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 - 范文中心

初中文言文

08/28

文言文阅读

一、《黔之驴》

1、体裁: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富含讽刺和劝诫。常用拟人化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2、主题:文章通过述写老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的过程,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的畏惧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3、层次结构:

第一段:写驴虎较量之前的状况。(作用:为故事设置了一个得以合理发展的背景)

第二段:写驴虎较量的过程及结果。

4、写作特色:刻画细腻生动,情节引人入胜。拟人化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驴、虎形象。

5、故事核心:述写驴、虎斗争。

6、驴虎形象:

驴:外强中干、虚张声势。没有自知之明。

虎:知己知彼、做事谨慎。勇于出击,战胜对手。

7、成语: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庞然大物:外表庞大的东西。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

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8、课文内容:

(1)驴本来不是虎的对手,它之所以能在虎的面前幸存,全是因为虎对它一无所知,有所畏惧。而驴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一鸣”初现原形,“蹄之”则是技穷之举。

(2)老虎却不然,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时,不盲目出击,“蔽林间窥之”;有所了解后,再百般试探,摸清对方底细,然后猛然出击,战胜对手。虎驴对比,增强寓言的意蕴,给读者深刻的启迪。

(3)写驴虎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明写虎的沈某谙练,谨慎精明,也暗写了驴麻木不仁,

愚不可及。通过对比衬托使虎驴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4)虎驴关系的变化,即虎是如何一步步进逼,驴是如何一点点丧失自己的优势的?请简要分析。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9、老虎是怎样逐步认识驴并把它吃掉的?

答:老虎看到黔地从未有过的驴,见其外表庞大,把它当作神,充满敬畏。但向来称王称霸的老虎不甘居下,躲在树林间偷窥驴。驴不知深浅,大叫一声,老虎非常害怕,仓皇逃遁。然而老虎始终不甘放弃,通过往来观察,开始怀疑驴的本领,慢慢开始挑衅,“荡倚冲冒”,驴经不住虎的试探刺激,终于使出看家本领——“蹄之”,结果老虎识破了驴的本事,摸清了驴的底细,于是吃掉了驴。

10、题目:黔之驴的含义及其寓意?

答:题目含义:讽刺无德无能,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结局。寓意:①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②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③从虎驴关系的角度: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

二、《陋室铭》

1、体裁:骈文

2、主题: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层次结构: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写陋室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上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4、全文主旨:惟吾德馨。 “德馨”一词统领全篇、为全文之“睛”。

5、课文内容:

(1)一层运用类比手法,将名山、灵水与“陋室”相提并论,强调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起笔不落俗套。

(2)二层:

①先写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说明来的人少。“草色入帘青”说明庭草不除,渲染恬静的气氛,反应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接着写室中人: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的学者“鸿儒”;最后写室中事:实写“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虚实结合,表现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②第二层紧扣“惟吾德馨”,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突出作者的美德。

③写居室环境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室中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调素琴,阅金经。

(3)三层:“庐”“亭”:是古代圣贤者诸葛庐、扬子云的居室,运用类比手法,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圣贤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本文以反诘句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6、本文特色:(作用:从多个角度升华了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

(1)本文抒发身居陋室,壮志弥坚的情怀时,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如开头言山水的诗句是“比、兴”;描述陋室环境及室内生活时用了“赋”

(2)引用典故

(3)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

7、全文唯一的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其余的都是骈句。

8、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比兴手法;反向立意(本文反向立意,只字不写“陋室”,却从“陋”的反面“不陋”立意,构思新颖。

9、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惟吾德馨”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室外环境之雅;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何陋之有”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0、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何陋之有”?,矛盾吗?

答:不矛盾。题目中“陋”是指屋子的外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虽然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11、“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交往之雅,反映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三、《爱莲说》

1、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2、主题: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层次结构:

(1)第一段从世上的花写起;接着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①陶渊明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作者以这两种爱好衬托自己爱莲——不愿隐逸、不慕富贵、在污浊的世间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生活态度。(对比衬托,菊正衬,牡丹反衬)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以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明他们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该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4、对比衬托手法:用菊正衬,牡丹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5、文章句式特点:骈散相间,音节和谐,顿挫有致。

骈句例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莲的品质: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7、文中的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骈句,排比句。作用:加强语气,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9、莲花的可爱之处有(莲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文中三次提到菊和牡丹,有何作用?

答: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质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四、《口技》

1、主题: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生动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出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2、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写演出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① 先交代口技人献艺的由来——会宾客大宴,可见口技人技“善”;

② 然后第一次点出口技人的演出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③ 最后写演出的气氛。

第二部分(2-4):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

第一层,描写了一家人深夜由睡到醒的情景。

① 模拟的声音有:犬吠声,打哈欠、伸懒腰的声音,说梦话声,啼哭声,哼唱声,絮叨声。 ② 这个场景突出声音的由远到近、由小到大。

第二层,描写这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① 模拟的声音有:打鼾声,手拍乳儿声,老鼠作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

② 描写的声音由急到缓、由闹到静。

③ 声音的种类较第一层少了,但这暂时的安稳恰是下面高潮的过渡。张驰兼济,更显出口

技人善于把握演出节奏的能力。 第三层,整个演出的高潮部分,模拟这家人附近的一场大火灾。高潮,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口技人模拟了从失火到救火的全过程。

失火:

① “忽”作用:表现出“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

② 接着口技人为我们再现了因火警而引起的人们惊恐万状的声音,以及火势凶猛的情形。 ③ 拟声词“力拉”“呼呼”“许许”作用:加剧了紧张气氛。

救火:

① 救火的声音:求救声,泼水声,拉塌房屋的声音,抢夺火中财物的声音

② 声音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③ 作者用“间”“夹”等词形容声音的错综夹杂,又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人又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的议论,赞叹口技人绝妙的口技技艺。

第三部分(5):写演出结束后的情景。

①作者有意照应开头,第二次提到口技人的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②“而已”:点出口技人精彩的表演确实是用“口”表演出来的,口技人确实是“善口技”。(突出口技人口技技艺之高超)

3、写作特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属正面描写;听众的反应属侧面描写。

4、首尾照应:前后都提到口技人的道具,突出道具简单,并与口技人表演的声音之繁相对比,从侧面反映出口技者技艺之高超。

5、第一段的文眼“善”字贯穿全篇。

6、写作顺序:以时间先后为序。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既表明事件的时间关系,也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这些词语有:

①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②表示几件事情同时发生:一时

③表示两件事情相继发生:俄而

④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

⑤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既而,少顷,未几。

2、 用简洁语言概括文中展现的三个场面:

描写了一家人深夜由睡到醒的情景——描写这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模拟这家人附近的一场大火灾。 小标题:“惊醒”——“入睡”——“大火”

五、《强项令》

1、体裁:人物传记

2、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廉洁”两件事

3、层次结构:

(1)第一段: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 正面描写。 课文重点。

开端: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告状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2)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境况。 侧面描写。 次要内容。

4、写作特点: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5、人物:董宣、光武帝、湖阳公主、太监。 主要人物:董宣。

6、本文第一段记叙了“董宣执法”的故事,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状,这两段对塑造董宣这个人物的作用:第一段正面写董宣;第二段是侧面描写,表现了他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正侧面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六、《包拯》

1、体裁:人物传记

2、层次结构: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智断割牛舌案

第二段突出包拯“为官清廉”——奉旨监制端砚

第三段突出包拯“巧言善变,不辱使命”——出使契丹

第四段突出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整顿朝纲,改诉讼旧制

第五段突出包拯“克己奉公”——交代其性格及对后世子孙的告诫

3、第一二三五段主要是正面描写,第四段穿插侧面描写。第一三段记叙较具体(详写),第二四五记叙比较概括(略写)。具体,概括互相配合,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4、特色:课文选自正史,但不失生动、活泼。如第一三段分别把包拯智服盗贼、驳倒契丹、不辱使命刻画得淋漓尽致。

5、顺序:时间顺序; 结构:并列结构;

6、“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品质。

7、文中细节描写:①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②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8、文中对比:前守是“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而包拯是“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突出包拯的廉洁。

9、作者是怎样塑造包拯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概括叙述又有具体描写。从而使包拯这一人物形象鲜活而有生命力。

10、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包拯是一个机智、清廉、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克己奉公、巧言善辩的人。

11、文中的侧面描写:

①盗惊服

②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③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④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七、《岳飞》

1、体裁:人物传记

2、层次结构:

第一层:写岳飞对亲(父母)上(皇帝)至孝至忠。

第二层:写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

写岳飞治军“严”:“师每修舍---”

写岳飞治军“仁”:“卒有疾---哭之而育其孤”

写岳飞治军“信”:“有颁犒,均给军吏”

写岳飞治军“勇”:“善以少击众”。

写岳飞治军“智”:“凡有所举---猝遇敌不动”

第三层:写岳飞关心百姓和战士疾苦。

3、课文从三方面:①至孝至忠②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③关心百姓和战士疾苦。赞扬了岳飞的高贵品质。

4、文章详略、正侧面:

①写岳飞事亲至孝只用了概括性的一句话——略写;写岳飞事上至忠记叙了两件事,写得具体多了——详写

②正面写岳飞治军有方;侧面写治军有方产生的效果(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5、写作特色:文章注意详写、略写结合,正面、侧面呼应,富于变化。

八、《二则》

(一)《杞人忧天》

1、体裁:寓言

2、杞人忧天: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传统认为,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操心;后世用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今天看来,杞人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看成是傻子行为,当今社会滥砍滥伐,水资源极度污染,大气层严重被破坏----杞人之忧已成为全社会、全人类之忧---因此---

4、主题(寓意):不要有不必要的担忧。

(二)《杨布打狗》

1、体裁:寓言

2、主题:批评现实社会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的现象。提示人们看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相关内容

  •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古代诗词四首> 次北固山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幼时记趣>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 ...
  • 浅议中学文言文阅读能力现状与教学对策
    浅议中学文言文阅读能力现状与教学对策 怀集县冷坑中学 阮丽萍 摘要: 文言文集历代文学之精华,很多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对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起着巨大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往往困难重.吃力不讨好,学来索然无味.研究并 ...
  • 初中升高中语文暑假学习计划与方法
    初中升高中 语文暑假学习计划与方法 初中升入高中,在学业上对学生而言可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初中与高中相比,无论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等各方面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做好初中升高中的衔接?在暑假里进行有计划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
  • 新学期开学后初中语文教材全国统一!这几篇古诗文要提前背起来
    从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时代正式终结,从起始年级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都将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变化:古诗词篇目大幅增加,文言文比例提高 1.课文数量减少. ...
  • 寒假作文:初中我的寒假生活计划
    初中我的寒假生活计划 2月3日上午看电影<三峡好人>和<惊涛大冒险>,下午去看望曾老师,晚上做作业看书弹琴跳舞. 2月4日上午英语补课,下午参加慈善捐款活动,晚上做作业看书弹琴跳舞. 2月5日上午做作业,下午参加周澄 ...
  • 我的论文集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作者: 卢 静 摘要 初中生如何学好文言文?笔者认为学生可以从自此积累做起,根据理解的程度多读课文,有选择的背诵课文,加大课外阅读量,并能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及时复习,学习文言文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关键词 积 ...
  • 初中课外文言文常见实词及意思归纳
    初中课外文言文常见实词及意思归纳 1.盈:充满.2.讫:完.3.及:等到.4.恃:依靠.凭借.5.辄:于是.就.6.去:离开.距离.7.患:忧虑.祸患.灾难.8.遂:于是.就.9.益:好处.增长.10.毕:完.11.市:买.12.拽:拖.拉 ...
  • 20XX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1-初中文言文学习网
    1.2009年福建省龙岩语文科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作答.(13分) 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 ...
  • 浅谈我的文言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我的文言文教学 作者:吴飞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年第12期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深奥枯燥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 ...
  • 初中文言文--农夫耕于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年. 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