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鲜血梅花]的反叛 - 范文中心

论[鲜血梅花]的反叛

08/04

论《鲜血梅花》的反叛

田江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鲜血梅花》是余华先锋短篇小说的代表

之一,其对传统文体的颠覆,对复仇主题的消解以及对

一、对武侠小说传统叙事的否定

目前,人们对《鲜血梅花》是否属于武侠小说颇有

个体生命的观照使小说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小说对环

境的隐匿则使对文本的深层解读遭到拒绝。

争议。《辞海》认为,武侠小说“内容多写侠客、义士协助

清官破案和除暴安良”,“对封建时代社会政治的黑暗

关键词:武侠复仇个体生命世界隐匿反叛《鲜血梅花》是余华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代表,讲述

了阮海阔身负梅花剑为父报仇的故事。作者通过对武

有所暴露,但都持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1)(嘲) 。按照一般的理解,武侠小说中必然包含“武”与“侠”两个因

素,主人公的侠义武功、险象环生的江湖以及宏大精彩的打斗场面是其必备的要素。《鲜血梅花》的主人公阮海阔,“虚弱不堪”,“没有半点武艺”,“脸上丝毫没有阮

侠小说传统叙事的颠覆和对复仇使命的消解。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对个体生命的观照。同时,小说文本叙事背景的隐匿,使得读者在探究主人公精神世界

时的不确定性增加。

进武的威武自信”,不具备武侠的素质。阮海阔在江湖的闯荡并没有什么惊险之处.倒是弥漫着太多的美好

温馨;小说中理应有胭脂女、黑针大侠与各自仇家斗智来,两板斧下去”,到后来被宋江害死,也心甘情愿。

以上所述正是《水浒传》中宋江的矛盾性所在,这些矛盾其实源于宋江性格的多重性。作为封建社会不得志的文人。宋江有着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他疏财仗义、济弱扶贫、孝亲敬友.这是他性格的温柔敦厚的一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人物来表现。作者在构思过程中,人物的形象和做事安排好像

是同时成熟的;但事实上。一定是心中先有了呼之欲出的人物,这才组织起故事来。如果不是这样,作品就难

免(甚至一定会) 是概念化。”我对这一论说深信不疑,

而且,我还认为,施耐庵在写冰浒传》时心中一定已经

有了各个英雄人物的形象。至于宋江。我想施耐庵也一定看到了他的矛盾性和多重性。他把这个有着多重性格且矛盾重重的人物写下来,让读者去读去说去评,也

未尝不是另一种高明。

施耐庵塑造的宋江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他的一生中,我们会时常看到他身上的矛盾性,施耐庵抓住这一系列的矛盾来刻画宋江性格的多重性。

一般读者都认为宋江是个忠义双全的人。《水浒传》中也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但实际

面;他效忠皇帝,讲义气,这是他性格中正统思想的一

面;他明处为大家办事,暗处结交江湖大盗,这是他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他聚众反国,题诗言志,这是他

性格中反叛的一面……施耐庵通过描写宋江充满矛盾

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

上。宋江在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当一般干部时.便有意放走官府要捉拿的晁盖等人。并继续与那些人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还上过梁山。单纯从这几个方面看,我们可以讲宋江很够“义气”。但讲宋江“忠”.就有些难为情

了。就这样,文章用种种矛盾让其游离在忠义之间,精妙地刻画其内心深处的矛盾性。如:放走晁盖后.宋江似乎不讲忠,也不讲什么“国家法度”。而发配江州时,

综上所述,林冲等是《水浒传》中作者所赋以浓色重墨,着力描写塑造的忠义侠胆英雄,在他们的身上,寄寓了作者(众多读者) 及劳动人民喜好情感和是非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善良、忠厚,呵护弱小,忠于爱情,在平和时期能忍辱负重。在民族危难之时不畏强敌.敢于拍案而起,身为人先的优良品德真实写照。我以为,《水浒传》塑造了一个个光彩照人的英雄,也许正是它

传诵千古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范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2]畅广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P252.

梁山好汉劫得他,欲放下他的枷锁时,他却说要不得,

“此乃国家法度”;江州酒楼的反诗,更是“白纸黑字.铁

证如山”,“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笑

黄巢,造反心态跃然纸上,等到上了梁山,他又一心忙于招安,还说“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等等

[3]转引自王晓家.水浒琐议[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P357.

[4]毛德富.中国古典小说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风貌[M ].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2002年.

[5]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引自陈曦钟辑校.水浒传会评本(上)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水浒传》写宋江“仗义疏财”,很讲义气。但遍览全

书,并没有几个穷苦人家得到宋江救济。倒是许多贪官强人,土豪劣绅笑纳过宋江奉上的大绽银两.铁牛初见宋江

时,曾受过他几绽银子,但那银子却似乎整整管了铁牛一

辈子。宋江好几次讲要取铁牛的头,铁牛“却并不跳将下

18

[6]刘省平.历史的悲剧悲剧的历史——论

传>的内涵[J ].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春之卷.

比武的精彩描写.作者却让其通过白雨潇的话轻描淡写地带过。不过,这篇小说虽然与金庸、古龙等作家笔

下的武侠小说大不相同.但其中却包含着许多武侠小

说的元素:武林宗师阮进武的秘密被害.梅花剑的神奇威力,满身涂满剧毒花粉的胭脂女。用黑发做暗器的黑针大侠,世外高人青云道长和白雨潇。……笔者认为。与其为小说是否属于“武侠”而各执一端。倒不如认为

《鲜血梅花》是对武侠小说传统叙事的反叛。

与传统武侠小说相比,《鲜Ⅱl L 梅花》的确是一种反叛,它是先锋派作家余华悉心构建的对传统的一种颠覆。这种颠覆也就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所说的“陌生化”。“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x , -J 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2](㈣。,作为一种叙事策略,陌生化使创作者“不但制造惊奇和新鲜的感受,而且还可以不必在乎时局的禁锢和牵连.尽可能

展示真实内心感觉”[3】。《鲜血梅花》对武侠小说的“陌生化”处理,既拓宽了武侠小说的叙事方法.又对人们长

期形成的阅读习惯提出了挑战。陌生化叙事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从习惯中解放出来。当

然,这也可以看作是余华“反体裁”写作的尝试,是对梁

羽生。金庸等武侠叙事经典模式的突破。

二、对复仇命题的消解

在小说《鲜血梅花》中,复仇的命题被作者消解殆尽。阮海阔被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按一般的逻辑.

阮海阔应该是到处拜师学艺。待武功学成后为父亲报仇。然而。小说的叙事却总是让读者意想不到:阮海阔

外出寻找杀父仇人,母亲为了增强他的决心自焚而死.但阮海阔并不争气,他漫无目的地漂泊漫游,任性而为;他与胭脂女、黑针大侠、白雨潇以及青云道长的相遇都是出于偶然;当白雨潇询问阮海阔在找什么人时,他的回答是“找青云道长”.明显偏离了母亲的遗嘱:在遇到青云道长时,阮海阔首先想到的不是找出杀父仇人.而是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委托他向青云道长打听之事……在阮海阔看来,为父亲报仇是一种“毫无目标的美好漂泊”,在得知自己找到了白雨潇时,他“低头沉吟了片刻”,当得知杀父仇人已经死去时,他没有丝毫的

高兴,而是“内心一片混乱”。整篇小说以“武侠”为外

衣,构筑了一个温和的为父报仇之旅。

阮海阔的“不作为”是可以原谅的。客观上。他身体虚弱,不会武功。而杀父仇人又隐藏在茫茫人海中,很难找到,这些都可以成为他的理由。主观上他在寻找杀父

仇人的过程中,行进方向并不明确,连最基本的复仇的

意识都没有。在遇到白雨潇时。他因为白雨潇的名字“开始在他的漫游里渐渐消散”而错过了一个机会.在遇到青云道长时,他因为“好心”而再次错过了机会。正是这

两次机会的错过.使复仇的命题一再延宕.而梅花剑的斑斑锈迹,则象征着复仇命题的消隐,毕竟“千百年来无

数壮士为剑术的发展呕心沥血.无数骚人为宝剑的光华歌吟赞叹。宝剑成了最适合于侠客打斗的而且最有文化

味道的兵器”[4](啊) ,梅花剑的锈蚀是对暴力,对复仇的消

解,它预示着一个没有纷争的美好世界的到来。

复仇意识是武侠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诉求。“报恩报仇。报德报怨。大而事关国家兴亡,小而至于个人荣辱。知恩不酬或者有仇不

报,都有悖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5】胛15) ,作者为什么要

消解这一命题呢? 笔者认为。这是敏感的作家对历史反思的结果。在中国人的心理文化意识中,复仇是很自然的现象,正所谓“有仇不报非君子”。正因为如此。人们痴迷于没完没了的复仇影视,陶醉于子报父仇、有仇必报的故事,甚至对复仇有了特殊的崇拜情结。冤妇窦娥的诅咒让人们百听不厌,《水浒传》的忠义被人们代代

传颂。人们对武侠小说更是情有独钟。但是,“武侠小说

看起来是一个浪漫美丽的世界,但实际上是一个很不理想的社会;一个只讲暴力,不讲法律的社会”【6】(啊) ,在武侠小说里.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的行为加上一个冠

冕堂皇的理南.其结果是每个人都是“正义”的.可每个

人又都是受害者。“武侠小说中‘必然表现然而却不能

公开面对的潜在动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文明人身上

潜藏的嗜血欲望”[,](啷) 。作家对复仇命题的消解,并非

是善恶是非标准的缺失,而是x, -t 历史的批判,是对国民

性的反思。对阮海阔来说,他的“不作为”是“合理”的,毕竟在一个颠倒混乱的世界,是非善恶并非如此简单,其父阮进武的死也许是遭人陷害。但也不排除罪有应

得的可能。阮海阔眼中的江湖.没有什么正道人物:黑

真大侠是使暗器的高手。胭脂女是有名的毒王.而青云

道长和白雨潇.虽然看不出是“坏人”.但也不见得是什

么“好人”。对复仇命题的消解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

层反思.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充满了斗争与暴力,充满了

对血的嗜好,我们乐于观赏“坏人”、“敌人”的痛苦,可性与法制的呼唤.这种反思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法制观

念淡薄的社会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不管英雄们多么侠义,他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在一个法制社会里,任何生命个体都没有对别的生命个体生杀予夺的权力。

三、对个体生命的观照

《鲜血梅花》的“反体裁”叙事,不仅消解了复仇命题,还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观照。在中国文化中.传统

的“孝”包括“遵行其(指父母) 遗教”[8】(P75),作家笔下的

阮海阔显然是一个“不孝子”,他没有遵从母亲的遗嘱。而是选择了“逃避”。在阮海阔看来,为父亲报仇不是目

的.漫游本身却是如此美妙:在走近胭脂女所在茅屋时,“渐渐嗅到了一阵阵草木的艳香。那气息飘飘而来,如晨雾般弥漫在茅屋四周”;在走进一家客店后不久,

“便在附近楼台上几位歌妓轻声细语般的歌声里沉沉

睡去了”,黎明醒来时“月光透过窗棂流淌在他的床上,

户外寂静无声”;当他第二次走近黑针大侠时.“落日的

光芒和作为背景的晚霞使阮海阔感到无比温暖……一

个背负复仇使命的人,也有心情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当他得知杀父仇人以死时,“内心一片混乱”。

先锋派小说家试图结构理性。拒绝被解释,“作家发掘的主要不是客观世界。而是内心世界,追求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的描述……它具有反映现实的一面.有常常把具体社会问题抽象为普遍永恒的人性问题而得出悲观的结论”【9](H 458) 。因此作家笔下产生了阮海阔这样一个“混世魔王”。然而这一人物的塑造是颇有意味的,它

19

,同时也难逃被观赏的命运。作者的批判性反思是对理

娱乐取代切

.——读解《武林外传》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武林外传》是近日重要的文化现象,该剧9.49%,直逼2005年收视冠军《亮剑》(该剧收视率

拼贴和复制了各种媒介娱乐元素。构造了一个网络虚

10.3%) 。此外,在G O O G L E 、百度上搜索“《武林外传》”,

拟空间。该剧取消了历史视角,在欢声笑语中,掩盖了

均可搜到相关网页400万篇以上。《武林外传》的许多经

一切矛盾。其娱乐取代一切则意味着文化危机的出现。

典台词已成为流行话语。虱J 2008年2月还在许多电视台关键词:武林外传娱乐至死历史视角

矛盾

热播,相关的网络游戏也已经开发。《武林外传》作为当

下重要的文化现象值得关注。(以下简称《武》)

2006年春节来临之际,80集古装电视剧《武林外《武》普遍被认为是网络时代的新情境喜剧,[1]也体

传》在央视8套播出,《武林外传》收视率最高达到现了后现代语境下情景喜剧的发展[扪。《武》的成功对网

传达着作家对个体生命的观照,是对人作为“人”的价值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

的肯定。传统观念中,个人的感受是被忽略的,个体必须者解释的最终根据”[13](P367) 。

服从于国家,民族等政治历史学的宏大主题,“群体、社作者让小说中的世界(社会背景和人物心理) 隐会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从认识论的

匿.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主张。余华曾明确表示,“我并不角度看,群体、社会本位是指人们思考问题、选择行为要

认为人物在作品中享有的地位,比河流、阳关、树叶、街

站在群体社会的立场”【10]㈣.而这种群体社会本位“实际道和房屋来得重要。我认为人物和河流、阳光等一样,上是以家族宗法本位为中心的”【11](㈣。生命的价值是通在作品中都只是道具而已”…】。这种主张表现在创作

过给家族,社会,国家带来某种荣耀而实现的,个人只是上.就是对真实的质疑和重构.对理性的怀疑和对传统

工具而已。传统武侠小说叙事中.在对为父报仇的题材的反叛。正是在与传统的张力矛盾中,《鲜血梅花》向读进行处理时,儿子往往被塑造成了一个历经磨难而矢志者显示出它的无穷魅力。

不渝的英雄侠士,当读者在心中对英雄产生仰慕之情五、结语

时,侠士其实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他的人生使命就《鲜血梅花》这一短篇小说,从形式到内涵都给人是复仇,他成了复仇的工具。而作为个人的情感和独立

焕然一新的感觉.是余华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它的成

追求却被压制。“外在目的是指以他物为目的,把自己作功不仅源于作家在文本形式上的努力创新,更是源于

为达到他物目的的手段。这种目的性便总是相对的。其作者对历史的批判性反思和对个性生命的尊重与关

最终目的永远追溯不到:内在目的则是指以自身为目照。闪耀着人本主义的光芒。

的,而把他物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并通过手段和目的

的关系的层层推演。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按一定目的组参考文献:

成的巨大系统,这才是现实而重要的东西。在这个巨大[1儿9]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系统中,人是最高也是最终的目的”[12](1M 14-..415) 。余华的反

[2]什克洛夫斯基等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体裁写作,不仅在形式上花样翻新.在思想上也更胜一

论选.三联书店.1989.

筹。对某个体生命的关照。既是对传统“人是手段”观念[3]刘涛.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语文学刊的批判,也是对生命意识的高扬。

(高教版) ,2007,(7) .

四、隐匿的世界

[4][5儿6儿7]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

在《鲜血梅花》所展现的世界中,一切都被简单化

说类型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了,既没有太多的社会背景和环境的构筑,也没有太多[8]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的人物心理的描写,在读者眼中.阮海阔母子似乎是生社.2006.

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因为我们无从知道他们所[10][11]田根胜,余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上海辞生活的环境,当然也无法了解阮海阔及其他人物的内书出版社,2003.

心世界。我们只能猜测,而这种猜测是没有多大把握

[12]崔志远.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人民文学的。作者似乎着力再现了一个小说世界中的“无我之出版社.2005.

境”,也就是“零度写作”。这种叙事让“由果溯因”的文[13]韩震.思考的痕迹——文化碰撞中的思想生

学批评显得无能为力,而这也是后现代性的特征。“怀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

[14]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5).

20


相关内容

  • 强大的齐国为何不吞并鲁国呢
    齐鲁都是侯爵的大国,公侯伯子男,排在第二等.西周分封公爵的国家没几个,只有宋,虢,州,虞.所以侯爵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大家地位相当,你是常任理事国,我也是常任理事国. 齐国大家都知道了,是姜太公的封国,无论是演义还是小说大家已经都耳熟能详了. ...
  • 鲁迅文艺评论的高度思想要求(1)
    一 首先就鲁迅对文艺创作的思想内容所表现出的文学性质和任务情况,来看鲁迅的评论对作品的高度思想要求. 一部文艺创作思想内容的高下及社会意义的大小,与作家思想的高低有关,也与作家从事创作所抱的态度有关. 人们都能回忆起,鲁迅是怎样投身到&qu ...
  •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摘 要:李清照是一代词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作家.作品中可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南渡前,其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生活,多写闺情,相思,风格婉约,折射出一种自恋型人格倾向以及坚毅刚健和高雅情致:南渡后, ...
  • 向困难挑战_1200字
    向困难挑战 只有经历过炼狱的劫难,才能磨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淌过鲜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拨开云雾,见到彩虹! 记得我读六年级时,老师让我们做一件 ...
  • 我爱木棉树
    严冬,木棉树挺着粗悍的枝干,顽强地与严寒抗争,纵使落尽了所有叶子也一样默默地等待春天来临. 春风飒飒,细雨蒙蒙,不经意的一天早晨,我一觉醒来,被一片火光映红了双眼,只见木棉树光秃秃的树枝上挂满灿烂夺目.红艳逼人的花朵.红硕的花朵在燃烧.我从 ...
  • 致我们即将失去的青春
    致我们即将失去的青春 抒写一首无悔的青春 --题记 青春就像一道阳光,它可以照到你最悲伤的角落,给你温暖;青春就像一首歌,有人喜欢扯着嗓子喊,有人喜欢轻轻哼唱,但快乐就好;青春就像一位老师,教会了我们逞强,也教会了我们假装,让我们明白爱过我 ...
  • 四年级下册经典诵读作品
    时间:9月 卜算子 · 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残破的桥边,梅花孤单清冷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无人赏.暮色黄昏中,梅花已有孤独 ...
  •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艺术中的现代叙事特征
    摘 要:狄金森诗歌的现代特征是文学批评界普遍认同的,而其诗作从叙事角度体现的现代特征却没有被充分发掘。本文从狄金森所选取的视点人物的独特性,所采用的戏剧化和图画法的呈示手法以及所展现的生活多面性的融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说明狄金森与以詹姆 ...
  • 佛山酒中仙
    佛山酒中仙四先生的原名谁都不记得了,因排行老四,年轻时中过光绪朝的秀才,认识他的人,都叫他四先生.民国年间,四先生在佛山大同街开了一间酒铺,叫做三斤半酒铺.为什么会取这么个店名儿呢?这里头有个说法.四先生善饮,而且是无酒不欢,三餐必饮,每顿 ...
  •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_读_史记_淮阴侯列传_刘玲娣
    DOI:10.13388/j.cnki.ysaj.2004.04.015 2004年7月第17卷 第4期 阴山学刊 YINSHANACADEMICJOURNALJuly.2004Vol.17 No.4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