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动机研究 概念结构 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 - 范文中心

创业动机研究 概念结构 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

10/23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Vol. 20, No. 5, 698–70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2.00698

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

段锦云 王 朋 朱月龙

(苏州大学心理系;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苏州 215123) 摘 要 创业动机是驱动个体创业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它是个体创业行为发生的有效预测变量。在介绍完创业动机的概念、结构和测量工具的基础上, 文章综述了影响创业动机的因素, 包括大五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目标和环境因素等。接着着重阐述了经典创业动机理论, 包括拉动和推动理论、简单和复杂理论, 以及新近提出的解放理论。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 创业动机; 结构模型; 推动理论和拉动理论; 创业解放理论 分类号

B849:C93

1 前言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 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它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动力基础(Weiner, 1985)。创业动机则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创业活动, 并引导创业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曾照英, 王重鸣, 2009)。创业研究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从开始对创业者人格特质的研究到了解、发现和培养潜在创业者, 再到关注创业的过程。总的来说正从静态的、基于内容的研究转变到动态的、注重过程的发展趋势(Segal, Borgia & Schoenfeld, 2005)。虽然创业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 现在关注创业意向、创业机会识别等方面的研究较多, 而关注创业动机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则并不多; 另外, 心理学领域大多数对创业的研究都是描述性的, 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创业理论系统。正如Kuratko, Hornsby和Naffziger (1997)强调的, 探究“是什么促使创业者创业”已经成为理解整个创业过程的关键因素。 收稿日期:2011-08-0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0902056);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09YJCZH087); 苏州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项目; 苏州大学重大研究项目。 通讯作者:段锦云, E-mail: mgjyduan@hotmail.com

698

2 创业动机的概念、结构和测量

2.1 创业动机的概念

各国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对创业动机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义。Vroom (1964)将动机用函数的形式表示出来, 即动机是效价、期望和手段三者的乘积。Ryan 和Deci (2000)认为创业动机是生物、认知和社会规范的核心, 它与创业意向一样也包含着能量、方向和持久的激励。Robichaud, McGraw和Roger (2001)把创业动机看作是创业家通过经营所属的企业来寻求达到的目标, 创业家的目标决定了其行为模式, 进而决定了创业是否成功。Baum 和Locke (2004)认为, 创业动机是创业者在追求成就的过程中, 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内部驱动力, 有目标导向和自我效能感两个衡量指标。Shane, Locke和Collins (2003)认为创业动机是个体的一种意愿和一种自发性, 这种意愿会影响人们去发现机会、获取资源以及开展创业的活动。Carsrud 和Brännback (2011)认为创业动机是将创业认知和创业意向转换成创业行为的“火花”和关键。何志聪(2004)则认为创业动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内化为创业者个体的目标, 激励创业者的行为, 激励创业者去寻找机会, 把握机会, 并最终实现创业成功的动力。

基于前人研究, 我们总结认为, 创业动机可以理解为驱动个体创业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它是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 将自己的创业意向付诸于具体行动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第5期 段锦云等: 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 699

2.2 创业动机的结构模型

2.2.1 Kuratko, Hornsby和N affziger 的四因素

结构模型

Kuratko, Hornsby和Naffziger (1997)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来自美国中西部的234名创业

者进行了结构化访谈, 经过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提出了创业动机的四因素结构模型, 包括:外部报酬(Extrinsic Rewards), 独立/自主(Independence/ Autonomy), 内部报酬(Intrinsic Rewards), 家庭保障(Family Security)。各因素的指标如表1。

内部报酬 (1)得到公众的认可 (2)迎接挑战 (3)享受兴奋 (4)个人成长 (5)证明自己的能力

家庭保障 (1)家庭成员将来的保障

(2)建立一个可以传承下去的家族企业

表1 Kuratko, Hornsby 和N affziger 创业动机四因素指标

外部报酬 (1)获得个人财富 (2)增加个人收入 (3)增加收入机会

独立/自主 (1)人身自由 (2)个人保障 (3)自我雇佣 (4)是自己的老板 (5)控制自己的职业命运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 24–33.

资料来源:Kuratko, D. F., Hornsby, J. S., & Naffziger, D. W. (1997). An examination of owner's goals in sustaining

之后, Robichaud, McGraw和Roger (2001)对此结构进行了校验, 在肯定Kuratko 等(1997)的四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外部报酬(Extrinsic Rewards) 的指标去掉了“获得个人财富”, 增加了“增加销售额和利润”、“改善生活”指标; 内部报酬(Intrinsic Rewards)维度去掉了“享受兴奋”, 其他指标都保留; 家庭保障(Family Security)维度增加了“接近家庭”、“为退休做准备”两个指标。

笔者认为, Kuratko等(1997)的四维结构模型与Robichaud 等(2001)提出的四维结构相比有以下不足, Kuratko等(1997)的研究开始没有进行预访谈, 正式访谈也只是结构化的访谈, 而没有结

合半结构访谈或开放式访谈, 这样导致不能穷尽所有可能的因素; 而Robichaud 等(2001)的研究则避免了上述缺陷, 对Kuratko 等(1997)的指标进行了修订和发展。

2.2.2 曾照英和王重鸣的二因素模型

曾照英和王重鸣(2009)基于Drnovšek和Glas (2002)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情境下创业者动机的二维模型:事业成就型和生存需求型。其中, 事业成就型包括获得成就认可、实现创业想法、扩大圈子影响、成为成功人士、控制自己人生五个维度, 生存需求型包括不满薪酬收入、提供经济保障、希望不再失业三个维度, 如图1示。

图1 创业动机的两因素模型

700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20卷

之前学者对创业动机维度的定义是基于西方创业者的创业动机研究得出的结果, 而这个模型则是针对中国创业者。因此, 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创业动机研究的内容。 2.3 创业动机的测量

2.3.1 Kuratko, Hornsby 和N affziger (1997)四因

素量表

该量表从四个方面来测量创业动机, 分别是“外部报酬(Extrinsic Rewards)”, “独立/自主(Independence/Autonomy)”, “内部报酬(Intrinsic Rewards)”, “家庭保障(Family Security)”四个因素。量表使用Likert 七点量表进行评分, 1代表不相关, 7代表非常相关。所测得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74、0.80、0.73和0.66, 信度可靠。 2.3.2 Robichaud, McGraw 和Roger (2001)四因

素量表

该量表是在Kuratko, Hornsby和Naffziger (1997)四因素量表的基础上提出的, 因素内容并没有变化, 只是部分维度内的指标有所区别。该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都很高。他们首先使用半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法对28位被试(其中男性14人, 女性14人) 进行了单独的定性访谈, 确保了该量表的内容效度。该量表使用Likert 五点量表评分, 1代表不重要, 5代表非常重要, 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78、0.84、0.73和0.75。

2.3.3 Taormina和Kin-Mei Lao (2007)四因素量表

该量表是用来测量中国创业者的创业动机的量表, 维度包括“成就驱动(achievement striving)”, “社会网络/关系(social networking/Guanxi)”, “乐观(optimism)” 三个个体变量, 以及“商业环境(business environment)”这一环境变量。量表采用Likert 七点量表进行评分, 1代表非常不同意(或非常不重要), 7代表非常同意(或非常重要), 所测得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7、0.76、0.80和0.82。 2.3.4 Morales-Gualdrón, Gutiérrez-Gracia和

Dobon (2009)五因素量表

Morales-Gualdrón等人针对学术型创业家的创业动机测量编制出了五因素量表, 包括“个人动机(personal motivations)”, “科学知识(scientific knowledge)”, “资源的可获得性(the availability of resources)”, “孵化器组织(the incubator organization)”和“社会环境(the social environment)”。与普通创

业者不同的是, 学术型创业者不是为了追求财富而创业, 其自身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却是创业的主要驱动力量; 其次就是个人动机, 包括“成就的需要”和“独立的需要”。该量表共有28个项目, 克伦巴赫α系数0.80, 通过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来验证该量表的效度, 结构效度已通过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的评估得到了验证。

3 影响创业动机的因素

个性特质、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被看作是创业成功的原因而得到创业研究的关注(Baum & Locke, 2004)。这里着重探讨推动(push)创业行为的因素, 包括大五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目标, 以及拉动(pull)创业行为的因素, 如环境因素等。 3.1 大五人格特质

近几年创业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创业的环境特点和机会特点上, 虽然这些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创业现象的理解, 但却出现了忽视个性特质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 而个性特质在创业过程中影响创业者决策的制定(Shane et al., 2003)。Whetton 和Cameron (1998)研究发现外向性特质(extraversion)、开放性特质(openness)影响创新能力与创业倾向。但是, 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很少做出一致的行为, 因此个性特质不能很好地预测将来的创业行为(Gartner, 1989)。这也是早期关于关于个性和心理特质研究的不足之处, 即假设个体的特质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Dmovšek & Glas, 2002)。

总体而言, 西方以往对创业特质的研究结果较为丰富, 但是由于创业特质是一个心理概念, 受到文化、组织价值以及组织特征的影响, 因此, 姜红玲、王重鸣和倪宁(2006)对中国背景下高科技企业的创业特质进行研究发现创业特质是由创新性、内控性、稳健性、合作性四个维度构成。大多数的个性特质都和创业倾向有着显著的影响, 如经验开放性和外向性都与个体创业倾向存在显著相关, 开放性、外向性都是个体创业应该具备的个性特征; 此外, 责任认真性与个体创业倾向也存在显著差异(范巍, 王重鸣, 2004)。 3.2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相信一个人能够聚集和运用必要的资源、技能和能力, 在给定的任务上获得一定水平的成就(Bandura, 1997)。自我效能感的概

第5期 段锦云等: 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 701

念被创业研究领域引入后, 成为预测创业行为的重要变量, 被重新定义为“创业自我效能感”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ESE),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各种创业角色, 并完成各项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Boyd & Vozikis, 1994)。Luthans 和Ibrayeva (2006)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者的一种信念和自信, 具体是指创业者对其能力能够影响所处环境并通过相应行为获得成功的自信”。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具有高创业倾向(范巍, 王重鸣, 2004), 这可能是因为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会投入更多的努力, 面对挫折仍能坚持, 并设置更高目标。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过程很重要, 因为这一过程经常充满着不确定因素(Shane et al., 2003)。 3.3 目标

目标的重要性和影响在创业动机研究中得到了关注(Locke & Latham, 2002, 2004)。目标是将来可能是什么的心理表征, 使个体(如创业者) 不放弃(Perwin, 2003), 为了目标而坚持不懈(Bagozzi & Dholakia, 1999; Bagozzi & Kimmel, 1995; Perwin, 2003)。因为目标具有指导性、激励性且影响毅力, 因此它能使个体付诸创业行动(Carsrud & Brännback, 2011), Locke和Latham (2002)认为目标促使个体实现目标的策略得以唤醒、发现和产生。

具体地, Locke和Latham (2002)指出目标通过以下四个机制来影响任务绩效:第一, 目标的指导功能, 它能指引着个体的注意力和努力朝向目标相关的活动, 而远离不相关的事项; 第二, 目标具有激励功能, 高目标比低目标能产生更大的努力; 第三, 目标影响毅力; 第四, 目标可以间接地影响行动。 3.4 环境因素

即便是当一个人拥有创业的想法, 而且具备了创业家的个性特质, 但是他们还需要来自他人的支持, 以鼓励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Greenberger & Sexton, 1988)。另外, 社会和企业家网络对创业者的决策制定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因为他们为创业者提供了创业入门支持和专业技术指导(Smeltzer & Fann, 1989; Reynolds & Miller, 1992) 。社会网络技能和策略会给创业者以新的见解, 同时也提供促进创业成功的其他因素(Liao & Welsch, 2003), 比如, 金融资本、信息、潜在的雇

员、接近客户的机会、情感理解、鼓励等一切可以提供的帮助(Welter, 2011)。国内也有学者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创业者而言不仅是其获得宝贵资源的首要渠道 同时也是保证创业者旺盛创业精神的重要变量(韦雪艳, 段锦云, 2011)。

家庭一直是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Djankov, Miguel, Qian, Roland和Zhurayskaya (2006)研究发现家庭网络无论是对机会型还是生存型创业者来说, 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的积极效应对于机会型创业者来说要比对生存型创业者更加明显。Wagner (2005)的研究发现机会型创业者比生存型创业者更可能拥有一种家庭角色模式。

国家经济政策影响着创业活动, 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van Praag & Versloot, 2007)。研究表明, 制度, 特别是管理制度对潜在创业者的影响更大, 当国家的经济自由程度增加时, 个体更愿意自己创业(Gohmann, 2010)。创业不单是个体行动的结果, 外部因素(如经济情形, 政府法规等) 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hane et al., 2003)。

4 创业动机理论

4.1 推动理论和拉动理论

Gilad 和Levine (1986)提出了创业动机的“推动理论(push theory)”和“拉动理论(pull theory)”。“推动理论”指出个体是被外在的消极因素“推着”去创业的, 例如对当前工作的不满意、寻找工作困难、工资低、非弹性工作制等, 这些消极因素激活了潜在创业者的才能。而“拉动理论”认为个体在创业活动中被寻求独立、自我实现、财富及其它合理的结果所吸引。在这两类因素中, 主要是“拉力”因素激励个体成为创业者(Keeble, Bryson & Wood, 1992; Amit & Muller, 1995; Orhan & Scott, 2001)。Gilad 和Levine (1986)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创业活动的影响公式:

E t =E (PLt , PSt , Ot )

公式中, 以E t 来表示在t 时的创业活动的程度, 它受到在t 时测得的“拉动”力量强度(PL)、“推动”力量强度(PS)和除这两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的力量强度(O)三者的共同作用。 4.2 创业解放理论

Rindova, Barry和Ketchen (2009)从解放(emancipation)的视角对创业过程进行了阐述。作

702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20卷

者从解放的视角指出个体创业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权威束缚, 追求自主, 改变他们目前的社会地位, 5 评价与展望

努力消除各种约束因素。他们认为创业过程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寻求自主(seeking autonomy)、创作(authoring)、做出声明(making declarations)。Rindova 等(2009)认为希望获得自主是驱使个体创业的主要动力, 这也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证实(Herron & Sapienza, 1992; Kolvereid, 1996)。

追求自主是解放的目标, 许多创业者是想从被管束的职责中解放出来, 脱离约束。因此个体创业的动机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机会, 还为了能脱离工作环境中的约束, 这些约束可能是来自知识的、心理的、经济的或社会的等。但该理论并不否定创造财富也是创业动机的一个因素。

创作是指为了维持和尽可能地推动创业过程的发展, 对企业中的各种关系、职务安排和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界定, 或者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 通过吸引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方式得以扩大创业的社会基础的各种活动。创作一般是创业者参与组织中的各种关系、组织结构、组织规范和规则的制定过程。

做出声明是创业者对外说明创业活动的意义和产品的价值, 从而尽可能多地获得各种支持, 比如资金支持。声明的对象是那些关注产品的特殊观众, 将修辞、演讲和倾听习惯与声明联系在一起, 以引起观众的注意, 因为, 符号和文化资源也能影响人们对创业活动的理解和对产品的接受。

4.3 简单和复杂创业动机理论

国内, 主要有顾桥, 梁东和赵伟(2005)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简单的创业动机理论和复杂动机理论。简单创业动机理论包含两个维度:经济性和社会性。它只说明了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是循序渐进的, 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它是从创业动机本身去分析创业动机的性质及其他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但实际上, 在整个创业过程中, 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往往是不断变化的, 应该从更全面、复杂的背景中去研究创业动机。为此, 顾桥等(2005)又提出了创业动机的复杂理论。这是一种较全面的三维动机理论, 包括动机、创业者发展和企业发展三个维度, 这反映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生命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创业动机的空间关系。

创业动机是预测创业行为的重要动力机制。依据创业动机的“拉动”理论和“推动”理论, 提出影响创业动机的“拉动因素” (如大五人格、自我效能和目标) 和“推动因素” (如环境因素), 并对这些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解放的视角研究创业, 是对创业理论的一个新发展, 当然这一理论还有待研究者更深入地探索。本文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以期对当前的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般地, 研究提倡的方法主要是从改善创业的外部环境来激励创业行为, 如增加创业机会、制定和完善支持性政策等, 这些措施并不是根本性的。Katz (2007)指出创业教育与随后的创业活动存在正相关, 例如接受了创业教育的MBA 毕业生比没接受过创业教育的MBA 毕业生更可能创建新企业, 且更可能取得成功。也就是说, 通过增强相关群体的创业动机, 则属于针对内部因素的创业激励措施, 这些措施对创业行为可能起到更为根本性的刺激作用。同时, 创业动机的类型不同, 其影响机制也就不同, 根据初始创业动机可将其划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不同类型的创业者其创业动机不同, 机会型创业者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自主性、自我实现等非物质回报, 而生存型创业者却多为了创造财富。在创业培训和教育过程中可以按创业动机的类型因人、分类实施培训和教育, 这样对创业教育、政策激励更有帮助。

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 创业动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和完整的定义。虽然许多学者关注并开展了众多关于创业动机的研究, 但多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研究需要对创业动机进行定义(如Ryan & Deci, 2000; Robichaud & Roger, 2001; Shane et al., 2003; Carsrud & Brännback, 2011), 这将妨碍研究结果之间的比较。因此, 未来研究需要统一创业动机的定义, 这将更有利于不同学派学者间的交流。

创业动机分为不同的类型, 不同的个体可能受到不同类型的动机激励而进行创业。目前的研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如“是什么类型的动机因素激励了不同类型的创业者去创业”; 另外, 时间因素对创业动机的影响很大, 不同时期个体的创业动机可能不尽相同, 因此未来

第5期 段锦云等: 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 703

我们在分析个体创业动机的研究中应该采用阶段的、动态的方式; 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动机是如何激励个体去创业的, 但是没有关注动机对个体创业的妨碍性影响, 从逆向角度进行实证研究, 而这对创业领域研究可能会是一种新尝试。

以往研究中, 许多学者用大五人格因素来解释人们成为创业者的原因, 这对创业研究, 特别是从心理学的视角, 研究创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为人们能成为创业者从某种程度上确实受到个性的影响。但是, 大五人格特质对创业意向只有一个适度的影响作用。因此, 我们应注意大五人格因素的解释力的有限性。如果研究者希望找到识别潜在创业者的可靠方法, 那他们需要发现更多不同于大五人格的其它因素。

创业认知研究是创业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它为研究创业者的特征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认知因素, 包括知识、技巧和能力, 都与创业行为有关。可以说, 创业行为是创业认知和创业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 动机首先帮助创业者获得这些认知因素(知识、技巧和能力), 并为实施创业行为提供动力和能量。已有的关于创业认知的研究主要是从机会识别、风险知觉和认知捷径几个方面展开, 特别是创业决策研究的内容较丰富, 如启发式逻辑、创业警觉性和创业者知识结构等。如前所述, 创业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比如, 动机、认知因素、机会识别和环境因素等, 已有研究主要是研究单个变量与创业活动的关系, 而很少有研究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因此, 后期研究可以从不同因素的结合效果对创业进行研究; 另外, 在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 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也缺少必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期待未来研究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范巍, 王重鸣. (2004). 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心理科学, 27, 1087–1090.

顾桥, 梁东, 赵伟. (2005). 创业动机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2, 93–94.

何志聪. (2004). 中小民营企业家创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 (pp.

4–12). 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大学. 姜红玲, 王重鸣, 倪宁. (2006).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业特质探索研究. 心理科学, 29, 919–921.

韦雪艳, 段锦云. (2011). 创业者个人主动性与创业社会支持网络的关系. 现代管理科学, (3), 55–57.

曾照英, 王重鸣. (2009). 关于我国创业者创业动机的调查分析. 科技管理研究, 29, 285–287.

Amit, R., & Muller, E. (1995). Push and pull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12(4), 64−80.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u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gozzi, R. P., & Dholakia, U. (1999). Goal setting and goal striving in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63, 19−32.

Bagozzi, R. P., & Kimmel, S. K. (1995). A comparison of leading theories for the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ur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4, 437–461.

Baum, J. R., & Locke, E. A. (2004). The relationship of entrepreneurial traits, skill, and motivation to subsequent venture growth.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9, 587−598.

Boyd, N. G., & Vozikis, G. S. (1994). 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ac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8, 63−90.

Carsrud, A., & Brännback, M. (2011).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s: What do we still need to know?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49, 9−26.

Djankov, S., Miguel, E., Qian, Y., Roland, G., & Zhuravskaya, E. (2006). Entrepreneurship: First results from Russia, CEPR discussion papers, 5707, 1−19.

Drnovšek, M., & Glas, M. (2002). The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 The case of two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10, 107–131.

Gartner, W. B. (1989). Some suggestions for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traits and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4, 27−37.

Gilad, B., & Levine, P. (1986). A behavioral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supply.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4, 45–54.

Gohmann, S. F. (2010). Institutions, latent entrepreneurship, and self-employment: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doi: 10.1111/j.1540-6520.2010.00406.x

Greenberg, D. B., & Sexton, D. L. (1988).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new venture initiatio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6, 1−7.

Herron, L., & Sapienza, H. J. (1992). The entrepreneur and the initiation of new venture launch activitie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7, 49−55.

Katz, J. A. (2007).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ntrepreneurship. In J. R. Baum, M. Frese, & R. A. Baron (Eds.), The psychology of entrepreneurship (pp. 209–235). Mahwah, NJ: Erlbaum.

Keeble, D., Bryson, J., & Wood, P. (1992). The rise and role of small service firms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1, 11–22.

Kolvereid, L. (1996). Organizational employment versus self-employment: Reasons for career choice inten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 23–31.

Kuratko, D. F., Hornsby, J. S., & Naffziger, D. W. (1997). An examination of owner's goals in sustaining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 24−33.

704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20卷

Liao, J. W., & Welsch, H. (2003). Social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ial growth aspiration: A comparison of technology and non-technology-based nascent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4, 149–170.

Locke, E. A., & Latham, G. P. (2002). Building a practically useful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motivation: A 35-year odysse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7, 705–717. Locke, E. A., & Latham, G. P. (2004). What should we do about motivation theory? Six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9, 388–403.

Luthans, F., & Ibrayeva, E. S. (2006).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in central Asian transition economi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7, 92–110.

Morales-Gualdrón, S. T., Gutiérrez-Gracia, A., & Dobón, S. R. (2009). The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in academia: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5, 301–317. Orhan, M., & Scott, D. (2001). Why women enter into entrepreneurship: An explanatory model. Women in Management Review, 16, 232–247.

Perwin, L. (2003).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ynolds, P., & Miller, B. (1992). New firm gestation: Conception, birth,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7, 405–417.

Rindova, V., Barry, D., & Ketchen, D. J. (2009).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topic forum: Entrepreneuring as emancip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4, 477–491.

Robichaud, Y., McGraw, E., & Roger, A. (2001).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 6, 189–201.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68–78.

Segal, G., Borgia, G., & Schoenfeld, J. (2005). The motivation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11, 42–57.

Shane, S., Locke, E. A., & Collins, C. J. (2003).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3, 257–279.

Smeltzer, L. R., & Fann, G. L. (1989). Gender differences in external networks of small business owner/manager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7, 25–32.

Taormina, R. J., & Kin-Mei Lao, S. (2007). Measuring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 Research, 13, 200–221.

van Praag, C. M., & Versloot, P. H. (2007). What is the value of entrepreneurship?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9, 351–382.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Wiley. Retrieved from: Steers, R. M., Mowday, R. T., & Shapiro, D. L. (2004). The future of work motivation theo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9, 379–387.

Wagner, J. (2005). N ascent necessity and opportunity entrepreneurs in Germany: Evidence from the Region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REM). University of Luneburg, 10.

Weiner, B. (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2, 548–573.

Welter, F. (2011). Contextualizing entrepreneurship-conceptual challenges and ways forward.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0, 165–184.

Whetton, D. A., & Cameron, K. S. (1998). Developing management skills.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Yukl, G.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Research: Conceptual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oretical Models

DUAN Jin-Yun; WANG Peng; ZHU Yue-Lo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inistry - Center for Chinese

Urbanization Studie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Abstract: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refers to entrepreneurs’ psychological tendency that drives individual entrepreneurship, and it is the effective predictor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s.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which include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self-efficacy, goals and environments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tion of concepts, structural models and 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Then the authors elucidated classical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theories, containing pull and push theory, simple and complex theory, as well as the lately put forward theory of emancipation. Finally,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future directions about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research.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structural model; pull and push theory; emancipation theory


相关内容

  • 职业生涯目标概念1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个人在选定的职业领域内未来时点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过程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的有力手段. 职业生涯目标一般 ...
  • 20**年心理学考研完整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5心理学考研完整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65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A.认识需要B.审美需要C. ...
  •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
    社会心理科学第22卷总第89-90期2007年第1-2期总第059页 ・理论研究・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 陈俊 摘要:社会认知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 知识和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认知研 ...
  • 管理思想史总结
    重点 理解 一般了解 一:导论p9-11 第一篇: 1. 早期社会的管理思想(了解):古代埃及的管理思想:古代巴比伦的管理思想:古希腊的管理思想: 古罗马的管理思想:宗教和古代管理思想 2. 古希腊的管理思想(理解)P16 荷马时代的部落管 ...
  •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分为P1①心理动力②心理过程③心理状态④心理特征 3.心理动力包括P1 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 4(判)P2动机的基 ...
  • 心理学填空题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 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冯特 )l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 ...
  • 江苏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江苏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说明 为贯彻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帮助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我们组织编写了<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 ...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西方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Western Economics 课程编号:XJ01505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工程专业 总学时数:68学时 总 学 分:4 开课学期:春季或秋季 参考教材:< ...
  • 类型学视角下的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结构模型
    作者:庄西真 中国高教研究 2016年03期 迄今为止,关于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结构的论述,大多假设这些教师是在相同的机构中的一样的岗位上从事着相同的工作,他们应该具有相同的能力.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我国现存多种类型的职业院校,从办学主体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