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人工染色体 - 范文中心

酵母人工染色体

05/13

2009-08-04 22:22

人类人工染色体HAC

人类人工染色体研究进展

人类人工染色体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人类人工染色体(HAC )的结构、构建及其在基因治疗、转基因动物等方面的应用,对HAC 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同时总结了当前HAC 研究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HAC 基因治疗 转基因动物

酵母人工染色体(YAC )[1,2]、细菌人工染色体(BAC)等人工染色体相继构建成功以后,1997年,科学家成功构建了第一条人类人工染色体(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HAC )[3]。与YAC 、BAC 等相比,HAC 不整合到细胞的基因组中, 而是以一个独立的功能性染色体单位而存在,可以同细胞中正常的染色体一样复制、分裂、稳定遗传,并且不会对受体产生毒害,这使得HAC 有可能解决基因治疗中的一些难题[3,4]。HAC 具有容量大、不容易导致基因沉默、可随细胞周期表达或关闭等优点,开创了人工染色体研究的新纪元,其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1. HAC的基本结构

HAC 包含构成人工染色体的所有基本结构,即端粒(TEL )、复制起点(Origin )及着丝粒(CEN )。

1.1 端粒

端粒是人工染色体中了解得比较清楚的一个基本功能单位。端粒是DNA-蛋白质复合物,能阻止染色体末端相互连接,并防止染色体复制时DNA 丢失[5]。端粒DNA 由长5-20kb 的(TTAGGG)n重复的排列串组成;将长度超过1 kb的(TTAGGG)n重复序列导入体外培养的人类细胞后, 可在70%的转染细胞中发挥端粒功能[6]。Farr 将克隆的端粒DNA 导入人-鼠杂种细胞,证明端粒DNA 可以形成具有完整功能的端粒[7 ]。

1.2 复制起点

人基因组DNA 中约每50-300kb 为一个复制子,每个复制子有一个独立的复制起始点以启动DNA 合成[8]。一些基因位点的复制起始点已被定位,如β-球蛋白基因、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等,但将这些位点的DNA 片段转入细胞后就失去了复制起始点的功能。现在仍不知一个复制起始点到底需要多大,因为当DNA 片段太短时则不具有复制起始点的功能[8,9]。也不知道构造哺乳动物人工染色体时是否要求特定的复制起点序列。

1.3 着丝粒

目前还不知道着丝粒的精确的DNA 序列,具有着丝粒功能的DNA 序列又难以在体外进行操作[10],因此,着丝粒结构成为当前HAC 研究中的一大难点和热点。人类染色体上具具有一段171bp 的α-卫星DNA 重复序列[11],是人类着丝粒的主要组成元件,该序列单体可以不同方式排列成几Mb 的片段[12]。由于人类染色体均含有一定数量的α-卫星DNA[11],而且大多数人类染色体α-卫星DNA 均具有着丝粒功能[13],因此可以认为,着丝粒功能是以这种重复序列为结构基础的。用含70 kb 21号染色体α-卫星DNA 序列的DNA 或1个85 kb含X 染色体来源的α-卫星DNA 序列的结构进行转染,可以有效地形成HACs ,这进一步证实了α-卫星DNA 在构造人工染色体中的重要作用。

2. HAC的构建

2.1 天然染色体改造法构建HAC

构建HAC 的策略之一是以天然染色体的断裂片段为基础,构建新的HAC ,如构建△HACs[14]。通过低剂量辐射、端粒定位染色体截断技术、外源性DNA 片段定点插入后扩增等都可以获得天然染色体的断裂片段。这种方法通过含有端粒片段和选择标记、有时也通过含有靶染色体同源片段的打靶载体将特定染色体连续截为更小的微型染色体,所获得的微型染色体是自由的,也是可以正常分离的[15]。图1显示△HAC 的构建方法及外源基因导入方法。△HACs 是通过对人21号染色体的长臂(q arm)和短臂(p arm)进行部分序列切除而构建成[14],通过cre-重组酶介导的Cre/loxP系统插入待转移的目的基因。

图 1 The △HAC system[14]. (a) Generation of the 21DpqHAC vector . (b) Loading of transgene to the 21△pqHAC vector.

2.2 组装法构建HAC

这种方法可以称为组装法或从下到上法,即通过将已成功克隆的着丝粒和端粒DNA 导入人类培养细胞来形成从头构造的HACs ,所获HACs 的长度为1-10 Mb。利用此方法Harrington 等在HT1080细胞中得到了第一个HAC[3]. 他们将大于1 Mb 的人17号染色体的α-卫星DNA 、人端粒DNA 、人基因组DNA 随机片段用脂质体共转染HT1080细胞, 。经过重组,那些同时含有着丝粒、端粒、复制起点且按照正常染色体结构顺序的重组连接产物以染色体的形式稳定保存下来,而那些不完整或未按照正常顺序连接的产物因其不能稳定地进行有丝分裂而丢失、降解。由此通过有丝分裂而自然筛选出HAC[16,17]。其他研究者利用HT1080细胞导入含有人α-卫星序列结构的环状YAC 、PAC 或BAC 结构和端粒序列,这些细胞中产生了从头构造的环状人工染色体[18]。

3. HAC载体表达体系

目前,目的基因的插入主要基于如下几种策略:(1)共转染;(2)应用Cre/loxP和FLP-FRT 系统进行位点特异性重组;(3)染色体克隆技术[14,19,20]。Kuroiwa 等[20]将Cre/LoxP介导的位点特异性重组技术同端粒定位染色体截断技术相结合, 发展了染色体克隆技术(图2), 使精确地插入特定染色体区段成为可能。Auriche 等将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基因(CFTR)全序列及其上游调控序列插入HAC 中,成功地检测到了该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产物[21]。Ikeno 等[22]将携带三磷酸鸟苷酸环化水解酶基因(GCH1)全序列(包括编码序列和调控区) 的BAC, 与包含α-卫星DNA 序列的BAC 共转染,进入人类成纤维细胞内,筛选出携带GCH1基因的HAC 克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HAC 表现出很高的有丝分裂稳定性,且GCH1水平明显提高,并对IFN-γ的刺激高度敏感。

图2 染色体克隆技术

4. HAC的应用

4.1 基因治疗

过去的基因治疗方案中,所用载体在转染宿主细胞后, 目的基因可能会出现不表达,或通过非同源重组而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造成宿主细胞的癌化等结果,这严重影响了基因治疗的效果[23]。而 HACs 作为载体则可以避免对宿主细胞染色体的负面影响,并由于其具有携带大片段基因的优点,可以将目的基因调控序列一并导入细胞内,从而实现目的基因时空特异性的表达,大大提高了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人类人工染色体可以作为表达载体,通过在人类细胞中表达目的蛋白以修补有缺陷的基因,从而可以

达到治疗由基因缺陷所致疾病的目的[24]。有研究表明, 携带有全长40 kb、含调控区域、编码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1)基因的HACs, 可以补偿HPRT 缺陷型HT1080细胞的代谢缺陷[25]。

4.2 构建转基因动物生产蛋白质

Kuroiwa 等[26]应用同源位点特异性 Cre2/LoxP 重组,在鸡 DT40 细胞中将 10Mb 含Ig 位点的人 22 号染色体片段,连接到截断的人 14 号染色体上, 随后将其转入小鼠胚胎干细胞, 获得了可表达人 Ig 的嵌合体小鼠。这预示着可以把利用HAC 技术构建转基因动物,使动物成为生产某些对人类有益的生物大分子(如抗体等)的生物反应器。

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已经成功构建一些HAC 系统,并且研究显示其具有极大的应用潜能,但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关于HAC 结构的问题。不同类型的HAC 的成功构建为研究人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新的观点,但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作为基因表达的载体还没能下定论。各种不同方法构建的HAC 各有其优劣,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明确定其应用的价值。二是HAC 标准化的问题。目前有关HAC 的标准还没用比较具体的标准,只提出了HAC 标准化的一些基本条件,Kuroiwa 等[27]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用同一载体SC20制作了5种不同的HAC ;Katoh M 等也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8]。三是HAC 的转移方法问题。目前较成功的转移方法有显微注射[27]、脂质体介导[28]和微细胞融合(microcell fusion) 或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 microcell-mediated chromosome transfer, MC-MT)[29~31]等, 由于HAC 较大,用前两种方法易于导致HAC 损伤,所以现在常用微细胞融合法。微细胞融合法转移HAC 的效率比较低[14]。目前针对HAC 还没用既高效又快速的转移方法,这是限制其应用的一个问题,是科学家需要努力解决的挑战。

6. 结语

从第一个HAC 构建成功至今虽然只有短短十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HAC 已表现出极重要的应用潜能。随着HAC 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HAC 必定在基因治疗等领域来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MURRY AW, SZOSTAK JW.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chromosome in yeast. Nature, 1983, 305: 189-193.

[2] BURKE D T, CARLE G F, OISON M V. Cloning of large fragments ofexogenousDNA into yeastbymeans of artificial chromosome vectors[ J]. Science, 1987, 236:801-811.

[3] Harrington J J, Van Bokkelen G, Mays R W, Gustashaw K, Wil-lard H F. Formation of de novo and construction of first-genera-tion human artificial microchromosomes.Nat Genet, 1997, 15(4): 345-355.

[4] Auriche C, Carpani D, Conese M, Caci E, Zegarra-Moran O, Donini P , Ascenzioni F . Functional human CFTR produced by a stable minichromosome.EMBO Rep, 2002, 3(9): 862-868.

[5] Tyler-Smith C, et al. Curr Opin Genet Devel 3, 390 - 397(1993).

[6] Ebersole T A,Ross A,Clark E. et al. Mammalian artificial chromosome formation from circular alphoid input DNA does not require telomere repeats[J].Hum Mol Genet,2000,9(11):1623-1631.

[7] Farr C,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 88,7006-7010(1991).

[8] Kitsberg D,et al.Nature 366,588-590(1993).

[9] Caddle MS,et al.Nucl Acids Res 20(22),5971-5978(1992).

[10] Brown W R,Mee P J,Hong S M,et al.Artificial chromosomes:ideal vectors? [J].Trends Biotechnol,2000,18(2):218-223.

[11] Rudd M K,Schueler M G,Willard H F.Sequence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al annotation of human centromeres [ J]. Cold Spring Harb Symp Quant Biol,2003,68:141-149.

[12] Willard H F,wevrick R,warburton P E.Human centromere structure:organization and potential role of alpha satellite DNA. Prog Clin Biol Res,1989,318:9-18.

[13] Du Sart D,Cancilla M R,Earle E,et al.A functional neocentromere formed through activation of a latent human centromere and consisting of nonalpha-satellite DNA.Nat Gen-et,1997,16(2):144-153.

[14] Katoh M, Ayabe F, Norikane S, Okada T, Masumoto H, Horike S, Shirayoshi Y, Oshimura M: Construction of a novel 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 vector for gene delivery.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4, 321:280-290.

[15] Itzhaki J E,Barnett M A,MacCarthy A B,et al.Targeted breakage of a human chromosome mediated by cloned human telomeric DNA[J].Nat Genet,1992,2(4):283-287.

[16] Grimes BRet al. EMBO Rep,2001, 2: 910-91.

[17] Ikeno Met al. Genes Cells,2002, 7(10): 1021-103.

[18] Mejia J E,Willmott A,Levy E,et al.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of a genetic deficiency with 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s[J].Am J Hum Genet,2001,69(2):315-326.

[19] Kuroiwa Yet al. Nat Biotechnol,2000, 18: 1086-1090.

[20] Kuroiwa Yet al. Gene Ther,2002, 9: 708-712.

[21] Auriche Cet al. EMBO Rep,2002, 3(9): 826-82.

[22] Ikeno Met al. Genes Cells,2002, 7(10): 1021-103.

[23] Kawahara M,Inoue T,Ren X,et al.Antigen-mediated growth control of hybridoma cells via a 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7,1770(2):206-212.

[24] Basu J,Willard H F.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s: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Pediatr Clin North Am,2006,53(5):843-853.

[25] Mejia J E,Willmott A,Levy E,et al.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of a genetic deficiency with 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s.Am J Hum Genet,2001,69(2):315-326.

[26] Kuroiwa Y, Tomizuka K,Shinohara T ,et al . Manipulation of human minichromosomes to carry greater t han megabasesized chromosome inserts. Nat Biotechnol ,2000 ,18 (10) : 1086-1090.

[27] Kuroiwa Y, Yoshida H, Ohshima T, Shinohara T, Ohguma A, Kazuki Y, Oshimura M, Ishida I, Tomizuka K. The use of chromosome-based vectors for animal transgenesis.Gene Ther , 2002, 9(11): 708-712.

[28] Katoh M, Ayabe F, Norikane S, Okada T, Masumoto H, Horike S, Shirayoshi Y, Oshimura M. Construction of a novel human artificial chromosome vector for gene delivery.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4, 321(2):280-90.

[29] Co D O, Borowski A H, Leung J D, van der Kaa J, Hengst S, Platenburg G J, Pieper F R, Perez C F, Jirik F R, Drayer J I. 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Mice and Germline Transmission of a Mammalian Artificial Chromosome Introduced into Embryos by Pronuclear Microinjection.Chromosome Res, 2000, 8(3): 183-191.

[30] Marschall P, Malik N, Larin Z. Transfer of YACs up to 2.3 Mb intact into human cells with polyethylenimine.Gene Ther, 1999, 6(9): 1634-1637.

[31] Tomizuka K, Yoshida H, Uejima H, Kugoh H, Sato K, Ohguma A, Hayasaka M, Hanaoka K, Oshimura M, Ishida I. Fuctional expression and germline transmission of a human chromosome fragment in chimaeric mice.Nat.Genet, 1997, 16(2):133-143.

[32] Hernandez D, Mee P J, Martin J E, Tybulewicz V L, Fisher E M. Transchromosomal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and chimeric mice that contain freely segregating segments of human chromosome 21.Hum.Mol.Genet, 1999, 8(5): 923-933.

[33] Shen M H, Mee P J, Nichols J, Yang J, Brook F, Gardner R L, Smith A G, Brown W R. A structurally defined minichromosome vector for the mouse germ line.Curr Biol, 2000, 10(1): 31-34.


相关内容

  • 酵母菌的研究概况
    目 录 1酵母菌的种类 ............................................................................................................ ...
  • 高中生物竞赛试题
    人教版高二生物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45分) 1.全世界每年有成百上千人由于误吃毒蘑菇而死亡,鹅膏草碱就是一种毒菇的毒素,它是一种环状八肽.若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则鹅膏草碱的分子量大约是 ...
  • 测一测你的基础如何?200题:
    测一测:你的基础如何? 林祖荣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本文载<高考>2011年第6期 临近高考,对于回归基础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那么你的基础怎么样?下面的200个判断,其中正确的叙述大多是同学们需要理解或记住的重要概念. ...
  • 第二章+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课程教案 见教学日历 授课时间 教学对象 章节 学时分配 授课地点 新阶-202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化学学院药学系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8学时 本章主要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原核微生物包括真细菌 ...
  • SW06.选择题85个高频考点+记忆口诀-副本-副本
    高考生物选择题85个高频考点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脲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 ...
  • 多种多样的细胞+细胞学说的建立
    细胞学说的建立 (09年广东理基)38.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A.细胞学说 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 D.中心法则 多种多样的细胞 (2012 上海)5.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①黏菌 ②酵母菌 ③蓝细菌 ④大肠杆 ...
  • 真题 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
    2015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2分)(2015•江苏)下列关于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4种生物分子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 .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 B .都是水溶性物质 C .都含C ...
  • 微生物学 选择题 复旦
    第一章 微生物基本概念 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 螺旋体 B 放线菌 C 衣原体 D 真菌 E 立克次体 答案 D 属于原核细胞型的一组微生物是 A 酵母菌.淋球菌 B 放线菌.破伤风梭菌 C 链球菌.念珠菌 D 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 ...
  • 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接种方法和形态观察
    注意: 由于实验内容较多,所以我们只要把蓝色字体部分写在实验报告上即可,黑体字部分自己看一下.由于11-13周为教学质量检查 周,督导随时可能来查,所以预习报告还是要写. 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真菌接种方法和形态观察 一.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
  • 利用重组酵母菌生产人胰岛素
    利用重组酵母菌生产人胰岛素 摘要:利用重组酵母菌生成人胰岛素为以下流程:获得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发酵→产物分离纯化→产品检验.其中前三个流程为产人胰岛素酵母工程菌的构建,根据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和酵母偏爱的密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