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 - 范文中心

实验针灸学

03/20

《实验针灸学》

★【名解】

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 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 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 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若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止,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10、牵涉痛: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是指内脏病变时,疼痛往往可扩散到受同一或紧邻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此处皮区的疼痛称为牵涉痛。

11、经穴—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了体表的经脉、穴位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双向性联系,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出现反应,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其二,刺激体表的经脉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插入电位:针尖对肌肉的机械刺激可直接引起一串肌电发放。

12、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作为正常的防御反应,疼痛对保护机体正常生命获得极为重要,而过度或长期的疼痛却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

13、针灸镇痛耐受:是在长时间或反复多次针刺过程中出现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现象。 14、针灸耐受:是指在长时间或反复多次针刺过程中出现针刺效应降低的现象。

针刺麻醉:是根据针刺具有的镇痛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在人体的某些穴位进行刺激达到痛觉迟钝或消失的效果,从而能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特殊麻醉方法。

15、针灸作用:是指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及其在体内引起的反应。通过生化过程恢复正常,激发或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使失调、紊乱的生理

16、整体调节:针灸的整体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针灸穴位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多个器官,系统功能产生影响;二是指针灸对某一器官功能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该器官所属系统甚至全身各系统的调节作用而实现的。 17、自限调节:针灸的自限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针灸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只能在生理调节范围内发挥作用;二是指针灸的调节能力必须依赖于有关组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的技能储备。

第一章 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与技术 ★第一节 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

选题→文献检索→建立假说→立题→科研设计与实施→撰写论文 一:科研选题

(一)选题的范围:基础研究选题、 应用研究选题、开发研究选题(若分为两种,则为基础研究选题和临床研究选题)

(二)选题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

二:文献检索 查阅原则: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图书后期刊,先综述后单篇

三:建立假说:以客观事实和现有的科学理论 为基础,能够揭示科学问题的内在特征和规律 的学说

假说的特性:来源的科学性,说明的推测性,

解释的系统性,结论的可验证性

四:立题:直接或间接反映出研究因素,研究 对象及实验效应这三个环节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宜简明,具体,新颖,醒目(立题原则) 五:科研设计与实施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受试对象基本条件: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可行性

处理因素:针刺、艾灸、推拿、药物或其他生 物、物理和化学等因素。包括单因素和多因素 研究1. 选择最能反映“假说”的被试因素;2. 注意被试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3. 注意处理 因素的强度,同一组别的不同个体,其处理因 素应该一致。

实验效应指标的特性:

(1)关联性:即所选指标与研究目的有本质的联系

(2)客观性:指标数据的来源决定它的主、客观性质

(3)精确性:包括准确性与可靠性

(4)灵敏性:又称反应性,过高易造成假阳性 (5)特异性:即能反映病证及效应的专属性,且不易受其他因素干扰。

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随机、重复、盲法

A 对照原则 对照: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对照的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配对对照,

历史对照,安慰对照

空白对照:是在不给任何处理措施的“空白”情况下进行观察的一种对照方式,对于排除自发倾向的影响和不良反应是必要的,在临床疗效对比研究中,一般不宜采用空白对照

实验对照:是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的对照,即对照组除无处理因素外施加与处理因素组相同的其他实验因素

标准对照:是采用目前标准公认的、通用的方法做对照,即以参考值、理论值、经验值或标准制等标准条件进行对照

自身对照:是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受试对象的不同时间或对称部位采取不同处理措施的对照 B 随机原则 常用随即分配的方法:简单随机法,区组随机法,分层随机法

随机法: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 C 重复原则 重复: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它包含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两个条件。 D 盲法原则 盲法: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目的在于克服研究者或受试者的偏倚和主观偏见 单盲法 双盲法 三盲法

第二节 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 文献资料的积累收集,整理,分析, 总结,提炼

文献研究内容: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 献,三次文献

临床研究 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求有效性、 安全性、耐受性及其机理探讨 实验研究的对象:人和动物

循证医学 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 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病人的诊疗方案。 肌电图 是对周围神经与肌肉的电检查方 法。它记录肌肉在静止状态、主动收缩及周围 神经受刺激时的电活动。可用于神经肌肉疾病 和周围神经损伤等的诊断

第二章 针灸作用理论的科学研究

经络研究思路: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 效,阐明本质

(一)经脉现象(二)、循经感传 分型:-(不过腕踝),+(过腕踝或肘膝,不过 肩髋),++(过肩髋,不到终点),+++(贯通全 程)

循经感传特征(展开 论述或简答):感传路线,感传感觉(酸麻胀痛等),感传速度,感传宽度,感传深度,感传方向,感传阻滞,感传效应、相对稳定 感传路线:与古典静脉主干巡行路线基本一致,但也有一定差异,表现为不及、超过、串行等,在不同个体、不同经脉、不同线段常发生偏离。总的来说,四肢部基本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差异较大。

感传感觉:循经感传的感觉多种多样,大多数以酸、胀、麻、痛、为主;少数受试者也可出现流水感、蚁行感、冷热感。影响(选择题):刺激方法(艾灸,电针)、部位(皮内、毛孔、皮下、肌肉)、个体差异(痛域不同)

感传速度:速度缓慢(1-10cm/s)个体差异较大,前臂、小腿大于上臂、大腿、躯干、头面(远端大于近端),经过肘、肩、膝、髋等大关节或主要穴位时,可出现速度减慢或停顿。传导速度越快潜伏期越短。速度影响:刺激方法、刺激强度、刺激温度。

感传宽度:通常呈带状,其宽度因部位而异,一般为0.5-5.0.cm 或更宽,四肢部教窄,躯干部较宽。

感传深度:因部位而异,肌肉丰厚处感传线较深,似在肌肉中;肌肉浅薄触感传线较浅,似在皮下。

感传方向:一般呈离心性和向心性双向传导。“乏感传期”若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并未停止,感传也自动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其特点为不影响其他经穴,加热可促进其恢复。 感传阻滞 条件:(1)施加的因素必须在感传线上;(2)施加的因素包括机械压迫、局部降温、局部液体注射、触觉刺激;(3)施加因素必须达到一定的作用量。

感传效应:存在明确的客观效应,它不仅是受试者的主观体验,有的还可客观显示。

相对稳定:对感传显著型受试者所做的近、远期追踪观察表明,循经感传具有相对稳定性。 循经感传的激发与控制:针刺手法、接力针刺、循经加热、药物导入。 (三)、循经皮肤病:

表现特征:基本循经,相对稳定;单经出现,多经并发;宽窄不一,断续变异;内脏相关,伴发他症。

(四)、循经感觉障碍

经脉探测特性:经脉的电学特性、热学特性、光学特性、声传导特性、磁学特性、同位素循经迁移现象。

穴位功能表现在两方面:感受刺激和反映病证 感受刺激: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受阈值不同、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穴位对刺激具有放大作用 反映病证: (1)、穴位病理反应的基本形式(①感觉异常(常见的有酸、麻、胀、痛、牵涉痛、感觉过敏(穴区疼痛或压痛点))、②组织形态学改变、③生物物理特性改变、④生物化学特性改变) (2)、穴位病理反应的基本规律(①部位集中在穴位,主要是特定穴、②与脏腑密切相关、③与病程相关) (3)、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应用(①诊断疾病、②治疗疾病)。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机制:1. 经穴分布与神经节段;2. 经穴主治与神经节段:①躯干部经穴的功能主治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即同一条经脉的穴位,由于所处神经节段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其穴位如同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证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②

俞、募穴功能主治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肺T3、心T5、肝T9、脾T11、肾L1、胆T10、胃T12、大肠L3、小肠S1、三焦T10-L1、膀胱S1-S2③四肢部的经穴主治与神经节段相关④头面部经穴主治与神经支配相关。

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①压痛与硬结,②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③耳廓皮肤导电量变化

第三章 针灸作用技术的科学基础

针感点分布在皮下至骨骼的各层组织中(包括皮下组织、肌肉、肌腱和腱周组织、神经干、神经支、血管、关节囊和骨膜) ,但大部分分布在深层组织。

针感的形成与穴位下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血管和某些包囊感受器。

艾灸的作用要素:灸温(温度幅值,不同灸法的温度幅值不同;升降速度;作用面积;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灸量、灸时、灸质

艾灸作用机理:物理作用(温热作用与辐射作用)、药化作用、创伤作用(指化脓灸) 、综合作用(调控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刺络放血的作用机理以循环系统的研究为主:影响局部微循环、改变血液流变学、调节体液循环。

第四章 针灸作用效应的科学基础

针刺镇痛:用针刺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1、针刺镇痛作用的特点: ①适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疼痛

②镇痛作用具有多重性质:针刺既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涉痛 ③起效快并有累积效应; ④毒副反应小; ⑤镇痛个体差异性; ⑥镇痛程度有限性; ⑦机体整体调控性。 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 针刺入皮肤

穴位深部感受器及神经末梢

脊髓 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发生相互作用

延髓网状结构巨细胞核 两种信号汇聚

丘脑 抑制伤害性刺激痛敏细胞放电

大脑皮层 病人一侧感觉皮层受损或切除,患侧穴位镇痛减弱

① 针刺信号的外周传人途径 ② 针刺信号的脊髓内传导途径

③ 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④ 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脑干水平的整合 ⑤ 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丘脑水平的整合 ⑥ 针刺激活脑内一些有关的痛觉调制结构 ⑦ 大脑皮层对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的整合作用

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

(1)中枢5-HT 参与镇痛,而外周5-HT 参与致痛

(2)去甲肾上腺素上下行纤维分别投射至脑和

脊髓。激活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上行投射系统,对抗针刺镇痛;激活地位脑干发出的去甲肾上腺素能下行系统则加强针刺镇痛。

(3)多巴胺能系统激活时削弱或抵抗针刺镇痛作用;

(4)外周和中枢乙酰胆碱能系统被激活是增加针刺镇痛效应

(5)八肽胆囊收缩素抑制针刺镇痛作用

针刺麻醉的作用:①镇痛作用②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③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④抗手术感染的作用⑤促手术后创伤组织和重要脏器修复的作用

针刺麻醉的特点:①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②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③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④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针刺麻醉的不足:①麻醉不全;②肌肉紧张;③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④个体差异较大。 针药复合麻醉方法①针刺—硬膜外复合麻醉 ②针刺—气体复合麻醉 ③针刺—硫喷妥钠复合麻醉④针刺—局部复合麻醉

★第五章 针刺作用效应的基本规律(论述,简答)针灸作用:

针灸作用效应的基本特点:

①双向调节 特点是指针灸穴位能产生兴奋或抑制的双向效应。

②整体调节 特点含义:一、针灸穴位可在不 同水品上同时对多个器官、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二、针灸对某一器官功能的调节作用,是通过 该器官所属系统甚至全身各系统功能的综合调 节而实现。

③品质调节 特点是指针灸具有提高体内各调节系统品质(调节系统品质是度量调节系统能力大小的一个参量),增强自身调节能力以维持各生理生化参量稳定的作用。

④自限性调节 特点:一是指针灸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只能在生理调节范围内发挥作用;二是指针灸调节能力必须依赖于有关组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的技能储备。

机理:是通过激发或诱导机体内源性调节系统的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

针灸作用效应的时效特点 时间上呈现特定的起落消长特点。

(1)潜伏期 短-针灸的速发性反应;长-针灸作用的迟发性反应。 (2)上升期 (3)高峰期 是指针灸效应维持在高水平的一段时间,它反映针灸刺激信号在体内发挥了最大的调动能力。由于针效反应系统和病变性质不同。

(4)下降期

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机体的机能状态、穴位功能、针灸刺激参数、时间因素、施术工具。 一,机体的机能状态,主要包括:①个体的生理特征(循经感传的差异,针麻、镇痛效果差异)、②个体的心理特征(情绪、人格、暗示),③机体的病理状态(靶器官及机体整体病理状态)④穴位状态(静息态及敏化态)等 二、腧穴功能特异性(展开) ①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差异 ②不同经脉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③同经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④穴位之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功能完全相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相配伍后产生拮抗作用及功效类似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相配伍后反而产生拮抗作用) 三、针灸刺激参数

(1)不同强度电针效应的差异

(2)不同频率电针效应的差异 四、时间因素与针灸效应 ①针灸治疗时间与针灸效应 ②针灸间隔时间与针灸效应 ③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 ④疗程与针灸效应

⑤针灸施术中时间序列与针灸效应 五、施术工具

①对压力敏感的力敏腧穴选择针刺治疗; ②对热敏感的热敏腧穴选择艾灸治疗;

③如两种感觉兼有的腧穴多重敏化,针灸并用。


相关内容

  • 近视的成因及治疗技术的发展现状
    人体解剖学综述 近视的成因及治疗技术 的发展现状 近视的成因及治疗技术的发展现状 [摘 要] 我国学生近视患病率逐年增加,近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常见病. 本文主要对近视的原因.发病机制及目前社会对近视治疗技术的发展现状加以阐述,并提出一些 ...
  •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20**年
    肠痈诊疗方案 徐闻县中医院 肠痈,病名.痈疽之发肠部者.出<素问·厥论>.肠痈可包括今之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是外科急腹症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的发生是与阑尾解剖特点.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有关.临床以右下腹固定压痛,肌紧张 ...
  • 糖尿病针灸治疗
    糖尿病的针灸治疗方法(2013-06-20 22:39:50)转载▼标签: 中医针灸健康 分类: 中医针灸针刀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以前者多见.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 ...
  • 疏肝解郁法针刺治疗郁症的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所观察的病例均来自2004年3月-2006年1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疗区病人,共58例.其中男20例,女38例,年龄28-65岁,平均50岁,疗程3-10个月. 西医诊断标 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 ...
  • 精彩西苑 | 脑病科中风病一体化诊疗:患者住院可享多学科服务
    新 与旧 如今,不少患者就医后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当遇到因疾病需要多学科诊疗时,患者往往需要往返于几个临床科室进行会诊.检查和治疗,给行动不便及年老体弱者增添了很多不便. 而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这种现象在今年得到有效改善. 正在该院脑 ...
  • 中医宣传册样本
    中医传统疗术科简介 中医传统疗术科成立于2008年,为我院特色专科,由马福俊副主任医师担任科主任.本科室人员通过外出深造,专家指导等方式不断增强实力,现已初具规模,目前开展的主要治疗项目介绍如下: 中医正骨.针灸.推拿.小针刀疗法.拔罐.熏 ...
  • 针灸意外: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具有痛苦极小.无副作用.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 新近研究表明:传统针刺方面起作用的正是浅筋膜中的主要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浮针疗法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 ...
  • 针灸治疗学试卷B020**年3
    安徽中医学院200 -200 学年第 学期<针灸治疗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教师 张友贵 试卷序号 :B020103 审核人:刘广霞) 适用专业 针推专业本科生 考试班级 考生姓名 学号 班级 1.寒则温之 2.腑病取募 一 ...
  • 董建平针灸师简历
    董建平针灸师简历 董建平:1953年9月13日生人.汉族,本科学历.毕业于山东青岛显明中西医临床学院中医专业.导师季盛宗是中国中医学会会员,原青岛中医院院长.董建平先生自14岁起师从旭东骨科已故江湖奇人,名医李旭东先生(号隐善)学习中医接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