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 - 范文中心

马克思基本原理

10/20

1. 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辩证法,请列举实际例子

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实例 宇宙大爆炸理论

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特指唯物辩证法。实例 中国古代《老子》《孙子兵法》。

2.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4. 物质和意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物质含义: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即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9)

5.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运动的基本观点

联系的观点是: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3坚持系统优化原理. 发展的观点是: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2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3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发展的本质是事物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向着更高的层次不断前进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P36)

运动的基本观点:运动时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6. 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含义及相

互关系 P38

1、原因和结果. (1)含义:①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②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 (1)含义: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②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向.

3、可能性和现实性. (1)含义: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②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③现实性(现实) 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4、内容和形式. (1)含义:①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

式的关系范畴. ②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5、现象和本质. (1)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2)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的对立: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本质与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不过本质的含义更广泛一些, 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7. 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P4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含义及方法

论意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

1.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具有同一性,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同时也具有斗争性,相互差异也相互排斥。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样的,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正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的形而上学片面观点。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不回避矛盾,逃避问题,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 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形式,同时告诉我们在实践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从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同时也要抓住时机,趋利避害,优化结构,促成质变。还要坚持适度原则、掌握火候。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但是这种循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发展。

辩证的否定是一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过程和方向。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发展趋势上看,是一个螺旋式或波浪式及曲折前进的过程;从发展方向上看,总是前进的或上升的;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总是曲折的或者有回复的。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辩证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方法论。

8. 内因外因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

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它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哲学根 据。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关系,既反对 “闭关自守”,又反对“崇洋媚外”等方针,是它在实践中的运用。 用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对独立自主与发展对外关系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外因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三,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9. 实践和认识的含义、特征及其辩证关系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P58)特点:直接现实性,客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P6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64)特点:反映特性,能动性,创造性(P66)。

辩证关系(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也影响实践, 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结论: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依赖于实践, 对实践有反作用. 这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现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实例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素朴唯物主义”. 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 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 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 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自然界, 并用自然科学的材料作根据, 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 同时利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来展开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 从而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及较高的历史成就.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第一, 机械性. 它把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原子, 当做物质一般, 从而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 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 第二, 形而上学性. 它往往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 看不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本性. 第三, 不彻底性. 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 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相对立, 又同一唯物主义有原则区别, 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地、高度地统一. 这种统一贯穿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 体现在对于客观世界, 对于主观世界、对于二者关系的理解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同时它又处在相互联系、运动发展之中;人的思想、意识是高度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过程, 它依赖于实践, 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 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客观决定主观, 主观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一个前提、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个原理、任

何一个命题, 都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 它

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在内容、对象和使命等方面, 都与以往哲学根本不同.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是指导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推动历史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 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特征

时间的基本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 确定时间, 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 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 地球绕太阳周期, 地球自转周期, 原子震荡周期等.

空间的哲学定义: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 是运动的表现形式, 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 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 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

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 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 眼睛可以看到、手可以触到的具体事物, 都是处在一定空间位置中的具体事物, 都具有空间的具体规定, 没有空间规定的具体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时间”是抽象概念,表达事物的生灭排列。其内涵是无尽永前,其外延是一切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无尽”指时间没有起始和终结,“永前”指时间的增量总是正数。 “空间”是抽象概念,表达事物的生灭范围。其内涵是无界永在,其外延是一切物件占位大小和相对位置的度量。“无界”指空间里任一点都居中,“永在”指空间永现于当前时刻。

12.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7,认识的两次飞跃

认识的规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P68)认识的两次飞跃即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

13.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0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P11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及

其辩证关系(P115)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P102.10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这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P107)社会意识即依赖于社会,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P108)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P11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P11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里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而菏泽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同时反作用于生产力。(P113)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得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P11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118)

15.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P12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6.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P152

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两者对立统一,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P152)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抛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两者对立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P153)

17. 货币的含义及职能 P155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8.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P155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P155最后一行)。作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P156)消极后果: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阻碍技术的进步。(P157) 1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20. 剩余价值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P176

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P174)

m ’=m/v m’是剩余价值率,m 为剩余价值,v 为可变资本

或者m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P176)

2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P189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

22.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P192、政党制度的实质P194

民主制度实质: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力和自由。P192

政党制度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P196

23. 政治结构的核心

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一)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范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国家起源问题上存在着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二) 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首先,国家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要对被统治阶级进行专政。国家虽然也有民主的一面,但民主是有阶级性的,民主是与专政相联系的。?

(三) 国家的本质决定国家的职能。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四) 在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它通过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对政治结构以至整个社会实行控制和管理。

24. 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P207)及作用 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作用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加深资本主义北部的基本矛盾,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含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

作用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得到缓解;通过社会福利、收入政策和直接干预劳资关系, 缓和了阶级矛盾. 局限性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 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5.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P216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家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问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部分地缩短与发达国家距离;使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可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获取更大利益。 ⑶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许多国家和国际社会面临治理危机;各国经济联系愈益增强,但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26.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第一, 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 为社会主义取替资本主义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二, 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准备了社会条件. 第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还为社会主义建立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经验.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规律作用的必然要求,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1·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终解决,提出了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

3· 所谓社会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使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谓资本主义,就是经济的发展以资本的发展为主,以资本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和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4·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

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7. 互联网对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和行为方式有何影响?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应对? 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互联网也扩大了人们思想文化的交流。

互联网构成的“虚拟世界”容易造成人际隔离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浪潮,我们既要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又要正确应对、趋利避害,使互联网建设始终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强大武器。

大学生对于互联网,一定要辩证地认识,既要发挥它的优势,更要克服它的缺点,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 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


相关内容

  • 自考本科[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述]题型与分值
    一.课程介绍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公共必考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考生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分 ...
  • 运用马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页)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4-6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7-8页) 3. 马克思主义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课论文及封面设计(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实践教学论文写作 基本要求与具体操作: 1.教研室老师设计基本的写作题目. 设计题目体现:现实性关切.前沿性探索.学术性尝试. 学习并领会和运用经典著作和参考文献,对文献的引用作为重要的评定依据. 2.格 ...
  • 法学院课程介绍
    法学教学部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70301 课程名称:<逻辑学> 课程类型:限选课 课程学时:64学时 适用专业:法学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对逻辑学概念.原理.原则等内容的讲述,帮助学生获得探求真理. ...
  • 马克思原理作业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答案2012年12月16日 23:00:5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一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5 CAAAB 6-10 CBBCA 11-15 BCDAA 16-20 C ...
  • 考研政治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答题模板 为了帮助大家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勤思考研辅导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搜集整理考研的复习资料及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考研政治复习,如何准确分析题目,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提炼答案要点,获取更多分数呢.下面 ...
  • 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B附答案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核试卷 考核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核类型: 考试 形 式: 闭卷 学生院系: 各院系 班 级: 试 卷: B 一.单选题( 每小题1分,共30分.按序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对应填入表格) 1. ...
  • 1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1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1.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找到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答案, ...
  • 校本课程发展的历史
    校本课程发展的历史 一.古代的校本课程 国外校本课程的历史渊源是很悠久, 可以说, 它与学校教育的历史几乎一样悠久的, 因为我们不难发现, 早在古代时期, 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乃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而且, 由于古代社会中社会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