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 - 范文中心

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

05/11

 第16卷 2001年第6期 双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TRIBUNE

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

(,404000)

[摘 要]、大众化,形成了现代旅游学上的“旅游资源”这个概念,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并为旅游业所利用而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因素和条件“;游具”包括交通工具和旅游者所携带的生活器具,是旅游实现其社会意义的载体和前提,并提供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享受功能;至于“游友”,明代文人笔下或作“游伴”,即旅游过程中的伴侣,其中除了情趣高雅、志同道合的雅士之外,很大一部分人是能歌擅舞、能说会道的清客,他们在陪伴达官贵人登览解颐时,往往充当着现代旅游业中的“导游”角色。这些条件在江南地区都是无与伦比的,其旅游事业自然执时代之牛耳。

明朝中后期著名学者焦 (1540~1620)、顾起元(1565~1628)等人,根据文人独特的价值取向,曾评

全国性的旅游热潮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从而达成了一种追求旅游的”群体意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它相应地促进了交通、旅舍、食店、茶馆、酒肆、戏院等行业的发展;促使旅行家们对旅游理论进行探索,丰富了中国传统的旅游文化体系;形成了影响后世旅游事业的四种审美模式,可资借鉴。

[关键词]明朝;旅游;群体意识[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1)06-0064-06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旅游视为探

索自然、考察社会、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像明朝中后期那样如醉如痴举国若狂的旅游热潮,更为历史上所罕见。

一、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

作为文化现象的旅游,应当包括旅游主体的文

化素质、精神风貌、思想情趣、旅游生活和旅游过程中的各种文化活动,旅游客体的风景名胜、地质地貌、历史沿革、风俗习尚、建筑艺术、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等。只有这两方面因素紧密结合,旅游才成为一项完整的社会活动。江南地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历史悠久,经济繁荣,人文昌盛,交通便利,旅游最为发达,史称“:吴人好游,以有游地、有游

具、有游友也”。这里所谓的“游地”,大致相当于

[收稿日期]2001-04-15

[作者简介]滕新才(1965-),男,重庆荣昌人,历史学硕士,

选南京钟山、牛首山、清凉寺、鸡鸣寺、灵谷寺、栖霞寺、燕子矶、雨花台等处为“金陵二十名胜”,赋诗咏唱,结集刊行,名曰《雅游篇》,内阁首辅叶向高

(1559~1627)为之作序“,一时以为胜事”。比较而言,南京风光其实当以秦淮河最为佳绝,秦淮河房号称“便寓、便交际、便淫冶,房值甚贵而寓之者无虚

③日”。每当春末夏初河水初汛之际,苏州、常州游

山船往往数十百只成群结队邀至中流,苏州的游览主要集中在虎丘,每逢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奚僮走空之辈,

④无不鳞集”。这种杂沓的旅游场面使苏州地方官

①《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苏州府部・风俗考》。中华书

重庆三峡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史教学研究工作。

局,1934年影印本。

②顾起元《客座赘语》:卷6《雅游篇》。中华书局,1987年。③张岱《陶庵梦忆》:卷4《秦淮河房》、卷5《虎丘中秋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④张岱《陶庵梦忆》:卷4《秦淮河房》、卷5《虎丘中秋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4

旅 游 学 刊 TOURISMTRIBUNE

府感受到了某种潜在的危险,以至于不得不出面干涉,于隆庆二年(1568年)十月勒石示禁,禁曰:“照得虎丘山寺,往昔游人喧杂,浪荡淫佚,今虽禁止,恐后复开,合立石以垂永久。今后除士大夫览胜寻幽、超然情境之外者,住持僧即行延入外,其有荡子挟妓携童、妇女冶容艳装来游此山者,许诸人拿送到官审实,妇人财物,即行给赏。若住持及总保甲人等纵容

不举,及日后将此石毁坏者,本府一体追究”。400多年后的今天,以社会心理学的眼光来审视,倒可以发现这条禁令并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危言耸听,为迅猛。嘉靖()年间尚无专供游览的客船,隆庆(1567~1573)以后“游船渐增,,而春秋间泛

②集龙潭,颇与虎丘河争胜矣”。至于杭州的风景名胜,则更是蔚为壮观,天下驰名。以西湖为中心,每逢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之夜“,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③已”。于此可以想见明朝中后期人们以怎样一种狂热的激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旅游浪潮。

这种热潮绝不仅仅限于江南地区,北方也当仁不让。京师乃帝都所在,万众向往,人们都知道“都

人好游,妇女尤甚”。特别是正月灯市,更是热闹

第16卷 2001年第6期 双月刊 

动更是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长塘丰草,走马放

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

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其盛况只有西湖之春、秦淮之夏、虎丘之秋差可比拟。宁波清明节,日月湖中“游船甚盛”,城墙下地势开阔,桃红

⑧柳绿“,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杭州也有这样的风俗,每逢清明、,,于是,,纵苇荡桨,歌声

,乐而忘,,真如移入画图,信极乐世界

俗话有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历史上许多著

名的旅游胜地,往往又是香火旺盛的宗教道场,因此明朝中后期的旅游总是与宗教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泰山号称五岳之首,风光旖旎,可资登览,但据说每年三月二十八日是泰山山神碧霞元君的生日,所以“齐、鲁、燕、秦、楚、洛诸民,无不往泰山

υλ

进香者”。只不过这种形式的旅游,由于其宗教色彩太过浓厚,往往冲淡了旅游的主题,因而不易引起后世研究者的注目罢了。

二、徐霞客旅游的文化意蕴

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潮,强有力地改变了士大

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文人们不再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纷纷走出书斋,走进大自然,涌现出张瀚(1513~1575)、李时珍(1518~1593)、徐光启(1562~1633)、袁宏道(1568~1610)、徐霞客(1587~1641)、张岱(1597~1679)等著名旅行家。作为这场旅游热潮中的佼佼者,徐霞客确实不同凡响。徐霞客的旅游,绝不是一般士大夫那种游山玩水、观光览胜,仅仅陶冶情怀、风花雪月而已。他寓科学考察于旅行游览之中,勘测山势,探索河

①该碑现存虎丘二山门断梁殿,笔者自现场抄录。②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记风俗》。《笔记小说大观》本。③《陶庵梦忆》卷7《西湖七月半》、卷1《越俗扫墓》、卷5《扬州

非凡,持续半月有余,至十八日方才收灯,城内游冶

渐趋沉寂。然而相隔不过一天,正月十九日“都中,士女”又跃跃欲试,倾国出城“畅游西郊白云观,,联袂嬉游,席地布饮”,北京人称之为“耍烟九”,或作“淹九”。这一天,北京“不但游人塞途”,连全国各地的道士也赶来凑兴“不期而集者不下数万”,,把京师的旅游再一次推向高潮“:自此日后,冠绅闺阁,寻春选胜,继以上冢踏青,宝马钿车,更番杂沓,竞出西

,水边林下,

壶 无虚日”。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

明朝中后期的旅游,往往选择一定的节令,并配合相应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其更具吸引力。清明节正当春暖花开、万木复苏,恰是旅游的大好时机,因此踏青扫墓蔚然成风,而且多半是“ 服靓装,画船箫鼓”“,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畅饮,下午必就其路之远近游庵堂、寺院

及士夫家花园”。扬州每逢清明节“,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是日,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所开展的文化娱乐活

 65

清明》。

④王士性《广志绎》:卷2《两都》。

⑤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3《淹九》。中华书局,1959

年。

⑥《陶庵梦忆》卷7《西湖七月半》、卷1《越俗扫墓》、卷5《扬州

清明》。

⑦《陶庵梦忆》卷7《西湖七月半》、卷1《越俗扫墓》、卷5《扬州清明》。

⑧《陶庵梦忆》卷1《日月湖》、卷5《金山竞渡》。⑨张瀚《松窗梦语》:卷7《时序纪》。中华书局,1985年。υλ 谢肇 《五杂俎》:卷2《天部二》。中华书局,1959年。

 第16卷 2001年第6期 双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TRIBUNE三、明朝中后期旅游热的文化反思16世纪的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

源,凡关地形地貌、关隘津梁、风土人情、奇闻轶事,无不随处著录,从而撰成了长达60万字的“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同时代人称“霞客之游,非仅有

①胜情胜具也,实有至性”,正表明了他的与众不同

之处。这种与众不同,就在于他打破了传统的旅游价值观念,背弃了两千年前孔夫子留下的箴言“:父

②母在,不远游。”“孝子不登高,不临深”。像徐霞客③那样别母弃家“,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东渡

普陀洛迦,北历齐鲁燕晋,南涉闽赣两广,西北直攀华山极顶,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及14省,从事旅游文化考察,奇嗜僻,。清人评论说:“霞客之游,,无大过人,其奇绝者,闽、粤、楚、蜀、滇、黔,百蛮荒徼之区,皆往返再四。其行不从官道,但有名胜,辄迂回屈曲以寻之,先审视山脉如何去来,水脉如何分合,既得大势,然后一丘一壑,支搜节讨。登不必有径,荒榛密箐,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跃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

⑤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这种与众不

同的品质赋予徐霞客旅游事业一种恢弘的人文精神,即“徐霞客精神”。明末清初著名的大学者钱谦益(1582~1664)最早使用“徐霞客精神”这个概念,但没有阐明其具体内涵。照笔者理解“,徐霞客精神”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是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后世之所以把徐霞客誉为“千古奇人”,就在于他不仅仅留下了一部文彩斐然的游记,也不仅仅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地学知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远比以上两者更为宝贵得多⑥。徐霞客的好朋友、靖江县令陈函辉说“:以余闻之江上诸友人所称述霞客,非但重其游也”。“予谓霞客不以游重,而千古游人,从此当以霞客

⑦重”。人们看重的是“徐霞客精神”留给后世的文

高和生产结构的变化,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并

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固守土地,男耕女织,,与外界联系极少“,,、封闭状态,,视野豁然开阔,越来越向往外面的世界。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就是在这种社会前提下出现的。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侵蚀自然经济以及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商业经营活动尤其是长途贩运、远距离行销的本身就是一个考察社会、游览名胜的旅行过程。如苏州居民,凡长至十七八岁“,即挟资出商,楚、卫、齐、鲁,靡远不到,有数年

υλ

不归者”。苏州府所辖太湖西洞庭山之人“稍有资畜,即商贩荆襄”;东洞庭人更是“商游江南北,以迨

ϖλ

齐、鲁、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这种商旅生涯的不稳定性,必然导致传统的家庭纽带越来越松弛,从而有利于在社会大交流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经商的紧张,赢利的兴奋,亏损的苦闷,以及尘世生活的嚣喧烦扰、文人学士的雅致,都会在旅游中以不同的方式得以排遣渲泄。旅游实在是一种享受,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与安宁。凭吊古迹,感怀时事,赏花吟月,对酒当歌,成为明朝中后期人热衷追求的生活方式之一“,大约一二人唱之,众从而和之,和之者众,

①吴国华《徐霞客圹志铭》:《徐霞客游记》,卷10下附编。上

化启迪,正如清人所言:“学者之于道也,若覃思鼓勇,亦如霞客之于山水,则亦何深之不穷,何远之不

届?……有志者可以观此而兴矣!”在当今形势

下,弘扬“徐霞客精神”,特别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无论在经济开发还是文化建设中都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研究”徐霞客精神”的当代意义之所在。

 66

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②《论语・里仁》《十三经注疏》,本。③史夏隆《徐霞客游记》:序《徐霞客游记》,卷10下附编。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70《史部・地理类三》。中华书局,1965年。

⑤潘耒《徐霞客游记》:序《徐霞客游记》,卷10下附编。⑥滕新才《:“斯人独擅奇千古矣”———论徐霞客对士大夫人格模式的突破》,载《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国际纪念活动文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

⑦陈函辉《霞客徐先生墓志铭》:《徐霞客游记》,卷10下附编。⑧杨名时《徐霞客游记》:序一《徐霞客游记》,卷10下附编。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79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

υλ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苏州府部・风俗考》。ϖλ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五册《苏下》。《四部丛刊》本。

旅 游 学 刊 TOURISMTRIBUNE

遂成风俗,不可猝变……群相习于其中,油油而不自

觉矣”。这种情结在现代社会学上称为“群体意识”。

所谓群体意识,是指若干人共同从事某种社会活动时的共同心理状态。“群体意识,是明朝人乃至中国人或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的特点,也是明朝人生活方式的精神动向,无论这种动向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或文化的”。学术界有人在探讨明朝集会结社现象时指出“:群体意识的起源或许是多头绪的,但究其大概而言,在中国一直是项很流行的活动泛。清明节的踏青,游活动。另外,相结合的活动……,成了实实在在的野游……明代民间的百姓,还时常喜欢结成‘香社’这种群众性的组织,去泰山、普陀山或武当山进香还愿,这种集体性的宗教活动,同样变成了名副

其实的野游”。这段话虽然是针对明代集会结社而追根溯源的,但基本上剖明了本文所涉某些旅游方式的文化内涵,了解明朝中后期旅游热的文化底蕴。空前普及化、大众化的旅游热潮,相应地造就了人们的旅游意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旅游欲望。这种思想意识又反过来推动了更多的人投入旅游热潮,促进了全社会旅游业的兴旺发达。简言之,以不旅游为耻的群体意识,正是明朝中后期旅游空前兴盛的社会基础。

那么,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潮,为中国传统的旅游文化提供了哪些信息价值,或者说补充了哪些新的信息量呢?

第一,广大妇女和知识分子的踊跃投入,是明朝中后期旅游的突出特点。中国古代对妇女的禁忌特别多,必须谨守圣训,蛰居闺阁。但明朝中后期妇女在全社会性的旅游热潮推动下,却并不甘于寂寞,必以身体力行、亲自参与为快。上述苏州“士夫眷属”、

(成年男女)都属于“民间少妇好女”以及各地“士女”这类人物。北京妇女对旅游极感兴趣,时称“都人好

游,妇女尤甚”,每年从元旦拜节开始,继以清明踏青、泰山进香“,每每三五为群,解裙围松树团坐,藉草呼卢,虽车马杂沓过不顾”“至中秋后游踪方,

③息”。杭州七月十五夜游西湖者,除了“名妓闲僧,浅斟抵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以及“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树影下,或逃嚣里湖”之外,更有一班“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

④望”。南京每年端午节也是“士女填溢,竞看灯

 67

第16卷 2001年第6期 双月刊 

船”“,凭栏轰笑,声光凌乱,耳目不能自主”。这种

男女杂沓、肆无忌惮的旅游方式,本质上是对数千年来奉行不替的“男女不杂坐,不同 枷,不同巾栉,不

⑥亲授”的社会模式的大突破。特别是嘉兴,更有

一种意味深长的浪漫情调:莺泽湖中“多精舫,美人航之,载书、画、茶、酒,与客期于烟雨楼,客至则载之去,舣舟于烟波缥缈,痴迷伫想,若遇,,美人”雅趣高致,,、专门图财谋利的妓女,,刻意追求这种浪漫情调,、文君新寡,亦效颦为之”,以至于惹得一些正统的道学家们深恶痛绝地诅咒说“:淫靡之

⑦事,出以风韵,风俗之恶,愈出愈奇!”

至于士夫文人介身旅游,历代不乏其人,本无足多怪,但明朝中后期情况却另当别论。自明初确立“八股取士”的国策基准以来,程朱理学不仅被当作科举考试的准绳,而且被视为“穷理以明道,立诚以达本,修之于身,行之于家,用之于国,而达之天下,使家不异政,国不殊俗,大回淳古之风,以绍先王之

⑧统,以成熙雍之治”的法宝。这种文化专制政策,

其流弊远甚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驱使着天下士子含辛茹苦,穷坐寒窗,青灯黄卷,苦心孤诣,以熟谙章句、 哔帖括为能事,以名题金榜、辅佐圣贤、建功立业、显身扬名最后达到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终极目的为理想人格。明朝人评论说“: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所最切者,唯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则漫不加

⑨省”。由此造致了明初万马齐喑的文化格局和士

大夫皓首穷经的人格模式。然而明朝中叶以后,程朱理学的弊端已昭然若揭,其颓势如沉舸难挽,天理难求,人欲复苏,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徐霞客等一大批著名旅游家就是在这种潮流下涌现出来的追求独立人格、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翘楚。据

①叶梦珠《阅世编》:卷4《士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②陈宝良《明代的社与会》:,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③《广志绎》卷2《两都》。

④《陶庵梦忆》卷1《葑门荷宕》、卷7《西湖七月半》、卷4《秦淮

河房》。

⑤《陶庵梦忆》卷1《葑门荷宕》、卷7《西湖七月半》、卷4《秦淮河房》。

⑥《礼记・曲礼上》《十三经注疏》,本。⑦《陶庵梦忆》卷6《烟雨楼》。⑧朱棣《五经大全》:御制序,北京图书馆藏。⑨宋濂《銮坡集》:卷7《大明故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公神道碑铭序》《四部丛刊》,本。

 第16卷 2001年第6期 双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TRIBUNE

玩乐一条龙配套进行。人们在旅行游览之余,往往购物消费、娱乐消遣,因此各旅游景点的经济贸易和文化活动都十分兴旺。北京是“四方财货骈集……彼其车载肩负、列肆贸易者,非仅田亩之获、布帛之需,其器具充栋与珍玩盈箱,贵极昆玉、琼珠、滇金、越翠,凡山海宝藏,非中国所有而远方异域之人,不

υλ

说徐霞客少年时代就对四书五经、科举场屋不感兴

趣“,帖括藻芹之业,雅非其所好……裘马少年之习,秉心耻之”,他所关心的是“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意识,他才敢于摈弃一切功名利禄,而立下了壮游天下的远大志向“髫,年蓄五岳志”,曾说“: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

一隅自限耶?”“若睹青天而攀白日,夫何远之有!”所以毕生从事旅游文化考察,即使遇险、断粮、遭劫,仍一如既往,始终不渝,艰难困苦,百折不挠,②

国旅游文化史上的“千古奇人”。

。嘉靖十七年(1538),会试之际《,的作者田汝成(约1503~?)经过苏州,向黄省曾谈起西湖形胜之美,惹得黄

,往、贾人旅肆,咸藉以为

,张岱以

:

  投店者,先至一厅事,上簿挂号,人纳店例银三钱八分,又人纳税山银一钱八分。店房三等。下客夜素,早亦素,午在山上用素酒、果核劳之,谓之“接顶”。夜至店,设席贺,谓烧香后求子得子、求利得利,故曰贺也。贺亦三等:上者专席,糖饼、五果、十肴、果核,演戏;次者二人一席,亦糖饼,亦肴核,亦演戏;下者三四人一席,亦糖饼、肴核,不演戏,用弹唱。计其店中,演戏者二十余处,弹唱者不胜计;庖厨炊爨亦二十余所,奔走服役者一二百人。……客日日至,而新旧客房不相袭,荤素庖厨不相混,迎送厮役不相兼,是则不可测识之矣。400年前的客店,能够达到如此的经营规模,应

省曾心仪不已“,便辍装不果北上,来游西湖,盘桓累

月,勉之自号‘五岳山人’”。田汝成曾开玩笑地解释这个雅号说“:子诚山人也!癖耽山水,不顾功名,可谓山兴;瘦骨轻躯,乘危涉险,不烦筇杖,上下如飞,可谓山足;目击清辉,便觉醉饱,饭才一溢,饮可旷旬,可谓山腹;谈说形胜,穷状奥妙,含腴咀隽,歌咏随之,若易牙调味,口欲流涎,可谓山舌;解意苍头,追随不倦,搜奇剔隐,以报主人,可谓山仆。备此五者,而谓之山人,不亦宜乎?”这虽然是一句戏言,但人们却非常认可,觉得“人于五者无一庶几焉,而漫曰游山,必非真实”。

再如宋懋澄自称“平生雅好游,兴之所至,辄竟千里,虽于陆风雨,于水波涛,靡间昼夜”“往来燕,、

齐几二十年”。明末清初文人为其所作传记也都说他“平生好游,凡秦、楚、燕、齐、汴、宋、吴、越之区,

⑤⑥无不至”“,足迹遍天下”。

此外,著名学者王畿(1498~1583)也是“性好⑦游”《明史》,本传称其“足迹遍东南”。乔宇“性好

山水,尝陟太华绝顶”。张岱自称“余少爱嬉游,名

⑨(通告)的形式邀约山恣探讨”,经常以“游山小启”

该说是很不简单的,所以连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张岱也不禁感叹说“:客店至泰安州,不复敢以客店目

ωλ

之!”而山东去普陀进香、嘉兴和湖州到天竺进香

的游客,每天抵达杭州的也很多,西湖边上于是形成了著名的“香市”,在上中下三天竺、岳王坟、湖心亭、

①陈函辉《霞客徐先生墓志铭》:《徐霞客游记》,卷10下附编。②钱谦益《嘱毛子晋刻游记书》:《徐霞客游记》,卷10下附编。③朱国祯《涌幢小品》:卷17《山游》。《笔记小说大观》本。④宋懋澄《九龠集》:卷2《积雪馆手录序》《、偏怜客序》。中国

文人出游。其他诸如《五杂俎》作者谢肇 《、松窗梦

语》作者张瀚、《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1578~1642)等人,都曾广游各地,博闻淹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他们的著述为研究明朝中后期士大夫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二,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相应地促进了交通、旅舍、食店、茶馆、酒肆、戏院等行业的发展。旅游是一种多层次多结构的经济活动,衣食住行、吃喝

 68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⑤陈子龙《陈卧子先生安雅堂稿》:卷10《宋幼清先生传》。《九龠集》附录。

⑥吴伟业《梅村家藏藁》:卷47《宋幼清墓志铭》。《九龠集》附录。

⑦《万历野获编》卷2《讲学见绌》。⑧《明史》卷194《乔宇传》。中华书局,1974年。⑨张岱《西湖梦寻》:卷1《大佛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υλ 《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ϖλ 《广志绎》卷3《江北诸省》。ωλ 《陶庵梦忆》卷4《泰安州客店》。

旅 游 学 刊 TOURISMTRIBUNE

陆贽祠随处设市,尤以昭庆寺规模最大。无论殿堂两边、甬道上下,还是水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设摊,无屋则设厂,厂外又搭棚,棚外又摆摊“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仔儿嬉具之类,无不集”;徜徉于香市的人“数十百万男男女女,,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①。

饮食享受和文化娱乐是旅游过程中必要的调节,而且人们刻意追求时髦,兴趣多变,吸引了更多的旅游从业人员自觉地投入其中。松江在嘉靖庆年间先后流行过弋阳腔、太平腔,五年(1576、1577年),,“争尚苏州戏,,又有女旦、女生,插班射利,。酒则先后流行过华亭熟酒、金华酒、三白酒“年来小名之家,,皆尚三白,而三白又尚梅花者、兰花者,郡中始有苏州酒店,且兼卖惠山泉,自是金华酒与弋阳戏,称两

厌矣”。

可以这样说,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各行各业,都是紧密联系、休戚相关的,牵一发而动全局。当政者往往以移风易俗、导奢崇俭自期,结果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明朝中后期人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旅游对其他行业的促进作用“:西湖业已为游地,则世民所藉为利,日不止千金。有司时禁之,固以易俗,但渔者、舟者、戏者、市者、酤者咸失其本业,反不便于此辈

③也”。“以苏、杭之湖山而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者不知其几。

故曰: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这些观点比较全面地看到了旅游与生产、交通、饮食、娱乐、贸易之间

第16卷 2001年第6期 双月刊 

“携友勿太多,多则意趣不同……勿偕酒人,勿偕孱

伴”;而且旅游过程中必须具有坚定的意志,悉心体验“:一景在旁,勿便错过,一步未了,莫惮向前。宁缓毋速,宁困毋逸;宁到头而无所得,毋中道而生厌怠。……每到境界,切须领略,时置笔砚,以备遗忘。

⑥此游山之大都也”。这些见解无疑都是中国旅游文化的宝贵遗产。

,,形成了影响后消闲享乐型,以登山,以修身养性、赏心悦目

;2.猎奇探险型,以历险涉奇、披荆斩棘为旅游方式,以遂心适意、克敌制胜为旅游目的;3.文化采风型,以访古问俗、调查民情为旅游方式,以收集资料、体验社会为旅游目的;4.科学考察型,以实地踏勘、现场探索为旅游方式,以求知穷理、成就事业为旅游目的。现代社会旅游业基本上就是以上各种类型的集成。因此可以说,明朝中后期人对旅游事业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为当今社会全面开发和综合利用旅游资源,牢固树立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旅游产品优势,加强旅游交通建设,提高导游素质,扩大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等等,都提供了极其良好的历史参鉴。

OnTouristCultureintheMid2andLate2MingDynasty

TENGXin2cai

(ResearchInstituteofClassicalChineseDocuments,ChongqingThreeGorgesCollege,Wanzhou404000,China)Abstract:Touristactivitiesinthemid2andlate2MingDynastybe2cameunprecedentedlyuniversalandpopularintheentirecountry.Thedevelopmentofcommodityeconomythenbroughtaboutnewstyleoflife,modeofthinking,formofvalue,etc,andthisgavebirthtoapopularsenseofseekingtourism.Thisupsurgehadaveryimportantsocialsignificance:Itpromotedthedevelopmentofsuchtradesastransportation,hotel,restaurant,teahouse,wineshop,theatre,etc;Itimpelledtheresearchoftouristtheoriesandthusen2richedChineseculturalsystem.Itbroughtaboutfouraestheticpat2terns,whichwasinfluentialtolatertouristindustry.Keywords:theMingDynasty;tourism;popularsense

[责任编辑:文立玲;责任校对:王玉洁]

的密切联系,并对官府的禁令大不以为然,具有现代市场意识的萌芽,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远见卓识。

第三,明朝中后期的旅游家们往往借旅游陶冶情操,参悟人生,并对旅游理论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徐霞客在其壮游天下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导游的作用,曾说“:游不必骑,亦不必同,惟指示之功,胜于

追逐”。所以每次出发前总要千方百计寻找导游,或土著居民,或樵夫、牧人,或僧人、行人,与他们商定旅游路线,咨询疑难问题,搜寻幽隐景点,这在徐霞客30多年的漫游生涯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自称“游四方名山,无险不届”的谢肇 则对“游友”的选择颇有见地,强调志同道合情趣相投“:游山者须藉同调地主,或要丘壑高僧,策杖扶藜,惟意所适”,

 69

①《陶庵梦忆》卷7《西湖香市》。②《云间据目抄》卷2《记风俗》。③《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

④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丛书集成初编》,本。⑤《徐霞客游记》卷9下《滇游日记十一》。⑥《五杂俎》卷4《地部二》。


相关内容

  • 16郑和下西洋
    看<郑和下西洋 序>前35秒.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个简短的视频,是纪录片郑和下西洋的片头,结尾出现的数字1405就是郑和率领船队出海的年份.那么大家算一下,今年是郑和下西洋多少周年 ?610.610年前中国历史处于哪个王朝?明朝. ...
  •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 摘要:对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简单的阐述,分析奴隶制度时期.封建社会时期等秘书工作的发展进步,并总结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古代 秘书 秘书制度 演变 中华民族经历了忐忑不平.跌宕起伏的几千年,秘书 ...
  • 评价戚继光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 ...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四川教育出版社)
    (川教版) 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基础考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618年,李渊和儿子李世民 ...
  • 中国最早展开"扫黄打非"运动的皇帝是谁?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2年2月8日B05版 作者:薛立永 原题为:最早扫黄的中国皇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在秦淮河畔设置了"国营妓院",称大院,后称旧院.相传朱元璋还曾亲自为大院题写过对联: 此 ...
  •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柳雪燕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 ...
  • 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这才是真正的学历史!
    中国(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灭亡的原因总结. 夏王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鲧, ...
  • 初中一年级历史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课: 1.隋朝有何特点?P2 2.隋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P2 3.隋朝灭陈.南北统一的时间?P2 4.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P3 5.隋文帝统治时期称什么?隋朝时台湾称作什么?P4 6.大运河开通的目 ...
  • 略谈古代茶具之演变过程
    纵观古代茶具演变之路 -读<图观天下-茶具>有感 对于懂茶爱茶之人来说,但凡论及泡一壶好茶的要义何在,那么茶具必然是要强调的.正所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想要使茶叶的香气,汤色,口感,和外形呈现最好的状 ...
  • 必修2第一章 测试题
    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C ). 图一 骨耜 图二 石犁 图三 铁制农具 A .铁农具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