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百分百答案定 - 范文中心

语文百分百答案定

11/10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 D(3分)

解析:A. 扺掌而谈zhǐ;B. 拈轻怕重niān;C. 怙恶不悛...quān。

2. B(3分)

解析:A. 不合逻辑,“增长至5.2%和4%”有误,可删去“至”。C. 搭配不当,“成交”与“增长”不能搭配,可改为“成交量”。D. 成分残缺,“并因演唱而得以更广泛传播”应去掉“并”,然后在“因”前加“昆曲”。

3. (播客是)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制作声音和视频节目上传到互联网供分享的个人网络广播。(4分)

解析:符合下定义要求格式;提炼所给材料中的要点“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将声音和视频节目上传到互联网供分享”“个人网络广播”。注意字数要符合题干要求。

4. (1) 记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或:人生美好的往事,会成为珍贵的回忆)(意思正确2分,语言平实2分)(2) 朝花夕拾(1分)

解析: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所给的诗句是一个哲理句,“花”喻指美好的记忆或往事;“金果”喻指宝贵的财富或珍贵的回忆。

5. B(3分)

解析:喻:告诉,使知道。可以运用成语联想法,理解“不言而喻”中“喻”的含义,代入语境进行情理推断即可。

6. D(3分)

解析:首先审准辨析的要点即表现苏轼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选项中表明身体状况或其他人的人生态度的即可排除。①写苏轼的身体状况;③设想太虚修炼后的情景;⑥写的是太虚,与苏轼无关。

7. C(3分)

解析:“不必舍本逐末地追求仕途的发展”与原文“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文意不符。

8. (1) 太虚(你)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再次得到呢?(4分。“一”、“为……所”、反问语气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 (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的力量。(3分。“示”“胜绝”“娓娓焉来逼人”各1分)

(3) (我)刚到黄州,薪俸已经断绝,(家中)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担忧。(3分。“廪入”“少”“忧”各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 “一”意思是“一旦”;“为……所”被动句,全句运用了反问语气。(2) “示”意思是“给……看”;“胜绝”为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十分高超”。(3) “廪入”意思是“薪俸”;“少”意思是“减少”;“忧”为词类活用,意思是“对……担忧”。

参考译文:

苏轼启:五月底,我弟弟来到这里,(从他手中)得到你写给我的信,(你)慰问的情谊十分深厚。近来天气进入初寒季节,你生活得怎么样?

我寄居在这里,大体上还过得去。但我弟弟刚到筠州,就失去了一个女儿,而我的一位老奶妈也去世了。悼念他们的心情还未消退,又得到家乡来的消息,说我的堂兄太子中舍(苏不欺)在九月份去世了。我身处他乡,身体衰弱有病,眼见的都是使人感到凄凉的事物,想来我的命就是如此的脆弱。

又承蒙你告诉我,你中间有段时间得病不轻,暂且使人高兴的是你又恢复了健康。我们这些人渐渐衰老了,不能够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待自己的身子。应当赶快采用道书中方士说的办法,加强养身方面的修炼。我被贬住在这里没有事做,稍微了解一点养生术。现已借到本州天庆观三间道堂,冬至后就住到里面去,过四十九天才会出来。假如不是被贬官、遭到放逐,我怎么能有这样的机会修炼呢?太虚(你)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再次得到呢?应该趁现在有空闲去做,只要选择平时所谓简明扼要、容易做到的方法去做就行,日夜修炼,除了吃饭睡觉以外,不做别的事。只要满了这期限,养身的根基就建立了。从此以后,纵然再出来处理人世间的事务,事情办完了,心情又会回到原来的闲静状态,(修炼身性的事)自然不会废止。

(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的力量。太虚你免不了要去求官位俸禄,将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去追求,参加科举考试不一定能实现愿望。我私下替你考虑,应该多写书,像你给我看的论兵和论盗贼等几篇文章就很好,就像这样写几十篇,那就是见识高超又切于实用的,但不必涉及当今的时政。只是你转过来写这类文章的时候,也不能停止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工作。

(我)刚到黄州,薪俸已经断绝,(家中)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担忧。只好尽量节俭,每天费用不准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把它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天一亮就用画叉挑取一份,然后把叉子藏

起来,未用完的钱仍然用另外的大竹筒装好贮存起来,用来招待客人。估计袋中的钱还可用一年多,到时候再另想办法了。

我住处的对岸武昌,山水美妙到了极点。有位老家在蜀地的王生住在城里,我过江后常常因为风涛阻隔,不能马上回家,王生能为我杀鸡煮饭,甚至几天他都不厌烦。又有一位潘生,在樊口开酒店,可以划船直接到他店旁,虽是乡村酿的酒,自是味醇汁酽。岐亭监酒胡定之,随行带有万卷书,喜欢借给人看。黄州官署的一些官员,家家都会做吃的东西,很喜欢举行宴会。你看这些情况,我的生活难道不是还过得去吗!你打开信纸读到这里,我能想象得出你一定笑得须髯都会抖动起来。

年底天气十分寒冷,希望你万万自己多加保重。夜里酒喝得多了点,字写得不像样子,不要怪罪,不要怪罪!不一一说了,苏轼再拜。

9. (1) 一片冰心在玉壶。(1分)“冰壶”比喻美好品德、纯真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和诗句的识记和对诗句的理解。

(2) 渲染了凄清、空寂的氛围。(2分)写出了作者与朋友分别后孤寂失落、依依不舍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诗句的含意,表达情感和评价诗歌的内容。这是首送别词,这两句景物描写着重渲染了氛围,抒发作者的情感。从诗句的关键词入手,抓住景物的特征,从而体味出渲染的意境。

(3) 运用拟人(或想象)手法,寄语鸳鹭(或王叔济),问能不能在西湖边结茅而居,表达了自己归隐的思想(或追随友人的愿望)。(4分。手法1分,内容分析1分,情感2分)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诗句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技巧、结构等角度切入赏析。关键是要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指出艺术效果或作用。

10. (1) 浑欲不胜簪 (2) 奈何取之尽锱铢 (3) 君子不齿 (4) 水落而石出者 (5) 驾一叶之扁舟 (6) 寻常巷陌 (7) 大巧若拙 (8) 失之东隅(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均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句子。(1) “簪”易错;(2) “锱铢”易错;(3) “齿”易错。

11. ① 第一处,表达了傅玉涛对核桃的珍爱之情。(1分)② 第二处,是为了证实“子孙万代”就是他曾经收藏的那一对。(1分)③ 两处内容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线索的作用。“两个平绒的小口袋”体现了傅玉涛对核桃的“爱如性命”。后来偶遇,暗示了核桃是他曾经丢失的“宝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照应了上文的内容。

12. ① 两颗核桃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核桃上的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天生长成而不是刻出来的“小葫芦”。② 够年份,经过两代人之手,透进了人的血气,揉成了神奇的颜色,是珍贵的文物。(4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归纳内容要点。可以从文中找到傅玉涛对于“子孙万代”的评价,然后整合关键信息,概括出“珍贵”的要点。

13. ① 酷爱文物,见识不凡。② 本真坦诚,爱收藏而不功利。③ 遇事想得开,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失。(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的开头就描写到“他有个癖好,爱收藏小文物”点明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后来遇到自己的“宝物”淡然处之,体现了他对于文物的态度——本真、不功利;文章的结尾,他历经变化后仍然处之泰然,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面对得失时的从容。

14. ① 故事时间跨度大,叙事有波澜,“子孙万代”得而失,失而复见,见而又失,情节“奇崛”;② 主人公情感复杂,得到的欣喜,失去的痛苦,复见的惊奇,最终失去的失落,五味杂陈,情感“奇崛”;③ 这些都是通过小人物、小物件、小事件来表现的;④ 都是通过平淡、从容的语言来叙述描写的。(6分。①②每点2分,③④点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提示,就文本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究。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进行赏析探究。

15. ① 写诗动情在先或下笔后逐渐动情都值得肯定,不必强求一律。② 事例生动、具体、典型,说服力强。③ 从不同角度举例分析,论证更加严密。(6分。每点2分)

解析:主要考查对于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题干中已明确筛选信息的区域和要求,关键是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重要句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概括。

16. ① 写诗时超脱现实,如入无人之境。② 展开想象和联想,人事景物可触可感。③ 忘却世间俗务,进入梦一般美丽的境界。(6分。每点2分)

解析:主要考查重要概念的理解。首先要回到原文,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筛选与此相关的阐释或概述,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作为解答的依据。

17. ① 由感而情,由情而诗,没有情就没有诗。② 诗歌靠情感打动、感染读者,作者用自己的火去点燃读者的火。③ 不管形式、风格如何变化,动情才是新诗的根本。(6分。每点2分)

解析:主要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第一句,位于文章的开头,开篇指出“由感而情,由情而诗”的诗歌创作的基本程序。第二句,位于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诗歌的根本是以情动人。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 B(3分)

解析:A. 文彩—文采;C. 暝思苦想—冥思苦想,溯源sù;D. 气冲宵汉—气冲霄汉,人影幢幢chuáng。 ..

2. C(3分)

解析:冒号:表示提示下文;分号:一句话中间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问号:表设问;破折号:表示底下有个注释性的部分。

3. 评价人物形象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附着到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所处时代及思想、情感等对形象进行个人加工。(每点2分)

解析:材料中鲁迅举例具体阐述了一种文学赏析的观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4. 我们以青春的热情迎接青奥会,我们用美好的憧憬盼望青奥会,我们把真诚的祝愿献给青奥会。(内容2分,修辞2分,语意连贯1分)

解析:主题义含:分享、青春、未来、与奥运有关的(激情、竞争等)四个要点。并且注意题干要求中的运用修辞手法和句意的通顺。

5. (1) 铲除 (2) 考虑 (3) 回复 (4) 迎接(4分)

解析:联系语境,结合句子的结构和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的积累不难推断。

6. (1) 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外,整个开封府极度恐惧。(3分。“发”、“股栗”、语句通顺各1分)

(2) 因此朝议的人才悔恨没有采纳吴公的建议,而使中原财力空虚国力枯竭。(3分。“由是”、“虚弊”、语意通顺各1分)

(3) 御史中丞根据《洪范》说大臣在朝廷上争论是不恭敬的事,所以雨没有顺应天时(而下)。(4分。“廷”、“肃”、宾语前置句、语意通顺各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 “发”意思是“揭露”;“股栗”形容极度恐惧。(2) “由是”意思是“因此”;“虚弊”意思是“国力枯竭”。(3) “廷”为词类活用,意思是“在朝廷上”;“肃”意思是“恭敬”;宾语前置句。

7. 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应结合上下文,大致了解前后的文意,把握所断句子的基本意思,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其次,就是抓住一些标志词。如句中的“且”前面一定要断开。

8. ①实为夷狄,反复无常;②自封名号,不可自削;③彼得其欲,不肯妄动。(3分)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理解句意,筛选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依据题干要求,主要阅读文章的第二段关于吴公反对讨伐的几句话。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整合归纳。

参考译文:

吴公名育,字春卿。吴公处理政事简约严明。当初,秦悼王埋葬在汝州地界里,这以后应当跟随着葬在这里的子孙以及每年上坟的人络绎不绝,所以同宗之人、官员经常到这里来而成为州县的祸患。吴公在襄城上任,常常抑止这件事。因此,凡是经过他的治所的同宗之人、官员,不敢让打猎的鹰和狗侵害农田。他治理开封,首先惩治强横狡猾而不守法纪的人,他说:“我有什么方法处理这些人?除掉为害的人罢了。”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外,整个开封府极度恐惧。因此京城安定太平,法纪严明了。

正当元昊在河西地区叛乱时,契丹也趁空子毁坏盟约,朝廷处于多难之中。吴公多次向皇上进谏,献计策。自从元昊初派使者上书,就多有不顺从的话,朝廷急忙命令将帅出军,而且大臣们争着说元昊这小子立即可以诛灭。唯独吴公认为元昊虽然名义上是拥护王室之臣,而实际上只是边远的少数民族,他归顺反叛反复无常,应该示意他们不值得责罚,把他们放在一边(置之不理)。况且他已经僭越名号(指自立西夏国),在他的族人面前自夸,一定不会自己除去国号,来在自己的部落面前自取其辱,正可以趁这个时机赐给他国主的封号。而且按照旧例,他得到他想要的,应该不会轻举妄动。然而当时皇上在必须讨伐这一政策上正意志坚决专一,所以大家都认为吴公的建议不对。这以后出兵征伐了很久也没有收获,而且元昊也悔过自新,皇上为此免除了他的罪过,最终让他做夏国国君。因此朝议的人才悔恨没有采纳吴公的建议,而使中原财力空虚国力枯竭。

庆历五年三月,被授予参知政事一职。和贾丞相在皇上面前争论,皇上的近臣和朝上的人都害怕得变了脸色,吴公仍然不停的争辩,不久才说:“我之所以争论,是因为职责;但是(如果)我的能力不能胜任(这个职责),希望罢免我的职

位,(我才)不敢争论。”皇上考虑吴公的耿直,就再让他担任枢密副使。过了一年多,发生旱灾,贾丞相被罢免。御史中丞根据《洪范》说大臣在朝廷上争论是不恭敬的事,所以雨没有顺应天时(而下)。于是同时罢免了吴公,吴公凭借给事中的身份做许州知州,后又做蔡州知州。蔡州过去盗贼很多,吴公根据法令,为百姓制定了五保制度并精简其条文,百姓对此感到便利安适,盗贼被平息了。

自从吴公被罢免后,皇上多次对大臣说吴公刚强正直应该任用,常常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到,于是皇上征召他回朝任职,他开始在宫内担任侍讲。庞丞相在河东任经略,和西夏人争麟州边界,匆忙地在白草(地名)修筑栅栏。吴公认为不先订立盟约而急忙筑城,必定会制造麻烦。立刻以利害关系写文书到河东,并递送给庞公,而且向皇上上书谈论此事,但都没有收到回复。不久西夏人果然侵犯边境,杀了猛将郭恩,庞丞相和他的将校十几个人都因此获罪,麟、府于是处于危急之中。吴公之前任职于河南,一个月后就离开了,河南人一直思念他,听说他又来了,都欢呼着在道路上迎接他,唯恐落后。他去世时,河南人都聚在一起为他而哭。

吴公享年五十五岁,在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死在任上,皇上下令停止上朝一日。

9. (1) 借代,“千门”代指京城长安;拟人,以“草色闲”衬托诗人内心之愁。(只要能指认出修辞手法即给分, 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运用中的修辞手法。“千门”代指京城长安;“闲”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2) 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1分)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1分)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2分)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一般从直接描写或细节描写及景物衬托中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要点明身份、性格、心理或情感内容。

(3) 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关键在于抓住体现诗人感情的诗句:“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

10. (1) 博学而笃志 (2)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 夕揽洲之宿莽 (6) 妄自菲薄 (7) 燕然未勒归无计 (8) 歌窈窕之章(8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句子。(1) “笃”易错。(3) “阏”易错。(5) “洲”易错。(6) “菲”易混。

11. “毁弃一个人”是指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2分)“成就了一个人”是指他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2分)

解析: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务必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内容关联上的分析。第⑤段上文谈到苏轼仕途中的坎坷、被贬黄州等难堪,但是留下了不朽的文学作品,成为后世敬仰的形象。重要句子的理解关键是句中关键词的理解,如“毁弃”“成就”在文中具体的含义。

12. 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三苏园空廓静寂之景,(2分)既与上文“三苏园好大好空旷”相照应,(1分)又为下文的议论(“‘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作了铺垫。(1分)

解析:画线句子是关于景物的一段描写。题干中已明确要求从景物描写的多角度和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赏析时要辨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所描绘的景物内容和特征,以及所收到的效果作用等。

13. ① 苏轼文气逼人,激发后人对文学的热爱敬仰之情;② 苏轼使当地民风更为淳朴,社会更加和谐;③ 苏轼乐观豁达,激励后人淡然处世,直面生活。(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相应的内容在文中第⑤段、第⑦段和第⑧段。

14. ①“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写茶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②“茶道”既是苏轼从家乡到中原应举入仕、从京城到地方贬官赴难的行经之路,又暗示了苏轼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③“茶道”是苏轼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对象,也是苏轼淡泊、超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④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创作意图。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作者以“茶”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以及表达了对当代社会浮躁风气中追求宁静的呼唤。

15. ①首先指出批评家已出现并快速增多的现象;②然后提出当前文艺批评存在的优缺点(亦可分为两小点:接着肯定某些批评家怀有宽容态度的好意批评;然后批评某些批评家非正确的批评方法);③最后集中表明对批评家的希望。(每点2分,共6分;若第②点分为两小点,此两小点各1分)

解析:题干已明确是“论述思路”,不妨从议论文惯用的习作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引论—本论—结论)入手,结合文本要点归纳落实。

16. 套用西方陈旧的理论;照搬他人呆板的观点;固守中国非文艺批评的方法。(每点2分)

解析:借助第一问的回答,结合作品的基本特征及论述文的论证方法。文中举例论证比较具体,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

17. 对文艺有着“热烈的好感”;深谙并掌握各种批评理论;踏实了解作者,并多读所批评的文本;以宽容态度,就事论事。(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6分)

解析:着眼于全文,从对各种现象的评价中总结作者的观点态度。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苏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 A(3分)

解析:A. wú/fǔ,yǎn/yà,lei/léi;B. zhuàn,bì/pí,hèng/héng;C. dǐ,huǐ/huì,shè;D. cuàn/zuǎn,páo,qiào。

2. D(3分)

解析:出类拔萃:指人的品德才能出众,高出同类之上。鹤立鸡群:仙鹤站立在鸡群中显得十分突出。比喻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里显得很不凡。语境中强调莫言与文坛其他作家的比较,而非否定其才华,故选用“鹤立鸡群”。不同凡响:意为不同于一般的声响。多形容人或事物的出众、出色。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语境中要表达的是莫言的艺术概括力的高超,故选用“不同凡响”。实至名归:做出了实际的成绩,就会得到应有的声誉。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语境中莫言凭他的文学水平理应获奖,故应选“实至名归”。

3. 变轨(变换轨道) 制动(近月制动、刹车) 着陆(降落) 分离(月球车分离或两器分离)(4分)

解析:审清题干中的信息“探测器落月全过程”,审读材料划分层次,文段的第一个句子是关于探测器落月的领起句,后面包含四层意思,分别提取句中的关键词:变轨、制动、着陆、分离,然后加以整合即可。

4. (1)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3分)

(2) “榜样”或有其父必有其子(2分)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标题和理解漫画寓意的能力。首先要仔细观察漫画中的细节,如场景、文字,然后联系现实生活揣摩画面中蕴含的意义。理解这幅漫画的关键是台灯上、墙上、相片中的文字以及父子俩的关系。本题生活性很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 A(3分)

解析:上文提到“师以弗类己”,与下文“奈何以儒者责我”相照应。据此可推断“诮”应译为“责备”。

6. B(3分)

解析:本题从人物的品质角度考查辨析文句意义继而筛选信息的能力。②写贾生求取功名;⑥是说贾生在家潜心钻研学问。据此可以排除ACD。

7. C(3分)

解析:犯了颠倒事实的错误。原文中指出“闭户”十几年,最后冥坐穷思,又辩论几十年,最终以“纯儒”称之。选项中的“遵循当初老师的教导”错。

8. (1) 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非”1分,“奈何”1分,“责”1分)

(2) 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不日”1分,“谋”1分,“升斗”1分)

(3) 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会”1分,“下车”1分,“日”1分,“谒”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非”译为“不是”;“奈何”译为“为何”,表反诘语气;“责”译为“要求”。(2)“不日”意思是“不久”;“谋”意思是“谋取”;“升斗”意思是“微薄的俸禄”。(3)“会”意思是“恰逢”;“下车”意思是“调任”;“日”意思是“每天”;“谒”意思是“拜谒”。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开宗,是河南商丘人。(贾生)年轻时,行为放浪,不受拘束,十四岁跟从老师学习。老师原本是个儒生,做事喜欢循规蹈矩。贾生仰慕司马相如的为人,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老师认为贾生不像自己,就责备他。贾生就说:“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当天就除去(贾生的)学籍,离开后反而与闾里的年轻人为伍。闲暇时读书写文章,贾生求托当权之人,考秀才收获了第一名;这时贾生才二十多岁,越发自负其才。

陈腾凤来考评儒士,关照郡县的太守,要让贾生充任县官,贾生说:“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推辞不去。贾生和同郡的张渭等人仿效阮籍豪饮六十天,白天射箭,半夜击鼓。根据宋代的风俗,元宵节要张灯结彩纵情喝酒。贾生带领他的一帮人,疾驰一百多里,半夜三更到达睢阳。有个姓司马的人,是睢阳的大族。他准备了一个银瓢,里面可盛几斗酒,约定能将银瓢里的酒喝完的人可以将银瓢拿走。许多年轻人都喝醉了躺在地上,窘态百出。贾生忽然大喝着踏上台阶,拿起银瓢将酒喝干净,就将银瓢扔给仆人拿了就走,连自己的姓名也没有留下,在座的宾客惊讶地散去了。

过了很久,贾生越发贫困,盛夏之时,穿的短衣都不完整,路过集市,儿童跟在后面嘲笑他,贾生却不停地放声歌唱。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替他筹措钱财,帮他恢复了农田屋舍。

贾生总共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考中,于是大彻大悟,把平时所读的书都烧掉,闭门思索了十几年,研习前贤老师的学问十几年,最后闭目而坐深入思考,与侯方域、徐作肃来回辩论又达将近几十年,最终遵循正道,天下之人称赞他是纯粹的儒者。

贾生年老之后,越发追忆年轻时游历京洛的过程,汇集所见所闻,创作了《帝都》《君德》《相术》三篇文章。随后,雇船到金陵,泛游于吴越一代。贾生与侯方镇、侯方域结为不拘形迹的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说:“从我的角度来观察贾生,是所谓的‘羊质善变’,但每次变化必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呢?还是与社会若即若离,轻蔑世事,是人们所称的‘大人先生’呢?贾生年轻时像邯郸的侠客,后来却成为学识渊博超群出众的人才。唉,世上那些终身拘于一隅、不知变通的人是很多的。假如不是那些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又怎么能了解贾生呢?”

9. (1) 描写了江、山的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远眺或俯视的角度来描写所见之景;化用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一点1分,任意三点给3分)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开篇写景,运用多种修辞描写了连绵的江水和簇拥的群山。“澄”“碧”描写了景物的色彩;“如”“拥”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又很容易联想到熟悉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化用典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2) “古山川、楚天遥控”,描写了作者站在山巅上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古老的、寥廓的山川历历在目,似被楚天牢牢地控制住了,(1分)这个“控”字,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化静为动,(1分)形象地突出了大别山的高大。(1分)

解析:以品味关键句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古山川、楚天遥控”描写的是作者站在山巅上看到了山川景象以及产生的感慨。用“控”字来形容寥廓的山川在天空下的气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形象而生动。

(3) 感叹时光飞逝 “转眼春归”(答“惜春”亦可);对客居在外的无奈(“奈客里”),作客异乡的孤独(“登临谁共”);异地思归的迫切心情(“踏残芳,玉鞭飞鞚”);对天各一方的遗憾、怅惘 (“恨茫茫,北云南梦”)。(一点1分,须结合词句赋分,任意三点给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关键在于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诗句:“转眼春归”“奈客里” “登临谁共”“踏残芳,玉鞭飞鞚” “恨茫茫,北云南梦”。写出了作者在暮春时分,触景生情,感叹时光的流逝,以及客居他乡,孤独、思归的感情。

10. (1) 宛在水中央 (2) 万钟于我何加焉 (3) 别有幽愁暗恨生 (4) 黑云压城城欲摧 (5) 楚人一炬 (6) 挟飞仙以遨游 (7) 千磨万击还坚劲 (8) 有备无患(8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句子。(3)“幽”易错。(4)“摧”易错。(6)“遨”易错。(7)“坚劲”易混。

11. ①点明题旨。文章写的是吃喝之外的虚的东西。(2分)②总领全文。全文内容是写饮食中虚的因素对食客的影响。(1分)③引出下文“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篇,回答时要考虑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整体感知文本,领悟文章的主旨,然后再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就能领悟其点明主旨的作用。

12. 环境:吃喝环境会影响吃喝味道,如三十多年前在小酒楼青山、碧水、白帆就餐环境下吃的桂鱼就给作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2分)心境:亲情的温暖、爱情的甜蜜会影响心情,影响吃喝的味道,如依偎在慈母的身边吃糖粥。(2分)处境(人生经历、遭际):处境不同,味道也不同,如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品尝小吃,味道不如从前。(1分)制作工艺不如从前。(1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文中第二段至第十段主要叙述了三十年前吃桂鱼的情景,环境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文中第十一、十二段抒发了在亲情、爱情幸福甜蜜的心境中,不一样的“味道”;文章最后描写了处境不同了,时代变化了,吃的味道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13. 选取湖面上有代表性的事物;(1分)运用视听结合、俯仰视角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描写手法;(任意两点得2分)句式对称、工整,语言表达富有表现力。(1分)

解析:本题从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入手,考查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题干中已经明确了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着重从景物的典型性、描写的角度、语言的精彩运用等角度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14. 对当下追求高级宴会的行为的否定;对传统的美食文化的留恋怀念之情;对童年生活、亲人等记忆深处的情味的怀念。(一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创作意图,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作者通过对往事味道的回忆,表现了对传统美食文化的眷恋之情,对童年生活、美好情感的赞美之情,借此表达了对盲目追求高级宴会的否定。

15. ① 一个词成为热门、时髦、流行的词后就会滥俗。② “温馨”一词虽然美好,却很空洞。③ 把温馨作为爱情的最高境界,爱情就会平庸(或“爱情固有悲剧性因素,并不全是温馨和甜蜜”)。④ 家庭一味地追求温馨,就会出现不可愈合的裂痕。⑤ 以温馨为人生理想,人生将不可能壮丽(或者说“会让人失去理想”)。⑥ “温馨”这个词的流行,标志着人们精神上的平庸化。(6分)

解析:通读全文,作者围绕“温馨”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分别从不同的层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倾向,只要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分析结构层次,然后逐层归纳内容要点即可。注意抓住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进行归纳。

16. 举例现代人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理想,为下文议论提供依据;(2分)具体展现“温馨”一词的“现代含义”(实在的生活情趣),暗示“温馨”一词流行的主要原因。(2分)这样做,可以使说理生动形象,切中实际,有针对性,具有讽刺意味。(任意两点得2分)

解析:此题只要分析作品的基本特征。作者为了论述自己观点,举例阐述自己的立场,并对事例现象进行分析,加强了自己的论证。

17. ① 作者认为讲求温馨、实际的生活态度无可厚非;(2分)② 作者反对一味追求“温馨”“舒适安逸”的生活;(2分)③ 作者认为应该追求“有着深刻丰富内涵”的“实在的生活”(温馨与否,不是关键,关键是人在精神上不可平庸化)。(2分)

解析:对于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要采取辩证的态度。结合文中表明作者观点与感情倾向的关键句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

18.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无锡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 D(3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音同、音近造成的别字。A. 饥肠漉漉—饥肠辘辘。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饥肠辘辘:形容十分饥饿。漉:液体往下渗。B. 窜红—蹿红。蹿红:迅速走红。常用于人等。窜:乱跑、逃走(用于敌军、匪徒、野兽等)。C. 山青水秀—山清水秀。山清水秀:形容山水风景优美,其内涵有清新妩媚的神韵。

2. C(3分)

解析:实至名归:做出了实际的成绩,就会得到应有的声誉。名副其实:名称、名声和实际相符合。白璧无瑕:洁白的玉面上无一点儿斑点,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望其项背:比喻有能力赶得上。多用于否定句中。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相差甚远。也用以表示自谦。

3. 自满的人,学不到东西。(或:只有谦虚,才能学到知识)(4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画线句子是一个哲理句,“已满了”寓指自满。自满容易骄傲,会阻碍学习新的东西。

4. 示例:汉字书写,是亲近民族语言的一种情感,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举动。提笔忘字,不仅仅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更是教育工作者追求功利的结果。(5分)

解析:考查仿写句式,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例句中观点和倾向明确,需要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一正一反,言之成理即可,句式大致相当。

5. C(3分)

解析:文中提到“恐事泄”所以将其扣押,因此“寝”意思是“扣押、搁下”。且从词性和语法结构上分析,应该是谓语动词。而“休息”不能带宾语,故错。

6. D(3分)

解析:本题从人物的品质角度考查辨析文句意义继而筛选信息的能力。①说全琮仁德;③表现其治军才干。据此可以排除ABC。

7. B(3分)

解析:本题从时序失当的角度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B项原文中“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可见“当即采纳赞赏”错误。

8. (1) 全柔曾经派全琮带了几千斛米到吴地进行交易。(“赍”、“有所市易”、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共3分)

(2) 魏军多次用小船包抄袭击,全琮则常常身披铠甲手持兵器,侦察警戒不停。(“数”“钞击”“仗兵”“伺候”各1分。共4分)

(3) 即使有所获利,还不足以削弱敌人而与国家的威望相称。(“获”“弱”“副”各1分,共3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定语后置句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 “赍”意思是“带来”;“有所市易”为古今异义词,意思是“进行交易”;特殊句式为定语后置句。(2) “数”意思是“多次”;“仗兵”意思是“手持兵器”;“伺候”为古今异义词,意思是“警戒”。(3) “获”意思是“获利”;“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削弱”;“副”为通假字,意思是“辜负”。 参考译文:

全琮字子璜,是吴郡钱塘人。父亲全柔,汉灵帝时被推举为孝廉,补授为尚书右丞,董卓作乱,全柔弃官归乡,州府征召他为别驾从事,皇帝下诏让他做会稽都尉。孙策到吴,全柔首先率兵归附,孙策上表推荐全柔任丹阳都尉。

孙权做车骑将军时,任命全柔为长史,后被调任桂阳太守。全柔曾经派全琮带了几千斛米到吴地进行交易。全琮到了以后,都把米分散了,空着船回去了。全柔大怒,全琮叩头下拜说:“我认为交易并不是着急的事,可是士大夫处境困苦危急,所以趁便赈济,来不及禀报。”全柔更加认为他非同一般。这时,中州士人避乱南逃,归依全琮居住的有几百人,全琮倾尽家产供给接济,与他们同甘共苦,于是远近扬名。之后孙权让全琮做奋威校尉,给了全琮几千人马,让他征讨山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率领关羽的军队包围了樊城、襄阳,全琮上疏陈奏可以征讨关羽的计策,当时孙权已经暗中与吕蒙商议袭击关羽,怕事情泄露,所以搁下全琮的奏章不予答复。等到擒获关羽,孙权在公安设酒宴,回头对全琮说:“你先前陈奏征讨关羽的计策,我虽然没有答复你,今天的胜利,也算是你的功劳啊。”于是封全琮为阳华亭侯。

黄武元年,魏率领水军从洞口出发,孙权派吕范督率诸将抵抗魏军,两军军营相望。魏军多次用小船包抄袭击,全琮则常常身披铠甲手持兵器,侦察警戒不停。不久,几千敌军在江中出现,全琮攻击并打败了魏军,砍下了魏将军尹卢的头。

七年,孙权到安徽,派全琮和辅国将军陆逊进攻曹休,在石亭打败了敌人。这时,丹阳、吴和会山的百姓又被逼成了寇贼,攻下了属县,孙权把三郡险地划归东郡,全琮做太守。全琮一到任,赏罚分明,招抚降将归附,几年中,共有一万多人。

嘉禾二年,全琮督率五万步兵和骑兵征讨六安,六安百姓都四散逃走,诸将想要分兵抓捕他们。全琮说:“冒险希望得到意外的成功,采取行动不能做到百无一失,不是从国家大局考虑的。现在分兵抓捕民众,得失各半,难道可以说是百无一失吗?即使有所获利,还不足以削弱敌人而与国家的威望相称。如果有意外,损失不小,与其获罪,全琮宁愿亲自承担罪责,不敢求功而辜负国家啊。”

全琮为人谦恭和顺,善于看脸色劝谏,言辞不曾触犯君主。当初,孙权将要围攻珠崖和夷州时,都是先请教全琮,全琮说:“凭我们吴国的威势,攻向哪儿,哪儿不被攻克?然而远方异域,大海阻隔,水土潮湿有瘴气,自古就有,军民进出,一定会生病,相互传染,去的人都害怕不能活着回来,攻克所获又怎能多得?损失江岸的士兵,希望获取万分之一的利益,我还是有所担心的。”孙权没有听从他的建议。部队出征一年后,因疾病瘟疫而死的士卒十有八九,孙权大为悔恨。后来说到这件事时,全琮回答道:“在这个时候,群臣中有不敢直言进谏的,我认为(他们)是不忠的。”

全琮被亲近器重之后,家族人员也一起蒙受恩宠,朝廷的赏赐累计达千金,他还是谦逊待人,从不在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

《吴书》上说:“当初,全琮为将很勇敢果断,每当大敌当前,奋不顾身。等到做了统率,注重修养威严,办事稳重,每次抗击敌军,时常凭借计策取胜,不谋取小利。”

9. (1) 颈联描绘了战后的残酷场景,(1分)全军战败后,遗弃的营帐无人收拾,只有逃回的战马还识得残破的军旗。(1分)营造了孤独、悲凉的氛围,(1分)为下文抒情铺垫。(1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炼。景物描写营造的氛围,往往是为抒情作铺垫的。

(2) 尾联与题目照应,是全诗主题所在。(2分)“我”有心祭奠你,又疑心你尚活在人间,此时只有遥望天涯而哭。(2分)尾联隐寓了作者对故人逃过劫难的希望和对残酷战争的痛恨与控诉。(2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干中“结意深惨”的含义,通过对作者在诗文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的分析,赏析其写法上的效果和作用。

10. (1) 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此情可待成追忆 (4) 举匏尊以相属

(5) 八百里分麾下炙 (6) 侈 恶之大也 (7)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8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句子。(1) “翱翔蓬蒿”易错。(2) “膺”易错。(4) “匏、尊”易错。(5) “麾”“炙”易错。(6) “侈”易混。

11. 阅历丰富;顽强坚定;寂寞孤独;热爱自然。(每点1分)

解析:可以分别从文中第二、六、十段中筛选出关于人物的描述,然后分析这些具体的描述和细节,概括归纳出人物性格上的特征。

12. 比喻,把晚霞比喻成“火”“烟”。(2分)拟人手法,“织”把晚霞人格化。(2分)写出了黄昏时分晚霞的绚烂热烈,反衬出山谷的悄寂无声以及行脚人的孤独寂寞。(2分)

解析:画线句子是关于景物的一段描写。题干中已明确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赏析时要辨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所描绘的景物内容和特征,以及所收到的效果作用等。

13. 承上启下。(1分)打破前文荒寂的气氛,引出下文牧羊女出现的情节。(3分)

解析:上文着重描写了山景的安静和行脚人的孤寂,下文出现了牧羊女以及牧羊女与行脚人的简短对话。从作用上说,这句话处在文章的中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4.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痴迷于山间美景的行脚人、唱着山家歌曲的牧羊女使这一片山水多了一份灵动悠远的韵味。(2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牧羊女的俏皮、行脚人的包容,使文章具有一种灵动和谐之美。(2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挥鞭的牧羊女、惬意地打着喷涕的狗和肚儿便便的山羊构成了一幅和谐富有诗意的画面。(2分) 解析: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作者运用一种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可以从形象、语言表达、环境描写、时代背景、创作意图等角度进行概括。

15. 首先提出论题:技术化的教育形式和高度体制化的应试渗透导致我们的人生发展平庸化;接着论述杰出人物的人生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打下的良好基础和形成的自由探究的习惯;而后批评削减儿童自由、扼杀学生想象、兴趣和爱心的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最后得出结论——功利化、世俗化的教育及其评价体制使我们变得平庸。(6分)

解析:题干已明确是“论述思路”,不妨从议论文惯用的习作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引论—本论—结论)入手,结合文本要点归纳来落实。

16. 对自然、他人、人世间的爱是一种深厚、广博的大爱;深厚、广博的爱促使伟大心灵的成长;对知识的兴趣和对自然、世界的爱好成就了杰出的大学问家。(每点2分)

解析:理解文句在文中的含意,应抓住所在语段的中心,把握上下文的语意,同时要落实句中的重要(关键)词语的含义。本段强调丰富的情感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最后总结句是对上文的阐释和归纳,理解了“伟大的爱”的含义,就不难理解全句的丰富含意。

17. 第二段提出正面观点,第三、四、五段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说理论证,因此,它们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观点和论证的关系。(3分)第六、七两段分析、批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是从反面进行论证,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3分)

解析:借助第一问的回答,结合作品的基本特征及论述文的论证方法,不难回答观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常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 B(3分)

解析:A. zhěn/chēn,yòu,yū/xū;B. sè/qiáng,yì/sì,wān/wǎn;C. gù,zhēn/jiān,nè/ruì;D. qī/shěn,lǐn/bǐng,dān。

2. D(3分)

解析:深思熟虑:深入反复地思考。深文周纳: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给人罗织罪状。也指不根据事实,给人强加罪名。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像猿跳马奔一样难以控制。也指放荡而难以控制的心思。心慌意乱:内心惊慌不安,思绪纷乱无主。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弄巧成拙:本想取巧,结果却做了蠢事。

3. 读书积累的文化底蕴能使人在网络阅读时保持独立思考。(4分)

解析:要提炼概括主要观点,应先掌握段中的信息:阐释对文化的看法和见解;指出网络阅读的利弊;阐述读书的作用。最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提炼,归纳出学者的观点。

4. (1) 即便我仰视什么(2分) (2) 要听的也不是你空洞的大话,而是林涛的喧响海洋的呼喊(3分)

解析:所给的材料前后构成了排比句。根据题意,首先分析对照句式特点;其次,分析其修辞特点——本体与喻体的关联;再次,分析其语意连贯的特点——“平凡”但保持“自我、自信”与理性等。

5. D(3分)

解析:致仕:古代汉语专用词,意思是“辞官归居”。

6. C(3分)

解析:本题从辨析人物才干的角度考查对所给句意的理解。①表现赵抃的用人之道;⑥表现赵抃在道德上的自我要求。据此可以排除ABD。

7. B(3分)

解析:赵任职益州时“体恤下属的困难”文中无依据。

8. (1) 赵抃巡视属县无处不到,当地百姓高兴地互相告慰,贪官污吏惊恐慑服。(3分。每句1分)

(2) 黄河以北地区连年丰收,请求宽限治罪,等待农闲的时候再召募。(3分。每句1分)

(3) 你也应该清正、严谨、戒惕、谨慎地率领众兵卒,等到戍边结束回去,就可以为家室考虑了。(4分。第一句2分,其他每句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 “行部”意思是“巡视”;“慰”意思是“告慰”;“竦服”意思是“惊恐慑服”。(2) “河”古今异义,意思是“黄河”;“宽”意思是“宽限”;“俟”古今异义,意思是“等待”。(3) “清”“谨”“畏”“戢”意思是“清正”“严谨”“戒惕”“谨慎”;“比”意思是“等到”;“计”意思是“考虑”。

参考译文:

赵抃是衢州府西安县人。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他认为:“小人即使犯了小小的过失,也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君子不幸有所贻误,也应当保全爱惜,以成就他的德行。”

赵抃任益州知州。蜀地偏远,百姓势弱,官吏肆意违法。赵抃以身作则,使得当地的风气为之改变。益州治下偏远的小城,有的百姓一生也没有见过知州,赵抃巡视属县无处不到,当地百姓高兴地互相告慰,贪官污吏惊恐慑服。调任虔州知州。虔州素来难以治理,赵抃召见各县县令告诫他们,让他们自主治理。县令们都很高兴,争相尽力,监狱里常常没

有关押的囚犯。在岭南做官的官员死了,大多无法归葬故乡,赵抃打造了上百艘船,发公文告知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在任上去世不能归葬故乡的,都由我来帮助办理。”于是求助者络绎不绝,赵抃都给他们一艘船,并提供他们路费。赵抃被召回朝廷任度支副使,又升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原先朝廷下令召募乡兵,过了期限也未能完成召募,主管的官员被判罪的有八百多人。朝廷下诏让赵抃督办,赵抃上奏说:“黄河以北地区连年丰收,请求宽限治罪,等待农闲的时候再召募。”获罪的官员们都被免罪,而召募乡兵的事不久也就完成了。(赵抃)调任成都知州。赵抃先前在蜀地任知州时,有人聚众非法祭祀妖邪,赵抃以严刑处置。这次又发生了此类案件,大家都认为赵抃一定会严刑处置的。赵抃查明并无其他原因,就说:“这只是饮酒过度罢了。”将为首的人判了刑,其余的人都释放了,蜀地百姓都非常高兴。

神宗即位后,征召赵抃回朝廷任知谏院。照旧例,亲近的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皇上说:“我依靠他的谏议而已,如果想任用他,也没有什么关系。”不久,赵抃升任参知政事。赵抃感念皇上的知遇之恩,朝政如有不妥当的,他一定密奏皇上。

因为担心成都守边兵卒的事,就以大学士的身份再次被派任成都知州。赵抃于是向皇上请求为政不须请示,斟酌情势自行处理。有卒长站在堂下,叫来告诉他说:“我和你年纪相仿,我一个人来蜀,为天子镇抚一方。你也应该清正、严谨、戒惕、谨慎地率领众兵卒,等到戍边结束回去,就可以为家室考虑了。”人们高兴地互相转告,没有人敢作恶,蜀地州郡安然无事。

(赵抃)请求回越州。吴越盛行饥荒瘟疫,死的人超过了一半。赵抃竭尽救荒的办法,治疗有病的掩埋死去的,而活着的人得以保全。下令修筑城墙,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以太子少保辞官归居。赵抃为人宽厚清正,有修养,别人从未看到他高兴或愤怒。他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夜里必定穿戴好衣冠告知上天,如是不可明告上天的事情,他就一定不敢去做。他为政,善于依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和风气来处置,严厉或宽容各不相同,被当时的人所称赞。

9. (1) 孤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6分,每点2分)

解析:“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常比喻漂泊无定的孤客。“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来的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2) 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4分,每点2分)

解析:从题目即可以明确诗歌的题材,结合诗文中典型意象的分析,不难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0. (1) 乘彼垝垣 泣涕涟涟 (2) 翱翔蓬蒿之间 此亦飞之至也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托遗响于悲风 (5)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8分,每句1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句子。(1) “垝垣”易错。(2) “翱翔蓬蒿”易错。(3) “繁”易错。(5) “狸”易错。

11. 喘息:人潮涌动,车站不堪重负。喷吐:暗示生存环境严峻,修鞋者渺小无助求生不易。(4分)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需要联系文章的主题和具体的语境来分析。本文侧重关注了底层小人物的艰辛的命运。所以,文章开头这两个词语暗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人物命运的悲苦。

12. (1) 他怀抱着梦想和对城市的美好想象来到这里,可冷酷的现实使他心慌张皇。(2分)

(2) 修鞋者希望不断能有活做,这样他才能生存下去,并用忙碌来摆脱自己对家乡和土地的思念。(3分)

解析:首先,找到句子的出处,把握上下文所叙述的内容。其次,要分析句子本身的表述特征。(1) 这句话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明了城市对于怀揣梦想的农民的排斥。(2) 这句话表明了修鞋者渴望生活下去的愿望以及对于土地的矛盾的情怀。

13. 因为失去土地,被迫到城市谋生,怀抱着对城市的梦想,却被城市管理者当作非法闯入者驱赶,从事卑微的工作,顽强生存,辛勤劳作却担心未来。(5分)

解析:首先,可以从全文找到关于修鞋者遭遇和生存状况的概括性或比喻性的话语。如第八段关于土地的回忆,表明了被迫到城市谋生,第五段和第十一段都有关于修鞋者在城市生存的艰辛,被驱赶的窘迫。

14. ① 以物喻人(或“类比”),表现修鞋者和路树气根同样卑微的地位和一样顽强的生存力;② 表现修鞋者的孤独,含蓄地写出他对未来的担心;③ 隐含作者对修鞋者生存处境的同情,流露出对简单粗暴的城市管理方式的批评。(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解题的关键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修鞋者被迫到城市谋生,却被排斥在城市之外。作者以物喻人,借相似的命运表达了对底层人物的同情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城市管理者的不满。

15. ① 挑战牛顿经典物理学,对理论物理学有开创性贡献。② 他从德国出走美国标志着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的转移。(6分,每点3分)

解析:画线句子在文章的开篇,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对句子的理解,关键要找到其在欧洲物理学发展中的影响。应该从下文中去寻找答案。第五段和第七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爱因斯坦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16. ① 增加了行文生动性和趣味性;② 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爱因斯坦的求学和研究经历;③ 加深读者对爱因斯坦孤独悲壮(或“艰苦卓绝”)的研究历程的感受,了解他对音乐的爱好和深刻理解。(6分,每点2分)

解析:本文是一篇人物评论。文中涉及的对其他人物的描写一般是从形式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17. 他具有超强的领悟力和对自然界的好奇心;(1分)毕生对科学研究进行艰苦卓绝的追求;(1分)在充满自由开放气息的瑞士接受教育又深得德国文化的滋养;(2分)身处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那里聚集了世界上最出色的物理学家。(2分)

解析:着眼全文,从文本叙述的经历和相关的概括性评论总结爱因斯坦成功的原因。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镇江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 A(3分)

解析:A. qīn/qìng,káng/gāng,tāng/shāng;B. zhuó,shén/shí,shi/zhì;C. shěng/xǐng,qiǎng,jiǎo/jué;D. qī/jī,lù,pàng/pán。

2. D(3分)

解析:A. 成分残缺,缺少主语,“使人……”前应添加主语;B. 搭配不当,“下降”后面不能带倍数;C. 语序不当,应改为“了解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促进和加强同各国人民的交流交往”;表意不明,“这一点”指代不明。

3. 缅甸政府计划三年内实现国内和平。(4分)

解析:一句话新闻往往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新闻信息的重要内容,即“什么”“怎么样”“时间”“地点”等。可以依据新闻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导语进行提炼重要信息,即“缅甸政府”、“计划(拟、将、力争)”、“三年内”、“实现国内和平(和解、停火、结束冲突)”。

4. 青奥会是2007年在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倡议下,为14岁至18岁青年人设计的,糅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旨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创办的综合运动会。

解析:首先,确定“青奥会是……”的答题格式;其次,找出被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最后,把四句介绍的内容整合为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5. C(3分)

解析:竟:最终。

6. C(3分)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判断。依据原文可知,C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应是李林甫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7. ① 才智:聪敏致远(睿智、才智过人、有才干);② 为官:仗义执言(刚正、正直、耿直、敢于直言、敢于谏言、直言不讳);③ 智慧:先知先觉(目光长远、有预见性);④ 风度:风度典范;⑤ 知(识)人:与有才干者友善(交友有道)。(任意三点,词意恰当给3分;不能用否定形式表述;紧扣文本,文本范围外不算;超过15字扣一分)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筛选信息把握人物特点的能力。可以从品质、才干、为人处世等角度进行归纳。“幼聪敏,善属文”,体现了他聪敏致远;上奏安禄山狼子野心,体现了他先知先觉等。

8. (1)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4分)

(2) 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担任学士,来满足(皇上)顾视咨询。(3分)

(3) 只有张九龄进献《金镜录》五卷,讲前代兴废的道理,皇上特别赏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3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 “德望”意思是“道德名望”;“劳旧”意思是“有功劳的旧臣”;为判断句。(2) “知”意思是“掌管”;“顾问”为古今异义词,意思是“顾视咨询”。(3) “进”意思是“进献”;“异”为词类活用,意思是“认为他与众不同”。

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张九龄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用书信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孩子一定能有所作为。”

开元十年,张九龄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开元十三年,皇上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上登山的官员,他多次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最终(张说)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

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担任学士,来满足(皇上)顾视咨询。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上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一职。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

张九龄担任中书令的时候,天长节(玄宗生辰)百官为皇上祝寿,大多进献奇珍异宝,只有张九龄进献《金镜录》五卷,讲前代兴废的道理,皇上特别赏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他和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关系好。严挺之等人都有才干,和张九龄的交情始终不渝,他们的友情被当时的人都很称道。

到了德初年间,唐玄宗在四川,想到张九龄当时的先知先觉,下旨褒扬他。

9. (1) 前句从听觉角度,(1分)写出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鼓角声响亮,愁人不寐;(1分)后句从视觉角度,(1分)星光倒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1分)诗人将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巧妙结合,表现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2分)

解析:“鼓角”,暗指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古时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即已天明了。此时,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纷乱的时局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2) 联想想象和化用典故。(2分)表达诗人对战乱时局的忧虑(或悲伤、痛苦)——“哭”,怀才不遇的矛盾与苦恼(或孤独、寂寞)和对友人的怀念(或思念)——“寂寥”。(任意两点给2分)

解析:颈联写道“野哭”“夷歌”不由让人联想到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千家的恸哭声传遍四野。尾联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年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自然地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10. (1) 其身正 虽令不从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日月忽其不淹兮 (4) 蓝田日暖玉生烟 (5) 甲光向日金鳞开 (6) 凌万顷之茫然 (7) 将军白发征夫泪(每句一分,8分)

11. 突出张苍水的从容,凛然;(2分)领起全文,引出“好山水”的感叹,为下文对西湖山水的描写作铺垫,为下文对西湖豪气的议论作铺垫,营造了悲壮肃穆的气氛,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2分,答出一点给1分)

解析:首先读懂文本内容,概括这段场景叙写所要表达的内容要点——表现张苍水的从容、凛然、豪气、悲壮。然后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思考与下文和主题的关联。

12. 西湖秀美的一脉山水;不同于江南其他地方的雄劲之气,刚柔相济,清爽舒朗;西湖独特的雄奇的人文文化(历史积淀)(“西湖有脊梁”“隐藏着一股豪气”“湖畔埋忠骨”)。(每点2分)

解析:归纳内容要点,首先从文本中找到问题指向的区域,即文章第八、十、十二、十三段,从中筛选信息,并对内容进行概括整合。

13. 以湖面为观察对象(选取典型景物或代表性景物),(1分)远景和近景相结合,(1分)以动衬近(动静结合),(比喻、叠词等其他手法言之成理即可得1分)表现了西湖薄暮时分宁静秀丽的景致。(1分)

解析:题干中已经指明是景物描写,赏析其表现特色,往往从景物的选择、描写的角度、描写的修辞和表现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指出其艺术效果和作用等。

14. 西湖凭借秀丽雄劲的自然山水,区别于江南其他地方,受天下人喜爱;是天下众多的英雄豪杰孕育了西湖的雄劲和豪气;历史和文化让西湖超越一般山水,让西湖在天下中拥有了独特的位置;西湖的山川、文化和历史是属于天下人的。(答出三点给6分)

解析: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题目所体现的主题。一般可以从文章的主题和题目的作用切入,结合文本的主体内容分条归纳。

15. 人文教育以人文学为中心,现代大学的“中文”或“文学”是众多科系中的一个;现代大学中文比传统教育专业化更深,专业分工更细,学科隔阂也越深;现代大学中的中文教育范围及功能比传统人文教育缩小了,逐渐变成一种“修养”或“趣味”。(每点2分)

解析:本题重点是筛选信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审题后可以锁定答题的区间在第一、三、四段,画出关键句,就不难归纳了。

16. “语言”“文学”研究,专业性强,只为少部分人(小众)接受和研究;如何看待通识教育仍在探索中;修养与专业训练,“博”与“专”的矛盾,很难协调。(每点2分)

解析:明确题干中要求筛选的是“困境”,回到原文,可以圈定在第三、四、五段,指出中文教育的特征,揭示其现状存在的困惑。

17. 中国教育过分市场化。(2分)随经济发展,国民“求学”等同于“谋职”的趋势会逐渐转变;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相应改变;个人在择业时更多坚持个人兴趣;大学根据自己性质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培养方向。(每点1分)

解析:分析原因和寻找策略,不要脱离文本。要善于因果分析和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扬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 D(3分)

解析:A. xiān, yù/yùn, qī/xī;B. ráo,shǔ,bàng/pāng;C. yè,jué/jiǎo,chēn;D. shān,qǔ,xiāo。

2. C(3分)

解析:群情鼎沸:形容群众的情绪异常激动,平静不下来。群情激奋:众人的情绪激动振奋。不合语境。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频繁地出现或产生。甚嚣尘上:形容对某事议论纷纷。多含贬义。不合语境。始料不及:当初没有料想到。超乎想象: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指事情的结果是我们所没想到的。不合语境。

3. 示例一:嫦娥驾临广寒宫,国人终圆登月梦

示例二:嫦娥翩翩落广寒,玉兔闲闲游月宫(4分)

解析:新闻的标题一般需要包括新闻的重要信息即新闻内容的重要因素,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对称。

4. 文学源于现实,现实高于文学。(5分)

解析:题干要求是关于文学创作的论述,从四段论述中提炼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把握茨威格的观点态度。

5. C(3分)

解析:归:女子出嫁。可以运用联想法,教材中《项脊轩志》中有“归”的释义,可以代入语境,检验推断。

6. B(3分)

解析:本题从人物的品质角度考查辨析文句意义、筛选信息的能力。②是相面人的评价,非“善言善行”;③是客观叙事,与“善言善行”无关;⑥是兰荪之父的感恩行为。据此可以排除ACD。

7. D(3分)

解析:原文说兰荪是遗孤,而不是说兰荪的遗孤,选项曲解文意。

8. (1) 长寿还是短命是天意啊,先生又能把我怎么样?(“寿夭”1分,判断句式1分,“奈……何”1分)

(2) 今天我如果不能挽救你并昭雪你的冤恨,这就要被神明诛杀了。(“振”“雪”各1分,被动句式1分)

(3) 天帝又怜悯我的冤情,把重要职务委任(给我),(我)获得了在淮海之间掌管山川的大权。(“署”、“署以重职”、“主山川于淮海之间”、补省略各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 “寿夭”意思是“长寿还是短

命”;“奈……何”意思是“为何”,表反诘语气;判断句式。(2) “振”意思是“挽救”;“雪”意思是“昭雪”;被动句式。(3) “署”意思是“委任”;“署以重职”、“主山川于淮海之间”、补出省略成分。

参考译文:

刘弘敬,字元溥,世世代代居住在淮河淝水之间,家有资财数百万,常积德而不夸耀,人们都不知道他。他家虽然很富裕,取利于别人的财富,也使别人不怨恨,他拿出钱财帮助别人,施给别人恩惠并不希望有所报答。

长庆年间,有个很会相面的人,在寿春路上碰到元溥说:“您财产很丰厚。然而两三年以后,你的寿命就要没了,怎么办?”元溥说:“长寿还是短命是天意啊,先生又能把我怎么样?”相面人说:“相好不如德高,德高不如度量大。你虽然寿不长,但德很高厚,至于度量就更宽大了。我暂且告诉你后事,在这两三年之间,(您)多积功德,或许有望延长寿命。”说完就走了。

元溥有一个女儿将要出嫁,抵达维扬后,要找几个女奴陪行,花了八十万钱得到四个人。其中有一个人正是兰荪,美丽非凡,而且那风骨姿态很不像平常家庭出身的人。元溥就追问她的情况,她迟延很长时间才回答说:“我家世代为名家,家本来在河洛。先父在淮西做小官,不幸遭受吴寇专横暴戾,因为我们的姓与皇上的姓相同,怀疑是皇族近亲,身死贼寇刀下,家产也被没收,因此埋没,无处告状申诉。其他的亲属也在贼寇被平乱之后强收为俘,再也没有音讯了。”元溥听完叹息了很久,才说:“鞋虽然是新的,但不能放在头上,帽子即使是旧的,也不能踩在脚下。你虽然家族丧亡,但你是名家的后代,又有这样的冤恨,三尺的儿童还知道发愤,况且大丈夫呢?今天我如果不能挽救你并昭雪你的冤恨,这就要被神明诛杀了。”就又问她的亲戚的情况,知道她的外祖父姓刘。就把(她的)卖身契烧了并收她为外甥女,用五十万家财,在自己女儿出嫁之前先让兰荪出嫁了。

长庆二年春天三月辛卯,兰荪出嫁后,元溥梦见一人,披着青衣,手里拿着象简,跪在地上参拜,流着眼泪说:“我就是兰荪的父亲。感谢您的恩德,怎么才能报答您呢?我曾听说阴德是能够感动天地的,现在您的寿限将要结束,我应该到天帝那里为你请求,所以来奉告您。”说完就走了。过了三天,元溥又梦到兰荪的父亲站在庭堂前,穿着紫衣,拿着象简,侍卫威严,上前感谢元溥说:“我没有什么才智,有幸能够在天帝那里为你请求,天帝答应我,延长你二十五年的寿命,富贵延续三代,子孙再也没有后祸。天帝又怜悯我的冤情,把重要职务委任(给我),(我)获得了在淮海之间掌管山川的大权。”于是呜咽着拜谢两次,离开了。第二天,元溥还对这梦念念不忘,但也没有深信。

三年后,以前那个相面人又来了。元溥把兰荪的父亲说的话告诉他,相面人说:“过去韩子积阴德保护了赵氏,太史公认为韩氏十代都能官位达到王侯,是有阴德的缘故。况且兰荪的家里没有后代了,兰荪已身为卑贱的奴隶了,像这样你都能不顾花费很多钱财,也不贪她的美丽姿色,反而能抚恤她这个孤儿,难道不是说积了很厚实的阴德吗?”

9. (1) 曾记得,(1分)忽一声。(1分)晕潮莲脸。(1分)

解析:第一问是根据题干提供的暗示“对比”,理解了对比的内容,就不难把握领起的句子;第二问是考查对具体诗歌内容的把握,题干要求是“旧时颜色”的具体描绘,即从前的容貌颜色。

(2) ① 借代,以“鼙鼓”代指元军;② 夸张,以“忽一声”便招致“繁华歇”的可悲结局,凸显南宋灭亡的迅速;③ 夸张,“揭天”似乎是把天这个盖子都要掀开了,渲染元军的浩大声势;④ 双关,“繁华歇”表面上是指太液池中的荷花凋谢,实际上指繁华生活、逸乐时代的结束。(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需有分析,只答出修辞手法,不作分析不给分)

解析:题干中已经明确是鉴赏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可以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辨析修辞的种类,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阐述。

(3) 由(上片的)今昔巨变的悲慨与无奈,(1分)(下片前半部分)国破家亡的愤懑与控诉,阶下囚的悲怆与无助,(1分)转而想到追随月里的嫦娥,去过同圆缺、共患难的生活,(1分)以出世而去过清静寂寞的生活,作为对命运的最后抗争。(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关键在于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诗句。

10. (1) 朝菌不知晦朔 (2) 举匏尊以相属 (3) 夙兴夜寐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清荣俊茂

(6) 角声满天秋色里 (7) 静影沉璧 (8) 俯不怍于人(8句,每句1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字、同义异形字、通假字,留意语句顺序等。

11. 秋收结束,暗示后文男人将离开家;“冬天也就到了”,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段落的作用。依据材料可以概括出第①段的主要内容是讲秋收时的情景。结合下文的内容,思考其内在的关联,即引出下文,暗示男人将离家,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12. (1) 说明女人眺望丈夫时间之久;(1分)“咬”字既有对丈夫的埋怨之情,也有对丈夫离去的恋恋不舍之情。(1分)

(2) 看到孤雁,则想到离家在外的丈夫,看到刺猬回洞,则希望丈夫回家;(1分)由眼中之景,触发女人内心的惆怅之情。(1分)

解析:主要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1) 运用了象征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对丈夫的埋怨之情。(2)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女人细腻而强烈的心理和情感。

13. ① 丈夫离家后,女人做许多事,在山坡上割草,喝凉水,啃冷馍,说明女人吃苦耐劳,自强自立;② 夜里盼望有人捶背、揉肩、说话,表明女人孤独寂寞,渴望温暖;③ 理解男人不愿窝在家里要出去闯的愿望,说明女人识大体、理解人;④ 毫不犹豫地买下黄鼠狼并放走,体现女人的善良。(每点2分,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筛选文章中有关女人的细节描写,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归纳其生动的形象特征,分析时要有理有据。

14. 交代了小说发生的自然环境;展现了主人公越冬时的孤独寂寞之情;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踏实勤奋、满怀希望、充满爱心,就能够越过情感的冬天。(每点2分)

解析: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题目”所体现的主题。一般可以从文章的主题和题目的作用切入,结合文本的主体内容分条归纳。

15. 自然世界是无法穷尽的;知识、真理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思想、精神是不断提升的(或人生是不断进化、不断超越的)。(每点2分)

解析:通读全文,作者围绕“圆”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分别从不同的层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分析结构层次,然后逐层归纳内容要点即可。抓住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进行归纳即可。

16. 先提出论点——“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永恒不变的”;接着从理论上阐述这么说的原因;然后进一步举例论证观点。(每点2分)

解析:题干已明确是“论述思路”,段落的论述层次一般是抓住领起句、阐述句、总结句,画出关键语句,进行整合归纳。

17. 要有强大的心灵力量,敏捷的心灵反应;要有冲破旧有力量禁锢、拥抱新观念的勇气;要有永不满足、不懈追求的激情。(每点2分)

解析:着眼全文,从文本叙述的经历和相关的概括性评论总结使人生不断进化的条件。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泰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 C(3分)

解析:A. bì,lóu,jī/jǐ;B. kāi/kǎi,chán,lì;C. sù,bì,chuāng;D. jié,dìng/diàn,fǔ。

2. A(3分)

解析:鞭长莫及:原来是指鞭子虽然长,但不应打在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消亡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东山再起:指退隐之后复任,或失势后重新掌权。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无可厚非:不可以过分指责。

3. 个体生命融入集体,才会获得新生,成就属于自己的壮观。(“个体”1分,“集体”1分,“新生”1分,“壮观”1分)

解析:材料句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把握材料的观点即“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就理解了个体如何获得新生的含义。

4. (1) 杜绝满堂灌(或杜绝一直讲),注重点拨,引导合作学习。(3分)

(2)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促进学习效益的提高。(2分)

解析:本题从图表的角度考查图文转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教师的角度,是反对在课堂教学时满堂灌的方式,注重点拨启发式学习,提倡合作学习;从学生的角度,更倾向于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效益的提高。

5. D(3分)

解析:A. 景:通“影”;B. 须:等待;C. 假:让……代理。

6. D(3分)

解析:本题从人物的品质角度考查辨析文句意义、判断信息的能力。①是张松的建议;③是刘备对公衡的任命;④表明其有头脑。据此可以排除ABC。

7. B(3分)

解析:“兵败降吴”错。

8. (1) 如果客人有泰山般的安稳,那么主人就会有像鸡蛋累积起来那样的危险了。现在可以只管紧守边境,等待时局的稳定。(“累卵”“但”“闭境”“河清”各1分)

(2) 请您让我担任先锋去试探敌人的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请”“先驱”“尝”各1分)

(3) 等到刘备病逝的消息传来,魏国群臣都相互庆贺,只有公衡没有这么做。(“及”“问”“否”各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 “累卵”意思是“像鸡蛋累积起来那样”;“但”意思是“只要”;“闭境”意思是“紧守边境”;“河清”意思是“时局的稳定”。(2) “请”意思是“请您让我”;“先驱”意思是“先锋”;“尝”意思是“试探”。(3) “及”意思是“等到”;“问”意思是“消息”。

参考译文:

公衡,是巴郡人。他年轻时做过郡吏,益州牧刘璋征召他为主簿。当时别驾张松建议,应该邀迎刘备入蜀,让他前去讨伐张鲁。公衡劝谏说:“左将军刘备有骁勇的名声,现在请他来蜀,如果用对待部下的礼节对待他,那么就不能满足他的心愿;如果用对待宾客的礼节对待他,那么一国不能容下两位君主。如果客人有泰山般的安稳,那么主人就会有像鸡蛋累积起来那样的危险了。现在可以只管紧守边境,等待时局的稳定。”刘璋不听他的劝告,最终还是派人去迎请刘备,并将公衡外派做广汉县长官,等到刘备袭取益州,将帅们分别攻占蜀地各郡县。各郡县望风归附,公衡紧闭城门,坚持防守,等到看到刘璋投降,才去向刘备投降。刘备让公衡代理偏将军的职务。

刘备为汉中王后,仍兼任益州牧,任命公衡为治中从事,等到刘备登基称帝,准备向东征讨吴国,公衡劝谏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是从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请您让我担任先锋去试探敌人的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听从公衡的建议,而任命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来防御魏国军队。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等到吴国将军陆议(即陆逊)顺长江水流冲破蜀军的包围,蜀国的江南部队大败,刘备带兵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公衡无法返回蜀地,所以他率领部下向魏国投降。蜀国有关部门依军法行事,向刘备报告说收捕公衡的妻子儿女。刘备说:“是我有负于公衡,而公衡并没有负我啊。”对待他的家小仍同过去一样。

魏文帝曹丕对公衡说:“您脱离叛逆者,效法忠于国家的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的做法吗?”公衡回答说:“臣受过蜀主刘备的特殊恩遇,既不能投降东吴,又无路返回蜀地,故此前来归顺。况且败军之将,能够被免去一死就是幸运的,我哪有什么羡慕古人的地方呢!”曹丕颇为赞赏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官侍中,并让他陪同自己乘坐同一辆车。蜀国投降的人有的说公衡的家小被杀,公衡知道这话不真实,所以没有马上发丧,后来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像公衡所说的那样。等到刘备病逝的消息传来,魏国群臣都相互庆贺,只有公衡没有这么做。后来公衡兼任益州刺史的职务,又调任河南。大将军司马宣王非常器重公衡,问公衡说:“蜀中人物像您这样的有几个人?”公衡笑着回答说:“没想到明公您如此看重我!”宣王给诸葛亮的信中说:“公衡,是豪爽的人,无论何时谈起您,总是赞叹,不改初言。”景初三年,即蜀延熙二年,公衡被升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第二年公衡去世,谥号为“景侯”。

9. (1) 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2分)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抓住“辽阔荒远”“落日西沉”两个得分点。

(2) 不好。“候”字写出将士们等待命令,随时出征,表现出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 严、军容之整肃,(2分)也突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1分)而“听”的主动性不及“候”,闻令未动,行动迟缓。(1分)(只表态,不分析,不得分。若认为“好”,视自圆其说的程度,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2分)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对诗歌语言“诗眼”的赏析。“候”者,待令以出征,动在令先,则连营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可见;“听”却不同了,闻令而未动,则行动之迟缓、军容之涣散可知。第三句极写军情的紧急,造成紧张危迫的气氛,又正好是本句所叙写的军情的绝好衬垫,突显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以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3) 这一句陡转,写出荒原上连营驻守的将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军情紧急,给人以一种突兀、紧迫之感。(2分)同时与前两句悠缓宁静的氛围相对,达到欲张先弛、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1分)也为下句写连营将士临危不乱、从容迎敌作铺垫。(1分)

解析:以品味关键句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孤山几处”,又见警报由远及近向军营飞速递传而来,极力写出军情的紧急,恰好与前两句相反,给人以一种突兀、紧迫之感。同时,由于前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前两句乃是欲张先弛,获得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成为本句的绝好衬垫。

10. (1) 春江花朝秋月夜 (2) 言笑晏晏 (3) 佛狸祠下

(4) 艰难苦恨繁霜鬓 (5) 苔痕上阶绿 (6) 羌管悠悠霜满地 (7) 我只取一瓢饮 (8) 心有灵犀一点通(8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句子。(2) “晏”易错。(4) “鬓”易错。(6) “羌”易错。(8) “犀”易混。

11. 在矛盾的心理中隐含了帕奇的间谍职责,同时又蕴含了他谜一样的身份。(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解析:本题通过人物心理的描写,把握小说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的背景。

12. ① 内容上,通过写帕奇努力帮助艾黎恢复记忆而失败的事实,含蓄地表达了帕奇内心的痛苦,为下文表现帕奇深沉的爱蓄势。②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艾黎脑部重创的情节,开启下文艾黎失忆之后“父女”之间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每点2分)

解析: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要理解文章第④段的内容要点,即帕奇通过种种行动力图唤醒艾黎的记忆。然后分别从结构写法上和与上下文内容的关联上去考虑其效果和作用。

13. ① 坚强、执着。帕奇没有因艾黎重伤后失忆而放弃她,而是想方设法帮助她恢复记忆。② 心思缜密。为了不让自己的爱人受到刺激,帕奇不动声色地采取了一系列办法,特别是把一张张亲密相片和一段段真情留言放在德军间谍用的盒子里。③ 富有责任心和爱心。为了照顾好艾黎,帕奇放弃了回到德国与家人团聚的机会。④ 富有牺牲精神。当艾黎决定要嫁给那位老师时,帕奇默默地接受了恋人变成女儿的事实,离开了艾黎。(每点2分,答到任意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把握全文,整体感知,然后从文中筛选出关于人物的描述,通过分析这些具体的描述和细节,概括归纳出人物性格上的特征。

14. 示例一:会回来。(1分)因为帕奇爱艾黎,这种爱是永远也无法忘却的,(2分)特别是帕奇相信艾黎终有一天会开启盒子,恢复记忆,在得知事实后,“父亲”不再是谜,艾黎还会选择他。(2分)因此,帕奇会回来。(1分)

示例二:不会回来。(1分)因为帕奇爱艾黎,但这种爱已经被他深深地埋藏在心底,(2分)帕奇更懂得,当艾黎选择那位老师时,她已经选择了幸福,此时再回来,给予艾黎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2分)因此,帕奇不会回来。(1分)

解析:本题通过对小说主题的把握,考查联想探究的能力,即通过对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续写情节,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15. “放大镜”喻指一定的艺术提炼和加工。“某种距离”是指发生的时间和创作的时间有跨度,空间上往往发生在非作者本身的国度。(每点3分,共6分)

解析:理解重要概念、词语的含义。所给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的主要话题和句子所在的语境,找到本体即可以把握词语的具体内涵。

16. ① 时间方面: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写当时事实的少。② 空间方面:一般不在本国,选择别国表现。③ 身世或身份方面:悲剧和平凡是不相容的,悲剧是反映不平常人向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④ 认识方面:悲剧是不可解的谜语,不如人所期望,悲剧是不虔敬的,真正的面貌不让我们知道,也无法让我们知道。(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 解析:在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础上把握文段的内容要点,主要从文章的第④⑤⑥段中进行提炼。

17. ① 悲剧中有人生,人生中不必有悲剧;② 悲剧有几分尽情理,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③ 悲剧和人生之间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④ 悲剧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答出三点给6分)

解析:着眼于全文,从中筛选作者对于悲剧和人生观点的关键句,然后进行整合归纳。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苏北四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 A(3分)

解析:B. 慰籍—慰藉,款识;C. 再接再励—再接再厉,物阜民丰fù;D. 量体裁衣liànɡ。 .zhì..

2. D(3分)

解析:A. 语序不当,“识别、发现和实施空中拦截行动”应是“发现、识别和实施空中拦截行动”;B. 搭配不当,“现象”不能“加重”;C. 成分残缺,“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缺少主语“参展作品”。

3. 央行重申停止比特币取现业务导致其价格下跌。(“央行”1分,“重申停止”1分,“比特币的取现业务”1分,“价格下跌”1分)

解析:所给材料是类似新闻消息,根据新闻文体的特征,把握重要信息,提炼信息后进行归纳概括。

4. 支持:回归民族传统,带来隐性福利,缓解交通压力。反对:除夕团圆之夜,守岁之夕、祈福(祭祖)之时,岂可不放假?(观点1分,理由1分,修辞2分,表达1分)

解析:围绕假期安排的话题,要准确表明观点,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情理上的自圆其说。

5. D(3分)

解析:切:急切。依据情理不难推断。

6. C(3分)

解析:本题从人物的品质角度考查辨析文句意义,筛选信息的能力。②是表现何攀的能力;④是表现何攀不贪财;⑤是说何攀被逼应诏。

7. D(3分)

解析:“引荐他们担任官职”原文无据。

8. (1) 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适”“遂”及句意各1分)

(2) 杨骏执掌政事,大量任用亲族,丰厚地封爵赏赐,想用这种恩惠来保卫自己。(“树”“厚”“以恩泽自卫”及句意各1分)

(3) 何攀虽然担任显要的官职,家里却非常贫穷寒素,只把周济穷人当作重要的事情。(“居”“以……为”及句意各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 “适”意思是“适逢”;“遂”意思是“于是”。(2)

“树”意思是“任用”;“厚”意思是“丰厚地”;“以恩泽自卫”为特殊句式。(3) “居”意思是“担任”;“以……为”意思是“把……当作”。 参考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县人。在州任主簿。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杀害,诬陷他谋反。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得以申雪。王濬为益州刺史,征召他担任别驾之职。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诏令第二次接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他筹划讨伐事宜。

王濬还派何攀拜访羊祜,当面陈述讨伐吴国的策略。何攀善于传命,皇帝爱惜他,让他参与王濬的军事。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王浑却因为晚到一步而生气,想要攻打王濬。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给王浑,由此矛盾化解。

(何攀)被任命为廷尉。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为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与他)共同审理疑难案件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何攀)升任散骑侍郎。杨骏执掌政事,大量任用亲族,丰厚地封爵赏赐,想用这种恩惠来保卫自己。何攀以为不妥,便与石崇共同弹劾他,上奏说:“现在陛下继承宏业,是天意所授。而赏赐封爵厚于武帝泰始革命初期,这是第一个令人不安的;今日施加恩泽的封赏,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这是第二个令人不安的;今日封赏的爵位和制度,应当传之于后世,如尊卑之位没有差别,有爵者都要晋升,那么数世之后都成了公侯,这是第三个令人不安的。臣等敢冒死向陛下提出建议,认为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制度和封赏名单,都要保存完好。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我朝旧制。”皇帝不采纳。

因为参与谋划杀掉杨骏有功劳,皇帝封他为西城侯,封赏他食邑一万户,赏赐丝绢一万匹。何攀坚决推辞,让出食邑和丝绢各一半,剩余的分给亲戚,基本上没留给自己。(何攀)征用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升任大司农。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何攀坚决推辞不就职。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他就职,皇帝手诏又催得紧急严厉,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等到赵王司马伦篡位,派人召见何攀,他却越发说自己病重。司马伦发怒,将要杀他,他不得已,带病应诏。(何攀)在洛阳去世,年仅五十八岁。

何攀心地公平适当,担任官职严肃,喜欢鉴赏人物,尊儒爱才。任梁州、益州中正,引荐了被埋没的人才。巴西陈寿、阎义等都是西州的名士,被乡里诽谤,评议了十多年。何攀辩明曲直,都(为他们)洗清冤枉。何攀虽然担任显要的官职,家里却非常贫穷寒素,只把周济穷人当作重要的事情。

9. (1) 气势宏大、(1分)高耸、(1分)幽深。(1分)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开篇四句写景,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及运用的夸张的手法所强调的特征。如:“塞天地”“高峰”“深谷”等。

(2) “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1分)“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1分)“拂”字化无形为有形,(1分)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1分)

解析:考查了对重要诗句中精妙语言的赏析,即“炼字”。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驱”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看见万顷松涛,又听见万壑清风。

(3) 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1分)对正直、坦荡的品格的赞美,(1分)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1分)

解析:从题目可以明确诗歌的题材,结合诗文中典型意象的分析,不难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0. (1) 朝搴阰之木兰兮 (2) 小学而大遗 (3) 只是当时已惘然 (4) 烽火扬州路 (5) 飞湍瀑流争喧豗

(6) 侣鱼虾而友麋鹿 (7) 塞上燕脂凝夜紫 (8) 群而不党(8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句子。(1) “搴”“阰”易错。(3) “惘”易错。(5) “湍”“豗”易错。(6) “麋”易错。

11. ① 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对上文写童年打猴儿经历的收束,引出下文对不能打猴儿的感悟。(1分)② 内容上:表现了长大后的无奈。(2分)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要理解文章第⑨段的内容要点,即长大后的无奈;然后结合第⑨段在文中的位置,从结构上和内容的关联上总结其作用。

12. ① 转不转,转快转慢——行动不由自主;(2分)② 被随便遗弃角落,甚至扔进火塘烧掉——结局不由自主。(2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文中第④段、第⑥段可以寻找到关键句,整合后进行概括。

13. 从视觉、(1分)触觉、(1分)听觉(1分)和内心感受方面,(1分)多角度进行描写。运用比喻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手拿鞭子时的攻击欲。(1分)

解析:画线句子是一段场景描写。主要是事物和细节的描写,可以从场景的不同角度,如感觉、心理感受、修辞等层面进行分析。

14. ① 人的命运像猴儿一样身不由己;(2分)② 人在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2分)③ 人一旦拥有权柄,就有操控别人的欲望。(2分)

解析: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题目所体现的主题。一般可以从文章的主题和题目的作用切入,结合文本的主体内容,分条归纳。

15. ① 人生的意义在于为来世做准备。(3分)② 否认人生“必须”有什么意义(人生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3分) 解析:在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础上,把握文段的内容要点。从相关的论述语段中画出关键句即可。

16. ① 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2分)使我们不相信来世的幸福、涅槃的境界,从而导致我们缺乏宗教;(2分)② 而缺乏宗教又反过来使得我们不相信来世的幸福和涅槃的境界,从而更专注于世俗的幸福。(2分)

解析:主要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所考查的语句在文段的结尾,是总结概括句。对此理解的关键是,把握句中关键词“原因”和“结果”所指代的内容。结合上文的论述,阐述宗教与幸福的关系。

17. 首先提出中国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类为宇宙的中心,一切知识应为人类服务的观点;(2分)接着指出人类应避免被知识和工具所奴役;(2分)最后点明人类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是保养自己,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2分)

解析:题干已明确是分析“论述层次”。段落的论述层次,一般是抓住领起句、阐述句、总结句,画出关键语句,进行整合归纳。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南京市、淮安市、盐城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1. D(3分)

解析:A. zǐ/shēn,lì,nào/chuò;B. wàn/màn, zǎi/zài,guàn;C. yū/xū,nǔ/nú,líng;D. bì/pì,jué/jiáo,jùn/juàn。

2. C(3分)

解析:标新立异:提出新奇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用于人。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用于事物。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口若悬河:说话像瀑布流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

3. ① 反映生活;② 充满睿智;③ 词语新解;④ 巧用修辞;⑤ 幽默生动;⑥ 短小精炼。(4分。答对四点即可)

解析: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找出共性,然后简洁概括。

4. (1) 画面描绘的是一个行路人跌坐在地上,(1分)包裹(行李)和雨伞放在旁边,(1分)漫画右上角题写“跌一跤,且坐坐”等字。(1分)

(2) 示例:生活中遇到挫折后,(1分)应该从容淡定。(1分)

解析:(1) 依次写出画面内容,客观描述,不要评价,以免画蛇添足。(2) 因为要求写道理,注意不要就事论事,应把具象的画面转换为抽象的道理、观点,把“跌一跤,且坐坐”的意思转化为“遇挫折,要从容”。

5. C(3分)

解析:迁:迁徙。播迁:迁徙,流离。

6. B(3分)

解析:文中并无“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之意,作者意在说地利不足恃。

7. ① 宋无道故国灭不足惜;② 张弘范为元臣无须咎;③ 无损三公风节名垂青史。(3分)

解析:从原文“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或几乎息。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中分条概括。

8. (1) 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考察它建造的始末。(3分,每句1分)

(2) 难道是险要的地势也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胜任的吗?(3分,每句1分)

(3) 南宋掌握国家大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就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一样,安然处之不知顾恤。(4分,每句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 “少顷”意思是“不一会”;“达观”意思是“遍览”。

(2) “与”意思是“帮助”;“抑”意思是“还是”。(3) “执政”意思是“掌权的高官”;“以”意思是“把”;“遗余”形容词作名词,译为“剩下的、多余的东西”。

参考译文:

弘治甲子年春天二月的丙午日,我出京巡察海北,路经新会县。新会县的官员们拜见之后,我召见知县罗侨,对他说:“厓山的事让人千古痛心悲愤。我要置备香烛去祭拜凭吊,请你陪我一同前往。”于是就准备了祭品,租用了熟悉航海的民船前往。

晚上二更天,乘着潮汐驶出港口,风平浪静。天不亮时抵达厓门岸边,打开舷窗,向东望去,厓门近在眼前,但天色曚昽,辨不清景色。登岸后,掌管祠堂的人在路边迎接。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考察它建造的始末。殿正中祭祀的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两厢祭祀的都是和他们同时为国殉节的大臣。祠堂的匾额与祭文,都是向朝廷奏请,得到圣旨准奏设立的。在祠堂祭祀之后,我换上便服,穿过茂密的草丛,从西边一直登上山顶。回看后山,一片苍翠,高耸如屏风;环视左右的山峰,蜿蜒曲折,如虎踞龙腾,水流如弯弓般环绕其间。隔水相望的许多山峰,层峦叠嶂,秀丽如画。凭此险要的地势与元军较量,已足以依仗,可是却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难道是险要的地势也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胜任的吗?我默默地离开了。

我回到泊船处,久久地站在岸边,看着水鸟上下翻飞鸣叫,两岸间渔人渔歌对唱。回想当年厓门战事,不禁内心怆然。正徘徊时,主管祠堂的人对我说:“前面有奇石,可以去看看。”我就乘小船一直驶到奇石处,沿着台阶,登岸仰望,巨石就如屏风。大石的平面处有刻字,但已经消磨没有了,无法辨识。向掌管祠堂的人询问,他说过去石上刻有大字“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近世的广平巡按监察御史徐瑁将字改刻为:“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现在巨石仍在,

而字迹已经不可辨识了。我私下以为对元将张弘范应是不值得指责的。南宋掌握国家大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就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一样,安然处之不知顾恤。如果不是陆秀夫、张世杰二位在其中有所作为,天理人伦,可能都几乎要泯灭了。那个张弘范是元朝的臣子,哪里值得去过分指责。何况这几位贤臣的名望和事迹,永垂青史,会与日月争辉;这几个字的摩崖石刻,哪里值得看重,一定要去和它计较呢?

于是就和罗知县谈论厓山的史事:认为在南宋王朝流离迁徙的时候,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并不是先帝临终前托以辅国重任的大臣,都没有和国家休戚与共、共存共亡的责任,即使他们不为国牺牲,也没有敢指责他们的人。现在他们忠贞自持的高尚节操,的确是人以平常心无法料想的,这就是他们尤其被后世人怀念景仰、不能遗忘的原因。祠堂拥有三顷多田产,是知县从已废弃寺庙遗留下的田产中划拨的。厓山中向来没有虎豹等猛兽为害,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向来不做盗贼,虽然这里设置了主管巡检的官员,但多年以来并没有捕获盗贼的功绩。天已经到了傍晚,我独自坐在船舱里,感慨古今,多次躺下但却无法入睡。

祭祀归来之后,大家都说:“自从去了厓山之后,天气没有这样晴朗,风浪也没有这样平静的。”

9. (1) 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青锦褥”描绘正确1分,揭示“生机勃勃”特点1分)

解析:此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需要结合诗句描述画面,再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其特质,最后,回到画面所反映的情感。

(2) 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1分)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1分)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1分)而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1分)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先解释所炼字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所炼字所在句中的定向翻译,然后写出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

(3) ① 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② 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③ 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依据题干中的提示信息。一是正衬,以愁衬愁,不过与往年所愁不同;二是反衬,以愁衬喜,愁的是丰收后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三是对比,开头写兴奋,而结尾转写愁情,从反面写喜悦,其实是俏皮话,更见喜悦。

10. (1) 舍生而取义者也 (2) 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4) 山河表里潼关路 (5) 大器晚成 (6) 相逢一笑泯恩仇(8分,每句1分)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砯、壑、尊、酹”等。

11. 戏台多,历史久,构建巧(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形式美。(4分。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依据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如:“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可以概括出“形式美”。

12. ① 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写的作品中的有关戏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② 结构上,为下文写“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作铺垫(是文章由对戏台的实写转入虚写的转折点);③ 表达效果上,增加文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4分。答到两点即可)

解析:从文中找答案,“在风雨如磐的故园……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是从内容上分析的。再看下文的“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原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人生之戏”,所以,前为后文作铺垫,是从结构上分析的。而引入名人,应该是“增加文章内涵,体现文化的厚重感”,这是从表达效果上分析的。

13. ① 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 以“戏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③ 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6分。每点2分)

解析:从概括段落大意入手,叙写“戏台”依次是从地域、历史、文化入手的;通篇写“戏台”,围绕戏台,扣题行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是构思文章的基本思路;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这也是散文经常运用的手段。

14. (1) 懂得了绍兴:①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②绍兴人对历史文化的贡献;③绍兴人的生活。(2) 懂得了戏台的意义:①水乡戏台是水乡美丽的风景;②水乡戏台是展现生活的舞台;③水乡戏台慰藉人心;④水乡戏台是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的载体,熏陶培育人的学校。(6分。每点1分,任答六点即可)

解析:审读“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注意加引号的字,可知“我觉得自己懂的就是前面所说的不懂的”,所以分为两点:(1) 懂得了绍兴;(2) 懂得了戏台的意义。因为题干要求“结合全文予以探究”,所以依次在原文从头至尾寻找支撑句来印证观点即可。

15. ① 诗人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创作领域宽广;② 历经磨难却不悲观;③ 勤于阅读;④ 以直接接触的方式体验自然、人生。(6分。答到三点即可)

解析:第二段结尾是“文坛上出现了罕见的‘牛汉现象’”,答案就在第二段。所以回到原文,按文章顺序依次分句概括即可。

16. ① 写父亲,表现了家学的渊源对牛汉的影响;(2分)② 写胡风,既展现了牛汉的人生遭际,又衬托了牛汉的坚强;(2分)③ 写马其顿作协主席,表现了牛汉的文学成就与国际影响。(2分)

解析:从父亲、胡风、马其顿作协主席的不同身份的角度来探讨刻画牛汉形象的作用。

17. 别林斯基认为,伟大诗人都能将个人的痛苦融入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并能代表社会、时代及人类发声。(2分)牛汉创作成果丰富,获得有国际影响的“文学节杖奖”,是一位伟大(杰出)的诗人。(1分)牛汉一生遭受了太多的磨难,有

着深沉的痛苦,但他却能坚强、乐观地面对。(1分)他没有将自己的作品局限于个人的痛苦,而是将其视为历史的一个微小细节。(1分)他用自己的作品表现特定历史阶段的民族苦难,唤醒人们认识历史灾难并避免其重复发生。(1分) 解析:将别林斯基的话作为认识的观点,需要用通俗的语句解释“土壤”“喉舌”。然后从原文中找到牛汉能够印证这个观点的事例,综合概括即可。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宿迁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

1. C(3分)

解析:A.裨官野史—稗官野史,长吁短叹xū;B. 羁靡—羁縻,狡黠;D. 惹事生非—惹是生非。 ..xiá

2. A(3分)

解析:B.搭配不当,“推进”与“制度”不搭配;C.语序不当,应改为“整台计算机甚至整个互联网交易系统”;D. 成分残缺,“解决”后面缺少中心语“的问题”。

3. 第一种:自我封闭,不知借鉴。第二种:机械搬用,不知创新。第三种:吸收消化,创造新知。(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语意,属于中等难度,解答时注意要点概括全面、到位,要准确理解句子的内涵。

4. 示例: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她用柔和的笔触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春柳图。

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妙的镜头捕捉到诗意寒冬的美好。(4分)

解析:根据情境仿句,重点考查的是修辞。要能根据“春夏秋冬”的顺序选取适当的古诗句进行描述。注意审题,考查考生的文化积淀。

5. (1) 陟:提升 (2) 凌:侵犯 (3) 济:帮助 (4) 乞骸:自请退职(一点1分;只要能结合语境,同义或近义的词亦可赋分) 解析:根据新题型的特点,运用主观题进行考查。如“陟”出现于高考必背篇目《出师表》;又如“济”,有“渡过”“帮助、救济”“裨益”的义项。但在本文中,原句为“蔡人济以甲胄,军无所阙焉”,因此只能选择“帮助、救济”。

6. ① 加固城池;② 充实粮草;③ 招募勇士;④ 分兵防守。(两点1分,三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文言语意的概括属于新题型,不能直接摘抄原句,需要概括。不能仅仅将“增垣墉,浚沟洫”分点表述,要有概括的意识。

7. D(3分)

解析:D项属无中生有,赵犨只上表请求辞职退养,且时间顺序有误,上表是在将权交给赵昶之后。

8. (1) (赵犨)好像早就熟悉这些,小孩们都遵循并听从他,没有敢扰乱行列的人。(“夙”、“习”、“禀”、语句通顺各1分)

(2) (黄巢)假使不被长安的百姓诛杀,那么一定会驱使他的残余势力向东进犯。(被动句、“东”、语句通顺各1分)

(3) 梁太祖一向赞赏赵犨的勇敢果断,于是答应了他(求援的请求)。(“素”、“多”、语句通顺各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 “夙”意思是“早就”;“ 习”意思是“熟悉”;“禀”意思是“遵循”。(2) 被动句;“东”意思是“向东进犯”。(3) “素” 意思是“一向”; “多” 意思是“赞赏”。

参考译文:

赵犨,他的祖先是天水人。小时候特别聪明,刚换乳牙的时候,与邻居小孩儿在路旁玩耍,常常排列行列如同军队行军布阵的样子,自己当大元帅,指挥照应有章程,(赵犨)好像早就熟悉这些,小孩们都遵循并听从他,没有敢扰乱行列的人。他的父亲看到后非常惊奇,说:“真是我家的千里马啊,他肯定能光大我家的门楣!”唐会昌年间,壶关叛乱,跟随父亲北征,收复天井关。不久,跟随王师征讨少数民族叛乱,斩首与俘获很多。根据府道记录的他的功劳,晋升为马步都虞候。

等到黄巢攻陷长安,天子临幸蜀地,中原无主,人心躁动。于是陈州几百人一起报告许州连帅(忠武军节度使),希望能让赵犨主管陈州军事。连帅就将情况报告皇上,于是皇上下达诏书,任命赵犨担任陈州刺史。到任以后,就对将士官员们说:“反贼黄巢的暴虐,遍于四方,(黄巢)假使不被长安的百姓诛杀,那么一定会驱使他的残余势力向东进犯。况且长期与忠武军为仇敌,侵犯我国疆土,按照情势是必然的。”于是派遣人员增高城墙,挖深沟壑。充实仓库,收集柴草。又招募彪悍勇猛的士兵,放在自己的指挥下。任命大弟弟赵昶为防遏都指挥使,小弟弟赵珝为亲从都知兵马使,分别率领精锐部队。黄巢在长安,果然被王师四面包围控制,粮食耗尽,士兵饥饿,谋划向东逃跑的计划,先遣骁将孟楷径直攻入项县。赵犨率领军队攻击他。反贼大溃退,几乎全被斩首与俘获,活捉了孟楷。

黄巢纠集全部部下向东奔袭而来,陈州老百姓十分害怕。赵犨担心老百姓人心涣散,于是在老百姓中宣传说:“现在反贼包围逼近陈州,虽然敌众我寡,男人应当在绝处求生,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你们就看着我如何破敌吧,敢有不同意见的斩首!”从此老百姓的内心没有不积极踊跃的。不久,开门与反贼交战,每次战斗都获得了胜利,反贼们更加恼怒。蔡州人帮助提供了军备,军队不再有缺乏的东西。(黄巢)一共包围陈州三百天,大小战斗几百场,虽然军队粮食将要耗

尽,但人心却更加稳固。赵犨于是命令人从小路带着鸡毛信到京师向太祖求救。梁太祖一向赞赏赵犨的勇敢果断,于是答应了他(求援的请求)。重重包围于是化解了。

龙纪元年三月,(赵犨)又因为平叛黄巢、蔡州秦宗权的功劳,加封平章事,担任忠武军节度使,仍以陈州为办公场所。从此中原太平无战事,唐帝又重归长安,陈州、许州流离失所的老百姓,肩负背驮回乡重归旧业。赵犨设法招抚他们,百姓们都非常感激他。

赵犨兄弟三人,当时被称为和睦的榜样。一天,赵犨想起大弟赵昶与自己同心侍奉朝廷,一起建立军功,于是下令把陈州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赵昶,就上书朝廷请求退休。过后数月,患病卧床,逝于陈州官舍,年六十六岁。

9. (1) ① 词中多处化用了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② 林逋这两句诗在宋代影响深远,无人能及;③ “梅”“林逋”已成为隐逸的象征,契合了词人此时的心境。(一点1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为新题型,根据题干提示有效答题。要结合词的本身内容作答,不要臆断而写林逋与作者遭遇相同、性格相似。

(2) 化用、对比衬托、正面和侧面(直接和间接)描写相结合。(2分,答出两点即可。答“拟人”“渲染烘托”亦可赋分)写出了梅花孤傲、坚强的高洁品格。(1分)

解析:审清题干要求,题目要求“写梅……的表现手法”,不能回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抒情手法;题目要求答“梅……的品格”,不能回答情感,如“对梅的喜爱之情”等。

(3) ① “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 “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③ “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 “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如未能结合词句作答,酌情扣分)

解析:看清题干要求“下片”,不能从全词中答思想感情;“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要将思想感情笼统概括。

10. (1)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 匪我愆期 (3) 高者挂罥长林梢 (4) 塞上燕脂凝夜紫 (5) 弃掷逦迤

(6) 泣孤舟之嫠妇 (7) 云归而岩穴暝(8分)

解析:易错字主要有“匪我愆期”中的“匪”“愆”;“高者挂罥长林梢”中的“罥”;“弃掷逦迤”中的“掷”;“泣孤舟之嫠妇”中的“嫠”;“岩穴暝”中“暝”。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11. 从低到高(或由近及远),从视觉、内心感受等角度描写,运用比拟、比喻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每点1分,共4分)

解析:考查对文中重点写景文段的表现手法的理解掌握能力。解题时注意:(1) 审清题干,明确考题着眼于写景的表现特色进行分析;(2) 答题要全,尤其是“语言表达富有韵味”;(3) 表述要规范,如“从低到高或由近及远”,不能笼统地答成“空间顺序”。

12. ① 外表美丽:年轻,长发飘逸,姿态“轻捷优美”。② 俭朴勤劳:穿着“褪色的布衣裙”;天冷早起,“不停手地”干活,且动作准确娴熟。③ 做事认真:头发“梳得平平整整”,干活“聚精会神”。④ 慈爱知足:干活时不忘包好孩子,且让孩子舒服地吃奶;领到粗布新衣而感到满足。(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考查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欣赏能力,解题时既要有概括,也要有分析。

13. ① 全文采用倒叙手法: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或“开头总领全文”);后文予以叙述,介绍美事。②主体按照双线推进:一条线为时间线——“凌晨时分”“东边的天空这时已亮起来”“阳光现在有了色彩”“东方的天际这时正燃起一片火红的朝霞”;一条线为情感线——“令人生厌”“全身立刻震颤一下”“身上暖暖的”“坚毅”。(每点2分,“特色”“说明”各1分) 解析:考查对作品结构思路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小说结构特色”,不是“文章行文思路”。

14. ① 环境美:天气虽然寒冷,但山区晨曦却给人美感。② 人情美:母子之间的融合,父子之间的默契,陌生者之间的关切。③ 哲理美:劳动创造美;新生展现美;底层闪耀质朴纯真美。(每点2分;答“生活美”“劳动美”等,酌情赋分)

解析:考查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探究分析的切入角度,同时还要想到除人物之外的其他角度。

15. ① 生活态度上:童真乐观,直面人生,幽默风趣,较为自负。② 学术研究上:西为中用,见解独特,治学严谨,奖掖后进。(每点3分;“方面”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查概括分析能力,对“方面”概括要准确,如概括成生活方面、学术方面或学术风格等。

16. ① 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夏志清治学、性格、人品等方面的情况。② 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趣味性。(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查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答题切忌空洞笼统,要有文体意识,不能把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混为一谈。要区分答题角度,不能把“性格”和“人品”两个角度混淆在一起,导致角度重复。

17. ① “批评的真诚”:完全依据文学审美作出评价,具有敢于裁断、挑战流俗的勇气和言之成理、落笔审慎的态度。② “批评的偏见”:观点可以激越,明确表达喜好(或“避免四平八稳、缺乏观点的长篇大论式批评”)。③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夏志清在文学批评史上的价值。(6分,每点2分)

解析: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不要答成句子的作用。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苏锡常镇徐连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1. D(3分)

解析:A. 德高望重;B. 溯源;C. 以逸待劳。

2. B(3分)

解析:A. 结构混乱,删去“造成的”或“根本原因”;C. 不合逻辑,“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改成“谁又能否认它是”;D. 成分残缺,在“美德”后加“的人”。

3. 好的翻译虽然转换了语言,但仍保持了原作的神韵。(4分,“好的翻译”“转换语言”“保持原作”“神韵”各1分)

解析: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所给的表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投胎转世”喻指转换了语言形式;“精神姿致”喻指原作的神韵。

4. 示例:(1)小草受到践踏,却以绿意来装点。(2分)(2) 腊梅在寒冬傲雪挺立,寒风给它增添了清香。(3分)

解析:考查仿写句式,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

5. D(3分)

解析:济:渡、过河。可以联想成语“同舟共济”,结合语境进行推断。

6. C(3分)

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C项,“策动……投降”文中无依据。

7. 反间计、攻心计(或答:齐令越人因事交构;四面流布,俱鸣鼓角;或出奇兵、出其不意、各个击破、离间计)(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理解句意,筛选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提炼概括。

8. (1) 叛贼势力大而贺齐兵力少,不足以用来讨伐叛贼,贺齐让军队驻扎下来停止军事行动。(3分)

(2) 贺齐亲自出去绕山巡行,观察山势探寻便于进攻的地形。(3分)

(3) 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4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定语后置句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 补出“兵少”前面的“贺齐”;讨:讨伐,攻打;住:通“驻”,驻扎;息:停止。(2) 身:亲自;周行:巡行;形便:有利的地形。(3) 会:恰逢;溺:淹没或落水;所亡:死亡的人;中分:达到一半。

参考译文:

贺齐字公苗,是会稽山阴人。年轻时做郡吏,担任剡县长官。县吏斯从以行侠为名做坏事,贺齐想要惩治他,主簿规劝说:“斯从,出身本县大族,是山越一带民众依附的人,如果今天惩治他,明天贼寇就会来的。”贺齐听说后大怒,立刻就斩杀了斯从。斯从的同族亲属于是互相纠集起来,人数达一千多人,发兵攻打县城。贺齐率领官吏百姓,打开城门迅猛出击,彻底打败了来犯之敌,声威震动山越地区。后来太末、丰浦的百姓反叛,贺齐转任太末县长官,他惩治邪恶,培养良善,一个月后就完全平息了叛乱。

建安元年,孙策来到郡里,察举贺齐为孝廉。当时王朗逃亡到东冶,候官县长官商升为王朗发兵起事。孙策派遣永宁县长官韩晏兼任南部都尉,统领军队讨伐商升,让贺齐做永宁县长官。韩晏被商升打败,贺齐又代替韩晏兼任都尉职务。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遣使者乞求结盟。贺齐趁机劝告使他明白,为他陈述其中祸福之道,商升于是送上县官印绶,走出营寨请求投降。贼军将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商升投降,反而一起杀死了商升。叛贼势力大而贺齐兵力少,不足以用来讨伐叛贼,贺齐让军队驻扎下来停止军事行动。张雅和女婿何雄争夺权势而两边不和,贺齐派越人借事情挑拨离间,于是导致两人互相猜疑产生嫌隙,以致倚仗军队互相图谋。贺齐这才进兵攻打,一交战就大破张雅,詹强一伙十分震惊恐惧,率领部属出来投降了。

建安十三年,贺齐升任威武中郎将,去征讨丹阳黟、歙两地的反贼。而歙地贼军将帅金奇领一万人驻扎在安勒山,毛甘领一万人驻扎在乌聊山,黟地贼帅陈仆、祖山等领两万人驻扎在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峭壁直立,高几十丈,山路险峻狭窄,拿着刀兵盾牌无法通行,贼军居高临下投掷石块,不能强行进攻。军队停驻了好多天,将领官吏为此忧虑。贺齐亲自出去绕山巡行,观察山势探寻便于进攻的地形。暗中招募轻巧敏捷的士兵,为他们制作了带绳子的铁箭,秘密地在隐蔽险峻而贼军不防备的地方,凭借带绳子的箭爬高开辟出攀登的通道,夜里让他们悄悄上去,随后悬挂下许多布条来

拉拽下面的人,得以让一百多人登上去,他们四处走动分散开来,全都击鼓吹角,贺齐率领军队等待着他们。贼军夜里听到鼓声四起,以为贺齐大军全都登上山了,于是惊慌恐惧疑惑混乱,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些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人,都逃回来靠拢大部队。贺齐大军趁这机会得以登上山,大败陈仆等,其余人都投降了。

黄武初年,魏国派遣曹休前来攻打,贺齐因为路途遥远后来才赶到,于是驻军新市抵抗魏军。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将士们大惊失色,全靠贺齐还未渡江,只有他这支部队独自保全下来,各位将领倚靠着他来构成阵势。

贺齐生性喜欢奢侈华丽,尤其爱好军事,对于兵甲器械极为精通喜好,他所乘坐的船只雕刻着花纹并用红色涂描,船上装有青色伞盖大红帷帐,大小盾牌金戈长矛,都刺画花卉瓜果作装饰,弓弩矢箭,全部选取上等材料制作,蒙冲斗舰这类战船,远远望去好像山林一样。曹休等人畏惧贺齐,于是率领军队返回去了。贺齐升任后将军,持符节兼任徐州牧。

9. (1) 交代自己在归途中,(1分)表达急切归乡心情,(1分)引出下文。(1分)

解析:这两句写作者只身乘坐归吴的船只,虽经过了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还很遥远。“吴樯”指归吴的船只。担忧前程的遥远,寄归梦于吴樯,表达了归吴急切的心情,希望船行顺利、迅速。妙在“寄梦”一事,措词新奇,富有想象力,有如李白诗之写“我寄愁心与明月”。

(2) 初到武昌情景,(1分)仕途经历,(1分)想象重回故乡情形。(1分)

解析:诗词中运用了设想的手法,“想见”后的场景即为需要归纳的内容要点。

(3) 表达了想回故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2分)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1分)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与伤感。(1分)

解析:最后一句,陆游说的是久别回乡,交旧多死亡离散的变化,怕比客居他乡所引起的寂寞与伤感更大,是对未来之事的顾虑。

10. (1) 在水之湄 (2)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 位卑则足羞 (4) 庄生晓梦迷蝴蝶 (5) 舞幽壑之潜蛟

(6) 舞榭歌台 (7) 甚于防川 (8) 壁立千仞(每句1分,共8分)

11. ① 发现猫的可爱而改变先前讨厌的态度;②为下文丢猫、找猫的情节提供依据。(一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先理解本段的内容要点——对猫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然后结合在文中的位置考虑结构和内容上与上下语段之间及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

12. 命途多舛;孤苦贫困,与猫相依为命;爱猫救猫,仁慈善良;疾恶如仇。(每点1分)

解析:可以分别从文中相关的语段中筛选出关于人物的描述,然后分析这些具体的描述和细节,概括归纳出人物性格上的特征。

13. ① 猫婆的仁慈善良;② 小黄猫念旧感恩;③ 和有些人的冷酷形成对比,批判人性冷漠。(6分,每点2分)

解析:对于小说中某一形象的分析,一般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写法上的需要;二是对于表达主题或刻画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

14. ① 对猫被困在瓦内至死遭际的痛心;② 对原来猫胡同内的猫寒冬雪天无处御寒的忧虑;③ 对人们为了自家利益而罔顾其他生命的自私行为的失望;④ 对猫婆收养受难猫的崇敬和追思。(6分,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满分)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了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作品的主题,然后针对文中多个形象、情节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探究作品的主题。

15. 先指出人们对“悲剧”日常感受上的不良嗜好,并分析其弊端;其次提出感受和叙述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最后指出重视“个”对人和生命的重大意义。(6分,每点2分)

解析:题干已明确是“论述思路”,不妨从议论文惯用的习作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引论—本论—结论)入手,结合文本要点归纳来落实。

16. 举例证明叙述灾难和悲剧必须落到实体和细节上;(2分)强调这样纪念会对每一个参观者产生心灵震撼;(2分)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依据。(2分)

解析:借助第一问的回答,结合作品的基本特征及论述文的论证方法。文中举例论证比较具体,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

17. 关怀个体生命(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2分)体验悲剧(唤起人们人道主义的感受);(2分)记住历史、正义和真理的同时,教会我们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2分)(若只答前一句,得1分)

解析:着眼全文,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然后理解题目中关键词的深刻含义。以文解文,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南京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1. A(3分)

解析:A. mù/mò,chāi/chā,xuàn/xùn;B. ruò/nuò,qǐ/jī,piāo;C. jiān,miù/móu,yāng/yàng;D. kè,pí/bì,kàng/háng。

2. C(3分)

解析:A. 语意重复,“可能”与“疑似”重复;B. 主宾搭配不当,“种种迹象……是……重大事件”错误;D. 成分残缺,介词“在”缺宾语“方面”。

3. 能佐证广义相对论,作为观测宇宙的新手段,排除很多理论模型,促进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测量。(4分。每点1分) 解析:所给的材料有五句,首句总起,说明了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后四句展开说明了其依据,分层分条概括即可。

4. 略(5分。角度与观点正确2分,修辞2分,语句通顺1分)

解析:新闻评论,首要对新闻事件的要素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可。注意语言的生动、准确、简明。

5. B(3分)

解析:听:治理。

6. C(3分)

解析:应为“近代以来,从未有过像他这样胆略正强,名望气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官员)”。

7. “心知其不然”是因为元稹了解事情缘由及崔公为人;但“惑于众口”是因为负气势者众口一词,借口又貌似有理。(3分。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理解句意,筛选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提炼概括。

8. (1) 应交纳赋税的民户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4分。每句1分)

(2) 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贪赃的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恐。(3分。每句1分)

(3) 然而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的,他没有不立即改变自己意见的。(3分。每句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定语后置句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 “度”意思是“公平分担”;“ 逋”为“拖欠”。(2) “劾”意思是“揭发”;“按”意思是“查处”;“所莅”为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所到之处官员”。(3) “决”意思是“分辨”;“换”为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改变”。

参考译文:

崔公名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委任他为南陵县令,适逢南陵征收赋税钱三万,应交纳赋税的民户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崔公刚到任时,一天召来三四个挑夫,把米盐酱醋等放在担子里挑着,带着十多个随从,径直到乡里的佛寺前,于是召集来十多个年过五十的老人坐在一处。遍告乡里说:“交纳的赋税与应交的数量大略相等的人家,我就不再追问了;贫富悬殊,赋税负担轻重很不相称的,赶快说出来。如果不说,将是死罪;说的不合实情,也是死罪。”说完之后,就把情况记录下来,之后取出带来的那些米盐酱醋等,设宴招待大家吃饱后再离去。又到了一乡也是如此办理。十多天之后,收齐了各乡所记录的情况,编制了各户交纳赋税标准的登记,百姓承担的赋税有的从十万钱减少到千百钱,也有的从千百钱增加到十万钱。编制完成后把公文挂到城门上公示,没有人再敢隐瞒资产人口情况少交纳赋税了,这一年内,把先前所拖欠的赋税全都征收入库了。宣州观察使为此很惊异,崔公任职期满应离任,又被留任,共任职七年。歙州刺史缺任,观察使府中的官吏都想去补任,宣州观察使没有委任他们,让崔公代理管辖,这是任用他的才能。

(崔公)多次升迁担任转运判官。适逢朝廷开始设置两税使,让两税使管理郡县,所以崔公前往襄州湖鄂等地监察税务。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贪赃的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案查处,所到之处官员都很惊恐。年末时核计上奏,宪宗皇帝非常赞许他。

适逢凤翔节度使缺任,宰相提名的人选都不被认同,皇上说:“有了合适的人选了。”任命崔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此前岐山吴山等地盛产可做椽子栏杆支柱及栋梁(建造房屋)的木材以及柴薪木炭粮食草料之类,京城所需用的皆依靠此地供给。有权势的人名义上是购买,实际是由(产地)官府供应,崔公对来索要的人一概不给。因此有权势的人全都怨恨他,但又找不到可以指责他的地方,就散布谣言说:“因为崔倰的苛刻褊狭,喜欢说别人的对错,所以士卒们不乐意他久为将帅。”陛下有一天就此事问宰相,我虽然心中知道这不对,然而也被众议所口一辞,最终未能坚持为他分辨以助皇上明察,幸好皇上仁德圣明,不听信谗言,就任命崔公为河南府尹。崔公治理河南不满一月,百姓家家都说自从有了崔

尹之后,兵士官吏们都不敢登门骚扰。熟知政事的人都说:“五十年来从未有过像这个府尹这么好的。”这年七月崔公上疏直言说:“我已七十岁了,应当退休。”言辞坚定,无法劝阻,朝廷嘉许他的行为。近代以来,从未有过像他这样胆略正强,名望气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官员)。第二年春天,因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

我和崔公相知交好多年了。考察崔公所崇尚的,是仁义孝道友情爱心,内外亲戚如有婚丧嫁娶无力自操办的,没有不是由他来承担的。为官治理崇尚严格明察,勤于考核官员,下属官吏们开始时都感到在崔公治下难以为官,但最终都没有犯大的过错。崔公言语神态严厉,好像不可抗拒,然而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的,他没有不立即改变自己意见的。这就是他的被人称赞之处。

9. (1) “细红”代指楝花的色彩,“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点平沙”生动地描写了楝花坠落平地的美态。(3分。每点1分)

解析:结合上下诗句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可以看出本句分别使用了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只要把握形象和所营造的意境,就不难回答了。

(2) 描写了暮晚时分春寒料峭、阴霾满天的情景,点明题中“晚”字,为全诗定下了幽怨清凉的抒情基调。(3分。每点1分)

解析:赏析一句诗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上,着眼于全诗进行赏析。本句诗描写了暮晚时分春寒料峭、阴霾满天的情景,照应了试题,依据“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规律,在内容上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情感基调。

(3) 王诗是闲适之情,“时见”一词显得悠闲,“晚步”赏景见情趣;范诗表达的是一种“怨”情,怨春风吹开红紫花朵又吹落,有情也无情,“晚步”赏景见情趣、理趣。(4分。每首诗的情感与分析各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两首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知人论世,结合诗歌形象的分析来回答。

10. (1) 夙兴夜寐 (2)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3) 以塞忠谏之路也 (4) 悬泉瀑布 (5) 未成曲调先有情 (6)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7)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8) 在止于至善(8分。每句1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句子。

11. ① 谢拉班不适应城市生活;② 与儿子一家有隔阂;③ 小家伙说家乡话,能沟通;④ 经常给他捎来喜欢的东西。(4分。每点1分)

解析:重要语句的理解脱离不了对语境的分析。可以从文中的第五段、第九段找到原因,然后概括表达。

12. (1) 用比喻兼拟物(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谢拉班仰视所见的情形和对往事回忆的情感。(2分)

(2) 用拟人手法(或细节描写),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2分)

解析:赏析语句,往往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句子所具有的表达效果。即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方式、抒情方式、语言特色等几个角度赏析。关键的是要回答所要表达的内容。

13. ① 引起谢拉班下楼寻找槐树,勾起对往事的回忆;② 回想做槐花馍馍的情形,引发谢拉班在这个槐花香气浓郁的夜半更加想念小家伙;③ 引出了结尾早起摘槐花的情节。(6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线索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从围绕小说的主人公发生了哪些事情、抒发了哪些情感、表达了什么主旨等方面作答。

14. ① 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从家乡来到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② 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夜人;③ 插叙了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④ 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6分。每点2分,效果和分析各1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了情节的安排与发展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和作用为切入点,探究作品的主题。

15. ① 契约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契约一直有效运作);② 国家法制及司法极为重视契约的履行;③ 礼俗文化对契约的履行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6分。每点2分)

解析:着眼于全文,对于作者的分论点,从文本中筛选论据,归纳整合。

16. ① 比较论证。通过对实质理性、实体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比较,突出实践理性才可以对中国传统契约实践作出一种可行的并且有说服力的解释。② 举例(引用)论证。举(引用)《唐律疏议》证明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制及司法对诚信履约的极端重视。(6分。每点3分,论证方法1分,分析2分)

解析:题干已明确是“论述方法”,不妨从议论文惯用的习作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引论—本论—结论)入手,结合文本要点归纳来落实。

17. ① 反驳部分学者“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的观点;② 呼唤契约精神的回归;③ 对国家法制和司法提出建议;④ 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从写作的背景和意图探究。明确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则不难总结出其写作意图。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扬泰南连淮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1. B(3分)

解析:A. 安祥—安详,给予jǐ;C. 貌和神离—貌合神离;D. 方枘圆凿ruì。 ..

2. B(3分)

解析:经年累月: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太久。南辕北辙:指行动与目的相反。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各有千秋: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半斤八两: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3. ① 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科学、合理等)

② 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也考查了语意的提炼。第①处,注意前文“但”的语意转折,填出前文相反的观点。第②处是对后文论述的引领,所以总结概括后文的观点,组织成答案,体现逻辑上的严密性。

4. 示例:俄罗斯人用一种自嘲的方式弥补了开幕式的遗憾,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幽默,感受到他们的智慧,更感受到他们的自信。(内容3分,修辞2分)

解析:解说词要求语言简明、准确、连贯。回答此题需要围绕话题,注意场合、氛围,恰当地使用修辞以增加表达的生动性。

5. (1) 属:接着 (2) 寻:不久 (3) 更:又,另 (4) 让:推辞(4分)

解析:(1) 结合语境,是顺承关系,译为“接着”;(2) 联系教材,结合上下文,译为“不久”;(3) 分析语境,是递进关系,译为“又,另”;(4) 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情理,译为“推辞”。

6. 为人谨慎 为官清廉 生活俭朴 处事公正 事君尽忠。(2分,两点1分,四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意,依据要求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提炼概括。

7. B(3分)

解析:“华恒托病”于文无据,华恒辞职与“意见相左”无关。

8. (1) 兄弟犯罪(尚且)不应相互牵连(治罪),更何况叔伯兄弟呢!(“及”“群从”及语句通顺各1分)

(2) 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何况这本身就是太常的职责呢!(“夫子”“与”“所司”及语句通顺各1分)

(3) 同乡人任让轻薄敌纵,被华恒罢免官职。(“轻薄无行”“为……所……”及语句通顺各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

参考译文:

华恒字敬则,是平原高唐人。博学且以清白闻名。娶武帝女儿荥阳长公主,任驸马都尉。元康初年,立太子,华恒因此被选为太子宾友。司徒王浑征用为仓曹掾,接着任散骑侍郎,多次升任散骑常侍、北军中候。

愍帝即位,以华恒为尚书,进爵苑陵县公。不久,刘聪逼近长安,诏令华恒外任镇军将军,领颍川太守,以他为外援。华恒集合义军,得到两千人,还未来得及向西边进军,关中就失守了。当时群贼正强大,所在州郡相继望风而逃,华恒也想弃郡东渡,而堂兄华轶被元军杀死,因此犹豫。先给骠骑将军王导写信,王导报告元帝。元帝说:“兄弟犯罪(尚且)不应相互牵连(治罪),更何况叔伯兄弟呢!”立即召回华恒,补任光禄勋。华恒到后,还没来得及任命,又改任卫将军,加任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

不久任太常,议论行郊祭。尚书刁协、国子祭酒杜彝认为必须回洛阳再行郊祭。华恒认为汉献帝在许昌住,应当在本地行郊祭。司徒荀组、骠骑将军王导与华恒意见一致,于是决定郊祭。不久以病重提出辞官,诏书说:“太常专管宗庙,祭祀很庄重,而华恒病重,不能亲自主持。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何况这本身就是太常的职责呢!现在改任华恒为廷尉。”

太宁初年,升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督石头水路诸军事。王敦上奏改任华恒为护军,病重不就任。成帝即位,加散骑常侍,领国子祭酒。咸和初年,因愍帝时赐爵进封全部取消,华恒另以讨王敦功封苑陵县侯,再领太常。苏峻之乱,华恒侍奉在皇帝身边,一起到石头,备受艰辛,困窘一年以上。

当初,华恒任州大中正,同乡人任让轻薄放纵,被华恒罢免官职。等到任让在苏峻军中,有势者多被他杀害,见到华恒则很恭敬,不胡作非为。钟雅、刘超死后,也将轮到华恒,任让尽心相救,所以得以脱险。

等到元帝行了冠礼,又将立皇后。战乱之后,典集全毁,婚冠之礼,没有什么依据。华恒探寻旧典,撰定礼仪,加上郊庙辟雍朝廷礼制,全部得以实施。升任左光禄大夫、开府,常侍照旧,坚决推让,没有就任。适逢(华恒)去世了,终年六十九岁。

华恒谨慎俭朴,虽身居显位,仍经常穿布衣,吃蔬菜,年纪大了更加如此。死时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当时人们因此很尊敬他。

9. (1) 身在故里无所事事,宦游京城孤独寂寞。(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把握。只要抓住前两联中的关键词“无事”“蹉跎”“寂寞”,则不难概括七兄的生活状态。

(2) 借代、拟人。(2分)出句,以“仙棹”代指七兄所乘之舟;对句,用一“伴”字,赋予寒星以人的情感。(2分)

解析:题干中已明确考查修辞手法。分析诗句中形象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辨析修辞手法的种类。

(3) 骨肉关切之情。(3分)

解析:结合全诗的形象和情感分析,尤其要关注注释中提示的信息。不难回答抒发了对亲人的关切之情、骨肉之情。

10.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翱翔蓬蒿之间 (3) 日月忽其不淹兮 (4) 飞漱其间 (5) 梦啼妆泪红阑干

(6) 燕然未勒归无计 (7) 为往圣继绝学 (8) 赢得生前身后名(8分)

解析:主要有“蓬蒿”“漱”、“阑干”易错,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11. 运用拟人和引用的修辞手法,(1分)通过联想、想象,(1分)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描写早春景色,(1分)色彩鲜明,语言富有韵味,(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画线句子是关于春天的一段景物描写,明确了描写的对象,就要着重从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以及效果和作用等方面考虑。

12. 内容上:写出自己对春天的珍爱之情;(1分)结构上:与下文三十岁以后对春天和秋天的感受形成对比,(2分)突出自己原先对生命认识的肤浅(1分)

解析:分析段落的作用型试题,一般先了解段落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主题和上下文的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联。

13. “调和”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境完全融入秋天,变得沉静;(2分)“不调和”既指节气进入秋天,天气依然有着夏的特征,又指作者进入人生之秋,心境并未完全达观。(2分)这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2分)

解析: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务必要联系语境。因为不仅要理解词语的字面含义,更重要的是要阐释出其语境义或比喻义。

14. ① 人生在得意之时,应以淡泊心态面对名利;② 人生是一个甘苦悲欢、荣枯盛衰周而复始的过程;③ 人生欢乐和悲苦并存,欢乐越多,悲苦越多;④ 人生应直面死亡,在平常的生活中安度一生。(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从文题的角度探究文章的主旨。本文是一篇抒情哲理散文,作者的哲思往往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描述阐发而来。因此,可以通过对秋的所思所想所感来探究作者丰富的感悟。

15. 首先提出读书是心灵活动的观点,接着列举时人偏离读书本旨的现象,最后揭示读书的意义。(6分,每点2分,过多分层酌情扣分)

解析:分析段落的层次,注意借助标点和提示语,分清总起句、概括句、中心句。

16. 读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作家的作品,能让自己产生亲切感;与作者及其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能启迪心智,获取新知,开拓新领域。(6分,每点2分)

解析: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关键要理解“文学上的情人”所运用的比喻手法等。

17. ① 读书应避免功利化;② 好书要重读;③ 要读与自己气质相近作家的书;④ 读书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读书要有真知灼见)。(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着眼全文,从对各种现象的评价中总结作者的观点态度。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苏锡常镇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1. D(3分)

解析:A. jùn,jùn,qūn,quān,jùn;B. pǔ,pǔ,bǔ,bǔ,fǔ;C. fù,fù,fù,fù,bì;D. 全读chè。

2. C(3分)

解析: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与语境“非常热闹”矛盾。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

一动笔就写成。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3. 用正确思想充实学生心灵,(2分)能避免错误思想的滋生。(2分)

解析:首先要明白“平实语言”的表达特征,然后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征,如本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阐释出本体和喻体以及蕴含的寓意即可。

4. 超过设计寿命后成功自主唤醒,搭载的仪器能正常工作。(一点2分,答出两点给5分)

解析:依据题干要求,提炼相关的重要信息。尤其是“状态好”的依据,画出相关依据,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表述。

5. C(3分)

解析:报:回复,答复。

6. B(3分)

解析:邵尧夫是被李挺之成功劝说。

7. 才华超众(有学问,有才干);人品好(安于卑位,不张);人罕能知之。(一点1分,共3分)

解析:明确在第四段中筛选信息,依据题干要求,关键对于重要语句的理解,即辨析重要语句的句意。

8. (1) 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难乎识者”的主语,1分;“栖迟”漂泊失意,1分;语意通顺1分)

(2) 有人诟病非议他,李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病”,诟病,1分;“谢”,告诉,1分;“故事”,旧例,1分)

(3) 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赀”,资财,1分;“决其归心”,1分;“知”,了解,1分,“成”,成就,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

参考译文:

李之才,字挺之,是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质朴而且坦率,很自信,没有一点点造作勉强的样子。拜河南穆伯长为师。伯长性情庄重严肃很不合群,即使是挺之也经常处在他的呵斥和怒气之中。李挺之侍奉先生更加恭谨。他曾经参与校订柳宗元的文章好几个月,最终能够传授《易经》。

李挺之最初担任卫州获嘉县主簿,暂时代理共城令(官职)。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邵尧夫,当时在苏门山百源之上为母亲守孝,把粗布衣服当做皮裘穿,把蔬菜当做主食,并且亲自生火做饭来赡养他的父亲。李挺之上门拜访,劝说他学习关于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的学说。康节先生恭谨拜师,全将学业继承下来。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的《易经》,实际上是从李挺之那里学习、传承过来的。

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他就说:“应当把小的贬职当做荣升。”只有友人石曼卿说:“世俗不能够容纳你,你为何不远离世俗而隐逸山林呢?”又调任孟州司法参军。当时范忠献公守孟州,也不能够了解他。起初范忠献持节钺镇守延安,送别的人不采用旧例,一直送到境外。只有李挺之在近郊道别。有人诟病非议他,李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没有多久,范忠献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到洛阳拜见他。以前送他到远郊的人,没有一个来。这时范忠献悔恨了解李挺之晚了。

友人尹师鲁用书信向舍人叶道卿推荐李挺之,通过石曼卿送信,说:“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纪三十九。他能写古文,语言直白意蕴深邃,既不过于放纵也不显得拘谨,本来就足以赶得上前辈,不是我所能品评的。但是他能够安于低微的官位,一点也没有强求升官进职的意思,人们很少能够了解他。他的才能又通达世务,假如稍稍被时世所用,一定超过当世一般人很多。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石曼卿回复尹师鲁说:“现在专门从事写文章爱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声名不为人所知,如果遗漏了这样的人才,那么古学就会更加衰落了,这就是师鲁你尽心来成就他的原因吧。我向来不喜欢屈意拜谒权贵高官,因为推荐挺之的信,一共有四五次到道卿门上拜谒,直到把信送达后才停止。况且叶道卿乐意举荐他,所以我不后悔。”李挺之于是能应选新的官职,改任为大理寺丞。恰逢石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往河东,征召挺之为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州人刘仲更跟从李挺之学习历法,世人称道刘仲更的历法,远远地超出古今历法之上。在泽州,转任殿中丞,遭逢母亲丧事。刚一除丧,就突然死在怀州守舍。当时友人尹子渐镇守怀州,子渐哭悼李挺之过于哀痛感染疾病,不到一个月也死了。李挺之安葬在青社。

9. (1) 全家参与,(1分)冒雨进行,(1分)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1分)

解析:从首联可以看出全家参与,从三、四两句可以看出冒雨进行,从五、六两句中可以看出是顾不上说话和吃饭。

(2) 比喻。(1分)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1分)突出了劳动的艰辛。(1分)

解析:辨析修辞手法,不难回答。侧重要结合诗文的内容分析阐释修辞的效果和作用。回答时要结合全诗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2分)第四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作践。(2分)

解析:此题是考查诗文内容理解的一种新题型。理解诗句的内容关键在于要结合语境和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分析。

10. (1) 其利断金 (2)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4) 良多趣味 (5) 化为狼与豺

(6) 奈何取之尽锱铢 (7) 秋月春风等闲度 (8) 雕阑玉砌应犹在(8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句子。“隅、辨、豺、锱铢、阑”易错。

11. 上海地铁开行丰子恺文化专列,在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先生的漫画和哲语;丰子恺画作被用作“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网络世界中丰子恺广受追捧;他的画在拍卖市场上已是天价;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4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四点给满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依据题干要求,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要着眼全文,切忌遗漏要点。“表现”既要概括,又要展开描述,语言要简洁明了。

12. 文题暗示“杨柳”与丰子恺关系密切,丰子恺曾经写有名篇《车厢社会》,所以把他的漫画和哲语印在拉手和车壁上显得比较合适;车厢是社会的缩影;丰子恺的画对人们的精神或心灵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表达作者对转变戾气横生、信任缺失时风的期许。(4分,每点1分)

解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开篇,往往有点题的作用。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丰富含意,需要结合上文的语境和文本的主题来回答。同时也要揣摩作者的用意和情感态度。

13. 高度肯定了丰子恺画作的艺术价值;用叶圣陶的话说明丰子恺秉持贱卖原则服务大众精神的可贵;为下文画作受到读者喜欢代代相传作铺垫。(6分,每点2分)

解析:一方面要把握叶圣陶对于丰子恺评价的内容,另一方面要考虑第8段要表达的主题。同时注意从上下文的结构和内容上把握其关联作用。

14. 丰子恺最喜欢画杨柳,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丰子恺的画,影响深远,深入人心,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心田,洗涤后人心灵;用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丰子恺高而能下、不忘本的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敬仰和怀念;杨柳是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作者希望中国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得6分)

解析:从题目探究文本的主题和情感主旨。着眼全文,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垂向大地”,联系作者在文中所敬仰和怀念的丰子恺先生的品质,则不难理解题目的象征含义。同时也要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阐明本文的价值和审美取向。

15. 在于推动科学发展;提升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的知名度,帮助公众认识科学之重要性。(6分,一点3分)

解析:筛选信息,找到文中第6段,不难回答。

16. 以实验为准(实证)。(2分)基本物理学奖曾把奖项授予未经实验证明的假说和预言,(2分)坦普顿奖的宗旨是借科学之名“提倡宗教进步”,获奖者有神职人员。(2分)

解析:可以在文中的前四段中不难找到答案。

17.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未知领域(真正的科学家神游于宇宙之大、生命之妙……);科学家应把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若将获奖放在心上对科学研究有伤害;一个国家发展科学以获奖为目的是本末倒置。(6分,一点2分)

解析:回答此题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文本的思路,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可以在前两题回答的基础上作深入思考。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宿迁市、徐州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1. B(3分)

解析:A. 驾御—驾驭;C. 椎心泣血chuí;D. 忧柔寡断—优柔寡断。 .

2. A(3分)

解析: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强调合力。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侧重齐心。闪烁其辞: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隐约其辞: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形容词性短语。推心置腹:比喻真心待人。形容词性短语。

3. ① 规模大(学生人数多,受益人数多);② 开放性(入学容易,学员的开放性);③ 教法多样性(授课方式生动、授课手段多样);④ 教学互动性(互动协同性强)。(每点1分,共4分)

解析:所给材料共有四句话,分别从规模、开发度、教学方法、互动模式等角度说明了“慕课”的特点,分别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

4. 示例一:贯通古与今,沟通生与死,连接天与地,融合阴与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俯察,此乐何极!

示例二:生命清明:提升生命的文化;家风清明:注重人伦的文化;生态清明:提倡环保的文化;政治清明,打造廉政的文化。(修辞1分,语言简明、连贯2分,内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围绕所给话题进行联想和想象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注意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然后依据语言表达的要求组织答案。注意字数的限制。

5. C(3分)

解析:数:多次。

6. D(3分)

解析:卫臻没有平定东吴的意思。

7. ① 识破吴国降将的谎言;② 建议派兵断绝诸葛亮粮道;③ 反对出兵攻辽。(每点1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理解句意,筛选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提炼概括。

8. (1) 太祖每次从郡境内路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涉”“祠”“焉”各1分,“涉”译为“到”“去”亦可)

(2) 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原句每小句1分,共4分)

(3) 毋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陈”、“细术”、“非……也”判断句式各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1) “涉”意思是“经过”;“ 祠”意思是“祭拜”;“焉”为兼词。(3) “陈” 意思是“所说”;“细术”意思是“琐屑的计谋”;“非……也”为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卫臻字公振,陈留郡襄邑县人。父亲卫兹,节操高尚,曾拒绝三公的征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陈留郡,卫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那里商议大事。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战死在荥阳。太祖每次从郡境内路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

正值太祖奉诏为献帝到魏地挑选贵人,他借此上表让卫臻留下来担任参丞相军事。为追念其父卫兹的功勋,又赐封卫臻为关内侯,转任户曹掾。曹丕即魏王王位后,任命卫臻为散射常侍。等到当了皇帝,曹丕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曹丕要亲自去广陵,让卫臻做中领军,陪同前往。征东大将军曹休给曹丕送来表章,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说:“孙权虽然有长江作依靠,却也不敢和我军抗衡,这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待详细审问降将后,才知道果然是吴军守将制造的谣言。

明帝曹睿即位,卫臻被晋封为康乡侯,加封为侍中。诸葛亮进犯天水,卫臻向明帝建议说:“应该派一支奇兵急赴散关,断绝蜀军粮道。”明帝就任命卫臻为征蜀将军,授予他符节,让他都督指挥这次军事行动,刚到长安,诸葛亮就退兵了。卫臻回到洛阳后,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又加封为光禄大夫。当时,明帝正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等到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卫臻又把这事报告了明帝。明帝下诏说:“宫殿盖不成,我已经收心了,你怎么又管起这事来了呢?”卫臻上疏说:“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臣每天观察这类事情,大多如此,因此,我恐怕将来各职司会逐渐越职,以致犯了大罪。”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明帝说:“陛下即位以来,没有做出得以书写记载的业绩,眼下吴、蜀倚仗地势险要,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对明帝说:“毋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最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况且辽东的头领公孙渊从小生长在海上,对辽东的统治已经沿续了三代,他们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整修武备习练战阵,而毋丘俭却想用一部分军队长驱直入,早上到达,晚上就回来,他的想法太狂妄了。”毋丘俭出兵果然失利。

后来卫臻升任司空,转任司徒。正始年间,卫臻晋爵为长垣侯,食邑一千户,他的一个儿子被赐封为列侯。

9. (1) 交代鹤所处的环境:月夜下、寒蒲边;(1分)点出鹤鸣清越的特点;(1分)“愁思”表现鹤的神态,与尾联呼应。(1分) 解析:分析首联的作用,先理解首联所描写的内容——交代鹤所处的环境。然后分别从其结构和主旨表达上分析其作用。

(2) 外形优美,(1分)举止优雅,(1分)性灵细腻。(1分)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把握形象,需要先把握诗句中关于其特征的关键词,如“丹顶”“霜毛”;其次从表现手法入手,分析形象所具有的特征。

(3) 托物言志(象征);(2分)以鹤自喻(象征诗人自己),(1分)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1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预测诗歌的题材。这是首咏物诗,常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意象的特征描述,揣摩寄寓其中的诗人的情感或思想。

10. (1) 而后乃今将图南 (2) 肇锡余以嘉名 (3) 扪参历井仰胁息 (4) 举匏尊以相属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 不以言废人 (8) 踏遍青山人未老(8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句子。(2) “肇”易错。(3) “扪参历井”易错。(4) “匏尊”易错。(6) “宫阙”易混。

11. (1) 表现了老太太为丈夫找不到工作、儿子不顾及家庭的伤心难过,找不出合适的语言安慰丈夫而无奈。(2分)

(2) 表现老头儿对于儿子做法的气愤失望;对自己老无所养、老无所终的悲哀。(2分)

解析:揣摩人物形象的情感,可以从外貌、心理、细节等描写,结合后文情节的发展来解答。

12. (1) 结构上:①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② 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1分)(2) 内容上:① 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老太太和儿子的形象特点;(2分)② 揭示小说主题,表明作者的深刻思考。(2分)

解析:本题考查线索的作用。整体感知文本,梳理小说的情节,概括小说的主题。

13. ① 受文明教育;② 追求新思想;③ 不肖(忘恩负义、没良心);④ 铁石心肠(冷漠)。(每点1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尤其是后文信中的内容来分析这个人物的自私、冷漠以及没有良心。

14. ① 青年一代为了追求小家庭制度而牺牲老年人的幸福;② 在追求小家庭制度的过程中,牺牲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赡老美德;③ 对牺牲老年人的幸福而追求小家庭制度者的谴责(批判);④ 对在这种小家庭制度下老无所依的老人的同情;⑤ 对青年一代在社会变革时期,如何处理新旧家庭观念的思考。(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解析:从文题的角度切入探究小说的主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牺牲”,结合文本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回答。

15. ① 指出那烂陀寺历史重要地位;② 表明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每点3分)

解析:主要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首先要回到原文,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筛选出与此相关的阐释或概述。找出相关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作为解答的依据。

16. ① 首先提出“中国具有自由治学传统”的观点;② 接着对中国历代自由治学传统进行梳理;③ 最后点明中国自由治学传统在明清日渐式微。(每点2分)

解析:题干已明确是“行文思路”,不妨从议论文惯用的习作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引论—本论—结论)入手,结合文本要点归纳来落实。

17. ① 要重新探寻传统文明,丰富改善现代人的生活;② 恢复自由治学的私学传统;③ 激活各地知名书院,使其回归纯粹的学术研究。(每点2分)

解析:着眼于全文,总结作者的观点态度。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江苏省盐城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1. A(3分)

解析: A. niè,sàn,zhì;B. bāo,zhóu/zhòu,pì;C. zhěn/chēn,sì,jiǎo;D. jū,dāo/tāo,shū。

2. C(3分)

解析:A. 成分残缺,“为小微企业减免税费,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活力”缺少恰当的主语。B. 搭配不当,“呼唤”与“环境”“氛围”不能搭配。D. 句式混乱,“赏石的基本内容是以天然石及玉石、园林奇石等为观赏对象”中可去掉“的基本内容”;不合逻辑,“天然石”包含“玉石”。

3. 示例:① 像被狂风推送的一叶小舟(2分。比喻1分,承接上文“渔火”,喻体应为“舟船”之类;修饰语恰当1分)

② 它用这样火红的热情(2分。句式1分,内容1分,根据下文“以这样轩昂的傲气”“睥睨明里暗里的压迫”的暗示,补写的内容要与“回答……问候”衔接 )

解析:考查仿写句式,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

4. (1) ① 总体不断提高;② 也会有起伏;③ 增幅渐小(或增速渐慢或前快后慢)。(3分。每点1分)

(2) ① 练习能不断提升成绩。② 成绩有起伏是难免的,不要失去信心。③ 进步迟缓时要设法寻求突破。(2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从图表的角度考查图文转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总体是不断提高,虽然也有起伏,但增幅较小。

5. A(3分)

解析:次:排定次序。

6. B(3分)

解析:到巩昌任职的是洧南居士而不是他的孙子。

7. 超凡脱俗,勤谨敬业,志行高远,高情逸兴。(3分。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理解句意,筛选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提炼概括。

8. (1) 他谋划的诸多事宜都与时事相吻合,太守对他赞叹称奇。(3分。“诸所条画”“皆切于时”“嗟异之”各1分)

(2) 居士向县令极力建言,建议疏浚洧水使它与大河相连,扶沟人得到了好处。(4分。“力言”“改浚”“赖其利”及语句通顺各1分)

(3) 等到他做了小官,似乎这不是他看得上的,但他必定想要有所作为来展现自己的才能。(3分。“屑”“自见”及语句通顺各1分)

解析:所需翻译的文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要抓住关键得分点。

参考译文:

洧南居士,姓杜,名孟乾。他的祖先从魏滑迁徙到扶沟邑,(因为)该邑位于洧水的南边,所以(杜孟乾)用“洧南居士”作为自己的号。曾祖父杜清,用明经的身份担任大同经历;祖父杜璿,获赠户部主事一职;父亲杜绍,是进士,官为户部主事。居士年轻为诸生时,已有名气,这一年正值大比,督学评定他的文章为第一名。,但是户部却按次序排位他为第四名。当时户部可以举荐他,有人说:“这孩子不想排名在他父亲前面。”(耽误)时间久了,最终没有考中。

居士贡入太学,被选拔调任清苑主薄,管理马政。居士拒绝别人赠送的礼物钱财,多次对太守进言利弊的建议。又想要开采郎山煤,疏导九河。他谋划的诸多事宜都与时事相吻合,太守对他赞叹称奇。恰逢开始建造芦沟河桥,雷尚书檄文下到该郡选拔这方面的人才,得到清苑主薄(即居士)并任用他。然而清苑的百姓(更)爱他的仁义宽容,当听说居士的孙子杜化中在乡里考中举人,高兴着互相说道:“本来就知道我们的杜父母官(居士)一定有(优秀的)后人。”居士升任泸州经历,遭遇母亲丧事,服丧期满后,改任巩昌。居士到任就陈述茶马方面的利弊,太守重用他的才能,郡里事务大多咨询他。最终死在任上,享年五十岁。

居士治学精心广博,特别在诗歌方面擅长。他交往的人都是名士。一生崇尚义气轻视钱财,收养抚恤姻族人,抚养孤寡之人,不害怕分家产给别人。县里有大事,都来向他询问、决定。他刚直所以容不下别人的过错,族中子弟,经常(因犯错)遭他鞭打。然而没有人曾经为此记在心里,都尊敬佩服他,但是对他怨恨的人却很少。

当初,洧水向东流淌,时间久了,冲积淤泥(多了之后)转向北流淌。居士向县令极力建言,建议疏浚洧水使它与大河相连,扶沟人得到了好处。居士对于家事从不省察,(但是)听到有好的书,用多种方法去买它。(居士)建造了一个书楼,并且告诫子孙好好保存守护它,并刻在石头上用来记录(他的告诫之语)。

居士死了之后,他的堂弟孟诗像这样记录他的事迹。嘉靖四十四年,杜化中考中进士,第二年,担任邢州司理。隆庆三年,吴郡的归有光,是杜化中同年的进士,前来担任司马,于是采用孟诗的文字,放进去为他(居士)写了家传。

归有光说:大梁本来就有很多奇士,尤其凭借诗歌有名(的很多)。我读洧南的诗,料想他为人一定是超然尘埃之外的。等到他做了小官,似乎这不是他看得上的,但他必定想要有所作为来展现自己的才能。于是了解了古人的志向行为存在的地方,是不可以观测的。比较世上那些浅陋拘泥之人,没有人拥有居士清高超逸的情致,虽然他们也做了官,难道能考察治绩吗?杜化中深深地认为我的话是正确的。

9. (1) 通过视觉,一静一动写茫茫的沙漠、枯黄的衰草以及飘动的暮烟。反映了边塞的苍茫、荒凉。(3分。怎样描写2分,特点1分)

解析:审清题干要求,第一问“怎样写”考查的是描写的角度或手法;第二问考查的是景物的特点,即形象的分析。

(2) 夸张。突出了笳声的凄怆,写出戍边之人生活的悲苦。(3分。修辞1分,效果2分)

解析:题干中已明确考查修辞手法。分析诗句中形象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辨析修辞手法的种类。

(3) 张诗流露了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赞扬(激发)戍边将士忠贞爱国;杜诗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出边地生活的艰苦。(4分。每点2分)

解析:结合诗歌的注释和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把握典故的内容,然后知人论世地揣摩作者运用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情感。

10. (1) 不思其反 (2) 见贤思齐焉 (3) 而后可以有为

(4) 声非加疾也 (5) 萧关逢候骑 (6) 银瓶乍破水浆迸 (7) 燕然未勒归无计 (8)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共8分。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该空不得分)

解析: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11. 第一次去,故居为本真模样,原汁原味,给人丰富的想象;第二次去,故居修葺一新,未能保持原有风貌。(4分,每点2分) 解析: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务必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内容上相关联的分析。第一次去,故居的原始风貌还在,给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第二次,故居已经进行了修葺,虽然得以翻新,却没有了文化的遐想。

12. ① 实写和虚写相结合,实写事件本身和画面内容,虚写想象中孙子孙女回家后的情形;② 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小孩子的语言、动作,侧面表现丰子恺的慈祥仁厚;③ 叙议相结合,以记叙和形象的描写为主,铺以简洁的感慨议论。(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考查的指定段落既有描写也有叙述,所以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赏析。

13. ① 引用王诗突出丰子恺故居普通寻常,让人感到亲切,并巧妙暗示了参观的时间;② 引用范诗,点出了染坊店的特色,增加了生活气息,交代了丰子恺的绘画色彩鲜艳的渊源;③ 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加浓了诗意氛围。(6分,每点2分) 解析:考查引用的作用,要结合文体的特征和所引用的意图来分析。无论引用了什么,都是为了文本的主题服务。

14. ① 丰子恺家是开染坊店的,染缸染出好布,故土故居“染”出丰子恺;② 故居如缸,淡红深碧,丰子恺耳濡目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③ “缸”是丰子恺的成长环境,故居熏染了他的做人品格;④ 丰子恺是从故居走出来的,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带着故乡的色彩和文化的印痕。(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所给出的语句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既有具体的含义,又有抽象的内涵,是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悟与思索,注意结合全文探究。

15. 文化记忆加进了主观因素;属于集体无意识的创作;与历史真相不完全一致。(6分,每点2分)

解析:锁定答题的区间,提炼出关键词和句子,然后概括表达。

16. 选用拿破仑虽失败但形象却更高大的典型事例,和下文内容一起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价值认同是论定英雄的重要标准的观点,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6分。选用典型事例2分,概括论点2分,多角度论证、逻辑严密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基本特征。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举例阐述自己的立场,并对事例现象进行分析,加强了自己的论证。

17. ① 不能仅仅以成败论英雄;② 要重视对历史人物人格的权衡;③ 要正确看待历史人物的功绩与过错;④ 要摆脱传统偏见的束缚和影响;⑤ 对英雄人物的论定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6分。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四点得6分)

解析:着眼于全文,从文本叙述的经历和相关的概括性评论总结答案。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1. D(3分)

解析:A. kàng,háng,kàng,hàng;B. láng,láng,làng,láng;C. hái,hài,hái,gāi;D. 都读kuì。

2. B(3分)

解析:南辕北辙:本想往南,而车却向北行。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匣子,而把匣子里的珍珠归还卖主。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句中表达的是取舍不当这一意思,只能用“买椟还珠”。异曲同工:曲调虽然不同,但演得同样精彩。比喻不同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殊途同归:从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

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结合语境,用“殊途同归”准确。如临深渊:像处于深渊的边缘一样。形容存有戒心,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如同走在薄冰上一样。形容非常谨慎、小心翼翼的样子。

3. 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4分)

解析:作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画横线句前面的内容: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横线句的内容便是长者告诫青年的话语,长者运用的是类比,“穿上一双鞋子”喻改变自己;“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意味着改变环境。把握了这一点,用平实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

4. 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5分)

解析:理解图表,要在分析图表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图表中的数据可知,作家发表处女作主要集中在三个年龄段:20岁前,2125岁,2630岁;而发表代表作主要集中在2630岁,3135岁,3640岁。两者时间上相差大约十年,由此可推知:从发表处女作到发表成熟作品,需要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

5. C(3分)

解析:制:制度。

6. D(3分)

解析:①是说李丰在邺下有清白的名声;②是说李丰表里不一;⑤是说李丰将赏赐送给别人的情况。

7. A(3分)

解析:“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错,根据下文投降的吴人答明帝的话可知,他在江东地区也很出名。

8. (1) 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3分)

(2) 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3分)

(3) 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4分)

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语句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如(1)句中的“所在”是名词性短语,译为“在哪里”;“以”译为“用”;“对”译为“回答”。(2)句中的“尚公主”译为“取公主为妻”;“外”和“内”都是名词作状语。(3)句中的“缺”译为“空缺”;“谘”译为“征询”;“谁可补者”是疑问句,翻译时要体现。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是以前的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李丰因为父亲在职而被征召随军。起初为一介平民的时候,年纪为十七八岁,在邺下有清白的名声,善于识人,天下一致称颂,没有不重视他的。后随军在许昌,声誉一天比一天高。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于是让他闭门在家,命令他断绝同客人的往来。起初,明帝做太子时,李丰是文学掾。等到明帝登基,得到吴国投降的人,问他:“你在江东听说过哪位中原地区的名士吗?”投降的人回答说:“听过有个叫李安国的人。”当时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然传到吴越去了吗?”后来李丰转任骑都尉、给事中。明帝死后,李丰担任永宁太仆,因为他的名声超过了他的实际才能,他便很少受到重用了。

正始年间,李丰升任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台省,经常称病告假,根据当时台省的制度,病假满一百天应当停止俸禄。李丰的病假不满几十天,就暂时去任上,不久又躺下称病,像这样长达几年。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及李伟,做官几年之间,都担任过郡守,李丰曾经在人前告诫两个兄弟。等到司马宣王长久生病,李伟获得二千石的俸禄,沉溺于酒中,造成新平、扶风二郡的混乱,然后李丰没有找他问话,众人认为他这是依仗得宠而不问事。

曹爽专权,李丰在曹爽和司马宣王之间周旋,似乎没有什么偏心,所以当时有谤书写道:“曹爽的权势如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如浆水一样冷,李丰兄弟如游动的光。”它的意思是说李丰虽然对外显示自己的清净,而对内图谋大事,好像游光一样。等到宣王上奏诛杀曹爽,把车停在宫门外,把情况告诉李丰,李丰害怕,立即昏厥,脚拖在地上不能站起身。

到嘉平四年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指向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不是显要的职位,但他因为自己同国君联姻,想依附皇上,就拜伏在地没有推辞,于是朝臣上奏,朝廷任用了他。李丰担任中书令一职两年,皇上每次单独召见他,与他说话,别人都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景王知道他们议论自己,请求李丰告诉他情况,李丰不以实情相告,景王就杀掉了他。这件事做得很隐秘。

李丰前后在两朝中任职,不把家产放在心上,仰仗俸禄生活而已。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经常约束命令他不得侵占财物,李韬不时地得到皇上赏赐的钱帛,就用来资助亲族;如果是从宫中得到的赏赐,就大多送给自己的子弟,而李丰把它们都给了自己的外甥。等到他死后,有关部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他家中没有余财。

9. (1) 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分)

解析:“山静似太古”一句,用太古时期,万物沉静,仿佛一切都不存在来形容此时的“山静”。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山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没有名利的诱惑、人事的烦扰,仿佛一切都沉静下来,都已凝固,诗人借写山间宁静来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如这宁静的山峦,一片澄静,一尘不染。

(2) 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4分)

解析: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如“世味”指的是世道人心,世态炎凉,“门常掩”意为“世味进不来,远离人间是

非”;“簟”意为“竹席”,“时光簟已便”是说盛夏虽炎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通过“门常掩”这一动作、“簟已便”这一感受,传达出此刻厌恶“世味”官场、世嚣,追求恬淡、舒适生活的心境。

(3) “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4分)

解析:从题干“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来看,需结合本诗谈哪些是平淡简约之笔,其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诗中有“馀花”“好鸟”等美好闲适的意象,给人一种简约淡雅之意,虽春意阑珊,花已凋零,只剩几朵留在枝头,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也不妨碍诗人酣眠,将门关上可以挡住官场的污秽和世上的诸多烦扰;躺在凉席上便感到舒适、顺畅。这首诗都显得平淡无奇,但是从最后一句可知,诗人内心仍有幽愤不平之气,“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忘筌”一语双关,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拈笔又忘筌”表现乍得忽失的惆怅,这首诗又是诗人在谪居惠州时醉后所作,可见诗人平时生活虽平淡、舒适,但总掩饰不住内心的愤愤不平之气。

10. (1) 神人无功 (2) 恐年岁之不吾与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别时茫茫江浸月 (5)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 濯清涟而不妖 (7) 衣冠简朴古风存

(8) 福兮祸之所伏(8分)

11. 点题;(2分)引领全文。(2分)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语句的内容以及语句与主题、人物、情节和上下文的关系等。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一段,是介绍第二种人时说的话,何容便是这第二种人;从后文看,这句话概括了何容的特点,引领全文。由此可以看出答案。

12. 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1分)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1分)心理:心思忽细忽粗。 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2分)

解析:回答本题时,首先要筛选出能体现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的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从交往、生活、心理三方面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注意抓住文章第二段中的“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第三段中的“心思忽细忽粗”“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第四段中的“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等内容。

13.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3分)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3分)

解析:先分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然后分析题干中的这句话的意思,分析它们反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文中第一个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是何容不愿意敷衍、妥协;第二个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是他了解自己的毛病,但不想改变自己。而题干中的“微笑”表明他对自己的行为很坦然,由此即可得出第一问的答案。最后综合分析这三句话,即可得出何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的性格特点。

14. 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6分)

解析:题干中的这句话说的是何容喜欢北平是因为北平有几位朋友。由此可以看出朋友在何容心中的重要地位;而结合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是比较认可何容的做法的,暗示了作者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此外,这句话还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15. 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2分)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2分)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2分)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然后对区间内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第二、三、四三段主要讨论立功、立言的特点:第二段主要写立功与立言的区别,即功业如过眼烟云,著作却永垂不朽;

第三段主要写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第四段主要写立言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等。对此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立功、立言的区别。

16. 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2分)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4分)

解析:考生解答此题时,应结合句子前后的语境,分析题干中两句话的含意,并分析二者意思上的差别。第一句话说的是真正的名声依靠其内在价值,第二句话说的是因缺失条件而没有取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据此可得出答案。

17.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3分)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 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3分)

解析:作答本题,考生应先分析“立德、立功、立言”的具体内涵:“立功”即立下功勋、留下名声;“立言”就是创作著作、创建学说;“立德”就是树立圣人的德行。考生可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简析自己对此问题的认识。

18. 略(70分)(参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1. A(3分)

解析:A. jí,guàn,bīn;B. shān,jià,bó/bèi;C. shè,zhāo/zhuó,dàn;D. chàn/qiān,chǔ,bì。

2. C(3分)

解析:改名换姓:改换了原来的姓名。移花接木:比喻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人或事物。“移花接木”强调使用手段,且不包含“更换姓名”之意,用在句中不当。大名鼎鼎:形容人很出名,知道的人多。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虽然这两个词的意思相近,但“大名鼎鼎”与前面的“来得”不能搭配。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弄假成真:本来是假装的,结果却变成真事。“弄巧成拙”是贬义词,用在句中感情色彩不当。

3. 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4分)

解析:老园艺师的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他的话可以看出,树被电线缠着,被强光照着,是没有好的生长环境的;草木叹息是希望人们给它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希望人们能善待自然。

4. 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5分)

解析:理解漫画,要在分析画面内容的基础上揭示其普遍意义。画面上有两个人,孩子要去写着“非”字样的地方,家长本来站在“是”所处的地方,但却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而随孩子到“非”的地方。由此不难概括出有些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非不明。

5. B(3分)

解析:益:增加。

6. D(3分)

解析:①是写与苏涣交游的人的情况;②是写苏涣对王蒙正的态度;④是写苏涣赏识有才能的人。以上三句均与苏涣“为官公正”无关。

7. C(3分)

解析:“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错,苏涣认为张宗不符合做书手的条件,杖责的也不是他儿子,而是张宗本人。

8. (1) (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3分)

(2) 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3分)

(3) 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4分)

解析:翻译文言文语句要抓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如(1)句中的“礼”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译为“以礼相待”;“以”译为

“把”;“委”译为“托付、交付”。(2)句中的“能此”译为“能做到这点”;“贤于言事官”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调整语序。(3)句中的“尔曹”译为“你们这些人”;“逮”译为“比得上”;“师”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学习”。

参考译文:

苏公名涣,起初字公群,晚年字文父。苏涣年少时聪明有悟性,同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年高而又品德高尚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担任凤翔宝鸡主簿。

不久,苏涣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他和章献太后是姻亲关系,便依仗章献太后的势力骄横不守法纪。(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以下属的身份侍奉王蒙正,但却鄙视王蒙正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在朝廷上举荐他,又给权贵写信,认为苏涣是可用之材。苏涣告诉郡中驻京师办事机构的官吏,不上报王蒙正的奏章并且藏起王蒙正写给权贵的私信。不久,王蒙正的事败露了,当时的读书人因此称赞苏涣。

苏涣因为太夫人去世而辞官。后起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畏罪,向上报告说犯人是因病而死的。开封府派遣官吏处理这件事,经过数人也没能处理好。等到苏涣前往,就使那人的冤屈得到昭雪。夏人侵犯边关,府中赎买当地居民的马来增加骑兵,府尹把这件事推给苏涣,马全部得到了并且没有扰乱百姓。后担任阆州通判。虽然治政即为宽和,但使用法令却很恰当,官吏和百姓既害怕又感到安心。阆人鲜于侁,年少好学且纯正踏实,苏涣以非常优厚的礼遇对待他,把他作为乡里选拔的人才,鲜于侁因而在仕途上有所进取。鲜于侁刚开始担任小吏,苏涣又期望他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官吏,鲜于侁官至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苏涣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中担任书写、抄写工作的人员张宗长久做坏事为自己谋利,害怕苏涣,假托有病做满百日离职,并推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涣说:“书手依照法令应任用三等人,你属于二等,不能担任。”张宗平常侍奉权贵,便向州府申诉。州府发文书到县里,苏涣杖责了张宗。不久宦官到州府,传皇上的旨意,任用张宗为书手,苏涣根据法令不执行诏令。又一宦官到来,说:“一定要在法令之外任用他。”苏涣对府尹李绚说:“一个平民百姓能如此扰乱法纪,州府也不能有所作为了,您为什么不用县里不答应的缘由争辩这件事?”李绚听了苏涣的话很惭愧,第二天上朝说了这件事。皇上称赞苏涣做得好,下令内侍省审问这件事。因为张宗贿赂温成等人替他求情,不再彻底查办,杖责假托皇上命令的人,将张宗流放,整个州府的人都很震惊。孝肃公包拯见到苏涣,感叹地说:“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

多了!”提拔他担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涣上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胡乱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很震惊惶恐,于是不再有违法乱纪的事发生。

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的遗事,把它交给我说:“先父死了之后,仅剩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记下这些事,时间长了会散失,那么犯的不孝之过就大了。”我年幼时侍奉伯父,听到他说过:“我年少时读书,年纪稍微大些写文章,每天都有所长进,没有长进就不停止学习。外出游历,一言一行都规规矩矩。回到家中,没有丝毫懈怠的神色。所以当时,没有听说我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担心后辈做事一天天懈怠,所以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警戒他们。

9. (1) 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分)

解析:由句中“天涯”一词,可知“恨”之指向,也不难推知发“恨”之人之地。结合从选修教材中获得的关于作者及其词风的经验,就能理解是闺中少妇在“恨”远在天涯的“冤家”。

(2)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4分)

解析:第三句首眼于夜晚所思,暗含彻夜难眠;第四句侧重于白天所见,表明赏花遣闷。可见这两句是在形象地表现主人公所“恨”之“极”的。尤其令她伤感的是,晚上月不解情,白天花恼人意。所以,主人公的孤独与寂寞自不待言,我们更可以从“不知”“空落”的哀怨中体会出主人公的自哀和自怜。

(3) 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4分)

解析:结句所写是昼夜交接的黄昏时分的景象。看似单纯景语,却写出凝望碧云的人百无聊赖,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从“赏析”的解答要求看,应抓住诗句所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剖解其特色和效果:结句围绕“碧云”的意象,分别写出“摇曳”“斜”,明写景,实抒情,即因“恨”而派生的孤寂、愁苦、哀怜之情。

10. (1) 积善成德 (2)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 不敢言而敢怒 (6) 只是当时已惘然 (7)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8分)

11. 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4分)

解析:从“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可看出小城的平静、恬淡。小城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老太太、爱开玩笑的小子,还是故事的主人公邮差,个个都很友善。而小城的生活节奏,也是不急不慢。由此可概括出答案。

12. ① 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② 邮差不免要传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6分)

解析:分析邮差的性格,可以从理解句子的意思入手。从第一处画线句①可以看出,他知道学生写信的内容是“催饷”,会让家人更辛劳,可看出他体贴人,宽厚的性格。第二处画线句②写他为送来坏消息而遗憾,说明他善良,关心他人。

13. 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4分)

解析:解答此题,就要理解这句话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从表层看,是小城天气给主人公的感受;从深层看,是他对小城生活的感受。因而,认为小城的天气好,不只是对小城天气的满意,更是对小城生活的满意,是对小城深深的爱。

14. 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6分)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可以从作者这样写与塑造人物形象之间的联系、对表现作品主题所起的作用和突出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15. 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6分)

解析:此题相对简单,只要找出文中相应的关键句即可。文中有三处: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对这三句的内容加以整合即可。

16. 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6分)

解析:议论文的结构由论点、论据和论证组成。第三段作为本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本段的论点是分论点,即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下面以妇女和儿童为例,对此进行具体阐述。

17. 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 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6分) 解析:先分析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我们热衷于”“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可看出作者对人们通常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再结合下文所说“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可判断出这是从反面证明自己的观点。

18. 略(70分)(参照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1. A(3分)

解析:B. 胜卷在握—胜券在握;C. 相形见拙—相形见绌;D. 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2. B(3分)

解析:A. 语序不当,应先保障民生,再改善民生。C. 句式杂糅,“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句式杂糅。D. 语意不明,有歧义,“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

3. ① 海区特点;②地质构造;③历史记载。(4分)

解析:作答时首先要找出结论,即最后一句话;其次要结合材料内容,分角度进行概括;最后要注意不能超过15个字。

4. (1) 夏瑜 《药》(2分)

(2) 略(3分)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及题干中的提示即可准确作答。

5. B(3分)

解析:易:轻视。

6. D(3分)

解析:“严而不残”是严厉却不残暴的意思。②表现了他的严厉却不能表现他的不残暴;③写了陈公弼严防盗贼,保护老百姓的事,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⑤不是陈公弼所为。

7. C(3分)

解析:原句是“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即皇帝下诏命令恢复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而非陈公弼安排。

8. (1) 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3分)

(2) (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3分)

(3) 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4分)

参考译文:

陈公名叫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起初担任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和尚,交接权贵,放肆地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老百姓都不敢正视他。陈公弼把他抓获并按法律处置他,全县的人都感到十分震惊。他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认为陈公弼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弼处理政事那天,首先发现了他(所犯)的大罪,曾腆叩头以致出血,(表示)愿意改过自新。陈公弼警告后放了他。巫师每年收拢老百姓的钱财用于祭鬼,称为春斋,不这样的话就会有火灾。陈公弼禁止了这件事,老百姓不敢触犯禁令,火灾也没有发生。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弼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时没有军队守备,老百姓非常害怕想要逃走。陈公弼用牢城卒夹杂山河户,得到几百人,对他们日夜训练,(他们的)名声震动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后殿侍雷甲带领一百多个士兵,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约束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许多)残暴之事。有人上报说有许多盗贼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弼亲自统率士兵沿河列阵抵抗盗贼。(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一动不动,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判处自己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官吏和士兵请求斩杀雷甲以示众。陈公弼不答应,只惩治了做下残暴之事的十几个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

淮南发生饥荒,安抚使、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称职,王正民被免职。皇帝下诏命令陈公弼前往该地代替王正民。转运使征收吏役米而免除他们的徭役,共征收十三万石,称为折役米。米价飞快上涨,老百姓更加饥贫。陈公弼一到任就废止了这种做法,并上报此事。又说王正民没有罪。说他称职负责。皇帝下诏命令恢复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

陈公弼调任庐州知州。虎翼军士驻扎在寿春的人,以谋反罪被诛杀,其余没有谋反的数百人被迁到庐州,这些人都疑惧不安。一天,有人偷偷溜进官府准备袭击陈公弼。陈公弼笑着说:“这人一定是喝醉了。”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陈公弼做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发动叛乱,他们的首领叫周元,震动汝洛一带。陈公弼知道了,当天就带少数几个人出城巡视。斩了周元示众,把其余的人都派去继续像当初那样服役。陈公弼退休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他为人仁爱,所以虽严厉却不残暴。

9. (1) ① 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 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 诗歌风格,清新、俊逸。(3分)

解析:题干明确了答题前应收集的信息:“三个方面”“评价”。推敲开头四句的内容,不难把握“无敌”“不群”“清新”“俊逸”等关键词。归结其类别,比较其角度,就可以发现是从地位、思想、风格等方面作评价的。

(2)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4分)

解析:由诗下注释可知,这两句诗分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地的景色。显然,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即“忆李白”之情。从李白的角度写是用对写法,可显示二人情之深,以表明“忆”之切。清楚了这些内容,感情、手法也就豁然开朗了。

(3) 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3分)

解析:要说出构思脉络,就要先弄清楚诗歌中的前后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答题时,既要从整体上归纳构思的特点,也要分部分陈述各自的内容,并且注意标清联系词(如答案中的“开始”“转为”“最后”)。

10. (1) 泠然善也 (2) 乘骐骥以驰骋兮 (3) 星汉灿烂

(4) 屋舍俨然 (5) 可以知兴替 (6) 去来江口守空船 (7) 佛狸祠下 (8) 独立之精神(8分)

11. ① 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② 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4分)

解析:本文第③段中孟弗之强调志愿做翻译的人要有爱国热情,这是在第①②两段的大背景下所作的展开。同时此处也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12. ① 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② 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③ 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4分)

解析:文中写三年级的几个学生愿意当志愿者,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把保卫祖国视为分内之事,这种爱国热情让孟弗之很感动。通过分析志愿者间及志愿者与孟弗之间的细节描写即可得出答案。

13. ① 学生形象:同是高材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② 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6分) 解析:从形象角度看,蒋是大四学生,在征调范围内,上前线是理所当然的,他却找借口不去;而玮是大三学生,却主动要求上战场。从情境角度看,中文系蒋小有才华,希望走后门,让识才的孟弗之留下他;玮是生物系难得的优秀学生,看到敌兵逼近,不在征调之列却主动要求当志愿者,萧挽留不住。通过分析这些不同,不难看出国难当头,蒋小有才华却贪生怕死;而玮有大才干更有爱国热情。

14. (1) 深刻寓意:① 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 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3分)

(2) 表现人物:① 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 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 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3分)

解析:作答时首先要找出文中相关的自然景物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加以探究,切忌泛泛而谈。

15. 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4分)

解析:鲁迅的这篇杂文思路比较清晰。首先指出设计中存在“捧”的现象;然后由现象分析“捧”的动机,揭示了“捧”的严重后果;最后由破而立,提出不能“捧”,而要“挖”的观点。

16. 后果:① 助长贪欲,人们反受其害。② 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③ 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后果。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8分)

解析:这篇杂文共举了三个事例,一是一个笑话,二是关于一个都督的变化,三是关于北几省的河道。这三个事例都论证了“捧”的坏处,都揭示出了“捧”的严重后果。第一个事例揭示出“捧”会助长贪欲;第二个事例揭示出“捧”会使一个好官渐

渐变成一个贪官;第三个事例是说河道因为“捧”而有决堤的危险,决堤了还是“捧”的人吃苦。三个事例之间明显是一种递进关系,“捧”的后果一个比一个严重。

17. ① “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 “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③ 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6分)

解析:文中对“挖”虽没有作过多的阐述,但在这篇杂文中,“捧”与“挖”是一组反义词,所以可以从“不捧”来理解“挖”。“捧”是因为未摆脱惰性,“不捧”才能得福,“捧”与“挖”的结果大不相同。

18. 略(70分)(参照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相关内容

  • 20**年中考语文质量分析
    2010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质量分析 贾严贞 刘煌斌 卢家芩 一.试题分析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2010年我市中考语文命题严格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2010年襄樊市中考说明>的要求,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 ...
  • 20XX年四川高考[语文]真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吉祥(jí) 棱角(líng) 狡黠(xiá) 长吁短叹(xū) .... B.浸润(jìn) 蓦然(mî) 腈纶(qíng) 残碑 ...
  • [民间语文第139期]:幸福只是种感觉,有时更是种错觉
    第139期 幸福调查跑题,会跑成冷笑话 打开电视,央视正在问卷调查"您幸福吗?"结果自然在意料之中,就有人感叹中国人说假话不打草稿.这种指责不是没有理由:人自然可以幸福,但所有人都幸福就不自然了.这就跟选领导人一个道理, ...
  • 我得到了教训作文
    篇一:我得到了教训 我的坏习惯是经常会粗心大意.为此,妈妈经常责备我,可我总是改不掉.上学期期末考试,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训. 那天,同学们都在紧张地复习着,而我却显得无比悠闲.第一场是数学考试.拿到试题后,我边迫不及待地做了起来,竟花了三十 ...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很重要,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是什么呢?下面是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跟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对过后您做的对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第一单元 1从 ...
  • 山东省20XX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2015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题.满分100分.考试限定用时12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 ...
  • 试卷分析的写法
    试卷分析的写法 试卷的分析是一件十分讲究科学性的事情.中学由于有一个中考的问题,所以中学的分析一直以来都遵循教育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的.小学却不知是什么原由,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经验型的分析法,计算平均分.得分率,举出典型例子,然后根据教师的经验判 ...
  • 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备考之资料分析 第一个阶段:整体了解. 考生可以通过从华图教育网.华图辅导材料上了解资料分析模块的题型.考查方式.出题特点.建议考生在复习的一开始做一套国考真题,测试自己的实际水平,发现存在的不足,然然后针对自身的情况制定资料分析 ...
  • 几何知识典型应用题
    几何知识典型应用题文学故事 数学故事 心理测试 心理辅导 开心园地 数奥培训 各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教育论文 教学论文 讲话材料 没有公告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 初中语文读书笔记
    初中语文读书笔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本让人读后觉得荡气回肠的书,这是一首英雄的颂歌.本书所描写的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的一个传奇人物--保尔·柯察金.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保尔·柯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