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个案报告 - 范文中心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个案报告

02/26

中国临床康复第!卷第

.#)%/0/1$’2%+3$-.3)%)*+34/#+5)3)6+6)$%78$9/:5/2;?$3!@8$!AA

!

・临床研究・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个案报告!

张福娟,张美丽

张福娟,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上海市!

!

中图分类号:!

放荡而毁了这个家,与母亲无法对话和沟通,对父亲也是经常横眉冷对,恶意相向。父母离异后,各自很快又组织了新的家庭,他们对小林琳的关爱更少了,于是她便到社会上去寻找温暖和快乐,很快就与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少年混在一起,开始逃学、逃夜,并被人诱骗去做三陪女,染上了严重的不良行为。##$!

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目的

通过对!例存有心理问题的情绪与

!

+,-#.-’(%&)

!

+,-#.-’(%&)*KADA5?$@*+,-*+A!

!

!

’##

行为障碍学生干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探讨行之有效的学校心理辅导方法和干预措施,为工读学校开展这方面工作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

!分析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心理与

行为方面表现及特点。

研究方法与过程

应用访谈法、观察法、心理测量法、个案研究法、资料分析法等方法,通过调研收集材料,进行案例分析。%$!

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对学校教师、家长、居委会

的访谈及对小琳平时的行为表现的观察,造成小琳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个方面。%$!$!

自身原因

由于小琳存在心理偏差,尤其是人

格偏差,不良的人格对其不良行为起了促进作用,不良行为又反过来强化不良人格!$#。父母离异后,小琳得不到家庭温暖,于是对家长、家庭态度冷漠甚至反感、对立;思想认识方面,法制观念淡薄,是非观念差,常常自以为是,行事遇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采取与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这一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对母亲放荡生活的不满,从此堕落下去。%$!$#

家庭原因

小琳年幼时,父母双方因关系紧张

而造成恶劣的家庭气氛,母亲对小琳不闻不问,而父亲整日唉声叹气,精神变得麻木了,忽视了对女儿的教育,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母亲的放荡使她幼小的心灵失衡了,导致内心的愤世嫉俗,形成了消极的个性特征,过早地毁灭了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的女孩天性。父母各自组建家庭后,使小琳更缺乏安全感,使她感到没有温暖、没有亲情、没有爱,惟一的感觉是自己被遗弃;情绪也很不稳定,变得冲动、易怒,逐渐产生紧张、焦虑,乃至伴有报复性行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出现行为问题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正常家庭的子女,并且更容易产生性格缺陷如自卑、孤僻、粗暴等!%#。这些现象都在小琳身上有所表现。%$!$%

学校原因

小琳因为父母离异,所以觉得自己

和别的同学不一样,有自卑心理。她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有害怕他人嘲笑的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同时自己的痛苦没有倾诉的对象,使她更加孤独。由于学

75#%)

%5+E+BDAE6>D$?6+,+BJ)

?*AE=EJ5*6B6-A5+B=>6WB/5?A6,+B7+?6WBV+>DE676WB6WB567WA,A,-VA?*?*6IAD?*>YE?/DJE5*66BE?65+>>J6/??*

!

张福娟,张美丽+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个案报告J’K+中国临床

45556789:;?康复,>??@,BCDDE:GDHHIG

摘要:通过对%例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心理偏差进行矫正的案例研究,

分析形成该类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探讨对这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矫正的方法及教育策略,提出以学校为中心结合家庭、社区各方面力量共同帮助问题学生健康发展的建议,为工读学校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参考。主题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行为医学研究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

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目前就读于上海市某工读学校,名叫小琳,女,现年!

!

!

!!!

张福娟,等!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个案报告

习成绩差,同学歧视她,老师经常训斥她,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十分紧张,在学校时很少受到正面评价,学校和学习生活成了她的约束和负担,小琳逐渐产生了厌学、逃学等现象,最终走上了歧途。!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

响极大,不良的社会环境可能是造成一个人适应不良的因素,同龄人或亲近的“朋友”是青少年发展期间重要的心理支持与学习对象,其影响力甚至超过父母或师长!

通过以上原因分析,显而易见,由于小琳的自身的认知能力不足以及不良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小琳产生偏差心理,这就必须对其进行心理矫正及辅导。!

干预措施与方法

学校在得知小琳的情况之后,

针对其现实表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帮助和教育。!

认知干预

小琳产生心理问题同时,认知上也

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她良莠不辨、是非不分,谁的话也听不进。进了工读学校后,学校专门派老师与她结对从认知上子,采用言语疏导策略,借助于谈话、劝导!

及时强化

根据心理学原理,强化是操作条件

反射中的一种技术,它能使个体的特定行为发生或提高发生的概率!%#。针对小琳喜欢受到表扬的特点,当她在一段时间内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就给予奖励。学校设置了示范生和进步生奖,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小琳在这段时期内不断地进步,被学校评为进步生,她的照片和人生格言被张贴在学校宣传栏中。奖励强化了其正确行为,有利于其不良行为的矫正。!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由于意识到家庭因素

对小琳的影响,校方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首先想办法找到父母亲,并安排父母双方见面,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尽力对双方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解,晓之以理,动

之以情。提出为了孩子双方所能够达成的一定协议。与小琳父母面谈多次,终于达成共识,他们表示:为了孩子一定配合、支持老师的工作,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多给予关爱,使其及早改邪归正。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较好地稳定了小琳的情绪,切断了她与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接触途径,抑制了其不良行为的发生。

除了以上措施以外,老师还通过其他学生所犯罪错的事件给小琳忠告,并将其发展下去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同时,学校根据小琳身体不适的情况,及时送她到医院看病,医院检查结果使小琳自己也大吃一惊:她同时患有$种严重的性病!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情况,一边给她看病,一边进行教育。让小琳看到自己走上邪道后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使孤傲的小琳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决心悔改自己的错误。!

干预效果

通过教育和行为矫正,小琳已有#年多的时间未再出现不良行为。现在她已经认识到逃学逃夜的危害性,并能够积极地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由于其渴望爱与关怀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心理偏差得到矫正,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她与同学之间关系比以往融洽,也有了知心朋友;情绪也稳定了,乱发脾气、烦躁不安等坏习惯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在不良行为得到矫正的同时,小琳在学习上有了很大进步,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和家长的亲情感增强了,放假回家能主动帮助做家务,并能体贴母亲,关心父亲,使父母深受感动,都认为孩子有了很大进步。小琳原本因缺少关爱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已较好地得到了解决,现在的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讨论

通过本案例研究,在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认真分析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心理是一切行为表现的内在基础,行为是心理

活动的外部反应。要有效解决行为问题就必须关注儿童的心理情况,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施加影响,对症下药,消除可能导致不当行为发生的诱因。在本案例中,小琳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问题,完全是由于其渴望爱与关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导致其采取的较为极端的做法。老师了解了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设法满足小琳被爱、被关怀的需要,消除了症结所在,小琳的不当行为也就得到了控制。&

采用行为矫正方法要有针对性

本案例主要采

用了认知干预、行为矫正双管齐下的手段,对小琳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认知到自己所犯罪错的后果。通过强化等手段,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降低其不当行为的发生!&#。就本案例而言,这些方法是从小琳个人的认知与个性特点出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相同的方法若运用于其他问题学生身上,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可能就并不适用。因此在进行具体行为矫正时,方法要具有针对性,方案要为问题学生“量身定做”,否则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效果。&

为问题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本案例是#

899:!7/!0%.

!

例典型的家庭环境不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个案。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场所,家庭环境对孩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会影响其个性发展以及心理健康

!

!

!

参考文献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北京:开明出版社,!..13

曾凡林,张福娟,陈国鹏-父母参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矫正的案例研究*+,-现代康复,

王礼斌-行为和情绪障碍学生的人格矫正与辅导*+,-青少年犯罪问题2

韦有华-人格心理辅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ABC-D?EF@GB-!

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43#

苏雪云2张福娟-品行障碍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中国临床康复,

():复,,

孟馥,梅竹,付晓燕,等-学习障碍儿童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对照研究*+,-中国临床康复,:

张福娟-工读生不良人格和行为形成的原因及教育对策*+,-心理科学2

。在本案例中,由于小琳所处的家

庭环境复杂、亲子关系紧张、家长自身的心理状态也不好,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家庭,而也正是这些问题造成了小琳的心理偏差,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对于问题家庭而言,对孩子的帮助应从改善家庭环境入手,通过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他们的家庭功能,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质量,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

’%’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与对照组的因子分比较

青少年强迫

管新丽,马书礼,李曙亮!河南第二荣康医院心理测验室

阳市

#$%&%’(

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与父母教养方式特征的关

父亲在惩罚、严厉、过分干

症组的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保护、过分干涉等的因,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显著低于子分高于对照组(!$#%#

两组研究对象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评分比较因子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

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讨论

青少年是个体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精神卫生问题的高发阶段,它虽取决多种因素,如与个性以及认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尚未成熟有关,但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是子女心理正常发育的重要条件,长期不良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已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从而为神经症及人格障碍的本文结果显示,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发生提供了病前基础!$%&#。

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保护,过分干涉等因子分高于正常组,情感温暖,理解低于正常组,提示其父母对子女过于关注,态度严厉,干涉过多,使孩子体验不到父母的情感温暖,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易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形成内向,谨小慎微,追求完美,缺乏自信,自责,阻碍了个体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强迫症的个性基础。因此要全面看待子女教育问题,父母应注意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家庭的良好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正确而积极的与子女交流沟通,利用家庭的社会支持作用促进其成长。%

!

摘要!目的系。方法

!!

)0/++)0)3’&0+&#’0/$&’0$3’%03#2’0&)&’0’+3’02’&&0’3+

%4&0&&%4&0&/4&0&/4&0&&%4&0&/4&0&/4&0&/4&0&&%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

研究组(!5//)#/0&’120$3%203+1/03/)%0#)1/0&2+0$)1#0/%+0+31’0))%%0’/1’0%’#+0&)1%&03)’303%1/0&%%’0#+1#02$%)02+1’03#+0+%1#0))

对照组(!5/&)#+0)&120/’%30$#1/0+3%+02$1#0+$+0%$1#0&)20#%1)02$%&0%21)0/%/%0’21+02&’#0/$1#0+2%%0)31’0+&%%0&%1)0+$%&0%)1’02’

涉、拒绝否认和母亲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方面较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表现为显著较低情感温暖和理解(!。结论$#%#

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生和

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题词:强迫症;父亲;母亲!

引言

一些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疾病的发生均有一定的关系!

对象和方法对象

研究组为’###(&#)’##*(#*河南第二荣康医院心

理门诊咨询的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版强迫症诊断标准。

方法

评定工具:岳冬梅等

!

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1A)中文版,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分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母亲的情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7个因子,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拒绝否认等共计&&个因子。

评定方法:在本院心理测验室由心理测验专职人员进行测试,统一指导语,受试者独立无按成为卷答题。

统计学分析:由本院统计室应用北京大学研制的心理软件两组间比较采用

结果答卷情况

研究组共发放为卷7&份,收回有效答卷

参考文献

岳冬梅,李鸣皋,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

症患者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闫俊2崔玉华-影响强迫症患者社会功能的相关因素*+,-中国临床康复,

闫俊,崔玉华-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中国临床康复,

有效率为D#E;对照组发放问卷

%

收稿日期:)&&#*&$*)%!&+,-.(


相关内容

  •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小抄
    名词解释: 1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其特殊的需要包括:特殊的教育场所.特殊的教育方法.受过特殊教育训练的教育者和教学手段等. 2训练中心模式是指在固定的场所内有专职或兼职的特殊教育专业人 ...
  • 矫正社会工作
    第一章 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矫正的定义:国家司法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正常成员的过程. 矫正制度和措施的功能: 1. 惩罚:矫正制度 ...
  • 社会工作师考试题案例分析
    案例1:小亮今年读小学三年级,父母一年前因为感情破裂而离婚,小亮被判给母亲抚养.母亲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小亮身上,所以对小亮的管教非常严厉,小亮稍微做错一点事情,张女士就对其严加斥责,渐渐地,对小亮的打骂成为家常便饭.最近,因为单位效益不好, ...
  • 宁波市第三届(20XX年度)德育专项个人课题
    编号 宁波市第三届(2011年度)德育专项个人课题成果评审获奖名单 一等奖 共56项 课题名称 学校 课题负责人 宁波市慈湖中学 宁波市职教中心 宁波市职教中心 宁波市甬江职高 宁波市实验学校 宁波市中原小学 宁波十九中学 张满福 何丽波 ...
  • 高一(2)班行为偏差生转化德育案例1
    行为偏差生转化德育案例1 人如璞玉,不琢不能成器.老师对学生的指引和帮助,苦口婆心地说教,甚至是当面指责,都是对学生的雕琢.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把握好"雕琢"的力度和分寸,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光亮的美玉.因为我相信每个学生 ...
  • 青少年社会工作
    单项选择题 1.根据有关学者对青少年的分类,具有爱游荡.吸毒.性滥交.惹是生非等行为的青少年属于( ). A .偏激青年 B .叛逆青年 C .另类青年 D .问题青年 2.孔某自幼脑瘫造成残疾,走路略有不便,受到周围不少人的嘲笑.作为社会 ...
  •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学习笔记1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 1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识记) 2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识记) 第 ...
  •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干预 问题行为自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1]提出此概念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不容乐观.周详等[2]调查表明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14 ...
  • 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摘 要]求助者曾某是一名教师,一个多月前因为在一次开学区公开课时出现失误发挥失常,受到了领导批评.在这之后出现工作时紧张不安.总担心出错,因此工作效率下降,同时有睡眠差,生活兴趣减退等症状.心理测验结果显示求助者有中度焦 ...
  •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 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我国现实应试教育的模式,让学生产生各种各种的心理偏差.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中学生存在心理困难人数约为20%,小学生约为10%.而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