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工业化关系的思考与研究 - 范文中心

农业与工业化关系的思考与研究

09/19

农业经济问题 2002年第12期

农业与工业化关系的思考与研究

张 超 超

工业化被认为是比农业文明更高级的一个

文明进程,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也被认为

是现代化的必由阶段。这个进程和阶段的确是

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历史,也是为成功的现代化

模式一再证明了的事实。然而,如果说由农业向工业化的转变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特殊状态,那么这种状态或由这种调整和变化带来的种种新文化和新文明的合理性到底在哪里?或者说,这种调整和变化的维度在哪些方面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制约呢?

一、终极目的的差别

不管怎样看待农业和工业化的关系,有一

个事实是清楚的,即工业化进程是近几百年的

事情,而农业的历史则长得多,有数千年乃至上

万年。但是,至少有两个情况使我们很难为农

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作一个时间上的段落

划分。一个情况是各国工业化的开端和具体状

况不同,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在为实现工

业化努力;另一个情况是已经工业化了的国家

仍然有农业生产。这样,可持续发展就不仅仅

是为了纠正和改善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同样也

包括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调整自己的问

题。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社会变化的元存在

性质,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本身对

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要求。但是人们现在的理

解正相反,即是用各种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

办法去补救这个转变中的种种弊端,有意无意

丢掉了这个转变在终极目的上的价值取向。

事实上,所谓终极目的并不是许多具体目

的的总目的,更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在每

个具体的活动中,终极目的并不一定被自觉意

识到,但却会以各种方式体现出来。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终极目的本身是一种制约影响着具

体行为的结果。所以,终极目的总是以价值取

向的方式对实际行为产生作用。价值取向无所

不在,是因为人最直接的行为动因是获得利益。这一点可以看作经济学的存在动因和目的追求。利益的获得受两个因素制约。其一是手段,包括能力、条件、方式等等;另一个是目的,主要包括当前或直接利益与长远或综合利益的关系。之所以说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本身具有元存在性质,或者说这种转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具体维度,就在于手段和目的的一致性本身具有丰富多样的含义和形态。因此把工业化对农业的取代看成必然的文明进步是对价值取向的简单化理解,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农业社会对利益的获得受手段的限制较多,这种限制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但是,在手段上的较多限制并不等于目的的达到一定较少。相反,农业社会很可能由于其生活方式比较容易达到手段和目的一致,更能够较多地达到目的,或者说比工业社会更多体现出终极目的的价值取向。比如,越是在都市以及充分工业化的环境中,人们越追求和向往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所谓的 怀乡 情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个终极目的当然是人和自然的谐调适应,类似中国古代贤哲所说的 天人合一 。不过这

个终极目的在具体的生活方式中并不一定是被

自觉意识到或被明确追求的。正因为如此,农业

社会由于手段局限而对终极目的意义上的价值和要求,但是简单的增长却可能更直接贴近人与自然谐调适应这个终极目的,这可以从制约生活方式的一些主要因素看出来。

取向的体现才显得更加自然、更加直接,同时也从生产方式来讲,农业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更加容易本能地抵制或反对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的谋得方式是围绕土地进行和变化的,这种生产事实上,无论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人们在从

事生产活动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都不大可能

去考虑什么终极目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两种社会

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来说,这两种社会的终极目

的是不一样的,甚至对于有没有、以及要不要终

极目的都是有不同理解的。方式之所以造成了与终极目的相贴近的生活方式,在于农业社会中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而且同时还是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换句话说,形成一定生产方式的土地本身就要求、规定和体现着人与自然的谐调适应;而在工业社会,土地的这一特性和功能彻底改变了,它几乎是在与人相

一般说来,生活方式可以看成是生活主体、分离的意义上被作为生产资料来使用的。这样,生活活动的手段和生活活动的对象之间相互作可持续发展在追求人与自然谐调适应这个终极用的方式,而无论是主体、手段和对象这三个主

要因素,还是它们的互动关系,农业社会都比工

业社会简单得多。所谓生活主体,是指处于一定

社会关系网络中从事着一定生活活动的人,而农

业社会的社会关系网络远不如工业社会的社会

关系网络复杂。从数量上讲,农业社会的生活主

体是农民,但是他们同社会关系网络中其他身份

的人在生活方式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里的

根本原因,就在于生活主体、生活手段和生活对

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比较简单。比如,地主和农民

被看成不同的阶级,然而这种不同其实只是穷富

差别。除了没有土地的佃农,一般农民在生产资

料的占有方面和地主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土

地,只不过地主占有的土地多一点。如果说皇帝

是最大的地主,那么从皇帝直到一般的农民,他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人为的、被创的、甚至是与人相疏离的。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的决定作用并不是直接的,它需要一些中间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劳动方式和物质财富。正是劳动方式,显示了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谐调适应。农业经济是顺应自然的经济,甚至就是自然本身的运行形态。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因此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以自然再生产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既是人类劳动生产农产品的过程,同时又是动植物生长发育和繁衍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由于这个特点,农业必然要受到自然过程、自然环境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在那种情况下,谈论天人关系形成自然崇拜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技术或说科学技术改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单一和一致的经济结构。变了一切,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是直正因为如此,富人和穷人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一样接共生的,其亲密程度几乎是 浑然一体 ,而使的,所以穷人想致富,也就是买房子置地,而不是人逐渐脱离这种共生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追求从根本上变革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依靠科学技术,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和改造着

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科学技术、风俗习惯、自然并且把生产的手段当作了目的。

文化传统、民族信仰等等各种因素制约着一定的

生活方式,这种制约在农业社会有一个突出的特

点,就是只要求达到能够维持同样生活方式的经

济增长,用不着也想不到什么发展问题。在这种

情况下,当然不可能产生什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智力上,农业社会的人并不比工业社会的人差,农业生产同样用各种技术手段改造着自然,但是,之所以工业革命造成了人与自然的脱离,主要在于工业革命本身把以财富极大增长的发展作为直接目的。这种情况,到发达资本主义

阶段仍在继续,而且发展与终极目的之间的矛盾

更加严重。在农业社会,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培

育良种等等技术手段表明了人对自然的利用和

改造,但是这些做法的直接或主要目的是维持人

口增长的物质需要,和工业化对最大利润的追求

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在农业社会,科技进步次,这种转变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转变,并因此而出现了工业化问题。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说,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人有着不同的终极目的。第三,这种终极目的的差别并不是人的自觉追求,而是由不同的生产形态所制约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真实状况,这种状况更多体现缺少利益驱动力。在此意义上讲,传统农业的生为不同的生活方式。第四,农业社会中人的终极产形态和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互为因果的。目的比较直接地体现为生产形态和生活方式本由农业向工业化过渡有一个土地与劳动相分离

的阶段,也就是土地本身成了资本。工业化完成

了这种分离,因此现代农业技术从本质上讲是工

业社会的生产手段,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业

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本身

已远离了生存价值的终极目的,而直接适应这种

终极目的的农业生产形态和生活方式更是不复

存在。在工业社会,农业真的只是分类学意义上

的一种产业。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出,所谓的农业

向工业化转变还体现出如下几点:首先,从农业

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通常就叫做工业化,再从

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角度来讲,工业化

就成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内容。其身,而在工业社会,终极目的从生产形态和生活方式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被自觉认识的、但又外在于人的价值观。第五,上述几点已经足以表明,不同的生产形态和生活方式与对终极目的的不同理解和安置是互为因果的,这种互为因果所体现的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维度。第六,终极目的在工业社会中的分离或失落,是迫使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人可以认识不到终极目的,但决不能忍受认识到却达不到终极目的这样的困境。第七,终极目的本身是超越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它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的不同境况恰好体现了人的发展观念的悖论。

二、社会形态的转换

从终极目的的超越性来讲,某些价值观是

永恒的,比如公正、平等、正义、安全等等。当工

业社会替代了农业社会时,价值观的这些内容

并没有随着农业社会失去,相反,它们比在农业

社会时更加显突出来,也就是说成为被自觉认

识到却难以真实达到的东西。这种情况所体现

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又一真实维度,即社会

形态的转换。

一般说来,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的一个概念,用来表示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

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具

体的、历史的和复杂的,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

都有一种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正是根据这

一点,人类社会被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如果社会形态的根本基础是生产力,那么工业社会的出现当然是因为有了比农业社会先进得多的生产力。但是,既然同样是工业社会却产生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就表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统一其实是一种人为的选择。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的改革更加清楚地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并不是社会形态划分的唯一根据。比如,现在已经很难说哪一个国家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了,更为真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国家的社会制度都是混合型的,既有资本主义成份,也有社会主义成份,当然还有、或者正在生

成着其他一些新的社会制度成份。如此说来,工

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替代,实际上为农业社会以和效率的新设备,只不过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取。其次是城市化,也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后各种社会形态的生成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归仅消耗自然资源,而且激发了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根到底是由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来保证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第三是从生产到生活,具体地讲,工业社会的生产力使社会在处理人与人与自然产生了间接性和隔离性,最终连旅游都自然的关系时有了比农业社会大得多的自由度。不自然了。第四是生产的目的完全成了追求利然而正因为如此,人与自然分离得更加厉害,所润。这些方面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人们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并不能保证公正、并没有自觉认识到这一点。主要原因有两个。平等、正义、自由、安全这些价值观的实现,人们

不得不去寻找某种能够超越不同社会制度制约

的、更加根本性的社会形态。现在当然还不能说

已经找到了这种社会形态,但至少从普遍价值观

的意义上承认了这种寻找的共识,即所谓的可持

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也许算不上一种社会形态,但是

它的确一方面需要社会制度的保证,另一方面又

会影响新的社会制度的生成,而这种互动关系恰

恰是工业化本身的特征和结果。就人与自然的

关系来讲,自工业化开始,就注定了人们必然要

在超越不同社会制度的意义上寻找某种社会形

态,以保证由工业化本身丢失了的价值观能够再

度找回来。其实,公正、平等、正义、自由、安全等

等价值观本来就是工业化的产物,作为指导经济

发展和政治制度的理念,这些价值观在农业社会一个是物质财富满足了人性中对物质贪婪的欲望和对舒适追求的一面。另一个是这种生产力带来的物质财富分配极为不均,贫富差距拉大。于是,公平、正义等价值观显得突出起来,人们才试图用各种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问题不仅没解决,制度本身的冲突反而比农业社会要激烈得多,价值观越来越与人的生产、生活、行为分离开来。直到提出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才显出它对社会形态转换的制约作用。在农业社会,社会形态基本上就是所谓的封建社会,尽管各国的封建社会在制度上并不一样,但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却使封建社会成为唯一的社会形态选择。工业化以后,社会形态的选择可能就多了起来,至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现在尚没有确定说法的其他混合制度,都是工业化的产物。可持续发展看起来是针对工业化的弊尚不存在,至少是没有形成明确的、现实的体系。端提出的,实际上却复杂得多。因为可持续发展但是,工业化在提出这些价值观的同时,就把它如果可能,最基本的物质手段仍然是工业化提供们作为某种外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东西可望

而不可及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来看:首先是生产

工具。大型机械、流水线以及其它的以追求速度的,问题只在于,如果做到了可持续发展,由工业化而生成的社会制度都要随着发生变化,所以说会有某种超出迄今为止现有社会制度制约之上的社会形态。

三、为创新而创新

无论是人类生存和终极目的的直接性,还

是从封建制度作为唯一的社会形态选择来讲,

农业社会在各方面都缺乏创新的动力和需求。

这并不是说漫长的农业社会或者封建制度是毫

无变化的一片静止,而是说,这一时期的任何变

化或创新都是有明确目的的,否则就不必要。工业社会则不然,对最大利润的追求以及对科学的遵从,使创新成为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的必需,作为手段的最终创新失去了目的,或者说本身成了目的。这种情况当然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互动的一个真实维度。因为,无论从适者生存还是趋利避害来讲自然的演化运行都是非目的

性的,目的是因为人的自由意志才出现的。所

以,自然并不创新,人的每一个创新都是对自然

秩序的打乱,如果创新成了人类活动的第一需要

和正常状态,那么自然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会允

许这种情况发展到什么程度呢?

工业化之所以会有创新,最直接的动力当然

是用更好的技术来扩大生产,追求利润。但是,

真正使创新本身成为目的的原因,在于竞争。工

业化赖以成立的市场经济有其独立起作用的机

制,那就是竞争。处于市场经济中的各经济实体

在这种竞争机制中找不到一个停顿的间隙,即使

某个企业主不想再赚钱或少赚钱了,只要他想在

这里停下来,他就会全面垮台。要赢得竞争,只

有创新。这一点在全球化趋势下越来越明显,企

业要想取胜,就要增加对所谓科研开发的投入,

也就是不断创新,把创新本身也弄成一种竞争,

而不管这种创新是否能马上带来利润,或者说能

否经由技术转换为更大的生产力。实际上,在利

润驱动之外,科学已经使人习惯于相信,创新早

晚总是会有用的和有利可图的。两个问题而不得不出现的,尽管现在还没有定型。其实,民主政体历来被认为是保证和适应市场经济的,但民主政体无论能否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它总是不得不把价值观让政治去管,从而至少在政治和经济的分离意义上显出了它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于是就有了不断的改革,不断的体制创新。这种创新当然都是有目的的,但同样也是竞争的迫不得已,或者说是一种竞争手段。然而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制度创新,竞争都使它们拼命去争取对资源配置的优势,正是在这里,创新的规模和程度都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互动的一个具体维度。创新本身是一种手段,但是它同时又是工业化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工业化的规模和程度越接近全球化,创新就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以至于根本不去想一想为什么创新、是否需要创新、以及创新的内容是什么。总之,由农业向工业化的转变,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社会发展趋势。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所有的转变都要遵循一条路子、一种模式。如

创新当然也体现在制度方面。资本主义是果可以不是,自己创新的特色又在哪里?中国所创新,社会主义也是创新,混合体制更是创新。谓的农业大国是一个不确实的概念,因为无论从现实的问题有两个。资本主义主张市场经济,但

这个机制保证的只是个人或私有利益,市场经济

本身无法带来公共利益,也就是说各种公认的价

值观无法得到实现。社会主义本来不讲市场经

济,为的就是能保证公共利益的落实,但是不搞

市场经济又难以具有竞争力,所以社会主义改革

就采取了市场经济,但同时又想用社会主义政治

体制来保证公共利益。混合型体制就是由于这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人民政府 日照 272600) 责任编辑 国 锋农业生产率还是从农业资源占有率上来讲,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小国。中国的 大 仅仅在于农业人口数量的绝对值和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而这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大问题。由上可知,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由于缺乏自身的生长点,首先要解决的,其实是农业问题。农业问题解决好了,工业化问题才 有路可退 ,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的追求。


相关内容

  • [20XX年中农大]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方向:财政金融 对市场经济下财政的认识 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存在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国债规模与财政风险防范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统计工作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对优 ...
  •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李树生 一.论文主题意义 选择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发展问题作为论文主题,是作者几年来的认真思考.之所以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市场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主流选择.我国作为世 ...
  • 服务创新与盈利成长
    请选择星星评价 作者:舒伯阳著 出版日期:2006 页数:284 内容提要 本书以Heskee服务利润链及关键财务绩效指标(KPL)为分析工具,对现有的服务创新维护进行整合,提出了"服务企业应根据顾客价值等式以服务利润为主线来构建 ...
  •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
    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包括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 2.了解区域划分的指标,相应的区域名称 3.识记区域范围的特点 4.了解区域差异的概念 5.了解研究区 ...
  • 起步时的艰难探索
    作者:张启华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年05期 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20多年里,我们党经历的巨大成功与巨大挫折错综交织的情况,常使今天的青年人难以理解,也令研究者在许多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其实,这种 ...
  • 福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第5期2015年10月 :1/.cnki.twnt.2015.05.010doi0.16006j 台湾农业探索 TaiwanAriculturalResearch g No.5 October2015 福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
  • 河北农村金融改革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
    财政金融 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河北农村金融改革与 % 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 汤志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战略,要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需要金融的强劲支持.但是,目前全国农村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主要是 ...
  • 地理第二册印度
    地理第二册印度·教案示例 作者:中国教师 文章来源:中教育 点击数: 3772 更新时间: 2004-11-23 19:11:47 第二节 印 度 [教学目的] 一.知道印度工农业生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了解地形.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工 ...
  • 思修论文-三农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自提出日起就是一个热的话题,它关系国民生 活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国家进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小康社会.在这一背景下,利用2010年寒假放假,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回到了我们扶风县,进行"三农&quo ...
  • 三农问题的三个核心认识
    三农问题的三个核心认识 作者:敬翰 敬采云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1期 摘 要:在分析三农问题现状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和梳理,提出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观念,即在农村问题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