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 - 范文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

12/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养生思想

姓 名

院 系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专 业 历史学

班 级 1202班

学 号 1213010246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养生思想发展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余年间,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战争频繁、政权更迭的动乱时期。战乱和灾祸接踵而至的现实生活,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得当时人的寿命十分短暂。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出于一种生命本能的需要,极力推崇养生之道;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们崇尚老庄之学,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则由重视导引吐纳转向炼丹服食,进而形成了一系列颇具道学色彩的养生方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学的代表人物

1、嵇康(224~263年),字叔夜,三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魏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人。嵇康出生在儒学世家,曾做过曹魏的郎中、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由于不满司马氏政权而退隐。嵇康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其诗文之中多见老庄典故,老庄思想也是其养生学思想的主要来源,养生著作是《养生论》。

2、葛洪(283~363年,一说卒于34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代著名的思想家、医药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葛氏自幼好学,精通医药,崇推神仙导引之术,晚年精研炼丹,一生著述繁富,最能反映其养生思想的代表作是《抱朴子·内篇》。他主张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3、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居隐,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弘景为上清经之重要传人,并开创了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著有《养性延命录》,分为上下两卷,卷各三篇:第一为教诫篇,以精、气、神为核心,从理论上论述了养生之道;第二为食诫篇,从饮食角度论述养生祛病之理;第三为杂诫忌禳害祈善篇,论及生活起居,言行善恶,并及存想静养;第四为服气疗病篇;第五为导引按摩篇;第六为御女损益篇。《养性延命录》是陶弘景系统总结归纳前人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一部重要道教养生著作。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的特点

1、修身养性,性命双修。

所谓养性,指的是人生观,思想观,性格等方面的修养,属于养生范畴的一个具体内容。养生不但要注重外在形体的修养,更要注意内在精神等方面的修养。《养生论》列举出“修性”达到的最高境界应是:“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总结出“十二少”与“十二多”的养性宜忌,指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陶弘景指出的十二个方面,较全面地包括了养性的内容,对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静以养神,形神共养。

形与神的关系密切,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主宰。这一时期的养生家认识

到养生须养神。葛洪在强调形神并重时明示:“形神相卫,莫能伤也”,“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告诫人们要高度注意养护形神,使形神俱健,避免病邪的伤害。同时认为:“形须神而立,形者,神之宅也。”神乃生命的核心,是精气等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如此,方可达到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陶弘景认为“存神为养生之首,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嵇康非常看重“神”的作用:“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他提出养形神的方法:“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从而可使人神志清明,意志平和,内心恬静,阴阳和谐,经络通畅,延年益寿。

3、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的“内丹”功法。

中国传统丹道养生能通过以意导气、内炼精气的锻炼提高人体身心两方面的素质,发挥人体机能的潜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如葛洪等人创造了“内丹”修炼术,强调用意念导引修炼体内精、气、神,使之在体内凝结成丹或称“圣胎”,是在宝精、行气、导引等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内丹”修炼术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主要有“行气”和“导引”两种方式。

(1)行气

也称食气、服气,是道教徒常用的一种养生保健手段。 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是相通的,通过吐故纳新的呼吸锻炼,呼出体内浊气,吸纳天地自然之清气,便可获得补益,健生益寿。《抱朴子·内篇·至理》云:“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然又宜知房中之术。所以尔者,不知阴阳之术,屡为劳损,则行气难得力也。”还指出了行气的作用:“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可以不饥不病”。葛洪对行气的具体操作提出了一种称作“内息法”的行气方法。他认为可以尽量不以口鼻来呼吸外界的空气,而是运行自己体内固有的气,闭住口鼻,使气在体内循环不息。坚持练习,久而久之,就能达到长时间闭气,以后达到更高境界,完全不用口鼻呼吸外界的空气,而仅靠身体中的内气进行自我式的呼吸循环。陶弘景认为服气可以治病。服气内炼可以配合闭息运气来疏淤通滞,调畅气机,达到愈病效果。《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曰:“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必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藏、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运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末,则澄和真神。”提出依靠呼吸、运气来调动人体真气,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养性延命录》还提出了行气的方法:“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2)导引

“导引”亦为道教炼养方术之一。导引指摇动筋骨,引动肢体,辅以行气,存思守一,具有舒筋壮骨,通利血脉之功。可使人神气内和,形体外柔。导引之术由来已久,古文献中多有记述。《吕氏春秋·古乐》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即指为抵抗当时潮湿阴冷的气候、环境,陶唐氏之民选用某些舞蹈动作,作为舒筋壮骨,通利血脉,强健体质之用。葛洪对导引加以多方面的发展。他模仿自然界某些长寿动物如龟、鹤之类的动作。《养性延命录》卷下首次完整记载了汉代名医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导引功,指出五禽戏可以“消谷气,益气

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4)生命之要,积极养生。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突出强调了“我命在我不在天” 的积极预防养生思想,他认为通过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的调摄,人的体质是可以改善的。书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佚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以生百病,故不终其寿。”他相信人的生死命运可以由自己掌握,强调个人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而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

四、玄学与养生思想

玄学出现于两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熟。它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学说。汉末战争频繁,社会矛盾尖锐,玄学思想成为南方士大夫逃避现实的精神依托。沉醉于山水,与自然合二为一,是魏晋玄学家的时尚,也是他们养生意识的体现。此时的饮食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讲究“精”与“神”的合二为一,与自然融为一体,“服食养生”的出现,就是玄学思想的最好体现。当时的名家,玄学的开创者之一何晏带头服食,并自创了“寒石五石更生散方”,在当时风靡一时。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积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道教养生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丰富的丹道养生术,如行气、导引、服食金丹、房中术等,使道教养生最终形成性命双修,形神共养的独特修炼术。葛洪提出的宝精、行气、导引等修炼术为后世道教徒所继承。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导引进行了发展和补充。初步的研究证实,导引锻炼时的虚静宁神,除了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具有很好的调整作用外,还可以降低基础代谢率。《养性延命录》中的五禽戏对八段锦,易筋经和太极拳等导引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太极拳更是直接起源于导引。有人认为服气导引就是目前气功术的源流。在行气和导引的基础上发展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气功,它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至今仍是广大练习者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

消极:同时,这一时期的养生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修道成仙的思想盛行,道教徒以修炼成仙、长生不老为最高目标,这一思想对道教影响深远。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晋代许多士人认为服食矿物能使人延年益寿,服食矿物之风盛行,“晋朝士大夫无不服饵,皆获神效”《太平御览》载。葛洪《抱朴子·释滞》中说:“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练不消,理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练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这种观点是借助于金石不朽之性,以求肉身长生,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古代很流行。经过葛洪的大力提倡,用一些矿物质来烧炼丹药的行为开始盛行,绵延数朝,至唐朝以后才逐渐消失。食矿物贻害无穷,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乃为糟粕,应当予以抛弃。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养生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地位,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出现了大量的养生学家和养生著作,为道教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传统养生恩想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生理论。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共工怒触 ...
  • 浅析魏晋审美特征
    综述 自然科学 2015年7期 ·297· 浅析魏晋审美特征 苏卫校 蒋会娟 1. 河北省迁安市首钢矿业实业公司,河北 迁安 064404 2. 河北省迁安市首钢矿业公司烧结厂,河北 迁安 064404 摘要: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战乱 ...
  • 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炼丹术是中国古代自己独立发展起来,并流行了很久的一种方术.它的手段和目的是试图以自然界的一些矿物(偶尔也用到某些植物)为原料,通过人工的方法(即化学加工)制造出某种性质奇异的药剂(称之为神丹大药),人服了它可致长生不死,甚 ...
  •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0) 注:朝代沿革并不需要同学们准确记忆,列在此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 阶段特征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 ...
  • 浅论魏晋风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浅论魏风晋度对书 艺法术 的 影 冯 焱响齐 鲁 理工 学院 摘 要 魏:晋 期是 中国书法 自时觉的一个 时期 ,各 种文学艺术 得 到很 大 发 展, 由 于 人文 士 的族 与,参法书也 走向 了 审 艺美术之 路.魏晋风 度作 为 ...
  • 论[文心雕龙]的体用之道
    <文心雕龙>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包融性,它对于各家学说中有利于说明文学问题的观点,都加以采纳.至于贯穿<文心>全书的主导思想,则不外儒道两家,以道为体,以儒为用,体用结合,这就是<文心>之道. 儒道互补:体用 ...
  •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以实物为例,说明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的风格特点.并阐述印度造像中秣菟罗与健陀罗两种造像的主要区别. 答:1941年,于彭山汉墓种发现一件<陶塑钱树坐佛像>,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陶塑佛像,佛像为典型的秣菟罗造像风格,佛像高耸螺 ...
  •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15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约前 77 -前 6 )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 "叙录" ,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
  • 中华文明史 习题和答案
    第一讲 古代建筑 1.先秦时期的城市建筑的代表有哪些? (1)燕下都 (2)吴都阖闾 (3)赵都邯郸 (4)鲁城 (5)齐都临淄 2.秦汉时期住宅有哪些特点? 汉代人重视社会等级.贵族的宅第,外有正门,共有左.中.右三部分组成,屋顶中央高, ...
  • 中外美术简史论文
    中国各时期绘画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的绘画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变得繁复起来.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具体表现为:人物画有了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