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陈奂生上城]教案 - 范文中心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陈奂生上城]教案

09/17

《陈奂生上城》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现代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手法。

2.通过分析小说对陈奂生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3.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品读一二节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领悟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现代作家,他们又是怎样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高晓声(1928~ ),江苏省武进县人。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三.

提取这篇小说中的成语或短语,体会其运用的巧妙之处。(只举两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课中、课后去品味)

① 也许力气大,也许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写出了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民们随着生活的改善,精神上获得的一种难得的轻松悠闲劲儿;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容易满足的共性。)

②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投机倒把”轻点过去的政策死,日子艰难;“冠冕堂皇”强调现今的政策灵活开放,日子轻快。对比突出了农民心里的欢欣之情。)

③这个吴书记真是个大好人,竟看的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这些来自于农民嘴里的“肝胆相照”的词语,正可以突出农民的朴实,知恩感恩。)

④真是阴差阳错,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映照出像陈奂生这样的农民,实际没有真正寻回人格的自尊,生活好了,精神却是那样的贫乏。)

四.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学生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给三部分命小标题。

(一).昔日漏斗户,今日娇娇人;

(二).有心卖货生灵光,无钱买帽出错招;

(三).病遇吴县长,头回享“清福”

五.赏读第一部分:(讨论问题)

①课文开头两句有何妙处?读这句话当持怎样的语调?

提示:开头两句采用民间诗歌语句形式,一个“漏斗户主”,一个“悠悠”的神情,身份和神态两相对照,诙谐幽默之味油然而生,从而奠定全文情感基调,以幽默风趣的语调,挖掘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语调轻松,问题却深刻而沉重。

教师可以范读这两句话(配唢呐曲子,模拟“陈奂生”走路的姿态)。

②“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烘托人物愉快轻松的心情;渲染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③开放前后,陈奂生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大不相同”?而如今他的精神生活有怎样? 提示:根据第五六自然段概括其生活变化;他的精神生活无非就是佩服“陆龙飞”的一张嘴,希望自己总有一天能说会道,能神气起来。这恰好说明农民生活上脱贫了,但精神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④陈奂生不会打听,不会说,他把这点当作最大的毛病,你怎样看?

提示:认识到两点,一是农民的老实憨厚,一是农民想改变自己的精神生活。

六.赏读第二部分:

①这一节作者安排有何巧妙之处?

(学生回答,说出一二处即可)

②卖帽不成这件事的背后有何意图?

提示:暗中说明农民由于长期处于被禁锢的小农经济之中,根本就不懂得买卖的计划,从而对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评态度。

③作者安排卖油绳少了三角钱这一情节,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可以理解成做生意生疏,或社会风气不好等,表明精神文明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既有必要性,又有迫切性。我们在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得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设。 ④陈奂生生病这一情节,实际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相关语句。

提示:“今年好象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赏析第三部分,概括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一.处理课后练习三。(略,见教师用书)

二.赏析第三部分。

①作者安排吴书记帮助陈奂生这一情节,其目的是什么?(讨论)

提示:揭露官僚主义作风。吴楚救陈体现了他人道,关心老百姓的一面,但他安排了之后,却不管事情的结果怎样。只知道安排,却不知道深入办理。“就说是我的朋友”更是体现了讲关系、开后门等现象的普遍性。

②写陈奂生对吴书记的感激,作者是怎样写的?其用意又如何?

提示:有两处。“陈奂生想到这里„„便一条线挂下来了”;“陈奂生想罢„„却又吃了一惊”。两处细节描写真实地突出地显示了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的诚挚与单纯,另一方面又与后文交钱的懊恼形成对比,深刻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作风给农民造成的麻烦和苦恼之大。 ③陈奂生结帐前后,女服务员的态度有何变化?

④自读小练习:读“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买,不买还要倒霉的!”一节完成后面的问题。

(1.这一节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心理和动作描写)

性格特征是:(本质是善良的,但受伤之后又把他心眼小、幼稚可笑、自作自践的一面表

现了出来)

(2.“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这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和鲁迅笔下的阿Q实际并无多大区别,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就要报复,现在陈奂生也沿用了这种手段,说明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农民的思想上依然糊涂、愚昧、麻木,他们依然还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

(3.作者写陈奂生经不起吴书记这样高级的关心的目的何在?

提示:一方面说明陈奂生有着封建的等级观念,另一方面也表明党内的一些官员并不体察民情,对老百姓不是实质上关心,平时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这反而给农民带来伤害。

⑤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结尾有何深意?

提示: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做课后练习一.概括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陈奂生的艺术形象。

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脑;不暗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又自抬身价。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练习理解见教师用书)

四.做课后练习二,讨论本文的主题。

(学生可以各执己见,教师不必给出权威的诠释。理解参考教师用书)

五.讨论:联系我们现实的生活,说说事过二十年,陈奂生的精神生活现在又怎样呢。(学生简单写下发言稿,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时间不够则做课后练笔)

二、指导学生讨论,研究陈奂生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及其意义。

1. 陈奂生在每一部分喜怒哀乐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体现了怎样的心理?

第一部分:悠然上城,有肉有笑有米有衣“满意透了”。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总是不会说”,所以他心里就有一种特别的向往。反映了他对物质的满足和心里的自卑。

第二部分:没带钱-懊恼,卖油绳顺利-高兴,少三毛钱-可惜,想三块赚头-高兴。准备"回府",忽感不适-悲观,想到自己活在世上“有益无害”,他又“露出一个微笑”。反映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多次情感变化,体现了其心理的脆弱。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遇到了吴书记。接着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一晚

上就要了他两顶帽子的钱,再想到没法向老婆交账,更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想到“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立刻没了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自欺式的安慰让他感到很满足。

2. 陈奂生的心理情感发展变化的背后有什么意义呢?

陈奂生的乐喜与悲愁,折射出他经济的贫穷,地位的卑微和见识的短浅,这也正是刚刚摆脱饥饿的农民心态的真实写照。

三、指导学生具体分析陈奂生心理,性格,从而研究文章表现心理方式。

(一)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表现心理的材料。

1.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2. 他身上有了肉,„„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

3. 如今,为了这点,„„所以就象等于没有他这个人。

4. 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5. 一路游街看店,遇上百货公司,就弯进去侦察有没有他想买的帽子,要多少价钱。

6. 受了这点挫折,心情挺不愉快,一路走来,便感到头上凉嗖嗖,更加懊恼起来。 本来他也晓得,„„便一头横躺在椅子上卧倒了。

7. 陈奂生想到这里,„„实在难得。

8. 旅馆里的表现

(二) 这些内容表现了陈奂生怎样的心理,具体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1. 在上城过程中,陈奂生愉快轻松的心情。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2. 这段话把陈奂生的喜悦表现得有血有肉。说明陈奂生朴实,容易满足。

3. 自卑,不善言辞,觉得自己矮人一等,渴望能说会道,以求提高自己地位。在苦难的日子里,陈奂生成了为生计而加速运转的疲惫不堪的机器,哪有什么精神可言,天长日久,自然嘴拙舌短,不善辞令。

4. 反映了随着物质生活的好转,农民们开始有了精神生活的主观追求。但这个要求极低,反映了他精神上的贫乏。

5. 说明陈奂生节俭、纯朴和精明,也反映了物质条件不是十分宽裕。

6. 明确:这两次情感的变化形象地说明:陈奂生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单调,他的心理又是那样的脆弱,一点很小的事情都可以使他不快,而自欺式的安慰又能让他得到一种满足。

7.明确:对书记的感激也许让我们想到很多,我们可爱的农民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足以让他们热泪盈眶。这体现了一个农民的善良、质朴。

(三)指导学生详细分析住旅馆部分

1.都有哪些方法表现了付出五元钱后的陈奂生的心理的?这样写有何意义?

明确:此时的心理主要是对五元钱的痛惜。其中直接的心里描绘,还有对他动作的描写。从中我们看到作者用直接和间接描写了陈奂生的心理——对五元钱的痛惜,只想找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

陈奂生一系列动作,每个行为为什么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解剖了人物的灵魂,完全符合我国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的方法。

2.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开始的痛到后来的有了兴头,譬如卖要吃掉,迅速平衡。之后又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3.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明确:阿Q,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表现就是自欺、健忘。

4. 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明确: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陈奂生心理,直接间接采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如文章开头部分介绍陈奂生上城的几段中,用了细致的心理描写,将陈奂生上城的目的和他类似阿Q的“精神胜利法”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以及《红楼梦》中“刘姥姥酔卧怡红院”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明确:1.《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它跟《项链》中的心理描写有所区别,《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的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运用了“土洋结合”的方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刘姥姥酔卧怡红院,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2.都有第三人称的心理叙述和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

例如《项链》中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便以第三人称来进行叙述的。“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希望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再如舞会上几个“陶醉”,这些心理描写细腻深刻地表现出她对自己外表的自豪,认为自己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上上流社会的资本。

当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时的表演,有大量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有第一人称也有第三人称,充分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解剖了人物的灵魂。

3.《陈奂生上城》《项链》心理描写方法。尽管二者在描写方法上迥异,但各自刻画的人物心理的深刻性是相似的,两文解剖人物的灵魂,都入木三分,效果相同。

六、总结:

1.文章非常细腻地刻画了陈奂生如何由心理失衡到最后求得平衡的过程,这对表现人物及主题有何意义?

明确:在短时间里,陈奂生的心理发生了如此复杂地变化,使其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展现,从而也深刻揭示了作品主题。陈奂生是新时期普通农民形象,既具有淳朴、敦厚的传统美德,又包孕了新的朦胧的精神追求。长期的贫困的物质生活,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愚昧无知。当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但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十分有限,而且表现了某种变态心理,生活在今天的陈奂生,仍然带有昨天留下的印记。这一文学形象,既淳朴又无知,既讲求实际又狭隘自私。他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揉合在一起的。他复杂多样的性格,使我们感到既可爱又可笑。

2.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明确:陈奂生的进取心是当时时代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漏斗户主”翻了身,内心充满喜悦,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折射了时代精神。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

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这也是小说更深沉的意义所在。

七、布置作业:

课后研究:借鉴本课研究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课外从文中找出有关对比的材料,并加以分类归纳,说明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后记】

陈奂生的心理典型意义还可以通过小说结尾,丰富而深刻反映出来: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看来克服农民身上的劣根性是任重道远。其二,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其三,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有这样的环境,才有陈奂生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结局。

本课的设计抓住心理描写这一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对陈奂生的心理变化研究,把握陈奂生的喜怒哀乐变化过程,在熟悉心理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心理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归纳描写的方式和特点,再与西方、传统小说比较,从而明白小说的心理描写技法,达到鉴赏的目的。不仅如此,还引导学生探讨这种技法对表现人物的力度,从另外的角度达到鉴赏的要求。陈奂生是点,其周围的群众是面,八十年代的农民是更大的面,因而心理研究就具有更典型的意义。同样心理描写是点,立足此点是为了更高层次――研究方法的面。给学生以研究方法的启示是授之以渔,作业中 “对比” 的研究就是希望学生对研究方法的迁移和巩固。如果学生学会了研究方法,那就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一种方法,为其鉴赏小说乃至文学作品提供一条途径,为其受文化艺术熏陶打开一扇门,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回顾.拓展一教案
    六年级 语文下册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2.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积累人生格言警句 2. :2.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感受的方法 教学准备 积累人生格言警句:在习作中运 ...
  •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月潭
    日月潭 教学目的: 1.学会12个生字,掌握生词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练习默读课文. 3.能听写课后作业中的词语.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 ...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两则教案
    9.寓言两则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 学会生字,理解 "窟窿 ""街坊 ""后悔 ""劝告 " 等词语的意 教 学 思. 目 标 3.认 ...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马的世界]教案
    七年级语文<<与马共舞>>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地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归纳综合的能力:了解有关"马"的文化知识,进而认识到中国历史积淀的博大精深 ...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万年牢]教案(1)
    6 <万年牢>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人讲究认真.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生能独立阅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 ...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公开课教案
    <雪>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生动的语言 . 2.学习运用借景抒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想象作者在文中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
  • 雷雨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 ...
  •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5篇)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5篇)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5篇) ------采众家之长,促资源共享 樱桃园中心小学 王艳丽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 学质量.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 ...
  • 20XX年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详细
    5 小公鸡和小鸭子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篇童话,课文饶有趣味地讲了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习性,以及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美德.这篇童话语言简明易懂,学生借助图画读几遍就能了解大致内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尊重学 ...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备课 [ 2007-5-8 12:48:00 | By: 青请 ] 第二单元单元分析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