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枝词看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西方元素 - 范文中心

从竹枝词看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西方元素

05/14

  “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张爱玲《更衣记》里的这句话,道出了大多数女性重视服饰的天性。近代以来,中国女性的服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陈出新,仿佛今日的T型舞台,元宝领、紧身衣裤、学生装、旗袍、高跟鞋……霓裳羽衣的变化,令人应接不暇。今天,通过当时通俗易懂的竹枝词所描绘的细节,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女性对于服饰的追捧和热情。

  一、“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上衣:从“帐篷”到“柴火”的变化

  “每年夏天晒箱子里的衣服……簇新的补服,平金褂子,大镶大滚宽大的女袄,像彩色的帐篷一样……大部分已经没人知道是谁的了。看它们红红绿绿挤在她窗口,倒像许多好奇的乡下人在向里面张望。”(张爱玲《怨女》)

  有清二百多年,不管是满族妇女的旗袍还是汉族女子“两截穿衣”的上装,虽然在面料、镶边、扣袢等细节上有过一些变化,这种近似于大“A”字的“帐篷”式衣型却一成不变。这种宽大得可以掩盖女性个体特征的衣服,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法观念对女性思想的约束—提醒闺秀们安分克己,“藏愚守拙”。

  而到了近代,这彩色帐篷一样的打扮,在西式女装的比照之下,就显示出了滑稽的“乡气”。在开埠较早的上海,中国人对于西方女性们剪裁合体、突出女性曲线的装束,从冷嘲热讽到越看越有感觉,甚至赞之为“霓裳羽衣”:

  “素练重裙著地飘,轻纱障面避尘嚣。尽多玉立长身态,都为灵王爱细腰。”(李默庵《申江杂咏》)

  “马路谁人策马来,欧西女子俊风裁。雕案侧坐明驮速,十幅湘裙洒不开。”(朱文炳《海上竹枝词》)

  “腰细裙宽面障纱,飞尘影里驾轻车。谁知绝域多情女,解看江南二月花。”(张天翔《沪江竹枝词》)

  虽然是用中国人的眼睛去观察,但如果比照《点石斋画报》和同一时期欧洲的油画作品,就会发现竹枝词对当时西方女装的印象大体不差:19世纪最后30年,欧式女装的主要特点是上身紧束突出胸部曲线,后臀处因多用堆花蝴蝶结或绉裥等装饰物而显得丰满,再加上细腰一捻,整体上是突出女性特征的“S”型。

  在19世纪下半叶的几十年里,敢于全身洋装走在大街上的中国女子是极少的,但这种紧身元素却改头换面出现在了中式女装的设计中,所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观棋道人《京华俗咏》)原先帐篷式的上衣,一步步缩水—宽大的袖子越变越窄,甚至胳膊弯曲都有困难,紧紧裹出腰身的设计取代了大A字造型,衣襟也越来越短,从膝盖以下缩短到了膝盖以上。不过,为中国女子本身的体形所限,这种新式女装穿在她们身上并不能像西女那样“衣衫紧窄腰围小,凸乳高胸曲线明”,反而是“身若束薪”—前后几乎都没有曲线,平平瘦瘦的像一根柴火。如果用上张爱玲的比喻,就是像一缕诗魂,瘦弱无助,惹人爱怜,典型的乱世中的薄命女。

  二、“自昔通行百裥裙,西纱西缎暑寒分”

  ——打破禁忌的裙子和裤子

  与上衣的紧身和缩水相比,下装的变化其实更具有打破传统的意味。在传统中国社会,裙子和裤子是不能随意穿着的,色彩上的禁忌也必须严守。所谓“诗礼人家,妇女一起床,便穿上了裙子,直到晚上睡觉才脱掉。……小姑娘们,十三岁起就得穿裙子。妓女是不穿裙子的,这是良家妇女与娼家的区别。”(曹聚仁《上海春秋》)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只有正室才能穿大红的裙子,多么得宠的姨太太,在这个时候也是不能僭越的。

  而在近代上海,不管是裙子、裤子的禁忌还是大红大绿的规矩,却都很容易地就被打破了。名妓胡宝玉是当时有名的引领风潮的人物,她会满不在乎地“穿一件蓝地金花闪缎夹袄,束一条大红百褶绣花裙”(《九尾狐》第15回),而大众对她这种装束的态度不是谴责,而是仿效。据说胡宝玉每出一种新的装束、每换一种发式(比如前刘海),不但妓女,“就是大家小户,不论奶奶、小姐,以及仆妇、丫环都争相效仿。”“初不过在上海一隅,渐渐蔓延开来,弄得北京、天津与那苏杭一带处处皆然。”

  在这一次次“效仿”之中,裙子、裤子原先所代表的等级概念逐渐地被遗忘,相应地,一种新的时尚观念在悄然形成—不论身份地位,怎么搭配着好看,怎样能够花样翻新出风头,就怎么去穿。于是,代表着时尚的西式女装元素,快速地出现在了中式的裙装和裤装上。

  “自昔通行百裥裙,西纱西缎暑寒分。今教宽大沿欧俗,不使旁边现折纹。”(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传统的中国裙子有马面裙、襕干裙、鱼鳞裙、月华裙等,不过基本的样式是前后有平幅裙门,两侧打褶,而且很长,只允许走路时微微露出一点莲尖。此时两侧打褶的样子不再时兴了,出现了我们现在常说的全幅打褶的百褶裙。还有半中半西的裙子,裙身比较窄小,像西裙一样有很多假扣:“裙腰不必两分开,假扣匀排亦怪哉。既学西洋层锦簇,如何下幅紧围来。”(朱文炳《海上光复竹枝词》)又有一种襕裙,自后围向前以束裙腰,清末上海之浦南,妇女则把它系在衣服的外面,“腰肢紧束,飘然曳地,长身玉立者,行动嬝娜,颇类西女。”(徐珂《清稗类钞》)

  同时,女性们开始反感传统服饰大红大绿的色彩,而仿效洋装追求服饰色彩上的素淡与搭配的和谐,所谓“家家姐妹费商量,不斗浓妆斗淡妆。想是名花宜素艳,一齐浅色着衣裳”(袁祖志《沪北竹枝词》)。她们有的“缟素衣裳偏称体,淡妆不着石榴裙”(招隐山人《申江记游》),有的则“杏燕花新锦地纹,红灰衫子白灰裙”(袁祖志《申江竹枝词》)。

  三、“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学生装的“时尚”功能

  近代中国女子对时装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的热情,一心追求花样翻新、与众不同,而当时兴起的各种中西式绸缎衣料店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颐安主人在《沪江商业市井词》中就提到过“广洋杂货号”、“本色洋布号”、“绸缎顾绣庄”、“湖绉庄”、“纱缎庄”等等。特别是“花色洋布号”,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定做各种衣服:“西洋花布色纷纭,各有专牌仔细分。如欲新翻何式样,绘图定办独超群。”满街的衣料首饰在招手,女性们的标新立异之心一旦被激发起来,就很难收回去了。当然,因为心情急切,难免用力过猛,很多过分夸张、并不美观却很触目的服饰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竖起来遮住半边脸的元宝领就是其中的代表。“元宝领”的灵感很有可能来自当时欧洲女装紧紧护住脖颈的设计,有竹枝词为证:“衣衫镶滚久相沿,今日通行外国边。夏日空心花样巧,冰绢笼住颈围圆。”(袁祖志《沪上游女竹枝词》)虽然有人认为这种领子可以使本来很胖的脸显得瘦一些,但更多的人觉得它很滑稽。1904年的上海就流传着这么一个笑话:近日妓女,喜用高领,几及半尺,足以掩其颊,殊不雅观。有人说,现在的妓女大多很傲慢,把客人惹火了难免要打耳光,这高领掩颊,是为了挡耳光的。(吴趼人《滑稽谈·挡耳三、“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学生装的“时尚”功能光》)   大量与“元宝领”类似的夸张的服饰细节和衣裙搭配,最初会让人们觉得新奇有趣,但太多的新奇和夸张,也会引发审美疲劳,比如余槐青的《上海竹枝辞》中就有一首《服妖》:“时样新装称柳腰,中西合璧市招摇。方今简朴开风气,莫被欧人笑服妖。”作者在题解中说,当时“妇女服尚新奇,时翻花样,变成不中不西,反不如欧美妇女服装尚有定制”,点出新式女装应该提倡简朴和素雅。而正在此时出现的女学生装,就担起了倡导简朴、素雅之风的责任。清末小说家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曾描写过上海虹口女学堂学生的打扮:“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前刘海,下面散腿裤,脸上都架着一副墨晶眼镜,二十多人,都是一色打扮,再整齐没有。”这种整齐划一的打扮,类似于今天的校服。近代不同时期、不同学校的校服也有一些变化,不过有一个共性,就是要求朴素淡雅。在崇尚奢华、追求时髦的清末,朴素淡雅的女学生,无疑像一阵清新的文明之风,吹向了古老的中华大地。有竹枝词赞道:“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当时称这一类时装为“文明新装”,也称“学生装”,一时间,“女学生”一词成了时髦的象征,她们的装束也被争相效仿。

  其实女装时尚的轮回,往往是由繁入简、再由简而繁,“女学生”的装束正出现在倡导朴素的节点上,担当了一段时间的时尚先锋。不过这段时间并不长,因为“校服”毕竟过于素雅、简单、缺乏变化,并不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女性,因此,当1920年代,成熟女性们开始在旗袍的短短长长之间纠结的时候,学生装就逐渐淡出了时尚舞台。不过,它们继续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来自近代西方的关于女性朴素雅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观念,传授给一代代新的女国民。当新一代女学生成长起来的时候,即使不穿校服,她们在衣裙或者衣裤搭配上也更加注重简洁、和谐,塑造出少女清朗秀美的形象。女作家苏青在《结婚十年》中曾这样说:“记得我初进大学的时候,穿着淡绿绸衫子,下系同颜色的短裙,风吹过来飘舞着像密密层层柳条儿起的浪,觉得全世界就只有我一个人耀眼。”

  四、“身上旗袍绫罗做,最最要紧配称身”

  ——从“旗女之袍”到改良旗袍

  提到旗袍,很多人会联想到热映于2000年初的电影《花样年华》,与女主人公不同环境、不同心境相配合的十几件旗袍,华美优雅,是这部电影最值得回味的部分。直到今天,旗袍仍然是最能代表中国女性的服装,作为典型的“东方元素”被西方服装设计所吸取;当1920年代中国女性刚刚穿上改良旗袍的时候,她们大概不会预见到这昔日的“旗女之袍”,在之后的年代里会有着如此历久不变的魅力。

  旗袍本是满洲妇女的专利,虽然是上下一体,又和满洲特有的高跟鞋“花盆底”相搭配,有一些拔高身材的作用,但早期的旗袍也是大A字造型的,没什么腰身可言。民国改元,五族共和,旗袍区分满汉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许多爱俏的北方女性也穿起了旗装,并且开始动脑筋改良这中国式的连衣裙。

  从1920年代开始,一种较为合体的、改良过的新旗袍应运而生,之后年年花样翻新。与传统的“旗女之袍”相比,这种改良旗袍比较符合新女性所追求的简单、雅致、宽窄适度、长短合宜这几条基本原则。

  1932年,新派女性竞相穿着“花边旗袍”,款式采用“小元宝领”,领口、袖口、襟边镶有花边。1933年后,大衩旗袍开始抬头,后来甚至由衩高过膝一举滑向衩高及臀。同时,旗袍的长度也发展到了极点,袍底拖地完全遮住了双脚,这种奇特的款式,时人名之曰“扫地旗袍”。那时候,时髦女性的标准形象是“头上青丝发钳烫,西式千湾百曲新”、“身上旗袍绫罗做,最最要紧配称身,玉臂呈露够眼热,肥臀摇摆足消魂。赤足算是时新样,足踏皮鞋要高跟。”到抗战前后,由于衣料价格的攀升,旗袍的长度又有所缩短,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长短、开衩、领和袖都比较适中的旗袍,就是在此时基本定型的。

  在近代强劲西风的吹拂之下,“赶时髦”的意识在中国女性心中悄悄萌动,虽然最初难免表现出盲从、夸张甚至怪异,但有勇气走出千年不变的刻板生活追求新奇与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而当她们在跌跌撞撞地实践后终于领略到时尚精髓、穿上中西合璧的旗袍时,拥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外在的成熟柔美,更是一份内心的自信和从容。


相关内容

  • 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2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 3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4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 ...
  •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科学分析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 ...
  •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 ...
  •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2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3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4 Verification of ...
  • [巴黎两百年]内容大纲
    <巴黎两百年> 内容大纲 2013/2/28 1. 2. 近代服装(融入工业文明和都市化进程) a.新古典主义时代(1789-1825) b.浪漫主义时代(1825-1850) c.新洛可可时代(1850-1870) d.巴斯尔 ...
  • 凉山彝族头饰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
    摘 要: 头饰是彝族文化的载体,是研究彝族文化的宝贵的实物佐证.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在美学.宗教.政治.哲学与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折射出了彝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特征,表达其民族的思想意识及文化内涵,是尚黑.崇武.自然崇拜等信念的物 ...
  • 郭沫若诗集-专题研究
    郭沫若的诗<浪淘沙>赏析 郭沫若的诗<浪淘沙>赏析 浪淘沙(看溜冰) 郭沫若 雪浪锁云燕,水面横天,刀鞋对对剪冰船.人似流星飞过去,快活无边. 举目尽青年,争著先鞭,<逍遥游>又入新篇.地上乐园今实现,转 ...
  • 五个萌叔的古风奇谈 中国风唯美人像的魅力
    中国风,我们都很熟悉,但是正因为熟悉,它却又最难捉摸. 也许你是因为一曲东风破,知道中国风音乐: 也许你也会因为这篇专题,知道中国风摄影. 本次专题,邀请五位擅长中国风人像摄影的POCOer:耘耘众生(写意的汉服古风).左岸视觉(重现古典风 ...
  • 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语言 2 社交活动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3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4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5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6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 ...
  • 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艾跃进 (南开大学军事教研室,天津300071) 摘要:海洋和海洋文明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强国,而一支强大的海军又是一个强大国家的重要标志.近代中国之衰落无疑同其海防的衰败相关.封建专制.腐败和意识形态落后,特别 ...