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第一分册(中医) - 范文中心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第一分册(中医)

10/11

第一章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 穴位袁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 的。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 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一)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渊具体消 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冤。

(二)进针法

进针时袁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 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具体的进针方法, 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 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 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旨将欲刺腧穴两劳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 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一 1 一

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袁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 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 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三)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 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 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 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 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 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曰由深层向上退 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 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四)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耀 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 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 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二、常见疾病的毫针刺法

(一)中风病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 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临床 按病位深浅以及病情轻重,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脏腑病位较

-2 - 深,病情危重曰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本病的形 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 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

血上逆曰或因嗜酒,恣食 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发为 中风。具体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 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本病相 当于西医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本节主要讲述中经络的毫针治疗。

1、半身不遂

治 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

均刺病侧,也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泻患侧”的治法。 取 穴院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随证配穴院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语言不利加

廉泉。

特别提示: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次, 每次留针20耀30分钟,10次为1疗程。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 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耀1.2寸;廉泉穴向舌根斜刺0.8耀 1.5 寸。

2、口角歪斜

治 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取 穴:颊车、地仓。

随证配穴院按病情酌情配取牵正、下关、水沟、四白等穴。对 于面部穴位,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可左右均刺。

特别提示院每日1次,每次留针20耀30分钟,10次为1疗

程。

(二)头痛

临床分为原发性头痛与继发性头痛两类。针灸治疗主要应 - 3 - 用于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需根据病因进行诊治。头为诸阳之 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不论感受外邪还是犯于内伤,皆可 导致头痛。外感以感受风、寒、热、湿邪为主,内伤与肝、脾、肾三 脏的阴阳失衡有关。此外,外伤跌仆,气血瘀滞,经络被阻,也可 导致头痛。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 准。本病相当于西医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以及高血压、眼、耳、 鼻等疾病引起的头痛。

1、按头痛部位分经治疗

治 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

取 穴:太阳头痛渊后枕痛冤院天柱、风池、后溪

少阳头痛渊侧头痛冤院率谷、悬颅、外关 阳明头痛渊前额痛冤院上星、印堂、合谷 厥阴头痛渊巅顶痛冤院百会、前顶、太冲

2、按外感、内伤辨证治疗

渊1冤外感头痛

治 法:取足少阳、手太阴经穴为主。

取 穴:百会、太阳、风池、列缺。

渊2冤内伤头痛

治 法:取督脉、足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取 穴:百会、头维、风池。

随证配穴院肝阳头痛加太冲;痰浊头痛加中脘、丰隆;瘀血头 痛加阿是穴;血虚头痛加血海、足三里;肾虚头痛加肾俞、太溪。

特别提示院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肢体穴位多直刺。 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 疗程。风池穴深部为延髓,操作时要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耀 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三)面瘫病

- 4 -

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表现 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

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漏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 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 疹等。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 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诊断参照《中药新 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麻 痹。

治 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对于面部穴

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取 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

随证配穴院鼻唇沟平坦加迎香曰鼻中沟歪斜加水沟曰颏唇沟 歪斜加承桨;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

特别提示:每次留针20耀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

程。

(四)肩凝症

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 疾病。表现为日轻夜重,晨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局部可伴有 广泛的压痛。外旋、外展、上举、后旋等动作受限。后期病变组织 发生粘连,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形成“冻肩”,最后导致肩关节功 能丧失。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一般认为, 肩部受凉、过度劳累、慢性劳损与本病的形成有关。其诊断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 肩关节周围炎。

治 法:分部近取与远取穴相结合。泻法。

取 穴: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

随证配穴院上臂痛加臂臑、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

一 5 -

程。

(五)腰痛病

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 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 外邪、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腰部扭伤、腰椎 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炎等。

治 法院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据证候虚实酌用补泻。

取 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院劳损者加次髎;肾虚者加命门。

特别提示院肾俞直刺0.5-1寸曰每次留针20耀30分钟,每日 1次,10次为1疗程。

三、针刺禁忌症

1、妇女妊娠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针刺。

3、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应禁刺。

4、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针刺。

5、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6、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四、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 针刺。

2、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 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

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渊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

- 6 -

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 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5、对尿潴留的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严格掌握适当的 方向、角度和深度。

五、针刺时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晕针院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体位不 适、针刺刺激太强等,患者会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 汗出、晕厥等。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仰卧,头 部放低,可指掐或针刺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 泉等急救穴,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

滞针院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或针刺后患者因疼痛局部肌肉强 烈收缩,或进针后患者体位变动,使肌肉纤维缠绕针体,导致行 针时或留针后针下滞涩,行针或出针困难,使患者感觉疼痛。应 嘱患者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 近再刺一针。 弯针院由于手法不熟练,或针下碰到坚硬的组织,或留针时 患者体位变动,或因滞针处理不当,使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 的方向,行针及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应停止行针,将针顺着 弯曲的方向缓慢退出。

断针院由于针具质量不佳,或行针时过于用力,使针折断在 人体内。用左手拇食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针的残端暴露体外, 右手用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深入皮肤时,应在X线下定 位,手术取出。

血肿:由于刺破血管导致微量的皮下出血,出现局部青紫或 包块,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可采用 先冷敷后热敷之法。

气胸院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

―1 ―

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 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 休息,切勿恐惧而翻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对于 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六、参考文献

1、邱茂良.针灸学丨上海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石学敏.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冤.北京: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2002 - 8 -

第二章 艾灸疗法

灸法是以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 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 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具有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常用于寒湿痹痛、脏腑虚 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等证及亚健康调理。

―'基本技术 艾灸疗法种类很多,常用的有隔物灸、悬灸两大类。

(一)隔物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用艾绒制成的圆 锥形小体称为艾炷,一般锥体高1厘米左右,锥体直径0.8厘米 左右,燃烧一炷即为一壮冤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 法。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耀4厘米,厚约0.3厘 米耀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 患处,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 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 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

一 9 一

2、隔盐灸院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 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 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 数。

3、隔蒜灸院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3厘米耀0.5厘米的薄 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炷 放置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蒜片稍提起, 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 壮数。

(二)悬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耀 5厘米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一般施灸时间 10耀15分钟。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等。

1、温和灸院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 左右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灸至皮肤潮红为 度,一般施灸时间10分钟~15分钟。

3、回旋灸院用点燃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皮肤保持一定距离, 均勻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

4、温盒灸院是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 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 每次每部位灸20耀30分钟,一次可艾灸数穴。

/―― ^

一 11 一

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一)感冒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 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按照1994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通感冒病。

治 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

2、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曰气虚加足三里曰身痛加大 抒;腹痛、腹泻加神阙。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 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耀4穴,每穴每次艾灸15耀20分钟,以灸后 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耀2次,至痊愈。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耀4厘米,厚约0.3 厘米耀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 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 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 艾灸5耀7壮。每次选取3耀4穴,每日1次,至痊愈。

特别提示: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 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

(二)面瘫病

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 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 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可按照1994年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病 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

- 12 -

治 则:疏风通络,行气活血。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曰气虚者加灸足三里。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 感为度。每次选取2耀4穴,每穴每次艾灸15耀20分钟,以灸后穴 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耀2次,7耀10次为

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耀4厘米,厚约0.3 厘米耀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 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 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 艾灸5耀7壮。每次选取3耀4穴,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面瘫早期,应重灸翳风穴,悬灸时间在30分钟以 上为佳。面瘫恢复期,可增加悬灸神阙穴以补益正气。面部皮肤 娇嫩,应避免灼伤皮肤。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风寒。

(三)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泄泻亦称腹泻,常由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而致,以排便次数 增多,粪便稀薄为临床表现,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医的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治 则:健脾化湿。常用悬灸法、隔盐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天枢、足三里。

2、配穴: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湿盛者加上巨虚、阴陵 泉曰脾胃虚弱者加脾俞、公孙、气海;命火虚弱者加命门、肾俞、关 元、神阙;肝木乘脾者加脾俞、太冲。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

- 13 -

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耀4穴,每穴每次艾灸15耀20分钟,以灸后 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于盐上再 置一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 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 灸,每次艾灸7耀10壮。每日1次,5耀7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时刻询问患 者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

(四)痛经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失养,复因情 志不调、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成。以月经期前 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表 现,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进行诊断。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痛经。

治 则:温养冲任,通经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

2、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寒 凝加归来、地机曰气滞加肝俞、太冲。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 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耀4穴,每穴每次艾灸15耀20分钟,以灸后 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每个月经周期,以月经前3耀 4天开始治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耀4厘米,厚约0.3 厘米耀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 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 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7耀

- 14 -

10壮。每次选取3耀4穴,每日1次,以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 3耀4天开始治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特别提示:灸法具有温肾暖宫、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疗原发 性痛经疗效较好。月经前后和行经期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忌 劳累。

(五)膝痹病

膝痹常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肝肾不足、外邪痹阻 经脉所致。不通则痛,不荣则

痛,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为主要表现。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可按照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 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 则:通痹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局部压痛点。

2、配穴:血海、梁丘、犊鼻、膝眼,寒湿重者加足三里、阴陵

泉。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 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耀4穴,每穴每次艾灸15耀20分钟,以灸后 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耀4厘米,厚约0.3 厘米耀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 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 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7耀 10壮。每次选取3耀4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注意膝关节的防寒保暖,增强体质,肥胖者应适 当减轻体重,避免久行、久立。

(六)项痹病

- 15 -

项痹常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痹阻, 以项部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颈部活动受限,并可伴有眩 晕等为主要表现,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 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颈椎病。

治 则:活血通经。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温盒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颈部压痛点、颈夹脊、大椎、肩井。

2、配穴:督脉劳损者加命门、腰阳关;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 神阙曰风寒盛者加风门、肺俞;气滞血瘀者加膈俞。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 适感为度。每次选取3耀4穴,每穴每次艾灸15耀20分钟,以灸后 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7耀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耀4厘米,厚约0.3 厘米耀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 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 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7耀 10壮。每次选取3耀4穴,每日1次,7耀10次为1疗程。

5、温盒灸法: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 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灸盒中的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 每次每部位灸20耀30分钟,一次可艾灸数穴。每日1次,7耀10次 为1疗程。

特别提示:灸法对颈椎病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疗效 较好。同时要劳逸适合,减少颈部劳损,防风寒,适当颈项功能锻 炼。

(七)腰痛

腰痛常因肝肾不足、外邪侵袭、经脉气血痹阻所致,以腰部 及腰骶部的慢性疼痛、时轻时重、缠绵不愈、休息可缓解、劳累后

加重、常有固定压痛点为临床表现,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病相当于 西医的慢性腰肌劳损。

治 则:补益肝肾,温通经脉。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温

盒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腰部压痛点、腰夹脊穴。

2、配穴:肝肾不足者加肾俞、志室;阳虚者加命门、腰阳关; 寒湿重者加大肠俞、气海俞。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 适感为度。每次选取3耀4穴,每穴每次艾灸15耀20分钟,以灸后 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7耀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耀4厘米,厚约0.3 厘米耀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 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 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耀7 壮。每次选取3耀4穴,每日1次,7耀10次为1疗程。

5、温盒灸法: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 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灸盒中的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 每次每部位灸20耀30分钟,一次可艾灸数穴。每日1次,7耀10次 为1疗程。

特别提示:腰部压痛点要重灸。

二、忌症

1、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等忌用艾灸 疗法。

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注意事项

一 17 -

1、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 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耀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 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保 持疮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

3、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 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 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 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

五、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南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畠第1部 分:艾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 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08

3、石学敏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 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 18 -

第三章 拔罐疗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 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常用于感冒、头痛、不寐、肩凝症、腰痛 病、项痹病、胃脘痛病、痛经及带状疱疹等疾病。

―、基本技术

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 罐等。拔罐方法有火罐法、煮罐法、抽气罐法等,其中火罐法最 为常用。操作时用镊子夹住957。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 1耀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 安全,但须注意的是点燃的酒精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 伤皮肤。

根据病情需要,在具体运用火罐时,还有留罐、走罐、闪罐、 刺血(刺络冤拔罐等方法渊具体操作可参照孙国杰主编《针灸学》 的相关章节冤。

1、留罐

拔罐后将罐子吸拔留置在施术部位5耀10分钟,然后将罐 起下。

2、走罐

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 等。一般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 些凡士林油膏、液体石蜡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 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

一 19 一

时,将罐起下。

3、闪罐

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 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4、刺络拔罐

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 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在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加强刺血治 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5耀10分钟。

二、常见疾病的拔罐疗法

(一)感冒

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气候 骤变时为多。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 不适等。本病的发生是因病邪侵入人体肌表所致。邪气乘虚由皮 毛、口鼻而入,偏寒者,则致寒邪束表,肺气不宣,阳气郁阻,毛窍 闭塞曰偏热者,则热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肃。其诊断参照《中 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普通 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治 法: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在督脉和膀胱经上均 勻涂抹液体石蜡等润滑剂,用闪火法拔罐^将火罐扣在督脉上, 然后医者用右手握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上下往返推罐

3 耀5次,待皮肤潮红,再将火罐分别移至两侧的膀胱经,用同样 的方法在两侧膀胱经上各走罐3耀5次,最后将火罐停于大椎、风 门、肺俞等穴,留罐10分钟后起罐。起罐后,擦净润滑剂。

特别提示:此法选用的火罐不要过大,操作时应注意轻吸, 勿刺激过强,皮肤潮红即可。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注意覆盖背部, 勿使背部受寒。

- 20 -

(二)腰痛病

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 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 外邪、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腰部扭伤、腰椎 间盘突出症、腰背肌筋膜炎等。

治 法:取腰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背腰部皮肤充分暴露。先在背腰 部正中均勻涂抹液体石蜡等润滑剂,用闪火法将中号玻璃罐扣 在督脉上,医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住火罐,缓慢沿督脉 推进或拉回,如此往返推拉10耀15次,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深红 或紫色为度。然后于腰部脊柱两侧同法操作。起罐后,擦净润滑 剂。1周1耀2次,5次为一疗程。

(三)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 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表现为患部有束带状 刺痛,皮疹呈簇集状水疱,水疱如绿豆或黄豆大小,中间夹以血 疱或脓疱,排列如带状,多发生在单侧。疱疹在2耀3周后渐见干 燥结痂,最后痂退而愈。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郁化火、过食辛辣 厚味、感受火热时毒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治 法:局部取穴为主。刺络拔罐法。

操作步骤:用75。石的酒精消毒患处,在疱疹聚集处用三棱 针或粗毫针进行围刺,以稳、准、快的手法刺破皮肤^迅速以闪火 法拔火罐,留罐5耀10分钟,酌情每罐令出血5耀10毫升,

至疹色 渐成暗红色后起罐,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局部。隔日1次,一般治 疗2耀4次。 - 21 -

特别提示院操作完毕后,嘱患者穿宽松衣服,避免摩擦患处, 勿洗浴。此法应特别注意火罐的清洁与消毒。

三、禁忌症

1、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2、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3、肿瘤患者。

4、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者。

5、孕妇。

6、高热抽搐者。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 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易脱落,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动作必须迅速,才能使罐吸附有力。

3、拔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 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 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 染。

五、参考文献

1、孙国杰.针灸学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石学敏丨针灸学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02

3、郑筱萸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冤.北京院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2002 - 22 -

第四章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用特制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 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刮痧疗法具有活 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驱邪排毒、促进新陈代谢,益气扶正、调 节免疫能力,理筋通络、调整关节结构和功能。尤其对外感性疾 病、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等疾 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刮痧作为中医临床四大特色技能之 一,已被列入全科医学教材,同时也已被列入中医药进社区中医 临床适宜推广技术项目、乡村医生中医技能项目,已成为公费医 疗、医疗保险的中医特色治疗项目。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刮痧器具的选择

根据病症和刮痧部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刮痧板和刮痧介

质。

1、刮痧板的选择

渊1冤椭圆形刮痧板:呈椭圆形或月圆形,边缘光滑,宜用于人 体脊柱双侧、腹部和四肢肌肉较丰满部位刮痧。

渊2冤方形刮痧板:一侧薄而外凸为弧形,对侧厚而内凹为直 线形,呈方形,宜用于人体躯干、四肢部位刮痧。

渊3冤缺口形刮痧板:边缘设置有缺口,以扩大特殊部位的接 触面积,减轻疼痛,宜用于手指、足趾、脊柱部位刮痧。

渊4冤三角形刮痧板:呈三角形,棱角处便于点穴,宜用于胸背 部肋间隙、四肢末端部位刮痧。

- 23 -

渊5冤梳形刮痧板院呈梳子状,便于接触头皮,保护头发,宜用 于头部刮痧。

2、刮痧介质的选择

渊1冤刮痧油是中草药与医用油精炼而成的油剂,具有清热解 毒、活血化瘀、解肌发表、缓解疼痛、帮助透痧,以及润滑护肤增 效等作用。宜用于成人刮痧,或刮痧面积大者,或皮肤干燥者。

渊2冤刮痧乳是天然植物合成的乳剂,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 进新陈代谢、润滑护肤增效的作用。宜用于儿童刮痧,或面部刮 痧, 或拔罐进行走罐时。

(二)握持刮痧板方法

根据所选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 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 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图1冤。刮痧 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

图1握板方法

(三)刮痧的次序

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 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全身刮痧者,顺序为院头、 颈、肩、上肢、胸腹、背腰及下肢曰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 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 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四)刮痧的方向

- 24 -

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 离。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图2冤曰面部一般由正中向 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图3冤曰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 由内向外(图4冤曰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 扩展(图5、6、7〉;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图8、9〉。

图6肩背部刮拭方向 图7背部刮拭方向

- 25 -

图8上肢刮拭方向 图9下肢刮痧方向

(五)刮痧的补泻方法

刮痧的补泻方法为临床常用的综合手法,可分为院

1、刮痧补法院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冤小,刮拭速 度慢,刮拭时间相对较长。此法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 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等。

2、刮痧泻法院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冤大,刮拭速 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此法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 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

3、刮痧平补平泻法院介于刮痧补法和刮痧泻法之间。刮痧 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此法宜用于 虚实夹杂体质的患者,尤其适宜于亚健康人群或慢性病患

者的 康复刮痧。

(六)刮痧的时间

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院

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耀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耀5个部 位;局部刮痧一般10耀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耀30分钟。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耀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 无痛感为宜曰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

- 26 -

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它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3、急性病痊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耀10次为一疗程。

(七)刮痧的程度

刮痧的程度包括刮拭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院

1、刮痧时用力要均勻,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

2、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 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 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 痧。

(八)刮痧手法

根据病证和刮痧部位的不同,刮痧操作的力量大小、速度快 慢、刮拭方向、刮痧板边角接触的部位以及刮痧配合手法应有所 不同。刮痧手法分类如下:

1、按力量大小分类

〈1冤轻刮法院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小,被 刮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觉。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 此法宜用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以及辨证属于虚证的患 者。

〈2冤重刮法院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较大, 以患者能承受为度。此法宜用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 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者以及辨证属于实证、热证的患者。

2、按移动速度分类

〈1冤快刮法院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此法宜用于体 质强壮者,主要用于刮拭背部、四肢以及辨证属于急性、外感病 证的患者。

0慢刮法院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此法宜用于体 质虚弱者,主要用于刮拭头面部、胸部、腹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

及辨证属于内科、体虚的慢性病患者。

3、按刮拭方向分类

^ 1冤直线刮法院又称直板刮法。用刮痧板在人体体表进行有 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此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 部、胸腹部、四肢部位。

〈2冤弧线刮法院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 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 定。此法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

4、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

〈1冤摩擦法院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 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此法宜用 于麻木、发凉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 用于刮痧前,使患者放松。

〈2冤梳刮法院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太阳 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刮痧板或刮痧梳与头 皮呈45。角,动作宜轻柔和缓,如梳头状,故名梳刮法。

此法宜用 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病证。

〈3冤点压法院又称点穴手法。用刮痧板的边角直接点压穴位, 力量逐渐加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 操作5耀10次。此法宜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或刮痧力量不能 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骨骼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 鼻、水沟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

(斗)按揉法院刮痧板在穴位处做点压按揉,点下后做往返来 回或顺逆旋转。操作时刮痧板应紧贴皮肤不滑动,每分钟按揉 50耀100次。此法宜用于太阳、曲池、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三 阴交等穴位。

(石)角刮法院使用角形刮痧板或让刮痧板的棱角接触皮肤,

- 28 -

0「6316亡似II卜 口亡1^3010「乂 卩「0 1「!31 乂㊀厂呂匕门 0浙3〇10「乂罾 00^ 与体表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手法要灵活,不宜 生硬,避免用力过猛而损伤皮肤。此法宜用于四肢关节、脊柱两 侧经筋部位、骨突周围、肩部穴位,如风池、内关、合谷、中府等。

斤)边刮法院将刮痧板的长条棱边,与体表接触成45。角进 行刮拭。此法宜用于对大面积部位的刮拭,如腹部、背部和下肢 等。

二、常见病症的刮痧疗法

(一)感冒

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 适等为主要症状的常见外感疾病。感冒的病位主要在上焦肺卫, 由于外感风邪或时行外邪,客于肺卫,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卫表 不和,肺失宣肃而引发感冒。一般病程3耀7天,一年四季均可发 生,尤以冬春两季气候骤变时多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流行性感 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刮痧治疗感冒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头部、颈肩部和上肢。

1、刮头部院患者取坐位。

(员)刮头部两侧院术者一手扶持患者头部右侧,保持头部相 对稳定曰另一手握持刮痧板刮拭头部左侧,刮拭头侧部足少阳胆 经循行区域,从头前侧太阳穴附近开始,绕耳上,向头侧后部乳 突和风池穴方向刮拭,先轻刮,然后力量逐渐加重,以患者能够 耐受为度,最后再逐渐减力轻刮。每一侧刮拭10耀20次为宜。

(圆)刮前头部:术者一手呈八字扶持患者前额,保持头部相 对稳定曰另一手握刮痧板,首先刮拭头顶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 从头顶部的百会穴向前额方向刮拭,每一侧刮拭10耀20次为宜, 然后刮拭头顶部双侧膀胱经循行区域,刮拭的力量和次数同正 中部位。 (猿)刮头后部:术者^'手扶持患者头顶前部,保持头部相对

- 29 -

稳定曰另一手握持刮痧板,首先刮拭头后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 从百会穴向头后部至颈项过风府穴方向刮拭,每一侧刮拭10耀 20次为宜,然后刮拭头后部双侧,从头顶部向头后部至颈项过 风池穴方向刮拭,刮拭力量和次数同头后部正中部位。注意头部 刮痧不需涂抹刮痧介质,并且不强求出痧。

2 、刮颈肩部:患者取坐位。

(员)刮颈部:用直线刮法刮颈部督脉循行区域,从哑门至大 椎进行刮拭,重点刮拭大椎穴,刮10耀20次为宜。

(圆)刮肩部:用弧线刮法刮两侧肩部,由风池及乳突根部从 上向下,经过肩井,刮向肩端,每侧刮10耀20次为宜,力量均勻适 中,并在风池、肩井穴加点压按揉手法,增强效果。 〈3冤刮上肢:患者取坐位。

术者一手牵拉前臂,另一手握刮板,用直线重刮法刮拭前臂 手太阴肺经循行区域,从尺泽经孔最、列缺、经渠刮至太渊,每侧 刮10耀20次。在手少阳三焦经支沟穴、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处可 用刮板棱角点压按揉3~5次。

〈二~〉项療病

项痹病多由颈椎病引起。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增生 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以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 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等而 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早期颈项僵硬,继以头枕、颈项、肩 背、上肢等部位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 症。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 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本病多发于40耀60岁左右的中老年 人,但呈年轻化的发病趋势,与颈部受凉、慢性劳损、坐姿及睡具 不当、外伤等因素有关。

刮痧治疗项痹病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头部、颈肩部和上肢。

- 30 -

1、刮头部:患者取坐位。采用梳刮法,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 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使头部放松。注意 重点刮拭太阳、百会和风池穴。

2、刮颈肩部:患者取坐位,低头向前倾曰术者一手扶持患者 头顶部,保持头部相对稳定,另一手握持刮痧板刮拭。

(员)刮颈部正中:用直线刮法轻刮颈部正中督脉循行区域, 从风府穴向下刮过大椎穴下至陶道穴,刮10耀20次为宜;身体消 瘦、颈椎棘突明显突出者,宜用刮痧板的边角由上向下依次点压 按揉每一个椎间隙3耀5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圆)刮颈部脊柱两侧:用直线刮法重刮颈部脊柱两侧膀胱经 循行区域,从天柱穴向下刮至风门穴,每侧刮拭20耀30次为宜, 风门穴可采用点压法、按揉法。

(猿)刮颈部外侧:用轻刮法、弧线刮法刮拭颈部左右两侧胆 经循行区域,从风池过肩井并延长至肩头,每侧刮拭20耀30次为 宜,肩井穴可采用点压法、按揉法。

(源)刮上肢:患者取坐位,头颈向对侧平旋。术者用一手牵拉 前臂,另一手握刮板,刮拭上肢沿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区域,由 肩上的肩髁向下刮过曲池至合谷,每侧刮10耀20次,在肩髁、曲 池穴位处可稍加力重刮,其他部位轻手法相连,合谷穴处宜用刮 板棱角点压按揉3耀5次。

(三)肩凝症

肩凝症即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 围韧带、肌腱和滑膜囊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由慢性劳损、外 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以肩周疼痛为主,早期呈 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 性疼痛,以夜间为甚,不能向患侧侧卧。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 被动活动均受限,梳头、穿衣服等动作均难以完成。日久可以发

- 31 -

生肩部肌肉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臂上举困难、背屈受限等症 状。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故俗称“五十肩”。

刮痧治疗肩凝症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颈肩部、上肢和下肢。

1、刮颈肩部:患者取坐位。

(员)刮颈部正中:用轻手法直线刮拭颈部正中督脉循行区 域,从风府到大椎穴,刮10耀20次即可;若肌肉薄弱,棘突明显 者,可用刮板棱角点压按揉椎间隙,自上而下,每个间隙按压10 秒左右。

(圆)刮肩上部:用弧线刮法从后发际风池穴向肩井穴、肩髁 穴方向刮拭,每侧刮拭20耀30次为宜,风池穴、肩井穴可采用点 压法、按揉法。

(猿)刮肩胛内侧:用直线重刮法从后发际天柱穴向大抒穴、 膈俞穴方向刮拭,每侧刮拭20耀30次为宜。

(源)刮肩后部:先用直线轻刮法由内向外刮拭肩胛冈上下, 然后用弧线刮法刮拭肩关节后缘的腋后线,每一部位刮拭20耀 30 次为宜。

(缘)肩刮前部:用弧线刮法刮拭腋前线,每侧从上向下刮拭 20耀30次为宜。

(远)肩外侧刮痧:术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手腕处,使上肢外 展45。,用重刮法、直线刮法刮拭肩关节外侧的三角肌正中及两 侧缘,每侧刮拭10耀20次为宜。

2、刮上肢:患者取坐位。术者用一手牵拉前臂,另一手握刮 板,刮拭上肢沿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区域,由肩上的肩髁向下刮 过曲池至合谷穴,每侧刮10耀20次,在肩髁、曲池穴位处可稍加 力重刮,其他部位轻手法相连,合谷穴处用刮板棱角点压按揉 3耀5次。

3、刮下肢:患者取坐位。用直线刮法刮拭足阳明胃经循行

- 32 -

线,从足三里刮至条口穴,每侧刮10耀20次,在条口穴可稍加力 重刮。

(四)腰痛病

腰痛病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由肾虚而引起的气 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 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引起 的腰痛均可参考本节论治。

刮痧治疗腰痛病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背腰部和下肢。

1、刮背腰部:患者取俯卧位。

^员)刮背腰部正中:用轻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背腰部正中督脉 循区域,刮拭10耀20次为宜。身体消瘦、椎体棘突明显突出者,宜 用刮痧板的边角,由上向下依次点压按揉每一个椎间隙3耀5次, 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圆)刮背腰部脊柱两侧:用直线重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背腰部 脊柱旁开1.5耀3寸的区域,也可以分别刮拭背部膀胱经的两条 侧行线,每侧刮拭20耀30次为宜。

(猿)刮腰骶部:用直线轻刮法刮拭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到 会阳,每侧刮10耀20次为宜。

2、刮下肢:患者取俯卧位。

(员)刮下肢后侧:用直线刮法刮拭下肢后侧膀胱经循行区 域,以膝关节为界分上下两段分别刮拭,先从承扶开始,经过殷 门到委中,从委中经过承筋到承山,每段刮拭10耀20次为宜,委 中穴可用点压按揉法,承山穴应重刮。

(圆)刮下肢外侧:用直线刮法,刮拭下肢外侧胆经循行区域, 以膝关节为界分上下两段分别刮拭,先从环跳开始,经过风市到 膝阳关,然后从阳陵泉刮到悬钟,每一部位刮拭10耀20次为宜。 环跳可加用点压法、按揉法。

- 33 -

(五)痤疮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面、上 胸、背部等处的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为主要症状。因为其初起 损害多有粉刺,所以本病又称为粉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 厚味,或感外邪等诱发。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总发病率约占人 口的20。7。耀24。石,尤其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约有30。7。耀50。石的青年 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痤疮,一般男性的比例略高于女性,30岁以 后病情逐渐减轻或自愈。

刮痧治疗痤疮时刮拭的主要部位为背部、上肢和下肢。

1、刮背部:患者取俯卧位。

^员)刮背腰部正中:用直线泻刮法刮拭背部正中督脉循行区 域,从大椎穴刮至命门穴,刮拭10耀20次为宜。

(圆)刮背腰部脊柱两侧:用直线重刮法刮拭脊柱两侧膀胱经 循行区域,从肺俞开始,经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 脾俞、胃俞刮至肾俞,每侧刮10耀20次为宜。

2、刮上肢:患者取仰卧位。刮拭前臂外侧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区域,重点刮拭曲池穴,可加点压、按揉手法,每侧刮拭10耀20次 为宜。

3、刮下肢:患者取仰卧位。

⑴刮下肢外侧:用直线刮法刮拭下肢外侧的足阳明胃经循 行区域,从足三里穴到丰隆穴,每侧刮拭20耀30次。

(圆)刮下肢内侧:用直线刮法刮拭下肢内侧的足太阴脾经循 行区域,从阴陵泉穴到三阴交穴,每侧刮拭20耀30次。

(猿)点压、按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穴、足太阴脾经的厉兑穴, 每穴点压按揉3耀5次。

三、禁忌症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极度虚弱

- 34 -

或消瘦者。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 血病、血友病等。

3、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烧伤、体表肿 瘤、皮肤溃烂,或急性外伤创伤部位。

4、精神分裂症、抽搐等不配合进行刮痧者。

5、醉酒、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者。

6、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7、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以及 大血管显现处等部位。

四、注意事项

1、刮痧时选取适当的刮痧部位,以经脉循行和病变部位为 主,刮痧部位应用热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或用75。石乙醇棉球或 生理盐水棉球进行清洁或消毒,然后取适量刮痧介质,置于清洁 后的拟刮拭部位,用刮痧板涂抹均勻。刮痧后应用干净纸巾、毛 巾或消毒棉球将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2、刮痧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感受风 寒曰夏季刮痧时,应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刮拭部位。

3、刮痧过程中产生的酸、麻、胀、痛、沉重等感觉,均属正常 反应。刮痧后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 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 或轻微疼痛,都是刮痧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即可自行消失,一般 不需进行特殊处理。

4、刮痧过程中若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 恶心欲吐,甚至神昏仆倒等晕刮现象,应立即停止刮痧,使患者 呈头低脚高平卧位,饮用一杯温开水或温糖水,并注意保温,或 用刮痧板点按患者百会、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穴。

- 35 -

5、刮痧结束后,最好饮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 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不宜洗冷水澡。

6、年迈体弱、儿童、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宜用轻刮法刮拭。

7、凡肌肉丰满处〖如背部、臀部、胸部、腹部、四肢〉宜用刮 痧板的横面(薄面、厚面均可)刮拭。对一些关节处、四肢末端、头 面部等肌肉较少、凹凸较多的部位宜用刮痧板的棱角刮拭。

8、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肿胀者,宜由下向上刮拭,采用逆 刮法。

五、参考文献

1、王敬,杨金生.中国刮痧健康法大全^400种病症图解.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杨金生,阎孝诚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一保健刮痧师.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张丽,杨金生,等.国家职业保健技能社区实用全书.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

4、杨金生,王敬,李志刚.国家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 能鉴定培训教材一中医刮痧师.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09

- 36 -

第五章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 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 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 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药物组方多采 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如“消喘膏”等制剂,具有一定 的“发疱疗法”特征。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喑病、口疮、 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 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辨证选穴用药

1 、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辨证取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 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耀4穴。局部贴敷 或以痛为腧,贴药范围勿大。

^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 相应经络的腧穴曰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 行贴敷。

口)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贴 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 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斗)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 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等。

- 37 -

2、药物组方:外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与内治方药一致,针对所 患病证辨证用药,多选气味倶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 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伍用通经走窜、 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 丁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等。选择适当溶剂如姜 汁、酒、米醋等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 速的目的。

(二)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 贴曰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 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 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覆塑料薄 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 剂的腧穴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三)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 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 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耀8小时,可每隔1耀3天贴治 1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 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耀3小 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 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耀24小时,隔日1次,

- 38 -

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

4、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一般每7耀10天贴 1次,每次贴3耀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

二、常见病症的穴位贴敷疗法

(一)发作日久的虚寒型咳嗽、喘证、哮病、肺胀等肺系疾病

咳嗽由外感内伤的多种病因,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时, 使肺气上逆而引发,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 咳嗽。喘即气喘、喘息,以气息迫促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作为一个 症状,喘可以出现在许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当喘成为这些疾病 某一个阶段的主证时,即称为喘证。哮病是一种突然发作,以呼 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痰浊内伏为哮病的宿 根,常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肺胀是因咳嗽、哮喘等证 日久不愈,肺脾肾虚损,气道滞塞不利,出现以胸中胀满,痰涎壅 盛,上气咳喘,动则尤显,甚则面色晦暗,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 肿,病程缠绵,经久难愈为特征的疾病。诊断依据引自《实用中医 内科学》。以上病证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疾病。

这些疾病都具有久咳久喘,反复发作的特点,大多属于虚寒 证型,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鼻涕、痰液清 稀而白,背部畏寒,冬季症状明显加重或感受风寒后发病,而夏 季病情减轻或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沉或弱。

治 法:温经散寒。

操作步骤:采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消喘膏药物组方选温 经散寒、辛香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炒白芥子21克,醋元胡21 克,细辛12克,甘遂12克,药物烘干或焙干后共研细末,取老姜 汁的原汁(药物刺激量略高)或用清水稀释2耀3倍(药物刺激量 较小)作为粘附剂,糅合药粉,制成18份球形膏药丸备用,药物

- 39 -

可以临时配制,也可以密闭包装冷冻储存。

贝占敷时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期间使用。每两次之间间 隔7耀10天,三或四次为一个疗程〈与当年伏天次数一致〉;每年 贴1耀2个疗程,连续3年为一个治疗周期。如有效本疗法也可长 年使用。

贝占敷方法:取俞、心俞、膈俞3对背腧穴。穴位加减:喘息严 重者加定喘,冬季反复感冒者加大椎,咳嗽痰多者加脾俞,咳嗽 遗尿者加肾俞,喉中痰鸣难以咯出者加天突。每个穴位贴敷一个 药丸,直接贴压于局部,按压成饼状,并用脱敏胶布固定,表层可 再覆以橡皮膏,以防药物外渗污染衣物。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 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每次贴3耀6小时,局部刺痛反映 明显者应提前取下。

皮肤反应:药物贴敷于穴位后,多数患者局部会出现麻木、 温热、烧灼感、疼痛、微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 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患者多能忍受。如果 上述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 物,用清水冲洗局部。用药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轻微红肿、轻度 出水疱属于该疗法的正常皮肤反应。出现适度的皮肤反应疗效 会更好。本疗法绝大多数患者反应轻微,但有1豫左右的起疱 率,个别患者敷药处皮肤会遗留色素沉着。

特别提示:

1、具有虚寒型特点的鼻鼽(变应性鼻炎〉也适用冬病夏治消 喘膏治疗。

2、贴敷药物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贪凉,避免食用生冷、寒 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

(二)感冒

是因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头痛、鼻塞、喷

- 40 -

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证。诊断依据同前,相当于西医的上 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

治 法:解表疏风。

操作步骤:

1、薄荷泥涂擦法:取鲜薄荷叶数片,用手揉成泥状,擦太阳 穴、迎香、合谷穴,可使头痛、鼻塞缓解,体温下降,每日2耀4次, 1耀3天为1疗程。

2、蒜泥贴敷法:当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可用本法贴合谷 穴,方法为将大蒜(最好是紫皮独头蒜”0克,去皮洗净,捣烂如 泥状。每次取3耀5克贴穴位上,一般贴1耀3小时,以皮肤发痒发 红但不起泡为度,每日贴敷一次,3耀5天为1疗程。

3、冬病夏治消喘膏:适用于身体虚弱,遇冷或冬季加重的反 复感冒患者。

特别提示:贴蒜泥法还可以用于以下病证,贴患侧合谷穴治 疗乳蛾〖急性扁桃体炎〉,贴双侧鱼际穴治疗喉痹、喑哑〖急性咽 喉炎〉,贴双侧涌泉穴治疗鼻衄不止(鼻粘膜出血〉、鼻鼽〖变应性 鼻炎发作期〉和腹泻〖急慢性肠炎〉等。

(三)口疮

是指口腔疮疡或溃烂的一种病证,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 久久不愈。多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阴虚阳亢,或虚阳浮越而 致。诊断依据同上,相当于西医的口腔溃疡。

治 法:导热下行。

操作步骤:吴茱萸贴敷法。取吴茱萸12克,烘干或焙干后研 细末,陈醋调糊适量贴敷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换一次,也 可睡前贴敷晨起后取下,7日为一疗程。此外,本法对对咽喉作 痛亦有效。

也可以用吴茱萸9克,胆南星3克,共研细末,醋调适量贴 一 41 一

敷涌泉治疗小儿口角流涎。

特别提示院吴茱萸醋调糊贴敷涌泉穴法还可以治疗头晕头 痛(高血压病〉、小儿遗尿、小儿流涎症曰敷脐中治疗脘腹冷痛、胃 虚呕吐、日久腹泻(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夂

(四)面瘫病

俗称口僻、吊线风,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 阻而发生。患者常在清晨洗脸漱口时发现口眼歪斜,主要表现为 一侧面部表情肌动作丧失,额部皱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 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患侧不能作蹙额、皱眉、闭眼、露 齿、吹口哨、鼓腮等动作。相当于西医的面神经炎。

治 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操作步骤:面瘫膏。蓖麻仁30克,马钱子5克(研末〉,加朱 砂1克,共捣研成膏,备用。取穴选患侧颊车、地仓、四白、阳白、 翳风等穴位,每次选2耀4穴,每穴取膏药绿豆大小贴敷,胶布固 定,每天换贴一次,7天为1疗

特别提示院本法仅限于治疗单纯性面瘫。

三、禁忌症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 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院

0〉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曰

^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曰

⑶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曰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

- 42 -

1、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 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 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 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 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 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 体质者,对某种贴敷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 院就诊。

7、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进行敷药。小 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 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 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五、参考文献

1、田从豁,臧俊岐丨中国灸法集粹丨辽宁院辽宁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7

2、邹金盘.支气管哮喘.北京院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腧穴贴敷操作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6

4、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院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赵立岩丨实用中医天灸疗法.北京院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一 43 -

第六章 霣压疗法

耳压疗法是指使用丸状物贴压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 法。耳压疗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偏头痛、三叉神经 痛、坐骨神经痛等曰炎症性疾病如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风湿 性关节炎、面神经炎等;功能紊乱性病症如肠功能紊乱、神经衰 弱、癔症等曰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 结肠炎、荨麻疹等。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耳穴探查

人体某部位出现病理改变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一定部位 出现某种阳性反应,如压痛、丘疹、脱屑、血管充盈等。耳穴探查 以压痛法探查耳穴压痛为主。耳穴虽然不大,但有一定的区域, 当人体患病时,敏感点常不是一个穴位的整个区域,而是这个区 域中的某一点,所以耳穴取穴不能机械的按解剖定位取穴,而是 要在该耳穴的区域内探查压痛阳性反应点,这是耳穴准确定位 的重要步骤。

1、探查工具:金属或木质探针,探头端圆钝,直径约1.5耀2 毫米。

2、探查步骤:

(”确定耳穴探查的区域:

耳穴探查的区域包括与疾病相关的耳穴区及望诊观察到的 阳性反应区。与疾病相关的耳穴区包括:

①与疾病部位相关的耳穴区如胃病反应在胃穴、目病在眼

- 44 -

穴、肩痹在肩关节穴等。

②与中医证候相关的耳穴区如骨痹、耳鸣等,因肾主骨、开 窍于耳,故反应在肾穴曰偏头痛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反 应在胆穴。

③与现代医学理论相关的耳穴区如月经不调反应在内分泌 穴,消化道溃疡反应在皮质下、交感穴等。望诊观察到的阳性反 应区是指用肉眼在自然光线下,观察耳穴部有无变形、变色、丘 疹、脱屑、结节、充血、凹陷、水泡等阳性反应。

〈2〉探查方法:

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的区域用探针以轻、慢而均勻 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到受压处明显疼痛时及时告 知或医者根据患者皱眉反应作出判断,这些压痛敏感点就是耳 压治疗准确的耳穴刺激点。

(二)耳压治疗

1、治疗工具:王不留行籽、胶布、镊子、碘伏、棉球。

2、操作步骤:在选用耳穴部位进行擦拭消毒,将王不留行籽 粘附在05x0.6厘米大小的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于耳穴 上,并给予适当按压,使耳廓有发热、胀痛感〖即“得气冶)。双侧耳 穴轮流使用,2耀3日1换。

3、常用耳压方法:

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 廓正面和背面,或用食指尖或指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 的耳廓正面,垂直施压,包括强刺激按压法和弱刺激按压法。 ^ 1 ^强刺激按压法: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至患者出现沉、 重、胀、痛感,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有必要,每穴重复操作2耀

3 遍,每天3耀5次。本法适于实证、年轻力壮者,对内脏痉挛性疼 痛、躯体疼痛及急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消炎作用。

一 45 -

〈2〉弱刺激按压法院一压一松地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以 感到胀、酸、轻微刺痛为度,每次压3秒,停3秒。每次每穴按压 2分钟左右,每天3耀5次。本法是一种弱刺激手法,

不宜用力过 重,适用于各种虚证、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穴敏感者。

二、常见病、多发病的耳压疗法

(一)牙痛

常由外感风邪、胃火炽盛或肾虚火旺等致火邪循经上炎而 发牙痛。表现为牙齿疼痛、牙龈红肿、面颊部肿胀等。可按照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 行诊断,相当于西医的牙龈炎。

治 则:清热止痛。常用强刺激按压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口、屏尖、颌、牙、神门。

2、配穴:牙痛兼有口臭、牙龈红肿、嗳腐可加用胃、大肠;兼 有发热、恶寒、咽喉痛加用耳尖、轮1、轮2、轮3曰牙痛兼有反复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加用肾。

3、操作:耳穴消毒,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的区域用探 针以轻、慢而均勻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到受压处感 到明显疼痛时及时告知或医者根据患者皱眉反应作出判断,这 些压痛敏感点就是耳压治疗的准确的耳穴刺激点。在上述准确 的耳穴刺激点上贴敷王不留行籽后,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 于患者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和背面,或用食指尖 或指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垂直施压至患 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有必要,每穴重 复操作2耀3遍,每天3耀5次。双侧耳穴轮流使用,2日1换。

特别提示:需与三叉神经痛相鉴别,嘱患者平时注意口腔卫

生。

- 46 -

(二)肝胆管结石

常由肝胆气滞、湿热阻滞日久成石,使肝胆失其疏泄条达、 经脉气机阻滞发而为痛。表现为上腹部或剑突下疼痛、压痛,且 向右肩放射。可伴有厌油、恶心、呕吐、口苦、不思饮食等消化道 症状。急性发作时可有发热、黄疸等。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 的肝胆管结石。

治 则:疏肝理气止痛。常用强刺激按压法。

操作步骤:

1、取穴:肝、胆、交感、内分泌、皮质下。

2、配穴:伴有恶心不欲饮食、口苦加用腹、脾曰厌油、发热、黄 疸加用十二指肠、耳迷根。

3、操作:耳穴消毒,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的区域用探 针以轻、慢而均勻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到受压处感 到明显疼痛时及时告知或医者根据患者皱眉反应作出判断,这 些压痛敏感点就是耳压治疗的准确的耳穴刺激点。在上述准确 的耳穴刺激点上贴敷王不留行籽后,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 于患者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和背面,或用食指尖 或指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垂直施压至患 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有必要,每穴重 复操作2耀3遍,每天3耀5次。双侧耳穴轮流使用,2日1换。

特别提示:嘱患者饮食清淡,忌烟酒和辛辣刺激食物。严重 者建议手术治疗。

(三)胃脘痛病

饮食生冷、情志所伤导致中焦胃寒,失于和降,引起疼痛。主 要表现为上腹胃脘部急性绞痛、拒按,可伴有恶心、脘闷、呕吐等 症。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

一 47 - 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胃痉挛。

治 则:理气和胃止痛。常用强刺激按压法。

操作步骤:

3、操作:耳穴消毒,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的区域用探 针以轻、慢而均勻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到受压处感 到明显疼痛时及时告知或医者根据患者皱眉反应作出判断,这 些压痛敏感点就是耳压治疗的准确的耳穴刺激点。在上述准确 的耳穴刺激点上贴敷王不留行籽后,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 于患者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和背面,或用食指尖 或指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垂直施压至患 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有必要,每穴重 复操作2耀3遍,每天3耀5次。双侧耳穴轮流使用,2日1换。

特别提示:嘱患者平时注意饮食有节、忌食寒冷辛辣刺激性 食物。

(四)梅核气

多因七情郁结、阴虚内热、气机不利致痰气郁结于咽喉。主 要临床表现为咽部干疼、异物感、胀紧感等,病程较长,咽部不适 症状时轻时重。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慢性咽炎。

治 则:养阴化痰,解郁开窍。常用弱刺激按压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咽喉、肺、三焦、气管。

2、配穴:恶心烦闷加用神门、胃;咽部干疼、入夜加重加用 肾、胆。

- 48 -

3、操作:耳穴消毒,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的区域用探 针以轻、慢而均勻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到受压处感 到明显疼痛时及时告知或医者根据患者皱眉反应作出判断,这 些压痛敏感点就是耳压治疗准确的耳穴刺激点。在上述准确的 耳穴刺激点上贴敷王不留行籽后,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于 患者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和背面,或用食指尖或 指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一压一松地垂直 按压耳穴上的药丸,以感到胀而略感沉重刺痛为度,每次压3 秒,停3秒。每次每穴按压2分钟左右,每天3耀5次。双侧耳穴轮 流使用,2耀3天1换。

特别提示:应同时进行心理疏导。

(五)鼻鼽病

肺气虚弱致肺气失宣,寒邪袭肺客于清窍。主要表现为鼻 塞,鼻痒,喷嚏,流清涕。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 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鼻 炎。

治 则:益气宣肺开窍。常用弱刺激按压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内鼻、外鼻、肺、内分泌。

2、配穴:气虚伴气短头晕加用脾曰阳虚伴有形寒畏冷加用肾 上腺、肾。

3、操作:耳穴消毒,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的区域用探 针以轻、慢而均勻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到受压处感 到明显疼痛时及时告知或医者根据患者皱眉反应作出判断,这 些压痛敏感点就是耳压治疗准确的耳穴刺激点。在上述准确的 耳穴刺激点上贴敷王不留行籽后,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于 患者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和背面,或用食指尖或

一 49 一

指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 一压一松地垂直 按压耳穴上的药丸,以感到胀而略感沉重刺痛为度,每次压3 秒,停3秒。每次每穴按压2分钟左右,每天3耀5次。双侧耳穴轮 流使用,2耀3天1换。

特别提示:本病属变态反应性疾病,注意避免接触过敏源, 同时应避风寒。

(六)不寐

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心胆气虚,致郁火扰心或心神失于濡 养,心神不安则不寐。临床主

治 则:解郁降火、养心宁神。常用弱刺激按压法。

操作步骤:

1、取穴:皮质下、神门、心、交感。

2、配穴:郁火扰心加用肝、枕、角窝上;脾胃不和加用脾、胃、 大肠;心胆气虚加用肾、胆。

3、操作:耳穴消毒,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的区域用探 针以轻、慢而均勻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到受压处感 到明显疼痛时及时告知或医者根据患者皱眉反应作出判断,这 些压痛敏感点就是耳压治疗的准确的耳穴刺激点。在上述准确 的耳穴刺激点上贴敷王不留行籽后,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 于患者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和背面,或用食指尖 或指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面,一压一松地垂 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以感到胀而略感沉重刺痛为度,每次压3 秒,停3秒。每次每穴按压2分钟左右,每天3耀5次。双侧耳穴轮 流使用,2耀3天1换。

- 50 -

特别提示:可选择在下午及晚上增加刺激时间及次数,疗效 更佳。由其它疾病引起不寐者,应同时治疗其原发病。

三、禁忌症

1、耳廓局部有炎症、冻疮或表面皮肤有溃破时禁用。

2、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禁用。

3、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及孕妇禁用。

四、注意事项

1、耳廓暴露在外且血液循环较差,皮肤受损感染后易波及 软骨,严重者可致软骨炎症,故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

2、年老体弱者宜卧位,用弱刺激按压法。

3、湿热天气耳穴压丸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宜1耀2天一换。

4、对普通胶布过敏者改用脱敏胶布。

五、参考文献

1 、石学敏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 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第2版

2 、王永炎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第1版

3 、吴杞.欧阳颀丨图解耳压疗法丨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第1

4、温木生丨耳穴贴压疗法治百病丨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第

1 版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南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1994 - 51 -

- 52 -

第七章 推拿疗法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等,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基础指导下,运 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 位或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当 今在重新认识天然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的优越性时,推拿这 一传统的不药而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目前推拿 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与各种骨伤科疾病、周围神经疾病及一些 内妇儿疾病,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一些骨伤疾病,例如退行 性脊柱病变、肩周炎、膝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上,推拿疗法 已经成为第一首选疗法。

~'基本技术

称为揉法。揉法一般分为鱼际 揉、掌根揉和肘揉三种。

手法要领:取站立或坐势,两手轮换操作,沉肩、垂肘,肘关 节自然伸直或微屈,大鱼际或掌根或手指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 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或 掌指作轻柔和缓的摆动。

本法操作时要呼吸均勻、自然,不可屏气,压力要轻柔,动作 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耀160次。

- 53 -

⑴ ⑴

图1渊1冤掌根揉法渊2冤大鱼际揉

图2肘揉法

(二)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或 弧线移动,称为推法。有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三种。用指称指 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

手法要领:沉肩、垂肘,肘关节微屈或屈曲,腕部伸平或背 伸。指、掌或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勻地做直 线推动。操作时,动作要协调,不可硬压、死按,以防推破皮肤。在 推动时不能耸肩,也不可左右滑动、忽快忽慢。

- 54 -

4*11糾甲紙 奶财卬乇帘平妨

图3 指推法

图4掌平推

- 55 -

图6肘平推

(三)滚法

用小指掌指关节背侧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通过前 臂的旋转运动和腕关节的屈伸运动,使之产生持续地作用于部 位或穴位上的一种手法,称为滚法。

手法要领:本法一般取站势,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操作。沉 肩、垂肘,肘关节微屈约120度,置于身体侧前方。腕部放松,用 小指掌指关节背侧,附着在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 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操作时,手法 吸定的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或跳动。压力、频率、摆动幅度 要均勻,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滚动频率每分钟120耀160次。

图7 接法

图8掌指关节着力的滚法

^四〉按法

以指或掌按压一定穴位或部位,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的一种 手法,称按法。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

手法要领:沉肩、垂肘,肘关节微屈或屈曲,腕关节掌屈,拇 指或中指伸直,余四指屈曲,以指面为着力部,为指按法;或腕关 节背伸,手指伸直,以手掌为着力部,用单掌或双掌,亦可用双掌 重叠按压体表,为掌按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 动,前臂静止发力,按而不动逐渐用力,使力深透,不可用暴力猛 然按压。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施力大小和操作时间。按法 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应用。

图9掌按法 图10叠掌按法

(五)拿法

用拇指与其他手指指面为着力部对称用力,夹持一定的穴 位或部位,捏而提之谓之拿法。 手法要领:沉肩、垂肘,肘关节屈曲,悬腕或腕关节自然掌屈 或伸平,以指面为着力部、前臂静止性发力。以腕关节与掌指关 节的协调活动为主,大拇指和示、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 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 时,拿取的部位或穴位要准确,用劲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 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

图12拿肩颈及拿项部

- 58 -

(六)点法

以拇指指端或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 上,按而压之,戳而点之,谓之点法。有拇指点和屈指点及肘点三 种。

手法要领院沉肩、垂肘,肘关节伸直或屈曲,腕部伸平或掌 屈。拇指点是用拇指端点压体表。屈指点是屈拇指,用拇指指间 关节桡侧点压体表,或屈示指近侧指间关节或用肘部点压体表。 着力要固定,不得滑移,力量由轻逐渐加重,再逐渐减力,切忌暴 力戳按。本法与按法的区别是院点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更大。点 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点揉复合手法应用。

图13指点法

图14肘点法

- 59 -

(七)拍法

用虚掌或拍子,拍打体表的一种手法,称为拍法,又称拍打

法遥

手法要领院上肢放松,肘关节微屈,腕部背伸,手指自然并 拢,掌指关节微屈呈虚掌,以肩关节活动为主,带动肘关节屈曲 与腕关节悬屈、背伸的活动。拍打时要平稳而有节律,拍打的部 位要准确,用力要先轻后重。拍法多用于腰骶、大腿、上臂等部。

(八)摇法

用一手握住或夹住关节近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肢 体,做缓和被动的环转活动的一种手法,称摇法。因施术部位的 不同而名称、操作各异。

手法要领院摇法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摇动方向及幅度须 在患者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自小到大,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切 忌动作粗暴和蛮干。

图16托肘摇肩法

图17握手摇肩法

图 18 肘关节摇法 - 61 -

图19腕关节摇法

图20腰部摇法

- 62 -

图22髋关节摇法

图23膝关节摇法

- 63 -

图24摇踝

特别提示院因颈椎摇法有一定的危险性暂不收入本书中。

(九)拔伸法

拔伸即牵拉、牵引的意思。拔伸法是指用两手分别握住肢体 的远近端,做相反方向的牵拉;或利用肢体自身的重量做反牵拉 力,两手握住肢体远端,向上或向前牵拉的一种方法。 手法要领:

1、头颈部拔伸法院患者正坐。医生站在患者背后,用双手拇 指顶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两侧下颌角的下方,并用两前臂压住 患者两肩,两手用力向上,两前臂下压,同时作相反方

者身体向对侧倾斜渊或有一助手帮 助固定患者身体冤,以对抗牵拉。

3、腕关节拔伸法院医生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 其手部,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逐渐牵拉拔伸。

4、指间关节拔伸法院用一手捏住被拔伸关节的近侧端,另一 手捏住其远侧端,两手同时作反方向用力牵引拔伸。

- 64 -

5、膝关节拔伸法受术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双手握 住一侧下肢的踝关节部,沿下肢的纵轴方向持续拔伸。

6、踝关节拔伸法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用一手托住其足跟,另 一手握住脚掌侧面或脚趾,两手同时用力,逐渐牵拉。

本法操作时用力要均勻而持久,动作要缓和,拔伸强度要恰 如其分,适可而止。

图26仰卧颈部拔伸

图27肩关节拔伸

图28腕关节拔伸

图29指间关节拔伸

- 66 -

图32踝关节拔伸法

特别提示:因颈椎拔伸法有一定的危险性,暂不收入本书

中。

- 67 -

二、常见疾病的推拿疗法

(一)项療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 耗气、劳损筋肉曰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 经脉痹阻不通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痛有上肢及手指麻木、 肢冷,上肢发沉、无力,持物易坠落等症状。检查院颈部活动受限, 颈项肌肉较紧张,可在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菱形肌或胸大肌 上找到压痛点。压顶叩顶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X线摄 片示院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0丁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本病相当于西医中的颈 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治则治法院舒筋活血,理筋整复。

常用手法:滚、拿法、按揉、点、等。

操作步骤:

2、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滚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 肌肉约3耀5分钟,再用拿法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肩臂部约3耀5 分钟遥

3、在颈背部痛点处,用肘部点揉法操作2耀3分钟。

4、用一手拇指置于患处相应椎旁,在压痛点上施按揉法,并 拿捏两侧肩井及患肩至前臂反复数次,大约2耀3分钟。

特别提示:

1、手法需轻柔和缓。如需用较大力量的手法时,亦需在有纵 轴牵引的情况下进行,绝不可粗暴猛烈而急骤的过度旋转或屈 曲头颈部。

2、嘱患者进行适当的颈部功能锻炼,如颈部前屈后伸、左右

- 68 -

侧屈、耸肩及扩胸等主动运动。

(二)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属于祖国医学闪腰、岔气范畴。中医认为本病 主要是由于闪挫或强力举重及屈伸俯仰损伤而血脉凝滞,经络 壅滞,从而卒痛而不能转侧。临床表现为伤后立即出现腰部一侧 或两侧剧烈疼痛,多为持续性,可牵掣臀部及下肢疼痛。腰部活 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 痛,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重。检查:早期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 点,一般压痛点就是损伤部位,是对于疼痛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多数患者有腰部肌肉痉挛,多发生在骶棘肌和腰背筋膜,继而又 可引起脊柱生理性曲线的改变,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

治则治法院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常用手法:滚、点按、推、拍、摇等。

操作步骤:

1、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法在压痛点周围治疗,逐渐移至 疼痛处往返3耀4遍,约3耀5分钟。

2、用肘点法点按腰阳关、肾俞、委中等穴,以酸胀为度,每穴 约1分钟。

3、患者站立,弯腰扶住床边。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 扶住患者的腹部,另一手扶住患者的腰部,两手相对用力,环旋 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约2耀3分钟。

4、双手虚掌拍击腰部,以皮肤微红为度,约2耀3分钟。

5、掌推双腿院两手掌心相对,分别放在左腿内外侧,从大腿 根部开始,由上而下顺推下肢1分钟。再以此方法推右腿1分 钟遥

特别提示:

1 、损伤早期要减少腰部活动,卧板床休息。

- 69 -

2、注意局部保暖,病情缓解后,逐步加强腰背肌肉锻炼。

(三)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认为腰痛病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太 过等,筋脉失养,闭阻不通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院腰痛和放射性 下肢痛,并伴有麻、胀感觉,咳嗽、打喷嚏等均可使疼痛加剧;腰 部活动障碍:向各个方向均受限,以后伸和前屈为甚;脊柱腰段 生理性曲线改变,脊柱侧弯多见;主观麻木感和患肢感觉发凉。 查体可见腰椎棘突上和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和下 肢后伸试验阳性。可结合X线确诊。相当于西医的腰椎间盘突 出症。 治则治法院舒筋活络,理筋整复,松解粘连。

常用手法:抜、点、按揉、拍、推、拔伸等。

操作步骤:

1、患者俯卧,在患侧腰臀及下肢用轻柔的抜、按等手法治 疗,促使患部气血循环加快,从

2、患者仰卧,用拔伸法进行骨盆牵引,使椎间隙增宽,从而 降低椎间盘内压力,甚至出现负压,使突出物回纳,同时可扩大 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这个步骤约

1耀2分钟。

3、患者俯卧。用双手有节奏地按压腰部,使腰部振动,然后 在固定患部的情况下,使腰部过伸。本法可促使突出物与神经根 位置改变,此步骤约1耀2分钟。

4、双手虚掌拍击腰部,以皮肤微红为度,约2耀3分钟。

5、掌推双腿。两手掌心相对,分别放在左腿内外侧,从大腿 根部开始,由上而下顺推下肢1分钟。再以此方法推右腿1分

钟遥

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病人要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

2、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不宜进行推拿治疗。

3、推拿治疗前要排除腰椎骨质病变。

(四)肩凝症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外伤劳损,筋脉失养;或肝肾阴 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曰或外感风寒湿邪,脉络拘急所致, 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①疼痛:早期呈阵发性酸楚疼 痛,以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②功能活动受限院 肩关节各个方面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尤以外展、内旋 及后伸功能受限为甚。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 肩”现象,梳头动作不能完成。日久,三角肌等可以发生不同程度 的废用性萎缩。检查院肩关节周围有广泛的压痛,并可向颈部及 肘部放射,外展功能明显受限。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 见骨质疏松。相当于西医的肩关节周围炎。 治则治法院早期宜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曰晚期宜松解粘连,滑 利关节遥

常用手法:点、按、拿、拔伸、摇等。

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或坐位,医者站于患者患侧,用拿法施术于患肩 前部及上臂内侧,往返3遍,并配合做患肢的外展、外旋被动活 动,此步骤约3耀5分钟。

2、医者一手握住患肢的肘部,另一手在肩外侧和腋后部用 滚法,并配合做患肢上举、内收等被动活动,此步骤约3耀5分 钟遥

3、患者坐位,用拇指点按法点按合谷、曲池、肩贞、肩井、天 一 71 - 宗等穴,每穴半分钟左右。

4 、医者站在患者的患侧稍后方,用托肘摇法以肩关节的轴 心做环转运动,幅度由小到大,同时配合拿捏患肩,反复数次,约 5分钟左右。

特别提示:

1、初期治疗手法宜轻,后期手法可适当加重,并加强肩关节 的被动活动遥

2、在治疗同时必须配合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要求患者持 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功能锻炼的具体方式可选用前后 摆动、回旋运动、爬墙高举、内收外展以及牵拉滑车等。

(五)膝痹病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原因,一是慢性劳损、受寒或轻微外伤曰 二是由于年老体弱、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而致筋骨失养,日久而 发生本病。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伴有关节活动受限,发病高峰 在50耀60岁,查体可见膝关节周围压痛,关节活动弹响及摩擦 音,X线可显示关节间隙变窄,髁间棘变尖,髌骨边缘骨质增生 等,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则治法院舒筋活络,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1、患者仰卧位,医者用点法点按膝眼、梁丘、血海、阳陵泉、 足三里、委中、承山等穴,拿揉股四头肌及膝髌周围,此步约5分 钟

2、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单手掌根按揉髌骨下缘,反复多次, 约 2 分钟

3、患者仰卧位,医者先做膝关节拔伸,在此基础上进行膝关 节摇法,并配合膝关节屈伸、内旋、外旋等被动活动,约2分钟。

- 72 -

4 、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抜法于大腿后侧、胭窝及小腿一侧 约5分钟,重点在胭窝委中处。

特别提示:

1、膝关节肿痛严重应卧床休息,避免超负荷活动。

2、患者应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3、肥胖患者应注意节食减肥。减轻膝关节负担。

(六)猓扭伤

中医称为“踝缝伤筋”,主要是由于行走不慎,足落地受力不 均,而使踝关节过度内翻或外翻损伤,血离经脉,瘀血积聚,经脉 不通所致遥临床多表现为踝关节局部疼痛和活动时疼痛加重遥一 般本病有明显外伤史,局部有肿胀,损伤后可有皮下瘀血青紫。 X片可进一步确诊。

治则治法院舒筋活络,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常用手法:按揉、推、拔伸、摇等。

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医者用按揉法于踝部,先从患部到周 围,并逐渐向上经小腿到膝下,重点在绝骨、阳陵泉等,约5分 钟遥

2、拔伸踝关节并做小幅度的摇法和屈伸内外翻等被动活 动, 约 2 分钟遥

3、用推法自局部向周围分推多次,约2分钟。

特别提示:

1、减少踝关节活动。注意局部保暖。

2、损伤严重甚至韧带撕裂者需用石膏固定。

三、推拿的禁忌证

1 、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丹毒、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脓毒血 症等。

- 73 -

2、某些急性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等。

3、有出血倾向、血液病或出血症,如便血、尿血、消化道出 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瘫等。

4、烫伤与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等。

5、肿瘤的局部。

6、外伤出血、骨折早期、截瘫初期等。

7、严重心、脑、肺、肾等脏器疾病等。

四、推拿的注意事项

1、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 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孕妇的腰骶部、臀部与腹部等均禁用推拿。

五、参考文献:

1、《推拿学》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丨2003丨严隽陶主编

2、《推拿学》.科学出版社丨2002丨李明磊主编

3、《推拿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丨2005丨罗才贯主编

4、《推拿手法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丨2003丨王国才主编

熏洗疗法,就是按一定处方用药的中草药,经加清水煎煮沸 后,先用蒸气熏疗,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从而产 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适用于疖、痈、急性蜂窝织炎、 丹毒等外科疾病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等周围血管 疾病曰软组织损伤等骨科疾病曰带状疱疹、银屑病、湿疹、寻常疣、 手足癖、发癖、股癖等皮肤科疾病及某些内脏疾患如失眠、高血 压等遥

―、基本技术

(一)淋洗法

将药物放在沙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去渣后,乘热装入小喷 壶内,不断地淋洗患处。或用消毒纱布蘸药汤连续淋洗患处。这 种淋洗方法多用于疖、痈破溃流脓或创伤感染、皮肤溃疡等,尤 其是发生于腹部及腰背部者。在淋洗时,并可轻轻捺按伤口四 周,并用镊子持消毒棉球拭蘸伤口脓液,使脓液及坏死组织淋洗 干净。淋洗后,根据伤口情况进行常规换药。

(二)熏洗法

1、全身熏洗法

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沐浴。或把药 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 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 外面冤,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 于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 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再换穿衣服。全身熏

- 75 -

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特别提示院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 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

2、局部熏洗法

渊1冤手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 外以布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 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 渊2冤足熏洗法

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 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 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 浸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 附近。 渊3冤坐浴法

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药汤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 中泡洗。也可用坐浴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 椅上坐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 特别提示院老人及身体虚弱者应坐稳,以免跌倒摔伤曰应用 熏洗法如果无条件熏蒸时,可直接泡洗患处。

3、热罨⑷口)法

热罨法类似现代的热湿敷法,由于患病部位不同,治疗应用 时,有以下几种方法:

渊1冤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耀8层或干净 软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 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层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 续淋渍热罨。

- 76 -

渊2冤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在盆内,用消毒纱布或软布蘸药 汤,稍微拧一下渊不要太干冤,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 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

渊3冤将药物研成粗末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搪瓷盆内 加水煎汤,乘热熏洗,并取出药袋,带汤乘热在患处进行湿热敷, 这样汤洗与热罨连续交替产用。

热罨法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 能障碍者,也适用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 但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

二、常见病的熏洗疗法

(一)湿疮

多因饮食伤脾,外受湿热之邪,客于肌表所致曰或脾虚失运, 素体蕴湿,郁久化热,湿热蕴遏所致。急性期可见周身或局部出 现红色丘疹,或皮肤潮红而有集簇,又散发性粟米大小之红色丘 疹或丘疹水疤,瘙痒,或皮损溃烂,渗出液较多,常伴有便干溺 赤,口渴,心烦等症。慢性期多出现鱗屑、苔藓化等损害,皮损处 有融合及渗出的倾向。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治 则:清热利湿,养血润肤。

操作步骤:应用淋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20 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液乘热装入小喷壶内使用。或用消毒纱 布蘸药汤连续淋洗患处。每次15耀20分钟。每日1耀2次,10天左 右为一疗程。

苦参百部汤院苦参、蛇床子、生百部、益母草各30克,生大 黄、青蒿、石菖蒲、黄柏、地肤子、徐长卿各20克。

(二)脚湿气

多因脾胃二经湿热下注,或久居湿地,水桨浸渍,或传染所 致。始足部一侧,渐侵延两侧,或常见足趾之间,或起鱗屑,薄而

- 77 -

易落,或生小水疱,或黄头,四周无红晕,数日后水疱吸收而隐 没,叠起白皮,或有红晕的脓疱,瘙痒,搔抓脱皮出血而始舒,疱 破流水,疼痛,有灼热感。相当于西医的脚癖。 治 则: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操作步骤:应用足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 20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液放入盆内使用。每次15耀20分钟。 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

足熏洗方:地肤子、蛇床子、苦参、白鲜皮、川黄柏、红花、防 风、大枫子各20克。渗出液多者加枯矾15克。

(三)猓缝伤筋

多由外伤致局部气滞血瘀引起受伤部位经络不通,筋肉经 络受损所致,其临床表现是踝关节疼痛、肿胀、走路跛行,有时可 见皮下瘀血。相当于西医的踝关节扭伤。

治 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操作步骤:应用热罨法或足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 升,煎沸15耀20分钟,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使用。每次可 持续15耀20分钟。每日1耀2次,5天为一疗程。 扭伤洗方:透骨草、忍冬藤各30克,伸筋草、苏木、三棱、牛 膝各15克,白芷、海桐皮、红花、赤芍、当归、五加皮、川黄柏、升 麻各10克。

特别提示院若有肿胀者,2天后再进行熏洗。

(四)跟痛症

临床可见站立或走路时,跟骨下面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 向前扩展到足底,尤其在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 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

治 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操作步骤:应用足部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适量(约1500毫

升冤,用武火煎沸后,再煎15耀20分钟,将药液倒入桶或盆内使 用。每次浸泡30分钟左右。每日1耀2次10天为一疗程。

熏洗方院威灵仙30克,艾叶、独活、羌活各20克,红花15 克,皂角刺、汉防己20克,食醋100毫升,鲜葱50克。

(五)肘部伤筋

中医学认为多由气血虚弱,血不荣筋,肌肉失却温煦,筋骨 失于濡养所致。起病缓慢,初起时在劳累后偶感肘外侧疼痛,延 久逐渐加重,疼痛甚至可向上臂及前臂放散,影响肢体

活动,但 功能活动多不受限。做拧毛巾、扫地、端壶倒水等动作时疼痛加 剧,前臂无力,甚至持物落地。西医称为肱骨外上髁炎。

治 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操作步骤院建议使用热罨法。将药物装在纱布袋内缝好或扎 好,放在沙锅或搪瓷盆内,加水(约1500毫升)煮开以后,再继续 煮15耀20分钟使用。每日1耀2次。10天为一疗程。 夕卜洗方:海桐皮、透骨草、路路通、乳香、没药、艾叶、当归、桑 寄生、牛膝、刘寄奴、独活、川乌、草乌、白附子、红花、伸筋草各 10克。

(六)四肢骨折后遗症

祖国医学认为,骨折后易引起经络阻塞,气血不通,营卫不 能通达内外,关节周围筋肉组织得不到濡养,导致关节活动不 利。或伤后因保护不严,复感风寒湿外邪而出现关节僵硬、关节 挛缩、肌肉严重萎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关节疼痛、肢体肿胀

治 则:行血散瘀,消肿止痛。

操作步骤:应用热罨法或局部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 毫升,煎沸15耀20分钟,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使用,每次 可持续15耀20分钟。每日2耀3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 - 79 -

当归透骨汤:当归、透骨草、赤芍、天仙藤各15克,蒲公英、 苏木、紫花地丁各12克,没药、白芨、刘寄奴、生蒲黄、红花、茜 草、海桐皮、桂枝、五加皮各10克。主治骨折后骨痴已形成者及 软组织损伤所发生的局部瘀血肿胀疼痛。

(七)大偻

又叫“肾痹”、“痿痹”、“骨痹”、“督脉病”。中医学认为由于久 居湿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劳汗当风,衣着湿冷,或气候剧变,冷 热交错而致风湿寒之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 阻而致本病;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活动后减轻,并可伴 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开始时疼痛为间歇性,数 月数年后发展为持续性,以后炎性疼痛消失,脊柱由下而上部分 或全部强直,出现驼背畸形。相当于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 治 则:舒筋活络,痛痹止痛。

操作步骤:建议应用全身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3000耀4000 毫升,煮沸15耀20分钟,过滤去渣,取汁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 使用。每周2耀3次。4耀6周为一疗程。

特别提示院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 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再换穿衣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切记要坚持熏洗,每周2耀3次,4耀6周为一疗程。 羌独外洗方院威灵仙、生甘草、羌活、独活、桑枝、海风藤、络 石藤、莶草、海桐皮、忍冬藤、鸡血藤各50克,川乌、草乌各30 克,土鳖虫10克。

(八)筋瘤

中医认为本病乃因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加之久行久 立,过度劳累,进一步损伤筋脉,以致经脉不合,气血运行不畅, 血壅于下,瘀血阻滞脉络扩张充盈,日久交错盘曲而成。患者常 感患肢沉重、胀痛、易疲劳,休息后可缓解。患肢小腿浅静脉渐现

-80 - 隆起、扩张,有时可卷曲成团或囊状,尤以站立后明显,抬高腿后 消失。病程长者,小腿下端、踝部皮肤有色素沉着、瘙痒、湿疹。部 分患者可并发血栓静脉炎,局部呈红肿硬块、压痛。曲张静脉易 损伤发生出血,或感染形成溃疡。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 治 则: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操作步骤:应用局部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适量(约1500毫 升冤,用武火煎沸后,再煎15耀20分钟,将药液倒入桶内使用,每 次浸泡30分钟,浸后揩干。每日1耀2次,10天为一疗程。

特别提示院泡洗时防止药温太高,药温不高于38度,以免血 管过度扩张加重病情遥

银花外洗汤:金银花、白蔹、马齿苋、黄柏、苦参各20克,乳 香、没药、煅石决明、川芎、当归尾、赤芍、苏木、牡丹皮、枳壳、瓜 蒌仁、桃仁各15克。

(九)冻疮

中医学认为患者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 湿之邪,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好发于手足、面颊、耳 廓等末梢部位。皮损为瘙痒性局限性水肿性红斑,境界不清,可 出现水疱、糜烂和溃疡。初起为局限性蚕豆至指甲盖大小紫红色 肿块或硬结,边缘鲜红,中央青紫,触之冰冷,压之退色,去压后 恢复较慢,自觉局部有胀感、瘙痒,遇热后更甚,严重者可有水 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经久不愈。

治 则:温通散寒,补阳活脉。

操作步骤院应用热罨法或局部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适量, 煮沸15耀20分钟,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使用。每天1耀2 次,10天为一个疗程。

当归赤芍汤:当归、赤芍各12克,红花、细辛各9克,防风、 荆芥、桂枝、艾叶各10克,乳香15克,生姜30克,甘草10克,白

- 81 - 矾 30 克

(十)不寐

中医认为不寐多由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或胆郁痰扰所致。 临床上多见不易入睡,急燥易怒或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久 之则常伴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自汗盗 汗、耳鸣耳聋、终日惕惕、胆怯恐惧、腰腿酸软、注意力不集中、健 忘、工作学习效率下降、乃至失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等。严重的 失眠还会诱发一些心身性疾病,如出现消瘦、心动过速、腹泻、便 秘、血压升高、消化道溃疡、抑郁症、焦虑症、阳痿、性欲减退等, 甚至可引起自杀的行为。相当于西医的失眠症。

治 则院益气养血,化痰安神。

药浴处方院党参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酸枣仁20 克,远志20克,丹参20克,夜交藤20克,白芍10克,合欢皮30 克

操作步骤院用足部熏洗法。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特殊提示院温度不要超过40度,以免引起神经兴奋,影响疗

三、禁忌症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病等,均忌用全身

熏洗

2、危重外科疾病,严重化脓感染疾病,需要进行抢救者,忌 用熏洗

3、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肢体缺血,发生肢体干性 坏疽者,禁止使用中高温(超过38度)熏洗。

4、妇女妊娠和月经期间,均不宜进行熏洗。

5、饱食、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均不宜熏洗。

6、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熏洗。

- 82 -

7、有过敏性哮喘病的患者禁用香包熏法。

四、注意事项

1、冬季熏洗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全身熏洗后皮肤 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全身温热出汗,必须待汗解和穿好衣 服后再外出,以免感受风寒,发生感冒等病症。

2、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可太冷, 以免产生不良刺激。如果熏洗时间较久,药汤稍凉时,须再加热, 这样持续温热熏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夏季要当日煎药当日使用,汤药不要过夜,以免发霉变 质,影响治疗效果和发生不良反应。

4、在全身熏洗过程中,如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 卧床休息

5、如熏洗无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则应停止熏洗,改用其他 方法治疗

6、熏洗后的木盆或木桶一定要及时清洗,保持清洁,防止感

7、药物可连续煎煮使用2耀3天。

五、参考文献

1、尚德俊援外科熏洗疗法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程爵棠,程功文援熏洗疗法治百病.北京院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3、李曰庆援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4、罗才贵援推拿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

5、刘长信.经络腿足疗法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 83 -

附 录

本书中涉及到的腧穴 (按笔画排列冤

【三画】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院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 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上巨虚

定位院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冤。 主治院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

上星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员寸。

主治院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衄,鼻 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上髎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员骶后孔处。

主治院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萎,腰痛。

下关

定位院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耳聋,耳鸣,聘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下髎

- 84 -

定位:在骶部,当定位: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 处

主治: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大肠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大抒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 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 乱,呕吐,黄疸,风疹。

【四画】

中极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痿,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 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 不止,胞衣不下,水肿。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 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 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中髎

- 85 -

定位院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主治院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

丰隆

定位院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 指(中指冤。 主治院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

痹遥

公孙

定位院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内关

定位院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 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院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 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内庭

定位:在足背当第2、猿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主治院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 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天宗

定位:在肩胛部,当岗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

天枢

定位: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主治院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天柱

定位院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

- 86 -

中旁开1.3寸。

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热病。

天突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 癭气,噎嗝,梅核气。 太冲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 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 足跗肿,下肢痿痹。

太阳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牙痛,三叉神经痛。

太渊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 泻, 肘臂挛痛 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 87 -

支沟

定位院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 骨与桡骨之间遥 主治院暴喑,耳聋,耳鸣,肩背痛,胁肋痛,呕吐,便秘,热病。

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院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 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 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 乏力遥 水沟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 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 疼遥 风门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风市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胭横纹上苑寸。或直立垂手时, 中指尖处。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风池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 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 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癭气。

- 88 -

风府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 肌之间凹陷处。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 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五画】

丘墟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 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厉兑

定位: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四白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外关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 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 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头维

定位: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瞷动。

归来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申脉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痛,失眠。

【六画】

会阳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主治: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 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 萎,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门瘙 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

列缺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 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印堂

定位:在面额部,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鼻炎,鼻渊,鼻衄,目赤肿痛,小儿惊风,失眠, 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高血压,神经衰弱。

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 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90 - 后溪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 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

指及肘臂挛痛

地仓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瞷动。

地机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夹脊

定位: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 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曰下 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曰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曲池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 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曲垣

定位:在肩胛部,岗上窝内侧端,当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 点处

主治:肩胛疼痛。

次髎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主治: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

一 91 一

痹遥

百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 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 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阳白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阳陵泉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 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阴陵泉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七画】

条口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冤。 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肝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 92 -

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冤。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 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八画】

命门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萎, 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 逆冷 委中

定位:在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定喘

定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①哮喘、咳嗽;②肩背痛、落枕。

承山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 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承扶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 93 -

承浆

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主治:口眼喁斜,唇紧,面肿,齿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 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

承筋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 中下5寸。

主治: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环跳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 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 肿痛不能转侧。 经渠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 上1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肩井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 虚百损。 肩贞

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耳鸣。

肩前

定位: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襞顶端与肩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肩臂痛、臂不能举。 - 94 -

肩髁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 方向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病。

肩髎

定位:在肩部,肩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肺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鱼际

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 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前顶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0.5寸)。

主治: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哑门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主治: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 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牵正

- 95 -

定位:在面颊部,耳垂前0.5-1寸处。

主治:口歪、口疮。

神门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 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胆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十画】

殷门

定位: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 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 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素髎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院鼻塞,鼻衄,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渊,酒鼻,惊厥,昏迷,新 生儿窒息。 陶道

定位: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院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酸 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十一画】

悬钟

定位院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院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

悬颅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梁丘

定位: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 上2寸

主治: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

率谷

定位院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主治院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十二画】

厥阴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院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 97 -

犊鼻

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脾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颊车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冤,当咀嚼时咬肌 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十三画】

廉泉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主治: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舌强,中风失语,舌干口 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聋哑,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照海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 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督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腰阳关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萎,便 血遥

- 98 - 【十五画】

膝阳关

定位院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主治院膝膑肿痛,胭筋挛急,小腿麻木。

膝眼

定位院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 称外膝眼。

主治院①膝痛、腿痛曰②脚气。

【十七画】

翳风

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院耳鸣,耳聋,口眼斜,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臂臑

定位院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七寸 处 主治院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疾。

【十九画】

攒竹

定位院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院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瞷动,眉 棱骨痛,眼睑下垂。


相关内容

  • 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与发展探讨
    摘 要 我国全科医学发展较晚,目前培养的全科医师数量远远不足,中医全科医师更是严重缺乏,不能满足临床医疗服务的需要.如何开展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加强中医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是中医全科医学当前亟待解决 ...
  • 县乡中医药一体化:"3681新都路径"让全国点赞
    从全国而言,'3681新都路径'走在了前列."9月12日,在全国首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研讨会上,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室主任赵琨如是点评,"区.镇.村中医药一体化,让老百姓享受'同质'服务.&qu ...
  • 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新进展
    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新进展 高密市中医院 赵艳 电话[1**********] 邮箱:www.zhaoyan632194180@163.com 摘要:充分运用中医适宜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中医特色突出的优势科室.推广应用中医适宜 技术" ...
  • 20**年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XX中医院2016年城乡医院 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一.受援工作情况 2016年对我院进行对口帮扶的只有XX市中医院,帮扶工作按照<XX市中医院对口支援XX县中医院>协议开展.具体受援情况如下: 2016年XX市中医院共派驻2名医疗 ...
  • 二级中医院评审现场人员准备材料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访谈人员准备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1.3.1医院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 ★1.3.2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相关指标. 1 ...
  • 20**年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工作总结
    2012年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工作总结 2012年我院继续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医与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桂卫中[2010]37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建设与管理目标及中医妇科项目建设三年实 ...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 2015-09-11 16:04 来源:中国政府网 作者: 分享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 ...
  • 重庆.河南召开今年中医药工作会,贯彻落实全国会议精神
    本公众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中国中医"进行关注. 重庆:中医药服务纳入医疗体系 1月29日,重庆市召开2015年全市中医药工作会.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方明金表示,全市中医药系统要 ...
  • 孕产妇及儿童中医保健手册.
    孕产妇及儿童中医健康保健知识 何时进行孕前的中医调理为宜呢?一般自己感觉健康者,可在准备怀孕前3个月开始,若自感健康状况不够理想,则在孕前半年前至一年时调理较为理想.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适当的调理. 一.孕前中医保健 1.气虚体质--补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