时期的共同特色。如果从中国历朝历代皇帝的角度讲,对民本思想体认得最明确的,应当是唐太宗。《贞观政要》中,详细而且多处地记载了唐太宗对民本思想的观点。《贞观政要》一开首,在《君道》篇中,唐太宗就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又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贞观政要•政体》)唐太宗君臣以民为邦本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自觉性也是相当强的。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思想,贞观之治成了中国专制社会盛世的高峰。

民本思想到了明末清初,有了一个飞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的“君为民害”论、“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一方面是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超越,因而可称之为“新民本”思想。之所以称为“新民本”,是因为他已经超越了自《尚书》《孟子》以来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范式,而开始走向民有、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的新范式。

3、 西方的“人文主义”

在英语中,“人文精神”一词是humanism ,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一词源自“人文学”(Studiahumanitatis )。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位。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以反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及其一切残余,因此也称为人道主义。中国习惯于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这种

思潮称为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以后的则称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理论形态和特色。狭义的人文精神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的人文精神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及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重视人的自由意志和利益,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的优越性。人文精神是以往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西方人文精神之源——希腊先哲的思想:以泰勒斯为代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产生意味着古代西方人自主意识的产生,而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智者学派的产生,说明西方人的哲学眼光从自然转向社会,也意味着西方人文精神的出现,他们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苏格拉底发展了智者学派的思想,提出了“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的哲学主张,将哲学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古典时代最后一位大哲学家,他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把希腊哲学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了顶峰。

欧洲人文精神的复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促使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他们打出了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形成了人文主义社会思潮。此时的人文主义其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16世纪,人文主义精神对人们思想的解放反映在宗教领域出现了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倡导“人文主义的宗教观”,矛头直指罗马教皇,打击了天主教会。欧洲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进程。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 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思想领域掀起一场更为激进、彻底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继承弘扬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这一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热点问题

1、自主创新——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进行部署实施。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战略布局中,自主创新已不仅限于科技层面,而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更是事关国家全局的政治谋略。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

2、生态文明、绿色经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公平和共享的道德规范。

近代以来,人类通过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由于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的破坏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指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准则,并且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

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而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3、废除农业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税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农业税条例,统一了全国农业税制度。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民每年减负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取消农业税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是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总体上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安排,党中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第五单元自修指南

一、学习书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2《新华月报》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个“为什么”专题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汪青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案例教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5李子彪,梁桂全.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6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8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论科学发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9《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精华》编委会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精华.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0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 文化生活》(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1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8月第2版

12中共中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十七大热点通俗读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洪向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二、网络平台

1、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 该网站依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求是》等杂志,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教、党建、国防、国际、文摘等不同部分,内容丰富,权威性强

2、人民网:人民网的“理论频道”就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党建交流、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时效性的信息。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 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网站开设今日中国、中国概况、政务公开、人事任免等栏目, 方便公众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重大决策。

4、新华网:新华网的时政频道,主题是“聚焦时事热点、关注高层动态”,就党务、政务、人大和政协的工作进行了充分及时的报道,另设有理论、财经、法制等专题,可以查阅相关的知识。

5、中国社会保障网::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保基金、住房保障、社会福利有相关介绍与动态信息。

6、和谐中国网:,设有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文化、和谐理论等栏目。

7、文明中国网,设有文明中国、志愿服务、讲道德做好人、文化惠民工程、国学堂、礼仪学校、世界文明等栏目。

8、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该网站主要介绍我党的要闻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


相关内容

  • 有效德育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德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德育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为今后提高德育课堂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经济政治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 ...
  • 荔湾区政治学科初中命题活动方案
    荔湾区政治学科初中命题活动方案 一.目的 1.整合全区初中政治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支持毕业班的教学.复习.备考,为一线教学提供有效资源.命题活动不仅提供一定量的配套练习,更注重作者的命题立意.参考答案.评分细则等深度拓展,也注重使用者的自主 ...
  • 历史系必读书目
    [教 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 ...
  • 武汉理工[概论]课实践教学报告模板doc
    2014-2015学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报告书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教师评分: 教师签名: 目 录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 ...
  • 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第一阶段实施方案(20**年)
    安顺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第一阶段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深人实际.深人社会生活,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面.<中 ...
  •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 2007-07-20 21:16:16|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 1.教育的本质:教育(教书.育人)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
  •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学生姓名: 系 别: 政治与法律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 ...
  • 雅典民主如何导致雅典城邦的灭亡
    SHENZHEN MIDDLE SCHOOL 研究性学习论文 雅典民主如何导致雅典的灭亡 张柏豪 论文在线阅读链接 指导教师 年级 班级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黄睿 2013级 高二11班 zhang.baihao@foxmail.com [ ...
  • 九年级政治期末复习计划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期末复习计划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培养综合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实现本学科的教学及复习目标,特定期末复习计划如下: 一. 学期复习目标: 复习范围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 1.18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