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基本性质 - 范文中心

分数的基本性质

12/12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甘肃省临泽县沙河镇西寨小学 张晓梅

教学前的思考:

一、一则Flash 动画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哦!不对,是三个小和尚。小和尚最喜欢吃老和尚烙的饼了。有一天,老和尚做了三块一样大小的饼,想给小和尚吃,还没给,小和尚就叫开了。矮和尚说:“我要一块!”高和尚说:“我要两块!”胖和尚说:“我不要多,只要四块!”老和尚听了二话没说,立刻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取其中的一块给了矮和尚;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两块给了高和尚;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六块,取其中的四块给了胖和尚,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同学们,你知道哪个和尚吃的多吗?---教师播放这则故事为学生提供“猜想”素材。“猜想、验证”不但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方法。由此我联想到“性质”的学习过程是否也可以让学生在猜想、验证中主动生成。

二、学生动手操作,用事实说明,作好新知铺垫:在揭题前,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用三个同样大小的圆折纸、涂色,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充分感知数学事实,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为“验证”“性质”作好铺垫。

三、得出结论后,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观点:揭示“性质”后,教师让学生回顾故事内容,验证“猜想”到底哪个和尚吃的多,从形式上看矮和尚吃的多,但比较的事实说明吃的一样多。教师再一次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形式与实质”的辩证观点。

教学设计:

一 故事提供“猜想”素材:Flash 动画故事引入.(教师出示课件)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同学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同学们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教师出示Flash 动画故事,学生欣赏。同时教师提出欣赏要求,)

师:(欣赏后)同学们,你知道哪个和尚吃的多吗?

生1:胖和尚吃的多。

生2:矮和尚吃的多。

„„

师:到底谁回答得对呢?上完这节课你们一定能得到准确的答案.(通过欣赏为学生提供素材,设悬念,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 用事实“验证”,完整性质。

1.实际操作列等式证实分数大小相等。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三个大小相等的圆来,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每个圆的

(板书:

(教师观察,学生小组合作,有平均分的,有涂色的,小组成员配合默契)

师:比较一下阴影部分的大小,结果怎样?阴影部分相等,说明这三个分数怎样?

生: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

师:阴影部分相等说明这三个分数怎样?

生:三个分数相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将板书的三个分数用“=”连接。)

2.观察课件证实分数大小相等。

师:(出示课件)老师有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谁能用分数表示出黄色部分呢?

(请生板书出

师:这三个分数所表示的长度怎样?这又说明了什么?

(随着学生回答老师在三个分数间用“=”连接。)

3.初步概括分数基本性质.

师:仔细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的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第一个等式中的三个分数分子、分母都变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师进行评价) ) )

师: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第一个等式,想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保证了分数的大小不变的?

(教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气氛活跃。)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呢?(师指名口述)

生1: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了,也就是分子分母都乘了一个相同的数,但三个分数的大小没有变。(生2进行了补充)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请大家给点掌声好吗?

(学生掌声起,激情高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师:(出示课件)请看大屏幕,老师是这样叙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同一个数,分数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从左到右仔细观察第二个等式,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保证了分数大小不变呢?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叙述出来?

(小组讨论后,同法让学生小结规律,并请同学给予评价,让学生抒发自己的见解,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然后教师在课件中补充“或除以”三个字。)

4、完整分数基本性质: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填空:

(教师请一位会操作鼠标的同学在课件中填空)

师:第3题( )里可以填多少个数?第4题呢?

生:可以填无数个。

师:( )里填任何数都行吗?哪个数不行?(学生交流后老师指名回答)

生:不能填零。

师:为什么不能填零?

生: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师:所以我们总结的这条规律必须加上一个条件“零除外”

(教师在课件中填上“零除外”三个红色的字,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

师:这个变化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指名照课件主读出性质)

三 深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1.学生自学,深入理解性质。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8页,自读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归问:分数的基本性质里哪几个词比较重要?为什么“都”和“相同”很重要?为什么“分数大小不变”也很重要?为什么“零除外”也很重要?

生:因为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才不会变化。(同学评价)

2.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1。(完成后小组内互相评价)

3.找出与

4.请同学们自学并完成例2、(教师巡视,个别进行辅导)

„„

四 照应Flash 动画故事,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观点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自制的三个同样大小的圆饼

师:现在谁知道三个和尚,谁吃的多呢?(学生争先恐后的想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三个和沿吃的一样多。

相等的分数: (教师出示课件,请一位同学在课件中连线,教师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以后思考问题一定要多动脑筋,了解实质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我们不能从形式上看着事物去做出判断。

„„

五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板书课题)

教学后的感悟:

1.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亲自验证的过程,通过“验证”学生感受了数学的严谨性。设计以“猜想--判断--观察--验证--概括--深化--提高”的环节,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同时,感知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渗透学生自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方法。在师生共同协作的过程中,达到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2.猜想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开启了学生发自内心的探索学习。

3.教学中取舍教材、取舍手段,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教学中既运用了信息技术,又把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让资源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 董惠平 张绪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3的就是1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3张饼的是多少张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交流一下对几个问题的看法:(发明与发现)

① 发明和发现是一回事吗?大家谈一谈什么叫发明,什么叫发现?

生①:发明是原来没有,经过想像创造出来,发现原来就有,后人逐步得到了。大家天天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发明的?还是发现的?

生①: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就是印度人发明的。

生②:运算定律是发现的,比如说加法的交换律。

生③:数学知识既有发明的又有发现的„„

师:大家的分析很有见地,其实就像大家所说的,数学知识既有发现,又有发明,发现靠经验,发明靠聪明,积极地思维,一个好的数学家要发现和发明要兼而有之,才能发现数学世界的新大陆,今天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和张老师一起努力既能做知识的发现者,又能做知识的发明者。

【新授】

复习旧知,启动研究问题。【出示题组】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除法算式,看看大家谁的反应最快?(课件)

28÷4= 2÷100= 6÷4= 0.7÷2= 9÷10= 师: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

1÷6等与多少呢?

生①:0.1666„

师:1除以6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②:

师:这是你的猜想,光猜想不行,我们还得验证,经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通过一组口算,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1÷6得不到一个准确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渗透了合情推理的思维方法。

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师: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把当作一张饼,如果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多少张,该怎样列式?

生①:1÷3= 结果是多少张?(课件演示)

师:每人分得1张饼的,就是张(板书)1÷3=(张)

d) 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吃,每人吃多少张饼呢?怎样列式?

生①:3÷4

师:每个人手里都有3

结果是多少?

(小组合作)

交流

纸片,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剪一剪,拼一拼,看看

生①:把每个人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一份,就吃了张。

师:谁能给他们组的想法提几个问题?

a :你们是几张几张的分的?

b :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张饼?(张),

c :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张?(就是3个张就是张)

d :怎样才能看出是张?

师:谁是和他们分法一样的?还有更简单的分法吗?

生②:把3张饼摞起来分,每人分一块,就是

师:提出问题:

a :现在是几张几张分的?

b :每人分了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 张。

c :3张饼的就是多少张饼?

d :怎么看出是张?(还得一张一张的摆)

师(小结):【课件出示】

把3张饼一张一张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张张饼,分了3次,共分得3个张, 就是张; 也可以把3张饼摞起来一块分,每个人都分得了3张的,就是张(板书)3÷4=(张)

【评析】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张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

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如果把2张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用学具分一分。

生①: 2÷3=2/3(张)

借助想象,巩固研究方法。

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张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张吗?

生①:略。(课件演示)

(5)刚才大家研究了分饼的问题,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计算7÷9的结果吗?(7/9)

【评析】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

观察算式,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大家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①: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师:被除数÷除数=

如果用a 表示被除数,b 表示除数, 那么a ÷b 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大家还需要补充什么?(b ≠0)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他们之间有区别吗?(小组讨论)

生: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是一种具体的数量。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联系与区别。

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说说刚才的研究哪些是发现的,哪些又是发明的?

生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我们发现的,但是分饼的方法是我们发明的。

生2:用字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发明的。

【评析】学生的精彩的回答说明学生已经沉浸在了本节课的探索之中,且有了自己学习数学的思考与心得,这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期望的。

练习

出示上课伊始的口算题组

师:大家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除法算式的结果吗?

教师解释0.7÷2=是可以的,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

【评析】本组练习使学生知道了不论被除数小于、大于或等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商,这样不仅加深和扩展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为讲假分数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总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具体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

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张饼的就是张。把2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张饼的就是2/3张饼的理解。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精心、具体的指导。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a :你们是几张几张的分的?

b :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张饼?

c :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张?(就是3个张就是张)

d :怎样才能看出是张?

问题的提出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

三、 用发展的思维去理解所学的知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知识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学生在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习时对于0.7÷2=

会觉着的,部分学生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师解释: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


相关内容

  •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5~76页. [学情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等知识基础上学习的. [教材简介]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这一章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既与整 ...
  •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案例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除法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对板书的"变式&quo ...
  •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和比例]教案
    教科书第95-96页的内容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九的第1.3.5.6.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 ...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计划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前面经历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根据给出的从一 ...
  • 小学数学知识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 ...
  • 小学数学专业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专业基础知识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
  • 数与代数教材分析.重难点突破
    <整理与复习──数与代数>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知识的系统整理与复习.修订后的教材主要分四部分,分别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q ...
  • 小学奥数知识点及公式总汇(必背)
    小学奥数知识点及公式总汇(必背) 1.和差倍问题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4.植树问题 5.鸡兔同笼问题 6.盈亏问题 7.牛吃草问题 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9.平均数 10.抽屉原理 11.定义新运算 1 ...
  • 西师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西师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知识要点 第一:数的认识 1.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号不能省略,正数和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以前学的: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互质数.第二:数的 ...
  • 复习的策略
    复 习 的 策 略 阜平城厢小学 刘喜珠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我是城厢小学教师刘喜珠,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统考年级复习的策略,我感到很荣幸地,也很忐忑.作为一名毕业班数学老师,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思考,如何做好毕业总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