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艺术中的现代叙事特征 - 范文中心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艺术中的现代叙事特征

02/10

  摘 要:狄金森诗歌的现代特征是文学批评界普遍认同的,而其诗作从叙事角度体现的现代特征却没有被充分发掘。本文从狄金森所选取的视点人物的独特性,所采用的戏剧化和图画法的呈示手法以及所展现的生活多面性的融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说明狄金森与以詹姆斯为奠基人的现代叙事理论的高度一致,从而展示她叙事层面的现代特征。

  关键词:现代特征;叙事;呈示

  

  引言

  

  在美国文学史上,狄金森是在世时被批评界忽视而在现代却受到高度关注的文学家之一(王誉公,任书梅,468-9)。她的诗歌的现代特征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体现在语言、意象和主题的反传统性上。而其现代特征从最根本的层面上来说,应当在于她的叙事的现代特征,而其它方面的特点都能从叙事的现代特征上得到解释。

  申丹等学者认为詹姆斯为现代小说理论的成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申丹,韩加明,王亚丽,2005:101),指出了他的叙述特点,即“小说家的隐退和小说的戏剧化”以及视点即“小说人物观察下的现实”和图画法“即事物在人物的意识屏上的投射”(Ibid.: 112-24)。因而可见,视点、戏剧化和图画法以及对立面的融合所带来的困惑是现代叙事方式的主要特征。

  狄金森诗歌的特点正体现了现代小说理论的现代叙事方式的主要特征。虽然狄金森的作品是诗歌,但是他们谈论的都是“叙述的艺术”(申丹,韩加明,王丽亚,2005:138)。在下面的讨论中笔者将尝试从独特的视点、戏剧化和图画法与诗人声音的隐退和对立面的融合带来的困惑三方面来发掘狄金森叙事的现代特征。

  

  一、视点人物的独特性

  

  由于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而被忽视了感受的人物视点往往被狄金森当作中心视点。第280首诗就是以一个灵魂没有完全死亡却丧失了言语能力的人的感知为中心,揭示了完全弱势和被动的地位使得他只能接受生者强加的葬礼而倍受煎熬。生者认为追悼会越是隆重就越显死者的身份尊崇和地位显赫以及生者于死者的痛悼之情,但是他们恰恰没有从死者的视点考虑追悼会的意义。他们以为表达了对死者的敬意,可于死者看来,这是一种折磨。

  在第165首诗中,诗人更加明确地以弱势中心人物的视点来感受世界,使他们的感受被忽视的事实更加明显。受伤的鹿跳得最高,而猎手只是以得胜者的姿态下了武断的结论,认为这是鹿对死亡的狂喜;而诗人透过鹿的感受来感知世界道破真相:鹿不愿以“受伤者”的身份出现而被人关注, “欢乐是掩饰痛苦的手段”。

  除了透过被忽视的中心人物的视点来呈示事实,诗人还关注了同一事实对于被忽视的弱势一方的主体的意义,认为他们对事实的感受更加丰富,深刻。在第67首诗中,成功的一方显然是倍受关注和吹捧,而失败的一方则被忽视和冷落。诗人以失败者的感受来呈示成功的意义从而将读者带入更令人惊奇,更震撼人心的世界。

  在以上讨论的所有诗作当中,诗人将死者、受伤的鹿和失败者的感受作为独特的视点,避免了从他们的对立方即生者、猎人和成功者的感受出发感知世界,使思想不流于简单、武断,从而显示出诗人独特的人物视点。

  

  二、戏剧化和图画法与诗人声音的隐匿

  

  申丹等指出“戏剧舞台上,故事中的一切完全由人物自行演出,观众体验到的直接性直接展现了艺术的真实性”(申丹,韩加明,王亚丽,2005:113)。从刘守兰教授(2006)对第741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到,“凭借台词,作家能把现实与舞台的距离缩小,使舞台重现生活,也使生活中永远上演戏剧,真正的剧场永远不会关门”。这正昭示了狄金森诗歌的叙述特点与詹姆斯小说的叙述特点相似,即戏剧化呈示手法,凭借事件本身给读者以真实呈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诗作的深邃意境。

  狄金森的死亡诗明确地体现了故事的自我呈示的戏剧化手法及诗人的隐退。比较邓恩(John Donne)、布兰特(William Cullen Bryant)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与狄金森的死亡诗就会发现,在前者的死亡诗里,作者站到台前直接与读者对话;狄金森则不同,她是从最有权利说死的将死之人的感受出发来呈示故事,诗人退隐到幕后,不亲口发出声音。

  甚至在表达哲思时,诗人也有意以戏剧化手法呈现。如果将济慈(John Keats)的《希腊古瓷颂》与狄金森的第449首诗表达观点的方式相比较就会看出,济慈直接站到台前来告诉读者“美即真,真即美”,而狄金森则通过诗中人物之口来呈现观点,这就更突显了她的现代特征叙述方式。

  为了保证小说戏剧化所带来的直接性和客观性,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限制全知叙述的声音,詹姆斯引入了通过人物观察事件的“图画法”(申丹,韩加明,王亚丽,2005)。在狄金森的第986首诗中,诗人写蛇而没有“蛇”的字样的写法让人关注,这正是诗人要引领读者透过叙事者的眼睛来观察画面的手法。诗人将草比做头发,将“蛇”比作梳子,又将沼泽地说为地板,这显然是他对世界的独特认知方式,“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embodied),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于身体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而有意义”(陈治安,文旭,2001:F23)。诗人深居简出,又是女性,头发、梳子和地板也就必然的成为她的身体经验。狄金森的诗歌 “意象奇特”(王誉公,任书梅,1999:469),这是诗人脱离传统成见,以自己的独特眼光向读者呈示画面的结果。

  综上,诗人通过人物的观察来展示故事,因人物的特点而使观察也具有了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诗人重点展现的,体现了诗作生动的劝服力,由此“观察”就不只是为了给全知叙述找个替代品,更重要的是,观察本身是叙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申丹,韩加明,王亚丽,2005:121)。

  

  三、对立面的融合带来的困惑

  

  布斯在论及现代叙事特点时认为它包括生动的劝服力(vividly convincing)、相对立态度融成反讽统一体以及作者对材料的适当而客观的态度(Booth, 1961: 34)。这一部分将着重分析她的诗作是如何体现反讽统一体的。

  在第280首诗中,如前所述葬礼融成矛盾统一体,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首诗里诗人只呈示事件,并没有对矛盾的任何一方发表任何观点,彰显了“对立面的融合带来的困惑”。 “受伤的鹿跳得最高”、“成功对于不曾成功的人的滋味最甜”、“无名之辈的超然表象下可能深藏的酸楚”甚至包括“蛇”的不可知性,都体现出了这种融合和困惑。正如布思(1961:45)分析詹姆斯的叙事特点时指出的:“确实,没有困惑就无法呈示生活真实的幻觉…最为贴近真实的生命进程必须是从可信赖的,更人性化的意识出发观察的事件,而不是从超然人性外的神一般的眼睛里观察”。

  狄金森的很多诗作在通过叙述者的呈示将要得出他对某一事件的认识时,叙事往往转而去呈示事件的另一面。史旦利・费恩(Stanley Fish)就曾指出:“每一次他认为诗行的结束也是思考的终点时,另一个诗行就会打破这种终极思想,他的不成熟的猜测就会被证明是错误的”(Culler, 2004: 65)。当我们要通过某一表象对某一事物做出固定的判定时,就会有新的表象来推翻之前的判定。诗人这样的设计就是要将对立面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反讽统一体。第1763首诗就体现了这一叙事手法。为了给名声定位,诗人借蜜蜂这个形象展示图画。首先诗人呈示了蜜蜂的歌声,给人以美好肯定的形象;接着,它的另一面也就是它的刺被呈现出来;最后诗人又指出蜜蜂还有翅膀。我们透过诗人的眼睛,看到了蜜蜂是一个多面融合体。

  这不是诗人故意设的圈套,而是她以叙述者的视点来体验生活的结果,是生活戏剧化的结果,体现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即我们不断对一事物作完成性的判定而这种判定又为接下来的发现所打破。于是诗人的创作手法就有了形式与内容的双重意义。“生活现实与小说艺术的关系在詹姆斯的理论中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内容与形式的主次关系,而是将内容和形式融为一个有机体。其目的之一就是…使生活和艺术互相越界,融为一体”(申丹,韩加明,王亚丽,2005:105)。

  

  结语

  

  通过以上对艾米利・狄金森的作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叙事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诗人退到背后由故事自我呈示的方法以及透过视点人物来展示事件在人物意识屏上的投射与由詹姆斯奠基的现代小说叙述手法基本一致。也就是说,艾米利・狄金森的诗作体现的是现代的叙事方式。

  从叙事的内容上来看,狄金森的诗所呈示的不是生活的一面,而是由人物意识作媒介一步步呈示生活的多面,而且很多情况下是对立面。接受了传统思维方式,要对事物作出确定性概括的读者将会陷入困境,现代读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接受不确定性;他必须接受生活的歧义性,抛弃那种建立在对生活‘简单地归为黑白分明’上的眼光”(Booth, 1961: 38)。从这方面讲,狄金森诗歌体现的现代特征也不言而喻。

  现当代读者不再迷信权威,不再崇拜全知议论,而是愿意自己做出判断(申丹,韩加明,王亚丽,2005)。刘守兰在评述狄金森的女性主义倾向时指出“诗人不愿受任何形式的禁锢和阻碍”(刘守兰,2006:156)。由此,狄金森的反叛精神就与现当代读者的反叛精神有了同一性。一个有反叛精神的人,必不会自己成为某种权威,因为一方面她会预见读者的反叛,另一方面她会对自己的意见进行反叛;因而她会有意识地去发现生活的复杂性。也许这是艾米利・狄金森在叙事上体现超前现代特征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Booth,Wayne C.The Rhetoric of Fiction.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2]Culler, Jonathan.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3]Dickinson, Emily. Edited by Thomas H. Johnson. 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Toronto: Little, Brown &Company (Canada) Limited.

  [4]陈治安,文旭.《认知语言学入门》导读 [A] Ungerer F. and H. J. Schmid, 认知语言学入门.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刘守兰.狄金森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申丹,韩加明,王亚丽.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陶洁等. 美国文学选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王誉公,任书梅. 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A]

  [9]吴富恒,王誉公. 美国作家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相关内容

  • 拒绝"拍卖灵魂"的狄金森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92)生前默默无闻,只公开发表10首诗,还有一说是7首,不管怎样,她生前发表的不到她诗作的(现存她诗作1775篇)百分之一.然而现在她被推崇为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一流诗人,并且被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视为先驱,开 ...
  •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之死亡主题研究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之死亡主题研究 [摘 要]"死亡"和"永生"是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和永恒主题.这位独立于19世纪美国文学的主流之外的诗人却开创性地通过不拘一格的韵律,含义隽永的意象,深刻而恰切地表现 ...
  • 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语言 2 社交活动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3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4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5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6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 ...
  • 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2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 3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4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 ...
  •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初中篇 一.文学 本领域图书注重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不再收入,且每位作家一般只收录一部代表性作品.在切实吸引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前提下,促使学生对社会与人生进行全面的观察.细腻的体味.深入的思考,并在丰 ...
  • 自考外国文学史笔记
    1.古代文学:古代希腊文学.古代罗马文学.早期基督教文学.(世俗与人本意识.神圣与理性意志,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两大源头) 2.人类童年时代:古希腊文学.特征:a.古希腊文学有着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b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c种类繁多具有开 ...
  •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 2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 3 从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4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5 A St ...
  • 论叙事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运用
    摘要:<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整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写法和精巧的布局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叙事手法的运用是该小说的突出特点之一,因此,本文主要从叙事手法的角度出发研究在<呼啸山庄>中作者是如何从叙事视角 ...
  • 自考外国文学史模拟试题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等的故事出自( ) A.<神谱> B.<理想国> C.<伊索寓言> D.<埃涅 阿斯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