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材分析 - 范文中心

老人与海鸥教材分析

02/18

《老人与海鸥》教材分析

一、本课教材所处位置

(一)本课的位置

本课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并且是精读课文,具有引领整组的作用。通过单元导语,我们可以知道,本组是围绕着学习专题“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展开的,并且明确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即“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为我们从宏观上对本课的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其次,本课作为本组的首篇,对于需在本组落实的重点训练项目“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和其它发展性训练项目,都应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为后面三篇课文的学习立好标、做好铺垫、打牢基础。

(二)本课教材的训练项目

1、本课训练项目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阅读的材料非常多,阅读的速度快,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多的材料,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首先要眼睛看得快,尽可能扩大视觉的范围,也就是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第二要由眼入脑想得快,脑子要跟着眼睛的看进行思考,弄清楚眼睛看的文字说的是什么。这是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而提出的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训练项目。为落实这一训练项目,《语文课程标准》也为此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在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第二条中提出“初步学会默读”,第七条提出“学会浏览”;在此基础上,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第二条提出“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些都在为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速度打基础。

在本课之前的第二组和第四组教材中也曾提出过此项要求,进行过此项训练。这主要体现在:第二组《彩色的翅膀》一课链接语中提到“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战士小高为什么要把昆虫带往宝石岛。”是从默读的角度提出加快阅读速度的;第四组《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链接语中提到“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

剧„„”是从浏览的角度提出加快阅读速度的。

在前期训练的基础上,本组主要承担着巩固强化训练的任务。而因为本课是本组的首篇,并且篇幅也比较长,因此,本课教学要足够重视“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这一训练项目的落实。

(2)体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在本组的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在体会出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本组从领会表达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一训练项目,这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更是培养学生表达就要表达真情实感的意识,训练学生掌握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具体方法。

这一训练项目曾在五下第四组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渗透:

小林: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写法上很有特点。作者不但叙述了真实具体的内容,而且表达了真情实感。

小东:这几篇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不大一样。有的课文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的描写之中;有的课文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

小林: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的是借景抒情的,还有的是……

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角度来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本册的第三组所提出的“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则在前期基础上更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将感情写真实、写具体。

而本组则承担着在前期训练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充实、加深对这一训练项目的领会与运用。

本课则主要是通过对老人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和对海鸥的动作的描写写出了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挚、至深的感情。如:‚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是通过对老人喂海鸥时动作的细致描

写写出了老人对海鸥的关怀与呵护;‚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是通过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写出了老人对海鸥的喜爱;‚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则是通过对老人神情的刻画写出了老人对海鸥的爱之深;‚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则通过对海鸥动作的描写,体现出了海鸥对老人的爱与思念。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的语句,可以是通过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也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的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句中所饱含的真挚情感的基础上,揣摩并领会作者是如何将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结合课文具体阐述如下:

A. 读文章,想画面。

读文章,想画面是帮助学生体会感情的一项重要方法,它可以将语言文字借助学生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对老人去世后海鸥的描写“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就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海鸥盘旋、鸣叫为老人送行时的画面,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才会身临其境,感受到海鸥在老人去世后那种如人一般极度的悲痛和哀伤。而体会出这种真挚情感是进一步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重要基础。回过头来,学生可以依照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对海鸥动作描写的生动形象,从而在这个揣摩的过程中,领会到了作者是借助准确的用词和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来将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B. 边读边想,提出问题。

边读边想,提出问题,这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项重要方法。在本组课文的课后题中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体会课文真情实感。如:《最后一

头战象》课后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通过提出的这一个个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帮助学生将思考引向课文的至深处,体会文章中饱含的真挚情感。而学生也可以运用边读边想,提出问题的方法,从领会表达的角度来深入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真挚情感写出来的。如:同是这一句“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就可以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通过描写什么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与留恋?为什么作者要写海鸥“像炸了营似的”?为什么用“扑”字?为什么用“白色的旋涡”来形容?„„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将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从而领会作者将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C.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将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如:课文《老人与海鸥》的课后第三题“读读下面的句子,交流一下从加点的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1)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读乐谱。(2)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

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翻飞的白色”“有声有色的乐谱”.......

——是因为有了老人对海鸥真挚无私的爱; “飞动的白色旋涡”——是海鸥对老人那强烈的不舍与留恋。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出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挚的情。而通过体会这几个关键词的表达效果,学生就可以揣摩出作者在这里,是通过对海鸥动作表现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2、与本课相关的训练项目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并由此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是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五年级就针对这一项目进行了着重训练,如:五上《学会看病》链接语“阅读课

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慈母情深》链接语“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五下《再见了,亲人》课后第二题“课文中有不少句子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找出来仔细体会体会。如:(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而本册是在前期训练发展的基础之上,针对这一训练项目加以巩固、强化运用的。在本课中,这一训练项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课后第三题“读读下面的句子,交流一下从加点的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1)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2)它们大声............

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这一课后题的安排就意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因此,突破这一训练项目,要以点带面,透过课后题引领学生走向文本中,去寻找自己所发现的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感悟,批文以入情。如:本课中对老人外貌的描写“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透过对重点词语三个“褪色”的理解感悟,学生就能够感受到老人的简朴,继而感受到老人是为了省出更多的钱给海鸥的那份无私的爱。

(2)读文章,想画面。

“读文章,想画面”是借助学生的形象思维来阅读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画面,借助学生的想象在头脑中形象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借助这一方法可以推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读文章,想画面” 这一训练项目,三年级时学生便有所接触。如:三上《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泡泡语“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泡泡语“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 三下《燕子》一课泡泡语“我能想象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就是在引导学生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

到四年级,“读文章,想画面”曾在四上的第一组教材中作为重点训练项目

进行训练。这主要体现在:四上第一组的导语中提出“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地描写”;在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中针对 “读文章想画面”这一项目又进行了巩固训练;在该组课文的泡泡语和链接语中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的学习方法,如:《观潮》泡泡语“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火烧云》的链接语“认真读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边的形态。”四下仍继续巩固训练,如《乡下人家》泡泡语“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

可见,六年级学生应该已具备了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的能力,因此,本组课文的学习就需要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读文章想画面,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而本课作者多处通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写出了一幅幅形象可感的画面,如:老人给海鸥喂食的画面“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海鸥悼念老人的画面“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等。像这样的画面文中还有很多,甚至还有很多文中没写到的,但学生可以想象到的画面,只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些画面,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挚至深的感情。

因此,要想让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教师就要借助一些手段,如图片、音乐、影像、范读等,为学生提供条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到文中的情境中去,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学生体会才会深刻。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边读边想画面的学习习惯,发挥其形象思维的作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教学。

(3)积累语言。

本册仍承担着积累语言的任务,在本组中对积累语言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主要体现在本课中:课后第三题“读读下面的句子,交流一下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 对于这一训练项目,要确保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使其不流于形式,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基。

二、教材特点

(一)内容方面

1、题材选自于生活中真实的事例。

这篇文章不是虚构的,而是生活中真实的事例。这一选材的真实性使课文更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并能带给读者以深深的感悟和思考。

文中的“老人”名叫吴庆恒,被人们称之为“海鸥老人”。他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

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他与红嘴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能将水中的海鸥一只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独脚”和“老沙”。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最牵挂的依然是红嘴鸥。

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倡议下,社会各单位为海鸥老人捐款,出资为海鸥老人塑像。2006年1月18日,“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像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身边环绕„„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

2、文章在字里行间传达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和震撼人心的情谊。

课文通过写老人对海鸥和海鸥对老人两方面,突显了老人与海鸥之间那胜似亲人般的情谊,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动物也是有灵性的,有感情的,更感受到了这背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所营造出的人文精神的美。

首先,在老人对海鸥这一部分中,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而富有层次的老人形象——生活简朴,十几年来风雨无阻,爱海鸥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审美境界,在自己爱海鸥的行动中引领了整个城市的和谐——是这样的一位老人。而课文透过这位老人的形象给我们传达出的是老人对海鸥那深沉的与众不同的爱。老人的形象以及他对海鸥的爱主要体现在老人的外貌、

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中,此外在朋友的讲述和对海鸥的表现的描写中,同样有所体现。

(1)对老人的外貌描写

课文仅在第二自然段安排了对老人外貌的描写——“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透过这段外貌描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驼了背的简朴老人。一个“过时”再加上一个“褪色”,看来老人就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买件新衣服,而从连续使用的三个“褪色”我们可以推想出老人是十几年如一日的简朴。他的行头更是简朴——过时布衣、蓝布包、大塑料袋。“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除了体会出他的简朴,更能体会出他这十几年来对海鸥风雨无阻、从未更改的爱。

这段外貌描写,作者并不只是为了单纯介绍老人的外貌而写,透过这份简朴的外貌背后,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老人对海鸥那种与众不同的、超乎寻常的、无私的爱,老人为了海鸥可以省自己一切所能省的;从而更能进一步感受到为何海鸥在老人去世后会对老人那么留恋、不舍。因此,这里的外貌描写对于后面情感的升华起到了一种铺垫、积蓄力量的作用。

(2)对老人动作的描写

文中对老人动作的描写主要体现在课文第三自然段老人给海鸥喂食时的情景——‚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对老人喂海鸥时动作的一处细节描写。透过这一段的动作描写,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老人喂海鸥时的娴熟、与海鸥配合时的默契,这一娴熟、默契合融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营造出的是一幅和谐美妙的画面。透过这幅画面看背后,我们所能读出的仍是老人对海鸥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精心呵护的关爱。他的这份关爱也赢得了海鸥对他的信任。

老人“很小心地” 放饼干丁,他不是把饼干丁洒在湖水里,而是很小心地放在围栏上,因为他知道洒在湖水里不仅会污染湖水,还会使海鸥生病,透过这个“很小心”就能看出老人对海鸥的呵护是多么的精心;海鸥也很听老人的话,听见呼唤“立刻应声而来”,而且“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动作那样迅速快捷,

这种境界又岂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一个“顺”和一个“依”把老人与海鸥配合的默契和谐尽显无遗,以至于都给人以“节奏”感,而那“翻飞的白色”“有声有色的乐谱”更将整幅画面的和谐、美好推到了高潮。这每一个语言点,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老人十几年来对海鸥无间断、无更改的爱,正是这份爱,换回了后文中海鸥对老人那富有灵性的回报。而在这幅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老人是幸福的、快乐的,他在默默享受着与海鸥亲近的这份情意。

作者在借助这幅美妙的画面传达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的同时,也将自己由衷的感动之情融进了文字中,融入了画面中。心为情动,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在这幅和谐美好的画面中,老人与海鸥的情和作者对老人的情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真实而具体地表达了出来,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3)对老人语言的描写

课文多处对老人的语言进行了描写,从老人的语言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海鸥那种朴实无华、胜似亲人般的关爱,海鸥已经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主要体现在:

A.‚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这里虽不是对老人语言的直接描写,但透过老人那“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的呼唤,我们仍能感受出他对海鸥的爱。“亲昵”一词足可以看出老人对待海鸥的那份情——胜似亲人般的温情,但作者却写的是亲昵得都变了调,老人对海鸥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而那一个个朴实又具有特征的名字背后,我们可以体会出的是老人这十几年来对每一只海鸥的心,试想那么多的海鸥,他是多么细心地观察每只海鸥的特点,多么精心地为每一只海鸥取一个独特的名字,又是多么用心地把每一只海鸥的名字记在心里,对上号。这一切的一切,哪像是对海鸥?不就像父母对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吗?

B. ‚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看上去这是一句多么简单、朴实的话语,似乎并没有什么推敲之处,但在这份简单朴实的背后,却饱含着老人对海鸥深切的爱。“当然”,是理所当然,言外之意是这个还用问吗?在老人看来,海鸥就像自己的孩子,孩子哪能没个名儿的?不仅要取名,还要“哪个都有个名儿”,在老人的心里,每一只海鸥都是自

己的儿女,不能有偏有向,不能厚此薄彼,这得是怎样的一份心啊!那么多的海鸥,每只海鸥都要花心思、费脑筋,一般人或许早就嫌麻烦了,而老人却乐在其中。这为后文中老人对每只海鸥都能叫上名字、认得出它们,并能看出前年那只海鸥来没来,做好了铺垫。

C.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这处简单的语言描写中却用了很多的感叹号,老人的每句话后面都缀着一个感叹号。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老人当时的那份得意,和与海鸥亲近时的情意。结合下文的“果然”,可以看出老人对每只海鸥都了如指掌,不会出丝毫差错。说起海鸥如数家珍,当呼唤海鸥,海鸥应声而起的时候,老人的内心也在为这极大的快乐满足着。这背后仍然是老人十几年的付出换来的。

D.‚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的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

这段是老人在夸赞海鸥的重情义、有福气,但夸赞的同时也融入了老人更丰富的情感。

首先,当老人谈起了前年曾与他告别的那只海鸥时,老人在言语中,尤其是在“„„”中,透出的是一份牵挂、一份思念、一份懊悔、一份失落。十几年来的相处,海鸥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以至于前年的一只海鸥与他告别时的情景时隔两年仍历历在目,甚至两年没来,在众多的海鸥中老人依然能够认得出。

其次,当老人谈到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时,先是引用了宋朝诗人俞桂的诗“白鸥飞处带诗来”。透过这句常人并不耳熟能详的诗,老人却能信手拈来,我们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关注和喜爱,对这位老人的认识也更深入了,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也有着能够欣赏“白鸥飞处带诗来”的诗意美的境界,在老人的眼里,海鸥已不再只是一种动物,而是成了一首和谐的诗、美妙的诗、富于灵性的诗。作者通过这句诗不仅使老人的形象更丰满了,而且将老人之前那种单纯的简朴、爱海鸥的形象提升到了一位具有审美境界的爱海鸥的老人形象。而在后面的“小模样”“啧啧”等词中,更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

的那份疼爱与亲昵,似乎都能看到老人当时那份喜形于色的神情。

E.‚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

这是老人喂完海鸥就要离去时所说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我们听出的是一份留恋,是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愫,老人多么想去海鸥歇息的滇池看看,多么想跟海鸥永不分离,这种长相依、永相随的心思在这句语言描写中尽显无遗。而后面的“可惜我去不了”更为后文老人的去世蒙上了一层缺憾、哀伤。

(4)对老人神情的描写

老人对海鸥的爱更体现在老人那神情的细节中,文中有两处对老人的神情进行了描写,这两处分别是:

A.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从“立刻”和“生动”能看出海鸥对老人的意义以及老人对海鸥的喜爱。“生动”中饱含的是老人十几年来对海鸥爱的倾注,是享受十几年来付出后海鸥回报给自己快乐时的幸福与满足,海鸥丰富了他的情感世界,给他的情感世界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带来了希望与满足,因此,一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就会立刻生动起来,就像年迈的父亲一提及自己的儿女就会眼睛焕发光彩一般。可见老人视海鸥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女一般。

B.‚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这是老人最后一次与海鸥共处,因为海鸥过一会儿就要飞回滇池了。“企盼”一词中包含了太多:今日的分别企盼着明日的重聚;今年的分别企盼着明年的相约;身在翠湖,却企盼着滇池——那个海鸥歇息的地方。这一份一份的企盼,都表明了他的心:他是多么希望能一直陪伴在海鸥身边啊!他是多么舍不得海鸥们离去啊!这企盼的眼神对于老人来说或许也是一种幸福和快乐。而老人最后留给读者的这份企盼的眼神,却为后面老人的去世增添了些许的伤感。使得老人去世后,这企盼的眼神却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

(5)朋友的讲述与海鸥的表现

除了对老人的直接描写外,课文在第一部分中还通过朋友的讲述和海鸥的表现共同体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以及人鸥之间的和谐。主要体现在:

①朋友的讲述

在第一部分中,朋友的讲述共体现了两处:

A.‚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这是“我”从朋友那里得知的情况。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这是个怎样的概念?“二十余里”长达万米之遥,一个驼背的70岁老人却要每天步行,风雨无阻,我们不禁想:他为什么不坐公共汽车呢?结合资料我们知道,老人为了省出更多的钱给海鸥买食物,四元五角钱一斤的饼干舍得给海鸥买,而自己却连五毛钱的公共汽车都舍不得坐,最奢侈的花销就是两毛一包的香烟。而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却只为了给海鸥送餐,一个“只”字足可以看出老人对海鸥那浓浓的爱、情有独钟的爱。

B.‚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这也是“我”从朋友那里听说的。“一„„必„„”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老人的风雨无阻、持之以恒,他与海鸥准时相约,看得出海鸥在他心里的位置,而且一坚持就是坚持了十多年,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是什么给了他这么强大的力量?是他对海鸥的那份深深的亲人般的爱。“亲人” 什么样的人我们才称之为“亲人”啊?感人的亲情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我们不乏见,但能在人与动物之间建立起这种胜似亲人的亲情,怎能不给人以心灵上的冲击?

而作者把此句放在第13自然段的位置,使读者在透过老人之前的那些具体表现已经被深深感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老人这十几年如一日坚持的爱海鸥的感动。作者借这句也在传达着自己对老人这种坚持的感动之情。而且这句出现在老人最后企盼的眼神和老人去世的消息之间,老人对海鸥的情、作者对老人的情和读者蓄积心头的情,都汇聚成了一股强烈的感情,为第二部分感受海鸥的那份震撼人心、不可思议,以及这些所带给作者、读者的震撼与感动,蓄势待发。

②海鸥的表现

在第一部分中,为了树立老人的形象,为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大部分的笔墨都在描写老人的具体表现,这也是每个读者(尤其是学生)很容易注意到、捕捉到的。但其中也有几处对海鸥的描写,虽笔墨不多,却起到了锦上添花、推

波助澜的作用,而这也是读者们,尤其是学生们极易忽略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A.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在描写老人给海鸥喂食时的一处对海鸥表现的描写。正是有了这些描写,我们才能够感受到老人和海鸥“一唱一和”的默契与和谐,才能够透过这份和谐看到这背后老人对海鸥十几年如一日的亲人般的关爱,以及这十几年来海鸥对老人逐渐建立起来的亲情和信任。

B.‚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

这一处是老人在呼唤老沙与独脚时,对老沙和独脚的描写。透过这处描写,尤其是“果然”一词,我们能看出老人对海鸥是了如指掌、准确无误,海鸥对老人更是言听计从、毫不戒备,而这背后透出的仍是老人对海鸥十几年如一日的亲人般的关爱,以及这十几年来海鸥对老人逐渐建立起来的亲情和信任。

C.‚海鸥听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引得路人驻足观看。‛

这一处也是在描写海鸥听见老人呼唤后的表现。老人一声唤,海鸥马上应声而来,就像能听懂老人的话语一般,一个“马上”看出海鸥对老人呼唤的敏感,这是老人的爱换来的。而“把他团团围住”,想象当时的画面,就仿佛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围在自己的父母身边,这是一个多么和谐温馨的场面啊!而“引得路人驻足观看”更看出这种场面的不同寻常以及带给人心灵上的触动。可见,老人的做法,更为昆明这个城市增添了一份和谐、一份美,这份和谐与美并不单单存在于城市景观这种外显的和谐与美,更为人们的心里增添了一份内在的和谐与美。

再联系一下上文中老人说到的“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就可以看出,老人所说的福气就是指海鸥带来的这份城市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可见,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所做的这一切,在满足自己情感需要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强了人们的和谐意识,提升了昆明的城市形象。无论是外在的城市形象,还是内在的人文精神,都在引领着昆明向和谐新社会迈进。在课文的这一前一后中,老人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又提升了一层——和谐城市的引领者。

可以说,在第一部分中,字字句句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那份十几年如一日的亲人般的疼爱,这份爱是超乎寻常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更是上升为一种境界的——那就是人与动物的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在这句句传情的描写中,老人的形象也渐渐丰满起来、鲜活起来、高大起来——由开始时的一个生活极其简朴的老人,发展到了一个坚持十几年如一日的爱海鸥的老人,再到一个并非普通、有着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境界的老人,最后到一个追求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引领者。老人形象的层层丰满、层层提升更激发了读者心中对老人的认识和情感的层层提升,才会更感怀于后面老人的去世和海鸥们的盘旋哀鸣,那种震撼、那种动容便可水到渠成。而在这一部分的叙述中,所隐含着的作者的情感也在随着老人发展着、变化着,这一线索更烘托了老人形象的高大。 其次,在海鸥对老人的这部分中,作者则主要抓住海鸥的动作,通过对海鸥翻飞、盘旋、鸣叫、肃立等悲壮画面的描写,写出了海鸥对老人那份深深的情,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十多年来对海鸥付出的情得到了海鸥们富有灵性的回报。这主要体现在:

(1)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当海鸥突然飞来时,或许是以为老人又来给它们喂食了,多日没来的老人终于来了,于是它们没等老人呼唤它们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突然飞来”。然而它们很快就发现不对,于是它们围着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一定是发现十多年来天天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今天与往常不一样了,于是它们的叫声和姿势也与平时大不一样,它们在声声呼唤老人。而正是这一情景的“意想不到”,震撼了每个人的心。

(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多么贴切的比喻,这一比喻赋予了海鸥以人的情感,更体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份如亲情一般的感情。当我初看到这一幕,不由得怀疑它的真实存在性,海鸥真的会站成两行、肃立不动?这是不是作者的夸张和想象?然而,句中一个“竟”字却体现了

这一幕的真实性:竟,出乎意料、不可思议;这样出乎意料、不可思议的一幕,却的的确确发生了,“竟”字极为准确地写出了这一真实的景象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是多么大。的确,海鸥怎么会那么乖巧地站成两行?怎么那么安静的肃立?这个字所折射出来的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痛和留念真真切切,令人震撼。

(3)‚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在这句话中,一个“扑”字给予了海鸥人一样的思想和感情,而且这份感情是那么的强烈。面对即将离去的老人遗像,有千般万般的舍不得与留恋,它们与老人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就好像它们知道这遗像一收起,它们就再也见不到老人了似的。而飞动的雪白翅膀竟形成了一个飞动的白色漩涡,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飞动的白色漩涡”不仅使当时的场面生动形象,这漩涡的力量更贴切地写出了海鸥是多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对老人的感情有多深。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二)表达方面

1、语言

(1)语言朴实,平凡中饱含深情。

如:‚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多么平凡、朴实的话语,但在这平凡朴实的背后,却含着老人对海鸥多么深切的爱。一个“当然”,看出老人认为给每只海鸥起名字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就像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一样郑重;“哪个都有名儿”更看出老人对每一只海鸥都充满了深切的爱,更为后文中老人能对每只海鸥都叫上名字、认得出它们,做好了铺垫。

‚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

老人这自然、朴实的话语中,却浓缩着老人对海鸥的喜爱之情。反复品味这句话,我们似乎都能够看到老人在说这句话时那份得意、喜形于色的神情。一个语气词“啧啧”,更是饱含了老人对海鸥这些小可爱们的发自内心的喜欢。

(2)语言的准确性

本课在语言表达上还极为准确,借助准确的词语表达,更深化了老人与海鸥

之间那份浓厚的情感。比如: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在这句话中,“只”字就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一个“只”字就能看出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赶到翠湖,不是为了观赏风景,也不是为了放松心情,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海鸥送吃的,因为他担心冬天海鸥觅食困难,万一饿着怎么办?一个“赶”字更看出他的目标只有一个,他的心中只有海鸥。这两个准确的用词无不深深的表现了老人对海鸥的那份关切与爱。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在这句话中,一个“竟”字极为准确地写出了这一景象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是多么大。竟,出乎意料、不可思议。的确,海鸥怎么会那么乖巧地站成两行?怎么那么安静的肃立?这个字所折射出来的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痛和留念真真切切,令人震撼。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在这句话中,一个“扑”字给予了海鸥人一样的思想和感情。面对即将离去的老人遗像,有千般万般的舍不得与留恋,它们与老人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就好像它们知道这遗像一收起,它们就再也见不到老人了似的。

(3)语言的生动、形象

在朴实、准确的同时,课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不乏生动形象之笔。比如: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在这句中,有两处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一处是“像炸了营似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鸥在面对老人的遗像即将被收起时的不安与不舍,体现了海鸥对老人的眷恋;另一处是“飞动的白色旋涡”,生动形象地将鸥群当时翻飞盘旋时的状态写了出来,并在这“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赋予了人的情感,似乎是海鸥想极力留住老人的心是多么强烈,以至于成了“旋涡”。更贴切地写出了海鸥是多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2、结构及构段特点

(1)结构

这篇课文在结构上,十分清晰的分为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1—13)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十几年如一日的亲人般的爱;后一部分(13—19)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现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这一点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叙述脉络、理清课文思路。

(2)构段特点

课文在构段方面的特点是:先就某一方面整体交代一句,再将这一方面以白描的手法写具体。如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先整体交代一句“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然后通过白描将老人的外在形象具体地写了出来“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都存在这一特点。

3、叙述顺序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老人与海鸥这个动人的故事讲述了出来。课文先写在一个普通的冬日,与朋友一起来到翠湖,见到了这位老人,并看老人给海鸥喂食,然后走上去跟老人攀谈,听老人呼唤海鸥的名字,再写老人等到太阳偏西,跟海鸥分别;最后又写了老人去世后,海鸥们的反常表现。

3、表现手法

(1)巧用省略号

本文共六处运用了省略号,通过其不同的作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并留给了读者以想象和个性化解读的空间。但在这六处省略号中,最后一处省略号最具特点:这一处省略号单列一段,处于第十七自然段后。在这个省略号里所未尽的语意包含了太多太多,或许是我们脱出身后海鸥们的表现——紧紧跟随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久久不肯散去,鸣叫声更急更大了,似乎是在极力做最后的挽留、最后的哀悼;或许是作者此时内心翻涌的情感、强烈的震撼„„

作者为什么不继续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写出来,却要用省略号代替呢?或许是因为作者被海鸥的表现所动容,此时的作者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也写不下去了,省略号的这六个点,此时此刻就像是作者因感动于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而流下

的滴滴泪珠,就像是海鸥因为老人去世的声声哀鸣化成的一个个悲痛的音符,这一滴一滴的眼泪,一声一声的哀鸣撕痛了作者和读者的心。

既然作者不忍心再写下去,就留给我们的读者吧!此处省略号巧就巧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个性化解读的空间,借助每个读者自己不同的解读去感动自己,让心与作者贴得更近些,对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份真挚至深之情体会也就更深了,实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笔。

(2)在叙述的同时暗含着作者对老人的敬重之情。

课文在叙述的过程中有一条明显的情感线,即老人对海鸥不同寻常的无私的爱和海鸥回报以老人的富于灵性的情,这份情字里行间无处不在。但与此同时,一条暗含的情感线也贯穿始终,那就是作者自身对老人与海鸥的敬重之情,这份情也同时融在文章每一处的字里行间中。如:描写老人喂海鸥一段“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作者通过这一段的描写在传达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外,也在传达着自己对这份和谐美好的感动之情、对老人的敬重之情。再如:描写海鸥因老人去世而悲鸣的一段“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这一段描写在传达海鸥对老人的感情之深的同时,也在传达着作者对海鸥这一表现的惊诧、敬畏之情。文中类似这样的句段还有很多,两条情感线一明一暗,留予我们读者的除了感动还是感动,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3)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体现

文中有一处暗喻,两处明喻,都生动地写出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挚情感。 首先,这处暗喻体现在课文“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一句中。句中“有声有色的乐谱”是在暗喻当时老人喂海鸥时与海鸥达成的和谐默契的情景之美妙,“有声有色”从字面来看,是在说老人的呼唤声、海鸥的鸣叫声、扑翅膀的声音和海鸥的白色,形成了有声有色,实际是在形容老人与海鸥的和谐情景变得有声有色,充满乐趣;而那声音和那翻飞的海鸥就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谱出了人与

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谱”。在这个暗喻中,老人与海鸥的情推向了高潮。

其次,两处明喻体现在文中‚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段话中。一处是“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将海鸥比作了瞻仰遗容的亲属,一处是“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将海鸥比作了守灵的白翼天使。两处比喻都赋予了海鸥以人的情感,把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痛、怀念真实生动的表达了出来。

(4)引用诗句

课文在老人的语言描写中体现了一处引用“白鸥飞处带诗来”,这处引用虽出现在老人的话语中,但对全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此诗引用的是宋代俞桂的《七绝·过湖》“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透过这句常人并不耳熟能详的诗,老人却能信手拈来,对老人形象的感受就又充实了一些,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也有着能够欣赏“白鸥飞处带诗来”的诗意美的境界。并且透过这句诗,我们还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关注和喜爱,因为喜爱海鸥,所以跟海鸥相关的一切事物老人都会留心注意。由此看来,这句诗的引用,不仅使我们对这位老人的认识更深入了,也对老人爱海鸥的情感体会更深刻了。

(5)通过一幅幅画面传达老人与海鸥的真情。

课文多处借助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抓住老人与海鸥的表现,描写出了一幅幅真实可感的画面,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在想象中引领读者走进当时的情境,去真实地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同时,也利于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成一致。如:老人喂海鸥时和谐美好的画面;老人呼唤海鸥、海鸥便应声而起时的画面;海鸥团团围住老人,引得路人驻足观看的画面;老人去世后,海鸥翻飞、盘旋、肃立、悲鸣的画面等等。

除了这些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所描绘出的可视、可感的画面之外,在字里行间中还隐含着一些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而形成的画面,如:老人褪色的装扮背后那简朴的家、老人十几年来每个冬天天天步行赶赴翠湖的途中身影、老人喂过海鸥后看海鸥嬉戏玩耍的满脸幸福、海鸥时常飞到老人身边与老人亲近的情景、老人回到家中精心为海鸥准备食物的情景、每一年海鸥来之前老人翘首以盼、天天

挂念的身影、老人生病后躺在病床上却深深挂念海鸥的情景、老人临去世前最后一刻的情景„„这些画面与文中的画面合在一起,必定给读者的内心深处留下挥之不去的感触。

(6)通过真实事例表现了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情感。

课文通过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的真实事例,为我们传达出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体现在:

A. 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中,主要是通过对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真实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深切的爱。在文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自然段: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事例。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 ‚独脚‛ ‚灰头‛ ‚红嘴‛ ‚老沙‛ ‚公主‛…… ‚您给海鸥取了名?‛我忍不住问。

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您认得出它们?‛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这是老人呼唤海鸥的事例)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这是老人跟海鸥谈话的事例)

B. 在课文的第二部分,则主要是通过海鸥反常表现时的真实事例写出了海鸥回报给老人的爱。具体体现在: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不大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在这一个个看似不太可能却的的确确发生了的真实事例中,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份真情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综上所述的这六种表现手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

所谓写真实,就是说写文章要还原于生活的客观真实,将生活的原貌、原始状态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不存在作者本人任何的主观虚构和夸饰,更不能矫揉造作。在真实的基础上,若能抓住事件中人物和事物的具体表现(诸如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致生动地描写出来,发挥合理的联想,运用恰当的修辞,文章则会更为感人。

可是本课中很多地方的描写不得不令人感到怀疑,如:“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那么多的海鸥,老人真的能一眼就认出哪是老沙,哪是独脚?但从“果然”一词能看出这并不是虚构,而且资料中也的确介绍过这两只海鸥;再如‚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更是超乎人们想象、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但从句中的那个“竟”字能体会出这的的确确发生了,以至于令人感到意外、吃惊、不可思议,网上更是有照片资料进行说明这一情景的确发生过。而这些语句也正是因为在真实的基础上,细致而具体地把海鸥的动作写了出来,还发挥了形象生动的联想,所以才那么感人至深、震撼人心。

总之,不管是作者想要传达的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种真情,还是自己对他们的敬重之情,之所以会给人感觉那么真实,首先是因为这是选自于生活中的真实

事例,是作者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后的真情实感,而不是虚构的。其次是因为作者在用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了老人的外貌、动作、神情、语言,借助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进行了细致、具体、传情地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层次分明、丰满鲜活的老人形象,使这位老人深入人心、触动了读者的心弦;抓住了海鸥那不同寻常的表现,借助极富情感的比喻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只只有了人一样的情感的富有灵性的海鸥,给人心灵上以震撼的力量。其三,作者在叙述中传达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的同时,还有了自己主观情感的参与、融合,两条情感线索使得课文情上加情,情中透情,更具有了感人的力量,这份感情也更真实、更具体了。这样的老人加之这样的海鸥,再加之作者的情感融合,想不感动都难。

三、学情分析

(一)对学生生活的分析

首先,对于海鸥,应该有大部分学生见过海鸥,对海鸥可以说并不陌生,但不一定能见过群鸥飞翔的景象。但在生活中比较容易见到群鸽飞翔时的情景,有过给鸽子喂食时的经历,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对于没见过海鸥、对海鸥不了解的学生,也可通过资料查询来解决。

其次,很多同学养过小动物,对于动物的一些富于灵性的表现应该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这对于理解课文中海鸥的表现以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种近乎亲人般的情感有很大帮助。而对于没有养过小动物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由于年龄和人生阅历的限制,学生或许会被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份浓情所感动,但对于老人对海鸥的那份超乎寻常的、常人无法做到的呵护和关爱,以及海鸥在老人去世后甚至会为老人肃立、守灵的异常举动,学生或许会因生活中不太常见而产生怀疑,对于那种震撼人心的情感达到能感同身受,有一定的难度。

(二)对于学生学习本课的情况分析

这篇课文所反映的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结下了深厚情谊的主题,这类课文,学生在五年级时曾学过反映同类主题的课文《珍珠鸟》,可以说学生对于这一类文章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虽是同主题,《珍珠鸟》为读者营造出的是单纯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之柔美,与此相比,《老人与海鸥》在体现出人与动物共同营造出和谐之美的同时,人与海鸥之间的那份情更具备了带给人

心灵上的震撼的力量,能够引发读者对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城市和社会的和谐的深深的思考。

其次,这篇课文结构清晰可辨,语言明白晓畅,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太难。而且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平凡中见真情,感情真挚,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已掌握的学习方法

处于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而且对于《课标》所提出的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和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已经有了五年级一年的训练基础,因此,此阶段更为注重的应是巩固和熟练应用。

对于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边读边想,提出问题;读文章,想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等,在三年级时就开始渗透,经历过四五年级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已能灵活综合运用。

而对于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揣摩作者是怎样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以及发展性训练项目“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还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训练的力度,保证落实到位。

四、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积累语言。

3、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读文章想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等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同时,领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4、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5、通过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感受老人与海鸥创造出的和谐画面,进而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所创造出的美、展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美;同时,注意体会作者对老人的敬重之情。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
    学 期: 学 科: 年 级: 执 教: 日 期: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 ...
  •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以601班为例) 本班学生共有55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5人.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大多数同学的理解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好.少数男同学由于自控能力差导 ...
  •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 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 的理想和 ...
  • 刘氏教育:初三学生的学习方法
    准初三生,预习对接新学期(图) 来源: 刘氏教育集团 许多同学在刚放假后的前几天不能安心学习,给自己找个理由"学了半年了,放松几天总可以吧,几天后我再开始学习".但是,往往一玩起来,就收 不住心了,开学后也很难进入状态, ...
  •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张凤梅 2014年10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保山市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听了王文丽老师上的六年级<百合花开>和题为<用好教材发展学 ...
  • 高考作文素材2--活用语文教材成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活用语文教材成素材 一.素材集成 1.<蜀道难> (1)素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适用话题:面对困境 阐释:蜀道虽难,又怎比得上仕途之险恶.人们说李白豪放洒脱,赐金放还后游 ...
  • 老人与海鸥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一].课文说明 课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每年冬天来到翠湖边喂海 鸥.老人视海鸥如儿女,照顾受伤的海鸥,给海鸥取名字.后来老人 去世了,海鸥们飞来向老人告别.表达了老人和海鸥之间深厚的情谊. 课文脉络清晰,分为两部分 ...
  • 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
    作为语文教师,教好一篇篇课文是基本要求,但仅仅能教好那一篇篇课文,却又远远不够.我们应该从教语文课文转变到教语文课程上来.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者.教材编写者和市级教研员,笔者近来对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作了一些田野实践.草根探索,得 ...
  • 健康生活每一天说课稿
    <健康生活每一天>说课稿(第一课时)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健康生活每一天>.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 ...
  •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