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发展和衍变 - 范文中心

试论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发展和衍变

03/13

・史学史研究 1999年第1期・

试论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发展和衍变

晁福林

  宗法制的起源、发展和衍变, 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上古时代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面貌。一般人的印象中, 宗法制从春秋时代开始, 就已经和礼乐制度文化等一样趋于崩溃瓦解, 到了战国时期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实, 宗法制在战国时期是承西周春秋时期的发展而又经历着自身衍变的过程, 它适应社会结构在列国变法运动以后的巨大变化而进行自身的调整, 从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出现了新的面貌。多, 有些史料(如三礼) , 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论析, 不妥之处, 敬请专家指正, 新贵族的宗族组织在社会。首先, 传统的宗法影响依然存在, 直到

(战国策・“周, 天下之宗室也”《秦策》一) 的说法, 说明尽管周王朝已经成了

, 但依然是人们印象中的“天下之宗室”。古代的王仍然被视为“天下之宗

(荀子・) 。其次,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室”《正论》“聚散民, 立社稷主, 置(韩非子・) , 被视为国家存在标志, 在建立国家的时候“宗庙”《初见秦》, 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

(墨子・庙, ……必择国之父兄慈孝贞良者以为祝宗”《明鬼》下) 。各诸侯国依然设有“宗祝”,

(荀子・) , 所谓宗祀, 即宗祝之官。其职守正如“出户而巫觋有事, 出门而宗祀有事”《

正论》《国

语・楚语》下篇所谓“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 牺牲之物, 玉帛之类, 采服之仪, 彝器之重, 次生

(说见王先谦之度, 屏摄之位, 坛场之所, 上下之神 , 氏姓之所出, 而心帅旧典者, 为之宗”《荀

子集解》卷十二) 。再次, 除了公室宗族以外, 各国对于国家有影响的宗族也非常重视, 孟子谓

①(孟子・“为政不难, 不得罪于巨室”《离娄》上) , 所谓“巨室”类似于春秋时期的“宗卿”贵族,

他们在社会上的重大影响就是宗法势力顽强表现自己的典型说明②。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

(史记・) , 可见赏赐财体恤士卒“, 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宗卿”一词见于《左传》成公十四年。春秋中期, 卫定公聘晋的时候, 晋国欲使卫君会见逃亡到晋的卫臣孙林父, 卫

(左传》定公夫人劝卫定公会见, 其主要理由便是孙林父为“先君之宗卿之嗣”《成公十四年) 。孙氏出自卫武公, 孙

林父之父孙良父为卫卿, 即“宗卿”, 因此作为“宗卿之嗣”的孙良父之子也应当为国君所重视。吴公子季札聘鲁的

(左传》时候谓鲁国执政大臣叔孙穆子“为鲁宗卿”《襄公二十九年) , 即指叔孙穆子出自三桓而为执鲁政之卿。

②《孟子・离娄》上篇赵注谓“:巨室, 大家也, 谓贤卿大夫之家。”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尚书・梓材》谓“以厥庶民, 暨厥臣, 达大家”, 王鸣盛《尚书后案》谓“大家者, 封建诸侯, 使与大家巨室共守之, 以为社稷之镇”。春秋后期, 晋国韩氏宗族“, 韩襄为公族大夫, 韩须受命而使矣; 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 皆大家也”。可见, 周代的“巨室”、“大家”, 就是各诸侯国内部属于卿大夫阶层的强宗大族, 到了战国时期也没有太大改变。

40

物予赵奢者, 除了赵王以外, 还有赵氏的“宗室”。这类“巨室”、“宗室”多为各国有传统影响的贵族宗族。

战国时人认为无论是哪个社会阶层的人, 都必须重视本宗族的宗庙的存亡之事“为人孙,

(韩非子・) , 战国时人认为夏桀的最大罪者, 体此道以守宗庙, 宗庙不灭之谓祭礼不绝”《解老》

(荀子・) 重视宗庙, 就是对于宗族关系的肯定。过就在于“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解蔽》

《荀子・子道》篇谓“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 则宗庙不毁”, 贵族努力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宗庙不毁”。战国时人由对于宗庙的重视还发展为对于宗庙中祭品的恭敬。《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篇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御坐于鲁哀公, 哀公赐之桃与黍, 哀公曰“:请用。”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 哀公曰“:黍者, 非饭之也, 以雪桃也。”仲尼对曰“:丘知之矣。夫黍者, 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 有六, 而桃为下, 祭先王不得入庙。丘之闻也, 君子以贱雪贵, 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 之下, 是以上雪下也。丘以为妨义, 故不请以先于宗庙之盛也。

这个故事谓鲁哀公将桃与黍赏赐给孔子, 让他吃。

黍是用来擦拭桃子的, 吃桃, 惹得左右人等捂着嘴笑。所谓“雪”, 义即擦拭、洗刷, 入宗庙作为祭品, , 敬。这个故事非必为实有, 道理。战国中期, , 史载:

齐王……, 被于宗庙之祟, 沉于谄谀之臣, 开罪于君, 寡人姑反(返) 国统万人乎? ”冯谖诫孟尝君曰“:请先王之祭器,

(战国策・庙成, “:三窟已就, 君姑高枕为乐矣。”《齐策》四)

齐王劝说孟尝君的主要理由是让其顾念先王的宗庙, 而孟尝君提出的条件是在薛地建立先王宗庙, 并且请赐以祭器。凡此都说明无论是齐王, 抑或是孟尝君、冯谖, 其宗法观念都比较浓

(战国策・厚。齐闵王曾经将敢于直言的齐国公族宗室的孙室子杀掉, 造成了“宗族离心”《齐

策》六) 的后果, 以至于被燕大败。后来, 田单复齐时, 曾经以歌谣的形式动员民众, 谓“:可往

(战国策・矣! 宗庙亡矣! 云曰尚矣! 归于何党矣! ”《齐策》六) , 可见当时齐国民众一般都纳入

宗族组织之中, 所以“宗庙亡”的现实可以激发民众抗击敌人的决心。这些都表明当时宗族势力在齐国是比较强大的。

战国时期社会上的宗法观念还有相当影响。战国中期燕王哙禅让权位于燕相子之的时候, 遭到诸国反对, 诸国所持反对态度的主要理由之一便是认为此举违反了宗法的原则。《中山王方壶》铭文谓“, 燕君子哙, 不辨大宜(义) , 不忌者(诸) 侯, 而臣宗易立(位) , 以内绝邵(召) 公之业, 乏其先王之祭祀; 外之则将使上勤(觐) 于天子之庙, 而退与者(诸) 侯齿长于会同, 则上逆于天, 下不顺于人施(也) , 寡人非之”, 即表明了与燕邻近的中山国君主对于燕王哙禅让的斥责态度。这个斥责的中心是认为燕王哙的禅让断绝了君位的继统, 而新的燕王又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认, 如果这样的燕君朝见天子和与诸侯相会, 那就是“上逆于天, 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所谓“臣宗易位”, 意即燕君既是燕国臣下的君主, 而且也是其宗主。中山国之相也表示了坚决斥责的态度, 谓“为人臣而反臣其宗, 不祥莫大焉, 将与吾君并立于世, 齿长于会同, 则臣

41

(中山王方壶》不忍见施(也) ”《铭文) 。这个斥责表明自己作为中山国的相, 是完全忠于君主

的, 并且坚决反对“为人臣而反臣其宗”的做法。战国后期, 韩非子从加强君主权力的角度提出, 君主应当遵守宗法关系中本强末微的原则, 谓“公子既众, 宗室忧吟”, 认为如果庶公子人多势众, 那么嫡长子一系就会感到威胁而忧虑。韩非子提出“, 止之之道, 数披其木, 毋使枝茂, 木

(韩非子・) , 这些都是与宗法原则的贯彻相一致的。数披, 党与乃离”《扬权》

宗族在我国古代长期延续, 就先秦时代而言, 直到战国后期, 社会上的宗族依然是有很大影响的社会组织形式。河北临城县中羊泉村所发现的属于战国后期赵国的墓葬群①, 采取聚族而葬的方式, 间距稠密, 在2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 分布整齐, 排列有序, 显示了宗族的浓厚影响。1979年所发现的时代属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江西贵溪岩墓群②, 分布在水岩、仙岩、仙女岩、仙棺岩, 谷仔岩等处, 每处都有十余座墓葬。这些墓葬, 有的联洞而葬, 有的单洞而葬, 还有一墓同埋几代人的情况。有的墓室, 规模宏大, 内置十余具棺木, 应当是几代人的聚葬。《大戴礼记・礼三本》篇所说“大夫士有常宗”, 可能是战国时期社会情况的反映。

当时同族的人往往祸福同当, 相互提携保护。战国时期赵国人谓, 贱国者族(战国策・宗”《赵策》二) , “令民

(史记・) , 让同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商君列传》的情

况看, 这种宗族“连坐”“父母宗,

(战国策・族, 皆为戮没”《, , 在乐毅破

(史记, ……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

, , 田单率其宗族之人同渡难关。战国时期的许多贵族依然将・(战国策・。韩相傀的“宗族盛”《韩策》二) , 是他拥有权势的一个重要

原因。

战国时期社会上的一般民众, 除了国家控制下的什伍组织中的编户齐民以外, 还有不少以宗族为组织者, 甚至什伍组织与宗族组织并存, 民众既是什伍组织中的居民, 同时亦是宗族组织的成员。《大戴礼记・哀公问孔子》篇曾经讲到在社会民众中推行“礼”的问题, 主张“言共丧算, 备其鼎俎,

设其豕腊, 修其宗庙, 岁时以敬祭祀, 以序宗族”, 认为“宗族”实为行“礼”的基层社会组织。战国时期社会上举行婚礼的时候“父南乡面立, , 子北面而跪, 醮而命之‘:往迎尔

(荀子・) , 实将婚姻与宗族的兴盛联系一相, 成我宗事, 隆率以敬先妣之嗣, 若则有常’”《大略》

起。当时社会上的宗族之间相互关系得到加强《大戴礼记・, 保傅》篇有“党无不善, 三族辅之”的说法, 所谓“三族”, 卢注谓“父族、母族、妻族”, 可见各宗族间用婚姻关系进行联系。墨子讲到祭祀作用时谓“内者宗族, 外者乡里, 皆得如具饮食之, 虽使鬼神请(诚) 亡, 此犹可以合欢聚

(墨子・众”《明鬼》下) 。同宗族的人关系较同乡里之人, 关系更为密切, 所以有“内者宗族, 外者乡里”之说。这个说法也表明,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尽管什伍组织已经普及, 但是宗族组织却依然存在, 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甚至到了战国时期贵族家族的势力影响也还在考古资料中可

①临城县文化局《河北临城县中羊泉东周墓》:《考古》, 1990年第8期。

②江西省历史博物馆、贵溪县文化馆《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文物》, 1980年第11期。刘诗中、许智范、程应林:《贵溪崖墓所反映的武夷山地区古越族的族俗及文化特征》《文物》, 1980年第11期。

42

以看到。湖北荆门市包山战国楚墓就是一处家族墓地①。包山墓地的五座墓里面有三座为大、中型墓, 墓主的身份相当于“上大夫”和“下大夫”。这五座墓中, 以2号墓最宏大, 墓主为楚国左尹邵某。依照先秦时代左昭右穆的通例, 位于2号墓之右的4号墓的墓主年龄比左尹邵某要小20岁, 应为其子。1号墓与2号墓的墓主为夫妇,4号墓与5号墓亦然。可见包山墓地实际上是左尹邵某与其子两代人的墓地。

关于宗法制度、宗法观念在战国时期社会上的情况《孟子》, 书中曾载有滕定公去世时的一事, 相当典型地进行了说明, 今具引如下:

滕定公薨, 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 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 至于大故, 吾欲使子问于孟子, 然后行事。”然友之邹, 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 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可谓孝矣。’诸侯之礼, 吾未之学也。虽然, 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 齐疏之服, 粥之食, 自天子达于庶人, 三代共之。”然友反命, 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 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 。至于子之身而以之, 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于他日未尝学问, 好驰马试剑,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 :。’ 粥, 而深墨, 即位而哭, , 。君子之德, 风也。小人之德, 草也”, 世子曰“:然, 是诚在我。”五月居庐, , , 四方来观之, 颜色之戚, 哭泣之哀, 吊者大悦。(《)

丧礼是宗法的重要体现。滕定公的太子两次派然友去向孟子请教, 才依照宗法制下的规定将丧礼定为三年之丧。这件事情说明, 其一, 当时社会上对于这种宗法制度及观念已经不甚了了, 所以滕国的百官及滕国太子的父兄辈的人都力主不行此礼。其二, 滕国百官反对行三年之丧的理由是“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 吾先君亦莫之行”, 这一方面说明鲁国和滕国当时已不行此制, 鲁和滕一样

, 宗法已经相当薄弱。另一方面又说明滕国人还有一些宗法意识, 视鲁为滕的“宗国”, 因为滕国出自周初叔绣之后, 与鲁同出自文王, 所以称鲁为宗国。其三, 到滕国参加丧礼的来宾认为滕国太子之举相当新鲜, 面貌颜色悲哀得很, 哭得也很历害, 所以“吊者大悦”, 尽管他们参加丧礼像是在看节目表演而有些滑稽, 但总是持肯定态度, 可见对于这种宗法制下的礼制并不反对。

战国为我国上古时代社会格局一大巨变的时期。这个巨大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宗法制的变化。战国时期新的统治者和贵族并没有废弃宗法制, 而是将宗法制作为巩固自己地位的手段之一, 将宗法制纳入于尊卑秩序之列。《荀子・礼记》篇谓:

道及士大夫, 所以别尊者事尊, 卑者事卑, 宜大者巨, 宜小者小也。故有天下者事十世, 有一国者事五世, 朋乘之地者事三世, 有一国者事五世, 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 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 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 所以别积厚, 积厚者流泽广, 积薄者流泽狭也。所谓事若干世, 即为若干世的先祖建立宗庙。战国时期新兴的统治者所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

①王红星《包山楚墓墓地试析》:《文物》, 1988年第5期。

43

就是废旧宗而立新宗, 毁旧庙而新庙, 并且按照尊卑制度强调“持手食者不得立宗庙”, 将普通劳动者排斥于宗法系列之外。这样做的目的即在于巩固与和谐统治者内部关系, 正如《荀子・乐论》所谓“乐在宗庙之中, 君臣上下同听之, 则莫不和敬”, 新的君臣关系也由此而蒙上一层宗法关系的轻柔之纱。

可以肯定的是, 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的影响有逐步削弱的趋势。孟子曾谓“天子不仁, 不保

(孟子・四海; 诸侯不仁, 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 不保宗庙; 士庶人不仁, 不保四体”《离娄》上) ,

将宗庙的保有仅限于卿大夫阶层。《管子・轻重丁》篇载齐国“城阳大夫嬖宠被  , 鹅鹜含余秫, 齐钟鼓之声, 吹笙 , 同姓不入, 伯叔父母远近兄弟皆寒而不得衣, 饥而不得食”, 不仅城阳大夫如此, 齐国“大夫多并其财而不出, 腐朽五谷而不散”, 城阳大夫只不过是其典型而已。这与《晏子春秋》所载春秋后期晏婴庇护其宗族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管子・问》篇载“:问乡之贫人何族之别也? 问宗子之收昆弟者, 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 今入者几何人? 子弟以孝闻于乡里者几何人, 身何事? 余子父母存不养, 而出离者几何人? ”从这些问题里面可以看到当时社会上贫富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宗族内部的贫困者尚需“宗子”的帮助。在宗族内部, 既有贵族显贵, 又有贫穷者《礼记・, 文王世子》谓“五庙之孙,

祖庙未毁, 虽为庶人, 冠取妻必告”, 从这里可以看出, 宗族内部的有些成员, , 但已经沦

为庶人。顾炎武谓“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 卷十三) ,

此说虽然有些过分, ,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 谨撰此文衷心祝贺。

稿 约

一、本刊欢迎有关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等方面发展史研究的稿件。

二、文稿长短不拘,6000字以内的文章尤所欢迎。“史林偶拾”请写简短些, 集中写一个问题。本刊对来稿有时须作必要的修改, 如不愿修改, 请说明。作者文章文责自负, 不代表本刊对问题的看法。

三、来稿请用16开小稿纸, 注释请用脚注, 即注于每页之下, 文稿最后要写明作者的职称、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和邮政编码; 北京市作者请将联系电话号码附上。文稿字迹不清, 或注释不合要求。本刊请人誊写、处理, 费用由作者稿酬中扣除。

四、来稿请附200至300字的摘要。引文一定要核对原文, 做到准确无误。

五、稿件发表后, 即寄付稿酬。请作者自留底稿, 未被采用的文稿, 不再退还。作者寄来的稿件如半年未被采用, 也未接到本刊编辑部的函件, 可自行处理文稿。1997年起本刊已录入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光盘版, 如作者不愿录入光盘版, 请说明。

六、来稿请寄本刊编辑部, 请不要寄私人转交, 以免遗失、延误。

44


相关内容

  • 人格分裂的悲剧--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
    2009年第5期 No.5,2009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9年5月 May.,2009 人格分裂的悲剧 --论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形象 口张晓云 内容提要 曹七巧是张爱玲塑造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
  • 先秦君子风范20**年.6月22日期末考试答案
    先秦君子风范返回赵敏俐课程评价<先秦君子风范>期末考试(20)姓名:maker 班级:默认班级 成绩: 100.0 分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先秦时期的著作:()1.0 分A.<诗 ...
  • 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
    目 录 中文摘要 „„„„„„„„„„„„„„„„„„„„„„„„„„ 1 英文摘要„„„„„„„„„„„„„„„„„„„„„„„„„„„1 绪 论„„„„„„„„„„„„„„„„„„„„„„„„„„„„2 (一)选题意义„„„„„„„„„ ...
  • 20XX年司法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笔记(一)
    前言 对象 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法律观点,理论,学说的内容.作用.特点及产生.发展.演变.相互斗争.吸收.九流十家.任何一种法律制度的产生必以一定的法律思想为指导,并只体现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中国法制史,政治思想史,哲学史 方法 1.联系各个时 ...
  • 当代中国私营资本的产权制度特征
    内容摘要:可以说,中国目前的私营资本,具备了私有的基本性质,但还不是纯粹的私有:具备了资本的基本属性,但还不是完全的资本.中国私营资本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其他许多问题,在管理上和成长中遇到的许多局限,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种产权制度特征相联系. ...
  •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导言: 1. 导言部分主要包括哪些政治制度? 2. 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斗争分别是什么?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 重点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 二. 课文主要介绍的中国先秦时期五大政治制度分别有哪 ...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第一章 前言 1. 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2. 文化: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多重含义.包含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自 然状态的意味. 3. 中国的文化,文是指"各色交 ...
  • 简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实践
    2011年2月 第25卷 第1期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xia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Feb.2011Vol.25No.1 ●政治理论研究 简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及 ...
  •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看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 班级:社工0832班 学号:0821013213 姓名:李子瑞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q ...
  • 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和儒家在战国时期被并称为"世之显学". (<韩非子"显学>)他提出的"兼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