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社会工作 - 范文中心

矫正社会工作

06/05

第一章 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矫正的定义:国家司法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正常成员的过程。

矫正制度和措施的功能:

1、 惩罚:矫正制度固有的基本属性,是受刑人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补偿,包括物质性的损失(金钱、权益等)和非物质性的损失(名声、地位等)。

2、 隔绝:把受刑人与外部社会隔绝,既是对其自由权利的剥夺或限制,又减少其对社会的威胁,为各种矫正措施提供先决条件。

3、 威慑:矫正制度和措施对一般社会成员的威慑和警戒,使其不敢违法犯罪。

4、 改造:最终目的是使罪犯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得到矫正,重新融入社会。

人类惩罚制度的发展三阶段:以自由刑和生命刑为主的阶段;以监禁刑为主的阶段:以监禁刑为主向以非监禁刑为主的过渡阶段

监禁刑的局限:

1、 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剥夺了犯人的自由、自主、安全感、物品和服务、异性关系等,这些都违背人道主义原则。

2、 使被监禁人身心受到伤害,空间拥挤是构成身体和心理疾病的主要基础;监狱是一个极易形成挫折情景和挫折情绪的场所;监狱生活可能形成孤独的人格特征。

3、 负性互动影响渐进矫正的效果:与正常人的交往和沟通被隔绝,被监禁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使得他们原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可能延续,另一方面潜在的相互教唆的可能使他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向更恶劣情况发展。

4、 被监禁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断,不能跟上时代、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为适应监禁生活他们会养成一套监狱特有的情景意识和行为方式。

5、 监禁成本过高,直接成本如建设费用、工作人员费用、生活费用,间接成本如给被监禁人原工作单位和家庭带来的损失,减少其社会贡献等。

社区矫正的定义: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或裁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具有复合性质,是刑罚执行、专业矫正、社会福利三要素的统一。

社区矫正的优势:

1、 有利于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以社区为平台,使矫正对象生活在社会中,维持其与家庭、社会的连结;使其形成平安果度矫正期的思想,有助于控制器行为;避免了负性互动;降低了成本。

2、 促进了社会稳定,社区矫正以“防”为主导思想,通过改变矫正对象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控制其行为,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稳定;避免了监禁对其社会化的中断,使其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减少犯罪;以人道主义为理论基础,改变矫正对象对社会的仇视心理,从而减少犯罪。

3、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通过社区开展矫正工作,有助于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进一步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

矫正社会工作定义:指社会工作应用于司法矫正体系中。它是指依托于司法矫正体系基础之上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处遇、社会处遇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

矫正社会工作应包含的以下四方面含义:

第一,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改善处在困境中的社会成员生活的福利性的社会服务和保障。

第二,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服务,罪犯及其家属。

第三,矫正社会工作是司法矫正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依据相关法律,贯穿整个司法矫正过程和各方面。

第四,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得社会福利服务,各方面专业人士共同合作,尤其重视社会工作者不可替代的作用。

矫正社会工作分类:

1、 司法判决前的矫正社会工作:任务——通过与受助者及其家属和周围社区的了解,写出一份有关嫌疑人背景的调查报告。 a.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包括犯罪事实记录、前科、本人生活史 b.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经济困难的家人 失依儿童 心理困扰的家人

2、 监禁处遇中的矫正社会工作:个案辅导、团体治疗、联系社会、职业辅导、评估报告

3、 社区中的矫正社会工作:定义——以社区为平台,以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工作方法,回复矫正对象的社会功能,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刑罚执行制度和过程。

包括刑罚执行过程中的社区矫正(缓刑、假释、管制、暂予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和刑释人员的社区矫正两种。

观护:对于成年人或少年犯罪人,运用科学的社会个案工作方法,调查其犯罪前所有的资料,经过法院慎重的选择允许其仍居住在社区中,使其遵守一定的条件,在一定时期内由法院人用的观护人实施辅导监督,以达到社会防卫和个别处遇的目的。

改造:我国监狱法学中的特定用语,广义的罪犯改造是指监狱对罪犯实施的全部惩罚与改造劳动,包括刑罚执行,监狱管理,思想、文化和技术教育以及生产劳动等;狭义的改造专指对罪犯强制实施的旨在使罪犯心理和行为得到矫正和重塑的思想、文化和技术教育活动。

更生保护:对于出狱犯人、曾受过某种司法处分的犯罪者以及其他有不良行为的人,在社会上给予适当的保护与辅导,矫正其不健康人格,帮助其克服生活困难,是指顺利适应社会的一种制度。

社区处遇:不将犯罪者纳入监狱等拘禁围墙之内,而让犯罪者仍在社会中生活,并接受专业工作人员的辅导和训练,至其完全适应社会规范为止。

“感化社会工作之父”=“世界上第一位伟大的观护人”=约翰·奥古斯特斯 1879年,马萨诸塞州授权波士顿设置专任矫正社会工作者一名,参与法院行使管辖权的审议 1889马萨诸塞州第一个以州为范围开展矫正社会工作 1925年美国《联邦观护法案》在国会通过,美国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矫正社会工作制度

英国1887《初犯法》1907《感化犯人法》1925《刑事裁判法》:设立“司法裁判区”每区设立“感化委员会”

台湾1962《少年事件处理法》首创少年观护制度 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 1、 针对罪犯的功能:监管——限制其一定程度的自由作为犯罪行为的补偿+通过监管预防其再犯;矫正——通过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使其得到心理上、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服务——其对象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违法犯罪人员,内容涵盖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疾病医治,就学就业辅导,家庭关系调适,心理、认知、态度、行为、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辅导。

2、 针对社会环境的功能: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的家庭和社区环境——除了针对罪犯个人的监管、矫正和服务,还着眼于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改善,营造有利

于罪犯更新以及预防犯罪的健康和睦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促进刑罚制度的人性化和科学化发展——矫正社会工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更新改造罪犯和改善社区环境的活动,用有力的事实证明人性化、科学化的刑罚制度比报应威慑至上的严刑峻法更有利于罪犯的改造和社会的安全。

第二章 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渊源 犯罪原因的探究历程:

1、 古代社会冒犯神意说——违背了神的意志、安排和秩序

2、 刑事古典学派的“自由意志论”——创立标志是1764年意大利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法》,犯罪是自由意志选择的避苦求乐、趋恶避善的行为

3、 犯罪人类学派的“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认为犯罪是人的行为,要解释犯罪必先研究实施犯罪的人。犯罪人是自然存在的,他们是低于正常人的一种人类进化形式,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他把犯罪人分为四种: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偶然犯罪人、激情犯罪人四种。他的基础性观点:真正的犯罪人或者生来犯罪人实施了大部分犯罪。

4、 犯罪社会学派的“犯罪多元素论”——意大利人菲利提出犯罪原因三因素论即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犯罪社会学派创始人德国李斯特提出犯罪原因二因素论即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即是犯罪人周围的环境,个人因素主要指犯罪人的个人性格原因,这中间既有先天成分,也有后天成分。

刑法观念及刑罚制度的历史变迁: 1、 古代社会“复仇主义”:“冒犯神意说”指导下的“驱魔”法——恶魔鬼怪、神的制裁等;源于氏族组织一体性的复仇义务——狭隘的氏族利益;“君命神授”名义下的严刑峻法——君主承神的委托实施制裁和复仇

2、 “报应主义”刑论:强调刑法的实加在于报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报应主义或报应刑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其产生完成了刑罚史上由私力复仇到法律报复的突变,标志着野蛮的私力救济让位于文明的国家制裁。报应主义经历了三种形态——神意报应、道德报应、法律报应。

3、 “功利主义”刑论:认为刑罚的价值在于满足国家追求一定功利效果的意义,即犯罪预防。预防犯罪包括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一般预防以社会一般人为对象,通过刑罚的威慑或者确立规范预防社会一般人犯罪,方式包括执行威吓主义、立法威吓主义和积极一般预防。特殊预防以犯罪人为对象,刑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刑罚的剥夺或者教育使犯罪人不再犯罪,分为剥夺犯罪能力主义——自由刑和生命刑的施加使犯罪人与社会隔离或者消失来排除再犯罪的可能——和矫正改善主义——通过教育改造使其弃恶从善,排除再犯的可能。

重刑化的弊端:

1、 违背了罪刑适应的基本原则,即刑罚应当与犯罪人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以及犯罪人应承担的责任相适应,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而重刑主义表现轻罪重罚、重罪更重。

2、 削弱人们对刑法的尊重感,社会认同感是刑法有效实施的社会基础,刑法要获得认同必须符合公正、合理的价值理念,过重的刑罚显然与公正观念相悖,第三章 矫正社会工作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从“人在情境中”出发,认为个人适应问题在于个人内在压力(个人内在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失衡)和外在环境压力(围观、中观和宏观)相互影响,强调从两方面(心理和社会因素)来理解矫正服务对象。

削弱人们的认同感,甚至促使人们同情罪犯。

3、 不利于罪犯改过自新,适度刑罚会使罪犯产生痛苦和悔过心理。过重刑罚会导致不满和反社会情绪,为补偿心理失衡,必然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4、 增加了不必要的司法成本,执行中法所需资源比较多、经费投入多。 5、 妨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的实现,犯罪是多因素导致的,预防手段也应是多方面的。重刑主义使整个社会对刑法存在一种不正常的信赖和期待,动辄诉诸刑罚而不是去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妨碍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的实现。

非刑罚化、非监禁化的发展趋势:即不用传统监禁的刑罚而用非监禁刑的方法来感化改造罪犯

1、 通过非犯罪化来实现非刑罚化,即把各种传统的轻微犯罪划入违反秩序的一般违法行为的范围,避免刑法对社会生活的过多干预,使刑事司法力量更有效的对付严重犯罪行为。

2、 采取起诉便宜主义,即检察机关在某些特殊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程序对某些案件在起诉前予以终止。适用于两种情况:犯罪情节轻微者;犯罪情节未必轻微但主观恶性较小。

3、 广泛使用缓刑,对于初犯、偶犯、轻微犯罪行为者,暂缓其刑之宣告和刑之执行。

4、 实行保安处分制度,对实施了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的无责任能力人、限制责任能力人以及法律上特定的又具有相当社会危险性的有责任能力人施以的刑罚以外的医疗救治、保护观察等特定措施,以预防和控制犯罪、确保社会平安和矫治行为者本人的不良人格或病理身心的各类刑事制裁制度的综合,包括监护隔离处分、收容矫正处分、更生保护处分等。

5、 将案件移交社会法庭审理,即通过社区法庭的调解方法对小型、轻微的纠纷争议的案件进行审判,以达到维护邻里和睦关系的目的。

6、 减刑、假释制度。即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有条件或无条件的缩短刑期,让罪犯提前出狱的措施。

7、 其他非刑罚化、非监禁化的措施,如罚金、担保、软禁等。

基本假设:

1、 理解个人行为需要了解个人在整个形态中与所有人的互动 2、 人类生活环境是一个系统,成员彼此交互反应和影响

3、 个人出生具有独特的本能驱力和攻击性,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形成独特行为方式

4、 个人行为能反应对环境的认知和内在心理感受

5、 个人对环境的认知是个人对环境的期望与事实两部分的整合 6、 个人发生适应问题源自适应失败

7、 如果个人人格成为开放的系统,那么他可以自我改变和成长 治疗目标:

1、 减低焦虑和不安

2、 减低人在情境中的功能失调

3、 增强自我适应和人在情境中的系统功能 4、 增强自我实现和满足感,改善环境 实施原则

1、 服务计划应随着对对象了解的程度而修正 2、 个别化原则

3、 问题的焦点应是对象幕墙与过去生活功能表现与生活环境互动方面 4、 重视专业关系的简历和应用 5、 对象的参与

6、 直接协助对象去改变自己来影响环境 治疗技术

1、 直接技术:支持性的、引导性的、反应性讨论的(人与情景的、形态——动力因素的、人格发展因素的)、直接影响的

2、 间接性的:针对环境的改善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矫正服务对象不良认知和行为的治疗模式。

基本假设:

人的情绪和行为的问题源于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负性认知、情感和行为互相影响和加强,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情感和行为障碍。

目标:

1、 改变非理性认知和想法 2、 修正非理性自我对话

3、 加强对策抉择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加强自我管理和控制 社工角色:教练和伙伴 社工任务:

1、 澄清内在沟通

2、 解释认知行为运作模式 3、 指定家庭作业ABC模式 4、 强调体验学习 5、 试用逆向操作

6、 运用动态思考和反思 介入策略:

1、 辨认扭曲的思考方式和想法 2、 自我监控和对话

3、 探索思考方式与潜在观念的关系 4、 尝试正向和不扭曲的思考方式

5、 检验个人重新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家丁

任务中心模式:

认为人的困扰源自处理问题能力的暂时缺损,强调认识问题的意义,将之转化为可行的任务和行动,从而解决问题,重点在于确认要解决的问题。

基本假设:

1、 人有问题是能力受限,而非病理因素导致 2、 解决问题的障碍主要是环境或资源不足 3、 人有改变的动力,也有适应问题的本能 4、 个人了解到问题和不平衡,会采取行动解决

基本特质和原则: 1、 经验取向

2、 整合性,多种理论、经验的整合 3、 焦点集中在对象所认同问题上 4、 系统与脉络, 5、 短期性 6、 合作关系 焦点:

1、 问题解决焦点必须放在对象需求和渴望解决的问题上 2、 对问题进行分割,避免对象过度涉入关系和问题处置过程 问题类型

人际冲突、社会关系不协调、与正式组织不协调、角色执行困难、决定的问题、反应性情绪压力、资源不足、其他心理或行为问题

介入策略:

1、 协助对象澄清、定义问题 2、 拟定契约,达成共识 3、 具体分析

4、 帮助对象选择任务,予以承诺 5、 一起回顾过程,给予回馈 6、 资源不足时为其提供支持系统 7、 协助对象决定需求 介入程序:

1、 问题探索——条件、阻力、阻碍 2、 确认问题

3、 订立契约任务规划与执行 4、 结束阶段 技巧:

1、 实施技巧——系统性架构(程序、结构),反应性架构(回馈、表达、同感)

2、 实务技巧——探索、结构化、引导、澄清、反应、鼓励、指导等

现实治疗模式:

建立在控制理论之上,假设人们能够对生活、行为、感受和思想负责,帮助

对象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做出新的选择。

基本假设:

1、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满足自我需求

2、 人有归属、权利、自由、快乐、生存等需求 3、 需求受阻会导致痛苦和不满

4、 人能够通过负责的方式满足自我需求

治疗目标:协助对象找到更有效、负责的方式满足自我需求,获得满意的生活

治疗特征:

1、 反对心理疾病观念 2、 反对惩罚 3、 强调行为本身 4、 强调价值判断 5、 强调负责的行为

6、 注重人格意识,不重视潜意识

7、 主张个别、真诚的关系,不重视移情 8、 重视现在 社工功能:

1、 为治疗树立结构与界限

2、 建立关怀、尊重、彼此信任的关系 3、 强调自身优点和潜能

4、 积极讨论对象行为,批评与赞扬 5、 促使对象评估可满足的需求 6、 指导对象撰写明确可行的计划

7、 协助当事人寻找适当的需求满足途经

技术:角色扮演、幽默、面质、指导与示范、限制等

生态系统理论:

把社会环境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社会环境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基本假设:

1、 人与环境互动、与他人互动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2、 基因及其他生物因素是个人与环境交流的结果

3、 情境是一个联合的交流系统,人类与环境在此系统中相互影响,形成互惠关系

4、 相互适应度是人与环境互惠性历程的结果

5、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发展的关键在于环境对于个人的主观意义 6、 把人放在情境中去理解个人

7、 人格是人与环境长期交流发展的成果 8、 生活经验可以正想改变

9、 理解问题必须把人放在其所生活的整体空间中来理解 10、 社工应随时准备敢于案主生活空间的各个方面 主要观点:

1、 生命周期——随个人、家庭、时间而变动的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时间——时钟时间、生物时间、心理时间、社会时间、文化事件等,空间——建筑、地域关系、个人对空间认知等

2、 人际关联——个人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角色——人际关联中形成的一种互惠性期待和承担

3、 胜任能力——个人与系统各因素的成功适应、融合,调试——不适应的调和、修正、改善

4、 生活中的问题——人与环境失衡

5、 系统——①滋养型环境,环境能以适当的时刻、方式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与安全,增进个人认知、情感发展;不友善的环境,环境缺乏或扭曲资源、支持、安全的提供,阻碍个人适应和发展②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在系统、宏观系统

实践原则:

1、 个人与环境不可分离 2、 注重探讨分析多种因素 3、 多元化的干预

4、 善用个人生活经验及其非正式支持网络作为切入点 5、 关键系统改变影响其他及整个系统的原则

介入策略:进入系统——绘制生态系统图——生态评估——创造改变的观点——协调与沟通——在评量——评估

社会网络干预模式:

强调强化人的社会资源以增强个人的社会整合度并协助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基本假设:

1、 人的生存必定需要合作、协助,也是社会性的必然结果、归属感的必须条件

2、 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事件是生命历程中必然发生的

3、 人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资源来处理问题,包括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 4、 社会支持网络是外在资源,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两种

5、 社会网络支持可以缓解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且有利于个人问题解决 6、 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尤其薄弱,需要社会工作者协助增进其社会网络支持

主要观点:

1、 LIN,社会——亲密伴侣、社会网络、社区;支持——工具性支持、表达性支持

2、 LAZARSFELD和MERTON强调同质性 3、 GRANOVETTER,人际联结的强度——互动时间多寡、对彼此情绪强度、亲密度、相互援助

4、 LOFLAND,七种联结类型——角色伙伴、生活协助、网络联结、肯定自我、心灵安慰、现实确认、目标一致;四种模式——相交满天下、泛泛之交、知交二三人、只取一瓢饮

5、 社会支持程度的影响因素,发展因素(过去经验)、个人因素(特质)、环境因素

介入目标:协助对象重建过去的联结,建立新的联结并发挥支持功能——预防、治疗、复健

介入过程:

评估对象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程度(结构和功能)——依据优缺拟定计划——沟通、协调

社工角色:倡导者、发动者、促进者、统筹者、管理者、辅导者、监督者、系统内外的连联结者、资源提供者、服务提供者

第四章 矫正社会工作价值伦理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规定:

1、 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出发规定人的本质,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后

的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2、 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规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 从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构建的功能的角度规定人的本质,劳动是人得以生存的前提,为满足生存需要,人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的同时,人们建立关系,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

4、 关于人的本质的三重规定性奠定了矫正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哲学基础。人的本质是生产和生活实践,我们必须坚持人在情境中的基本价值;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要求我们必须关注人的社会功能,实现人与社会的联结;需要是人的本质我们必须坚持需求为本的价值观。

5、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自身,使人完全占有自己的本质,促使个人与社会联结,回归、融入社会。

PUMPHREY将社会工作价值分为三类:专业与其所处文化环境的关系,主要倡导社工专业使命;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矫正社会工作的介入理念及价值伦理:

1、 促使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是矫正社会工作开展的核心理念,相信矫正对象有能力也有权利重新融入社会

2、 问题导向是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理念,以矫正对象的问题为切入口开展工作,深入收集和了解有关对象、家庭及其社区的资料,以便诊断问题,制定针对性方案。

3、 矫正对象参与矫正过程是又一个基本工作理念,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应当与矫正对象不断互动,让其参与到工作过程中,通过共同讨论,促进矫正对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实现矫正对象的正向转变。

4、 平等尊重是矫正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论理,人人生而平等,以往在重刑主义指导下,对矫正对象的不尊重使他们形成自卑感,不利于他们的自我更生。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因素,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无论矫正对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有怎样的不良习气,工作者都应尊重他,这样才有可能是对象产生建设性的转变。

5、 保密是矫正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论理,保密之所以对矫正社会工作特别重要,在于矫正社会工作本身和矫正对象的特殊性。社会对犯罪人员防范性很强,对犯罪人员有歧视心理,社区服刑人员保密内容的泄露会对其生活和矫正工作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更应当坚持保密。

尊重矫正对象的表现和要求:

1、 承认矫正对象作为人的价值,承认他们拥有发展和改变的潜能和能力,承认其是可以改变的;

2、 接纳矫正对象,让他们自由表达情感,不批评、不阻止、不责备; 3、 尊重矫正对象自我决定,在刑罚执行的范畴下,为其提供多种选择,促进其自我决定;协助矫正对象分析事件,在利弊选择中促进其正确决策;尊重其已经做出的决定

第五章 矫正社会工作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的核心要素:

1、 个案工作必须回应矫正对象的基本需求,关注和了解其需求和表达,尊重他们的价值和尊严,理解并尊重,个别化,自决,保密等等

2、 个案工作深受工作者的工作取向和价值观影响,尤其不同模式的价值取向的选择

3、 个案工作是理论和实务技巧的整合,必须把心理、社会、行为、系统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实务技巧落实到具体服务中来

4、 个案工作的核心动力是专业关系,强调双方共同的参与、互动和决定 5、 个案工作的改变目标包括个人和环境多方面的需求或问题,需要工作者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影响和配合,也就是人与环境的视角已成为现代个案工作的核心要素

家庭服务及社工介入方式:

1、 支持性家庭,利用家庭原有支持关系,促使矫正对象发挥功能 2、 沟通方式失当型家庭,修正、改善家庭沟通方式

3、 关系紧张型家庭,着重帮助对象修复家庭关系,促使家庭对对象的关心和支持

4、 破裂型家庭,协助对象认真分析、冷静处理,培养其应对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小组工作的核心要素:

1、 小组是一个目标导向的活动,小组目标是小组发展的重要方向

2、 小组目标和活动时工作者预先计划好的,即小组计划的程序设计是小组工作重要环节,工作者应当综合小组成员特点、小组目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设定适当活动和内容

3、 小组工作是一个产生动力的过程,工作者应从小组沟通、领导、气氛、规则、文化、凝聚力、控制等方面创造小组动力

4、 小组的改变包括小组组员、小组本身和环境三方面

小组程序设计: 内容:

1、 设计的过程——评估需要、理论分析、确定目的 2、 设计的结果——一套方案

类型:社会问题导向和个人需求导向

影响因素:机构宗旨、矫正对象需要、资源条件、理论基础、矫正对象的参与

设计的原则:

1、 组员需要,感觉的、比较的、表达的、规范的需要等,归属、权利、成就需要

2、 活动过程,注重组员的参与

3、 组员关系,包括小组任务和小组情绪 程序的功能:

1、 评估的功能 2、协助表达 3、激发互动 4、提升个人素质 5、学习知识和技能 6、促进环境改变

设计步骤:评估需要——确定目的(与问题相连)和目标(可达到、可量度、有时限、有关联)——制定方案

社区工作定义:社区工作是一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通过组织社区内居民参与集体行动,厘定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居民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觉精神,加强居民的社会参与和影响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发挥居民才能,培养社区领袖,创建更公平、公义、民主及和谐的社会。

社区工作的核心要素:

1、 社区工作的对象包括社区、社区居民、社区内各类组织和社区的关系 2、 社区工作是一个组织的过程、发动居民的过程、集体行动的过程 3、 居民参与是社区工作的核心动力

4、 社区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中国特有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背景、社会发展脉络、居民文化习俗,必须探索中国自身的社区服务模式

社区工作过程:

1、 建立对社区的认识(历史、环境和设施、居民、组织、权力关系) 2、 建立社区关系,过程:确定范围——自我介绍——建立合约、观察联系——不断修正——跟进联系:方式:发布会、联谊会、社区宣传、拜访、调查等

3、 协调和改善社区关系:动员社区资源、组织各类活动,开展帮困解难工

作。

第六章 矫正社会工作过程

过程:建立专业关系——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诊断——计划与介入——评估与跟进

建立专业关系:

专业关系定义及特点:矫正社会工作者与矫正对象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以相互认同、相互信任为基础的专业助人关系,特点如下

1、 目标性(达成共识、共同确定、共同承诺) 2、 以服务对象为本(需求和问题)

3、 非平等性(工作者专业技能、专业地位和法定职责的权威性、矫正对象如实提供资料)

4、 控制性(专业伦理准则约束,控制个人价值和情绪) 5、 代表性(代表社区矫正机构)

建立专业关系过程中工作者的工作:

1、 明确建立专业关系是一个过程(问题不断涌现、工作的复杂性)

2、 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来源、性质、犯罪类型、基本资料、背景资料等)

3、 初步评估矫正对象问题问题和需求 4、 促使矫正对象进入角色 5、 与矫正支持系统建立关系

工作者角色:资源整合者、使能者、调停者、教育者、倡导者、管理者等 对象角色:既有现实角色——罪犯 社会赋予角色 自我期望角色 技巧:

感同身受、订立目标、制造氛围、积极主动 工作者角色的影响因素:

矫正工作目标、工作者认知和价值取向、对象的问题和需求、期望、矫正对象的角色意识、矫正情景的性质和复杂性

矫正对象角色的影响因素:对矫正目标的认知、需求满足状况、自我角色认知、工作者的价值观、矫正情景

资料收集与分析:

矫正资料收集的内容:

1、 矫正对象个人层面的资料,包括个人的基本资料(年龄、生活建立、生活经历、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社会地位等)、矫正对象对现状和问题的看法、矫正对象生理、心理、情感、智力等方面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机资料

2、 环境层面的资料包括矫正对象生活的社会系统(家庭、亲属、邻居、学校、工作等)和各种资源系统

3、 矫正对象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方面的资料(与环境的关系、社会关系、寻找帮助的方式、社会对其求助行为的反应、其他系统对其问题的影响等)

收集方法:文献法——间接性、稳定性、客观性 访谈法——有计划的系统的直接交谈(有结构、无结构) 问卷法 观察法

资料分析的过程: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总结

资料整理:资料审核(去伪存真、准确、有效)——资料复查——资料分类(品质标准、数量标准)——撰写备忘录(描述性内容、分析性内容)

资料分析:

1、 比较分析(同类、异类、横向、纵向、结构、功能、一致性、差异性) 2、 因果分析(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

研究与诊断:

问题的含义:需要回答、解释的题目;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点;事故或麻烦

问题的要素:1、问题产生的原因 2、问题的程度 3、问题被反应时才是问题 问题研究与诊断的视角:

1、 生理研究视角,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性格等 2、 社会变迁视角

3、 文化视角,文化变迁、亚文化 4、 利益视角,利益冲突

5、 行为视角,越轨行为、标签理论 6、 心理视角,人格、心理 7、 社会权益视角 8、 综合视角 诊断方法:

1、 问题分类,表层、中层、深层,个人、家庭、社会等

2、 确定问题域,自身问题、环境方面问题、个人与环境互动的问题

3、 确定问题性质,根本、主次、危害大小等 4、 量化分析,正负向影响,影响大小等

计划与介入:

计划的内容:计划目的(长远结果)和目标(具体、近期)、计划关注的对象、2、 提高工作者能力,提升服务品质 3、 寻求工作未来的方向 评估的过程:

1、 准备期,明确目的,明确主体,评价评估条件

2、 设计评估方案,严格、科学的设计,内容包括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方计划实施的策略

目标制定原则:

1、 与矫正对象的需求相关 2、 与工作者知识、技术相称 3、 与机构功能相符合 4、 明确、可测量 5、 切实可行

6、 正向描述、注重促进对象的成长

关注对象:矫正工作介入的焦点,包括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 实施措施:工作者和矫正对象的角色和任务,以及方法和技巧 介入:

1、 直接介入,针对矫正对象的介入,包括社会适应、社会支持、心理、行为、人际交往等;针对矫正对象群体的介入,如小组工作,集中学习,公益劳动安排等

2、 间接介入,针对矫正对象以外其他系统的介入,如对家庭的介入、对社区环境的改善、对社会环境、社会政策的介入等

评估与跟进

评估的定义:即矫正社会工作者或机构对矫正过程和矫正绩效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通过研究过程达到评价矫正项目的过程和技校的目的

评估的类型:

1、 对象,对矫正机构的评估、对工作者评估

2、 主体,政府实施的评估、机构实施的评估、工作者进行的评估 3、 目标,阶段性评估、过程性评估、绩效评估 4、 时间,前期评估、中期评估、后期评估

5、 内容,需求评估、项目评估、环境评估、影响评估 评估的功能:

1、 把握矫正项目的实施过程,考查矫正项目的试试效果

法和程序、参与评估个方面的关系、评估成果的表现形式。设计过程:确定要评估的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设计方案

3、 实施评估方案,过程包括收集和分析评估资料,确定评估评估指标体系(能反映评估目的、有代表性、相对完善、有机的逻辑体系)

跟进:指矫正工作者与矫正对象的专业关系结束后,工作者须对矫正对象进行一段时期的随访,并对随访期出现的情况作出一定程度的处理和回应

跟进的方式和内容:矫正项目结案后的跟进、转介后的跟进、矫正关系结束后的跟进

跟进的功能:

1、 维持和巩固矫正项目实施所获得的结果 2、 帮助矫正对象得到更合适有效地监管和服务

3、 帮助服刑期满的矫正对象更快的实现想社会人的转变,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和被社会接受的人

4、 有利于各部门和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第七章 社区矫正的社会基础 社区矫正适用对象:

被宣告缓刑的罪犯 被判处管制的罪犯 被裁定假释的罪犯 经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并应在社会上执行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或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

他们适用的刑罚统称为非监禁刑罚 社区矫正的法律基础:

现行法律规定 社区矫正立法 现行法律规定:

主要涉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

1、 非监禁刑的法律规定:按执行的场所和方式刑罚可分为监禁刑(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和非监禁刑(死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罚金和没收财

产),社区矫正适用的非监禁刑主要是管制和剥夺政治权利两种

2、 非监禁刑执行制度的法律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如果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安部相关监督管理规定,处5——10日拘留,200——500元罚款;对未成年人倡导“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针,实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社区矫正立法:

就是立法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在其职责范围内制定、修改、补充、认可和废纸有关社区矫正法律规范的活动和结果。

1、社区矫正试行规定, a、司法部2004年5月9日印发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6章42条),是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的规范和法律依据。

b、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2003年7月10日发布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2005年1月20日发布的《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

c、社区矫正试点省、市颁布的有关社区矫正的文件包括三部分,社区矫正试点省、市领导机构发布的开展社区矫正的指导意见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点省、市相关部门发布的开展社区矫正的具体措施;试点省、市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发布的有关社区矫正的具体制度。

2、社区矫正的法律规定 a、《刑法》、《违法行为矫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三者构成我国预防和惩罚违法犯罪,教育和改造违法犯罪人的法律处分体系+即将制定的《社区矫正法》

b、适用于《违法行为矫治法》的五种对象:构成犯罪,虽不需要给予刑罚处罚但有重新违法犯罪可能的轻微犯罪人;严重或多次违反治安行政法规但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者;虽不构成犯罪,但有严重潜在社会危害的违法者;刑法规定由政府收容教育的未成年人;刑法规定需要政府强制治疗的精神病人

3、社区矫正的法律修改

a、修正执行主体。社区矫正五类罪犯的管理、考察、监督的执行主体是公安机关,而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工作主体是司法行政部门。我国监禁刑的执行主体是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的非监禁刑的执行主体属于公安机关,导致刑罚执行运行机制不畅,应当将社区矫正非监禁刑的执行授予司法行政机关。附:刑事司法活动四环节,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公安机关既是侦查机关又是社区矫正非监禁刑罚的执行机关,不符合“分工负责、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原则。

b、完善执行制度,主要指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制度的完善。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缓刑适用于3年以下有期徒刑改为5年以下。缓刑、假释、暂予监

外执行都有实质前提,确实不再危害社会,必须将这一标准具体化、科学化。增加执行制度的种类,假释适用于原判刑期执行1/2以上,实际10年以上,改为1/3,8年以上。裁量假释和法定假释都属于完全假释,即附条件的从监禁机构内部完全释放,在社区矫正期间只要不违反法定事由,就不再收监执行处罚,而像普通人一样生活。部分假释包括日假释、临时驾驶等。日假释就是准许罪犯白天在社会上工作、学习,夜晚必须回监服刑。临时假释类似于周末监禁,工作假释、学习假释。完善执行制度的内容,增加针对服刑人员的复旦兴贵发,如公益劳动,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

c、修改剥权制度。剥夺政治权利属于资格刑,而剥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属于自由刑,应当予以取消。担任国家机关职务,担任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都属于担任公职的权利,应当合并。剥夺政治权利改为剥夺公权,包括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剥夺担任公职的权利。同时,通过刑事法律的修改,补充资格刑的减刑、复权制度。

d、增设刑罚种类,增加剥夺权利的内容,如特定职业、民事权利、军衔、荣誉称号等。增设剥夺权利刑实行分立制,就是法院在判决剥夺权利时,不是对所列剥夺权利权项的全部剥夺,而是根据犯罪性质和情节,明确剥夺犯罪人一项或几项权利。增设社区服务刑,取代管制刑。

社区矫正的资源体系:

物质资源——组织、设施、经费、技术 社会资源——作为社会行为手段或报酬而使用的物质的、关系的、文化的对象,包括人力、智力、文化及关系资源。

资源分类:

1、 性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2、 形态,有形资源、无形资源 各中资源的关系:

1、 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 物质资源与社会资源各个子项目之间是彼此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

社区矫正的组织基础: 社区矫正组织的特点:

1、 社区矫正组织的内涵不同于一般社区组织,社区组织是社区居民为着动员全社区人力、物力和财力,预防、解决社区内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而建立的组织系统;社区矫正组织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主导,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及社会志愿者协助实施的,针对社区服刑人员执行非监禁刑罚,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专业机构。

2、 社区矫正组织在管理模式上与一般社区组织有所不同,更强调政策性、专业性,以各级社区矫正领导为核心的社区矫正机关发挥着决策、沟通、控制欲协调的功能具有行政管理的特点,具有统一性与多元性、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特点。

3、 社区矫正组织的结构域功能也有鲜明特点,一般社区组织的结构分为垂直型与水平型结构两种,社区矫正组织体系是由垂直和水平型组织交叉复迭而成的网络系统,是随着社区矫正工作拓展而产生的新型社区组织形式。

社区矫正的社会技术基础:

曼海姆认为社会技术是以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形成为目标的社会实践、作用的总称。

公共卫生及社会福利领域的社区组织,挖掘、动员、组织社区资源促进公共卫生和福利事业的发展;社区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改善,强调社区居民与政府的合作的方法和手段,成为社区发展,依靠专家力量,为达到特定社会目标或解决具体某一社会问题而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和执行相关措施,称为为社会策

11

活动或事物的过程,体现了责任分担和成果共享。

社区参与对社区矫正的功能:

1、 社区居明最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经历和需要,能够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多元化、专业化和有针对性的帮助。社区服刑人员作为弱势群体回归社会,面临诸多困难,具有特殊需要,必须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才能解决。

2、 社区是人们实现社会化过程、习得社会文化、社会规范及伦理道德的场所,他制约和规范着社区居民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从而维系社区的和谐和稳定。社区服刑人员置身于社会关系和谐稳定、民风友善的社区中,必然有利于他们养成社会适应能力,顺利回归社会。

3、 同时,要重视社区的组织化程度。

社会网络:是指一群有相互关联的互动者所构成的网络体系,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的聚合体,它是由多个点和个点之间的连线组合而成的。

社会网络理论应用于社区矫正中的特点和要求:

1、 社区本身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空间,构成了不同的社会网络结构,社会成员依据各自的社会属性在社会网络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将社区服刑人员安置

在社区中,要求社区工作者了解该社区的社会网络特质和网络环境,帮助矫治对象回复以往的社会支持网络关系,帮助矫正对象融入社会。

2、 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的挖掘与动员实质上是以社会网络为媒介进行的,要求社区矫正工作者分析和把我围绕着矫正对象的网络关系,挖掘、动员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共同完成矫治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3、 社区矫正机构与社区矫正工作者离不开社会网络的支持与帮助,包括与当地政府、公安、司法机构、社区行政与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志愿者,社区服刑人员的亲属、邻里、同时、友人等组成的社会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承认或默认的持久的、稳定的、相互信赖的支持性关系。帮助矫正对象恢复和重建社会支持网络,融入社会网络之中。

社区服刑人员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处于弱势和资源贫乏的表现:

1、 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社会通过贬降过程使矫正对象原有的自我观念被破坏,其尊严和社会地位被剥夺,同时改变了其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

2、 标签理论认为,罪犯之所以为罪犯是因为社会成功地给他贴上犯罪的标签,标签使罪犯与社区居民之间形成一道鸿沟,使罪犯在社会支持网络中被排斥、边缘化和疏离化。

社会资本:将人际支持网络看成一种实际的或潜在的有助于个人目标达成和实现的一种资源

优点:

1、 使公民容易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 有利于公民反复互动,减少成本

3、 培养和保持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性格特点 社区服刑人员的支持网络:

1、 正式支持网络——政府相关部门、正规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支持网络系统 2、 非正式支持网络——由矫正对象的亲属、邻居、同事、同学等组成的非正式社会网络所提供的情感支持、社会交往、经济援助、实质性协助、指导、建议等行为的综合。

社区文化:指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内的特定文化现象,它是社区成员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社区文化的功能:

1、 再社会化功能,在社区矫正中,通过多种形式矫治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使其弃恶扬善,顺利回归社会,社区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具有特殊意义。

12

2、 预防犯罪功能,社区文化表现出对矫正对象的接纳、尊重和肯定,能削弱标签效应,通过文化创新,建立新的社会规范,可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犯罪,把再犯可能性抑制至最低。

3、 沟通功能,促进服刑人员与社区居民、社区矫正工作者之间有效地沟通和情感交流,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4、 规范功能,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道德标准的集中体现,社区文化已经社区居民的认同和传承,必然会影响并规范社区成员的行为,对社区成员有一定的社会约束作用,同时,服刑人员的接受和认同社区文化,形成自律和自我约束,遵从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从根本上避免再犯。

社区社会的影响:

1、 从众与服从。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引导或压力,放弃个人意见和主张,在认知或行为上表现出与多数人一直的现象。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的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而产生的行为。利用个体的从众和服从心理,通过社区群众压力和权威压力促使矫正对象心理、态度和行为发生转变,顺利回归社会。

2、 传播,通过语言、姿态、表情、文字等符号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情感等的社会行为。产生显性效果、增强效果和改变效果。利用传播的影响,促使矫正对象发生并增强正向的转变。

3、 舆论,社会大多数人对普遍关切的社会事件、问题、现象、人物等形成的共同的观念和公开表达一致见解。舆论一旦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形成影响人们行为和心理的约束因素。a、有助于对社区服刑人员形成心理压力,迫使其放弃错误价值观、消极态度,改变其行为方式 b、舆论对组织、群体的价值取向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个体态度改变具有决定性作用。 c、舆论对社区矫正工作起着导向和指导作用。 d、舆论对社区居民、社区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舆论引导,形成良好社区凝聚力和社区认同感,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第八章 社区矫正的组织架构 公民社会的定义:

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终结性的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在同国家关系上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资源结合而成,他们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以保护或增进他们在公共利益上的价值或功能。

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1、 现代社会按照社会活动的范围可以分为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领域。即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公共领域。国家属于政治领域,它是政治系统所在

所在的领域,活动主体是政府;市场是经济领域,他是谋求私人利益的领域,活动主体是盈利组织;社会则为公共领域,他是公民社会自治的空间,活动主体是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

2、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是重合的,表现为一元的社会结构,国家从市民社会中夺走了全部权力,整个社会高度政治化,市民社会淹没于政治国家之中。

3、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野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完成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因为市场经济要求从事经济活动的是自由平等的主题,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且政治国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基础之上的,并且为市民社会服务。个人利益与个人自由只有在市民社会中得有满足,并形成对政治国家的法律限制。这种限制以及市民权益的实现是凭借法治完成的。国家依靠法治来智力国家和管理社会,从而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一种理想状态。政府行为、权力行使的一切活动都要接受法律的约束并且在对其职权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负责任。法治国家的政府是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自由自主自治的公民社会则制约国家权力,防范国家权力的无限扩张并脱离人民意志,并通过各种社会活动为公民提供服务。公民则在市场中追寻个人利益和满足个人需求。

政府作为矫正社会工作责任主体的表现和作用:

1、 政府负有组织领导之责。社区矫正是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利用社区资源和社会力量来教育改造罪犯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目前我国试点省、市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局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的工作体制。

2、 政府负有管理协调之责。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与社会工作的统一,需要政府的来管理和协调有关部门配合矫正社会工作,共同完成任务。

3、 政府负有提供资源之责。社区矫正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是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征的公共物品。政府应当为社区矫正提供相关资源包括政策、法律、资金、设施和服务。

矫正社会工作的执行主体——矫正社会工作机构及工作人员的角色和作用: 1、 作为矫正社会工作的组织者,依靠基层居委会、村委会在社区成立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当地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和协助以及公安机关的配合下,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提供服务。

2、 作为矫正社会工作的实施者,遵循社会各管理规律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相关知识、技能提供心理矫正、帮助教育、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

13

3、 作为矫正社会工作的推动者,进行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推动社区矫正不断向纵深发展。

矫正社会工作的合作者——公民社会包括慈善家、志愿者等: 1、 矫正社会工作的参与者,自愿参与,“同意权力”——不具有强制性,但有约束力

2、 协助者,志愿者的参与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人力等,提高了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政府衍生的组织结构:

1、 英美法系的综合性矫正机构,这些国家认为社区矫正是刑事法制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社区矫正机构包含在综合性的矫正机构之中,包括监禁矫正也包括社区矫正。

2、 大陆法系国家独立性矫正机构,按照“非刑事化”和“非刑罚化”的指导思想,社区矫正应当在刑事法制中具有独立的地位,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是独立的社会处遇专门机构。

社会角色衍生的组织机构——社会服务组织,包括专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 特征: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

类型:直接服务机构,直接参与社区矫正活动,作为刑事司法系统的一个环节从事专门的矫正社会工作:辅助服务机构,不是刑事司法系统的环节,但是其所从事的矫正工作深刻影响着社区矫正。

形成方式:政府主导推动:社会自主形成 社会服务组织功能:

1、 矫正功能,遵循社工理念,运用专业方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和行为的矫正。

2、 服务功能,提供困难救助,根据矫正对象的困难和需求,提供住宿、食物、就业援助等:提供技能培训,帮助并促进其就业。

3、 宣传示范功能,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广泛的宣传,改变人们的传统刑罚观念,理解新的制度。

4、 组织发动功能,组织和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矫正,体现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矫正的价值要求,实现社会民主,壮大公民社会。

市场角色衍生的组织结构:

指能够提供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具体关系的矫正项目或者矫正设施,并且在提供某些产品或服务时获得利润的企业型非政府组织。

特征:

1、 能够提供社区矫正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有偿的,并获得利润。 2、 能够满足社区矫正的需求和发展。 3、 能接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社区矫正工作者:依托执法权限或专业知识,在社区内针对矫正对象开展管理和矫正等工作的人员。包括三部分,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工作这队伍(公安民警、司法所的司法助理员、监狱民警等)、专业的矫正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队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建立志愿者队伍的方法途经:集中或定期招聘、等级制度、加强业务培训 其他社会力量: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家庭、原工作单位

第十章 矫正社会工作的内容 社区矫正对象档案、信息资料的管理:

伍。

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工作者的任务: 1、 接受矫正对象、办理衔接手续 2、 对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管理 3、 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 4、 考核、评估、奖惩

5、 完成上级领导、机构不值得任务和工作 6、 依法履行其他相关职责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1、 制定矫正计划、方案并具体实施矫正措施 2、 提供帮助、服务 3、 教育、培训

4、 加强与社会志愿者及其他矫正力量的协调配合,最大限度为社区矫正服务

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

资源或受专业人员邀请无常的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服务的社会人员。 特点:兼职人员、无偿、需要培训指导、流动性强 志愿者参与的必要性:

1、 社会广泛参与本身就是社区矫正的重要特点和要求,因而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为社区矫正服务

2、 专业社区矫正队伍力量薄弱,人员有限,需要吸纳社会人员参与,共同推动社区矫正事业的发展。

3、 有利于社区矫正的宣传,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可以学习、理解社区矫正的意义和内容,另一方面他们的宣传更有利于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吸引更多志愿者的参与。

4、 世界惯例

基本素质要求: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热心社区矫正工作;有一

1、 建立专门的矫正对象档案资料库,为每个对象建立个人档案,方便查阅、调查

2、 做到档案资料有序化,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及时补充、变更 3、 就可以建立网络档案资料,方便

4、 对社区矫正信息进行心里话、网络化的管理

社区矫正对象的主要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社会支持问题、社会交往问题、社会认知问题、社会态度问题、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家庭问题等

有监狱服刑经历人员社会适应问题的表现因素:

1、 社会的快速变迁,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我国城乡都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矫正对象长期处于与社会隔绝的状态,他们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思想方式的变化、城乡建设的变化、制度政策的变化都不了解,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

2、 长期监狱生活所形成的“监狱人格”会阻碍他们适应新的生活。长期处在封闭性的监狱中,交往对象主要是服刑人员和监狱干警,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格监狱化,而当他们从监狱出来以后,以这种人格同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必然导致冲突,有可能使他们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3、 长期的监狱生活导致他们与外界的隔绝,这种隔绝使他们与社会的联结中断,这种中断会对他们社会功能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使他们难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4、 对策,针对其具体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安排相应的矫正项目 无监狱服刑经历对象的社会适应问题:

1、 从社会正常一员转变为罪犯,其角色、地位、身份等方面都面临着重大转变,适应这种转变是重大问题

2、 由社会正常人员转变为罪犯,其社会交往体系、社会支持体系甚至家庭体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使他们难以适应。

社会支持问题:(物质、精神、社会政策、制度、社会心理方面的相应支持,就业问题最突出)

14

1、 激烈的竞争使得就业岗位本来就很稀缺

2、 民众具有这样的心理,正常人就业都存在困难,何况犯罪人员再就业 3、 用人单位的歧视

4、 矫正对象存在就业技能不足、就业观念偏差等

5、 对策——矫正就业观,技能培训、与用人单位沟通等 社会交往问题: 原因:

既可能与矫正对象本身习惯性的交往方式有关;也可能与矫正对象与社会联结中断,无法实现新的社会联结有关;与社会歧视有关;与矫正对象需求满足方式有关

对策:对矫正对象的社会交往体系进行干预 1、 全面认识和了解矫正对象的社会交往状况

2、 掌握相应的矫正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展矫正对象交往改善的工作——认知、行动等方面。a、阻断法,断绝原有交往体系 b、结构松动法,了解对象交往结构,分析并思考可改变的、影响大的等 c、替代法,建立新的交往体系

矫正对象的具体困难:

没有住处、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专业技能、没有工作、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权被侵害、有心理问题的

帮助的具体途径:

1、 再就业谋生方面提供援助。联系原单位、居委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中介组织、提供培训等

2、 办理社会保险、申请低保、救济金方面提供帮助 3、 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询、诉讼 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

1、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罪犯,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劳动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2、 缺乏法治知识的罪犯,刑法知识教育,宪法、民商法、经济法等实体法的教育,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程序法的教育

3、 心里不健康罪犯,心理学一般知识,犯罪心理学和改造犯罪心理的途径方法知识,心理调节知识

培训:技能培训、沟通交往培训等

应注意:矫正对象个人特点、爱好,特长、优势,社会需求 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的作用:

15

1、 进行无偿、义务的劳动,让他们体验社会奉献的感受和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

2、 作为惩罚的一方面

3、 作为再社会化的一种途径,学习社区文化,早日适应社会

行为治疗模式:该模式认为行为时学习习得的,关注的矫正目标集中于现实、此时此刻的行为问题。行为包括操作性行为和反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由个人意识控制,它是否出现及频率大小取决于行为效果。反应性行为不受个人意识控制,而是因刺激引发生理改变所产生的,如焦虑、不安、性冲动等。运用行为模式要针对引发行为的牵引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两个因素进行接入。此模式有完整的目标、策略和技巧,主要是操作性行为技巧、反应性行为技巧、综合性技巧等。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又称ABC理论,它的基本观点认为,情绪问题是由于人的非理性信念导致的,治疗重点在于以观念、思想为突破楼,通过改变人的非理性信念达到改变沮丧情绪的目的,使人更积极、负责的生活。A-引发事件 B-信念 C-事件和认知导致的结果,包括情绪和行为 D-介入辩证法,摆脱非理性信念 E-D的效果

家庭结构治疗模式:基于家庭治疗理论,以整个家庭为对象,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域交往方式来发挥家庭的功能,从而使个别家庭成员的问题得以真正解决。

它的核心概念包括次系统、辩解、权力架构、角色和责任分工等,认为不良的家庭结构是导致家庭成员问题的真正原因,不良的家庭结构有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等,通过纠正病态家庭结构,建立家庭内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保证家庭成员在健康和谐的家庭气氛生活最终解决家庭成员问题。


相关内容

  • 20XX年抚州市社区矫正工作要点
    抚司矫正字[2011]5号 关于印发<2011年抚州市社区矫正工作要点> 的通知 各县(区)司法局.金巢经济开发区司法局: 现将<2011年抚州市社区矫正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 ...
  • 社区矫正制度
    惩罚性和恢复性二元功能之完美结合 --浅析社区矫正制度 摘要: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性刑罚执行方式, 是国家刑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惩罚和改造罪犯方面的良好效果, 在国外的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美国社区矫正制度起步比较早, 在实 ...
  • 社区矫正工作意见
    ##区社区矫正工作意见s0100 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 区司法局区人事局区财政局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 ...
  • 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基本 ...
  • 湖南省社区矫正工作者守则
    关于印发<湖南省社区矫正工作者 守则(试行)>的通知 湘社区矫正办[2009]7号 各市州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素质,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者依法 履行职责,确保我省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开展,现将<湖 ...
  • 九成宫镇司法所社区矫正经验材料
    九成宫镇社区矫正经验材料 九成宫镇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县级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改造教育挽救为前提,把矫正对象改造成为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为目标,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不断总结经验,摸索 ...
  • 社区矫正方案
    社区矫正个案分析 ---社区矫正对象蔡远来个案分析 (石湾镇司法所) 一.基本情况 姓名:蔡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0年某月某日 文化程度:小学 婚姻状况:已婚 家庭成员情况:妻子柳某,现无业:夫妻双方均为失地农民 家庭地址:横山县石 ...
  • 手机定位管理8.4万名社区矫正人员
    司法部:社区矫正信息技术规范正在制定中 发布时间: 2012-04-25 本网北京4月24日讯 记者赵阳 记者今天从司法部了解到,根据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质和非监禁特征,各地积极探索运用手机定位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实时监管,不 ...
  • 牙齿外突应该怎么矫正?
    牙齿是很影响人的第一印象的,如果五官长得很端正,可是当你开口笑的时候,露出一副龅牙,那么也是很影响美观的.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牙齿长得不整齐或者牙齿有外突的现象的时候,就应该尽快的对牙齿进行矫正,矫正的时间越早效果就会越好.下面就来介绍几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