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_读_史记_淮阴侯列传_刘玲娣 - 范文中心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_读_史记_淮阴侯列传_刘玲娣

02/15

DOI:10.13388/j.cnki.ysaj.2004.04.015

2004年7月第17卷 第4期

阴山学刊

YINSHANACADEMICJOURNALJuly.2004Vol.17 No.4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玲娣

(河北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北保定071000)

  摘 要:韩信之死令千古叹惋,探究其死因可谓代不乏人。但人们论证的焦点,或集中于对封建统治者及其专制制度的责难,或是对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都未能真正揭示出其悲剧的实质。其实,韩信悲剧的构成,刘邦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是一个方面,但这是外在因素,最直接的原因当在韩信自身,在其自身所蕴含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韩信;悲剧意蕴;人格缺陷;《史记·淮有候列传》

中图分类号:K2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4)04-0085-04

P2609)

  韩信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1](中的

兵出关,北破魏、代,东出井陉,智取赵、协燕、定齐,南击楚军20万,杀楚名将龙且,最后麾军垓下,戬除

项羽,成为汉名副其实的开国元勋,与萧何、张良同被刘邦誉为“三杰”。然而,立国后,韩信不但未能享受到作为“人杰”的荣耀,反而境况日下,汉六年(前201年)十二月降王为侯,十一年(前196年)春被夷三族。对此,后代学者多归咎于刘邦的忌刻功臣,但值得注意的是,“三杰”中唯有韩信罹难,其他“二杰”不仅善终,而且恩及子孙。其他文臣武将诸如陈平、曹参等一百三十余人,也同样得以全身。因此,所谓刘邦忌刻功臣说,值得商榷。

萧何是刘邦灭项后,论功行封名列第一者。自刘邦起事之日,就“腹心既委”、“独膺内寄”,曾被刘邦喻为“发踪指示”的“功人”,而那些攻城野战之将不过是追杀兽兔的“功狗”。如果刘邦唯功臣是忌,萧何当是第一个被诛者,但事实并非如此。或曰,萧何亦曾在汉十一年韩信反、汉十二年英布反时,遭刘邦猜疑。刘邦的确曾以慰问为名,派人探查萧何行迹。但“疑”并非“忌刻”,否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况且萧何手中并无兵卒之患,刘邦欲除之可以说易如反掌。有的论者以张良后来的“欲从赤松子游”为依据,用以说明刘邦忌刻之深。细作推究,似也有可

悲剧主人公。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创立汉家天下效尽犬马之劳,而最终却被吕后骗斩于长乐钟室,这一悲惨结局,为历代学术界所普遍关注。所论大致集中在:封建统治者忌刻功臣;刘邦“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故而除异立同,以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更多的则是对韩信谋反与否的辩驳。对此,本人在深受启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新的看法。因为,纵观中国古代的帝王史,并非杀戮功臣的血腥史,“狡兔死,良狗烹”也不是封建统治者维护政权的唯一举措,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都不曾以功臣的血染红江山。因此,韩信悲剧当有其更深层的成因,把一切皆归罪于刘邦及其封建社会,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缺乏公允。为此,本文拟通过对韩信悲剧成因及其人格特点的探究,来揭示其人格的悲剧意蕴。

一、韩信悲剧缘由

韩信于群雄逐鹿中原的历史背景中登上政治舞台。他先是杖剑从项氏,因“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而背楚向汉,经萧何力荐,除大将军职。遂为刘邦纵论天下大势,运筹定三秦以定天下的奇谋。继而举

[2](P104)

收稿日期:2003-09-17

作者简介:刘玲娣(1956-),女,河北保定人,河北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探讨之处。张良的“欲从赤松子游”云者,不过是“辟”了几天谷,吕后一招,就又出来做谋士了。如果他是因为害怕忌刻而欲游仙,吕后忌刻功臣比刘邦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迁曾明确指出:“佐高祖定天

[1](《吕太后本纪》P396)

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这些张良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为吕后效力一直到死。笔者认为,《史记》如此安排,不过是“好奇”的司马迁有意增加人物的神奇色彩,“成其虚诞飘忽之文而已”,以便与开头的黄石公授《太公兵法》相照应,并非基于刘邦的忌刻。由此看来,具“一旦之功”的曹参和具“万世之功”的萧何以及同为人杰的张良皆因功全身,忌刻功臣恐怕不是主要原因。那么,是缘于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杀异立同,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此说恐怕也需要分析。

刘邦立汉初有异姓王七人,其中两韩信、英布、臧荼、张耳等为楚汉战争期间所立。观七王行迹,除张耳至子失国、吴芮传国五世,无反叛记录;梁王彭越反迹不明外,余者或主动或被动,都有反叛行迹,所谓“汉虽取天下,天下不得安”。先是原项羽所立的临江王共首发难叛汉,同年七月,燕王臧荼叛,秋天,楚降将,已接受刘邦封侯的利几叛,第二年,又闻楚王信叛……刘邦对此惊惧不已。尽管学界一直谴责刘邦诛除异姓王的恶行,事实上,刘邦比谁都更了解这些异姓王,他们大多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甚至唯利是图,无所顾忌,刘邦得天下正是利用了他们这一特点,但守天下这却成为他最大的心患。就韩信而言,刘邦一直是既欣赏又不放心:欣赏其“连百

《高祖本纪》P381)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1](的才干,不

后与萧何所为,不能记在刘邦的账上。对此,司马迁

曾语含讥讽地指出:“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至于英布被杀,纯属贲赫的诬陷所致,而韩王信、卢绾的落职丢命,则是由于各自行为的不慎见疑在先,而后又惧怕刘邦责备从而风声鹤唳,终于反叛被诛,属于心理素质太差,不能一味归之于刘邦的除异迫害。此外,如果说刘邦早怀诛异立同之心,那末,汉五年八月臧荼反叛平息后,刘邦已江山大定,完全可以封刘姓子弟为燕王,何必封卢绾而多此封废之举?至于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笔者认为,叛与不叛,都只是其命运变化的外在条件,不是他悲剧形成的根据。其悲剧的直接成因,首先应取决于其自身的人格特点,及其人格深处所潜在的悲剧意蕴。

二、韩信人格的悲剧性特点

人格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格(Personality)是对人的总的描述、本质的描述,它既能代表这个人,又解释和说明这个人的行为。”韩信的人格特

点,即由司马迁对其生平事迹的描述呈现出来。在司马迁笔下,韩信的人格结构呈现多面而复杂的特点:他既有知恩图报的善良,如千金谢漂母、感戴汉王恩等;也有睚眦必报的狭仄,如羞辱下乡南昌亭长。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才略;也有居功自傲、甚而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气。这种英雄才与市井志的二律背反,是他人格的突出特点,也是构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

(一)裂土分藩,政治理想落后。

人的政治理想与志向不是一个概念,但不同的政治理想却制约着人的志向。试以刘邦、项羽、韩信三人比较:项羽勇武居首;韩信智勇双全为冠;都胜刘邦一筹。而最终结果却迥异。何哉?刘邦政治理想的进步至关重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黎民、国家都饱受战乱创伤,结束战乱归于一统,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刘邦顺应了这一要求。他志在“欲有天下”,因而不重一爵一地的得失。项羽则以“裂地封侯”为理想,他统六国之师,以万夫不当之勇推翻暴秦后,“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自封个“霸王”足矣。因此,在刘邦已成劲敌的生死抉择之际,鸿门释敌,自掘坟墓。这个军事上的巨人,由于政治观念落后,在政治角逐中却渺如侏儒,一任刘邦集团耍弄,终至乌江自刎。韩信亦然。他东挡西杀,攻城略地的终极目的,就是求得爵禄封赏:“必欲称王,以异于列侯,……不过欲自尊

[4](P67)

放心他唯爵禄是得的贪欲。而考察韩信的所为,也

的确有让刘邦不放心处:楚汉相争中,平赵,他为张耳请赵王,中井曰:“信之请立赵王,是自为封王之地也。”定齐后,又自请假王,刘邦迫于当时形势勉强答应。前203年秋天,刘、项划鸿沟为界,刘邦趁项羽引军东归的懈怠之机,追杀项羽至阳夏,约韩信、彭越共击之,但二人皆未至,致使刘邦固陵失利,延误了灭项的时机。刘邦只得封赏二人,才得以会兵垓下。凡此种种,如何让刘邦对韩信放心?清吴敏树云:“汉高艹俎醢韩彭,千古痛恨。平情论之,高帝非天资刻毒人也。当刘项急争时,二子不免隐情观望。此其取死之由。”文中有:“高祖已从

[3](《书萧相国世家》

论者往往根据司马迁

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

之”,便认定杀韩信是刘邦与吕后的“预谋”,这是有违史传本意的。如果说彭越被杀吕后曾告知刘邦,属夫妇共为(至少刘邦是知情者),韩信被诛却是吕

耳”。身居强齐,广有甲兵,威慑天下,实力足与楚汉分庭抗礼之际,是他人生的巅峰,但此时他所关注的,不过是保住侯王之位而已。正所谓“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或曰,这种以爵禄之得为快的思想,在当时士人中普遍存在,非但前代的苏秦、张仪、李斯等如此,张良就曾对刘邦说:“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然而,扬弃分裂、要求统一,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韩信裂土封王的政治观念不为时代所容。

(二)贪欲自私,利令智昏。

“爵禄功名”是韩信的奋斗目标,也是动力。早在投汉之初,他便向刘邦坦言背楚的原因,在于项羽“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元刂敝,忍不能与。”并向刘邦

P2612)

变相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1](的要求。对此,王夫之曾批评说:“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元刂敝,忍不能与。'由斯言也,信之所以徒任为将而不与闻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终者,胥在是矣。……云梦之俘,未央之斩,伏于请王

P10~11)

齐之日,而几动于登坛之数语。”[6](这个分析

[1](《留侯世家》)

[5](P26)

目中无人。与前面展示韩信英雄才的汪洋恣肆不

同,司马迁以幽晦、凝重的笔调,集中描写了韩信被削王为侯之后的心态与表现:“常称病不朝从。……日夜怨望,居常鞅鞅”,心理严重失衡。绛侯周勃、灌婴等他羞与之为伍;名将樊哙的谦卑礼让,他不屑一顾;甚至连刘邦本人也照样不放在眼里。对此,司马迁有一段精彩的叙述:韩信降职后,刘邦曾与之闲聊诸将的才能,当刘邦问及:“如我能将几何?”时,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将十万”,问及韩信本人,答曰:“臣多多而益善耳!”狂傲之情溢于言表。司马迁以极其俭省的笔墨,准确揭示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的特定心态。人生的巨大变故,没有唤起韩信的自省,昔日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辉煌,即使在逆境下,仍成为他居功自傲的资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虚怀若谷,律己和人是人格中不可或缺的素养,也是中国历代士人达于心,蕴于行的立世准则。以此衡量,韩信不仅不能与张良、萧何及陈平等这些文臣相比并,即使同是武人的樊哙,也胜他一筹。不说其攻城略地每每“先登陷阵”,单是“鸿门宴”上的保驾之举,也足以用来骄人。缘此,司马迁尽管对韩信的谋反以飘忽变化、皮里阳秋的手法出之,但是,对于韩信的矜功自傲,则直言不讳:“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P2630)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1](司马迁深

[1](P2628)

是中肯的。韩信归汉之后,为刘邦战胜项羽,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然而,在他的功劳簿上,功名与利禄紧密相连:平赵,先为张耳请赵王;定齐,直接要假王。而齐国的平定,是在郦食其说降之后,他为邀功背信袭之而得。其行为之残忍,与项羽诈坑秦降卒20万并无区别。难怪李贽斥责他“无人气,宜被戮。”[7]《武臣传·大将·韩信》他在刘、项固陵之战中的讨价还价,更是俗如市井。对此,司马光曾精辟地分析道:“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夫乘时以邀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

P390~391)

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8](至于为了

切同情韩信的不幸,痛惜他因为伐己功,矜其能,狂

傲自大,致使本可比周、召、太公之徒的功勋,付之刀光血影之中。更为他有震主之威,无擎天之志;怀鸿鹄之才,恋燕雀之居深表遗憾。

三、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

韩信悲剧首先是人格悲剧。以“三杰”而论,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张良“运筹

[1](《高祖本纪》P381)

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谋一画,无不系汉安危得失”(《黄氏日钞》),都是汉的功高者。但与韩信所不同的是:萧何性格沉稳,处世练达,深谋远虑,善于委曲求全;张良则才思敏捷、足智多谋,善于权变自保。当面对爵禄封赏和刘邦的“疑”时,萧何巧妙应对:或令子孙昆弟充军,或以私财佐军,或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都使刘邦“大悦”。张良则在刘邦得天下后,先是“称疾”,深居简出,继而作态要“顾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淡出功名场。清末林伯桐说:“汉高祖一生狎侮,又多猜忌,……唯遇留侯则自始至终无敢失礼,亦无有疑心。

乞求楚王位的苟安,不惜献出朋友钟离目未的头颅,更暴露出其人格的贪婪与鄙俗。因此,南宋叶适说他

“市井之度不改”,明代李贽批评他“识见如此,至自

P794)

谋全不济,何也?利令智昏,贪令人愚也。”[7](清

代吴敏树也认为:“患生于多欲。信之败,诚以此

《淮阴侯论》)

尔。”[3](都从理性的高度昭示出其悲剧结局之必然。

(三)居功自傲,恃才轻人。

韩信悲剧性人格的另一特征表现为恃才傲物,

岂徒以其谋略哉?观留侯自称,一则曰`为韩报仇强秦',再则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其进退绰

《史记蠡测》尽管此评绰有余于功名爵禄之外者矣。”(

望及其张扬的个性,刘邦都曾领教过,靠玩弄政治起

家的刘邦,此时最难容忍的便是这些。因此,他日功臣已然成为今日之心腹之患,韩信也就被刘邦视为掘墓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除之自然难以心安。其次,封建统治者“高鸟尽,良弓藏”的严酷政治制度,也决定了功臣宿将“功狗”使命一旦完成,被烹便成为必然,不惟“触逆鳞、犯龙颜”者,彭越、英布、韩信等如此,萧何、张良、陈平等亦如此。虽然后者得以“全身”,但是,如果我们从人生价值的层面来考察,不难发现,张良的功成身隐,萧何的买田、贱贳贷自污,陈平的颓废自戕,都付出了人性倍受压抑、人格严重扭曲以至人生价值失落的沉重代价,原本鲜活的生命,已然抽象为几个生命符号,其结局之悲惨与韩信无异,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班固.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3]吴敏树.木半湖文钅录[M].同治八年刻本.

[4]徐兴海等.司马迁与史记论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5.

[5]徐经.雅歌堂文集卷四·再书淮阴侯传后[M].清光绪丙

子镌本.

[6]王夫之.读通鉴论·汉高帝[M].北京:中华书局,1975.[7]李贽.藏书卷四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7.[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高帝十一年[M].[9]老子.老子·道德经(第九章、第二十四章)[M].杭州:浙

江文艺出版社,1978.

[10]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语有过誉之嫌,然而,张良能审时度势,适时以黄老

之道跳出名利场,的确为韩信所不及。相比之下,韩信之悲,不在于智匮,而在于他的价值取向出现重大偏差,过分看中爵禄之得。我国历史哲学中,老子认为“功遂身退,天之道”,“不自伐,故有功;不自

P15)

矜,故长”[9](;庄子主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

P7)人无名”[10](,其核心所张扬的正是一种高举远慕

[9](P7)

的人格本体,凝聚着思辩的智慧,更是深刻的人生体悟,而这些正是韩信所不具备的。他没有鲁仲连“荡然肆志”的飘逸,也缺乏范蠡张良的政治触角,更不具备萧何、曹参的谨言慎行:难成“避人”之士,又不想“避世”。因此,上不能取悦于君言,下不能和睦于同僚,最终以自己的不健全人格导致了不完美的人生。

韩信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人格缺陷是韩信悲剧形成的直接原因,但并非全部。封建统治者“家天下”的专制统治,“太平不用旧将军”的严酷政治制度,对这一悲剧的构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历史表明,政权一旦成为“家”的私有物,排除异己便成为必然。楚汉相争之际,韩信“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1](P2622)

的才干与实力,成为刘项之争的重

要筹码,此时,他人格中贪欲、自傲等种种缺陷,同他的作用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作为政治家的刘邦对此

心知肚明,故而能够尽量容忍。而一旦江山定,战场拚杀转为以控制权力为中心的政治角逐,昔日宿将夺取天下的才智也就转而被统治者视为治理天下的祸患。韩信虽无擎天之志,但他的才能、对功名的欲

〔责任编辑 刘丹沁〕

OntheTragicMeaningofHanXin'sPersonality:

InterpretationofRecordofHistorianBiographyofHuaiyinMarquis

LIULing-di

(DepartmentofChinese,BaodingTeachersCollege;Baoding071000)

Abstract:HanXin'sdeathmadepeoplesignwithregretthroughtheages.ThosewhoresearchthecauseofHan

Xin'sdeathemergedgenerationaftergeneration,buttheirdemonstrationseitherfocusedoncondemningthefeudalrulersandtheautocracyinwritingorondisputingHanXin'srebelling,whichdidn'tbringHanXin'stragedyinsubstance.Infact,itwasHanXinhimself,orratherhispersonalitydefectthatcausedhistragedy,althoughthecruelofthefeudalrulersdominatedbyLiuBangwasanotherside,whichwastheexternalcause.Keywords:HanXin;tragicmeaning;personalitydefect


相关内容

  • 历史读书笔记
    历史读书笔记-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在写完<史记.孔子世家>时,最后引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八个字现在树碑仁寿县城高峰天街公园中心位置.司马迁为了写<史记>,二十来岁游历沅湘苏 ...
  • 楚汉之争相关成语
    成语: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 ...
  • 高一语文试卷 含答案
    致远中学高一语文周考(2017.09.09) 第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 ...
  • 苏教版[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整理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 <高祖本纪>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远大的抱负 一般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终了 同"债" ..高 ...
  • [〈史记〉选读]重点翻译复习资料(1)
    <〈史记〉选读>重点翻译复习资料 <项羽本纪> 1.每吴中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译:每当吴中有大工程和丧事,项梁常替他们主办,暗中用兵法组织部署宾客和子弟,借此了解他们各人的 ...
  • 浅谈司马迁
    浅谈司马迁 历史犹如长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闪烁着无数日月星辰的光辉,折射出两岸风景变幻的悲喜,无数的或壮烈或平庸的生命汇入,在这滚滚洪流中激起属于自己的浪花. --题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李白唐诗鉴赏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李白诗鉴赏 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这首诗记叙诗人寄宿五松山下一位荀姓老妈妈家中所受到的款待和由此而产 ...
  •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本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第I卷选择题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到答题纸上. 第I卷(选择题 每小题3分 ,共36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 太史公自序
    从前颛顼统治天下时,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 唐虞时,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 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周朝时,程琳.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 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成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代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