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忠实前后期散文创作的不同景观 - 范文中心

论陈忠实前后期散文创作的不同景观

12/30

论陈忠实前后期散文创作的不同景观

作者:程 尚

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以一部死后可以它当枕头的长篇《白鹿原》奠定了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如果说他的小说创作的历程,是从逐渐摆脱外在精神控制力量的影响达到与现实保持一种“审美距离”的境界的话,那么他的散文的创作也经历了一个从外在“生活体验”到内在“生命体验”艺术视界。

一、陈忠实早期散文创作的基本倾向:对比较表象化的外在生活的实录和颂扬

教科书给散文下定义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P174页)。研读陈忠实早期散文,陈忠实的散文只能用广义的散文,尤其是他的记实性特写和报告文学。收在文集(一)中共有8篇散文和报告文学:《躯干》、《分离》、《山连着山》、《面对这样一双眼睛》、《可爱的乡村》、《崛起》、《万花山记》、《延安日记》、《春风吹绿灞河岸》,写作时间是1979年——1982年,其主题是歌颂时代的人和事。收在1983——1984年的文集(二)中只有《诗情不竭的庄稼汉》、《鲁镇纪行》、《一九八三年秋天在灞河》3篇,几乎没有佳作。收在1985——1986年文集(三)的散文有3篇(姑且将访泰日记算作一篇):《大地的精灵》、《迪斯科与老洞庙》、《访泰日记》,艺术上开始出现亮色。

这一时期的散文属纪实性散文,大多篇目像新闻通讯,这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是颇为流行的,被称之为“轻骑兵”,快捷地报道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应该说陈忠实是很擅长写这种文体的,陈忠实在省市和全国性获奖共有11次,其中有3次获奖作品是纪实性的,即获《陕西日报》征文作品奖的《第一刀》,1992年获全国报告文学奖的《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2000年《人民日报》优秀作品奖的《活在西安》。

陈忠实是农民的儿子,在人民公社当过10年的干部,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早期报告文学的这一倾向性,他的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集体主义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它的主题倾向是歌颂时代的生活。

陈忠实早期纪实性散文可分为两种:一是写“当家人”的纪实性散文。言说是属于公共话语范畴,带着那个时代印记的宏大叙事。陈忠实最早的一篇特写是写于1979年的《躯干》,写的是白鹿原上的陈家坡的“当家人”陈广汉,1979年平反后回到陈家坡,使一个13年间,“就像一个抽掉了脊梁骨的人体,再也支撑不起软瘫的躯体来”的陈家坡全年粮产量创解放来最高的奇迹。显然,作家歌颂的热情有余,思想含量不足。因为“对任何有权力的杰出人物的不加节制的讴歌,都不可能没有节制”。面对任何一个拥有权力者,都不应简单地讴歌,而应透过一层,看到权力可能带来的灾害,认识与权力相关的体制本身的问题。同样颂扬“当家人”的特写和报告文学《可爱的乡村》、《崛起》,把所谓“领导者的作风问题”当作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是一种流行的观念,其实是苍白无力的。陈忠实早期纪实性散文歌颂主题的空泛,缺乏新意,没有内在的说服力,带着那个时代的病因,艺术上也没什么佳妙之处。二是写“普通人”的纪实散文。这类散文展示了普通人坎坷的经历与曲折的奋斗精神。写于80年代中期的《大地的精灵》,表现了农村妇女陈秀珍在曲折的生活上坚强的生活意志和打不垮的奋斗精神,正因为这样平凡的农民才被陈忠实称之为“大地的精灵”。获1990年——199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与人合写),其主人公是高级农艺师李立科“在这个将关心民众表演化、形式化的时代,确实有打动人的力量”。可惜这类散文太少了,这类散文往往文风朴实,情感真挚。但更多的是过于外在的生活事件的记述和颂扬,“缺乏对人物和自己的内在情思的开掘和宣泄”,缺乏“由情感的抒发显示出来的作家精神境界的把握”。

二、陈忠实中后期散文:从外在“生活体验”抵达内在的“生命体验”,达到生活、生命、艺术“三重体验”的和谐统一

陈忠实前期散文最大的不足是自我的缺失,表现在重事轻情,选材上似乎行使了记者的客观报道生活的职能,视野还较局限。显然,作为现代文学散文,这是不够的,陈忠实的小说创作也表现出与之相类似的不足:缺乏个人视境,这使他一度陷入了创作困境。直到他经过“第二次反省”(“第一次反省”是在七十年代末),在经过艰难的脱变、写出当代长篇力作《白鹿原》后,陈忠实的笔终于伸向童年往事和早期生活经历,才开始表现出作家的精神境界。

陈忠实终于写出了一系列不可多得的美文,收入1987——1995年的文集

(五)有散文、报告文学31篇,收入1995——2000年的文集(六)共入散文40篇,收入2000——2004年初的文集(七)的散文计42篇。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认为,“与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是可贵的,应该具有这种欲望”(傅德氓著《外国作家论散文》1994年10月第1版P62页)。陈忠实写出的这些“属于自己的最真切的最牢靠的关于生命和艺术的体验”的当代散文珍品,构成了陈忠实的一部“心灵史”。

“生活体验”成了陈忠实“生命体验”的必经之路。作家深有体会地说,“生命体验由生活体验发展过来”,而他的这种体验“包括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而成的一种独特体验”。

读他的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散文,阅读快感绵绵不断。小说家散文真可称之为另一种形式的“大散文”,至少给我这样的印象,它没有那种小花小草、雕虫小技的感觉。总的感觉,这是一组组艺术性体验的散文。这种体验可概括为“三重体验”,即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他后期的绝大多散文达到了“三重体验”的完美统一。

陈忠实散文给人一种独特感受,它的散文没有过重的书卷气,不靠寻章摘句,不靠“抄”,不靠过分的理性。他虽然只有高中毕业,他虽然来自社会最底层,但是他没有给人土气、浅薄、俗气、小气的感觉,通过对艺术的不断学习、体验和追求,他的散文给人一种厚重、深沉、正道、正色,于厚重的生活之中透出“体验”所带来的空灵的感觉。

(一)关于陈忠实的系列散文

陈忠实的散文属于艺术多样化的一种,不是整齐划一的。他的系列散文,这是他的散文的一大亮点。仅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告别白鸽》中,这种“丛生”“簇拥”的系列散文就占了这本集子中15/38。其中《歪看足球》系列2篇,《生命中的第一次》5篇,《意大利散记》系列2篇,《美、加散记》系列3篇,从中可以找寻到他生活、生命、艺术体验的足迹。从“看足球比赛联想到战争”,可谓“古典式”。他还呼吁“不仅从足球场,而是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停止犯规”。

“第一次”系列,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作者的人生本相。第一次体验往往能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产生“首因效应”,甚至成为人生的某一个贯穿人生的挥之不

去的“心结”。《最初的晚餐》写作者借衣服聚餐,他70年代的生存状态略见一斑,《尴尬》写作者第一次难看,揭了他爱面子的伤疤,《沉重之尘》记录了作者第一次记录长篇前查阅三县县志的“沉重”,其中,《第一次投稿》经历值得一说:

陈忠实写于1988年1月6日的散文《第一次投稿》写了作者少儿时期沉重而美好的体验。我发现这篇散文的价值还在于为我们分析陈忠实文学创作的动力成为最好的证据。少儿时期求学的陈忠实,常常感到“丑笨”、“自卑”、“屈辱”、“难堪”,作家写道:“在这种使人处处感到困境的生活里,我却喜欢文学了。”而作家受压抑的未能满足的(性)欲望不能满足,积在无意识中形成了文学创作的欣赏的动力,曲折地表达和实现这种本能欲望。作家陈忠实的这一真实记录,再次证明了精神分析文艺美学动力理论的合理性。

写树的系列,从自己动手栽树到“享受绿荫”,从“从人蛛大战”保树的成果,从对山坡上最上边的一棵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发出了“做为一棵洋槐树的生命的全过程”的礼赞,无不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审美愉悦。

作家陈忠实文学创作动力来源于童年的“心理压抑”。他的文学成就,依我之见,主要是来自他锲而不舍的文学崇拜。《兴趣与体验》堪称陈忠实的“创作宣言”,这一篇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白鹿原》书上做了序言:

“到了50岁才捅破一层纸,文学仅仅只是一种个人兴趣”……

“到50岁才捅破一层纸,创作实际上也不过是一种体验的展示”…… “刚刚交上知天命的50岁时,写完了《白鹿原》。写完这部长篇,关于文学和创作的两层纸捅破了,也发觉自己固执于独特体验的已见了。”……

这正是写作的揭秘,这正是文学和创作的诗的礼赞,这正是活生生的文艺理论,这正是文艺创作的真谛。他的这种“三重体验”的理论也成为他近年来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别人作品的视角。

(二)关于陈忠实的陕西艺人题材散文

这组散文可以鲜明地窥视到作家陈忠实对艺术体验的乐趣和审美愉悦。 陕西作家传统在现当代文学史里是厚重的。陕西为什么能出大作家?是传统?是精神?是环境?再一次证明了经济与文化并不同步的原理。

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蒙万夫……,探究陕西作家的作品,探究陕西,探究秦晋文化。陈忠实的作品甚至激起读者对西安的向往。

仅《告别白鸽》散文集中收入作者6篇叙写陕西文化人的散文。事实上,陈忠实的每一篇这样的散文都成了通向文学殿堂的一次深刻的艺术体验的展示,从中思索,从中升华自己的艺术之魂。《刀声》写陕西作协青年版画家郑文华的艺术经历;《秦人白烨》给人一种“细活”,“老少皆宜男女皆宜”的印象;《柳青的警示》使读者明白了“作家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解读徐岳》让人记住了“十个老陕九个通,一通便成龙”;《虽九死其犹未悔》,为纪念50猝逝的陕西作家邹志安写的,在短短几年写有几百万字,其生存境遇很差,不足100元工资,要维持一家8口人生活,自己吃的是酸黄菜,真可谓“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再一次说明,英雄磨练和成功靠勤的真理。《朋友的故事》从抓到“贿”,表达了作者高度的悟性。

陈忠实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真实的独特的体验无不令人濡染。

其实,每读一篇杰出的作品和每写一篇好的作品,都应是一种艺术体验,每一天都应是一种艺术体验,每一天都应是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

艺术灵气从中而来!创作实力从中而来!艺术修养从中而来!

(三)关于陈忠实的国际视野题材的散文

这组散文可以说是作家陈忠实走出“黄土高坡”,走出国门接受中西文化碰撞的一次次最好的文化观念的思索和体验。这种体验对于扩大作者文学视野和转变更新文学创作观念甚至是解读社会历史、文化生活无疑是影响深远的。

《告别白鸽》散文集中一共收录7篇,《口红与坦克》是由美国一尊雕塑引起的。“意大利”2篇中,《中国餐与地摊族》是对中国人在意大利生存现状的思考,《贞节带与斗兽场》是关于人性、妇女问题及世界和平的思考。“美、加”3篇,分别对生存环境对北美历史的感悟,在国外不会外语的感受。《秦国掠影》则好象不值一提。

总之,陈忠实散文不在卖弄知识上,而在视野上下功夫,而始终以厚重的生命体验与思索为主线贯穿其中,别具匠心,别具美学韵味。

(四)关于陈忠实的一组“关中辩证”散文

“小说可以批量生产,散文不可复制”(作家刘庆邦语),道出了散文创作需要亲历实感的不同于小说独特之处。年过花甲的著名作家陈忠实新世纪以来的创作,则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继《白鹿原》引起强烈反响之后,2004年,他

的散文集《原下的日子》,名列文学排行榜榜首,散文成为陈忠实创作的又一道诱人的风景。

这得益于作家对生活、艺术和生命的持久的兴趣和深刻体验,得益于作家厚重的生活和执着的信念。少儿时代的寒酸压抑产生的文学崇拜情结至今依然挥之不去。六十岁的时候,作家向上帝唯一的祈求是“给我一个清醒的大脑”,作家固执地在老家孤独地写作,那是他生存和生命运动的“最佳气肠”,“散文”成了厚积薄发的陈忠实式的情感宣泄的最佳通道。这里,不必说他的谈个人创作经历的系列散文,也不必说他的“三大情人”之一的足球系列散文,单说他的一组关于“关中辩证”的7篇散文。

这组散文写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1月,前后不到三个月时间,可以断定,陈忠实这段时间的文创的兴奋点集中在他生活了60多年的脚下这片土地上,是对于陕西关中特质的思考,是对于陕西地域的一番打量探究,是对于地域文化的一次反思和批判,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也是一组地域文化散文、随笔。收入广州出版社出版的《陈忠实文集》(第七卷)一共有7篇,分别是《为城墙洗唾》、《粘面的滑稽》、《遥远的猜想》、《孔雀该飞何处》、《乡谚一例》、《也说乡土情结》、《两个蒲城人》。本人仅抓住几个要点进行评析:

关键词1:“乡土情结”和“中心情节”

作者把陕西这块土地放在全球性话语时代背景中进行思考,其视野是开阔的,这与作者多次出国考察和关注世界是分不开的。其实,如果说陈忠实的国际题材散文是现场耳闻目睹的话,那么,他的足球系列散文也是一种特殊的国际视野的内容和话语,正因为这些经历和体验,使陈忠实的这一组散文多了一些丰富人生阅历之外的思维“穿透力”。作家对原来司空见惯的“乡谚”,就放在中西文谚语比较中进行观照,并以此来解读历史现象。在《也说乡土情结》中,作家用一种开放和发展的观念及广阔的视野看“乡土情结”,他认为,陕西人“抱着一碗面不离家”,这是“落后”、“僵化”甚至使陕西发展“滞后”的“乡土情结”,是应扬弃的,同时作家用现代化的眼光看“三峡移民”或“世界移民”现象,在我看来,作家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才是真正的人文情怀。

《遥远的猜想》仅从制题上讲,让人想到了文化名星余秋雨文化散文《山居笔记》中的《遥远的绝响》那种意味,作为陕西“十三朝国都的政治经济中心位

置”的“失落感”,看似子民对历史的“怀旧感”,愚以为实则是对现实的一种“不适应感。陈忠实在足球系列散文中透视历史和文化的娴熟技巧,让我们随着这位滔滔不绝的花甲老人穿行在厚重的陕西历史文化空间,从那条深邃的历史文化隧道中,看到的是世事沧桑,随着陈忠实式的释怀,阅读快感从宣泄中产生。

关键词2:“古城墙”和“粘面”

古城墙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于西安,但作为“封闭”思维和文化一说的对应物,并非仅仅指向陕西。作者立言《为城墙洗唾》意在扬长抑短,叫人自信。同样的文化情怀,作家在《粘面的滑稽》中,对“粘面”的象征义“保守”进行了辩证地否定,“影响一个地区人的群体性思维方式和观念新旧的关键性因素”,是“眼睛看取了什么脑袋里装进了什么,而不是嘴巴吃进了什么”,这是陈忠实的见解和智慧。

关键词3:陈忠实式的解读和比喻

陈忠实散文是小说家散文,他的文辞气势是激情、豪放和“宣泄式”的。他的散文尤其是他的长篇散文无疑有一些小说化倾向。陈忠实创作后期主要研读一些外国名著,尤其是拉美作家的小说,这不得不对他的文本产生一定影响,因而在陈忠实的散文里常常出现独具个性的陈忠实式的叙述个性,如“多年以后”、“许多年过去”、“一千余年之后”(见《遥远的猜想》)、“中国后来的历史进程和结局”(见《两个蒲城人》),等等,这种表达是一种大的“时空”观,作者也常常跳出文中,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审美距离”,想想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毫无疑问,随着《白鹿原》的影响的不断深入,陈忠实的文化视野也不断开阔和深入,但我们也看到,他的三个典型现场是:陕西关中——整个中国——外国,其中陕西是他的根,在观照文化历史现象时,他常常不自觉地运用了广告创意“画龙点睛”。在《两个蒲城人》中,作家的视野是开阔的,他行文的落脚点是人的素质,用陈忠实的叙述就是:“对于文盲而言,喝米汤和喝咖啡都产生不了新思维”,读到此,有什么比这话更能让读者豁然开朗的呢?

陈忠实式的解读常常用乡村视角,用乡村视角解读城市和文化更需要人生的阅历和智慧,且看陈忠实在《孔雀该飞何处》,他分别用了三个典型的文化场景和乡村式相比较的面食打比方:“在敝省和贵省只能吃上黑馍和小馍,在深圳在上海却可以吃上白馍大馍,在纽约在温哥华在巴黎更可以吃上面包和牛排”,同

一个人才在不同的地区生存打拚争得的个人价值有如此大的区异,对人才流动的评说你能不连连点头称赞吗?

由此可知,在整体阅读陈忠实的散文时,以这一组“关中辩证”为指征的散文,彰显出作家高扬“反判传统的旗帜”的“个体精神的丰富性”,这种真实“本身是一种文化批判”,这种散文创作,真真切切地称得上陈忠实“生命的奉献”。(本部分以《解读陈忠实的一组“关于辩证”散文》为题发在“椰树下文学网站”,全文略)

一个作家创作多种文体,这往往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互补。

如何从陈忠实的散文中解读陈忠实长篇《白鹿原》的心理密码?

《关于白鹿原的答问》、《五十开始》、《告别白鸽》、《生命之雨》等篇目,可为读研《白鹿原》提供有关背景资料,《白鹿原》有关性的描写、作者表达技巧均可研究。

另外,还可从作者读书探寻他的某些思想背景,如他读《活动变人形》(王蒙)、《百年孤独》(马尔科斯)、《古船》(张炜)、《罗马戈人》(谢尔顿)以及《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科斯)、《中国近代史》、《兴起与衰落》、《日本人》、《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梦的解析》、《美的历史》、《艺术创造工程》等,还有作者对自然、对社会现象的思索,对艺术实验的探索,都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户。

陈忠实的多种形式多侧面的生命体验,他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积累和实践,挡不住他成为一位有分量的作家的步伐,他的想象力,他的长句子,他的灵动的描写,他的语言形式,他的语言感觉,尤其是高密度的语言形式,长段落,汪洋恣肆的文辞、气势,与他的厚积薄发等创作个性是相一致的,另外还有陈忠实散文关注的女性题材和自然题材也是饶有兴味的,他的散文的小说化倾向,等等,由于篇幅的限制,就不在本文研讨之列,是为记。

程尚,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成员。


相关内容

  • 陈忠实传(三)
    十 此生绝不能在女人问题上跌倒 1964年,陈忠实22岁.这一年,是他当民请教师的第三年,他已经调到新成立的公社农业中学当教师,但学生借用东李六年制高级小学的一个教室上课,他们就暂归该校代管. 有一天教师们按往常的时间,聚在一起准备开会.开 ...
  • 人物形象分析
    ● 諶容<人到中年>--------陆文婷 1, 陆文婷身上凝聚着作者的满腔同情与挚爱,熠熠闪光,栩栩如生.她身兼三职:医生.母亲.妻子. 2, 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所从事的医疗事业,毫无怨言,全身奉献,把精力投入病人身 ...
  • 中南大学博士考纲
    2013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外文学史>考试大纲 来源:中南大学文学院 发布时间:2012-10-12 本考试大纲由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2年7月7日通过. I. 考试性质 中外文学史是中南大学文学院为招收美学和审美文化 ...
  • 陈忠实自述:我的文学生涯
    [今晨(4月29日)7时40分左右,著名作家陈忠实不幸因病去世,享年73岁.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最为人熟悉的是他的代表作<白鹿原>.这部问世于1992年的长篇巨著,以其厚重悲怆的现实主义风格,被誉为"一部渭河平原 ...
  • 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
    长沙师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 一. 课程性质 <汉语言文学>是为培训湖南导游人员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目的是解决旅游市场不断增长的对导游人员的需要,规范加强全省的导游教育工作.使导游人员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文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 ...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共工怒触 ...
  • 论周作人散文风格的形成
    作者:杜春海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1997年01期 摘要 本文运用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形成周氏散文风格有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影响周氏散文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叛徒"与" ...
  • 20**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
    2015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广东卷]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房檩/凛冽 溘然/硌 ...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