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 - 范文中心

八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

05/22

一、实验题

1.小敏和小倩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

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

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AB 间距离s AB =____cm,BC 段所用时间t BC =_____s,

AC 段平均速度v AC =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____(填“大”或“小”).

2.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

(3)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

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4)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小明在观察小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

的情况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

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他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小明想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他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 、 (填序号)的琴弦。

(2)如果小明想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的关系,他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 、 (填序号)的琴弦。

(3)如果小明想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他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 、 (填序号)的琴弦。

4.小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对100g 冰加热,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1)冰属于 (晶体/非晶体);

(2)在BC 阶段物质处于 状态(固体/液体/固液共存);此过程中要吸热,温度 .熔

化过程一共 分钟.

(3)回忆老师在课堂上做的实验,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

热.这样做好处是 .

5.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冰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对冰加热,是为

了 。

(2)冰的熔化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发现冰熔化过程温度 (填“升高”“降

低”或“不变”),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6min 时,试管

内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冰熔化过程用时 min .

(3)实验中发现,冰块熔化的太快不便于观察现象,为了控制冰熔化时的速度,应采

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合理的答案即可)

(4)如果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不断地加热,试管中的水最终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原因是: 。

6.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他的操作如图1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 ..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为 ℃,在图3中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分析图4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7.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则测出的水温将偏 (高/低).

(2)图甲中A 、B 、C 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 .1min 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 ℃.

(3)根据图丁的 图,说明水已沸腾.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5)另一组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完全相同,但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 .

(6)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填序号).

①得到可靠的结论 ②减小实验误差。

8.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水在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

(1)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原因是 ;

(2)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 ℃;根据水的沸点,可判断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低于”)1标准大气压。

(3)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选填字母标号}

(4)分析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 。

9.小明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

(1)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 点,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2)小明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 的大小(如图乙),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 。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

(3)实验室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 。

(4)将纸板右半部沿ON 向后翻折, 看到反射光线。(选填“能”或“不能”),说明

(5)如图中,若让光线逆着OB 的方向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线就会 射出.这个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

1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如图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 ,玻璃板后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 ,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

(2)为了保障实验效果,最好选择 (选填“平面镜” “无色透明玻璃板”或“有色玻璃板”)进行实验,便于确定 。

(3)选取A 、B 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若在实验过程中,无论怎样在平面上移动蜡烛B ,都无法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

(4)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 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

(5)实验中要多次变换蜡烛A 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

(6)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 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的距离为0.8cm ,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cm.

11.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丽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实验的目的是 ,此实验应在 (填 “较暗”或“较亮”)环境进行。

(2)蜡烛A 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 (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3)小丽将蜡烛A 逐渐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 的像将逐渐向 (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若实验中把蜡烛B 贴着水平台,无论怎样移动,也无法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

(5)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______关系;

(6)两段完全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7)移去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则白纸上_______接收到蜡烛A 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像.

(8)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______________造成的;

(9)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

(10)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

12.如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____________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 ,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 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 .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 (填“M”或“N”)侧观察蜡烛M 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 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 、B' 、C' 与物A 、B 、C 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 13

.小明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调整器材高度时,应 (选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2)器材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3)将蜡烛移动至20 cm刻度处,应将光屏移动到____________(选填序号)范围的某一位置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A .50~60 cm B.60~70 cm C.70~80 cm

(4)将蜡烛移动至45 cm刻度处时,取下光屏,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放大的___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5)张老师用发光二极管制作了一个“F”形光源(如图乙)代替蜡烛放在35 cm 刻度处,则光屏上得到的清晰的像应该是图丙中的____________(选填序号)。

14.某小组同学利用光具座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应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已知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f = 15cm,如图所示,要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只移动其中一个的位置,其余两个不动,可行的措施是: 。

(3)如果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 刻度线处,将蜡烛移至10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当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2cm 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

(4)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会逐渐向 (填“上”或“下”)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可将蜡烛向 (填“上”或“下”)调整。

(5)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 。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坐上,调节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____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①由表格中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约为______cm(选填“10”、“20”、“30”)。 ②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当u______f时,这时所成的像是_____像,这些像都是______立的(选填“正”、“倒”)。

③在第2次实验中,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④在第5次实验中,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利用凸透镜的这个规律,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举一个实例)。

(3)在此实验中,如果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可能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16.如图所示,测一个金属零件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

(1)把天平放在________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_______处;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零件的质量.零件应放在天平的_______盘内,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零件的质量为_____g.

3(3)用量筒测量零件的体积,如图丙所示,零件的体积为___cm,由此可算得小金属

3零件的密度为____kg/m.

17.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

(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g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则盐水的质量是 g.再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如

3图乙所示,盐水的密度为 kg/m.

(2)小聪同学在实验中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 1,倒入盐水后测出其总质量m 2.在将盐水倒入量筒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盐水较多,无法全部倒完,他及时停止了操作.同组同学讨论后认为仍可继续完成实验,于是小聪读出此时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又加了一个步骤,顺利得出了盐水的密度.你认为增加的步骤是: ,请帮小聪写出计算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 .

18.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中:

(1)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拨至左侧零位后,指针静止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这时应将天平右侧的平衡螺母向 端调节.(选填:“左”或“右”)

(2)测石块的质量,当天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重新平衡,则石块的质量是 g.

33(3)如图丙所示,石块的体积是 cm,该石块的密度是 kg/m.

19.用天平和量筒测定金属块的密度.

实验时,应把托盘天平放在 上;在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时,首先应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在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时,游码应放在天平标尺的 处.把金属块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的左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金属块的质量是 g.把金属块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乙所

3示,金属块的体积是 cm.根据金属的质量和体积,可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是

3kg/m.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1)v=s/t;(2)小;(2)4.00;1;(3)0.03;(4)大

【解析】

试题分析:(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由图知,小车通过AB 的路程为s AB =10.00cm-6.00cm=4.00cm ;小车通过BC 段的时间t BC =10:26:13-10:26:12=1s;

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s AC =9.00cm=0.09m ,所用的时间t AC =10:26:13-10:26:10=3s,所以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AC =sAC /tAC =0.1m/3s/0.09m/3s=0.03m/s;

(4)计时晚,所记时间偏小,根据公式v=s/t可知求出的速度偏大。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2.(1)v=s/t(2)刻度尺、秒表 (3)0.18 (4)变

【解析】

试题分析:(1)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s/t;(2)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3)全程长s 1 =90cm=0.9m ,通过全程的时间t 1 =10:35:05-10:35:00=5s,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s1/t1 =0.9m/5s =0.18m/s;(4)由图示可知,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不相等,所以是做变速运动。 考点:测平均速度

3.(1)A ;B ;(2)C ;E ;(3)D ;E

【解析】

试题分析:(1)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与长度相等而弦的粗细(横截面积)不同,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A 、B 的琴弦;

(2)如果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与横截面积相等而长短不同,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C 、E 的琴弦;

(3)如果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长度与横截面积相等而材料不同,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应该选用表中编号D 、E 的琴弦。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4.(1)①使用温度计时,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②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平;

(2)①水的初温太低;②水量较大或酒精灯的火焰较小;(3)100;30

【解析】

试题分析:(1)对比图中操作可知:在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平;

(2)水沸腾过程加热时间太长,可能原因是:水的初温太低、水量太多或者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所致;

(3)观察图象可知,水的温度不再升高时,表示水沸腾,此时对应的温度是100℃,即水的沸点;自然冷却时,水的温度逐渐降低,但水温与环境温度相同时,水的温度不再降低,由图可知,环境温度为30℃。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5.(1)秒表;(2)B ;(3)15

【解析】

试题分析:(1)从图象知,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测量时间需要秒表,所以实验器材还缺少秒表;

(2)烧杯中有“白气”冒出,是烧杯中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选B ;

(3)由图象知,萘在第10min 到第25min 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这段时间是萘的熔化过程,所以萘熔化经过了25min-10min=15min。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6.(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2)98;b ;a ;(3)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1可以看出,温度计的液泡碰到容器底,会使温度计的温度高于水的实际温度。

(2)由图2可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是98℃;水在沸腾时,各处水温都达到沸点,水在各个部位同时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加之越往水面液体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由图3所示两图可知,b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a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液体沸腾的特点就是在沸腾的时候虽然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7.(1)晶体;(2)固液共存; 不变;10;(3)冰熔化时间长,便于数据记录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

(2)由图象知,BC 段为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从第5分钟开始熔化到第15分钟结束,经历了15分钟-5分钟=10分钟;

(3)冰的熔点为0℃,所以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慢,冰熔化时间长,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8.(1)自下而上 高 (2)B 92 (3)B 略(4)99 停止加热 (5)水量多;水的初温低;火焰太小等(答到一点即可)(6)①

【解析】

试题分析:(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根据图中温度计的放置情况可知测出的水温将偏高;

(2)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水的温度是92℃;

(3)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所以正确的是B ;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4)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9℃;水沸腾后,若撤去加热源,即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则水不再吸收热量,也就不能维持沸腾状态,所以此时水的沸腾停止.

(5)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但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较多;

(6)在此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可靠的结论,故选①。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9.(1)C ; (2)低; (3)上升; 变小;不变;变大;响;

(4)水太多;倒掉一半水(只要合理就可以)

【解析】

试题分析:(1)体温计的量程在35℃~42℃,家用寒暑表的量程是-30℃~50℃,水银温度计的量程为-10℃~110℃,酒精温度计的量程为-80℃~50℃.而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所以应选择水银温度计;

(2)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水的沸点,所以将温度计从沸水中拿出来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因此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3)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水在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水中的气泡变小;达到沸点后,吸热沸腾,温度保持不变,水中气泡变大,水沸腾前的声音要比水沸腾时的声音响。

(4)加热时间过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水的初温、水量多少、火焰大小等,解决的方法是: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增大火焰等。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0.(1)98 ;(2)气泡由小变大;(3)不变;(4)沸腾需要吸热

【解析】

试题分析:(1)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98℃;

(2)水沸腾后,内部的温度是相同的,气泡越向上压强越小,体积越大,所以看到气泡由小变大时,水就沸腾了;(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的;(4)由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所以沸腾的水在酒精灯撤去后不再沸腾。

【考点定位】水的沸腾

11.(1)使冰受热均匀(2)不变 晶体 固液共存 4(3)移走酒精灯;(4)不会 虽然达到沸点、但无法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解析】

试题分析:(1)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冰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对冰加热,可以使冰受热均匀;(2)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属于晶体;由图示可知,第6min 时处于正在熔化的过程中,试管中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冰熔化过程共用了4min ;(3)可以通过移走酒精灯,停止加热的方法来使冰的熔化速度变慢;(4)由于试管中的水的温度虽然达到沸点、但无法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考点:晶体的熔化 12.(1)98 (2)吸收 不变 乙 (3)C (4)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示可知,丙图中温度计的读数为98℃;(2)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在沸腾前,气泡是越往上越小的,故乙图是沸腾前的状态;(3)水沸腾后,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所形成的小水珠,雾的形成就属于液化现象,故应选C ;(4)由于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撤掉酒精灯后,水还能继续吸热,所以水未立即停止沸腾。

考点:水的沸腾

13.(1)冰、固液共存、吸、熔化;(2)0;(3)沸腾、汽化

【解析】

试题分析:(1)该晶体是冰,在2~5min 这段时间内晶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在吸热,这种现象属于熔化;(2)由图可知此晶体的熔点是0℃;(3)由图像可知,在12min 时物质开始沸腾,这种现象属于汽化。

考点:物态变化

14. (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2)98,b ,a (3)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1可以看出,温度计的液泡碰到容器底,会使温度计的温度高于水的实际温度.(2)由图2可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是98℃;(3)水在沸腾时,各处水温都达到沸点,水在各个部位同时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加之越往水面液体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由图3所示两图可知,b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a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2)

98;b ;a .

(3)液体沸腾的特点就是在沸腾的时候虽然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故答案为: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5.1)乙 ; 碎冰块 。 (2)秒表或停表 ; (3) 4 ; 液态 。(4)需要 ; 液化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中宜选用等质量的碎冰块,均匀受热,可以减小误差;为了能够均匀受热,还应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碎冰块,故应选用乙装置;(2)在本实验中由于需要记录加热所需要的时间,所以还需要测量时间的工具,就是秒表;(3)由图象知,冰从第1min 开始熔化,到第5min 完全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5min-1min=4min;第6min 时,冰已熔化完,处于液体状态;(4)冰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使烧杯壁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烧杯壁的外侧。

考点:物态变化

16.(1)温度计,钟表(酒精灯)(2)98,DE ,低于(3)水的比热容较大。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晶体熔化和水沸腾这两个实验,都需要对冰和水进行加热,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同时还需要用钟表来记录时间;

(2)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98℃,小于100℃,说明此实验室的大气小于标准大气压,对比a 、b 两图可知,a 图是冰的熔化图象,AB 段所对应的温度是冰的熔点,b 图是水的沸腾图象,DE 段所对应的温度是水的沸点;

(3)由图象可以看出,升高相同的温度,冰比水用的时间短,所以冰比水吸热升温快,原因是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比热容的概念

17.(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的底部;测得不只是液体的温度,而是液体和烧杯的混合温度;

(2)94;低于;(3)B

【解析】

试题分析:(1)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而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了,测得不只是液体的温度,而是液体和烧杯的混合温度。

(2)读取温度计的示数可知,此时水的温度是94℃.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应该是100℃,根据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的规律,可以得出,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3)水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图象B 符合条件,故选B ;

(4)分析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8.(1)便于找到物体所成像的位置(2)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

【解析】

试题分析:(1)如果实验中使用平面镜,那么只能从镜子中看到前面蜡烛的像,而不能看到后面的蜡烛,则不能确定像的位置;(2)两只蜡烛完全相同,后面蜡烛又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说明二者大小相等,从而证明前面蜡烛的像和前面的蜡烛大小相等。

考点:平面镜成像实验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9.(1)一定垂直;(2)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让结论具有普遍性

【解析】

试题分析:(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垂直;

(2)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20°、30°、50°时,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反射角也应分别是20°、30°、50°,而70°,60°,40°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所以是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多次实验的目的是:让结论具有普遍性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20.(1)光的反射定律;(2)重合;(3)不能;(4)D

【解析】

试题分析:(1)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点燃A 蜡烛,小心地移动B 蜡烛,直到与A 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

(3)移去蜡烛B ,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 烛焰的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A 说法正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根据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B 说法正确;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 时,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0cm ,所以像和物相距20cm ,C 说法正确;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但是只能看到蜡烛A 和蜡烛A 的像,而看不到蜡烛B ,不能确定像的位置,也不能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所以不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D 说法错误。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21.(1)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光路是可逆的;(4)漫

【解析】

试题分析:(1)多次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进行实验是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2)由图示可知,在图2中把反射面转过一个角度时,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让光线逆着OF 的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线会沿着OE 方向射出,这是由于光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4)由于光屏的表面不是光滑的,光在上面发生的是漫反射。

【考点定位】光的反射

22.(1)较黑暗,B 蜡烛;(2)大小;(3)距离;(4)不变;(5)A ,玻璃板与水平面没有垂直

【解析】

试题分析:(1)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会使像更清晰,便于观察,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观察到蜡烛A 的像和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果使蜡烛A 离玻璃板远一些,物体不变,物体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

(5)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 这一侧观察。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原因是可能玻璃板与水平面没有垂直。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

23.(1)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靠近;(2)使E 、F 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结果不能发现反射光线,从而证明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共面;(3)3,反射角为40°(或入射角为50°);

(4)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应该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析】

试题分析:(1)改变入射光线AO ,若将A0向ON 靠近,因为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所以OB 也会靠近ON ;

(2)以法线ON 为轴线,把纸板F 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始终与入射角的大小相等,在第3次实验中,反射角为60°应该是错误的,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正确的应该是反射角为40°(或入射角为50°);

(4)本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应该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考点:光学实验设计与探究

24.(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不能 虚像 (3)不变 (4)不再重合 相等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玻璃板是透明的,选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可以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是光线实际会聚而成的,所以在平面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接收不到像;(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大小无关,所以将蜡烛A 远离玻璃板移动时,它的像的大小不变;(4)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蜡烛变短时,像也将变短,此时蜡烛的像与用来找像的蜡烛不再重合。

考点:平面镜成像

25.(1)不会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不对 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了(3)漫 (4)不能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当将右侧纸板向后偏折一定角度后,则在右侧纸板上不会看到反射光线;(2)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这个同学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了,所以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3)纸的表面是不光滑的,光在上面发生的是漫反射,所以在不同方向的人都能看到光;(4)如果纸板不垂直于桌面,他将看不到反射光线。

考点:光的反射

26.(1)有色玻璃板 虚像的位置 (2)像与物的大小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玻璃板没有与平面垂直放置)(3)玻璃板有一定厚度 (4)虚(5)多次实验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6)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1)无色玻璃透光性太强,容易受到玻璃另一侧物体的干扰.玻璃透光性较差,成像主观感觉比无色玻璃好得多,因此选用有色玻璃板.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观察到所成的像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有何关系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 和B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关系.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3)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会汇聚成像,玻璃板越厚,两个像距离越远,两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个像越清晰.(4)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受虚像,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 的烛焰的像,所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6)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当蜡烛A 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故答案为:(1)有色玻璃板;虚像的位置;(2)像与物的大小;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玻璃板没有与平面垂直放置);(3)玻璃板有一定厚度;(4)虚;(5)多次实验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6)不变.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答案】不能 在同一平面内 入射角的大小 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中,把纸板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已经不在纸板上了,而此时左右2个纸板也不在同一个平面了,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多次实验.(3)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如果让光沿FO 方向射到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答案为:(1)不能;不能;在同一平面内;(2)入射角的大小;(3)光路是可逆的.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28.(1)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较暗;(2)反射;(3)靠近 ;不变。

(4)不能;虚。(5)玻璃板跟水平台不垂直(或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台)

【解析】

试题分析:(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蜡烛A 一侧能看到蜡烛A 的像,同时还能看到蜡烛B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此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2)蜡烛A 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反射形成的;(3)蜡烛A 逐渐向玻璃板靠近时,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蜡烛A 的像将逐渐向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根据物像大小相等,蜡烛A 大小不变,像大小不变;(4)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这个像不能由光屏接收到;

(5)无论怎样移动,也无法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可能是玻璃板跟水平台不垂直造成的。 考点:平面镜成像

29.(1)较黑暗; (2)到玻璃板的距离; (3)物与像的大小(4)不能;虚 (5)不变 (6)玻璃板的两个反射面成像(或玻璃板较厚) (7)蜡烛B 无法与像重合

【解析】

试题分析:(1)在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因为用的玻璃板,成像不清晰,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2)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3)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4)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烛焰的像,从而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使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将 远离玻璃板,像的大小不变.(6)因为玻璃板的两个反射面各成了一个像,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7)实验时,要注意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将蜡烛B 无法与像重合。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30.1、能透过玻璃去寻找像的位置2、重合3、相同4、不能5、虚6、方便确定物和像的位置

【解析】

试题分析:(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能透过玻璃去寻找像的位置;(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 ,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 跟蜡烛A 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 ,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观察到蜡烛A 的像,说明所成的是虚像;(3)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方便确定物和像的位置。

【考点定位】平面镜成像

31.1、能清楚地看到光路2、不能3、改变入射角观察反射角4、不能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室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能清楚地看到光路;(2法线在纸板上,法线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3)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变入射角观察反射角;

(4)将纸板右半部沿ON 向后翻折,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考点定位】光的反射定律

32.(1)等于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 反射光线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 OA 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

试题分析:(1)让光束AO 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入O 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OB 射出,改变光束AO 的入射方向,∠i 减小,∠r 跟着减小;∠i 增大,∠r 跟着增大,∠r 总是等于∠i ,说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把半面纸板NODF 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DF 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若让光线逆着OB 的方向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线就会沿OA 射出,这个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考点定位】光的反射

33.

(1)确定像的位置;(2)像和物大小相等;(3)M (4)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5)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解析】

(2)试题分析:(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M 的像和蜡烛N 重合,既能观察到M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N 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2)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3)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蜡烛M 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蜡烛M 这一侧观察.使蜡烛N 与蜡烛M 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4)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4)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 、B' 、C' 与物A 、B 、C 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像和物大小相等;(3)M ;(4)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5)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34.(1)B 蜡烛 大小 距离 (2)完全重合 垂直 (3)不变(4)不能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

试题分析:(1)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直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3)点燃A 蜡烛,小心地移动B 蜡烛,直到与A 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发现: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玻璃板垂直;物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4)移去蜡烛B ,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 的火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故答案为:(1)B 蜡烛 大小 距离 (2)完全重合 垂直 (3)不变(4)不能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35.(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大小 (3)为了研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普通规律(4)0.4

【解析】

试题分析:①我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因为玻璃板透光性,能够观察后面成像的特点,因此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②我们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前面蜡烛的像能够与前面蜡烛完全重合,可以判断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关系;

③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普通规律,使实验具有普遍性;

④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 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这两个像是玻璃板的前面和后面分别成像,则玻璃板的厚度为0.4cm 。

考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36.(1)如下图所示;(2) A (3) 不能

【解析】

试题分析:(1)光路图如上图所示;(2)多测几组数据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应选A ;(3)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面,所以若把纸板B 向后折,则在纸板B 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考点:光的反射

37.(1)方便确定像的位置;(2)大小;(3)A ;

(4)不能 虚 ;(5)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不能

【解析】

试题分析:(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既能反射成像,又能透光,可以看见玻璃板后面的物体。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大小的关系(等效替代法),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大小相等。

(3)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 这一侧观察,因为是蜡烛A 成像。

(4)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

线相交而成的点,就是我们看到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称为虚像。所以,光屏上 不能呈现蜡烛A 的像。

(5)实验时,取一支点燃的蜡烛A 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支蜡烛B 的作用是替代蜡烛A 的像位置,这样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 、B 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这样在平面镜后边会出现两支“燃烧”的蜡烛,无法确定哪一个是像,不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考点:平面镜成像

38.(1)呈现反射光线 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垂直 (3)纸板EON 与FON 不在同一平面上(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 (4)0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中使用可绕ON 转动的纸板FON 的目的有两个:①用来呈现反射光线;②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为了使像与物体在同一直线上,纸板与平面镜必须垂直放置;(3)实验过程中使一束光AO 贴着纸板EON 入射到O 点,纸板FON 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是因为纸板EON 与FON 不在同一平面上造成的;(4)当光线沿NO 方向入射平面镜时,入射角为0度,所以反射角大小也为0度。

【考点定位】光的反射定律

39.(1)距离 (2)大小 (3)不能 虚 (4)玻璃板没有竖直

【解析】

试题分析:(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关系;(2)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 的烛焰的像,所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4)始终不能使蜡烛B 与已点燃的蜡烛A 的像重合,是因为玻璃板没有竖直,像与物体没有在一条直线上。

【考点定位】平面镜成像

40.(1)∠EON ;∠NOF (2)反射角; 入射角(两空次序不能填反)(3)把纸板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

试题分析: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我们要分别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还有反射光线、入线光线、法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等.(1)实验中,我们所研究的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因此,读图可知,我们应测出∠E0N 和∠NOF 的大小;(2)表格数据表明,入射角分别为50°、40°、20°时,反射角也是相同的度数,并且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3)图乙中,当把纸板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时,无法看到反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4)如果让光线逆着OF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答案为:(1)∠EON ;∠NOF (2)反射角; 入射角(两空次序不能填反)(3)把纸板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41.(1)点燃 (2)投影仪 (3)B (4)虚 (5)B

【解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要求,必须让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使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所以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2)由图甲知,像距大于物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3)由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可知,当蜡烛移到20 cm刻度处时,此时u=30 cm,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所以要将光屏移到60~70 cm之间,故B 正确;

(4)蜡烛移至45 cm 刻度线处时,物距u=50 cm –45 cm=5cm,u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5)光源“F”放在35 cm 处,物距处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原物体相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故选B 。

42.(1)光屏中央(2)左 左(3)透镜

【解析】

试题分析:(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要使所成的像更小,应增大物距,所以使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或向左移动.物距变大,则像距要变小,所以光屏要靠近透镜或向左移动;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会聚的光线错后会聚,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接到清晰的像。

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43.(1)看像是否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2)缩小。 (3)靠近 ;变小;不变 。 (4)可信 ; 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光

【解析】

试题分析:(1)当光源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时,说明三者的高度是一致的;(2)由焦距为10cm ,光源到距离凸透镜30cm 的位置处于二倍焦距以外,所以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将光源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变小;当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则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将不变;(4)当物体放在焦点上时,在光屏上不能成像,由于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光,不能会聚,所以不能成像,故他的结论是可信的。 考点:凸透镜成像

44.(1)同一高度上(2)凸透镜向右移(3)缩小 不能(4)上 上(5)减小

【解析】

试题分析:(1)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首先要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应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2)已知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f = 15cm,如图15所示,物距小于焦距,不能在光屏上成像,要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增大物距,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只移动其中一个的位置,其余两个不动,可行的措施是:凸透镜向右移。(3)如果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 刻度线处,将蜡烛移至10cm 刻度线处,这时物距等于40cm ,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2cm 处时,物距为12cm ,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5)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也减小。

故答案为: (1)同一高度上(2)凸透镜向右移(3)缩小 不能(4)上 上(5)减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答案】(1)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10 u>f 成实像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u

【解析】

试题分析:(1)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应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凸透镜必须位于蜡烛和光屏之间.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成像在光屏的中心,便于测出物距和像距;(2)由第二次实验数据u=20 cm时,v=20cm,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这时u=2f=20cm,所以f=10cm.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当u>f时,这时所成的像是实像,这些像都是倒立的。在第2次实验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在第5次实验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u

在同一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可能是光具座太短,像成在光具座以外的位置上,光屏无法承接到.故答案为:(1)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10 u>f 成实像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u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答案】(1)0 90 右 (2)乙 (3)B (4)C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题意知,A :将图中的蜡烛移至光具座上0cm 刻线位置;

B .将图中光屏移至光具座上90cm 刻线位置;

C .将图中的凸透镜向右移动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记下此时像与透镜间的距离。

(2)由题目条件可知,若物体距离透镜足够远(大于10倍焦距)时,所成的像与透镜间的距离就近似等于透镜的焦距。此时物体距离光屏大于11倍焦距,因为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90cm”,所以f=90cm÷11≈8cm,透镜的焦距越小,实验效果越好,故选乙。

(3)由图可知,像的位置偏高,解决方法是凸透镜向下移,选B 。

(4)此时,蜡烛距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所以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应从图中的C 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47.缩小 倒立 B 正立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示可知,光具座上10cm 处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光具座上30cm 处位于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的应用是幻灯机,故应选B ;(3)光具座上40cm 处位于焦距以内,所成的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但可以通过透镜看到这个虚像。

【考点定位】凸透镜成像

48.(1)10;(2)放大;(3)蜡烛在焦点以内

【解析】

试题分析:(1)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由图知,凸透镜的焦距是60cm ﹣50cm=10cm;(2)由题意知,物距u=15cm,f=10cm,f <u <2f ,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由图可知,凸透镜、光屏、烛焰中心在同一高度处,向右移动蜡烛到一定的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承接到像,可能是物体放在焦点内,成虚像。

【考点定位】凸透镜成像

49.(1)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放大 变大

【解析】

试题分析:(1)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A 和B 两个棋子能够完全重合说明物和像等大。

(2)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透镜的焦距是10cm ,当物距是16cm 时,处于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蜡烛右移2cm ,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50.(1)水平桌面 零刻度线 右 56 50 (2)0.92 合格 (3)偏大 ACDB

【解析】(1)将托盘天平放于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向左偏,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横梁水平平衡;由图乙可知,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

3为50 g+5 g+1 g=56 g;由图丙可知,量筒中色拉油的体积为V=50 mL=50 cm;(2)则量筒

3中色拉油的质量为m=56 g–10 g=46 g

;因为0.92 g/cm在0.91~0.93 g/cm之间,故色拉油的品质是合格的;(3)将烧杯中的色拉油全部倒入量筒,因烧杯壁上有少量残留的油,导致测得油的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测得油的密度偏大;实验时只要先测量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再将色拉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最后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即可减小测量时的误差,故顺序为ACDB 。

51.161 50 1.1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示可知,烧杯及杯内液体的总质量为m=100g+50g+10g+1g=161g;(2)

3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V=45cm,量筒中液体的质量为m 1=161g-106g=55g;(3)此液体的密度

33为55g/45cm=1.1g/cm。

【考点定位】液体密度的测量

352.(1)右;(2)39.4;(3)4;(4)9.85×10;(5)不是

【解析】

试题分析:(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哪一侧,就应把平衡螺母向着相反的一侧来调,由于指针偏左,所以应向右调平衡螺母;(2)由图示可知,金属珠质量为

333m=20g+10g+5g+4.4g=39.4g ;(3)由图乙可知,金珠的体积为V=34cm-30cm =4cm;(4)根

3333据密度公式ρ=m/V=39.4g/4cm=9.85g/cm=9.85×10kg/m;(5)由于金属珠的密度与

钢的密度不同,所以金属珠不是钢质的。

【考点定位】密度的测定

353.(1)水平桌面;零刻度;右;(2)左;62;(3)20;3.1×10

【解析】

试题分析:(1)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由图甲可知,指针向左偏,所以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零件的质量.零件应放在天平的左盘内,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零件的质量:m=50g+10g+2g=62g;

3(3)由图丙所示可知,零件的体积:V=80ml-60ml=20ml=20cm;

3333小金属零件的密度ρ=m/V=62g/20cm=3.1g/cm =3.1×10^ kg/m。

考点: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54.(1)平衡螺母;(2)32;(3)14;(4)2.29;(5)偏小

【解析】

试题分析:(1)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瓷片的质量是20g+10g+2g=32g;

(3)由图3可知,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的底部与26mL 刻度线相平,所以瓷片的体积:

340mL-26mL=14mL=14cm;

33(4)ρ=m/V=32g/14cm=2.29g/cm ;

(5)因为取出瓷片时,瓷片上会沾有水,因此倒入水的体积大于瓷片的体积,由ρ=m/v可知,测量结果偏小。

考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55.(1)右;(2)32;1.07×10;(3)用天平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m 3;

答案第13页,总14页 333

【解析】

试题分析:(1)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由图甲可知,烧杯与盐水的总质量:m 总=50g+10g+2g=6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总﹣m 杯=62g﹣30g=32g;

3由图乙所示量筒可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30ml=30cm;

盐水的密度:ρ==1.07g/cm=1.07×10kg/m; 333

(3)倒入盐水后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与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差就是倒入量筒中盐水质量, 所以增加的步骤为:用天平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m 3;

即倒入量筒中盐水质量m=m2﹣m 3,

所以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

356.(1)右;(2)56.4;(3)20;2.82×10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甲可知,天平的指针向左偏,所以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衡量平衡;

(2)由图乙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 ,则石块的质量:m=50g+5g+1.4g=56.4g

(3)由丙图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5ml ,水的体积为60ml ,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80ml ,则

3石块的体积:V=80ml﹣60ml=20ml=20cm;

则石块的密度:ρ===2.82g/cm=2.82×10kg/m.

333357.水平桌面;零刻线;54;20;2.7×10

【解析】

试题分析:

(1)利用天平测量前,应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应放在天平标尺的零刻线处;

(2)由图甲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 ,物体的质量m=50g+4g=54g;

由图乙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0mL ,水的体积为60mL ,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为80mL ,所以金

3属块的体积为V=80ml﹣60ml=20ml=20cm;

(3)金属块的密度:

ρ===2.7g/cm=2.7×10kg/m. 333

答案第14页,总14页


相关内容

  • 五年级科学上册[蚯蚓的选择]教案 教科版
    蚯蚓的选择 教材分析: <蚯蚓的选择>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4课,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生物环境的认识. ...
  • 五年级科学上册-[电磁铁]教学设计(1)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学设计 课题:<电磁铁> 景谷县第二小学 年11月28 李明光 2016 一.教材分析 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让每个学生掌握.理解电磁铁很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电磁铁 ...
  •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水的科学>单元备课 原稿提供:育才小学 刘欣桐 一.本单元地位: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水进行探究的第一个单元,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许多亲身的体验,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探究 ...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 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 提纲 • 指导思想 • 教材结构 • 教材特点 • 教材疑难 • 教学目标 • 教学建议 一.指导思想与编写依据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是以 ...
  • 浅谈生物中考阅卷心得及复习策略
    浅谈株洲中考阅卷及生物复习策略 株洲世纪星实验学校 陈玲娥 第一篇 2014年株洲中考阅卷心得 去年6月份,我受教育局委派参加了株洲市的中考阅卷工作.现结合本次阅卷情况,将自己的一点体会整理如下,以期对今后的生物中考复习有所帮助. 阅卷体会 ...
  •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1)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期末考试开始了,请同学们认真阅卷,认真答题 一.填空题: 1.像开瓶器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_________.我 知道的费力的杠杆有____________. 2.能直接生小动物 ...
  •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教学计划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动物基本运动方式为研究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了解动物 的基本运动方式.了解动物运动时肌肉.骨骼的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生物和仿生的兴趣.同时,培 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能 ...
  •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过 ...
  • 小学科学实验室使用记录
    南岗中心小学科学实验室使用记录 小学科学上册 时间 教师 实验类别或名 称 学会使用显微 镜 解释地球内 部结构 解释物质的 变化 ( 六 )年级 所用仪器 显微镜.滴管.纱布. 载玻片.盖玻片.碘酒. 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 地球构造模型( ...
  •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实验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