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法治现状的思考 - 范文中心

对我国法治现状的思考

09/18

《前沿j

2002年第9期

对我国法治现状的思考

陈芳芳+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

河南三门峡472000)

[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历经二十余年,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如立法滞后、

执法不严、监督乏力、基础薄弱等问题。本文从我国社会的诸多方面对目前我国的法治现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法治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m8267[2002"I09一0083一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历经二十余年。当前,我国的法治处于什么样的状况?法起到作用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为什么我国的法治建设步履艰难?本文拟从我国社会的诸多方面探讨法治

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

一、二十年法治建设的成果

法治国写进宪法修正案。依法治国宪法原则的确立,将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立法建制成果显著。据资料统计,自改革开放到2000年3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基本法律有360个,平均每年18个;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法规6000个,平均每年300个。其速度之快、数量之多是同一时期其它任何国家无法相比的。通过大量艰辛的立法工作,在一些重要领域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基本形成。同时,立法质量也大大提高,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国民的法治意识日渐增强。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统治者习惯于用道德和伦理控制人们的思想,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法治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沉睡了几千年,现在由于政府法制宣传、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对西方法治文明的借鉴,国民的法治意识日渐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改变了过去不知法、不懂法的状况,开始拿起法律的武器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维护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利益。国民法治意识的增

1、依法治国宪法原则的确立。依法治国宪法原则的确立,是我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法治建设的里程碑,也是二十年法治建设的一个重大成

果。这个宪法原则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过

程。邓小平首先提出了他的法制思想,主张将党的活动、民主政治建设及廉政建设统统纳入到法治的轨道,还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对中国的法治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一九九六年二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举办的第二次法制讲座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一项重要方针”,对我国的法治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九九七年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第一次指出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依法治国从一个重要治国方针上升为一个基本治国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又将依

*[作者简介]陈芳芳(1968——),女,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法律法规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行政法。

83

万方数据 

强,是一股无形且巨大的力量,会推动我国法治建

设加速发展。

二、目前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立法滞后。尽管二十年来立法建制成果显

著,但是在立法上仍存在着滞后的问题,远远跟不

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法律空白,即某些领域的某些行为仍处于无法可依状态。比如:在政治生活领域,关于检举、举报、新闻自由以及公务员资产申报等没有相应完备的立法;在社会生活领域,关于见义勇为、家庭暴力、希望工程等没有相应的立法;在经济生活领域,关于融资租赁、期货交易、典当等没有相应的法律出台。

(2)法律矛盾,即制订出来的法律法规相互抵

触。有的是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相互矛盾,主要表

现在下级立法机关超越权限立法。比如:全国性的

法律规定,对参与赌博的罚款上限是300元,但有

的地方法规把上限提到10万元。有的是相同层次的法律法规相互矛盾,集中表现在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上,由于某些部委职能相互交叉,加之在立法时各自强调自己的利益,往往在审批权、罚款权、检查权等上纠缠不清,各有不同的规定,使老百姓无所适从。

(3)法律可操作性差,即制订出来的法律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有的是因为对某些事项的规定过于原则化,造成具体操作难。比如:1997年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没有规定重大经济损失的金额标准,这就给检察机关的立案和法院的判案带来很大的不便。此外,还有些是因为立法过于随便,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致使法律法规一制定出来就成为一纸空文。

2、执法不严。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但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问题恰恰出在执法环节。主要表现在:首先,行政机关违法行政问题相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种违法行政行为时有发生:

(1)不作为违法行政,即行政机关无故不履行职责或拖延履行职责,有的是因为工作人员耍机关作风疏忽大意造成的,有的是行政机关相互推委造成,也有的是受经济利益驱动,不给好处不办事。

(2)滥用自由裁量权,即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违反了合理性原则,考虑了不相关、不合理的因素,使行政裁决畸轻畸重,显失公平。

84・

万 

方数据(3)越权行政,即超越法定职权行使行政权

利,没有检查权去检查,没有处罚权去罚款,造成执法混乱,百姓苦不堪言。

(4)程序违法,即少数行政机关只注重执法目的,忽视执法程序,认为只要行政目的达到,按不按程序来无所谓,造成执法方式粗暴简单,影响了

正常的干群关系。

同时,司法腐败现象和法律白条问题也相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司法不公损害了法律的权威,破坏了公检法机关的形象,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

定。

3、监督乏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一套包括自监系统和它监系统在内的完善的监督体系,但是监督的效果却不理想。主要表现在:(】)监督缺威,纪检委、监察局、审计局等监督机构设

在同级党委政府内部,受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检

察院地位相对独立,但由于体制原因其人、财、物受制于地方政府。监督者受制于被监督者,监督缺乏权威性,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监督缺

位,由于各监督机构职能互相交叉重复,又缺乏足

够的沟通和协调,对有的事件,几路人马前来兴师问罪,长期纠缠不清;对有的事件,却相互推委,

元人过问,最后不了了之。(3)监督滞后,往往把

精力放在事后处理上,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苍白无力的监督现状导致腐败的滋生和蔓

延,阻碍了我国法治的发展。

4、基础薄弱。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民间法治文化贫乏,国民的法治素质相对较低,法治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1)在领导干部队伍中,法律专门人才所占比例较小。(2)专业执法队伍法律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据资料统计,全国法院系统25万名干部中,本科生占5.6%,研究生占0.25%}全国检察系统18万名干部中,本科生占4%,研究生占0.15%;全国公安干部队伍中,大专以上的占28%。(3)普通老百姓对法治的态度相对冷漠。许多人对法律了怨不多,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高,少数人因为不懂法而违法犯罪,还有极少数人甚至暴力抗法。法治基础薄弱,成为我国法治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

法治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使我国法治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国法治尚处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初级

阶段。

三、制约我国法治发展的因素

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在大变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遭遇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这些冲突既给法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活力,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延缓了中国法治化的进程。目前,制约我国法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

几个:

(一)文化因素

I、传统法文化。传统法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既广泛又深入,而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治文化基本上是相对立的。(1)前者主张“和为贵”、“忍为上”,有厌诉心理;后者则主张张扬个人权利,提倡诉讼。(2)前者主张“以德为本、以法为末”,重视道德建设,轻视法律规范,当人情、天理、国法发生冲突时,国法让位于人情和天理;后者则主张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权威,法不容情,法不让理。(3)前者主张等级观念,后者则主张人人平等。(4)前者具有浓厚的清官意识,不关注法制的2、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国的蔓延有很大的关系。目前,这种腐朽思想对两的表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经济因素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作为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被划分为国家社会利益主体、企业利益主体和公民个人利益主体等三个阶层。按照西方国家法治化的经

万 

方数据验,凡是利益主体多元化形成合理格局的,其法治

化进程较顺利,反之亦然。而我国目前由于种种原

因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合理格局尚未形成,这必然会

影响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首先,公民个人利益主体尚未完全形成。公民个人利益主体具有权利能力,但缺乏相应的行为能力,即对公民个人而言,写在纸上的权利很多,能够真正实现的很少。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居民平均收入较少,制约了我国公民个人权利的实现,最终导致不能完全形成公民个人利益主体阶层。例如

打拐活动中,不少被拐妇女拒绝回到贫穷的故乡,

而愿意为一份温饱生活留下。

其次,企业利益主体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利益主体。由于体制原因,企业附属于政府,政企不分导致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一方面国家制定了大量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等,如《公司

法》、《企业破产法》;另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往往在没有独立自主性的企业面前失灵。企业尚未形

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利益主体严重阻碍了法治建设的步伐。

最后,国家社会利益主体存在着部分谋私问题。一方面少数被授权立法的行政部门或职能部门利用立法权限过分强调本部门利益,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进行立法谋私;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受地方利益驱动,大搞地方保护,导致假冒伪劣泛滥。此外,少数司法机关由于体制原因,沦为地方保护的工具。国家社会利益主体自身不健康成了制约我国法治发展的又一因素。

(--)政治因素

1、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我国传统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官本位体制,这种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过分强调公共权力,权力过于集中,家长制、官僚作风以及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在经济上用超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表现为官工、官商、官农等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要变官本位体制为民本位体制,即政治上由强调公共权力向制约公共权力和保障人权转变;经济上要将官工、官商、官农变成法人和自由农;文化上要实现思想文化多元化和新闻自由等。但是目前改革的结果与预期目标距离尚远,政治体制改革滞

后阻碍了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2、党内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首先党内存在着以党代法的现象,集中表现为“文件权威”高于

85

完善,只苛求出几个清明的官员解决社会矛盾,处理人们之间的纠纷;后者则更注重发挥法律在解决

社会矛盾方面的功能。(5)前者主张义气观念,后

者则不予认同。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文化的冲突,阻碍了我国法治的发展,成为制约我国法治现代化

的首要因素。

朽思想。近几年我国经济违法犯罪案件尤其贪污、受贿、偷税漏税等案件上升很快且居高不下,这与近几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在我种人影响最大,一是领导干部,由于其手中握有强大的公共权力,一旦受腐朽思想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抵制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对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二是青少年,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容易接受新事物,却往往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极易侵袭这个群体。近几年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就是其明显

“法律权威”。人们遇到问题往往不去寻求法律帮助。其次以权压法行为时有发生,突出表现在少数领导干部粗暴干涉司法,把权力凌驾予法律之上,以权压法。最后,以党纪代替国法制裁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群众反应强烈。总之,要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四)法治化模式

1、法治化方式。我国法治化方式是渐进式的。这种法治化方式有三个主要缺陷:首先渐进式的法治化方式决定了国家立法时不可能对整个法律体系作总体规划后配套出台,只能采取分别设计、分步出台的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法律矛盾、法律交叉、法律重复等问题。其次渐进式的法治化方式不可能同时将所有要素纳入法制轨道,带有浓厚的急功近利性,这必然导致法律体制的整体不均衡。例如,法律数量增多了,但人们的法治意识跟不上;经济法制步伐过快,政治法制则相对滞后。其三,渐进式的法治化方式容易对人们心理造成负面效应,影响人们对法治建设的信心。

2、法治化道路。我国法治化道路是政府推进型,这是目前最佳的可行性选择,但它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首先存在着扩大政府权力和制约政府权力的矛盾。政府推进型法治化道路必然要求扩大政府权力,而现代法治则要求制约政府权力。如果加紧了对政府权力控制,可能使政府推进法治化的动力减缓甚至衰竭。如果放松对政府权力控制,则可能导致政府利用特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扩大政府权力与制约政府权力的冲突会减缓法治化进程。其次,政府推进型法治化道路程序的预设性与时间紧迫性会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客观实践活动相脱节,影响其具体操作。第三,如果政府腐败,则会导致虚假法治,最终使法治改革走向失败。

3、法治化途径。由于我国传统法治文化资源

・86・

万 

方数据相对贫乏,法治基础薄弱,因此我国法治化的主要途径是创造性借鉴部分西方法律。而在借鉴西方法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中西方文化的剧烈冲突。首先中西方政治制度差异很大。西方奉行的是多党制,三权分立制衡制以及军队中立化等政治制度;我国则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以及党管干部、党领导军队等政治制度。其次中西方经济体制基础截然不同。西方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我国市场经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最后,中西方法治文化伦理基础尖锐对立。西方法治文化的伦理基础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不信任和对权力的高度警惕之4、法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追求的价值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如自由与总之,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阻挡。因(责任编辑:林霖)

上,我国法治文化的伦理基础则建立在对人性的信任和对权力的极度崇拜之上。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冲突,给借鉴西方法律带来很大难度,必然影响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秩序之间、正义与秩序之间、正义与人权之间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冲突。(2)法律的内容具有保守性、僵化性。为了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往往多年不变,这必然会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脱节,甚至会制约新事物的发展。(3)法律的语言具有不确定性。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条文,执法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不同的执法者,又会按不同的理解去执行。因此,执法结果偏离立法意图在所难免。(4)法律的运行离不开人的操作,人的介入也会影响法治的实效。

此,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党的领导,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培植民间法治文化资源。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才能建成。

对我国法治现状的思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陈芳芳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河南三门峡,472000前沿

FORWARD POSITION2002(9)1次

引证文献(1条)

1.王爱兰 论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本土资源及其整合[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y200209026.aspx


相关内容

  • 对拓展行政诉讼法律适用和行政判决方式的思考
    行政诉讼法律制度使法院行政审判职能具有了法治的权威和专业的属性,也为监督.制约行政权力不被滥用提供了法律程序保障,但由于该法对审判依据规定的局限性和司法裁判的形式性,导致"维权与监督"的立法宗旨不能完全落实," ...
  • 论中国法治建设
    论中国法治建设 摘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着重大意义.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然而我国仍处于社会 ...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2007年) (一)法理.宪法 1.论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2.论违宪审查制度 3.论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的基点 4.地方人大制度运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5.论美国宪法的特点 6.三权分立学说述评 7.宪 ...
  •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历来是中国的根本 问题之一.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农村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主义新农 ...
  • 假释制度适用的思考
    假释制度适用的思考 作者:焦强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5期 [摘要]假释是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它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假释制度的问题也慢慢显现,本文分析了我国假 ...
  • 从"大学生掏鸟案"看我国立法与司法的衔接
    摘要:"大学生掏鸟案"经媒体报道后,舆论哗然.此案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国法治进程中长期存在的某些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国刑事立法的发展现状,刑事司法的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我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二者之间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刑 ...
  • 关于法治城市建设的宏观思考(续一)
    http://www.yfzs.gov.cn/gb/info/xsll/2008-08/14/1653170325.html 二.把握实践理性推进法治城市建设 实践证明,法治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世界上具有国际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 ...
  • 媒体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目 录 内容摘要 ························· 1 引 言 ·························· 1 一.媒体舆论的概述 ···················· 2 (一)媒体报道存在的原因 ···· ...
  • 契合与超越:司法考试报考资格拓宽后的法学本科教育
    摘 要:司法考试报考资格拓宽至在校本科生,给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但仍应定位为法律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属性,而教育方案上,应当将绝大多数法学主干课程提前至大四之前,精简必修课和限选课,增加通识课等任选课,提高实践课的比重,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