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 - 范文中心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

11/08

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包括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

2.了解区域划分的指标,相应的区域名称

3.识记区域范围的特点

4.了解区域差异的概念

5.了解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重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1)定义: 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可以度量的实体。

(2)要素: 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3)划分: 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

(4)特点: ①范围 范围有大有小、

等级 等级有高有低、

边界 边界有显有隐

②区域内要素表现一致性

③区域间要素表现差异性 差异性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联系的 相互联系

2、区域差异:两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

3、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方法和目的

(1)方法: A.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B.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C.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思考:为什么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呢?西部与中、东部地区在地理环 境、在经济发展上有何差异

呢?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自然区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A.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B.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影响水分条件

C.海拔高度:水热组合状况随海拔变化

2、划分依据: A.基础:气候和地形

B.标志:土壤和植被

3、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

要素

自然区 分界线 范围 气候 植被 土壤) (土壤) 地形 水文 外力作用 内部分异的

课堂总结:“三山” : 400mm 等降水量线 大兴安岭以东 内蒙古高原以南 横断山区以东 季风气候 森

林、森林草原 多人工植被 多平原、丘陵 外流区、 雨水补给为 主,地下水丰富 流水沉积作用 气温 (随

纬度变化) 3000 米等高线(“三山”) 内蒙古高原 河西走廊 新疆大部 温带大陆气候 荒漠→荒漠草原

→草原 多高原、盆地 多内流河、咸水 湖,降水少 风力作用显著 干湿度( 干湿度(随距海 远近变化)

青藏高原 阿尔金山 昆仑山 高寒气候 高寒荒漠、 草甸、 森林 高原、冰川 冰川广布,多河 流发源地 冰

蚀作用显著 水热组合( 水热组合(随海 拔变化) 祁连山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区域的定义、要素、划分依据及特点

2、简述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青藏高寒区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从而使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表 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东部季风区 人口密集,对环境影响明显; 多季风水田农业; 地形平坦, 开垦率高,多商品粮基地。 交

通线路四 黑土流失、盐碱化 通八达。 教育和文化水平 高 人口文化素质 高。 试 从 农 业 、交 通、

文化、 教育 等方面, 谈谈我 国 三 大 自 然区 的差异, 并简述 差 异 形 成 的原 因和未来前景。

注意: 季风区与 非 季 风 区 的分 界线: 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畜牧业灌溉农业; 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 旱地区 素; 荒漠化、盐渍化

青藏高寒区 畜牧业为主;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形崎岖

山高坡陡, 线路稀疏, 天灾不断 教育和文化落 后,文盲、半文 盲所占比例高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1、南北分界线: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 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约 34°N 左右)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一月均温 0℃等温线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3)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4)旱田与水田的分界线

(5)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6)800mm 等降水量线

(7)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南北差异 、

(1)秦淮以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干冷;河湖有结冰期;地形以大平原、高原为主;黑土、棕色土、

黄土为主。

(2)秦淮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无结冰期; 秦淮以南: 秦淮以南 地形以平原、低

山和丘陵为主;红壤、砖红壤。

(二)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

北方 耕作制度 耕地类型 农作物 水果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 两年三熟 旱地为主 小麦、棉花、五谷杂

粮 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温 带水果

南方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水田为主 水稻、茶叶、蚕丝等 柑橘、香蕉、荔枝、柚子、菠萝、 芒果、猕

猴桃、榴莲等

2、对居民建筑的影响 、

北方:多平顶屋(降水较少;节省建筑材料;晾晒农作物等) 南方:屋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排泄)

3、对交通的影响 、 南方河网密集,内河航运发达。但均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 北方:以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南方:以米食为主,说

话婉转,方言复杂

5、对工业的影响 、 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以轻工业为主

课堂总结: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讲授新课: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范围 、 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

东部:12 个:辽、冀、京、津、鲁、苏、沪、浙、 16% 闽、粤、桂、琼

中部:9 个: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 27% 鄂、湘

西部:10 个:\西北五省:陕甘宁青新 西南五省:川渝滇黔藏 57%

思考: 思考:中国的沿海省份都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级行政区都在沿海地区?

3、区域位置差异的原因 ---气候 地形

东部地带 绝大部分地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 于农作物的生长 地势低平,有利于开发利用

地 理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 性和便利的海运,区 区位 位优势明显,社 会 近代工业起步早、

工业基 础好,思想开放、竞争意 经济 识强,产业结构较为合 理,改革开放早等

中部地带 距海较远, 不利 于开放, 区位条 件较差。

西部地带 多属干旱区和高寒区, 不利于农业发展 多数地区海拔较高、 地 形崎岖,难以开发 距海远,

比较封闭,区 位条件很差。工业基础较薄弱,思想观念保守,竞 争意识不强,第一产业比重大,文化 教

育落后,改革开放晚,交通不便, 引进外资少等

这里三个经济地带 的划分未包括港、 澳、台地区。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

(1) 东部与西部相比,具有深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基础

(2) 改革开放:东部 1978 年;西北内陆地区 1992 年 )

5、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 、

四川盆 地 气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常年湿 润 温带大陆性 气候 地形地势 周围高山、高原环绕,东部

为 平行山岭和谷地, 西北部为成 都平原,中间分布丘陵。地势 西北高,东南低 灌溉 人 工 河渠 农

作物 水稻 蚕丝等

西部大开发主要是 针对哪些省份? 针对哪些省份 西北五省 +内蒙古 西南五省 +广西

吐鲁番 盆地

周围山岭环绕,海拔差别大, 坎 儿 中部有东西向的山地。 井

长绒棉 葡萄等

课堂总结:

课堂测验:

1 划分区域的依据

2 中国三大自然区名称 及其自然差异 填表

3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填表

4 东部季风区南北方的分界线 及其地理意义

5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名称 及其划分依据

6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课堂作业:填充图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1、 认识人类不同发展历史阶段、不同类型的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

的影响 2、 学会动态的认识人地关系

3、 培养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不同阶段陆地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 入 新 课 :区域地理环境是指一定地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可分为陆地地理环境

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

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采集和狩猎阶段(史前文明阶段)

1、人类崇拜自然、极大的依赖自然;

2、“无神论”“环境决定论”;

3、环境对人类活动起决定作用。

(二)农业社会阶段(农业文明)

1、人类利用、改造自然;

2、生活来源:栽培作物、驯养家畜等;

3、农业活动的自然基础: 平地、肥土、灌溉、降水、光、热等自然条件;

4、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1)古代中国(黄河流域) ; (2)古印度(印度河流域) ; (3)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4)古埃及(尼罗河下游)

(三)工业社会阶段(工业文明)

1、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1)能源资源:煤、石油、水力等

(2)金属资源:铁矿、铜矿、铅锌矿、稀土矿等

(3)交通状况:道路、机场、港口等2、自然条件影响工业布局 矿产资源的

数量、质量以及组合状况影响工业布局 如东营市的工业发展——胜利油田(No.2)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

业带——地理位置、海运

阅读课本探索: 思考欧洲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墙壁厚度变化的 原因是什么? 人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

而生存。 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 无时无刻不对人类自身发展进程 产生

着影响,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四)后工业化阶段

1.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2.新技术产业要求: 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污染小

3.新技术产业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指向型为主

4.各国的“硅谷”

二、海洋和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阶段性

航海技术落后阶段:海洋不被重视

航海技术进步以后:①沿海经济超过陆地 ②资源开发领域拓宽

2、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阶段性

工业化前:经济落后

工业化后:①利用港口优势经济发达 ②利用旅游资源潜力巨大 ③岛屿归属权引起重视

课堂总结:了解课本上关于领海和 专属经济区的划分

课堂测验:1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 及其特征

2 山东东营市兴起的因素

3 日本太平洋工业区的布局类型 及原因

4 世界古文明发源地的自然条件

课堂作业: 填充图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理解人类利用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 产

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3、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1)正面影响: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矿产开发形成许多产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负面影响:工业废渣占用大量农田;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不合理开矿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等

(3)措施: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率; 大力治理矿山环境,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案例:山西煤炭资源开采和能源的发展。

意义: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目的: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2)世界著名调水工程: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参考一号 P29) 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工程(书 P25) 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工程(必修二)

(3)有利影响:缺水区缓解旱情,促进水 气交换,利于水循环,补 偿调节河湖水量,缓解生态缺水。利于水土保持和防 止地面沉降。

案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P25)

3、生物资源的利用

(1)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利用形式。

(2)正面影响: A.人类培育和改良农产品,使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

B.人类广泛使用农业科技,使徒弟的生产能力大幅增加

(2)负面影响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利用,既破坏环境,又影响人类健康。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 配,对两地会否产生 不 利 的 影 响 ? ( P26 “阅读” )

不合理利用生物资 源,将会导致物种灭 绝, 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类有目的的植树造 林, 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 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工业。一般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第三产业:——即广义的服务业。是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产业部门。如商业、金融、保

险、运输、公务、教育和公益事业等。

2、 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一般来讲,从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比重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3、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规律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继续提高后,劳动力便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会遵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

4、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的产业升级,使低级落后的产业向欠发达区域迁徙,形成产业转移。

5、产业移出地:低级产业迁出带来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产业升级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

产业移入地:低级产业迁入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且经济获得发展

课堂小结:

课堂测验:1 评价山西省开采矿产资源的利和弊

2 分别评价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

3 劳动力在产业转移中的分配规律

4 分别评价产业转移对移入区和移出区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堂作业:填充图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1课时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景观图片及水土流失视频,描述水土流失的现象;

2. 通过实验及相关资料,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3. 通过图文资料,说出水土流失的危害;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归纳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可持续发展包涵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不当。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广布、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水土流失概念: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

土地资源生产力遭受到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流失土壤受到侵蚀。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情况。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相对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地区;

绝对位置:大部分位于350N——400N,1000E——1150E。

看课本图2-1-2,完成学案(第一题的第1题),明确黄土高原地区的范围及地势特点。

讲述:黄土高原东至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至长城、南至秦岭。主要包括了青、甘、宁、陕、晋、内蒙古、豫等七个省区。从地形图中可看出,黄土高原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可说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知道了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哪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应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下面就请同学们看课本,完成学案(第一题的第2小题),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自然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一)自然原因

讲述:总结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低;这样的土壤易流失、崩解。

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7、8、9月,夏季多暴雨;这样的天气降水强度大,冲

涮作用明显,会加重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地貌特点是千沟万壑,地形起伏大,地表坡度大。这样的地形使得坡面物质不稳定,多地震;这样的地貌特点是由构造运动、流水侵蚀形成的。

黄土高原的地貌中,有三种典型地貌,塬:平坦而宽广的黄土堆积地貌;墚:长条形堆积地貌;峁:块状的堆积地貌。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少,使土地失去了植物屏障,水土流失严重 。

(投影)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主要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

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森林向草原过渡、

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

沿海向内陆的过渡。

过渡:以上是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投影课本图2-1-6、2-1-7、2-1-8)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行为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外,与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也有很大的关系。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原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90.4%。所以从这里可看出,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为原因。

(二)人为原因

讲述:请同学们看课本,完成学案(第一题的第3小题)

讲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有:过度开垦、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樵采造成植被的破坏;开矿、无计划的工程建设则改变了地表状态。这些行为都会加剧水土流失。

人类为何这样做?根本原因是什么?

讲述:人类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贫困问题,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

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就学完了,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完成学案(第一题的第4小题)试着归纳一下水土流失的原因。

讲述: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在这两大因素中,人为原因是起主导作用的。我国除了黄土高原外,还有哪些地区也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呢?举例说明?(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石质山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区等)请同学们下去分析一下我们南方红壤丘陵区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第2课时

复习: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是人为原因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水土流失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板书设计:

人为原因:

自己阅读: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解释图

二、危害:

危害是全面的:山区、平原;干旱区、多雨区;农业生产、其它生产。

1、对山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於积

侵蚀:坡耕地:三跑田;多雨区:土壤易酸化;干旱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淤积:沙砾沉积严重破坏土地墒情(土壤湿度)

泥石流:危害当地生产活动

2、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灾害频繁——(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和降水减少且分布不均,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3、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黄河地上河成因:中流水土流失严重,下游进入平原淤积

地上河危害:威胁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水土流失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的问题————

三、治理:针对原因的治理

既有自然,也有人为的原因:但自然原因很难改变或无法改变,因此,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住人类破坏的那一部分。

措施:

1、生物措施:种草种树——作用(功能)?

2、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作用?

不可能对整个黄土高原同时进行治理,而只可能从某些区域入手。 3、小流域综合治理

(1)什么是小流域?相当于坳沟(干沟,过去人们对黄土JIAN的通称,河沟:相当于河谷)和河沟的沟道流域。

(2)为什么从小流域入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过程,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 (3)小流域治理有哪些优势?便于合理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用地以有统一管理,可以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推动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小流域治理时注意哪些问题?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课堂检测:1、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的整治措施

课堂作业:填充图

第二节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第1课时

课标要求: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根据资料,从流域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条件。 利用资料,从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人文地理条件以及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

根据材料,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优势条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重点:河流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 教学难点:河流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 教学过程:

读图回答田纳西河所在国家地理方位、与干流的关系、流域涉及的行政区域。 一、流域

几个基本概念

(1)干流、支流(一、二级支流)、分水岭、流域

(2)流域的特性: ①特殊性:每个流域的特征各不相同,有的流域适宜人类生存,先形成了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②整体性: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构成一

个整体。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殊性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堪称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区域位置:美国东南部,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俄亥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

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2)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利: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弊:使得陆路交通不便

但河流航运对沟通上、下游地区之间的联系,作用十分突出。

(3)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插入讲解教材上的思考第二题。

点拨:第一问从灌溉不足、资源浪费、农业减产等方面思考;

第二问从修建水库等方式进行调整季节分配等方面考虑。

(4)水系 :

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

部分地区(图3.15)。

缺点: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思考:田纳西河水量的变化对航运会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改善田纳西河的

航运条件?

点拨:第一问:在径流量小的季节影响航运的顺利进行。

第二问从修建水库和大坝等方面进行调整河流的径流量。

(5)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三、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农业较为发达,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 1、18世纪下半叶 2)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整个流域环境较好。

)原因:人口较少,对自然索取少

2、19世纪后期 1)土地退化——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老棉花带 所产生的问 2)植被破坏——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伐木炼铜

题及原因 3)环境污染——炼铜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板书设计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流域 1.几个基本概念

(1)干流、支流(一、二级支流)、分水岭、流域 (2)流域的特性

②整体性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概况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1)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2)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3)水系 : 缺点:

(4)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第2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一节课所讲的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的问题及原因,导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四、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的开发的核心——河流的利用与治理,即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2.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 1)由来

2)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资源条件

TVA 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

理(图3.18)。

3)1933年以后,TVA在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在防洪、航运、发

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核心:以梯级开发为核心

思考:梯级开发为什么会成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的核心? 点拨:梯级开发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 4.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水坝的作用 (1)防洪

在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防洪标准

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2)航运

水坝修建后,河流水位保持平稳,诺克斯维尔以下均可通航。目前,田纳西河经俄亥俄河和密西

西比河,与五大湖相通,通过水运可达美国22个州。每年田纳西河水运的通航效益比陆路节省约4亿美元(图3.21)。

(3)发电

建成了30座水电站,同时大规模发展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

地。廉价而可靠的电力供应,促进了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4)提高水质

提高水质而采取的措施:如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5)旅游

建立了一大批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宿营地和俱乐部,以及规模宏大的教育中心。目

前,该流域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旅游业收入成为流域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6)土地利用

①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 ③采取措施稳固河、湖岸线,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④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7)总的效益:通过综合开发与整治,田纳西河流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四、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的开发的核心: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2.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核心:梯级开发

3.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水坝的作用

(1)防洪 :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

(2)航运

(3)发电 :水电、火电、核电

(4)提高水质

(5)旅游——带动游船制造业和经营业发展 (6)土地利用

课堂检测:

1、田纳西河的地理概况 2、 流域的开发核心 3、 河流的综合治理

课后作业:填充图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描述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通过读图分析,从土地、气候、水等方面说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2.通过资料,从人口、工业、科技等方面分析说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3.依据生产条件,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部门与分布并在图上标注,归纳布局特点。

4.阅读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讨论说出解决方法及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重点难点: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及布局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分析,掌握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 2)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该区域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

3)通过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归纳出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读图能力,从而学会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通过讨论比较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逐步树立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1、重点:

1)分析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 2)理解该区域的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

3)掌握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难点:

掌握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课堂检测:

鲁尔区兴起的有利区位条件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教学目的: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讨论并提出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

1、三个指标分别代表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

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农业比重已减少,但人口离标准还很远。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 城市化概念(教材) 2、什么是工业化? 问题:什么是工业化?

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

城市化:农业人口(第一产业)——城市人口(二三产业) 二者从其内涵上必有其相近的一方面。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3、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 与城市化新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长——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经过工业化,随后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这是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菜的一般规律。

(2)、不同点:起步、城市化水平,经历时间、发展历程。

——工业化,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必经的历史过程,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化同样也是任何国家或地区不可逾越的过程,但各国各地区区域条件(特征)差异,导致这一过程中也有差异性。

本节对应论题: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分析方法:区域特征——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江苏省区域特征:

(1)位置:长江下游,黄海之滨。

(2)区域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3)历史上的辉煌:19世纪初。苏州、扬州和江宁。

学生活动:在图上找出以下城市: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徐州, 分布特片:分布于江苏省北部。 2、存在问题: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40%;工业化:50%)

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这一现象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之一:第一产业人口过多,导致人均工业产值增长慢。 之二: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原因:城市和工业发展迅速,因此对环境,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结果:严重的水污染。包括淮河、长江、太湖等。

图2-5-4:太湖NP变化(总体上升):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染和农业用水。

(3)乡镇企业发展分析所面临的问题:

江苏的发展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体现在:

A、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分散)

B、不易于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中心(由于分散) C、环境问题突出。 (4)几个深层次的问题: 城市规模相对缩小, 城市优势不突出, 缺少特大型城市 3、思路:自己看, (解释城乡一体化) 4、具体措施: (1)行政区划调整。

A、撤并了600多个乡镇B、原220个省重点中心镇调减为120个。

(2)“组团式”发展城市群,建设三个“城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图2-5-6) 南京、镇江并入苏南,提高苏南发展水平。 阅读材料:了解“苏南”模式特点。

(3)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阅读材料,自己读)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也促进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进城农民面临问题:就业与社会保障。 解决:

A、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打消农民顾虑。

B、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以得到增值等方向做了大量工作。总结: 工业化

关系——江苏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与解决措施(特征、问题、思路与措施) 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和发展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特点


相关内容

  • "地域联系"教学设计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三节"地域联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者:雷有金/青海省西宁市回族中学 [教材分析] 在学习工业和农业这两种基本生产活动之后,教 ...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研究探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重庆市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安星美 一.课程标准 关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地理1中第三个标准提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即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 九年级历史上册 4.1 近代社会的曙光教案 中图版
    第1课 近代社会的曙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进而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情感态度与 ...
  •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 ...
  • 高中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从容说课 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 ...
  • 高一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地理组 一.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过两年的地理知识,但由于地理科目不参加中考等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遍较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高一学生会感觉地理难 ...
  •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精讲-知识结构详解
    地理必修1高考复习之知识结构详解 第一部分:如何复习好必修1(自然地理) 一.抓住主干,夯实双基──基础 由于自然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和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 ...
  • 对高中地理解读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 ...
  • 高中地理教学中和谐思想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地理教学中和谐思想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作者:史学光 沈非等 来源:<地理教育>2014年第11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