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 范文中心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07/15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古典诗文

2010-01-18 1246 5d56b7b40100gcj2

文言虚词其、以、之、为字的用法

“其”“以”“之”“为”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重点虚词,用法整理如下

一、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例2.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相当于“他”“她”“它”。

例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我的”。

例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例6.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

(4)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

例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那个”。

例8.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例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1)表测度,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例10.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反诘,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表婉商、祈使,相当于“还是”“可要”。

例1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例13.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连词。

(1)表选择,用在句首,相当于“是……还是……”。

例14.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假设,用在句首,相当于“如果”。

例15.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助词,补充音节。

例16.既其出。(《游褒禅山记》

例17.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二.以

1、介词

(1)表动作行为的处置,相当于“把”。

例1.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相当于“按照”“凭借”“凭什么身份”。 例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例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在”“从”。

例4.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4)表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用”“拿”

例5.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例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率领”“带领”。

例7.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2、连词,用法类似“而”,表示多种关系。

(1)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为”。

例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又”,或不译。

例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3)表修饰关系,不译。

例1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4)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

例1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3、副词,同“已”,相当于“已经”。

例12.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固定结构

(1)以是、是以、以故、以此,意思是“因此”“所以”。

例13.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就赵》) 例14.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例1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例16.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信陵君窃符就赵》)

(2)所以,有两种用法,一表原因,一表凭借。

例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例1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师说》)

(3)何以,意思是“怎么”“怎样”。

例19.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4)有以、无以,意思是“有(无)用来……的办法”。

例20.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例2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5)足以,意思是“足够用来”。

例2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游褒禅山记》)

(6)以为,“以为”后是动词或形容词结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以为”后是名词性结构,“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例2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24.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三、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

例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劝学》)

(2)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例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

例4.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例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2)结构助词,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相当于“得”。

例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8.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

(5)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例10.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不及物动词或三字之间,凑足音节。 例11.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例12.公子勉之矣。(《信陵君窃符就赵》)

例13.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四.为

1、介词。

(1)表被动,读作w éi ,相当于“被”,常和“所”组合。

例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例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例3.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2)表动作行为的替代,读作w èi ,相当于“给”“替”。

例4.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3)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读作w èi ,相当于“对”“向”。

例5.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4)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读作w èi ,相当于“因为”“由于”。 例6.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读作w èi ,相当于“为了”。

例7.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助词,用于句尾,表疑问语气,前面一般有疑问代词呼应。读作w éi 。 例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相关内容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 ...
  • 我的论文集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作者: 卢 静 摘要 初中生如何学好文言文?笔者认为学生可以从自此积累做起,根据理解的程度多读课文,有选择的背诵课文,加大课外阅读量,并能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及时复习,学习文言文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关键词 积 ...
  • 初中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一)
    初中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一) --针对不同文体的答题方法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是: 1."以文解题":看分值答题(如果多分值最好标出1.2,怕丢分不妨n+1,但有字数限制的概括题除外): 2.尽量用原句, ...
  •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 ...
  • 考试大王丨高中语文文言文300个实词.18个虚词的用法大总结,我就不信没人要!
    文言文,广大高中生的心头一大诟病啊,连平时看个书都是一头雾水一脸茫然,还要看古文?真是万年心里苦啊~这不嘛,老师找来了在高中语文中常用的300个文言文实词以及18个虚词的应用,下面,大家先尝个鲜~想要完整版的进群(QQ群:276834278 ...
  • "叔孙通者,薛人也"阅读答案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 ...
  • 浅议中学文言文阅读能力现状与教学对策
    浅议中学文言文阅读能力现状与教学对策 怀集县冷坑中学 阮丽萍 摘要: 文言文集历代文学之精华,很多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对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起着巨大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往往困难重.吃力不讨好,学来索然无味.研究并 ...
  • 三国志魏志司马郎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朗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 ...
  • 文言文翻译六大招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quo ...
  • [放鹤亭记]学案(附答案)
    10  <放鹤亭记>学案 编写  :李会霞  张晓娟 [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重难点提示] 1,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