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丹的愚蠢与荆轲的无知 - 范文中心

太子丹的愚蠢与荆轲的无知

05/08

太子丹的愚蠢与荆轲的无知

作者:殷嘉琴

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3年第03期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从文学的角度看,这篇历史散文融史学家与小说家的笔法于一体,情节设计颇具匠心:从秦军大军压境,到计议行刺、求取信物、易水诀别、计见秦王、秦廷行刺、遇难身亡,环环相扣,悬念丛生,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荆轲的忠义、深沉、机智、果敢、视死如归等性格特质在这一系列情节中被展示得淋漓尽致。然而,如此周密的行刺最终仍以失败告终,并由此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进程,这说明了什么? 掩卷沉思,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里还隐藏着作者不愿明说的真意——燕太子丹不是称职的谋国者,恐怖主义行为无助于救亡图存。

燕太子丹早年曾在秦国为质,饱受屈辱,中途逃归,对秦王怀有刻骨铭心的恨。很多时候,仇恨会蒙蔽一个人的理智,而太子丹是最不应该让仇恨蒙蔽理智的,因为他必须面对燕国的生存和发展。在弱肉强食的那个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博弈需要靠实力说话,国家的安全建立在强大的国防和经济实力上,作为储君的太子丹应该明白这一点。按理说,他在秦国为质多年,对秦国的国情、政治经济制度、军队建设情况是了解的,回国后应该辅佐其父借鉴秦国经验,励精图治,奋发图强。遗憾的是,他把心思用在了结交游侠、蓄养刺客等方面,任凭时间一点一点流逝,当秦国灭掉赵国、陈兵燕国南部边境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国家已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

本来,秦军并没有立即进军燕国的打算,他们在灭赵之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需要休整、补充兵力。这给了燕国战略缓冲的时间。当时,燕军的战斗力尚可,又有对秦军底细非常了解的樊於期统率军队,与秦军周旋一阵子是不成问题的。此时,燕国如果能与齐、楚、魏等国联合抗秦,秦国难有胜算。事实上,秦灭韩赵之后,齐、楚、魏等国也深感唇亡齿寒,有联合抗秦的愿望。遗憾的是,在最需要审时度势之时,太子丹没有从军事和外交上着眼去解决国家危机,反而选择了行刺。殊不知,从他做出这一决定时,燕国就被送上了不归路!

毫无疑问,荆轲是实施刺杀行动的绝好人选。从设计刺杀方案、骗取秦王信任等情节看,他不愧是一位注重细节、颇有心智的高明剑客。然而,和太子丹一样,由于缺乏战略大局观,决定了他的小聪明不能演变成救亡图存的大智慧。为了求取信物,他和太子丹做了一件很愚蠢、荒唐的事——取樊於期的人头。

从课文的表述看,也许很多人认为樊於期是自愿授首,怪不得太子丹。但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太子丹虽有不忍之心,却默许了荆轲的杀人建议。在燕国,没有太子丹的许可,谁敢取樊於期的人头?因此,当荆轲向樊於期道明来意时,樊於期还有别的选择吗?天下之大,已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自杀是最明智的选择,否则荆轲会强行砍下他的人头。

秦王为什么愿出千金、封万户侯购买樊於期的人头,那是因为樊於期曾是秦国名将,对秦国军队太了解,对秦军的战法很熟悉,他活着就是对秦国的一大威胁。相应地,只要有他在,燕国在军事上就有了一张对付秦军的王牌。逼死樊於期,等于自毁燕国长城,去掉了秦国的心腹大患,秦王就更不把燕国放在眼里了。

燕太子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次刺杀行动上,不惜耗费巨资购买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淬之以剧毒,甚至用活人来验证匕首的锋利程度和毒药的致命性。当荆轲因等待一位得力助手而稍作停留时,太子丹便怀疑他改变主意、临阵退缩,并亲自前往催促。不得已,荆轲只好仓促前往。送别的场面非常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廷大殿之上,秦王天威赫赫,秦武阳惊惶失措,荆轲谈笑自若,一切水到渠成,图穷匕见。具有一流心理素质的荆轲本有机会夺取秦王的性命,然而,关键时刻,他改变了主意,想“生劫之”,逼迫秦王立下永不犯燕的契约,然后回燕国复命。既然他不想取秦王性命,那就注定秦王不会丢命,却会要了他的命。秦廷搏击的场面惊心动魄,秦王拔剑“断其左股”,荆轲在“被八创”之后,被秦廷卫士乱刀砍死,却没有达成任何行刺目的。

其实,就算荆轲能劫持秦王,逼其立下永不犯燕的契约,又能怎样?秦国乃虎狼之国,什么时候把外交契约当回事?当年楚怀王客死秦国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弱小的燕国又怎能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纸空文上?因此,不管结果如何,荆轲都不可能活着离开秦国,燕国也不会赢得苟安!这是弱国的悲剧,也是荆轲的无知!

秦王在盛怒之下,诏令增兵赵国,立即对燕国用兵,燕军抵挡不住,燕王万般无奈,只好派人斩了太子丹的人头向秦国谢罪,此时燕国大半国土已归于秦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可见,太子丹谋国很不称职,害人害己害燕国;荆轲重然诺,轻生死,不成功即成仁,固然令人钦佩,却不知拯救国家不能靠恐怖行为,除了做无谓的牺牲,只能招致敌国更疯狂的报复。一个愚蠢,一个无知,以此救亡,安能图存!

怎样自我激励 美斯蒂夫·帕拉拉斯

怎样自我激励

美斯蒂夫·帕拉拉斯

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品质:能够自我激励。它是燃烧在我们心头的火焰,使生活成为坚定沉稳地开往目的地的列车。

一、允许自己梦想,它是有朝一日能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土壤。站在埃菲尔铁塔上、时代广场中央和在长城上漫步,这个真理更有深意,因为没有梦想任何成功都不会被创造出来。你的梦想属于你个人而不是一群人,也不需要任何人的批准,只要你认可就够了。

二、根据直觉行事。学到的知识有时并不可靠,甚至危险,内心的感觉才是激励的源泉。黑暗中行走,直觉是引导你走向光明的灯笼。直觉的最初源泉是感觉和情感,也可能是头脑深处一个模糊的想法,明智的做法是聆听细微的声响、确认来源并分析收集到的原始材料。

三、要勇敢。恐惧可以使人失去能力,但勇敢能给我们带来激励。勇敢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战胜它的勇气,每当你面对恐惧而又战而胜之,胜利的喜悦就会产生激励——激励你攀登新的高度,与更高大的巨人搏斗。要敢于冒险,生活既可能反复无常、异常危险,又可能令人激动、富有意义。冒险并不意味着鲁莽行事,而是贪图安逸、甘于现状和敢作敢为、奋发进取之间的不同。

四、不纠缠于过去,对新生事物充满热情。因循守旧会耗尽你的精力,清理过去经历过的肤浅之事是一种感情锻炼。清理生活中旧事会很痛苦,但这样的痛苦很快就会转化为你敢于放弃它们的动力,取得新成就的激励会督促你前进。失误、错误、失望会像魔鬼一样纠缠于你,消磨斗志的回忆很容易成为争取新未来的羁绊,所以要忘记它们。

五、消除使人感到无能为力的担心。思想会走神——有时进入恐惧和晦暗的境界,要能够控制它。这样的生活习惯可能成为你失败的原因,扼杀能够激励你前进的情感,所以要消除没有客观基础的担心。如果你的担心和忧虑没有根据,最好将其择弃,因为如果它们不真实,带给你的只有痛苦而没有任何好处。


相关内容

  • 荆轲刺秦王小品台词
    荆轲刺秦王(多幕剧) 时间: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27年(秦统一六国前六年)秋. 地点:燕国京都蓟城和秦国都城咸阳. 人物: 太子丹--燕王喜之子,曾做为人质出使赵国和秦国,因不忍秦王的侮辱而逃回燕国. 鞠武--太子丹的老师.荆轲刺秦王小品 ...
  •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 ...
  • 高考作文万能素材集锦[七个经典人物]
    高考作文万能素材集锦<七个经典人物> 一.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杜甫 1.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 ...
  •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有勇有谋的刺客的事迹,他们身上展示出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与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刺客列传 形象对比 精神价值 <史记・ ...
  • 2于易水送人
    于易水送人 学习目标: 1.在故事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易,宾,冠,昔"4个生字. 2.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诗意. 3.在读中想象诗的意境,抒发情感. 4.体会诗人的"借景抒情",明白诗人抒发的情怀. ...
  • [〈史记〉选读]重点翻译复习资料(1)
    <〈史记〉选读>重点翻译复习资料 <项羽本纪> 1.每吴中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译:每当吴中有大工程和丧事,项梁常替他们主办,暗中用兵法组织部署宾客和子弟,借此了解他们各人的 ...
  • 中国电影的帝国大厦
    作者:刘树生 电影创作 2000年03期 一 中国电影已然走入低谷,这肯定是个不争的事实.八十年代那红火场面已经被疲软和低迷所替代.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九个有拍片权的制片厂,几乎无一例外地完不成拍摄指标.因为现在的电影厂,拍一部赔一部!像北 ...
  • 高中语文人教版课文中出现的倒装句
    倒装句 必修1-2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 <烛之武退秦师> 以其无礼于晋(正常语序:以其于晋无礼) 佚之狐言语郑伯(正常语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与君(正常语序:若亡郑而与君有益) <荆轲刺秦王> 燕 ...
  • 保定历史,文化,古迹征集
    保定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城市.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就是燕国(遗址在保定易县)太子丹与荆轲抵抗暴秦的千古悲壮!白洋淀纪事是保定人民抵抗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写照,其中自然洋溢着优美的自然风光----荷花淀伴着芦苇 ...
  • 童心无敌,无知者无畏
    童心无敌,"无知者"无畏 ------对<皇帝的新装>文章主旨的探究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品,一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童话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