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 发展思维 - 范文中心

"实践"---- 发展思维

12/03

“实践”---- 发展思维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重新修订的重点,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了参加未来社会实践作准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如能应用和坚持这一基本观点,根据教材内容,在教者正确指导下通过手、脑、口并用共同参与认识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实践意识观念,这是变重教为导行,变学会为会学这一观念上的更新,更利于学生思维的萌发。

一、实践操作是摄取信息的手段

人们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往往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两种载体,间接经验由于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学生有时不易理解,而通过恰到好处的直接实践作为学生不断认识间接经验——媒体,可使学生捷足先登。

如: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这是学生在掌握整数认识的基础上引入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由于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将会影响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所以开始讲这部分知识时,在教者指导下,让学生动手操作,即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特点,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使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分数,授课时,让学生准备三张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不动,另一张对折剪下,最后一张对折两剪下,进行观察分析。在教师正确指导下,经过直接实践的观察分析,使学生由直观的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不但对分数有个初步认识,而且逐步加深对单位“1”和平均含义的理解,同时也体验到实践操作是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二、实践对比是思维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经过实践才不断地给人的认识提出新课题,同时,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认识。在数学中,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培养学生实践意识,不但能触及学生知觉领域和内部动力系统,使其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而且可使学生求知欲不断进发,思维不断萌生,在认识上不断递进,产生飞跃。如学生初步掌握分数,再比较分数大小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将一个大圆

和两个相同的小圆均对折两次剪下,表示其中的一份。

问:“都是各自的1/4,哪个大?比较5/7和6/7分数大小应具备什么条件?”学生操作后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由生疑到释疑,准确地总结出:比较分数大小,必须是相同物体之间或其本身。在此基础上,通过两个小圆之间各自份数不断变化比较,掌握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其值越大的规律。

通过实践中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实践不仅是认知的手段,而且也是自身心理因素不断培养和思维发展的驱动力,使学生感到不断实践的过程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实践运用是信息实施的反馈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把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和验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深化和发展,促进知识结构的完整化,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后,我组织学生测量教室,很快编了一条应用题:一间教室长8米,宽6米,高4米,在四壁1米以下的墙面上贴面砖,扣除门窗面积12平方米,如果每块面砖是200平方厘米,至少要用砖多少块?得出至少要用800块面砖。接着,问学生:如果家里搞装璜你能设计、预算墙壁地面上面砖的块数吗?(面砖面积大小由自己选择),并要求学生回去实践。第二课上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设计方案多种多样。

这次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与欢乐,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开掘了他们的潜能,知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实践检验是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人的认识正确与否标准,真理的本性是主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符合客观的程度”。

教学中,如能应用这一理论,对学生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某些概念的判辨,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意义重大,试举例如下:

1、互递检验。(即加减互递,乘除互递)

在学生掌握加、减计算后,乘、除计算后,利用加、减互递,乘除互递检验其计算结果,来培养学生养成计算(实践)--结果不肯定(认识)--再验算(再

实践)--结果正确(再认识)的良好习惯和封闭式的计算流程。(验算内容根据知识的难度而定)。

2、实践检验理论

如:有一张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开花纸要剪成半径为2厘米的圆片作学具,可剪多少个?

解:总面积÷每个圆片面积=圆片个数

20×10÷(3.14×2)=15(个)

上面解答结果从算理上看是正确的(设计算过程无误)但不符合实际,让学生实际剪一剪,因为圆片半径为2厘米,则直径是4厘米,所以要看开花纸的长、宽分别是直径的几个整数倍,两个倍数的乘积才是实际能剪出的个数。即(20÷4)×(10÷4)

3、概念检验算式表示的意义

如:一块长方形的小麦试验田,用1/2000的比例尺画出的平面图的长方形是长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解:图上面积比例尺=实际面积

5×4÷1/2000=40000(平方厘米)

=4(平方米)

上述解法单纯从算式表示的意义上去审查很难发现错误(设计算无误)。但用比例尺的定义与上述解答方法对照,就能发现解法是错误的,此解法把比例尺定义中的距离迁移为面积。此题应是先求出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实际的面积。 即:(5÷1/2000)×(4÷1/2000)=80000000(平方厘米)

=8000(平方米)

实践证明:“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师生之间信息双向交流的载体和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心理因素协调发展和启迪,再造、扩散、创造学生思维的动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从小形成实践意识,经过不断地实践去检验真理,并有创造,从而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执着拼搏。


相关内容

  • 谈科学思维及特点
    谈科研思维及其类型特点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 潘久武 从教育历史发展与进程的角度审视,推进教育变革或解决问题的核心力量是教育科研,尤其在当前执行新课程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行动中,更需要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因此,从整体上认知科研&qu ...
  • 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第一讲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点和难点]:世界的物质性 ...
  • 领导干部要培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领导干部要培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龙华山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主任 胡军波 战略思维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其根本特征表现在能够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全局的最佳效果.战略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
  • 时代·哲学的功能·哲学史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在今天获得了新的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往人们仅仅是从"它"看历史,今天,人们则不仅从历史来看"它",而且还要求从社会当代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来 ...
  • [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常州市第八中学 翁明星 赵文金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急需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全民创新精神和实 ...
  • "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及其意义
    重视理念引导.尊重客观规律,是习近平总书记思想论述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再次强调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 ...
  • 复杂性思维观照下的编辑学理论研究
    复杂性思维观照下的编辑学理论研究 ◎郑确辉 (广东财经大学<法商高教研究>编辑部,广东广州510320) 复杂性思维是一种新的方法论,它具有不连续性.不确定性.非线性.不可还原性等特征.从复杂性思维 视角看,会发现我国近年来的编 ...
  • 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学生调查研究报告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 "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学生调查研究报告 "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qu ...
  •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大纲第一学期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课程大纲(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高等写作思维训练 英文名称:ADVANCED TRAING OF WRITING THOUGHTS 课程编号: 学时数及学分:13周,每周6课时,78学时,4学分. 教材名称及 ...
  • 浅谈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法律思维方式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本文从法律思维方式是什么.大学生为何要培养法律思维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