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 范文中心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0/31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水的科学》单元备课

原稿提供:育才小学 刘欣桐

一、本单元地位: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水进行探究的第一个单元,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许多亲身的体验,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探究活动。水是学生常见的物质,也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水常常成为学生玩耍的对象,在玩耍中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产生很多与水有关系的问题。

二、本单元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善于提出问题,并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或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对比实验。

3、做好记录。

4、通过评议获得结论。

(二)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意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本单元课题编排特点:

本单元由《认识水》、《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五课组成。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紧密联系。《认识水》一课,是探究水的起始课,通过研究水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利用感官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并合理运用感官观察水,让学生认识水的特点;《有趣的浮沉现象》和《改变浮沉》两课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以及改变浮沉的方法,从而认识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水面的秘密》和《水往高处走》两课是由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动手做,认识到水的表面张力和水的毛细现象的特点,并学会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四、本单元结构:

1、《认识水》一课是按“探究水的性质——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的思路来编写的。

2、《有趣的沉浮现象》一课是按“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认识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路来编写的。

3、《改变浮和沉》一课是按“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制作浮沉子”的思路来编写的。

4、《水面的秘密》一课是按“认识表面张力——了解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的思路来编写的。

5、《水往高处走》一课是按“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实验探究毛细现象——毛细现象的应用”的思路来编写的。

课时备课:

14、认识水

原稿提供:育才小学 刘欣桐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2、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量筒的使用;

2、实验方案设计;

3、认识到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三、教学准备:水、烧杯、水槽、量筒、不同形状共他容器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

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如“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 方法二:

用美丽的自然水体图片导入,使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

方法三:

出示三杯液体(分别是水、雪碧、白醋),让学生鉴别哪杯是水,从而认识水的特点,直奔主题。

(二)探究活动

1. 调动已有经验,交流对水的认识。

对于水学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交流,丰富和拓展已有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对水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 用感官观察,了解水的特点。

(1)明确不同感官的作用:眼看、舌尝、鼻闻、手摸、耳听……

(2)讨论观察的顺序:一看、二闻、三尝、四摸……

(3)学生自行观察水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水,并结合已有经验,把观察到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不强求结果的一致性,只要学生的发现是正确的都是可以认可的。如有不正确的,要适当加以引导,不要混淆是非。

(4)汇报观察的结果,初步了解水的特点。

3. 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观察水。

学生通过活动会体会到,虽然都是观察,但是运用比较的方法,会发现水更多的秘密。

(1)比较水、果汁、牛奶,进行颜色的比较。

(2)闻和尝水、果汁、白酒,进行嗅觉和味觉的比较。

(3)比较水、玻璃、纸,进行透明度的比较。

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水的颜色、气味、味道、透明度的特点。

(4)比较水的不同容器中的形状。

(5)比较水、牛奶、酱油倾倒时的状态并与木块、橡皮的状态作比较。

通过以上两个活动,让学生体会液体的含义,这时,学生就能明确常温常压下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三)自由活动

“自然界中哪里有水”,既可以在此学习,也可以放在导课中学习。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淡水资源之匮乏,可让学生做一个模拟活动(见活动要点“地球上水的分布模拟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拓展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可以是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可以是研究一个苹果中含有多少水分;还可以调

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板书设计:

认识水 没有颜色

水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

透明的液体 查了解生产和生活中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怎样节约用水。为了使活动落到实处,教师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交流,像成果发布会、评选最佳研究成果奖

15、有趣的浮沉现象

原稿提供:育才小学 刘欣桐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四、活动准备:

教材安排了一幅情景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图中小河里的各种浮和沉的物体,目的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课前启示学生对水中物体出现的现象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课堂探究作预先准备。另外还通过图片,提示学生准备课堂上所需要的探究材料:木块、石块、橡皮泥、尺子、刀子、皮筋、木板、气球等,这些材料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准备。另外,为确保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应根据自己的设计做相应的准备,如准备水槽、钩码、潜艇模型以及视频资料等。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观察情景图,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自己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提出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并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图,再现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目的是以情景图为载体发现现象,以现象为依据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入浮沉现象的探究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也帮助学生明确了研究目标和方向]

(二)自主探究,认识水的浮力

活动一:探究浮沉现象

1、猜想:课前准备的材料,哪些在水中上浮?哪些在水中下沉?填记录表。 物体浮沉现象猜想、实验记录表格

2、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兴趣。

3、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并修正记录表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乒乓球、塑料泡沫、暖瓶塞、图钉、橡皮筋等,学生自己也准备了一些可以放在水中观察的小物品,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

活动二:探究水的浮力

1、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明确进一步探究的目标。

2、猜想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1) 学生猜想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2) 讨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除了本身的原因外,还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3)水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发生了什么作用?

(4)水对沉到水底的物体有没有发生作用?发生了什么作用?

3、实验探究水的浮力。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水的浮力。

(2)学生展示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在这里要尽可能多的展示交流学生不同的实验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全班学生进行体验和实验。

(3)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定性描述水的浮力

[本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科学课教学的开放性与自主性,教师不只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猜想,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法,而且在课堂上开设了一个“小小仪器室”,在“仪器室”里摆设许多研究材料:弹簧秤、钩码、橡皮筋、空塑料盒、尺子、桶装橡皮泥等。 ,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探究的活动不断深入。 ]

活动三:探究沉浮的原理

1、 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结果,生成新的研究问题:既然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在水中下沉?

2、学生分组讨论

3、小组汇报讨论并小结:物体的重量大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下沉;

物体的重量小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上浮。

[从“物体的重量和受到浮力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原因,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点,引导学生在组内、组间相互交流,互相补充,在交流、碰撞、质疑的过程中完成对浮沉原理的基本认识]

(三)拓展应用,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

研究“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这个环节能给学生的课后拓展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沉到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

浮在水面水的浮力

沉在水中

16、改变浮和沉

原稿提供:育才小学 刘欣桐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改变浮和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称们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三、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学生自选材料(教师准备):土豆、橡皮泥、塑料小瓶、小刀、线、胶带、气球、橡筋、小勺、食盐等。

2、水槽,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

3、探究提示(投影片)

4、自治教具:小潜水艇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一、 简单评价学生上节课的表现。

橡皮泥实验。

演示:两块橡皮泥(一空一实)放入水中,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生提问而后猜测。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浮与沉的问题(板书课题)

主题探究

⑴出示探究问题(投影片出示)。

1、原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

2、原来沉在水底的物体,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

研究提示:

1 每组自选问题进行研究。

2、每组可选1-2种材料进行研究。

3、在讨论时尽可能多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汇报时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

(1)学生自选问题进行讨论,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相互评价、补充实验方法。如有争议,鼓励学生在实验时加以验证。

(3)教师强调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单。

(4)学生根据研究题目自选材料进行研究,教师参与其中,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并当好学生的助手,为学生研究提供方便。

(5)表达与交流。

引导学生用“我们组研究的题目是........ 想到的方法...... 实验的结果......”进行汇报,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在黑板上板书,最后通过引导总结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改变物体的轻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改变液体、借助别的物体。

感受浮力:

1、每组把气球或泡沫塑料放入水中轻按进行体验,引导出水的浮力的概念。

2、列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和浮力有关的例子。

演示自制小潜水艇的沉浮并提示明确工作原理,给学生简单讲解制作小潜水艇的方法和材料。

课后作业:

思考:煮饺子时,为什么刚下锅饺子沉在水底,熟了就浮起来了?

板书设计

浮 改变物体形状大小

借助别的物体(漂浮物)

↑ 改变液体(加盐)

沉 改变物体重量

17、水面的秘密

原稿提供:育才小学 刘欣桐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针对水面现象提出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

了解水的形状和形态是可以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所学的水的变化,将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认识到物质是可以变化的。

四、教学准备:

方形塑料杯8个、塑料杯8个,玻璃球若干,硬币8个、滴管8个、托盘8个,探究活动卡7份,白毛巾7份,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实物投影、液晶投影仪)一套,洗洁精1份。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

上课伊始,教师展示一组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的图片,在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水的表面是什么样的?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从而导入新课。

方法二:

上课后,教师取出一满杯水,然后提出问题:还能往里放曲别针吗?猜猜还能放多少个?学生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实验探究,从而引出探究活动。

(二)探究活动

1、确定实验项目

(1)提出实验项目:装潢水的杯子,还能继续加水吗?还能继续往里加大头针或刀片吗?硬币上能装多少水?等等

(2)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胆的猜想,估测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好记录。

2、设计实验方案

(1)选定实验项目。各小组选定一至两个实验项目。

(2)准备实验材料。根据选定的实验项目,选择所需的实验材料。

(3)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提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表达与交流。小组之间交流实验设计和应注意的问题,以实现资源共享。

3、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1)学生分组做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及时提示和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组间交流实验。小组间展示本小线实验记录数据,交流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3)师生总结。得出结论:水是由许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表面的水分子紧紧靠拢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4、自由活动,知识应用

(1)利用水的表面张力,解决实际问题:让一枚硬币浮在水面上;让塑料直尺浮在水面上。

小组先讨论让硬币、直尺浮在水面上的方法,然后按照预设的方法解决问题。

(2)交流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引导学生利用图片、语言描述等方式再现生活中表面 张力现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的表面张力现象的认识,并用学会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三)课堂小结

(1)学生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自我表现等方面交流自己的收获,并进行客观的评价。

(2)教师进行课堂总结。

(四)课后拓展

安排课后拓展研究专题:除水以外,其他液体(酒精、醋、酱油、饮料、花生油、汽油等)有没有表面张力。学生要以任意选择一到两种液体展开课后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

改变浮和沉

水表面的水分子紧紧靠拢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18、水往高处走

原稿提供:育才小学 刘欣桐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目标: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观察实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同学交流研究过程和结果;能把探究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新问题的探究中。

2.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四、活动准备:

教材安排了一幅情景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图中小河里的各种浮和沉的物体,目的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课前启示学生对水中物体出现的现象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课堂探究作预先准备。另外还通过图片,提示学生准备课堂上所需

要的探究材料:木块、石块、橡皮泥、尺子、刀子、皮筋、木板、气球等,这些材料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准备。另外,为确保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应根据自己的设计做相应的准备,如准备水槽、钩码、潜艇模型以及视频资料等。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上课伊始,教师谈话:“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个流。你见过水往高处走吗?今天我们就来想办法让水往高处走。”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展示图片,模仿实验。

(1)展示有关毛细现象的图片,引发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模仿毛细现象的实验。

先引导学生选择实验项目,然后准备相应的材料展开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可选择的实验:布条搭在水杯上吸水、粉笔吸墨汁、粉笔吸水、海绵吸水、抹布吸水、卫生纸吸水等。

(3)师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水、墨水、油能被这些材料“吸” 起来?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

2. 设计实验,获得结论

(1)提出活动要求:想办法让水往上爬

(2)设计实验方案,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让水往上爬的方法,论证其可行性,最终确定实验方案。

(3)按照方案,选择需要的材料。材料的选择决定实验的成败,教师要组织学生科学地挑选实验材料,并尝试说出选择这些材料的道理。

(4)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学生按照实验方案展开探究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5)师生总结,得出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毛细现象。

3. 创新设计,生活应用。

(1)设计自动为花浇水的装臵。

教师首先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设计自动为花浇水的装臵,然后让学生画出或说出设计方案,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最后付诸实施。

(2)交流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三)课堂总结

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简单总结,对学生及小组的表现进行灵活评价。

(四)课后拓展

提出课后拓展研究项目:探究材料的孔隙大小与水爬升高低的关系。

板书设计:

水往高处走

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毛细现象。

第四单元 补教补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善于提出问题,并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水的特点、固体和液体;知道水的浮力并能辨别出哪些物体在水中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沉;水的表面张力;毛细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流程

一、师生梳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什么是液体、固体

1水的性质

自然界里哪里有水

水的浮力

2. 有趣的 浮沉现象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的方法

3.

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

水的表面张力

4. 水面的秘密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

毛细现象

5. 毛细现象的应用

二、借助科学概念,回顾探究活动

1、本单元的探究活动有:

《认识水》一节:一个苹果中含有多少水。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节:沉下去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改变浮和沉》一节:怎样使一个物体在水中自由地上浮或下沉。

《水面的秘密》一节:研究水的表面张力。

《水往高处走》一节:探究毛细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

3、在小组回顾结束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学生可以对他人的交流内容进行点评或臵疑。

三、组织当堂检测,巩固复习内容

(一)解答

1、自然界里哪里有水?

2、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种力就是___。

3、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的方法是什么?

4、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是什么?

5、水的表面有___,它可以让硬币盛许多水,让水的表面形成半球形。其他液体像___、___、___等都有表面张力。

6、水能沿着有微细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___。孔隙越大,水爬升得越__,孔隙越小,水爬升得越__。

7、举出生活中毛细现象的例子。

(二)操作

把橡皮、尺子、木块、钩码、气球、图钉、玻璃珠、空饮料瓶分别放入水中,哪些能在水中浮起来,哪些沉到水中?

四、课堂小结


相关内容

  •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3第一课时说课稿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第一课时说课稿 磁县实验学校 李燕芳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的第一课时,包括Let's learn和Group work两个部分. 一.说教材 ...
  •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何青青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课时 一.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 ...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 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 提纲 • 指导思想 • 教材结构 • 教材特点 • 教材疑难 • 教学目标 • 教学建议 一.指导思想与编写依据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是以 ...
  • 五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科学 <奇妙的护身术>说课稿 岔口联校马上固小学 王慧文 一.说教材 <奇妙的护身术>是河北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内容.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有四个内容:葵花向阳.燕子南飞. ...
  • 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小学英语(PEP)四年级上册测试题 Unit 3 My Friend 一.读一读,写一写,译一译(10分) 1. ..science 4..二. 写出下列字母的前后邻居(10分) 三. 请圈出下列单词中的元音字母.(5分) 1. . . 4 ...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8单元读读写写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8单元读读写写 第一单元: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静谧.追随. 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德高望重.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 ...
  • 教材分析4-4-2
    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与五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结构.板块设计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五年级上.下册教材中的主句型在 Let's talk 部分只要求达到听.说.认读,在 Read and ...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教材兼顾小学与初中课本的衔接,为此,这两册教材不 再着眼与个别的能力点和知识点,不在设"语文天地"中的单项练习, 不在通过"金钥匙"学习某一种学习方法或策略, ...
  • 小学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最新版)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 信息技术教案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有一定的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嫌狭窄,学生对于网络都比较好奇,本学期在继续激发学生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