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周神经系统2 - 范文中心

第三章 外周神经系统2

07/13

新乡医学院成人教育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孙彭利 职称:讲师

第四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Histamine H1Receptor Antagonists

一、概述

组胺Histamine :一种重要的化学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存在于肥大细胞中,当机体受到如毒素、水解酶、食物及化学物品的刺激引发抗原-抗体反应时,组胺释放进入细胞间液。 Histamine 的生物合成:

组胺受体的生理效应和拮抗剂:

抗组胺药物分类:依作用环节不同分为:组胺酸脱羧酶抑制剂、阻断组胺释

放的抗组胺药、受体拮抗剂。

组胺受体拮抗剂又可分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

根据化学结构类型又可分为:①乙二胺类。②哌嗪类。③氨基醚类。④丙胺

类。⑤哌啶类。⑥三环类。

根据组胺受体拮抗剂的发展历史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分为三代:

①经典H1受体拮抗剂—— 第一代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

缺点:脂溶性较高,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一般都有中枢抑制和镇静的副作用。

②非镇静性H1受体拮抗剂—— 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阿司咪唑等。 特点:引入亲水性基团(氨基醚类,哌嗪类),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 克服了镇静作用。对外周H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避免中枢副作用(丙胺类,三环类)

缺点:心脏毒性。

③第三代H1受体拮抗剂:非索那定、左旋卡巴司汀等。

特点:对H1受体的选择性更高,无镇静作用,无肝脏的首过效应。 治疗过敏性鼻炎和慢性荨麻疹。

二、典型药物

(一)马来酸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 Maleate 1. 结构与命名

N ,N-二甲基-γ-(4-氯苯基)

.

-2-吡啶丙胺顺丁烯二酸盐

结构特点:

丙胺类:将乙二胺类中的N-换成-C 。结构中有一个手性中心,S-构型(右旋)的活性比消旋体约强二倍,急性毒性也较小。R-构型(左旋)为消旋体的1/90 扑尔敏为消旋体。 2. 性质:

①呈叔胺类显色反应:与枸橼酸醋酐在水浴上加热,显红紫色。

②可使高锰酸钾褪色:在稀硫酸中,马来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红色消失。 3. 代谢:吸收迅速而完全,排泄缓慢,作用持久。

主要以N-去一甲基、N-去二甲基、N-氧化物、及未知的极性代谢物随尿排出。 4. 临床应用:作用较强,用量少,副作用小,适用于小儿。用于过敏性疾病、鼻炎,皮肤粘膜的过敏、荨麻疹,血管舒张性鼻炎枯草热、接触性皮炎、药物和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等。

副作用:嗜睡、口渴、多尿等。 5. 合成

6. 结构改造:丙烯类似药物

阿伐斯汀(Acrivastine )

选择性阻断H1受体,亲水性强,难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故无镇静作用。适用于过敏性鼻炎、花粉病、荨麻疹等。 活性:E 型体>Z型体。

(二)盐酸赛庚啶Cyproheptadine

1. 结构与命名

1-甲基-4-(5H-二苯并[a,d]环庚三烯-5-亚基)

. H O 2

哌啶盐酸盐倍半水合物。

形成三环类H1受体拮抗剂。

2. 作用与用途

较强的H1受体拮抗作用,并具有轻、中度的抗5-羟色胺及抗胆碱作用。适用于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及其它

因可抑制下丘脑饱觉中枢,有刺激食欲的作用,服用一定时间后可见体重增加。

3. 相关药物:吩噻嗪类

氯雷他定:强效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无抗胆碱活性和中枢抑制作用,口

服起效快,作用持久。适用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1. 结构与命名

2-[4-[(4-氯苯基)苯基甲基]-1-哌嗪基]乙氧基乙酸二盐酸盐

2. 结构特点

哌嗪类抗组胺药,氮原子上带二苯甲基,有时苯环对位有氯取代,另一氮原

(三)盐酸西替利嗪 Certirizine Hydrochloride

·2HCl

子上取代基的变换较多。

3. 合成

4. 作用与用途

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对M 胆碱受体和5-HT 受体的作用极小。不易透过

血脑屏障,属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临床用作抗过敏药,作用强而持久。吸收快而好,绝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消除。 5. 其它哌嗪类抗组胺药

去氯羟嗪、赛克利嗪、氯环利嗪、美克利嗪、布克利嗪、奥沙米特。

(四)咪唑斯汀 Mizolastine

1. 结构与命名

2-[[1-[1-[(4-氟苯基) 甲基-1H-苯并咪唑-2-基]哌啶基-4-基]甲基氨基]嘧啶-4(3H )-酮

2. 结构特点与性质

结构上属哌啶类。由一个芳环、三个含氮杂环,以碳-氮键的方式连接,

两个

胍基掺入在杂环中。氮原子都处于季胺、酰胺及芳香性环中。有很弱的碱性,整体分子相对稳定。

3. 吸收和排泄

生物利用度为90%,口服1.5h 达到血浆药物峰浓度。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游离药物约占血药浓度的1.6%。具较高的分布值(98-234L )。皮肤疱液与血浆药物浓度之比为50%。消除半衰期6.1—25h ,平均13.7h 。

代谢途径主要为在肝中的葡萄糖醛酸化,很少经P450代谢,且代谢物无抗组胺活性。

4. 临床应用

对H1受体有高度特异性和选择性,起效快,作用时间长,还有抗炎作用。 5. 哌啶类相关药物

阿司咪唑(息斯敏) (Astemizole)

强效H1受体拮抗剂。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而不具中枢抑制作用。不具抗胆碱和局麻作用。 适用于过敏性鼻炎、结膜炎、慢性荨麻疹和其他过敏症。 代谢产物去甲阿司咪唑也具有抗组胺活性。

第五节 局部麻醉药 Local Anesthetics

一、概述

(一)局部麻醉药的作用

局部麻醉药是指在身体的限定范围内,能可逆、暂时阻断神经传导,使失去感觉,以便进行口腔、眼科、妇科和外科小手术。

它是通过作用于神经膜上Na +通道,减少Na +通过,影响膜电位,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导。

(二)局部麻醉药的结构类型

1.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普鲁卡因、苯佐卡因、丁卡因

2. 酰胺类: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

3. 氨基酮类:达克罗宁 4. 氨基醚类:奎尼卡因

5. 氨基甲酸酯类:地哌冬(狄奥散) 6. 脒类:非那卡因 二、典型药物 (一)盐酸普鲁卡因

4-氨基苯甲酸-2-(二乙氨基)乙酯盐酸盐

4-Aminobenzoicacid 2-(diethylamino )ethyl ester monohydrochloride

2. 历史发展

早期麻醉药的替代方法:物理方法:绞索捆绑、木棒击头等。 植物有效成分或中药制剂:16世纪:南美古柯树叶可止痛。

1860年,提取得到可卡因,有局麻作用。1884年用于临床。但由于其成瘾性及其它一些毒副反应,如致变态反应性、组织刺激性、水溶液不稳定等,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激发人们对可卡因的结构进行研究和改造,以寻找更好的局麻药。

可卡因的结构简化:将可卡因水解得到爱康宁、苯甲酸和甲醇,均无局麻作1. 结构与命名:

H 2

用。用其它羧酸代替苯甲酸与爱康宁成酯,局麻作用消失,说明苯甲酸酯是主要药效结构。

进一步研究发现,爱康宁结构中的双环结构并非药效必需结构。1890年,证

H 2

实了对氨基苯甲酸乙酯(苯佐卡因)有局麻作用。

1904年得到普鲁卡因Procaine 。 3. 理化性质 ⑴还原性

结构中有芳伯氨基:易被氧化变色,pH 、温度、紫外线、氧、重金属离子可加速氧化。

制剂时,须控制pH 、温度,通入惰性气体,加入抗氧剂、金属离子掩蔽剂等。贮存时须避光。

⑵水解性

结构中含有酯键,酸、碱和体内酯酶均能促使其水解。pH 和温度均是其影响因素。pH3~3.5最稳定,温度升高,水解加速。

⑶鉴别反应

Procaine 显芳伯胺的反应

在稀盐酸中与亚硝酸钠生成重氮盐,加碱性β-萘酚试液,生成猩红色偶氮颜料,可用作鉴别。

4. Procaine临床应用

具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用于浸润麻醉、阻滞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和局部封闭疗法。毒性低,无成瘾性。至今仍为广泛使用的局部麻醉药。

5. 体内代谢

主要水解成对氨基苯甲酸和二乙氨基乙醇。前者80%可随尿排出,或形成结合物后排出,后者30%随尿排出。其余可继续脱氨、脱羟和氧化后排出。

6. 合成

6. Procaine 的结构改造

缺点:易水解失效,作用持续时间短,不稳定。

改造:

(1)苯环上的改造

目的:增加位阻,以使酯基的水解减慢,局部麻醉作用增强。 如:羟普鲁卡因,氨布卡因, 美布卡因,丙美卡因

(2)碳链的改造

碳链上引入甲基,因立体障碍使酯键不易水解,麻醉作用延长。

(3)氨基侧链的改造

(二)盐酸利多卡因 Lidocaine Hydrochloride

1. 结构与命名

N-(2,6-二甲苯基)-2-(二乙氨基)乙酰胺盐酸盐一水合物

2. 结构特点

结构中的酰胺键:较酯键稳定。两个邻位均有甲基,具空间位阻,使Lidocaine 不易水解,体内酶解的速度比较慢。 3. 作用特点

局部麻醉作用比Procaine 强2~9倍,维持时间延长一倍,毒性相应较大。 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静脉给药):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室性早搏 4. 代谢途经

Lidocaine 在体内大部分由肝脏代谢

1. 合成

11

(三)盐酸达克罗宁 Dyclonine Hydrochloride

1. 结构与命名

1-(4-丁氧苯基)-3-(1-哌啶基)-1-丙酮盐酸盐

2. 作用特点

H 2

以电子等排体-CH 2-代替-O-,成酮类化合物。

有很强的表面麻醉作用,对粘膜穿透力强,见效快,作用较持久。 毒性较Procaine 低。 只作表面麻醉药。

由于刺激性较大,不宜作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 三、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

结构骨架

构效关系:

1、亲酯部分:可为芳烃、芳杂环,这部分修饰对理化性质变化大,影响作用强度为:

>

N H

>

S

环上给电子基取代有利于两性离子形成,活性增加;吸电子基取代活性下降。 2、亲水部分:一般为仲胺、叔胺或吡咯烷、哌啶、吗啉等,以叔胺最常见。

12

3、中间部分:决定药物稳定性。 影响作用时间次序:

O

O

O

O

>

S

N H

>

影响作用强度次序:

O

O

O

O

>

S

>

>

N H

在苯环与羰基之间插入如-CH 2-、-O-等基团,破坏两性离子的形成,活性下

降。若插入共轭基团如-CH=CH-等则活性保持。酰胺类也可形成两性离子型。

13


相关内容

  • 基础医学英语A翻译 (3)
    第三单元 Text A 神经系统 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发送.接受和处理布满全身的神经冲动,它的功能元素是神经元或神经细胞.神经元使人能够思考.记忆,并调节人体的腺体和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常常聚集成束,称作神经核,存在于神经中枢.中枢神经 ...
  • 慢性动脉血压调节与原发性高血压病
    慢性动脉血压调节与原发性高血压病 范少光 吴静吕昂 北京大学医学部 生理及病理生理学系 一.动脉血压调节的类型 二.肾脏和慢性动脉血压调节. (一) 肾脏在慢性动脉血压调节中的作用. (二) 压力-利尿作用(Pressure-diuresi ...
  • 冠心病的体育康复
    冠心病的体育康复 目录 1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1.1 有氧运动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 1.2 有氧训练负荷的研究 1.3研究方法 在对课题研究时使用了文献资料法.网上查询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2. 研究结果 2.1等长收缩训练的心血管反应 ...
  • 小儿心力衰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心力衰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 发病原因诊断心力衰竭,首先应明确病因.心力衰竭在胎儿期即可发生,婴儿期较儿童期多见. 1. 婴儿期 婴儿期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见有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血管转位.主动脉缩窄.动 ...
  •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
    1.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具有以下生理特性:⑴ 和骨骼肌相比,消化道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速度较慢.⑵ 具有较大的伸展性.⑶ 有自发性节律运动,但频率慢且不稳定.⑷ 具有紧张性,即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
  • 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纯化
    实验准备 一.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 1. 抗凝血的预离心分别取正常人新鲜抗凝全血 A: 20 mL于50 mL离心管中,以2 000 r /min离心20 min,吸弃上层血浆,获得下层沉淀细胞约10-12.5 mL. 2. 沉淀细胞的稀释 ...
  •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名解] 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
  • 雌激素对阴道神经作用的研究进展
    性感觉功能在女性性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其中阴道神经在女性性刺激反应.性心理生理学研究中尤其重要.而雌激素能从不同途径上改变阴道自主神经及感觉神经的反应性.数目以及功能.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卵巢雌激素逐渐下降,导致阴道干 ...
  • 药理学考试重点
    药理学重点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机制作用强度,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规律的学说. 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生理机能或形态变化的表现. ...
  • 最全解读:八大角度玩转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功能紊乱,合并或者不合并潜在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应该满足从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舒张压持续下降超过 20/10 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